團體諮商與治療:一個嶄新的人際─心理動力模式(4版)

團體諮商與治療:一個嶄新的人際─心理動力模式(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秀碧
图书标签:
  • 团体咨询
  • 团体治疗
  • 人际关系
  • 心理动力学
  • 心理治疗
  • 咨询理论
  • 团体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咨询
  • 第四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最獨特之處,在於作者提出治療團體的歷程與階段發展的理論建構,以及團體整體(group-as-a whole)的理論基礎與應用。由於美國當前盛行的人際取向治療團體獨缺這兩個理論,因此對於受訓者和新手領導者在催化團體歷程的發展時,因無以為據,特感困難,而如何運用團體整體,也常感到困惑。本書的作者根據社會心理學的人際關係相關理論,建構一個五階段模式,並依此模式提出各階段的領導任務和策略,使領導者有所依循。而這個團體歷程與階段發展理論的建構,與近年西方學者在團體歷程的實證研究相呼應。這一本書,正如推薦序三的學者所指出,可能是國內外關於團體諮商與治療相關書籍中第一本對治療的理論基礎做最詳盡探討、又完整說明實務執行背後理論依據的一本書。

本書特色

  內容完整

  包含團體諮商的定義和性質的定位,人際與心理動力團體治療之基本假設,團體歷程與階段發展之領導理論與方法,團體中的重要議題與治療機制,成員與領導者相關議題,以及領導者訓練等重要內容。

  理論與實務兼具
  於理論的脈絡闡釋精闢,且在實務理路分析清晰,並有具體實例對照說明。無論對於有志從事諮商與治療團體研究者或實務工作者,都是值得典藏的一本書籍。

  融入華人文化
  由於團體諮商與治療屬應用心理學的領域,因此在方法與技術的創發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不容忽視。本書的立論雖為西學,由於融入華人文化的辯證,讓讀者可以感到貼近自己的經驗。
 
团体动力学与人际脉络:探索深层互动与个人成长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复杂领域,并聚焦于一个强调人际互动、心理动力学视角和整合性实践的独特框架。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理解团体过程中的动态、结构以及治疗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全书内容围绕如何有效地运用团体作为改变的催化剂,促进成员的自我觉察、人际技能的提升以及情感的整合。 第一部分:团体治疗的理论基石与发展历程 本书首先奠定了团体治疗的理论基础,追溯了团体治疗从早期聚焦于行为矫正到后来强调深度心理动力学和人际互动的演变历程。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学派对团体经验的理解,包括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社会建构主义视角。 人际关系作为核心: 理论部分强调了人际关系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核心地位。团体环境被视为一个“微型社会”,在这里,个体早期的依恋模式、防御机制以及人际冲突会重演和浮现。书中的一个关键论点是,对当前关系模式的体验和加工,是实现持久改变的基础。我们区分了“内容”和“过程”,强调团体中“正在发生什么”(过程)比“正在谈论什么”(内容)更为重要。 心理动力学的视角: 深入探讨了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如何应用于团体。这部分内容着重于理解无意识的冲突、移情与反移情在团体中的投射与接收,以及团体规范和边界的建立如何反映了个体的内在世界。我们探讨了“团体心智”(Group Mind)的概念,即团体作为一个整体所展现出的集体防御机制和情感基调。 第二部分:团体结构、设计与治疗师的角色 有效的团体需要精心设计和结构化。本书详细阐述了影响团体成败的关键因素,包括团体的类型(开放式与封闭式、目标导向与过程导向)、规模、频率以及持续时间的选择。 治疗师的角色与技能: 治疗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过程的促进者、安全的容器和主要的互动对象。我们详细描述了治疗师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例如: 1. 调控与平衡: 在鼓励开放表达和维护团体安全感之间找到平衡。 2. 聚焦与澄清: 引导成员从抽象的讨论回到具体的体验和感受上。 3. 边界设定: 建立清晰、灵活且具有支持性的规则和界限。 4. 自我披露的艺术: 讨论治疗师适度、有策略的自我披露如何促进信任的建立,以及过度自我卷入的风险。 团体发展的阶段性模型: 本书采用了整合性的阶段模型(如Tuckman的模型,并结合了动力学视角),详细描述了团体从形成(Forming)、震荡(Storming)、规范(Norming)到工作(Performing)的自然演化过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治疗师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来引导和支持成员。 第三部分:深入的人际互动与动力学干预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着重于如何识别和有效干预团体中的人际动力。 移情与反移情在团体中的显现: 团体是一个移情场域。成员将他们对重要他人的情感和期望投射到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或治疗师身上。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识别这些移情模式,并将其转化为对成员过去和现在人际关系模式的洞察。反之,治疗师对成员群体的反应(反移情)也提供了关于团体动力和个体冲突的重要线索。 冲突、阻抗与防御机制: 冲突是团体成长的必然部分。本书将冲突视为提升人际觉察的机会,而非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我们探讨了常见的团体阻抗形式,如“逃避痛苦情感”、“聚焦于外部事件”或“过度智性化”。干预策略集中于温和地将注意力引回当前人际互动中的情感和未满足的需求。 特殊成员的应对: 针对“主导者”、“沉默者”、“批评家”、“被边缘化者”等典型角色,本书提供了基于人际心理动力学的应对策略,强调不是去“纠正”成员的行为,而是去理解这些行为在团体中试图满足的潜在需求或回避的恐惧。 第四部分:整合、整合与结案 团体治疗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成员能否将团体中学到的洞察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中。 意义的建构与整合: 治疗师需要帮助成员在团体经验中找到意义,将零散的事件串联成连贯的个人叙事。这包括帮助成员将“在团体中对我产生的影响”与“在我的生活中通常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 健康的结案: 结案是团体治疗中一个充满矛盾的阶段——既是收获也是失落。我们详细讨论了如何处理结案阶段可能出现的再度退行、分离焦虑,以及如何结构化地回顾团体旅程,巩固成员的成就,并为他们未来的持续成长做好准备。重点在于帮助成员体验到“我可以离开支持系统,但我已经内化了这些支持的力量”。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具深度又具实践性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驾驭团体咨询和治疗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秀碧


  學歷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博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瑞佛校區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

  實務工作
  *從事團體輔導、團體諮商與治療、臨床督導之教學、研究、訓練,實務及推廣工作等超過四十年。
  *臺灣最早推動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的學者。
  *擔任多項政府和民間機構的委員與顧問,為台灣極資深的輔導與諮商領域的學者。

  經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專任教授及系主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
  *亞洲大學心理系專任教授
  *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創會暨第一屆和二屆理事長。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監事。
  *應邀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國際暨南大學,及國立中正大學等校的諮商或心理研究所教授團體諮商課程。
  *擔任臺灣輔導與諮商多個重要相關學報的編輯委員會委員與審查委員。

  榮譽
  *2018年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頒授終身成就   
  *2003年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頒授木鐸獎
  *2010年亞洲大學頒授教學特優獎
  *1997年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頒授特殊貢獻獎

  國際交流
  *美國田納西州立奧斯丁彼大學諮商心理學研究所 客座講座(2000年)。
  *擔任三屆美國ACA出版的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編輯委員會員。
  *應邀至馬來西亞總董會、吉隆坡和新山、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中國心理學會和其他各地,教授團體諮商與治療,以及哀傷諮商與治療課程。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團體諮商與團體治療的關係   
第一節 使用「團體治療」一詞的現況
第二節 「團體治療」一詞出現的年代
第三節 小團體模式的確立與團體治療
第四節 團體諮商成為團體治療的領域
第五節 討論與結論
第二章 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的基本假設   
第一節 治療團體為複合的現象
第二節 社會性需求為人類行為的主要動力
第三節 人格是人際動力的產物
第四節 個人的問題多數來自人際
第五節 團體整體如家庭星座
第六節 團體治療方法可以內外兼具
第三章 通用系統論與團體治療   
第一節 小團體的性質與結構
第二節 通用系統論引言
第三節 整體觀
第四節 相互依賴與互補
第五節 結構
第六節 團體的互動
第七節 團體發展的循環和階段
第八節 結語

第二篇 團體的發展與領導
第四章 團體中的治療關係   
第一節 團體中的人際網絡
第二節 領導者與成員的治療關係
第三節 領導者進入成員關係的系統
第四節 團體凝聚力的定義、性質和重要性
第五節 團體中成員關係的發展
第六節 結語
第五章 團體歷程與階段發展的原理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團體歷程發展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諮商與治療團體的階段
第四節 討論與結語
第六章 非結構式團體的歷程領導通論   
第一節 非結構團體的性質
第二節 非結構團體歷程的議題
第三節 螺旋模式的歷程領導
第七章 團體前期的領導   
第一節 團體前期主要的領導任務
第二節 團體初期的領導策略
第三節 社交階段的領導與第一次聚會
第四節 連結階段的領導
第五節 共享關係階段的領導
第六節 討論與結語
第八章 團體後期的領導   
第一節 團體後期歷程的領導
第二節 互助工作階段的領導
第三節 收穫與結束
第四節 結語
第九章 領導相關行為與介入技術(一)   
第一節 領導者的自我揭露
第二節 五種有用的領導作為
第三節 產生有意義的歸因
第四節 團體的第一次聚會
第五節 時機
第六節 使用「我陳述」
第十章 領導相關行為與介入技術(二)   
第一節 重構
第二節 提問與探問
第三節 以家族為本的團體技術
第四節 角色扮演
第五節 角色轉換技術與空椅技術
第六節 使用活動
第七節 閱讀治療方法
第八節 促進成員互動

第三篇 團體中的重要議題與治療機制
第十一章 此地此時   
第一節 此地此時在團體治療的意義
第二節 此地此時的運用
第三節 歷程闡釋
第四節 回饋與歷程闡釋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二章 團體中的投射性認同   
第一節 投射性認同的概念
第二節 投射性認同的功能與過程
第三節 投射性認同作為要求關係的不適應手段
第四節 投射性認同與團體歷程
第五節 團體中投射性認同的處理
第六節 領導者成為投射性認同的對象
第十三章 代罪羔羊   
第一節 代罪羔羊的意義
第二節 代罪羔羊與失功能家庭
第三節 代罪羔羊的產生
第四節 代罪羔羊的功能
第五節 團體中代罪羔羊產生的時機
第六節 領導者的議題
第七節 預防與處理團體中的代罪羔羊
第十四章 團體中的衝突   
第一節 團體中衝突的意義與衝擊
第二節 團體衝突的原因
第三節 衝突的處理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五章 矯正性情緒經驗   
第一節 矯正性情緒經驗的意義與性質
第二節 矯正性情緒經驗治療的三個歷程
第三節 矯正性情緒經驗的治療方法
第四節 團體歷程的矯正性情緒經驗治療
第十六章 團體的支持環境   
第一節 支持
第二節 傾聽
第三節 同理心
第四節 回饋

第四篇 團體成員與領導
第十七章 團體成員   
第一節 成員的性質
第二節 團體的大小
第三節 選擇與準備成員
第四節 團體成員的組成
第五節 成員的角色
第六節 成員的行為
第七節 結語
第十八章 團體領導者與領導   
第一節 有效領導者的特質
第二節 領導者的任務與功能
第三節 領導團體的主要能力
第十九章 聯合領導   
第一節 聯合領導的意義與模式
第二節 聯合領導的益處與缺失
第三節 聯合領導者的組合對於團體的影響
第四節 聯合領導者的關係
第五節 聯合領導者的溝通與合作原則
第六節 結語
第二十章 領導者的訓練與督導   
第一節 體驗性團體的重要性
第二節 體驗性團體的類別、訓練價值與限制
第三節 體驗性團體訓練效果的提升
第四節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8248
  • 規格:平裝 / 596頁 / 17 x 23 x 2.9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4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再版序

  一本撰寫較為嚴謹的書,尤其以建構與論述核心理論的書,若需要修訂,一定有必要的理由。Yalom的《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那本書在1968年開始動筆,以論述治療因子為核心內容,於1970年第一版問世。自1975年的第二版出書之後,便於每10年修訂一次。需要修訂那本書的理由,正如Yalom在第五版修訂時所言,有兩項主要任務:不只在呈現現代的方法,準備學生可以到當前的工作場域服務,而且也要保留在這個領域累積的智慧和技術。此外Yalom相信即便不同的團體治療理論和模式,在產生治療效果上,很顯然有相似的治療因子,所以在他那本書的第五版仍舊保留以論述那11項治療因子為主。筆者所著《團體諮商與治療》這一本書,自2014年秋開筆,在2017年2月第一版上市,觀諸美國在諮商與治療領域的研究與發展,對於治療因子的論述,似乎當前還是沒有人能超越Yalom書中所列的11項治療因子,因此筆者在個人這本書本次的修訂,依舊維持與第一版相同,不在這本書論述治療因子。

  由於各種的治療團體都使用小團體,不只都運用成員互動與團體動力,也與團體治療因子有同樣的道理,筆者相信各種治療團體都有相似的團體發展之基本歷程。近年美國團體治療領域的學者開始越來越注意到團體中人際層面的重要。在治療關係揚棄傳統精神分析對於保持中立,不透明和不涉入,以誘發移情的過度重視,而強調治療師與當事人之間真實的治療關係對於療效的影響。在團體治療方面,筆者認為所謂的治療關係即凝聚力,除了治療師與個別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應該包括成員與成員之間的關係,所共同形成的團體凝聚力。在實徵研究,不只已經指出凝聚力為產生療效的核心因子,在治療團體的歷程方面,實證研究也發現:在團體前期,成員的興趣主要聚焦在人際互動與關係;到了團體後期,成員的興趣則轉為聚焦在問題的工作。從近年的研究發現,支持了筆者所提出有關團體凝聚力的概念和定義建構之重要,以及對於團體發展和階段原理的建構與各階段領導任務的觀點。然而,觀諸美國學者的團體書籍,在團體發展和階段的原理依舊無著,影響學生的實務訓練至鉅。由於團體凝聚力,以及團體發展與階段原理的建構十分重要,攸關作為選擇與確立領導任務與策略的依據。因此本次修訂時不只保留有關凝聚力的概念與定義,以及團體發展與階段原理等之建構。同時,也引入2017年以來有關團體歷程的實徵研究,以支持筆者在理論的建構。

  不過在這本書的第一版第四章「團體凝聚力的定義與概念」,有關凝聚力的論述,由於涵蓋從源起至晚近對於凝聚力的概念發展和研究,因此似乎比較詳細而適合從事治療團體研究者的需要,對於實務工作者可能主要在凝聚力的具體定義,以便了解在團體前期催化團體發展的方向與目標。由於筆者確定凝聚力的概念和具體定義,同時認為凝聚力不只是核心的治療因子,也是團體中具有治療功能的關係。因此,本次修訂時決定刪除第四章,而加以簡化,並納入第五章「團體中的治療關係」,成為其中的第四節。至於第二章「小團體與團體治療」,由於有關小團體的定義與性質等議題,常見於團體動力學,而在台灣的諮商相關系所,這一門課程也逐漸普遍,所以將這一章刪除,僅介紹小團體在治療團體實務的運用須知,並納入第三章「通用系統論與治療團體」,成為其中的第一節「小團體的性質與結構」。

  於刪除第二和第四兩章之後,增加了新的第一章「團體諮商與團體治療的關係」,以及第二十章「領導者的訓練與督導」。原因在於,反觀臺灣推動團體諮商近五十年,在團體諮商這個領域的發展,近年似乎越來越少有非結構式團體的推展。Yalom對於美國團體治療領域的發展,在未來的憂心,便是越來越多的臨床治療師使用操作手冊,按表操課,趨向領導者中心的方法,也不重視團體動力。他認為治療師可以提供當事人更好的服務,卻被治療師以省時省力的方法所取代。臺灣在教學和訓練方面,重視團體動力的非結構式團體原本就尚未普遍,若跟隨美國的趨勢,則更令人擔憂。其次,在美國始於1930年代的團體諮商,隨著社會進步,影響了學校和社區需求的變化,團體諮商已經從沒有治療理論為依據,僅用以協助學生作生涯決策和生活問題解決,演進到1970年代起被歸類為團體治療的一種,並規範了領導者需要具有專業訓練背景,能運用團體動力,以協助正常人改變與成長的方法,而且已經不限於使用在學校,而廣泛應用在社區,以及醫護和矯治機構,以協助不同需求的對象。然而,臺灣自1970年代推動團體諮商以來,多數的治療師對於團體諮商的定位,依舊十分模糊,甚至對於團體諮商與團體輔導的概念混淆不清,不利於這項專業服務的發展與推廣。所以,對於團體治療的定義、演進與分類的介紹實有必要,以建立對於各種治療團體的正確認識,因此本次修訂乃增加了第一章。最後,既然團體諮商與團體輔導不同,並不是心理教育團體,而是具有改變和發展功能的治療團體,強化團體領導者的訓練與督導便有必要,所以增加了第二十章,以便說明晚近在美國有關諮商團體領導者訓練的趨勢,並介紹筆者創發的訓練模式,以分享諮商師教育者和團體治療訓練者。
自本書第一版至修訂版完成期間,心裡有很多感恩和感謝。最感恩的是,受到就讀碩士時團體諮商課程James Trotzer教授強調治療團體歷程與階段發展需要理論的啟發,以及就讀博士時團體諮商實驗室課程David Welch教授的精湛督導,筆者方有這本書的團體歷程階段理論之創發。其次,要感謝的是學界長期支持的友人,蕭文教授、程小蘋教授和王麗雯教授等,對於筆者的鼓勵與惠賜推薦序。最後,特別感激外子謝廣教授在筆者多年忙碌的學術生涯,背後的支持與實質的協助,在本書第一版校對期間筆者因病住院,外子不辭辛勞照顧之外,還協助校對工作。有他們的支持與鼓勵,完成了個人著書的興趣,特此一併致謝。

吳秀碧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高度的教学智慧。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一部具有清晰学习路径的指南。它从宏观的模式介绍开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技巧应用,最后以对特殊议题(如文化差异、危机处理)的讨论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评估团体适宜性”的章节,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列表,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观察指标和提问,引导读者形成一种“动态评估”的思维习惯。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性大大增强,无论你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中生代咨询师,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当前经验水平相契合的深度和广度。总而言之,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灵活且富有生命力的思考框架,它让我对未来的团体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张可靠的导航图,可以带领我的团体走向更深更有效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在实操层面的细致入微,简直到了“手把手”教导的程度,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从书本知识快速转化到临床技能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对“治疗性因素”的重新梳理和命名。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团体有效,但很难清晰地复盘到底是什么元素在起作用。这本书不仅列举了传统的如“给予希望”“宣泄”等因素,更着重阐述了在人际互动模式中如何自然地产生这些疗愈能量。比如,它详细解析了“团体内投射与认同”如何在不引起防御的情况下,帮助成员校准对现实的认知。我发现,作者在描述如何引导成员处理“冲突”的段落里,提供了大量的脚本和提问范式,这些范式的特点是既保持了对个体经验的尊重,又巧妙地将焦点拉回到关系中的共同体验。这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只给理论框架,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摸索”语言,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语言库”,让新手咨询师在面对高压的团体场景时,也能找到立足点和表达方式。读完这些,感觉心里踏实多了,知道在实操中遇到卡顿时,应该去翻阅哪一页来寻找启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咨询师自我觉察”的强调,而且这种觉察是与团体动力紧密相连的。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要求咨询师“照顾好自己”的口号,而是直接将咨询师自身的情感反应、转移和反转移,作为分析团体当前状态的重要数据来源。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辨识“团体气氛”的微妙变化,以及咨询师如何避免被卷入某些特定的“团体内戏剧”的部分,写得极其透彻。它提醒我们,咨询师不是一个冷漠的观察者,而是团体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眼神的停留,都在影响着治疗的进程。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一个概念:咨询师需要学会“有意识地共情性卷入”,这意味着既要全身心地感受,又要保持足够的心理距离来进行结构性的思考和干预。这种平衡的艺术,是许多咨询师终其职业生涯都在探索的课题,而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路线图。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颠覆感”。我读过的很多咨询导论,总是把人际互动和心理动力这两个维度分得泾渭分明,要么是强调即时体验和关系,要么是深入挖掘潜意识的冲突和早年经历。然而,这本教材却巧妙地将两者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理解框架。它不像某些理论那样死板地要求咨询师“站队”,而是鼓励我们去观察和体验团体中涌现的每一个微小的人际信号,并立刻将其视为理解个体深层心理运作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在讨论团体动力和个体适应性之间关系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用非常具体的案例和精妙的类比,展示了如何在“此时此地”的工作中,同时捕捉到那些“冰山下”的结构。读完前几章,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某些团体情境下,是不是因为过于侧重某一方而错失了更深层次的介入契机。这种整合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有效干预”的定义,让我觉得自己的咨询工具箱瞬间丰富了许多,不再是几把单一功能的扳手,而是一套精密的联动机床。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来看,这本教材在文献引用和理论基础的构建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并没有因为追求“新颖”而抛弃经典,反而是在深入理解了格式塔、客体关系乃至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之后,才提出它“崭新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使得它的理论根基异常牢固。书中对不同理论流派如何被整合进这个新模型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溯源和辩证分析,特别是对“关系”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派中的差异化解读,帮助我彻底厘清了自己过去在学习这些理论时产生的模糊地带。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以前阅读的经典著作中被我忽略掉的精微之处,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透镜”,让我能从“人际互动”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传统的心理动力描述。这种深厚的学术积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可以激发深入思考的学术著作,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