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神話的終結(普立茲非小說獎):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

美國神話的終結(普立茲非小說獎):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雷.格倫丁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边境问题
  • 移民
  • 普立兹奖
  • 非虚构文学
  • 美国梦
  • 种族
  • 政治
  • 文化
  • 边境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0年普立茲非小說獎 ▌
▌201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獎入圍 ▌
 
西進的拓荒傳統,曾給了美國無盡擴張的想像……
直到川普建起一道邊境長城,標誌著美國立國神話的終結。
 
普立茲獎歷史學家格倫丁以如椽大筆、批判之眼回顧美國四百年史,
大舉揭示美國疆界擴張和種族主義的歷史黑暗面,重新思索「美國」之書。
 
  自從美國成立以來,開放且持續擴張的邊疆一直是這個國家的認同核心。它象徵未來充滿無限希望,也是美國的信仰基石——相信自己是「例外國家」,擴張即是自由的體現,更賦予了美國人重視民主、個人主義和大步向前的精神。然而,如今美國有了新的象徵:邊境圍牆。
 
  在本書中,歷史學家葛雷.格倫丁以獨到的視角、優美的筆觸,深入探討美國歷史上邊疆的意義。從美國革命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從羅斯福新政到2016年的總統大選,他展示美國在過去幾百年來不斷利用擴張──無論是發動戰爭或是打開市場──作為「逃生門」,將國內政治與經濟衝突向外移轉。然而,這種移轉意味著美國從未正視自身種族主義乃至於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如今,2008年的金融危機與美國在中東挫敗的戰爭,兩者結合而成的災難已將這扇門狠狠關上,將長久以來被導向至其他地方的政治激情帶回國內。
 
  對格倫丁來說,美國揮之不去的種族暴力和排外勢力,當今政治的極端分化和社會的喧囂憤怒,這一切矛盾的根源,其實早已深深銘刻在美國的歷史邏輯當中。而川普邊境圍牆的建立,不僅象徵著美國例外主義終結的墓碑,也開啟了美國面對自身國家神話的關鍵契機。
 
本書特色
 
  ★2020年普立茲非小說獎,亞馬遜4.5顆星好評,媒體高度讚譽、各界好評不斷!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美國通史:本書以宏大、獨到且細緻的視角重寫美國歷史,揭露美國開國以來壓迫美洲原住民、非裔美國人和墨西哥移民的種種黑暗面,追溯美國種族主義和擴張行徑的根源,並予以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讀來大開眼界、動人心魄!
 
  ★這是一部給大眾讀的美國思想史:作者深度剖析貫穿美國開國元勳、不同黨派的歷屆總統乃至史學領域的思想巨擘,共同抱持的「擴張」思維及行事方式。要讀懂當代美國,勘破美國內部的矛盾和對外政策的癥結,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巨作!
 
專文導讀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褚縈瑩|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江懷哲|《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作者
  張翠容|香港資深國際新聞工作者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陳界仁|知名藝術家
  陳毅峰|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馮建三|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部關於美國邊疆重要且全面的歷史,包括它的終結以及它對國家自我感知的意義是什麼。」——《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美國神話的終結》企圖將基於種族的暴力重新放置在邊疆論述的中心位置,並將目前強化圍牆的訴求與過去數百年來的種族敵意聯繫在一起……對大眾認知提出了重要的修正。」——《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在我讀過所有對於2016年之後的美國的分析中,本書最振奮人心。格倫丁的作品以詳細的歷史細節為基礎提出深刻論證,它在道德上如此清晰,以至於在眾人尚未自川普勝選的震驚中復原之際,便將成為最重要的政治文本。」——《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格倫丁的《美國神話的終結》橫跨三個世紀,粉碎人們深信不疑的觀念……為家喻戶曉的事件提供豐富且嶄新的背景,並讓以往被忽略的細節重見天日。」——《美國學人》(American Scholar)雜誌
 
  「充滿細節但可讀性極高……就像是任何一位好的歷史學家暨詩人,格倫丁創造了一條精神軸線,將讀者無情地拉到美國向西擴張的路徑上,迫使我們為從未聽說但應該知道的血腥事件負責。」——《維吉尼亞嚮導報》(The Virginian-Pilot)
 
  「作為我們時代裡頭最具天賦的作家與思想家,葛雷.格倫丁講述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美國歷史。這是一部從不斷變化與擴張的邊界上出發書寫的歷史、一部我們如何尋求逃避歷史的歷史,以及一部歷史如何迎頭趕上我們的歷史。《美國神話的終結》充滿想法、見解與挑戰(而且時常帶有諷刺的幽默),為當前情勢提供重要的觀點。」——史蒂芬.哈恩(Steven Hahn),《我們腳下的國家》(A Nation Under Our Feet)作者
 
  「一本好書。才華洋溢、博學,而且新穎,《美國神話的終結》提供了一個真正全新、令人折服且立基於歷史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當前瘋狂的政治時刻。」——克里斯.海斯(Chris Hayes),《一個國家裡頭的殖民地》(A Colony in a Nation)作者
 
  「許多歷史學家都曾講述美國擴張主義裡頭那些充滿傳奇的故事。然而,以洞察力、熱情與毫不妥協的清晰道德寫成的《美國神話的終結》,令先前的見解都顯得過時。川普時代需要大膽又顛覆的歷史。葛雷.格倫丁兩者都做到了。」——安德魯.巴切維奇(Andrew J. Bacevich),《美國世紀的暮光》(Twilight of the American Century)作者
 
  「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曾說:『要是你想避免內戰,就必須成為帝國主義者。』《美國神話的終結》精準地講述了擴張與增長的美國夢如何成功抑制國內不滿,並揭露帝國幻想的危險。格倫丁敘述了一個精疲力盡的帝國主義的下場,也闡明了我們危機四伏的當前處境。一本了不起的著作。」——潘卡伊.米斯拉(Pankaj Mishra),《憤怒時代》(Age of Anger)作者
 
  「當擴張不再是國家未來的願景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時該怎麼辦?葛雷.格倫丁為當前的政治時刻,提供了一個基於史實、博學、令人振奮且文筆優美的分析。」——艾明如(Mae Ngai),《不可能的主體:非法外國人與現代美國的形成》(Impossible Subjects: Illegal Alien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作者
 
  「對於美國邊疆歷史做出的令人信服的考察,由該領域最創新且最具想像力的歷史學家所完成。它令人不安卻又鼓舞人心,是一本為廣大讀者撰寫的思想史;其範圍與力度令人驚嘆。格倫丁為我們當前充斥侵略、懷舊心態與種族主義的現狀提供深刻的歷史基礎,造福了那些願意聆聽的人。」——大衛.W.布萊特(David W. Blight),《法雷迪.道格拉斯:自由的先知》(Frederick Douglass: Prophet of Freedom)作者
 
  「本書深刻審視美國人用來逃避真實處境的神話,以及我們作為民主國家成員應該承擔的責任。它重述美國歷史上關於逃避與傷害的故事,以及反抗潮流的故事——那些我們希望用來建立更好、更深層民主的故事。這是一本豐富、具啟發性、卻也令人心神不寧的作品。」——傑迪戴亞.波弟(Jedediah Purdy),《自然之後:給人類世的政治學》(After Nature: A Politics for the Anthropocene)作者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美国历史、文化与政治变迁的深刻剖析之作的简介,重点关注其对美国身份认同、民族叙事以及现实政治格局的影响: 《边疆的幽灵:美国梦的破碎与重塑》 本书是一部对美国精神内核进行深入探究的非虚构力作,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而是着眼于理解自建国初期以来,美国如何构建、维护乃至最终解构其民族叙事的过程。作者以一种高度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将目光投向那些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结构性力量——即围绕“边疆”这一核心概念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美国的扩张主义心态、内部分裂与身份政治。 第一部分:理想的奠基与扩张的逻辑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边疆”概念在美国思想中的深层植根。它探讨了从早期殖民地时期开始,新教伦理与“天定命运论”(Manifest Destiny)如何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近乎宗教性的扩张驱动力。作者细致地剖析了这一叙事如何为土地的掠夺、原住民的流放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支配提供道德合法性。 重点分析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几次关键转折点:美墨战争的遗产,以及“西进运动”在文化和经济层面如何固化了美国社会对“无主之地”的占有欲。这里,作者并未简单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这些事件如何内化为美国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种以“进步”为名义的暴力循环。 本书挑战了传统的“文明战胜蛮荒”的二元对立叙事,揭示了在扩张过程中,美国构建的“文明”标准是如何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利益和种族等级制度的。它审视了边疆如何从地理概念逐渐转变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对“未完成”的持续追求,一种对任何内部异见或外部制衡的排斥。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考验与身份的重构 随着美国在二十世纪进入全球强权时代,传统的“边疆”概念虽然地理空间上有所收缩,但其内在的扩张逻辑并未消亡,而是转向了新的领域:全球干预、文化霸权以及对内部多元性的管理。 作者深入剖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所扮演的“民主灯塔”角色,并将其置于冷战背景下进行审视。本书提出,冷战时期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实质上是对“非美国化”威胁的一种替代性表达,它要求公民更加紧密地依附于被定义好的“美国身份”——一个以自由市场和特定政治制度为核心的身份。 在社会内部,本书细致描绘了“二战后共识”的瓦解过程。它考察了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女性主义浪潮如何直接冲击了由边疆叙事所支撑的、僵化的种族和性别等级制度。这些运动不仅是社会变革,更是对美国“普世价值”承诺的一次严峻的内部审计。作者特别关注了文化产品(电影、文学)在塑造和解构这些身份认同中的复杂作用,展示了流行文化如何既是意识形态的放大器,也是反抗的战场。 第三部分:边界的固化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的出现,使得美国对其“边界”的定义变得空前复杂。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安全化、移民危机以及政治极化如何成为当代美国体验的核心。 作者对“边境墙”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和政治解读。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阻隔,更是对“谁属于我们”这一核心身份焦虑的具象化表达。书中分析了技术监控、国内安全法案的扩张如何将曾经面向外部的边疆管理逻辑,转向对国内公民的持续审视与规训。 《边疆的幽灵》最终引导读者思考:当“边疆”不再是拓荒的承诺,而成为分裂和恐惧的象征时,美国梦的基础是否正在动摇?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揭示历史的幽灵如何持续游荡于当下的政治辩论之中,邀请读者以一种清醒、审慎的态度,重新审视美国所宣称的“独特例外性”,以及这种“例外性”背后的结构性成本。 全书语言严谨,论证层层递进,融合了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批判的视角,为理解当代美国的深层动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去神话化的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雷.格倫丁Greg Grandin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曾在紐約大學歷史系任教長達19年。他的著作備受各界讚譽,著有《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Fordlandia),該書入圍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他還著有《帝國工作坊》(Empire's Workshop)、《季辛吉的陰影》(Kissinger's Shadow),以及贏得美國史學界最高獎項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的《必然的帝國》(The Empire of Necessity)等書。格倫丁曾在聯合國真相委員會任職,調查瓜地馬拉內戰,並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國家雜誌》、《新政治家週刊》、《哈潑雜誌》和《倫敦書評》撰稿。
 
譯者簡介
 
夏菉泓
 
  台灣彰化人,臺灣大學社會學碩士,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日本語別科,曾擔任2016年東京自治區跨文化音樂祭網站中文編譯,《空港粉碎》日文譯稿校訂責任編輯,譯有《大笨蛋造反指南》等書。從事翻譯工作是因為太貪心,貪心旅行,貪心那些異國口音,貪心那些遙遠的風景,貪心想跨越阻擋自己的,貪心想在文字的世界裡擠進自己的身形。合作請洽:szymborskalui@gmail.com
 
陳韋綸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曾任《破週報》記者,現為苦勞網「南方國際」特約編輯。譯有《印度: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合譯)等書。合作請洽:hardcash0917@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美國價值背後的擴張元素/盧令北
推薦序 邊疆神話已然終結?/褚縈瑩
前言 向前逃逸

第一章  極目之地
第二章  開端與終結
第三章  高加索民主
第四章  安全閥
第五章  你準備好要迎接所有這些戰爭了嗎?
第六章  真正的解脫
第七章  外緣
第八章  一八九八年的協約
第九章  邊疆上的堡壘
第十章  心理轉折
第十一章  金黃大豐收
第十二章  魔鬼的吸管
第十三章  多,還要更多!
第十四章  新土匪
第十五章  跨越血色子午線
後記  圍牆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註釋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3105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6 x 22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美國價值背後的擴張元素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史學家解析美國歷史,向來不拘泥於傳統框架,因此美國歷史雖短,但相關書籍種類繁多,內容多樣,絲毫不因書籍具批判立場而不見容於學界及社會大眾,或帶「通史」性質而減損其學術地位,二○二○年獲普立茲非小說獎項殊榮,由格倫丁教授所著的《美國神話的終結》,適可說明美國史學界此種特色。
 
  《美國神話的終結》具有通史的性質,全書內容按照時序,由十七世紀英國計畫向北美洲開發殖民地開始,一路延伸至川普上台為止,美國歷史上具關鍵性的人事物,本書多所論及。惟本書吸引人之處不在羅列排媲美國歷史上諸多的轉折點,而是以美國歷史發展為基底,以扎實的學術研究手法,找出美國各階段歷史發展的共通性並加以串聯,具體而微解析美國價值的實質內涵,以及這種美國價值究竟從何而來,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何種作用。
 
  對多數人而言,提及美國價值不外乎就是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理念,但上述這些近似於神話的觀念與原則,其核心元素卻並非如眾人所想像的神聖完美,就本書作者格倫丁教授而論,美國價值的核心元素實則為「擴張」,「擴張」元素在自由、平等、民主、人權概念的包裝下,縱橫於整個美國歷史之中,在美國人汲汲追求疆域擴張的同時,賦予擴張行為正當化、合理化甚至加以美化的美國價值也就應運而生。格倫丁教授並非第一位從「擴張」角度解析美國歷史發展的史學家,早在一八九三年,史學家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就提出了「邊疆論」(frontier thesis),用以反駁自十九世紀以來,美國學界普遍認同的「胚種論」(germ theory,或譯為菌原理論),該學說認為歐洲移民將歐洲進步的文明與思想帶入美洲殖民地,因此歐洲文明孕育了美國文化與制度,美國的特質多傳承自歐洲。
 
  特納的「邊疆論」則提出不同的看法,強調歐洲移民在開發美洲殖民地的過程中,由於身處的環境與歐洲截然不同,在赤手空拳的開發擴張過程中,為了求生存,自然而然造就了獨特,屬於美洲在地的文化、思維與傳統,「歐洲移民藉由失去自己,找到了自己」。而美國不若歐洲各國般動亂頻仍,甚至發生社會革命,一方面在於美國社會缺乏歐洲傳統社會的弊病與沉痾,另一方面,就是美國領土向西擴張過程中所創造出龐大的生存空間,能不斷吸納其他開發較早且幾近飽和地區內部所產生的衝突與不穩定,因此西部地區扮演了「安全閥」的角色,讓美國社會內部的潛在衝突得以釋放。
 
  搭配當時社會咸認為向西擴張乃美國人之「天定命運」(Manifest Destiny,或譯為昭昭天命),特納的「邊疆論」一躍成為顯學且風行一時。特納學說提出的年代雖是十九世紀末,但格倫丁教授認為,追求新邊疆且不斷擴張的概念與行動,早在英國決意向北美洲進發時就已展現,其後落實成為殖民者的一貫作為並內化為一種意識型態,對殖民者而言,北美洲的土地為無主之地,他們有權將其據為己有並不斷擴展,如同傑佛遜所說,殖民者在殖民地落地生根,他們為自己的生存而墾殖。至十八世紀後期,這種向西部未知疆域挺進的開發行動,已經被賦予自由的意涵,殖民者認為自由來自於擴張,而土地的進佔則是實踐自由的成果。麥迪遜曾稱美國的疆界就是不斷延伸,的確,一七八三年英美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美國領土疆界擴展至密西西比河,一八○三年美國自法國購入路易斯安那地區,國土進一步跨越密西西比河,延伸到洛磯山脈北部,一八四八年「美墨戰爭」結束,美國國家疆界更一舉來到太平洋沿岸,美國歷史發展驗證了麥迪遜先前的預測,美國人也更加確信自由與擴張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內戰前,南北雙方雖然衝突不斷,但是對於國土疆界不斷向西擴張,態度卻是一致的。曾於一八四五年代表美國與中國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即《中美五口貿易章程》)的麻州眾議員顧盛(Caleb Cushing),他支持西部擴張,因為廣大的西部地區就是美國社會的安全閥,西部擴張可保護人民免於因社會階級相互傾軋所帶來的亂象與危害,而密西西比州參議員沃克(Robert Walker)強調南方在北方反奴與廢奴人士的重重壓力與限制下,西部的擴張適可為南方奴隸主與棉花種植開啟另一扇門,讓南方的社會制度與農業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對北方人或南方人而言,南北社會內部問題能否解決,端賴於西部擴張的持續與否,而這也是聯邦政府首要的工作。
 
  美國由殖民時期不斷向西部擴展領土,長此以往,這種擴張行為也逐漸發展成帶有白人至上主義色彩的霸權式自由主義。美國人聲稱追求生存空間以保障自由,但在西部邊疆擴張的過程中,藉由連串掠奪與暴行,迫使美洲原住民以及墨西哥人遷移,成為美國自由主義下的犧牲品。格倫丁教授指出,當今美國西南部地區在昔日墨西哥統治時期,境內的美洲原住民與墨西哥人均為公民,不分彼此,然而在美國取代墨西哥成為統治者後,當地的原住民與墨西哥人非但未受到公平待遇,反而被美國視為異端與進步的絆腳石,必須除之而後快。
 
  特納提出「邊疆論」的同時,美國境內的領土擴張也告終止,美國境內再無新的領土可供擴張之用,美國已經來到最後的邊疆。國內擴張已達極限,代表美國昔日賴以生存的安全閥形同瓦解,不過特納的「邊疆論」的地位並未消失,此學說迅速轉化成一種不拘形式且毫無限制的擴張思想,拓展海外邊疆成為國家發展的行動準則,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戰爭以及戰後美國在尼加拉瓜、海地、多明尼加以及菲律賓的占領行動,都是在這種思潮及動機下所產生的霸權行為,如同威爾遜總統所言,「我們在大洋之外為自己開闢了一道新的邊疆」。
  
  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戰爭」除了是美國邁向海外擴張的起手式,更是內戰結束後,南北雙方士兵共同投入的一場戰爭,「北方的血和南方的血交融一體」,標示南北雙方的和解以及國家真正的統合,具有十足的歷史意義,不過,這個和解是白人之間的和解,當南北雙方白人的關係日趨密切,正邁向一個新境界時,昔日美國在西部擴張過程中施加於原住民以及墨西哥人民的種族主義,再次重現並加諸於非裔同胞身上,非裔同胞再度成為被犧牲的對象。西部邊疆擴張的過程中,自由主義被賦予新意,白人至上主義與種族主義也伴隨產生,成為美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揮之不去的魔咒。
 
  美國在經歷「美西戰爭」後,藉由武力擴張所進佔的海外領土雖然遠不及其他新帝國主義國家,但擴張的行動未曾稍緩。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勢力範圍擴張至令人咋舌的地步,格倫丁教授指出,冷戰時期美國的邊疆範圍,由阿拉斯加延伸至日本、南韓與台灣,然後南下東南亞,抵達澳洲、紐西蘭,連接拉丁美洲、非洲後,再一路往上至波斯灣、土耳其、巴基斯坦,跨越易北河至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後連結到加拿大,如此大且廣的邊疆,美國固然必須付出高昂的成本,藉由與此範圍內的國家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來維持安穩,但另一方面,疆界範圍內的國家也對美國開放市場與資本,美國不但獲得鉅額的經濟與政治利益,一種由美國主導,以美國邊疆擴張為基礎的全球化也儼然成形,無怪乎老布希總統在與外國領袖討論商貿問題時,還曾自我揶揄他搞不清楚這些是內政還是外交問題。
 
  美國這種多面向、不拘形式擴張主義的另一例證,當屬由雷根總統所倡議、老布希總統推動,然後在柯林頓總統任內通過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該協議將美國、加拿大以及墨西哥整合為單一自由貿易區。該協議引發諸多討論,時為柯林頓總統的勞工部長萊許(Robert B. Reich)大力支持此協定,認為如同美國在十九世紀所追求的西部邊疆,現在的美加墨自由貿易區就是美國的新邊疆,新舊邊疆拓展的目標相同,就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然而,事實證明萊許對於自由貿易區的成效過度樂觀,墨西哥廉價的勞動力迫使美國勞工薪資停滯甚至下降,墨西哥農業抵擋不住美國低價農產品傾銷而垮台,墨西哥原有蓬勃的乳製品產業,但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生效後,墨西哥反而成為奶粉的進口國,「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讓墨西哥經濟陷入谷底,失業人口遽增,迫使大量墨西哥人紛紛越過邊境進入美國謀生,無證移民成為美國政府燙手山芋,這些負面效應是當初「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簽訂時所始料未及的。
 
  美加墨自由貿易區是美國邊疆擴張傳統下的產物,但顯然無法複製過往西部擴張所帶來總體利益,在成效不如預期的情況下,反而讓美國在邊疆擴張過程中所形成的白人至上、種族歧視以及仇恨等勢力加速匯集,新右派趁勢而起,成為美國社會中不可小覷的激進力量。右翼團體在移民、槍枝、種族、性別、健保、環保以及伊斯蘭等議題上立場鮮明,他們抨擊美國過於慷慨,強調美國人不會因為別人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美國只有先顧好自己,才有辦法顧及他人。新右派將川普送進白宮,而川普上任後美國隨即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開始建構美墨邊界圍牆並大肆拘捕邊境移民,甚至計畫終結出生公民權,提高移民入籍美國的門檻,挑戰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條文內容。
 
  面對這一股新右派的狂潮,格倫丁教授是憂慮的,因為新右派缺乏良善的本質,川普所宣稱的美式自由,實則是一連串糟糕行徑的展現,川普狂暴的執政方式,讓美國與世界均蒙受其害。川普限縮聯邦政府權力,無視於公共土地與資源被私有化,利用減稅討好企業,但對企業恣意擴張並拉大國內貧富差距的現象卻置若罔聞,川普意欲在突破框架主導國際事務,但卻造成國際局勢緊繃,國際衝突不斷,導致中南美洲與中東難民的激增。美國以往追求邊疆與今日劃立邊界,格倫丁教授都給予批判,而日後是否會有所謂「中間派」出現?格倫丁教授持悲觀看法。
 
  美國國家發展由早期的追求邊疆,到川普時期的確立邊界,處處都展現了自我性與矛盾性。追求邊疆時期,無論是邊疆土地或政經影響力的擴張,美國都堅信唯有不斷的開闢疆域,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美國價值方能鞏固,然而,擴張過程中那些「被擴張者」,卻從未受到類似美國價值的公平對待。及至川普時期,無論是設立邊境圍牆阻絕限制移民,或是退出國際協定與國際組織並限縮政府管制,種種看似劃清界線的作為,實則卻是川普向世人展現美國不再自我設限的決心,川普舞動「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民族主義大旗,盡情追求屬於新右派的利益,而所謂的美國價值,也只有願意遵循這項準則的本國團體人士方能享用。
 
  美國由追求邊疆轉變為確立邊界,看似天平兩端不同的發展路線,但實際上皆以擴張為中心思想。一九六○年代美國新左派外交史學大師威廉斯(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 1921-1990),就曾大力批判美國慣以自由開放為藉口,行經濟擴張之實,美國外交政策是一場悲劇,因為製造的麻煩遠多過於想要解決的問題。《美國神話的終結》所言的擴張雖與威廉斯的觀點有所差異,但作者格倫丁教授同樣展現歷史學者批判與自省的勇氣,提醒讀者在吹捧美國價值的同時,更要細查這些美國價值背後的擴張元素,以及這個元素帶給美國及世界的負面影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的可读性。许多严肃的历史著作常常因为过度依赖学术术语或冗长的论证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作品却成功地将深奥的理论框架融入到生动的故事讲述之中。它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具体的案例和人物侧写,使得抽象的“制度性问题”具象化、可感化。比如,作者在论述边境政策演变时,穿插的那些发生在特定地点的生活片段,那种时代气息和人物的挣扎感,让人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的空气。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使得即便是对美国边境问题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脉络。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国家如何在自我定义的“进步”中,不断地制造出新的不公与对立,这种内在的悖论性,是理解当代美国社会肌理的关键钥匙。

评分

初读此书时,我对于其宏大的时间跨度感到有些不安,担心内容会显得过于发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佩服作者构建体系的强大能力。那些看似分散的历史事件,比如西进运动、冷战思维的残余、以及当代移民政策的僵化,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一个统一的“神话终结”的主题之下。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体现了作者对美国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力,她找到了那个贯穿始终的“阿喀琉斯之踵”。特别是对“边疆墙”这一具象符号的解读,从物理的屏障上升到心理的界限,这种象征意义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哲学层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编年史,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集体无意识的深度心理分析报告,揭示了美国在追求至高无上的“自由与主导”的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设限的困境。

评分

这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从宏大的叙事视角切入,探讨了美国作为一个“扩张的边疆”文化如何塑造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富有洞察力,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些塑造现代美国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对于“边疆”概念的解构,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驱动力,一种永不停歇的扩张欲望的体现。这种对国家精神内核的挖掘,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远超一般的历史叙事。它迫使读者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国梦”,质疑其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以及这种基础的代价究竟是什么。阅读过程中,不断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尤其是在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串联起来看时,会发现一条清晰但又晦涩难懂的逻辑线索贯穿始终,那是关于权力、资源和身份认同的永恒拉锯战。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忠实呈现,是其最引人称道之处,绝非简单的褒贬或非黑即白式的论断所能概括。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当代地缘政治,特别是美国与邻国关系中的深层动力,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历史回顾,而是用历史的逻辑去剖析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让读者能够跳脱出日常新闻的碎片化信息,从更具纵深感的历史维度来审视当前的困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特定政策时,总是能够追溯到最初的意识形态源头,如同剥开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示其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这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无比扎实,充满了说服力。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许多看似突发的社会事件,其实早就在历史的剧本中埋下了伏笔,这本书就是那份最详尽的剧本解析,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神话”难以消逝,以及终结它们需要付出何种代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叙事权力的深刻反思。它没有满足于讲述主流教科书里那些光鲜亮丽的“神话”,而是勇敢地潜入了历史的阴影地带,去探寻那些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压抑的声音。这种“直视黑暗根源”的勇气,体现在对那些被边缘化群体的命运描摹上,那些在国家扩张的洪流中被牺牲的个体与社区,他们的故事被重新纳入了宏大的历史画卷。文字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事实,更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清算”和“和解”。作者的文风时而如同一位冷静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土;时而又像一位激昂的演说家,对现状提出尖锐的批判。这种灵活多变的语态,让原本可能沉重的议题变得引人入胜,如同在观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画面冲击力极强,让人无法移开视线,深思良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