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創造的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

被創造的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維安
图书标签:
  • 女同性恋史
  • 中国近代史
  • 性别研究
  • 性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史
  • 疾病标签
  • 论述分析
  • 性与社会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婦女運動鼓勵女性走出家庭,在公共領域擁有職業、婚姻的選擇權,衝擊了父權社會下的性別結構與異性戀規範──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女學生提倡自由戀愛,「拉朋友」的風氣甚至認為同性之間的情誼相較於異性戀愛更加高貴、純粹,也開始有女同性戀情侶公開表示同居、不婚的決定。
 
  基於「強國強種」的救國心理,部分知識分子對女性不再理所當然地屬於家庭一事感到焦慮,以潘光旦《馮小青:一個影戀的研究》為濫觴,他們過濾掉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加本特(Edward Carpenter)、靄理士(Havelock Ellis)性別論述中對於同性戀成因的解釋,直接將同性戀視為一種「好發於女性」的疾病,晚婚、不婚都是心理問題導致,只有透過婚姻與生育才能治癒。
 
  在此背景下,1932年陶思瑾、劉夢瑩的同性情殺案震驚社會,在媒體輿論、社會認知、學術論述交互操作之下,拉朋友不再是被歌頌的愛之昇華,女同性戀被視為是「自我戀」的結果,成為一種禁忌的、不健全的、反常的──性心理疾病。
 
  本書以性心理學中的「同性戀(homosexuality)」概念為核心,分析20世紀上半葉,西方性學論述傳入中國後,知識分子如何有目的性地取捨、轉化和理解。陶、劉一案又如何造就了女同性戀的「疾病化」、「汙名化」?最後成功地將女性綑綁在婚姻、家庭、生育的框架之中,繼續順從而無聲地活著。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5號
探索性别、欲望与现代性的交织:近代中国女性身体的构建与再塑 一部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如何看待、界定和规训女性身体与性行为的深刻学术力作。 本书聚焦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在社会剧烈动荡、思想观念全面更新的背景下,关于中国女性身体、性、以及非传统性行为的公共论述和知识生产是如何被塑造、传播和演变的。它并非仅仅关注某一种特定的性少数群体,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在现代性、科学主义、民族主义和性别革命的洪流中,一个“规范”的女性身体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而那些游离于或挑战既定规范的身体实践和欲望表达,又是如何被纳入(或排斥出)新的话语体系的。 论述的场域:从家庭到病理 在19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妇女解放”的口号响彻云霄。然而,解放的内涵是复杂的。它一方面指向冲破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另一方面,它也迅速被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本书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医学界、教育机构以及大众媒体如何共同参与了对“理想女性”的想象。 第一部分:现代知识的引进与本土化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大量引进了西方传入的性科学、心理学以及病理学知识。这些知识并非被全盘照搬,而是在与中国传统医学和伦理观念的碰撞中,被重新诠释和挪用。 科学的凝视与女性身体的客体化: 弗洛伊德主义、西方生理学、以及性病学的知识被引入,它们为界定“正常”与“异常”性行为提供了新的工具。书中详细考察了医学文献、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中,是如何运用科学术语(如“神经衰弱”、“性倒错”)来描述和分类女性的性心理和行为模式。这些分类,本质上是在建构一种新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性别等级制度。 “新女性”的悖论: “新女性”被要求接受教育、参与公共生活,但其身体和欲望仍然受到严格的道德审视。本书分析了为何在知识分子提倡个性解放的同时,对于女性性自主权的态度却常常是矛盾和保守的。这种矛盾体现在,解放往往被限定在生育、婚姻和民族延续的框架内。 第二部分:非规范性行为的命名与规训 本时期,对于各种游离于异性恋婚姻制度之外的女性性实践和亲密关系,社会话语经历了从模糊的道德谴责到更精细的“病理化”分类的过程。 从“奇闻”到“案例”: 在早期报刊杂志中,关于女性间亲密关系或非婚性行为的记载,往往以猎奇或道德批判的面貌出现。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介入,这些现象逐渐从道德问题转向了“心理障碍”或“生理变态”。本书通过对司法档案、医院记录和私人书信的分析,揭示了这种“病理化”过程的机制。它探讨了社会是如何通过诊断和分类,将边缘的身体实践纳入到可被管理和治疗的范畴之内的。 欲望的“本土化”诠释: 即使是西方引入的概念,在被中国语境吸收时也产生了奇特的变异。例如,如何解释东方女性的“内向性”欲望?在民族主义的叙事下,某些被视为“西方颓废文化”的性观念,如何被用来批判对手或论证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这些都构成了复杂的文化张力。 第三部分:文学、戏剧与身体的再现 文学和艺术领域是观察时代思潮最为敏感的晴雨表。本书利用小说、戏剧和月份牌等视觉材料,重构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女性身体的表述。 都市的诱惑与陷阱: 在都市小说中,摩登女性(如舞女、交际花)常常被塑造成欲望的载体,她们的身体是现代性的具象化体现,但也常被描绘为道德败坏的终点。本书考察了这些文学形象如何服务于对城市生活的焦虑,以及它们如何暗中定义了何为“危险的”女性欲望。 身体语言的沉默与抵抗: 除了被明确书写的论述,本书也关注那些被“沉默”或“被忽略”的身体经验。在官方话语的压制下,女性是如何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如服饰、姿态、私密信件中的隐喻)来表达和维系她们的亲密关系和身体认同的? 研究方法与贡献 本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了社会史、性别研究、医学史和文化研究的视角。通过对大量档案、医学报告、私人信件、以及稀有的早期出版物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超越简单的“同性恋史”叙事,而是将焦点置于“性论述的现代转型”这一宏大议题之上。 它揭示了在追求民族强盛与身体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下,近代的中国知识精英如何焦虑地试图规范化女性的欲望谱系。这些规范化的努力,虽然以科学和进步的名义展开,却深刻地塑造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社会对性别和性行为的基本认知框架。 核心观点: 近代中国关于女性性行为的论述,是一个充满张力和挪用的过程。现代性的工具(科学、医学)被用来重塑传统伦理,但其最终目的往往是服务于更深层的国家建构和性别秩序的维护。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描摹出这一复杂、多层次的知识与权力交织的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維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性別史,著有〈拆解異性戀規範:近代中國同性戀史研究回顧〉、書評〈動員傳統:英國第一波動物捍衛運動-評Li, Chien-hui (2019). Mobilizing Traditions in the First Wave of the British Animal Defense Movemen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謝辭

第一章 緒章
一、前言
二、研究回顧
三、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同性情慾的疾病化:以潘光旦筆下之馮小青為例
一、再創歷史敘述:才女馮小青
二、挪用科學新知:精神分析學與自我戀概念
三、影響大眾讀者:出版社策略與讀者回饋
小結

第三章 同性情慾去病化之困境:加本特與中性論之翻譯與傳播
一、加本特思想與《愛的成年》之引介
二、低聲呢喃:中性論的翻譯特點
三、情感與疾病之爭:《同性愛問題討論集》
小結

第四章 同性戀概念之女性化傾向:從陶劉慘案到《性心理學》譯註
一、友情還是愛情?陶劉慘案前後的女性同性情誼變化
二、權威競爭再起:變態心理學與同性戀成因之爭
三、不存在的天生同性戀:以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為例
小結

結論
徵引書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謝辭
 
  自論文開始書寫到寫完當天,一直有些不安,想著會不會有哪邊疏忽了。口試前幾天翻閱室友瑈芸的書櫃,抽出義大利歷史學家艾可(Umberto Eco)寫的《如何撰寫畢業論文》,隨意翻到一頁,他正好寫著:「一旦開口說話,你們就是專家。如果發現你們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假專家,當然更糟,但是你們沒有權利退縮。你們是全人類的言官,以集體之名為那個議題發聲。你們在開口前應該謙卑謹慎,但是一旦開口就該自豪驕傲。」比起以自己的論文為豪,或是充滿自信和別人說故事,以背負責任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研究成果,更讓我有力量和別人分享我對人類歷史的小小的發現。現在這部書稿即將付梓的心情也像是口試一樣。
 
  我能夠窺探到性別史的一角,需要感謝的人很多。我嘗試逐一記下他們的姓名,倘若有被我遺忘者,懇請原諒我的記憶體容量太小。除蒙指導教授黃克武老師悉心提點外,兩位口試委員連玲玲老師、王文基老師亦給予許多寶貴意見,由衷感激。此外,謝謝系上的林麗月老師、陳惠芬老師和葉高樹老師,和讀書會的游鑑明老師與衣若蘭老師,給予寶貴的意見和支持。
 
  在漫長的寫書過程中,不少學友讀過此稿,提供許多極有幫助的意見。尤其感謝好友林沛潔,她閱讀一遍又一遍,細心批註和改正,讓我學習到用字精確的重要。還有謝謝學姊王佩心,每次遇到論文困境時,總是跑去她家小坐,配上可口的茶點,和我們彼此譬喻為「互相傷害」風格中推進我繼續書寫論文。謝謝論文寫作衝刺讀書會的夥伴,許瑈芸、陳穎賢和黃亮青,每月的論文進度報告,讓我有動力維持每月的文字產量。還有性別精進班和婦女史讀書會的師友們一路支持。感謝在近史所打工時,不時被我抓著討論的學長姊們,謝謝胡學丞學長、陳鴻明學長、柯佳昕學姊、葉韋君學姊、韓承樺學長、江趙展學長不時和我討論內文,和謝謝學妹盤惠秦的技術支援。
 
  此外,我身邊還有一群學術圈外的親朋好友,謝謝媽媽、爸爸和阿嬤,一路支持並以我為豪。謝謝好友林琬媖、陳鴻銘和劉于嘉,總是安撫情緒不穩定的我。還有自史懷哲營隊總是支援前線的齊元和劉芮芸,解決我科技障礙和選擇性困難症候群,以及因為貓咪相識的一群網友們,謝謝你們給予的精神糧食和好吃的點心。還有感謝修改論文,協助我照護身體的甘露中醫同仁與唐玫珊醫生,怡賀牙醫的陳以文醫生。感謝協助本書出版的孟人玉編輯的寫作建議與校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我认为在于它对“近代性”的批判性反思。它不仅仅是关于女同性恋的历史,更是关于中国如何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复制了西方的“他者化”逻辑。1920到194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进思潮的时期,无论是左翼的社会改造还是右翼的文化保守,似乎都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分明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任何偏离主流规范的行为和身份,都很容易被贴上“反常”或“堕落”的标签,进而被“科学地”隔离和研究。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档案的细致梳理,来揭示这些论述是如何从精英阶层的理论探讨,逐渐渗透到社会日常的道德判断中的。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的追踪,往往是最能体现研究功力的。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今天看待这些议题的视角,是否还带有那段历史留下的某种结构性偏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一下子抓住我的眼球。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或刻意忽略的群体经验。这本书的切入点——“被创造的疾病”——非常尖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一个现象,更是在探讨一种话语权的构建过程。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当时的医学文献、报刊杂志、甚至是私人信件,来呈现一个“被想象”或“被塑形”的群体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固化并成为一种“常识”的。这种研究范式,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去审视历史,无疑为我们理解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描摹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医生、以及女性自身,是如何共同参与到这个“创造”的过程中,以及这种建构对个体生命轨迹造成了何种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正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事实的简单接受,促使我们去追问:谁有权力定义“正常”与“非正常”?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我是在猜测内容结构),我立刻被带入到一种强烈的时代氛围之中。那段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现代化冲击与传统伦理的拉扯之间,各种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涌入,既带来了启蒙的光芒,也带来了审视自身的苛刻目光。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这种微妙的张力。我能想象,在那个“病理化”的语境下,女性的身体和情感被置于一个被审视、被诊断的显微镜之下。它不仅仅关乎性向本身,更牵扯到性别角色、家庭责任、以及民族存亡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或许并非那种冷冰冰的学术罗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用抽丝剥茧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官方报告背后的、活生生的个体挣扎。我特别关注“论述的转变”这个关键词,这意味着作者必然要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早期的模糊认知,到被引入西方医学概念后的“疾病化”定性,这期间话语权的更迭,绝对是全书的精彩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可能在于它为研究中国性别史和性史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参照系。我欣赏那些敢于挑战既定历史框架的研究者,他们往往能够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史学“遗漏”或“过滤”掉的片段。想象一下,在那个政治动荡、社会结构重塑的年代,个体如何艰难地寻找自我认同的合法性?这本书若能成功地将“女同性恋”议题放置到更广阔的现代性、医学化和妇女解放的语境下进行考察,那就不仅仅是一本专注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书,而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心理解剖的力作。作者选择的这个时间段(1920s-1940s),正值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关键时期,我想,这本书会清晰地展示,当一种新的“科学话语”遭遇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充满张力的互动模式。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一本好的学术专著,除了内容扎实,其行文的节奏感和论证的逻辑链条也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它将是一场思维的探险,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我设想,作者的文字一定兼具历史的厚重感和分析的犀利度。它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会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在“被创造”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种反抗的微弱回响?那些书写和记录者,他们自身的立场和局限性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所构建的“真实”?一个优秀的史学研究,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肌理和纹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不仅让我了解了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论述景观,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我对一切“既定事实”背后权力运作的警觉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