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創造的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

被創造的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維安
圖書標籤:
  • 女同性戀史
  • 中國近代史
  • 性彆研究
  • 性史
  • 文化研究
  • 社會史
  • 疾病標簽
  • 論述分析
  • 性與社會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婦女運動鼓勵女性走齣傢庭,在公共領域擁有職業、婚姻的選擇權,衝擊瞭父權社會下的性別結構與異性戀規範──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女學生提倡自由戀愛,「拉朋友」的風氣甚至認為同性之間的情誼相較於異性戀愛更加高貴、純粹,也開始有女同性戀情侶公開錶示同居、不婚的決定。
 
  基於「強國強種」的救國心理,部分知識分子對女性不再理所當然地屬於傢庭一事感到焦慮,以潘光旦《馮小青:一個影戀的研究》為濫觴,他們過濾掉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加本特(Edward Carpenter)、靄理士(Havelock Ellis)性別論述中對於同性戀成因的解釋,直接將同性戀視為一種「好發於女性」的疾病,晚婚、不婚都是心理問題導緻,隻有透過婚姻與生育纔能治癒。
 
  在此背景下,1932年陶思瑾、劉夢瑩的同性情殺案震驚社會,在媒體輿論、社會認知、學術論述交互操作之下,拉朋友不再是被歌頌的愛之昇華,女同性戀被視為是「自我戀」的結果,成為一種禁忌的、不健全的、反常的──性心理疾病。
 
  本書以性心理學中的「同性戀(homosexuality)」概念為核心,分析20世紀上半葉,西方性學論述傳入中國後,知識分子如何有目的性地取捨、轉化和理解。陶、劉一案又如何造就瞭女同性戀的「疾病化」、「汙名化」?最後成功地將女性綑綁在婚姻、傢庭、生育的框架之中,繼續順從而無聲地活著。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5號
探索性彆、欲望與現代性的交織:近代中國女性身體的構建與再塑 一部關於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如何看待、界定和規訓女性身體與性行為的深刻學術力作。 本書聚焦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這一關鍵的曆史時期,深入剖析瞭在社會劇烈動蕩、思想觀念全麵更新的背景下,關於中國女性身體、性、以及非傳統性行為的公共論述和知識生産是如何被塑造、傳播和演變的。它並非僅僅關注某一種特定的性少數群體,而是將視野投嚮更廣闊的領域:在現代性、科學主義、民族主義和性彆革命的洪流中,一個“規範”的女性身體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而那些遊離於或挑戰既定規範的身體實踐和欲望錶達,又是如何被納入(或排斥齣)新的話語體係的。 論述的場域:從傢庭到病理 在1920年代,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婦女解放”的口號響徹雲霄。然而,解放的內涵是復雜的。它一方麵指嚮衝破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另一方麵,它也迅速被納入到國傢現代化的宏大敘事中。本書探討瞭在這一過程中,知識分子、醫學界、教育機構以及大眾媒體如何共同參與瞭對“理想女性”的想象。 第一部分:現代知識的引進與本土化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大量引進瞭西方傳入的性科學、心理學以及病理學知識。這些知識並非被全盤照搬,而是在與中國傳統醫學和倫理觀念的碰撞中,被重新詮釋和挪用。 科學的凝視與女性身體的客體化: 弗洛伊德主義、西方生理學、以及性病學的知識被引入,它們為界定“正常”與“異常”性行為提供瞭新的工具。書中詳細考察瞭醫學文獻、教科書以及通俗讀物中,是如何運用科學術語(如“神經衰弱”、“性倒錯”)來描述和分類女性的性心理和行為模式。這些分類,本質上是在建構一種新的、以科學為基礎的性彆等級製度。 “新女性”的悖論: “新女性”被要求接受教育、參與公共生活,但其身體和欲望仍然受到嚴格的道德審視。本書分析瞭為何在知識分子提倡個性解放的同時,對於女性性自主權的態度卻常常是矛盾和保守的。這種矛盾體現在,解放往往被限定在生育、婚姻和民族延續的框架內。 第二部分:非規範性行為的命名與規訓 本時期,對於各種遊離於異性戀婚姻製度之外的女性性實踐和親密關係,社會話語經曆瞭從模糊的道德譴責到更精細的“病理化”分類的過程。 從“奇聞”到“案例”: 在早期報刊雜誌中,關於女性間親密關係或非婚性行為的記載,往往以獵奇或道德批判的麵貌齣現。隨著醫學和心理學的介入,這些現象逐漸從道德問題轉嚮瞭“心理障礙”或“生理變態”。本書通過對司法檔案、醫院記錄和私人書信的分析,揭示瞭這種“病理化”過程的機製。它探討瞭社會是如何通過診斷和分類,將邊緣的身體實踐納入到可被管理和治療的範疇之內的。 欲望的“本土化”詮釋: 即使是西方引入的概念,在被中國語境吸收時也産生瞭奇特的變異。例如,如何解釋東方女性的“內嚮性”欲望?在民族主義的敘事下,某些被視為“西方頹廢文化”的性觀念,如何被用來批判對手或論證中國文化的優越性?這些都構成瞭復雜的文化張力。 第三部分:文學、戲劇與身體的再現 文學和藝術領域是觀察時代思潮最為敏感的晴雨錶。本書利用小說、戲劇和月份牌等視覺材料,重構瞭不同社會階層對女性身體的錶述。 都市的誘惑與陷阱: 在都市小說中,摩登女性(如舞女、交際花)常常被塑造成欲望的載體,她們的身體是現代性的具象化體現,但也常被描繪為道德敗壞的終點。本書考察瞭這些文學形象如何服務於對城市生活的焦慮,以及它們如何暗中定義瞭何為“危險的”女性欲望。 身體語言的沉默與抵抗: 除瞭被明確書寫的論述,本書也關注那些被“沉默”或“被忽略”的身體經驗。在官方話語的壓製下,女性是如何通過非語言的方式(如服飾、姿態、私密信件中的隱喻)來錶達和維係她們的親密關係和身體認同的? 研究方法與貢獻 本書采用瞭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整閤瞭社會史、性彆研究、醫學史和文化研究的視角。通過對大量檔案、醫學報告、私人信件、以及稀有的早期齣版物的細緻梳理,本書試圖超越簡單的“同性戀史”敘事,而是將焦點置於“性論述的現代轉型”這一宏大議題之上。 它揭示瞭在追求民族強盛與身體現代化的雙重壓力下,近代的中國知識精英如何焦慮地試圖規範化女性的欲望譜係。這些規範化的努力,雖然以科學和進步的名義展開,卻深刻地塑造瞭此後數十年中國社會對性彆和性行為的基本認知框架。 核心觀點: 近代中國關於女性性行為的論述,是一個充滿張力和挪用的過程。現代性的工具(科學、醫學)被用來重塑傳統倫理,但其最終目的往往是服務於更深層的國傢建構和性彆秩序的維護。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前所未有的細緻程度,描摹齣這一復雜、多層次的知識與權力交織的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維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係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係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係博士生。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性別史,著有〈拆解異性戀規範:近代中國同性戀史研究迴顧〉、書評〈動員傳統:英國第一波動物捍衛運動-評Li, Chien-hui (2019). Mobilizing Traditions in the First Wave of the British Animal Defense Movemen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
謝辭

第一章 緒章
一、前言
二、研究迴顧
三、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同性情慾的疾病化:以潘光旦筆下之馮小青為例
一、再創歷史敘述:纔女馮小青
二、挪用科學新知:精神分析學與自我戀概念
三、影響大眾讀者:齣版社策略與讀者迴饋
小結

第三章 同性情慾去病化之睏境:加本特與中性論之翻譯與傳播
一、加本特思想與《愛的成年》之引介
二、低聲呢喃:中性論的翻譯特點
三、情感與疾病之爭:《同性愛問題討論集》
小結

第四章 同性戀概念之女性化傾嚮:從陶劉慘案到《性心理學》譯註
一、友情還是愛情?陶劉慘案前後的女性同性情誼變化
二、權威競爭再起:變態心理學與同性戀成因之爭
三、不存在的天生同性戀:以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為例
小結

結論
徵引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謝辭
 
  自論文開始書寫到寫完當天,一直有些不安,想著會不會有哪邊疏忽瞭。口試前幾天翻閱室友瑈蕓的書櫃,抽齣義大利歷史學傢艾可(Umberto Eco)寫的《如何撰寫畢業論文》,隨意翻到一頁,他正好寫著:「一旦開口說話,你們就是專傢。如果發現你們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假專傢,當然更糟,但是你們沒有權利退縮。你們是全人類的言官,以集體之名為那個議題發聲。你們在開口前應該謙卑謹慎,但是一旦開口就該自豪驕傲。」比起以自己的論文為豪,或是充滿自信和別人說故事,以背負責任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研究成果,更讓我有力量和別人分享我對人類歷史的小小的發現。現在這部書稿即將付梓的心情也像是口試一樣。
 
  我能夠窺探到性別史的一角,需要感謝的人很多。我嘗試逐一記下他們的姓名,倘若有被我遺忘者,懇請原諒我的記憶體容量太小。除濛指導教授黃剋武老師悉心提點外,兩位口試委員連玲玲老師、王文基老師亦給予許多寶貴意見,由衷感激。此外,謝謝係上的林麗月老師、陳惠芬老師和葉高樹老師,和讀書會的遊鑑明老師與衣若蘭老師,給予寶貴的意見和支持。
 
  在漫長的寫書過程中,不少學友讀過此稿,提供許多極有幫助的意見。尤其感謝好友林沛潔,她閱讀一遍又一遍,細心批註和改正,讓我學習到用字精確的重要。還有謝謝學姊王佩心,每次遇到論文睏境時,總是跑去她傢小坐,配上可口的茶點,和我們彼此譬喻為「互相傷害」風格中推進我繼續書寫論文。謝謝論文寫作衝刺讀書會的夥伴,許瑈蕓、陳穎賢和黃亮青,每月的論文進度報告,讓我有動力維持每月的文字產量。還有性別精進班和婦女史讀書會的師友們一路支持。感謝在近史所打工時,不時被我抓著討論的學長姊們,謝謝鬍學丞學長、陳鴻明學長、柯佳昕學姊、葉韋君學姊、韓承樺學長、江趙展學長不時和我討論內文,和謝謝學妹盤惠秦的技術支援。
 
  此外,我身邊還有一群學術圈外的親朋好友,謝謝媽媽、爸爸和阿嬤,一路支持並以我為豪。謝謝好友林琬媖、陳鴻銘和劉於嘉,總是安撫情緒不穩定的我。還有自史懷哲營隊總是支援前線的齊元和劉芮蕓,解決我科技障礙和選擇性睏難癥候群,以及因為貓咪相識的一群網友們,謝謝你們給予的精神糧食和好吃的點心。還有感謝修改論文,協助我照護身體的甘露中醫同仁與唐玫珊醫生,怡賀牙醫的陳以文醫生。感謝協助本書齣版的孟人玉編輯的寫作建議與校稿。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