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紀錄

夜行紀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貴祥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夜行
  • 神秘
  • 黑暗
  • 超自然
  • 异世界
  • 成长
  • 魔法
  • 悬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第一道水柱高速射過來時,他糊塗了。
水,不知是不是又再一次引導他,前行。
——〈前行〉
 
歷史最快忘記的就是失敗者。
只有文藝,才是失敗者的天空與大地。
——〈小麻繩〉
 
  王德威專文導讀:驕陽烈日之下,這類的書寫未必可以發光發熱。但正因此,反而點出危機時刻的文學唯有以其「幽光」,傳遞出綿延不輟的能量。
 
  史書美:深具歷史意識和寓言性。
  董啟章:既為集體的時代、也為個體的生命作見證。
  楊佳嫻:沉默時代中啟示新生的可能。
  梁莉姿:以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為概,不激狂,自有其姿態。
  葉梓誦:人物所誌下的故事,恰巧描畫了多向的網。
 
  《夜行紀錄》有羅貴祥一向的作品特色,
  包括德勒茲式的塊莖多元結構傾向,傾向探索幽微游移的欲望,
  營造虛擬世界與抽象思維,對古代文本進行重寫及文本互涉等,
  屬於需要解讀的多層次作品。
  另外,本書亦包納了一系列的社會背景小說,
  嘗試將二○一四年與二○一九年連繫思考,描寫了不同人群對運動的反應,
  並對於香港本土的身份認同、文化根源進行了藝術上的探索,嘗試走出困局,
  敘述看似冷靜,實則洋溢深情的盼望,同時具有思考上的先鋒性。
 
  「不,不完全是關於外在世界的。最重要是我們因此改變了。」
 
一致推薦
 
  王德威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史書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
  林雪平 文化評論人
  柳廣成 漫畫家
  梁莉姿 作家
  陳健民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客座教授
  陳慧 作家
  童偉格 作家
  黃崇凱 作家
  楊佳嫻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詩人
  葉梓誦 編輯
  董啟章 作家
  (按筆畫順序)
 
  史書美:羅貴祥的《夜行紀錄》是一個香港雨傘運動前後的人物誌,深具歷史意識和寓言性。但是這個歷史意識,倒不是激昂的,而是平靜的,最終歸宿於親情、愛情、與藝術。值得不斷細讀。
 
  董啟章:《夜行紀錄》中的短篇,令我想起《詩經》中的「國風」。這不單由於大部分篇章的題目都是兩個字——〈豫讓〉、〈走房〉、〈滅渡〉、〈同舟〉、〈牧魂〉、〈前行〉、〈魔道〉、〈遁土〉、〈秋刑〉——而且語感上也散發著某種古風,但小說在內容、意識和行文上,卻絕對是現代的。風者,是樂風,是民風,是情感的詠嘆,但也是諷喻、諷刺。連同〈小麻繩〉、〈夜行紀錄〉和〈啡色星期五〉,羅貴祥的小說是一輯當代的眾數和少數的民情紀錄,當中有直寫生命困惑和人際糾結的「賦」,也有大量意味深長但卻不動聲息的「比」和「興」——鈍劍、沉船、魚、鳥、畫、土地、廢村、房間、甬道、後樓梯、繩子、釘板、尾指……所有人事和意象都聞風而動,動而成風,既為集體的時代、也為個體的生命作見證。
 
  楊佳嫻:生活是每日重複往返的渡船,還是一趟可能捲入漩渦的旅程?當日常噴出淚煙,身體和思想相互尋找,文學是舵還是纜繩,或是令我們能海底行走呼吸的魔術?羅貴祥以靜抑筆觸寫香港人與城,沉默時代中啟示新生的可能。
 
  梁莉姿:《夜行紀錄》該是潮濕、疏冷、游離的,羅貴祥的文字如船,航向未知,時是島嶼,時是崖岸,更多是擺渡本身。在搖拽浮蕩中,它是橫向的,以宏觀的歷史為軸,用小說探尋本土身世;卻又溫熱而共情,其筆下人物況態則是縱向的,以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為概,不激狂,自有其姿態,悄然漸落至深淵。如書中所寫,「沒有飄,但也可以有靜」,即如此細細編寫,一則則香港式寓言。
 
  葉梓誦:羅貴祥的《夜行紀錄》有種生活的實感,事情可以沒來由地發生,橫插進生命之中,把長久的穩固節奏打亂。遭逢變故的角色,則在喃喃的轉念之間,袒露內心幽微、溫柔,又時而齷齪的念頭,以一生積累的歷練,面對人際關係與社會環境的變異。小說角色擁有的經驗,往往來自與山野及水體間的互動。於此,自然不再是背景,不再是人類賴以取用的資源與工具,而是某種難以歸納、統攝、馴服之物,人必須以五官手足親身體驗,在一次次的相碰中求取開悟,它難窺全貌,卻如同地下蔓生的暗流水道一樣,開往諸個他方。人、自然和社會交匯相錯,共生催生變向,人物所誌下的故事,恰巧描畫了這張多向的網。
《星辰的低语》 第一章:遗失的坐标 这是一片被时间遗忘的星域,名为“以太漂流地”。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星系,而是由无数漂浮的、拥有微弱生命光芒的晶体碎片构成的巨大云团。在这里,引力法则似乎被随意摆布,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模糊不清。 我们的主角,艾拉,是一位隶属于“寰宇档案局”的星际考古学家。她不携带任何武器,只依赖她那套老旧但可靠的思维导图分析仪和一艘单人小型勘测船“萤火虫号”。她的任务是追踪那些失落文明的“回响”——那些能量波动极其微弱,但蕴含着古代智慧的信号。 这次任务异常棘手。根据局内唯一的线索,一个在星际盗贼手中截获的残破星图碎片显示,在以太漂流地的核心,可能存在一个被称为“赫拉姆之茧”的遗迹。据说,那里是第一个跨越光速航行的文明的最后安息之地,他们的知识或许能解开宇宙中最根本的谜团。 “萤火虫号”穿梭在闪烁的晶体迷宫中。船舱内弥漫着臭氧和合成燃料的混合气味。艾拉紧盯着主控台,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能量场分析数据。她已经在这里漂流了七个标准月。孤独是常态,但她从未感到无聊,因为每一个闪烁的碎片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故事。 “扫描到微弱的结构共振信号,频率与已知的‘初生纪元’文明残迹吻合。”她的副驾驶——一个没有实体的AI助手,代号“卡戎”,用一种平静的电子音汇报。 艾拉的手指拂过冰冷的控制面板。“卡戎,拉近距离,保持隐蔽模式。我们不能惊动任何可能存在的——维护者。” 在以太漂流地,除了那些沉睡的古老遗迹,还有一些无法用已知物理学解释的“守卫者”。它们像是能量的幽灵,对任何试图干扰遗迹核心的活动表现出极端的敌意。 随着距离拉近,一个宏伟的景象展现在眼前。那不是一个星球,而是一个巨大的、结构完美的几何体,由数以亿计的、彼此精确咬合的黑色岩石构成。它静静地悬浮着,仿佛宇宙中一个巨大的、沉默的问号。这就是“赫拉姆之茧”。 第二章:记忆的碎片与伪装 进入“赫拉姆之茧”比预想的要容易。它的外层结构似乎在数万年间逐渐松动,留下了足够一艘小船穿过的缝隙。一旦进入内部,周围的黑暗是绝对的,只有艾拉头盔上的灯光才能撕开一角。 内部结构复杂得令人窒息。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洞穴,而是人工开凿的巨大隧道网络,墙壁上雕刻着已经无法辨认的符号。这些符号并非语言,更像是某种三维的数学公式,散发着微弱的、难以捕捉的引力场波动。 艾拉启动了“思维共振仪”。这是一种特殊的设备,旨在捕捉残存在物质结构中的高密度信息残余。 “卡戎,启动低功率环境模拟。我们需要找到信息存储核心。” “正在运行。模拟结果:该结构似乎仍在维持一个极低能耗的循环。核心位于几何体的中心轴线。” 在探索的第三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图书馆”。它不是由书架构成的,而是一个巨大的晶体矩阵,成千上万根棱柱体悬浮在半空中,每一根都闪耀着不同的微光。这些光芒,就是那个失落文明的全部知识。 然而,当艾拉试图接入矩阵时,警报响了。 “检测到外部干扰!有生命信号正在接近,能量特征……不属于已知任何种族范畴。”卡戎的语调第一次出现了波动。 艾拉迅速后撤,熄灭了所有外部光源。黑暗重新吞噬了一切,但她知道,他们被发现了。 第三章:伪装的真相 从矩阵周围散落的微小残骸判断,来者并非“守卫者”,而是一种拥有高度组织性的探索队伍。他们装备精良,行动高效,目标显然也是核心信息。 艾拉决定利用环境的复杂性。她命令卡戎将“萤火虫号”伪装成一个废弃的能量反应堆残骸,自己则穿上了一套“环境吸收服”,这种服装可以吸收周围的微弱光线和热量,达到近乎隐形的效果。 来者是一支名为“深空掠夺者”的雇佣兵团。他们的领队,一个脸上布满机械植入物的女人,代号“镰刀”,冷酷地扫描着图书馆。 “核心数据就在这里。别浪费时间,把矩阵的数据碎片化,不要试图重建,我们只需要关键的密钥。”镰刀的声音通过她的通讯器传出,带着金属摩擦的刺耳感。 艾拉躲在一根巨大的、被侵蚀的支撑柱后。她观察着“掠夺者”的行动,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矛盾感。这些知识太重要了,不应该落入这种趁火打劫之徒手中。 就在“掠夺者”准备用高能切割器破坏晶体矩阵时,艾拉做出了一个决定。她不能直接对抗,但可以制造混乱。 她激活了“思维共振仪”的最高功率,但目标不是矩阵,而是矩阵周围的“空间裂隙”。这个设备产生的强大信息脉冲,在特定的频率下,可以暂时扭曲周围的微弱引力场。 第四章:以太的回响 强烈的能量脉冲瞬间爆发。图书馆内的晶体开始剧烈震动,光芒以一种不规则的节奏闪烁。一些碎片开始脱离原位,不受控制地漂浮起来。 “陷阱!这是干扰!”镰刀厉声吼道,试图让她的队员撤离。 混乱中,艾拉趁机潜入矩阵的中心区域。她没有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她需要的是一个“锚点”,一个可以带回档案局的实物证据。 她的手指触碰到了一根散发着柔和蓝光的晶体柱。那根柱子异常温热,似乎与其他冰冷的结构格格不入。当她的指尖接触到它的瞬间,一股庞大的、无法被大脑完全处理的信息洪流涌入了她的意识。 这不是数据,而是“感觉”。她“看到”了光速被轻易跨越的瞬间,感觉到了超新星爆炸时物质被撕裂的痛苦,她体验到了那个文明如何从一个物质形态进化到纯粹能量,又如何最终选择静止和遗忘。 那是一种超越了“知识”本身的“理解”。 “艾拉!你必须离开!引力场正在崩溃!”卡戎的声音近乎绝望。 艾拉猛地抽回手,那根蓝色晶体柱如同失去了支撑,开始迅速瓦解成尘埃。但就在它消失的前一秒,她敏锐地捕捉到了核心结构中唯一一个保持稳定的信息点——一个旋转的、完美的十二面体符号。 她快速启动了记录装置,将符号的能量场模型捕捉下来。 当她转身准备逃离时,镰刀已经逼近。 “站住,档案员。你偷走了我们的一部分时间。”镰刀的切割器已经启动,发出了刺耳的啸声。 艾拉没有停下。她知道,硬碰硬是送死。她利用了赫拉姆之茧内部结构的不稳定性,猛地向一侧墙壁侧身翻滚,正好躲过了一道炽热的能量束。能量束击中了支撑柱,引发了连锁反应。 “萤火虫号”在预定的坐标点等待着。艾拉如同一个幽灵般冲出裂缝,被紧急收进了狭小的舱口。 第五章:静默的航行 “全速撤离!设定跳跃坐标,远离这个星域!”艾拉命令道。 “镰刀”的飞船紧追不舍,但以太漂流地的混乱成为了最好的掩护。“萤火虫号”利用微弱的引力波动,像一块被弹射出去的石子,成功地进入了超空间通道。 当一切恢复平静,“萤火虫号”漂浮在冰冷的、熟悉的虚空中时,艾拉瘫倒在座椅上,大口喘着气。 卡戎开始进行全面的系统诊断。“我们成功了,船体受损百分之七,但所有数据完整。” 艾拉看着手中记录仪上闪烁的十二面体符号。它不像任何已知的技术标志,更像是一种哲学宣言。 “我们带回了什么,卡戎?” “我们带回了一个警告,艾拉。那个文明不是消失了,他们是选择了‘不再存在’。那个符号,根据共振仪的初级解析,代表着一个无法被理解的维度转换。” 艾拉闭上眼睛。她没有带回任何可以立刻被兑换成学分的技术,没有可供炫耀的古代武器蓝图。她带回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近乎于神启的责任感。她看到了宇宙中更深层次的寂静,那种寂静比任何噪音都更令人心悸。 档案局需要的,是能够被记录、被分析的实体。而她,带回的是一种必须被谨慎对待的“真相残片”。 《星辰的低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一次的航行,让她明白,有些知识,也许最好永远尘封在以太的深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貴祥
 
  香港作家,六〇年代生,跨界寫作者。
  在學術和文藝創作間洋灑遊走,
  兼具學者、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等身分。
 
  美國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及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及系主任。
 
  受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影響猶深,專門研究香港文學、跨文化、少數民族、離散社群等議題。業餘寫作產量甚豐,經常「以詩論詩」,小說則「本土元素」濃厚,不諱指涉當下時代痛點。筆耕多年來作品屢獲獎項。
 
  著有小說集《有時沒口哨》、《欲望肚臍眼》等,詩集《記憶暫時收藏》等,評論集《他地在地——訪尋文學的評論》、《香港.多一點顏色》、《大眾文化與香港之電器復仇記》、《德勒茲》等,劇本創作《三級女子殺人事件》及翻譯劇《我們互不相認的一小時》。學術著作有《Excess and Masculinity in Asian Cultural Productions》、《Chinese Face/Off: The Trans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of Hong Kong》、《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等。其他詩作、散文、評論散見於各大文學雜誌及期刊。

图书目录

推薦序王德威:〈夜行者羅貴祥〉
編者序鄧小樺:〈一個解構主義者,在香港面對現實同時尋找希望〉
【第一部】
豫讓
啡色星期五
走房
滅渡
同舟
牧魂
 
【第二部】
前行
魔道
遁土
秋刑
小麻繩
夜行紀錄
林雪平:〈我的老師是一名海盜——羅貴祥書寫中的少數意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02312
  • 叢書系列:LW(文學半島)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夜行者羅貴祥
王德威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裏。只有我被黑暗沈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  ——魯迅
 
  香港過去十年的故事該從何說起?九十年代末的七彩煙火一夕散去,「惘惘的威脅」快速掩至。新世纪東方之珠滿佈陰霾,躁動,怨懟與不安成為新常態。與此同時,「大灣區」的太陽依舊冉冉升起,高鐵、跨海大橋暢通無阻。特區和祖國從來沒有這麼近,也從來沒有這麼遠。
 
  面對這些年的風雨,任何一位香港作家恐怕都有一言難盡的感慨吧!要如何下筆,才能寄託現實的種種感慨,投射未來憧憬的有無?對羅貴祥而言,那是〈同舟〉〈滅度〉,〈魔道〉〈遁土〉,那是《夜行紀錄》。
 
  這是一本幽闇之書。當喧囂已成往事,大局似乎已經底定,而掩藏其下的悸動卻不曾稍息。於是有了書寫。比起當時的激情、現場的衝刺,事後的記錄何嘗能還原真相於萬一?但文學以其隱喻,以其深思,反而捕捉了歷史以外的歷史,留下見證——構成一種心史。
 
  羅貴祥為香港知名學者,也是極優秀的作家。他的詩歌和敘事創作受現代、後現代主義啟發,對文字形式的實驗每有神來之筆。但《夜行記錄》顯現此前作品中少見的內斂和自覺。小說不僅意在記錄作家曾關心、參與的社會經驗,也反省書寫是否或如何能承載一代香港人的心聲。
 
  面對眼前無路的現實,必須另闢蹊徑。一如書名所示,《夜行紀錄》是遊走暗影中的隱微寫作,於無聲處聽有聲的信號測試。小說甚至在異鄉出版,更說明了「夜行」的幽閉性。驕陽烈日之下,這類的書寫未必可以發光發熱。但正因此,反而點出危機時刻的文學唯有以其「幽光」,傳遞出綿延不輟的能量。
 
  小說分為兩輯,第二輯各篇較容易引導讀者進入作者的語境。二○一四年秋天的中環事件,可說是當代香港公民運動的轉捩點,各種報導論述不勝枚舉,但羅貴祥的角度何其不同。他寫一個曾經闢地開荒的老漢,居然聲援街道上的抗爭(〈前行〉);一個畫家為在混亂中邂逅的神秘男子作畫,從而思考藝術與政治的關聯(〈魔道〉);一個擅長裝置藝術的少女用塑料水瓶扎起了抗議堡壘,同時卻又應付父親的病與死(〈秋刑〉);一位電影製片夜入山林,一親土地氣息,也思考山下形形色色的艱難考驗(〈夜行記事〉);一群廁身運動內外的男女在運動平息後回歸平常,仍然難尋安身之道(〈小麻繩〉)……。
 
  我們不難發現,羅貴祥沒有直面那些現場事件,他毋寧更關心是這場運動如何引起裡裡外外的「聯動」,滲透尋常百姓的生活。街道現場示威者的汗水與尿水(!),瀰漫空氣中的催淚瓦斯,「水與空氣都充滿了微膠粒」,改變整個社會的新陳代謝。在此之上,羅貴祥幽幽的觀察參與者與未參與者的穿衣吃飯,情感遊戲;不同世代的心事和困境;還有生老病死循環的不依不饒。
 
  羅貴祥小說中的人物來自各種階層與年紀,眾人因一次事件而有了交集。失婚的父親,捍衛居所的農作者,百無聊賴的畫家,自以為是的記者,外來的民運者,巡遊各處的「美少女補習團」,逐漸失去記憶的老人。必然或偶然,直接或間接,個人的喜怒、社會的升沉相互交織錯過。運動來了又去了,夜幕籠罩,一切沉入闃寂。是什麼在黑夜裡暗暗滋長?
 
  是在這樣的層次上,羅貴祥思考藝術與政治現實的關係。其實這一輯每篇小說都觸及媒介——電影到裝置藝術、繪畫、新聞、身體行動——如何呈現/再現現實的問題。這些問題在〈魔道〉中更被推向檯面。故事中的畫家叩問什麼樣的藝術才能表達這個「既沉滯壞透又亢奮狂飆」的時代?他偶遇運動中長相、背景怪異的男子,想要為他造像,自以為抓住要領,「除了捕捉他目光定神看著前方,但又欲離開的感覺,我亦描繪了他背後的情緒,仿若要召回過去遺失與未竟的種種可能。」然而畫家的傑作卻遭到惡魔般的模特兒毀於一夕。沒有什麼審美表象不潛藏敗壞的因子。這篇作品充滿寓言意味,卻又拒絕寓言簡化生命細節的傾向,羅貴祥所要經營的敘事特色呼之欲出。
 
  就此,我們回到小說集第一輯諸作。乍看之下,各篇作品互不相屬,内容未必和政治有關,也缺乏與第二輯的共鳴。羅貴祥寫《史記.刺客列傳》豫讓故事,添加淡淡耽美色彩(〈豫讓〉);寫自閉症父子的茫茫前途(〈滅渡〉),中產家庭的「走房」瓜葛(〈走房〉),溫泉鄉的意外死亡(〈牧魂〉),跨海大橋下的遊艇沉沒(〈同舟〉);還有一場關於島嶼所屬權的爭奪戰(〈啡色禮拜五〉)。然而當這些作品與第二輯合為一書,自然形成對話關聯。甚至這些作品所透露的憂鬱氣息,也許才更埋藏了作者的塊壘。
 
  水與沉沒的意象無處不在。試看〈同舟〉,「人人都要填得滿滿的年代,滿盈盈的,最終都是要沉下去的,在水平線下埋葬」;故事結尾的災難似幻似真,甚至有了天譴意味。或是〈滅度〉藉著自閉症者與外界溝通的艱難,「沉下去的,沉得很深了,沉埋到在看不見得深淵,沒有飄,但也可以有靜」羅貴祥儼然意在言外。更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是,寫溫泉鄉死亡的〈牧魂〉,「成了魚,沉靜地徜徉於池底,或者已無聲的……緩緩流向大海的方向」。小說另外穿插藏族如意寶屍的鬼話,死亡成為無所不在的話題。
 
  這些作品狀寫空間、土地讓渡的患得患失,暴力與耽美之間一線之隔的曖昧,出走還是留守的兩難,父女,父子,家庭親情的疏離與無奈,甚至預知死亡紀事,在在透露只能稱之為「香港」的憂鬱症候群。然而作者又似乎不甘於此。陰影之下,他對愛與包容的可能頻頻致意,這一張力為作品帶來令人感動的時刻,尤以〈牧魂〉為最。
 
  羅貴祥各種主題和風格實驗,在〈夜行紀錄〉中得到最繁複的表現。故事圍繞一場暗夜山中行旅展開。運動已經終了,前途需要重整。越是茫然若失,越是得回歸根本。這塊土地存在的法理本就是從無中生出的有,又有什麼好懼怕失去?山路崎嶇,夜色蔓延,行行重行行。在路上,登山者各自找尋前路,又時時生出相濡以沫的暖意。草木眾物若隱若現,似應和,似回視,行進中總似「有雙眼睛看著自己」,夾雜同行者的氣息與汗味,「都成為風景」。
 
  羅貴祥小說散發著一種淒迷的情懷,既有對現實挫敗的傷感,更有對生活甚至生命本質的檢討。而行進者既然看不清彼此,「也不再去想以後會發生什麼了,只是默默前行。」然後峰迴路轉,他們經過築起鐵絲網的土地,穿越行車天橋通道,「見到地平線上浮泛的幻影與燈光……一片絢麗浮華的虹光耀彩。」原來離鬧市近了?殊不知,「那是邊界,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
 
  夜行的路途道阻且長,羅貴祥依然摸黑前行。我寫,故我在。香港的故事必須講下去。彷彿間有這樣的迴聲傳來:
 
  ——對了。那麼,我可以問你到哪裡去麼?
  
  ——自然可以。
 
  ——但是,我不知道。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麼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面。我單記得走了許多路,現在來到這裡了。我接著就要走向那邊去……前面!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阅读《夜行紀錄》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而不是一次单纯的故事消费。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高度统一的、略带颓废和疏离的氛围,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大胆创新,拒绝迎合主流的阅读习惯。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立刻放下,然后一切如常的书籍;相反,它像一剂慢性的药,后劲十足。读完之后的几天里,我发现自己看夜晚的灯光、听街上的噪音时,都会不自觉地带入书中那种独特的视角和情绪。这本书毫不留情地剥开了城市光鲜外表下的肌理,展示了其中暗流涌动的生存哲学。对于那些厌倦了传统叙事套路,渴望在文学中寻找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复杂审美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评分

翻开这本《夜行紀錄》,我立刻被一种奇异的氛围所捕获。作者的笔触如同深夜里昏暗的街灯,拉出长长的、扭曲的影子,将我们带入一个光怪陆离的都市边缘世界。那些描绘的场景,不是我们日常通勤时匆匆瞥见的街景,而是隐藏在霓虹灯背后,那些只在午夜时分才呼吸的角落。角色的对话充满了生活未经修饰的粗粝感,每一个词语都像石头一样沉甸甸地砸在心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雨水打在旧式消防栓上的声音,或者是某个小酒馆里陈旧木地板的吱呀声,这些声音仿佛能穿透纸页,直接在耳边响起。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迷离的梦境,醒来后,现实世界似乎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难以言说的迷雾。它不是那种提供简单答案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深处的某种集体潜意识,那种游走在边缘、寻求慰藉却又不断迷失的挣扎。那种对边缘群体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的厚重感超越了普通的文学作品,它更像是一份城市病理学的记录,细致而又充满力量。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有些跟不上这本书的节奏。它的叙事结构不像线性小说那样平铺直叙,反而像是一团缠绕在一起的丝线,需要耐心去解开。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跳跃和回溯的叙事手法,那种迷人的魔力便开始显现。作者似乎不满足于讲述一个故事,他更热衷于构建一个**场域**——一个充满象征意义和隐喻的空间。读到中间部分,我开始对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片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精心编织的文本迷宫里,任何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都可能是通往核心秘密的钥匙。这种阅读体验是高度参与性的,它要求读者放下被动接受的姿态,主动去连接那些看似破碎的意象。它更像是某种现代主义的拼贴艺术,将日常的琐碎、哲学式的沉思与突然爆发的戏剧性事件并置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无法抗拒的阅读张力。那些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错位的描写,尤其让人深思,仿佛时间本身在这个故事里也被扭曲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孤独”这个主题的极致表达。这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为赋新词强说的愁绪,而是根植于现代社会结构中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结构性的疏离感。书中的人物,无论他们表面上如何与外界互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作者并没有急于去“治愈”这份孤独,反而给予了它应有的空间和重量,让读者去感受这种无声的呐喊。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它们往往是简短、克制,却充满了爆炸性的情感能量。比如对某个角色在深夜凝视窗外时,那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瞬间拷问,仅仅几行文字,却比长篇大论更具穿透力。这种克制的力量,让这本书具有了某种近乎冷峻的美感,它迫使我们直面自身在巨大城市机器中的渺小和无助,从而产生一种奇异的共鸣和释放。

评分

从文体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实验精神,这在当代小说中并不多见。作者大胆地融入了大量的非叙事性元素,比如一些类似笔记、报纸剪报或者技术手册的片段,它们像是散落在小说主体结构之外的“碎片”,却又微妙地支撑着整个叙事的骨架。起初,这些插入的内容让我感到困惑,仿佛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但很快我领悟到,这些碎片正是构建“夜行紀錄”这个概念的关键——记录是片段的、不完整的,是无数瞬间的堆叠,而非完美的整体。这种手法极大地拓宽了小说的边界,使得故事不仅仅停留在人物的行动上,更延伸到了信息时代的碎片化生存状态。每一次翻到这些特殊格式的篇章时,我都会放慢语速,试图从中解读出作者更深层次的意图,这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场充满挑战的智力游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