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掌心雷(108課綱)(增訂三版)

公民掌心雷(108課綱)(增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民公民編輯小組
图书标签:
  • 公民與社會
  • 108課綱
  • 教科書
  • 高中公民
  • 增訂三版
  • 公民掌心雷
  • 學習輔助
  • 教學資源
  • 考試準備
  • 社會議題
  • 素養導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適用學測及分科測驗(範圍:必修三冊+選修)
  廣受全臺教師好評,新課綱再改版!
  史上最精巧的總複習!(只有18.8 X13 cm!)

  ★1語道破:提綱挈領,一目瞭然
  ★2大部分:第一部分面面俱到基礎重點,第二部分考前精華
  ★3種呈現:圖表化重點、近年大考關鍵字、概念連結
  ★4大領域:用領域區分概念,跨版本統整
 
探寻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一部关于公民身份、权利与责任的深度剖析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结构中“公民”这一身份的复杂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具体实践。我们专注于描绘一个公民如何理解并积极参与其所处的政治、法律与社会环境,强调知情决策与有效行动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公民身份的哲学与历史溯源 本部分将追溯“公民”概念的古典起源及其在近现代政治哲学的演进。我们不仅探讨古希腊城邦中对“公民”身份的最初界定——那种强调公共参与和义务的理想模型,还会深入分析启蒙运动时期,如洛克、卢梭等思想家如何将公民权与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紧密结合起来,奠定了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 核心议题包括: 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型: 分析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国家与个体的关系,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公民权的界定与演进: 详细阐述由T.H.马歇尔提出的公民权“三阶段论”(公民权、政治权、社会权)的理论框架,并批判性地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们关注那些曾被排除在传统公民权之外的群体——女性、少数族裔、劳工阶层——是如何通过持续的斗争,争取并拓展了其公民身份的边界。 全球化与后民族国家的挑战: 探讨在跨国资本流动、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人权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传统的、基于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概念正面临哪些新的压力与重构需求。 第二部分:现代法治框架下的公民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构成现代民主社会稳定运行的两大支柱。本章将细致梳理当代公民在法律体系中所享有的基本保障,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责任。 一、基本权利的图谱 我们不仅罗列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权利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被解释、实现和有时被限制的。 人身自由与尊严: 深度剖析生命权、身体自主权、免受酷刑和不人道待遇的权利,以及隐私权在数字时代的边界重塑。例如,数据主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框架。 政治参与权: 全面解析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实现机制,包括选区划分的公正性、政党政治的运作规范,以及公民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参与渠道(如听证会、公民复议)。 社会经济权利的实现: 探讨受教育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等“积极权利”的政府保障责任,以及这些权利与公民的生存质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公民的当代义务 公民身份并非仅意味着索取,它更意味着承担责任。 法律义务的遵守: 强调维护法治的根本性,包括纳税、服兵役(或履行替代性义务)以及遵守社会秩序的责任。 公共领域的参与义务: 阐述公民有责任保持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理性讨论的义务,抵抗“政治冷漠”对民主的侵蚀。这包括对信息源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在多元意见冲突中寻求共识的能力。 第三部分:公民行动与社会变迁的动力 公民不再是被动的权利接受者,更是社会变革的主动塑造者。本部分聚焦于公民如何通过组织化、倡导和直接行动来影响公共政策和文化规范。 一、社会组织的效能 分析公民社会组织(CSOs)、非政府组织(NGOs)和社区行动团体在弥合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鸿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倡导与游说: 考察不同类型的倡导组织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媒体曝光和草根动员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立法改革和政策调整。 集体行动的逻辑: 探讨在面临“搭便车”问题和高昂组织成本时,公民如何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形成有效的力量。 二、信息时代的公民素养 在信息爆炸与“后真相”时代,公民的判断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批判性思维的再定位: 强调识别偏见、区分事实与观点、理解复杂数据分析的能力,是行使有效投票权和参与公共讨论的前提。 数字公民身份的构建: 讨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网络暴力与仇恨言论的治理,以及公民在维护数字空间伦理方面应负的责任。 第四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身份整合 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高度的文化、种族和宗教多样性。本部分专门探讨如何在保持社会凝聚力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多元身份。 包容性公民教育: 研究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教授不同群体历史叙事和文化价值的教育体系,以培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公民情感。 身份政治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深入分析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积极作用(使被边缘化的群体发声)及其潜在风险(可能导致社会碎片化),并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超越狭隘身份认同的、更具包容性的“公共领域”。 和解与社会修复: 在经历过冲突或历史不公的社会中,探讨通过公民对话、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等机制,实现社会成员之间信任重建的路径。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使读者不仅能知晓自身的权利清单,更能理解这些权利背后的历史重量与当代责任,从而成为一个更积极、更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社會
1 公民與權利
2 人權發展
3 志願結社
4 公平正義
5 文化的相關內涵
6 媒體與科技
7 勞動的相關概念
8 社會安全制度
9 社會階層化
10 社會流動
11 社會運動
 
政治

1 國家主權
2 政府體制
3 民主治理
4 選舉制度
5 政治參與的方式
6 政黨制度
7 公民投票
8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9 審議式民主
10 公民不服從
11 中國的政治制度
12 國際政治與世界秩序
 
法律

1 社會規範
2 憲法與人權9
3 釋憲制度與人權保障
4 法律的基本概念
5 法律的制定過程
6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7 正當行政程序
8 行政救濟
9 國家賠償
10 刑法的基本概念
11 犯罪行為的成立要件
12 罪刑法定主義
13 刑罰與沒收
14 被告與被害人的權利保障
15 我國的刑事訴訟程序
16 青少年犯罪
17 資訊生活與刑法規範
18 民法的基本概念
19 物權、債權、所有權與財產權
20 契約自由與勞動權
21 夫妻財產制
22 繼承制度
23 侵權行為
24 紛爭解決機制
 
經濟
1 資源分配與專業分工
2 需求與供給
3 市場機能
4 政府干預
5 市場失靈
6 外部效果
7 貿易自由化
8 國民所得
9 永續發展
10 物價膨脹
11 薪資與勞動市場
12 景氣波動與失業
13 利率與投資
14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考前精華
附錄重點公式整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79236
  • 叢書系列:社會公民
  • 規格:平裝 / 244頁 / 13 x 18 x 1.2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輯大意

  本書適用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108課綱必修課程,彙整依課程綱要所出版的教科書編撰而成,以下介紹本書特色:

  1.基礎重點
  以圖表整理跨版本課程內容,系統化呈現概念以利複習。並有幾點設計:
  (1)領域區分:以常用的4領域區分概念,清楚統整知識。
  (2)單元分類:領域下整合各概念,將相關概念歸納。
  (3)補充知識:結合舊課綱與新課綱知相關概念,額外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4)大考關鍵字:整理近年學測、指考重點概念,掌握各單元複習方向。

  2.考前精華
  精選重點,幫助考生考前迅速回顧,並附上連結頁碼,可前後對照。

  3.附錄
  彙整常用公式。

  4.圖示導覽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工具书抱着一种“凑合着用”的心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对一本“教材”的想象。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对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梳理。很多时候,我们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到看似不相关的理论,这本书却能巧妙地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你明白这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其实是服务于一个更大的框架的。比如,当它讲到某个公民权利的演变历史时,不仅仅是罗列了时间线,更深入地探讨了背后的社会思潮和权力结构的变迁,这使得我对“公民”这个身份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定义上,而是拥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批判性。我甚至发现,书里有一些观点,即便和我自己日常接触到的某些信息有些出入,作者也保持了一种克制的、鼓励讨论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灌输标准答案,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极其宝贵。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已经不仅仅是书本上写着的那些知识点了,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我如何带着一种“结构化”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比如,当我们讨论到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时,这本书提供给我的工具箱里,立马就能找到对应的法律框架、历史背景或者社会学分析角度来切入,而不是凭着一股情绪化的冲动去判断。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程序正义”和“个体价值”的尊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很多社会议题的看法,让我学会了在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保持一份冷静和对基本原则的坚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似乎多了一副滤镜,变得更加细致和有条理,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它让你在知识吸收之外,获得了处理信息、形成观点的能力。

评分

这套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朴实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书的纸张质量摸起来很扎实,装帧也显得相当耐用,一看就是那种可以经常翻阅、用来做笔记的好材料。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清晰的逻辑脉络。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困惑点在哪里,总能在关键时刻用最直白、最不绕弯子的语言把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尤其是在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社会学或者法学原理时,总能找到一个生活中的绝佳例子来支撑,让你一下子就能领悟到“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那些“思考题”或者“拓展阅读建议”,这不仅仅是让我被动接受知识,更像是在引导我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镜子或者笔记本琢磨一番,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了。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那些官方术语来得有效和深刻。整体来看,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设计者显然把读者的阅读体验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评分

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回顾和查找特定知识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设计简直是救星。很多厚重的书籍,找一个特定的术语可能需要翻半天,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人性化。目录层级分明,主标题、副标题、小标题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一目了然,让人知道自己目前处于知识体系的哪个位置。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术语索引部分,不仅列出了关键术语的页码,对于一些核心概念,还会简短地提及它在书中被讨论的侧重点,这比单纯的页码列表要实用得多。这意味着,当我只是想快速复习某个我已经学过但有些模糊的概念时,索引能直接帮我定位到最精炼的解释段落,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这种对检索便利性的重视,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读者使用场景的深刻理解,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内容塞满。

评分

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所以我对书籍的图表设计和信息可视化要求比较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简直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没有堆砌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性图片,而是每一个图表、每一个流程图、每一个对比表格,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传达。那些用来梳理复杂立法过程的层级图,结构清晰到让人一眼就能把握住核心的制约与平衡机制;而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的模型图,则精准地概括了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些图表的设计感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工程图,而是充满逻辑美感的,让人在观看的同时也能享受思维清晰的过程。我经常会把一些复杂的对比页直接撕下来贴在我的书桌前,每天早上看一眼,就能迅速把一天的学习重点锁定住。这套书的视觉语言,无疑是它能够高效传递知识的强大助力之一,让枯燥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富有画面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