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祖述憲
图书标签:
  • 中醫學史
  • 哲學
  • 中國近現代思想
  • 醫學史
  • 文化研究
  • 學術史
  • 中西醫比較
  • 思想史
  • 中醫理論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陰陽五行遇上手術刀
醫學改革的號角驟然而起
 
從近代中國學者的文章評論、日常感悟
為您揭開「中醫」與「西醫」的世紀衝突
 
  ★從清末民初重量級人物的觀點,剖析時代交替之下中醫面臨的危機與轉機
  ★匯集近代中國中西醫評論的一手史料,揭開近代中國醫學革命的面貌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的傳入為中國社會帶來新思想,卻也使有識之士質疑本身文化,而醫療領域也成為評判對象之一。相較於科學化的現代醫學,中醫「陰陽五行」等傳統理論似乎毫無科學根據,又或是中醫們診斷標準不一,導致病患病情加劇。有鑑於此,中國社會興起「舊醫」、「新醫」的新舊論戰,或是「廢醫存藥」等保留中藥、廢除中醫的理論。
  
  本書即以中西醫的衝突為核心,編選自清末民初中國門戶開放後,文史哲學家抑或思想家論述中醫之精華,其中不乏清末重臣曾國藩、李鴻章,也包含胡適、魯迅、梁啟超等民初思想改革的重要人士,為少見以中西醫為題材、選錄「原作」以編冊的書籍。
  
  儘管這些學者非醫界人物,然而從他們評論中西醫學的優劣,與對日常生活的感悟,無論是主張廢除中醫、採用西醫的「廢醫存藥派」,又或是反思中醫、支持中西醫各有長處的「中西醫會通派」,皆能從中窺探西方新知傳入後的當代變革,以及中醫在新知識體系下的變化。這不僅是近代中國醫療史的文本記載,更呈現西學東漸下「傳統」和「現代」的衝突與融合,值得讀者從中考究與省思中西醫於近代中國的發展。
 
  ◤ 精選內容 ◢
 
  ◆李鴻章認為中醫是「憑虛構象」,學理化的西醫才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
  李鴻章考察西方軍隊時,發現隨行「醫官」十分重要,但中醫多「挾其平平寡效之方,委蛇從事」,若要聘請洋醫到北洋水師的各個艦隊,總費用又十分可觀。因此,李鴻章奏請開辦西醫學堂,學子未來不僅可任醫官,更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認為國內醫學要「因時制變」。
 
  ◆鄭觀應批評中醫多「模糊影響之談」,卻也認同中西醫理與醫法各有所長
  鄭觀應感嘆中醫時常有「僅熟一二古方,偽說祖傳」的現象;相較之下,西醫「事事徵實」的分科化制度較適合治療各種病症。但鄭觀應也認同中西醫學各有短長,並說「中醫呈其效,西醫貴其功」,故而建議應中西醫結合、建立學堂,解決國內醫師「偽說祖傳」的現象。
  
  ◆梁啟超右腎遭不慎切除,卻呼籲別讓此事變成「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啟超稱陰陽五行是「二千年來迷信大本營」,並認為診病應嚴密檢查,但卻在腎臟切除手術中遭切除未病變的腎臟,引發軒然大波。為平復這波輿論以支持新醫學,梁啟超發表文章申明:「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章太炎出身中醫世家,批陰陽五行「直令人笑」,但不認同中醫「據以為可廢」
  出身中醫世家的章太炎,認為陰陽五行論是「隨其類似,悉可比附」,從而推崇西醫縝密周詳的理論。但他也認同有些疾病是「有西醫所不治,而中醫能治之者」,因此主張中西醫會通、同時學習中西醫理論。
《古籍的召唤:传统医学的现代回响》 导言: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对于健康与生命的探索从未止步。在东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持续散发着不容忽视的魅力。然而,面对现代科学的挑战与冲击,这门古老的学问如何自处?它又将如何融入现代医疗体系,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创新?本书即是试图在历史的深处与现实的困境中,探寻传统医学未来之路的一次严肃且深入的思考。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派或某几位学者的观点进行综述,而是着眼于宏大的历史脉络与方法论的演变,探讨传统医学在近现代转型期所经历的内部分化、外部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张力。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当“科学”成为衡量一切知识体系的标准时,传统医学的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和诊疗模式,是如何被重新审视、辩护、乃至解构的。 第一部分:历史语境下的知识重塑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深刻地影响了文化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中医药而言,这不仅是学术上的讨论,更关乎民族文化自信的存亡。本部分将追溯自晚清以来,传统医学知识体系如何被置于“科学化”与“西医化”的双重标准下进行审视。 我们首先剖析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医药“落后论”的形成过程。这种论调往往将中医药的非量化性、经验性,视为其落后的主要证据。然而,历史并非单向度的,也存在着一股强大的“保存与发扬”的力量。这部分内容将深入考察那些致力于从中医药古籍中发掘现代价值的学者们所采取的策略。他们试图通过引经据典,在古代文本中寻找与现代生物学、化学相通的“科学内核”,以期在国际学术对话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这其中蕴含的风险在于,过度地“西化”或“科学化”阐释,是否会削弱其固有的哲学基础和独特的实践意义?我们力求展现这种知识重塑过程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第二部分:方法论的困境与突破 传统医学的精髓在于其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和整体观,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的标准化、可重复性存在天然的张力。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方法论层面的探讨,分析这种张力是如何具体体现在临床研究和理论构建中的。 我们考察了在缺乏现代实验方法支持下,传统术语体系如何被尝试“翻译”成现代语言。例如,“气”、“血”、“津液”等核心概念,在跨学科对话中往往成为理解的难点。部分研究者试图通过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术语进行替代性描述,而另一些则坚持认为,只有保留其原有的哲学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其临床意义。本书将对比分析这两种路径的得失,探讨“翻译”的边界在哪里,以及如何构建一套既能与现代科学对话,又不失自身独特性的描述框架。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临床实践中,如何将经验性的知识转化为可推广、可验证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涉及对传统方剂有效成分的筛选,更关乎对“证候”这一复杂临床综合体的现代解析。本书将呈现一些在方法论创新上的努力,例如如何利用大数据或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重构传统辨证体系的逻辑结构。 第三部分:文化身份与医学实践的张力 中医药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深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承载着独特的生命观和宇宙观。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其文化属性与普适性医学需求的矛盾,是本书关注的第三个维度。 本书探讨了在现代医疗体制中,传统医学的“边缘化”现象。尽管政策层面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评估标准不一、资源分配不均,传统医学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种边缘化不仅体现在科研投入上,更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冲突之中。如何培养既精通传统经典,又掌握现代科研规范的复合型人才,是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长期挑战。 我们还将目光投向国际传播领域。当传统医学走出国门,它不再仅仅是服务于本土民众的医疗手段,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如何向世界清晰、准确地阐释其价值,避免陷入“神秘化”或“庸俗化”的误区,需要一种深思熟虑的叙事策略。本书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传统医学的接受程度与误解根源,旨在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健康观提供思路。 结语:通往未来的多维路径 《古籍的召唤:传统医学的现代回响》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审视传统医学在近现代转型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论著,而是一次对知识、方法和文化的艰难对话的忠实记录。我们相信,传统医学的未来不在于简单地回归过去,也不在于彻底地被现代科学同化,而在于在深刻理解自身历史与哲学根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开辟出一条真正属于自身的、具有独特贡献的创新之路。本书呼吁读者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乎人类健康知识体系构建的深刻思考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祖述憲(1935~2016年)
 
  安徽桐城人,安徽醫科大學流行病學與社會醫學榮退教授。專業領域為傳染病流行病學、醫療預防措施的評價以及公共衛生問題,業餘興趣為醫學史研究。

图书目录

二版說明
前 言

第一篇 晚清學者
曾國藩
俞 樾
李鴻章
薛福成
吳汝綸
鄭觀應
嚴 復

第二篇 民國以後學者
蔡元培
章太炎
梁啟超
陳獨秀
魯 迅
呂思勉
周作人
蔣夢麟
丁文江
胡 適
陶行知
毛子水
梁漱溟
林語堂
馮友蘭
傅斯年
錢鍾書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6070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二版說明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社會掀起一場前所未見的思想革命,醫學領域受其影響,出現「舊醫」與「新醫」之說。本書作者祖述憲運用其於醫學領域的多年經驗,以中西醫學為核心,編選清末民初學者之論醫著作,討論在西方新知的廣布下,學者們對傳統中醫的評論與見解。其內容除可做為研究中國醫學史、文化史的文本,也可提供對中國醫療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及欣賞;並希冀透過學者們犀利透澈的文句,讓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提升醫學或科學之鑑賞力。
 
  本書編選學者論醫著作有三類:一是全文收錄,原文標題不變;二是節選,選取文章中評論中醫之內容,並於原文標題旁括注節選;三是文摘,即摘選文中與中醫相關內容,取其關鍵字句刪減作為標題,並加注星號*。
 
  此次再版,除重新校正內文外,亦考量現代閱讀習慣調整字體與版面,期望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加便利與舒適,並從眾學者評論中西醫的文句中,看見中醫在近代中國的新思潮下如何調適與發展。
 
編輯部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思想界对中医这个复杂文化载体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几位重要学者的思想脉络的梳理,比如某位主张彻底废除中医的学者,他的逻辑推演虽然激烈,但却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现代化”的焦虑;而另一位力图“融汇中西”的大家,他的尝试既有胆识,也充满了妥协的智慧。阅读过程很有代入感,仿佛亲耳聆听了那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对于我这样的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中西医结合”这四个字背后承载了多少代人的努力与争议。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却教会了我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循序渐进,使得那些原本看起来晦涩的学术争论变得生动起来,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力同样值得称道,它有一种独特的、古典而又现代的语感,读起来节奏感极强。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综述,这里的论述充满了内在的辩证法。作者在引用各位学者的观点时,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理论的落脚点和潜在的局限性,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每一个思想流派的生成与演变路径。例如,书中对某位强调“实验检验”的学者的论述,展示了如何将一个整体性的传统学科强行纳入还原论的框架,而这其中的得失都被分析得入木三分。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让原本可能很干涩的学术史变得引人入胜。对于希望系统性梳理近百年中医思想变迁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路线图,它不仅是文献的整理,更是对一代代学者心路历程的致敬与重现。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起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打瞌睡。但出乎意料的是,行文流畅,语言富有张力,完全没有传统文献汇编的死板。作者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与核心学术观点交织在一起,读起来如同在品鉴一出时代的大戏。最让我震撼的是对“如何定义中医本质”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那些老前辈们对“气”、“神”、“证”的论述,在不同学者的笔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诠释系统,有的偏向哲学思辨,有的则试图建立可量化的模型。这种观点的多元化,反而加深了我对中医整体性、复杂性的理解。它成功地将“中医药发展史”从一本教条化的教科书,变成了一部充满人性光辉和学术激情的思想史。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医学现代化进程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其对“文化自信”与“学术反思”之间平衡点的拿捏。近些年,围绕中医药的讨论常常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情绪中,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冷静、理性的对话空间。它没有回避近现代学者对中医理论体系中薄弱环节的尖锐批评,也没有美化那些失败的改革尝试。相反,它客观呈现了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无数知识分子是如何殚精竭虑地想为中医寻一条出路。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古今之争”的部分,那些关于是否应该彻底抛弃古代经典文本、转而建立全新理论体系的争论,至今看来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中医药的眼光不再是简单的崇拜或排斥,而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尊重与审视。它是一次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入扫描,其价值远超医学范畴。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思维的盛宴,读完之后感觉对传统中医药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不同学者的视角,展现了中医药在近现代转型期所经历的挣扎、反思与创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精神,既不盲目推崇,也不全盘否定。尤其是关于“中医科学化”的讨论,书中引述的那些老先生们的辩论,真是精彩纷呈。他们有的强调必须用现代科学语言来重构中医药体系,有的则坚守传统经验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张力使得全书充满了思想的火花。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甚至会忍不住拿起家里的旧医书与之对照。它让我意识到,中医药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而是在与时代、与西方医学的碰撞中不断自我雕塑的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历史,更像是一次对中医药精神内核的深度探寻,引人深思,让人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