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哲人評中醫:中國近現代學者論中醫(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祖述憲
圖書標籤:
  • 中醫學史
  • 哲學
  • 中國近現代思想
  • 醫學史
  • 文化研究
  • 學術史
  • 中西醫比較
  • 思想史
  • 中醫理論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陰陽五行遇上手術刀
醫學改革的號角驟然而起
 
從近代中國學者的文章評論、日常感悟
為您揭開「中醫」與「西醫」的世紀衝突
 
  ★從清末民初重量級人物的觀點,剖析時代交替之下中醫麵臨的危機與轉機
  ★匯集近代中國中西醫評論的一手史料,揭開近代中國醫學革命的麵貌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的傳入為中國社會帶來新思想,卻也使有識之士質疑本身文化,而醫療領域也成為評判對象之一。相較於科學化的現代醫學,中醫「陰陽五行」等傳統理論似乎毫無科學根據,又或是中醫們診斷標準不一,導緻病患病情加劇。有鑑於此,中國社會興起「舊醫」、「新醫」的新舊論戰,或是「廢醫存藥」等保留中藥、廢除中醫的理論。
  
  本書即以中西醫的衝突為核心,編選自清末民初中國門戶開放後,文史哲學傢抑或思想傢論述中醫之精華,其中不乏清末重臣曾國藩、李鴻章,也包含鬍適、魯迅、梁啟超等民初思想改革的重要人士,為少見以中西醫為題材、選錄「原作」以編冊的書籍。
  
  儘管這些學者非醫界人物,然而從他們評論中西醫學的優劣,與對日常生活的感悟,無論是主張廢除中醫、採用西醫的「廢醫存藥派」,又或是反思中醫、支持中西醫各有長處的「中西醫會通派」,皆能從中窺探西方新知傳入後的當代變革,以及中醫在新知識體係下的變化。這不僅是近代中國醫療史的文本記載,更呈現西學東漸下「傳統」和「現代」的衝突與融閤,值得讀者從中考究與省思中西醫於近代中國的發展。
 
  ◤ 精選內容 ◢
 
  ◆李鴻章認為中醫是「憑虛構象」,學理化的西醫纔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
  李鴻章考察西方軍隊時,發現隨行「醫官」十分重要,但中醫多「挾其平平寡效之方,委蛇從事」,若要聘請洋醫到北洋水師的各個艦隊,總費用又十分可觀。因此,李鴻章奏請開辦西醫學堂,學子未來不僅可任醫官,更是「北洋各醫院之根本」,認為國內醫學要「因時製變」。
 
  ◆鄭觀應批評中醫多「模糊影響之談」,卻也認同中西醫理與醫法各有所長
  鄭觀應感嘆中醫時常有「僅熟一二古方,偽說祖傳」的現象;相較之下,西醫「事事徵實」的分科化製度較適閤治療各種病癥。但鄭觀應也認同中西醫學各有短長,並說「中醫呈其效,西醫貴其功」,故而建議應中西醫結閤、建立學堂,解決國內醫師「偽說祖傳」的現象。
  
  ◆梁啟超右腎遭不慎切除,卻呼籲別讓此事變成「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啟超稱陰陽五行是「二韆年來迷信大本營」,並認為診病應嚴密檢查,但卻在腎臟切除手術中遭切除未病變的腎臟,引發軒然大波。為平復這波輿論以支持新醫學,梁啟超發錶文章申明:「別要藉我這迴病為口實,生齣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章太炎齣身中醫世傢,批陰陽五行「直令人笑」,但不認同中醫「據以為可廢」
  齣身中醫世傢的章太炎,認為陰陽五行論是「隨其類似,悉可比附」,從而推崇西醫縝密周詳的理論。但他也認同有些疾病是「有西醫所不治,而中醫能治之者」,因此主張中西醫會通、同時學習中西醫理論。
《古籍的召喚:傳統醫學的現代迴響》 導言: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類對於健康與生命的探索從未止步。在東方,有著數韆年曆史的中醫藥學,以其獨特的整體觀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持續散發著不容忽視的魅力。然而,麵對現代科學的挑戰與衝擊,這門古老的學問如何自處?它又將如何融入現代醫療體係,實現自身的傳承與創新?本書即是試圖在曆史的深處與現實的睏境中,探尋傳統醫學未來之路的一次嚴肅且深入的思考。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學派或某幾位學者的觀點進行綜述,而是著眼於宏大的曆史脈絡與方法論的演變,探討傳統醫學在近現代轉型期所經曆的內部分化、外部壓力以及由此産生的思想張力。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當“科學”成為衡量一切知識體係的標準時,傳統醫學的知識結構、理論基礎和診療模式,是如何被重新審視、辯護、乃至解構的。 第一部分:曆史語境下的知識重塑 近現代中國經曆瞭劇烈的社會變革,“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深刻地影響瞭文化領域的每一個角落。對於中醫藥而言,這不僅是學術上的討論,更關乎民族文化自信的存亡。本部分將追溯自晚清以來,傳統醫學知識體係如何被置於“科學化”與“西醫化”的雙重標準下進行審視。 我們首先剖析瞭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對中醫藥“落後論”的形成過程。這種論調往往將中醫藥的非量化性、經驗性,視為其落後的主要證據。然而,曆史並非單嚮度的,也存在著一股強大的“保存與發揚”的力量。這部分內容將深入考察那些緻力於從中醫藥古籍中發掘現代價值的學者們所采取的策略。他們試圖通過引經據典,在古代文本中尋找與現代生物學、化學相通的“科學內核”,以期在國際學術對話中占據一席之地。但這其中蘊含的風險在於,過度地“西化”或“科學化”闡釋,是否會削弱其固有的哲學基礎和獨特的實踐意義?我們力求展現這種知識重塑過程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第二部分:方法論的睏境與突破 傳統醫學的精髓在於其辨證論治的個體化和整體觀,這與現代醫學強調的標準化、可重復性存在天然的張力。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方法論層麵的探討,分析這種張力是如何具體體現在臨床研究和理論構建中的。 我們考察瞭在缺乏現代實驗方法支持下,傳統術語體係如何被嘗試“翻譯”成現代語言。例如,“氣”、“血”、“津液”等核心概念,在跨學科對話中往往成為理解的難點。部分研究者試圖通過生理學、病理學等現代術語進行替代性描述,而另一些則堅持認為,隻有保留其原有的哲學語境,纔能真正把握其臨床意義。本書將對比分析這兩種路徑的得失,探討“翻譯”的邊界在哪裏,以及如何構建一套既能與現代科學對話,又不失自身獨特性的描述框架。 此外,我們還探討瞭臨床實踐中,如何將經驗性的知識轉化為可推廣、可驗證的知識體係。這不僅涉及對傳統方劑有效成分的篩選,更關乎對“證候”這一復雜臨床綜閤體的現代解析。本書將呈現一些在方法論創新上的努力,例如如何利用大數據或係統生物學的方法,來重構傳統辨證體係的邏輯結構。 第三部分:文化身份與醫學實踐的張力 中醫藥不僅僅是一門技術,它深植於中華文化土壤之中,承載著獨特的生命觀和宇宙觀。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處理其文化屬性與普適性醫學需求的矛盾,是本書關注的第三個維度。 本書探討瞭在現代醫療體製中,傳統醫學的“邊緣化”現象。盡管政策層麵大力倡導中西醫結閤,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評估標準不一、資源分配不均,傳統醫學常常處於弱勢地位。這種邊緣化不僅體現在科研投入上,更體現在教育模式的衝突之中。如何培養既精通傳統經典,又掌握現代科研規範的復閤型人纔,是醫學教育界麵臨的長期挑戰。 我們還將目光投嚮國際傳播領域。當傳統醫學走齣國門,它不再僅僅是服務於本土民眾的醫療手段,而成為瞭一種文化符號。如何嚮世界清晰、準確地闡釋其價值,避免陷入“神秘化”或“庸俗化”的誤區,需要一種深思熟慮的敘事策略。本書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傳統醫學的接受程度與誤解根源,旨在為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健康觀提供思路。 結語:通往未來的多維路徑 《古籍的召喚:傳統醫學的現代迴響》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審視傳統醫學在近現代轉型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的論著,而是一次對知識、方法和文化的艱難對話的忠實記錄。我們相信,傳統醫學的未來不在於簡單地迴歸過去,也不在於徹底地被現代科學同化,而在於在深刻理解自身曆史與哲學根基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吸收現代文明的成果,開闢齣一條真正屬於自身的、具有獨特貢獻的創新之路。本書呼籲讀者共同參與到這場關乎人類健康知識體係構建的深刻思考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祖述憲(1935~2016年)
 
  安徽桐城人,安徽醫科大學流行病學與社會醫學榮退教授。專業領域為傳染病流行病學、醫療預防措施的評價以及公共衛生問題,業餘興趣為醫學史研究。

圖書目錄

二版說明
前 言

第一篇 晚清學者
曾國藩
俞 樾
李鴻章
薛福成
吳汝綸
鄭觀應
嚴 復

第二篇 民國以後學者
蔡元培
章太炎
梁啟超
陳獨秀
魯 迅
呂思勉
周作人
蔣夢麟
丁文江
鬍 適
陶行知
毛子水
梁漱溟
林語堂
馮友蘭
傅斯年
錢鍾書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6070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二版說明
 
  近代以後,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社會掀起一場前所未見的思想革命,醫學領域受其影響,齣現「舊醫」與「新醫」之說。本書作者祖述憲運用其於醫學領域的多年經驗,以中西醫學為核心,編選清末民初學者之論醫著作,討論在西方新知的廣布下,學者們對傳統中醫的評論與見解。其內容除可做為研究中國醫學史、文化史的文本,也可提供對中國醫療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及欣賞;並希冀透過學者們犀利透澈的文句,讓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提升醫學或科學之鑑賞力。
 
  本書編選學者論醫著作有三類:一是全文收錄,原文標題不變;二是節選,選取文章中評論中醫之內容,並於原文標題旁括注節選;三是文摘,即摘選文中與中醫相關內容,取其關鍵字句刪減作為標題,並加注星號*。
 
  此次再版,除重新校正內文外,亦考量現代閱讀習慣調整字體與版麵,期望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加便利與舒適,並從眾學者評論中西醫的文句中,看見中醫在近代中國的新思潮下如何調適與發展。
 
編輯部謹識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