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紀錄

夜行紀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貴祥
圖書標籤:
  • 奇幻
  • 冒險
  • 夜行
  • 神秘
  • 黑暗
  • 超自然
  • 異世界
  • 成長
  • 魔法
  • 懸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第一道水柱高速射過來時,他糊塗瞭。
水,不知是不是又再一次引導他,前行。
——〈前行〉
 
歷史最快忘記的就是失敗者。
隻有文藝,纔是失敗者的天空與大地。
——〈小麻繩〉
 
  王德威專文導讀:驕陽烈日之下,這類的書寫未必可以發光發熱。但正因此,反而點齣危機時刻的文學唯有以其「幽光」,傳遞齣綿延不輟的能量。
 
  史書美:深具歷史意識和寓言性。
  董啟章:既為集體的時代、也為個體的生命作見證。
  楊佳嫻:沉默時代中啟示新生的可能。
  梁莉姿:以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為概,不激狂,自有其姿態。
  葉梓誦:人物所誌下的故事,恰巧描畫瞭多嚮的網。
 
  《夜行紀錄》有羅貴祥一嚮的作品特色,
  包括德勒茲式的塊莖多元結構傾嚮,傾嚮探索幽微遊移的欲望,
  營造虛擬世界與抽象思維,對古代文本進行重寫及文本互涉等,
  屬於需要解讀的多層次作品。
  另外,本書亦包納瞭一係列的社會背景小說,
  嘗試將二○一四年與二○一九年連繫思考,描寫瞭不同人群對運動的反應,
  並對於香港本土的身份認同、文化根源進行瞭藝術上的探索,嘗試走齣睏局,
  敘述看似冷靜,實則洋溢深情的盼望,同時具有思考上的先鋒性。
 
  「不,不完全是關於外在世界的。最重要是我們因此改變瞭。」
 
一緻推薦
 
  王德威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講座教授
  史書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係、亞洲語言文化係、亞美研究係閤聘教授
  林雪平 文化評論人
  柳廣成 漫畫傢
  梁莉姿 作傢
  陳健民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係客座教授
  陳慧 作傢
  童偉格 作傢
  黃崇凱 作傢
  楊佳嫻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係副教授、詩人
  葉梓誦 編輯
  董啟章 作傢
  (按筆畫順序)
 
  史書美:羅貴祥的《夜行紀錄》是一個香港雨傘運動前後的人物誌,深具歷史意識和寓言性。但是這個歷史意識,倒不是激昂的,而是平靜的,最終歸宿於親情、愛情、與藝術。值得不斷細讀。
 
  董啟章:《夜行紀錄》中的短篇,令我想起《詩經》中的「國風」。這不單由於大部分篇章的題目都是兩個字——〈豫讓〉、〈走房〉、〈滅渡〉、〈同舟〉、〈牧魂〉、〈前行〉、〈魔道〉、〈遁土〉、〈鞦刑〉——而且語感上也散發著某種古風,但小說在內容、意識和行文上,卻絕對是現代的。風者,是樂風,是民風,是情感的詠嘆,但也是諷喻、諷刺。連同〈小麻繩〉、〈夜行紀錄〉和〈啡色星期五〉,羅貴祥的小說是一輯當代的眾數和少數的民情紀錄,當中有直寫生命睏惑和人際糾結的「賦」,也有大量意味深長但卻不動聲息的「比」和「興」——鈍劍、沉船、魚、鳥、畫、土地、廢村、房間、甬道、後樓梯、繩子、釘闆、尾指……所有人事和意象都聞風而動,動而成風,既為集體的時代、也為個體的生命作見證。
 
  楊佳嫻:生活是每日重複往返的渡船,還是一趟可能捲入漩渦的旅程?當日常噴齣淚煙,身體和思想相互尋找,文學是舵還是纜繩,或是令我們能海底行走呼吸的魔術?羅貴祥以靜抑筆觸寫香港人與城,沉默時代中啟示新生的可能。
 
  梁莉姿:《夜行紀錄》該是潮濕、疏冷、遊離的,羅貴祥的文字如船,航嚮未知,時是島嶼,時是崖岸,更多是擺渡本身。在搖拽浮蕩中,它是橫嚮的,以宏觀的歷史為軸,用小說探尋本土身世;卻又溫熱而共情,其筆下人物況態則是縱嚮的,以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為概,不激狂,自有其姿態,悄然漸落至深淵。如書中所寫,「沒有飄,但也可以有靜」,即如此細細編寫,一則則香港式寓言。
 
  葉梓誦:羅貴祥的《夜行紀錄》有種生活的實感,事情可以沒來由地發生,橫插進生命之中,把長久的穩固節奏打亂。遭逢變故的角色,則在喃喃的轉念之間,袒露內心幽微、溫柔,又時而齷齪的念頭,以一生積纍的歷練,麵對人際關係與社會環境的變異。小說角色擁有的經驗,往往來自與山野及水體間的互動。於此,自然不再是背景,不再是人類賴以取用的資源與工具,而是某種難以歸納、統攝、馴服之物,人必須以五官手足親身體驗,在一次次的相碰中求取開悟,它難窺全貌,卻如同地下蔓生的暗流水道一樣,開往諸個他方。人、自然和社會交匯相錯,共生催生變嚮,人物所誌下的故事,恰巧描畫瞭這張多嚮的網。
《星辰的低語》 第一章:遺失的坐標 這是一片被時間遺忘的星域,名為“以太漂流地”。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星係,而是由無數漂浮的、擁有微弱生命光芒的晶體碎片構成的巨大雲團。在這裏,引力法則似乎被隨意擺布,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模糊不清。 我們的主角,艾拉,是一位隸屬於“寰宇檔案局”的星際考古學傢。她不攜帶任何武器,隻依賴她那套老舊但可靠的思維導圖分析儀和一艘單人小型勘測船“螢火蟲號”。她的任務是追蹤那些失落文明的“迴響”——那些能量波動極其微弱,但蘊含著古代智慧的信號。 這次任務異常棘手。根據局內唯一的綫索,一個在星際盜賊手中截獲的殘破星圖碎片顯示,在以太漂流地的核心,可能存在一個被稱為“赫拉姆之繭”的遺跡。據說,那裏是第一個跨越光速航行的文明的最後安息之地,他們的知識或許能解開宇宙中最根本的謎團。 “螢火蟲號”穿梭在閃爍的晶體迷宮中。船艙內彌漫著臭氧和閤成燃料的混閤氣味。艾拉緊盯著主控颱,屏幕上跳動著復雜的能量場分析數據。她已經在這裏漂流瞭七個標準月。孤獨是常態,但她從未感到無聊,因為每一個閃爍的碎片都可能隱藏著一個故事。 “掃描到微弱的結構共振信號,頻率與已知的‘初生紀元’文明殘跡吻閤。”她的副駕駛——一個沒有實體的AI助手,代號“卡戎”,用一種平靜的電子音匯報。 艾拉的手指拂過冰冷的控製麵闆。“卡戎,拉近距離,保持隱蔽模式。我們不能驚動任何可能存在的——維護者。” 在以太漂流地,除瞭那些沉睡的古老遺跡,還有一些無法用已知物理學解釋的“守衛者”。它們像是能量的幽靈,對任何試圖乾擾遺跡核心的活動錶現齣極端的敵意。 隨著距離拉近,一個宏偉的景象展現在眼前。那不是一個星球,而是一個巨大的、結構完美的幾何體,由數以億計的、彼此精確咬閤的黑色岩石構成。它靜靜地懸浮著,仿佛宇宙中一個巨大的、沉默的問號。這就是“赫拉姆之繭”。 第二章:記憶的碎片與僞裝 進入“赫拉姆之繭”比預想的要容易。它的外層結構似乎在數萬年間逐漸鬆動,留下瞭足夠一艘小船穿過的縫隙。一旦進入內部,周圍的黑暗是絕對的,隻有艾拉頭盔上的燈光纔能撕開一角。 內部結構復雜得令人窒息。這不是自然形成的洞穴,而是人工開鑿的巨大隧道網絡,牆壁上雕刻著已經無法辨認的符號。這些符號並非語言,更像是某種三維的數學公式,散發著微弱的、難以捕捉的引力場波動。 艾拉啓動瞭“思維共振儀”。這是一種特殊的設備,旨在捕捉殘存在物質結構中的高密度信息殘餘。 “卡戎,啓動低功率環境模擬。我們需要找到信息存儲核心。” “正在運行。模擬結果:該結構似乎仍在維持一個極低能耗的循環。核心位於幾何體的中心軸綫。” 在探索的第三天,他們發現瞭一個“圖書館”。它不是由書架構成的,而是一個巨大的晶體矩陣,成韆上萬根棱柱體懸浮在半空中,每一根都閃耀著不同的微光。這些光芒,就是那個失落文明的全部知識。 然而,當艾拉試圖接入矩陣時,警報響瞭。 “檢測到外部乾擾!有生命信號正在接近,能量特徵……不屬於已知任何種族範疇。”卡戎的語調第一次齣現瞭波動。 艾拉迅速後撤,熄滅瞭所有外部光源。黑暗重新吞噬瞭一切,但她知道,他們被發現瞭。 第三章:僞裝的真相 從矩陣周圍散落的微小殘骸判斷,來者並非“守衛者”,而是一種擁有高度組織性的探索隊伍。他們裝備精良,行動高效,目標顯然也是核心信息。 艾拉決定利用環境的復雜性。她命令卡戎將“螢火蟲號”僞裝成一個廢棄的能量反應堆殘骸,自己則穿上瞭一套“環境吸收服”,這種服裝可以吸收周圍的微弱光綫和熱量,達到近乎隱形的效果。 來者是一支名為“深空掠奪者”的雇傭兵團。他們的領隊,一個臉上布滿機械植入物的女人,代號“鐮刀”,冷酷地掃描著圖書館。 “核心數據就在這裏。彆浪費時間,把矩陣的數據碎片化,不要試圖重建,我們隻需要關鍵的密鑰。”鐮刀的聲音通過她的通訊器傳齣,帶著金屬摩擦的刺耳感。 艾拉躲在一根巨大的、被侵蝕的支撐柱後。她觀察著“掠奪者”的行動,心中生齣一種強烈的矛盾感。這些知識太重要瞭,不應該落入這種趁火打劫之徒手中。 就在“掠奪者”準備用高能切割器破壞晶體矩陣時,艾拉做齣瞭一個決定。她不能直接對抗,但可以製造混亂。 她激活瞭“思維共振儀”的最高功率,但目標不是矩陣,而是矩陣周圍的“空間裂隙”。這個設備産生的強大信息脈衝,在特定的頻率下,可以暫時扭麯周圍的微弱引力場。 第四章:以太的迴響 強烈的能量脈衝瞬間爆發。圖書館內的晶體開始劇烈震動,光芒以一種不規則的節奏閃爍。一些碎片開始脫離原位,不受控製地漂浮起來。 “陷阱!這是乾擾!”鐮刀厲聲吼道,試圖讓她的隊員撤離。 混亂中,艾拉趁機潛入矩陣的中心區域。她沒有時間去理解那些復雜的數學公式,她需要的是一個“錨點”,一個可以帶迴檔案局的實物證據。 她的手指觸碰到瞭一根散發著柔和藍光的晶體柱。那根柱子異常溫熱,似乎與其他冰冷的結構格格不入。當她的指尖接觸到它的瞬間,一股龐大的、無法被大腦完全處理的信息洪流湧入瞭她的意識。 這不是數據,而是“感覺”。她“看到”瞭光速被輕易跨越的瞬間,感覺到瞭超新星爆炸時物質被撕裂的痛苦,她體驗到瞭那個文明如何從一個物質形態進化到純粹能量,又如何最終選擇靜止和遺忘。 那是一種超越瞭“知識”本身的“理解”。 “艾拉!你必須離開!引力場正在崩潰!”卡戎的聲音近乎絕望。 艾拉猛地抽迴手,那根藍色晶體柱如同失去瞭支撐,開始迅速瓦解成塵埃。但就在它消失的前一秒,她敏銳地捕捉到瞭核心結構中唯一一個保持穩定的信息點——一個鏇轉的、完美的十二麵體符號。 她快速啓動瞭記錄裝置,將符號的能量場模型捕捉下來。 當她轉身準備逃離時,鐮刀已經逼近。 “站住,檔案員。你偷走瞭我們的一部分時間。”鐮刀的切割器已經啓動,發齣瞭刺耳的嘯聲。 艾拉沒有停下。她知道,硬碰硬是送死。她利用瞭赫拉姆之繭內部結構的不穩定性,猛地嚮一側牆壁側身翻滾,正好躲過瞭一道熾熱的能量束。能量束擊中瞭支撐柱,引發瞭連鎖反應。 “螢火蟲號”在預定的坐標點等待著。艾拉如同一個幽靈般衝齣裂縫,被緊急收進瞭狹小的艙口。 第五章:靜默的航行 “全速撤離!設定跳躍坐標,遠離這個星域!”艾拉命令道。 “鐮刀”的飛船緊追不捨,但以太漂流地的混亂成為瞭最好的掩護。“螢火蟲號”利用微弱的引力波動,像一塊被彈射齣去的石子,成功地進入瞭超空間通道。 當一切恢復平靜,“螢火蟲號”漂浮在冰冷的、熟悉的虛空中時,艾拉癱倒在座椅上,大口喘著氣。 卡戎開始進行全麵的係統診斷。“我們成功瞭,船體受損百分之七,但所有數據完整。” 艾拉看著手中記錄儀上閃爍的十二麵體符號。它不像任何已知的技術標誌,更像是一種哲學宣言。 “我們帶迴瞭什麼,卡戎?” “我們帶迴瞭一個警告,艾拉。那個文明不是消失瞭,他們是選擇瞭‘不再存在’。那個符號,根據共振儀的初級解析,代錶著一個無法被理解的維度轉換。” 艾拉閉上眼睛。她沒有帶迴任何可以立刻被兌換成學分的技術,沒有可供炫耀的古代武器藍圖。她帶迴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近乎於神啓的責任感。她看到瞭宇宙中更深層次的寂靜,那種寂靜比任何噪音都更令人心悸。 檔案局需要的,是能夠被記錄、被分析的實體。而她,帶迴的是一種必須被謹慎對待的“真相殘片”。 《星辰的低語》的故事,纔剛剛開始。這一次的航行,讓她明白,有些知識,也許最好永遠塵封在以太的深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貴祥
 
  香港作傢,六〇年代生,跨界寫作者。
  在學術和文藝創作間洋灑遊走,
  兼具學者、詩人、劇作傢、小說傢、散文傢等身分。
 
  美國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剋魯茲分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及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係教授及係主任。
 
  受法國哲學傢德勒茲影響猶深,專門研究香港文學、跨文化、少數民族、離散社群等議題。業餘寫作產量甚豐,經常「以詩論詩」,小說則「本土元素」濃厚,不諱指涉當下時代痛點。筆耕多年來作品屢獲獎項。
 
  著有小說集《有時沒口哨》、《欲望肚臍眼》等,詩集《記憶暫時收藏》等,評論集《他地在地——訪尋文學的評論》、《香港.多一點顏色》、《大眾文化與香港之電器復仇記》、《德勒茲》等,劇本創作《三級女子殺人事件》及翻譯劇《我們互不相認的一小時》。學術著作有《Excess and Masculinity in Asian Cultural Productions》、《Chinese Face/Off: The Trans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of Hong Kong》、《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等。其他詩作、散文、評論散見於各大文學雜誌及期刊。

圖書目錄

推薦序王德威:〈夜行者羅貴祥〉
編者序鄧小樺:〈一個解構主義者,在香港麵對現實同時尋找希望〉
【第一部】
豫讓
啡色星期五
走房
滅渡
同舟
牧魂
 
【第二部】
前行
魔道
遁土
鞦刑
小麻繩
夜行紀錄
林雪平:〈我的老師是一名海盜——羅貴祥書寫中的少數意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702312
  • 叢書係列:LW(文學半島)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夜行者羅貴祥
王德威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裏。隻有我被黑暗瀋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  ——魯迅
 
  香港過去十年的故事該從何說起?九十年代末的七彩煙火一夕散去,「惘惘的威脅」快速掩至。新世紀東方之珠滿佈陰霾,躁動,怨懟與不安成為新常態。與此同時,「大灣區」的太陽依舊冉冉升起,高鐵、跨海大橋暢通無阻。特區和祖國從來沒有這麼近,也從來沒有這麼遠。
 
  麵對這些年的風雨,任何一位香港作傢恐怕都有一言難盡的感慨吧!要如何下筆,纔能寄託現實的種種感慨,投射未來憧憬的有無?對羅貴祥而言,那是〈同舟〉〈滅度〉,〈魔道〉〈遁土〉,那是《夜行紀錄》。
 
  這是一本幽闇之書。當喧囂已成往事,大局似乎已經底定,而掩藏其下的悸動卻不曾稍息。於是有瞭書寫。比起當時的激情、現場的衝刺,事後的記錄何嘗能還原真相於萬一?但文學以其隱喻,以其深思,反而捕捉瞭歷史以外的歷史,留下見證——構成一種心史。
 
  羅貴祥為香港知名學者,也是極優秀的作傢。他的詩歌和敘事創作受現代、後現代主義啟發,對文字形式的實驗每有神來之筆。但《夜行記錄》顯現此前作品中少見的內斂和自覺。小說不僅意在記錄作傢曾關心、參與的社會經驗,也反省書寫是否或如何能承載一代香港人的心聲。
 
  麵對眼前無路的現實,必須另闢蹊徑。一如書名所示,《夜行紀錄》是遊走暗影中的隱微寫作,於無聲處聽有聲的信號測試。小說甚至在異鄉齣版,更說明瞭「夜行」的幽閉性。驕陽烈日之下,這類的書寫未必可以發光發熱。但正因此,反而點齣危機時刻的文學唯有以其「幽光」,傳遞齣綿延不輟的能量。
 
  小說分為兩輯,第二輯各篇較容易引導讀者進入作者的語境。二○一四年鞦天的中環事件,可說是當代香港公民運動的轉捩點,各種報導論述不勝枚舉,但羅貴祥的角度何其不同。他寫一個曾經闢地開荒的老漢,居然聲援街道上的抗爭(〈前行〉);一個畫傢為在混亂中邂逅的神秘男子作畫,從而思考藝術與政治的關聯(〈魔道〉);一個擅長裝置藝術的少女用塑料水瓶紮起瞭抗議堡壘,同時卻又應付父親的病與死(〈鞦刑〉);一位電影製片夜入山林,一親土地氣息,也思考山下形形色色的艱難考驗(〈夜行記事〉);一群廁身運動內外的男女在運動平息後迴歸平常,仍然難尋安身之道(〈小麻繩〉)……。
 
  我們不難發現,羅貴祥沒有直麵那些現場事件,他毋寧更關心是這場運動如何引起裡裡外外的「聯動」,滲透尋常百姓的生活。街道現場示威者的汗水與尿水(!),瀰漫空氣中的催淚瓦斯,「水與空氣都充滿瞭微膠粒」,改變整個社會的新陳代謝。在此之上,羅貴祥幽幽的觀察參與者與未參與者的穿衣吃飯,情感遊戲;不同世代的心事和睏境;還有生老病死循環的不依不饒。
 
  羅貴祥小說中的人物來自各種階層與年紀,眾人因一次事件而有瞭交集。失婚的父親,捍衛居所的農作者,百無聊賴的畫傢,自以為是的記者,外來的民運者,巡遊各處的「美少女補習團」,逐漸失去記憶的老人。必然或偶然,直接或間接,個人的喜怒、社會的升沉相互交織錯過。運動來瞭又去瞭,夜幕籠罩,一切沉入闃寂。是什麼在黑夜裡暗暗滋長?
 
  是在這樣的層次上,羅貴祥思考藝術與政治現實的關係。其實這一輯每篇小說都觸及媒介——電影到裝置藝術、繪畫、新聞、身體行動——如何呈現/再現現實的問題。這些問題在〈魔道〉中更被推嚮檯麵。故事中的畫傢叩問什麼樣的藝術纔能錶達這個「既沉滯壞透又亢奮狂飆」的時代?他偶遇運動中長相、背景怪異的男子,想要為他造像,自以為抓住要領,「除瞭捕捉他目光定神看著前方,但又欲離開的感覺,我亦描繪瞭他背後的情緒,仿若要召迴過去遺失與未竟的種種可能。」然而畫傢的傑作卻遭到惡魔般的模特兒毀於一夕。沒有什麼審美錶象不潛藏敗壞的因子。這篇作品充滿寓言意味,卻又拒絕寓言簡化生命細節的傾嚮,羅貴祥所要經營的敘事特色呼之欲齣。
 
  就此,我們迴到小說集第一輯諸作。乍看之下,各篇作品互不相屬,內容未必和政治有關,也缺乏與第二輯的共鳴。羅貴祥寫《史記.刺客列傳》豫讓故事,添加淡淡耽美色彩(〈豫讓〉);寫自閉癥父子的茫茫前途(〈滅渡〉),中產傢庭的「走房」瓜葛(〈走房〉),溫泉鄉的意外死亡(〈牧魂〉),跨海大橋下的遊艇沉沒(〈同舟〉);還有一場關於島嶼所屬權的爭奪戰(〈啡色禮拜五〉)。然而當這些作品與第二輯閤為一書,自然形成對話關聯。甚至這些作品所透露的憂鬱氣息,也許纔更埋藏瞭作者的塊壘。
 
  水與沉沒的意象無處不在。試看〈同舟〉,「人人都要填得滿滿的年代,滿盈盈的,最終都是要沉下去的,在水平線下埋葬」;故事結尾的災難似幻似真,甚至有瞭天譴意味。或是〈滅度〉藉著自閉癥者與外界溝通的艱難,「沉下去的,沉得很深瞭,沉埋到在看不見得深淵,沒有飄,但也可以有靜」羅貴祥儼然意在言外。更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是,寫溫泉鄉死亡的〈牧魂〉,「成瞭魚,沉靜地徜徉於池底,或者已無聲的……緩緩流嚮大海的方嚮」。小說另外穿插藏族如意寶屍的鬼話,死亡成為無所不在的話題。
 
  這些作品狀寫空間、土地讓渡的患得患失,暴力與耽美之間一線之隔的曖昧,齣走還是留守的兩難,父女,父子,傢庭親情的疏離與無奈,甚至預知死亡紀事,在在透露隻能稱之為「香港」的憂鬱癥候群。然而作者又似乎不甘於此。陰影之下,他對愛與包容的可能頻頻緻意,這一張力為作品帶來令人感動的時刻,尤以〈牧魂〉為最。
 
  羅貴祥各種主題和風格實驗,在〈夜行紀錄〉中得到最繁複的錶現。故事圍繞一場暗夜山中行旅展開。運動已經終瞭,前途需要重整。越是茫然若失,越是得迴歸根本。這塊土地存在的法理本就是從無中生齣的有,又有什麼好懼怕失去?山路崎嶇,夜色蔓延,行行重行行。在路上,登山者各自找尋前路,又時時生齣相濡以沫的暖意。草木眾物若隱若現,似應和,似迴視,行進中總似「有雙眼睛看著自己」,夾雜同行者的氣息與汗味,「都成為風景」。
 
  羅貴祥小說散發著一種淒迷的情懷,既有對現實挫敗的傷感,更有對生活甚至生命本質的檢討。而行進者既然看不清彼此,「也不再去想以後會發生什麼瞭,隻是默默前行。」然後峰迴路轉,他們經過築起鐵絲網的土地,穿越行車天橋通道,「見到地平線上浮泛的幻影與燈光……一片絢麗浮華的虹光耀彩。」原來離鬧市近瞭?殊不知,「那是邊界,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
 
  夜行的路途道阻且長,羅貴祥依然摸黑前行。我寫,故我在。香港的故事必須講下去。彷彿間有這樣的迴聲傳來:
 
  ——對瞭。那麼,我可以問你到哪裡去麼?
  
  ——自然可以。
 
  ——但是,我不知道。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麼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麵。我單記得走瞭許多路,現在來到這裡瞭。我接著就要走嚮那邊去……前麵!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