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一個被消失的德國少年

弗里德里希:一個被消失的德國少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漢斯.彼得.里希特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二战
  • 青少年
  • 传记
  • 历史小说
  • 战争
  • 家庭
  • 失踪
  • 记忆
  • 纳粹德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入納粹崛起的歷史現場,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我們以為此刻是最美好的年代,
卻不知道風暴正悄然來臨……
沒有人能想到「集體的沉默和無止境的容忍」
竟成為一切脫序與崩壞的開端。

  弗里德里希.施耐德和我是一起長大的朋友。
  我是德國人,弗里德里希是猶太人,也是德國人。

  我們曾經深入彼此相異的生活和文化,
  卻不知是從何時開始,命運來到分岔路口;
  一邊是無可逃脫的死亡,另一邊是如夢魘般的生存。
  時代的巨輪輾壓而來,我們束手無策,只能各自邁向終局。

  1925年,弗里德里希和主述者「我」相繼出生在同一棟房子裡,兩家人因此愈加頻繁的往來、照看彼此的孩子。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底下,「我」的家因為父親長期失業,只能靠著救濟金度日,而衣食無虞的施耐德家時不時為「我」家提供幫助。

  成長過程中,弗里德里希和「我」也分享著彼此的生活片段:「我」參加了猶太人的安息日儀式,以及弗里德里希十三歲時舉辦在猶太會堂的成年禮;弗里德里希甚至跟著「我」,混進了他曾經嚮往多時的「德國少年團」,成為「元首的小夥伴」高呼「勝利萬歲」,直到集會領導人激動的發表仇猶演說,並且命令弗里德里希喊出「猶太人是我們的不幸!」為止⋯⋯「我」呆若木雞,看著弗里德里希獨自離開集會場所。

  隨後,更多的反猶政策和人民行動鋪天蓋地而來,即使「我」的家儘可能與施耐德一家維持著友好的關係,卻是步履維艱。「我」只能看著國家和社會逐漸變得暴力、瘋狂,最後,在那種彷彿集體狂歡的氛圍中,「我」竟也參與其中,成為歷史上最邪惡的「加害者集團」的一分子⋯⋯

本書特色

  ★ 湮沒逾半世紀,德文經典Damals war es Friedrich首度中譯版
  ★ 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 日本岩波少年文庫創刊70週年.讀者人氣排行TOP 8

  ◉ 與《安妮日記》並列,以納粹時代為主題的青少年讀物
  相較於《安妮日記》,本書時空背景依循著1925年到1942年的時間軸,聚焦於集中營尚未建立、納粹黨正在崛起而至真正掌權的年代,將帶領讀者認識猶太屠殺悲劇的起源。

  ◉ 詳細介紹「猶太文化」
  如人類學者一般,細緻的描繪了猶太人的習俗、規範、儀式、傳說、歷史,甚至生活器物,呈現出猶太人與宗教之間的密不可分,讓讀者有機會真正理解此一鮮少受到關注的族群。

  ◉ 有脈絡的認識何謂「系統性迫害」
  讀者將逐一認識納粹施加於猶太人身上的各種迫害政策,而德國人民又是如何改變對待猶太人的態度,甚至演變為一連串的集體暴力行為。

  ◉ 「無意識形態」的寫作視角,開創獨立思考的空間
  作者不譴責、不追究納粹的責任,亦不對猶太人的苦難道歉,看似「政治不正確」的立場,實則是選擇了一條更加困難的寫作路徑。比起懺悔,作者不加遮掩或辯解,僅僅闡述真實發生過的一切,為讀者保留了全權思考與判斷的空間。

得獎紀錄

  ★ 1972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巴特德爾翻譯獎(Mildred L. Batchelder Award)
  ★ 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入圍

好評推薦

  黃星樺|「衣櫥裡的讀者」podcast主持人
  ──專文推薦

  江玉敏|英國社會企業憫研顧問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創辦人
  吳宜蓉|歷史教師、作家
  洪世芳|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神奇海獅|歷史作家
  許書寧|圖文創作者
  黃哲翰|國際新聞專欄作家
  劉維人|自由譯者、作家
  寶島少年兄|七號、宜蘭
  ──鄭重推薦(以上按姓名筆畫排序)

  「宛如青少年版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同樣具有『經典作品』的性質。」──周全(本書譯者)

  「身為讀者,我們不得不問:一個在大多數時候都展現出友愛、願意為朋友挺身而出的人,為何竟會參與可怕的反猶行動?《弗里德里希》說故事的方式,或許提供了一部分的解答。」──黃星樺(「衣櫥裡的讀者」podcast主持人)

  人性不是一開始就是惡的,但人的確可能慢慢的成為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惡。本書從男孩視角出發,帶領讀者回到一九二五年到一九四二年的德國,一同體驗那段逐漸走向絕望的歷史。混亂的時代下,再平凡的每個選擇都容易變得殘酷,再掙扎的每個念頭都還是顯得無助。如果《安妮日記》曾讓您動容,那麼您更應該翻開《弗里德里希》,去感受那些艱難的價值判斷。──吳宜蓉(歷史教師、作家)

  以自傳式小說寫法,簡練的鋪陳出納粹時期逐步發生的殘酷現實,幽微細膩的呈現身處不同位置的換位思考,引領讀者直面歷史現場與人性的複雜本質。理解過去不僅是幫助走出創傷,更是避免重蹈覆轍的重要歷程。──洪世芳(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地獄不是一夕之間,在一片虛空之中建成的;相反的,地獄可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家園和社會,由無數微小的偏見、漠視與敵意構成,每天都將身處其中之人逐漸拖入深淵,直到他們成為家鄉之中的異鄉人。《弗里德里希》與那些集中營文學相比,風格雖然是「淡」的,但也就因為這樣的淡,讀起來格外揪心,令人不捨。──神奇海獅(歷史作家)

  這是一個「打從一開始就知道結局」的故事。書中描述和你我並無兩樣的尋常百姓,浮沉於大時代洪流中,因著「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而逐漸變成「加害者」。正因背景是眾所皆知的史實,讀來格外無奈與痛心。──許書寧(圖文創作者)

  本書不像同類作品一樣著重於對集中營的描繪,而是以簡潔易讀的短故事,精鍊的剪影出一對鄰居家庭的日常生活在納粹上臺後的變調。透過一位青少年敘事者透亮且無意識型態的視角,讓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的直視了這場從日常到災難的驟變。這是一部恰如其分的入門讀物。──黃哲翰(國際新聞專欄作家)

  《弗里德里希》述說了在反猶與納粹氛圍下的社會中長大,是怎樣的感覺。它以第一人稱角度,描寫德國納粹化的各個階段,如何逐步摧毀個人的正常生活與人際關係。這些故事讓我們不禁反省,若是眼前發生相同的歧視和迫害,我們是否真的有勇氣堅持正確的選擇;也讓我們不禁思考,如果每個人都無法獨力對抗,整個社會該如何預防這種系統性的邪惡發生。──劉維人(自由譯者、作家)

  「平實」是《弗里德里希》給讀者最大的震撼。在沉重的放下小說、感受心碎不止後,想起我們周遭的生活,乃至世界都能透過認識、理解與尊重,不斷在錯誤中修正與前進;那麼,勇敢面對自身軟弱、偏見與無知,將成為所有改變的基石。──寶島少年兄 七號、宜蘭
历史的迷雾与个人的抉择:一部跨越时代的家族史诗 《铁血与玫瑰:一个欧洲家族的百年沉浮》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勾勒了自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邦国林立时期,至二十世纪末两德统一前夕,一个虚构的欧洲中产家庭——冯·霍夫曼家族的百年兴衰史。它不仅仅是一部家族编年史,更是一面映照欧洲近现代重大历史转折的镜子。 小说通过三代核心人物的生命轨迹,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工业化、民族主义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以及冷战铁幕的阴影下,个体命运如何被宏大历史洪流裹挟、塑造乃至碾碎。作品力求在史诗般的背景与家庭琐碎的日常之间,找到一种张力与平衡,展现人类在极端历史环境下的生存智慧、道德困境与情感韧性。 第一部分:帝国的黎明与旧世界的黄昏(1860-1914) 故事始于普鲁士东部的一个小城。家族的奠基人,年轻的奥古斯特·冯·霍夫曼,怀揣着俾斯麦统一德意志的理想,投身于新兴的工业浪潮。他从一个手工艺作坊起步,凭借精明的头脑和对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敏锐嗅觉,迅速积累了财富,成为地方上具有影响力的实业家。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描绘“旧欧洲”的最后光景: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古典主义的艺术氛围、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复杂互动,以及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奥古斯特的妻子,来自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伊尔莎,代表了传统价值观与新时代冲突下的女性形象。她的日记,穿插在叙事之中,细致记录了那个“镀金时代”的华丽外表下潜藏的焦虑与不安。 作品并未回避早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对工人阶级的描绘,特别是霍夫曼工厂内部的罢工事件,展现了那个时代技术进步背后的社会代价。奥古斯特在维护家族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挣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巨大变革。 第二部分:战火、废墟与重建的希望(1914-1945) 奥古斯特的儿子,汉斯·冯·霍夫曼,一个受过良好人文主义教育的大学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怀着“为国效力”的激情奔赴前线。这一部分详述了壕沟战的残酷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冲击。汉斯从一个理想主义者,逐渐异化为一个沉默的幸存者。 战争结束后,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为霍夫曼家族带来了短暂的喘息。汉斯继承了父业,试图将家族企业转型为面向未来的技术公司,但恶性通货膨胀和政治动荡使一切努力显得徒劳。 小说的核心冲突集中在汉斯的女儿,玛格丽特,这一代。她目睹了纳粹主义的崛起,并被迫在政治站队与维护家庭声誉之间做出痛苦选择。玛格丽特嫁给了一位表面上支持政权,实则暗中提供援助给反抗组织的医生。作品极其审慎地探讨了“普通人”如何在极权统治下寻求道德的庇护所——是选择沉默的合作以求生存,还是选择危险的抵抗?书中对集中营的描写极为克制,而是着重表现恐惧如何渗透进日常的咖啡馆、学校和家庭餐桌,将社会彻底撕裂。 第三部分:分裂的土地与记忆的重负(1945-1989) 二战的结束,对霍夫曼家族而言,意味着新的分裂。家族的主要资产被划归东部,汉斯和玛格丽特带着残存的希望和必要的技能,逃往了西方。他们的童年记忆被困在了被铁幕分割的东柏林,那里留下了他们无法触及的故居和被没收的遗产。 在西德的“经济奇迹”中,玛格丽特的儿子,卡尔,一个坚韧而务实的工程师,重新白手起家。他代表了战后一代的“遗忘与前行”,极力避免谈论父辈的过错或失去。然而,这种刻意的遗忘,在东西德分裂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沉重。卡尔在西德的成功建立在一种对过去的“选择性失忆”之上。 小说的后半部分,通过东西德家庭成员之间隐秘的通信和不时发生的边境探亲,探讨了“身份”的复杂性。东德的表亲,生活在国家机器的严密监控下,他们对于自由的理解与西德的卡尔截然不同。小说细致描绘了斯塔西对个人生活的侵蚀,以及在“人民警察”的凝视下,人们如何发展出一种精妙的、双重的生活语言。 主题与深度: 《铁血与玫瑰》超越了一般的家族传记,它深入挖掘了以下几个主题: 1. 历史的继承性与断裂性: 家族成员如何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击下,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德国性”和“欧洲身份”。 2. 道德的灰色地带: 在强权面前,生存与良知之间的永恒博弈。作品拒绝简单的“好人”与“坏人”划分,聚焦于多数人在历史夹缝中的妥协与挣扎。 3. 物质与精神的重建: 从工业帝国的辉煌,到废墟上的重生,再到冷战时期的技术竞争,展现了欧洲社会对效率和秩序的执着,以及这种执着背后对更深层人性需求的压抑。 4. 记忆的政治学: 探究官方历史叙事(无论是帝国、纳粹还是社会主义)如何试图塑造个人记忆,以及家庭内部如何通过私密的讲述,来对抗或延续这种官方记忆。 风格与叙事: 作品采用多重视角叙事,穿插人物的私人信件、日记摘录和官方文件片段,营造出强烈的历史真实感。作者的语言克制而富有画面感,擅长在宏大的历史场景中捕捉个体情感的微小颤动,尤其擅长环境气氛的营造,使读者仿佛能闻到十九世纪柏林的煤烟味,或感受到柏林墙下寒风的凛冽。 本书是对一个欧洲核心国家近一百五十年动荡历程的一次深刻致敬与反思,它告诉我们,最伟大的历史,往往就潜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家族谱系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斯.彼得.里希特Hans Peter Richter(1925-1993)


  一九二五年出生於科隆,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去世於萊茵河畔的美因茲。大學時期專攻心理學與社會學,曾為不同的工商企業進行獨立研究,於一九七三年成為達姆施塔特應用科學大學的科學方法與社會學教授。此外,他為成人、青少年與兒童撰寫與編輯了許多書籍,並兩度獲得「巴黎國際藝術城」獎助金。

  於一九六一年推出《弗里德里希》這本青少年小說,成為探討「第三帝國迫害猶太人」相關主題的作品當中,知名度最高與流傳最廣的其中一部作品,並且已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數以百萬計的德國學生,透過本書認識了國家社會主義,以及猶太人所遭受的迫害。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臺北市,臺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ö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歷了德國統一與蘇聯解體,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歷史書籍翻譯。譯作包括《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趣味橫生的時光》、《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失去影子的人》、《庇里牛斯山的城堡》、《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革命萬歲》、《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殺劊子手》等。

繪者簡介

達姆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法國國立南錫美術學院,造型藝術文憑。目前為專職插畫工作者。作品散見於聯合報副刊、自由時報副刊、未來少年、出版品封面、青少年出版品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在納粹時代生活:從一個德國青少年的視角看待集體迫害
譯 序 從前,某個時代的受害者

一九二五
1.    序幕

一九二九
2.    馬鈴薯煎餅
3.    白雪

一九三○
4.    爺爺
5.    星期五傍晚

一九三一
6.    入學日

一九三三
7.    放學回家的路上
8.    領巾環
9.    皮球
10.    樓梯間對話
11.    施耐德先生
12.    開庭審理
13.    在百貨公司

一九三四
14.    老師

一九三五
15.    清潔女工

一九三六
16.    理由

一九三八
17.    在游泳池
18.    盛宴
19.    相遇
20.    集體迫害
21.    死亡

一九三九
22.    燈具

一九四○
23.    電影(1940)
24.    兩張長凳(1940)

一九四一
25.    拉比(1941)
26.    黃星星(1941)
27.    所羅門
28.    不速之客(1941)
29.    趁火打劫者(1941)

一九四二
30.    照片(1942)
31.    在防空地下室(1942)
32.    結局(1942)

大事記
附 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519214
  • 叢書系列:小說館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在納粹時代生活:從一個德國青少年的視角看待集體迫害
黃星樺(「衣櫥裡的讀者」podcast主持人)


  如果你穿越時空,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德國,你會願意配合納粹的政策,和其他人一起迫害猶太人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會,那再請問:如果你因為經濟蕭條而長期失業,家庭的重擔即將把你壓垮;但這時你發現,只要加入納粹成為黨員,就有機會得到一份體面的工作,甚至還能迅速獲得升遷,請問你會願意入黨嗎?

  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我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偶然發現你樓上的鄰居在家裡藏匿了一位被四處追捕的猶太拉比,你會願意冒著連累家人的風險,協助樓上鄰居掩護那位猶太拉比嗎?

  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集體性迫害和系統性大屠殺,當然是極其瘋狂、極其殘忍的,但正因為它太過瘋狂和殘忍,如果你和我一樣從未親身經歷過歷史現場,或許會覺得很難想像:究竟什麼樣的人會願意支持希特勒?究竟什麼樣的人會願意成為納粹黨羽?

  如果你曾經對這些問題感到疑惑,那麼《弗里德里希》這部小說,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幫助你想像納粹時代德國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弗里德里希》這部小說的敘事者,是一名出生在一九二五年的德國青少年,而他最要好的朋友,就是住在他家樓上的一位同齡猶太青少年弗里德里希。

  在小說中,當弗里德里希因為身為猶太人而遭受欺凌時,敘事者確實曾經為了好友挺身而出,但是,敘事者同樣也在時代氛圍的影響下,加入了「德國少年團」,和其他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學習崇拜希特勒,並且聆聽鼓吹反猶主義的演講。一九三八年,當惡名昭彰的帝國水晶之夜爆發時,敘事者甚至也參與其中,和「大人們」一同闖進猶太人的房子,用鐵鎚搗毀了猶太人的家。

  身為讀者,我們不得不問:一個在大多數時候都展現出友愛、願意為朋友挺身而出的敘事者,為何竟會參與這樣可怕的反猶行動?

  《弗里德里希》說故事的方式,或許提供了一部分的解答。小說完全依照時間順序講述,從一九二五年一路寫到一九四二年。在這樣的時序安排底下,我們更能體會到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可說是一段「溫水煮青蛙」的過程。迫害剛開始時,或許還有一些人願意為猶太人說話,但是當歧視性、迫害性的法律和政策一次次的頒布,歧視和迫害的力道一點一點的加重時,人們也就慢慢的失去了警覺。當歧視猶太人的言論和行為已經成為日常現象的時候,再怎樣殘忍的反猶行為,就都有可能發生了。

  本書原文版本於一九六一年在德國出版後,迅速成為了著名的青少年讀物,並成為許多中學教師指定閱讀的文本。全書依照時序,分成32個章節,每章的「小故事」都可以獨立抽出閱讀,也可以放回全書的「大故事」中做整體性的思考,相當適合課堂討論或讀書會使用。讀者在讀完每一個章節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如果置身相同的處境,我會怎麼做?」

譯序

從前,某個時代的受害者


  本書是第一人稱的自傳體小說,藉由一九二五年到一九四二年之間兩個男孩的生活經歷,烘托出猶太人在納粹德國日增的苦難。

  德文原版書名為《當時那是弗里德里希》(Damals war es Friedrich),引申自全書開宗明義的一首短詩:「當時那是猶太人……今天那在別處是黑人,在此地是學生……明天那也許是白人、基督徒或公務員……」詩中別有深意的重複使用「那是」一詞,點出了已經是──或可能成為──替罪羔羊的個人與群體。「當時那是弗里德里希」因而可解讀為:弗里德里希是從前某個時代的受害者。

  顧名思義,那位名叫弗里德里希.施耐德的男生是本書主角人物,以及一整個群體的具體象徵。他雖然是德國人,卻屬於受歧視的德國人。因為他出身自猶太人家庭,被納粹黨視為「民族的不幸和持續不斷的威脅」。他所處的時代,又正好是納粹勢力成長茁壯的階段。

  書中另外一位要角,是姓名不詳的第一人稱敘事者。他與弗里德里希都出生於一九二五年、是同一所學校的同班同學,而且他們兩家人跟同一位房東租屋居住。弗里德里希全家住在三樓(德文稱之為「二樓」)。具有濃厚反猶色彩的房東住在一樓(德文稱之為「底層」)。第一人稱敘事者一家人則住在二樓(德文稱之為「一樓」),象徵意味十足的夾在雙方中間。

  我們無從得知,現實世界中是否的確有過弗里德里希.施耐德這號人物。但可以斷定的是,第一人稱敘事者應該就是作者漢斯.里希特本人。畢竟他曾經表示,《弗里德里希》所刻畫的事件或多或少來自於現實生活:「我所有的書……都是關於我自己的陳述,不過通常稍微經過掩飾。」作者也出生於一九二五年,而且他的故鄉科隆市在許多方面接近書中的描繪,並同樣在一九四二年一次遭受了一千多架轟炸機的毀滅性攻擊。除此之外,作者對猶太人的習俗、教義和成年禮等等都做出非常詳實的解說,顯然他應該結交過要好的猶太朋友。

  里希特並曾強調,他不喜歡直接描寫自己,但喜歡讓自己的書為他說話。全書於是以編年方式,敘述樓上樓下一個猶太家庭和一個德國家庭,從一九二五年開始的截然不同命運。故事的分水嶺是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在那年一月底出任德國總理後,他所主導的「國社黨」搖身成為執政黨,有系統的推動了德國社會的納粹「同步化」(Gleichschaltung)。

  到一九三三年為止,那個猶太家庭生活得比較寬裕,因為弗里德里希的父親是收入穩定的公務員。第一人稱敘事者的父親卻是失業者,過著寅吃卯糧的貧困日子。隨著希特勒上臺,情況開始完全翻轉過來。從本書附上的年表即可看出,原本只是隱約存在的反猶太氛圍如何正式浮上檯面,以及納粹政權如何連續推出各種法規來限縮猶太人的公民權利。

  這些進程也反映於全書的各個章節。在一九三三年之前的六章,出現的是近乎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但我們已可看見房東先生把弗里德里希怒斥為「猶太兔崽子」(第三章:白雪),或者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外祖父禁止他跟猶太人交往(第四章:爺爺)。

  時至一九三三年四月一日,兩個男孩在下課後目睹了納粹對猶太商店展開抵制行動(第七章:放學回家的路上)。一個星期過後,納粹更強迫猶太裔的公務員離職。弗里德里希的父親以三十二歲之年失去工作(第十一章:施耐德先生),好不容易才在一家猶太人開設的百貨公司成為部門主管。第一人稱敘事者的父親卻因為加入納粹黨而重新就業,並且不斷獲得升遷(第十三章:在百貨公司)。

  納粹上臺之初依舊有法官明鏡高懸(第十二章:開庭審理),並且有教職人員仗義執言為猶太人發聲(第十四章:老師)。可是從一九三五年開始,情況變得急轉直下。納粹德國頒布了充滿種族偏見的《紐倫堡法案》,使得猶太人喪失公民身分,再也不准與德國公民通婚,甚至不得僱用年齡未滿四十五歲的德國家庭傭工(第十五章:清潔女工)。

  起初猶太人還對此種不公平待遇產生錯覺,誤以為這反而在某種程度內意味著「明文的法律保障」,局勢只會從此穩定下來(第十六章:理由)。可是納粹政府又在一九三八年變本加厲推出各種惡法,不斷加深猶太人所受的壓迫。例如猶太人(Jude)的證件被標示出「J」字樣。猶太男性和女性必須分別在姓名中加上「以色列」(Israel)或「莎拉」(Sara),來表明自己的猶太身分(第十七章:在游泳池)。所有的猶太學生都被逐出德國學校,只能上特別的猶太學校(第十九章:相遇)。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晚上爆發了大規模迫害猶太人的行動,全德各地的猶太商店和會堂遭到搗毀,只留下遍地的碎玻璃,於是被戲稱為「帝國水晶之夜」(第二十章:集體迫害)。弗里德里希的母親更不幸被闖入家中的暴徒毆打致死(第二十一章:死亡)。緊接著所有猶太人的企業都被解散,害得弗里德里希的父親再度失業,只能私下打黑工謀生(第二十二章:燈具)。猶太人再也不准進入劇院、電影院、音樂廳之類的公共場所(第二十三章:電影),連公園的凳子都不可以隨便亂坐(第二十四章:兩張長凳)。猶太人的行動自由日益受到限制,而且還不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得擁有收音機和打字機、不得使用電話……。他們更必須在衣服繡上黃顏色的「大衛之星」,讓別人從大老遠就能辨認出來(第二十六章:黃星星)……。

  最後弗里德里希的父親在夜間遭到拘捕,進了集中營(第二十八章:不速之客)。全書內容則隨著一九四二年五月三十日夜間的大轟炸逐漸走入尾聲(第三十一章:在防空地下室)。

  作者自己的真實人生故事隨即從此開始。里希特在一九四二年以十七歲之齡加入德國軍隊,一直作戰到一九四五年,結果失去自己的左手臂。他取得博士學位後,從一九五八年起除了學術書籍外,也撰寫故事集、小說和傳記。他更在一九六一年開風氣之先,寫出這本以德國猶太人受迫害為主題的青少年讀物。在當年的環境下,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納粹統治時期是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讓老一輩德國人感到尷尬和難以啟齒。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前的西德教育政策,因而不向學童講述有關「第三帝國」的事情。這使得青少年人不了解自己的過去,非但無法從中汲取教訓,甚至還有上萬名年輕人重新受到右翼極端主義團體的吸引。一九六○年時,納粹統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這不禁讓人聯想起,納粹政權在一九三三年上臺的時間,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十五年之後!

  《當時那是弗里德里希》遂應運而生。但應該如何用一本青少年讀物,來處理「第三帝國與猶太人」這個棘手的題材呢?作者選擇的做法,就是完全不進行說教、不做出價值判斷,僅僅以歷史背景為框架,據實寫出了兩位年輕好朋友的生活故事。第一人稱敘事者於是帶領讀者進入一九二五至一九四二年之間的德國,體驗反猶太主義如何一步步扎根於當時的德國社會。他甚至現身說法敘述自己怎麼跟著打砸猶太人的設施,並且發現「已經不再有任何人袖手旁觀了,每個人都同心協力一起參與」(第二十章:集體迫害)。

  書中沒有引導讀者移情於某個角色,也沒有宣揚或反對某種意識形態。作者只是按時間順序,逐步傳達出一種無能為力、看不見希望的狀態。這個不尋常的青少年小說撰寫方式卻創造了佳績。《弗里德里希》很快就與《安妮日記》並列,成為以納粹時代為主題的最著名青少年讀物之一。它在德國境內和境外獲得各種獎項而聲譽鵲起,並且被許多德國中學指定為補充教材。本書先後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英譯本剛推出後,美國圖書館學會就在一九七二年將之評選為「非美語作家在美國出版的最佳青少年書籍」。

  然而在世紀之交曾經出現過負面的聲音。例如有美國教育學者擔心,書中若干令人痛心的事件,對十四歲以下的兒童來說恐怕會過於暴戾。某些具猶太背景的德國衛道人士,卻認為書中的內容完全不夠凶殘。其論點為:這本書「固然做出了貢獻,促成中學教育針對納粹迫害猶太人一事進行專題探討」,但其「宿命論的歷史觀」使得它不適合成為學校的指定課外讀物。因為書中沒有直接駁斥納粹主義、沒有追究老一輩德國人「責任和不作為」的問題,甚至對猶太人大屠殺隻字未提!

  不過本書附上的年表已經說明,猶太人大屠殺主要發生於東歐的五六座納粹集中營內——德國猶太人則在一九四二年十月(也就是書中故事結束將近半年之後)才開始被遣送到那些聲名狼藉的東歐集中營。若在本文部分就對猶太人大屠殺多加著墨,豈不會顯得生搬硬套,讓人產生時空錯亂的感覺?更何況作者「雲淡風輕、平鋪直敘」的筆調,反而不斷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這種不刻意說教、不灌輸價值判斷的行文方式,開啟了自由思考的空間。書中對殘酷現實的描述更可讓讀者認清歷史事實,主動臆測到即將成形的災難。

  從德國中學生在一九六二年的最初閱讀反應,即可看出本書所收到的教育效果。許多人表示他們「本來不曉得,猶太人在第三帝國時期承受過這種粗暴對待。」有人問道:「德國人怎麼能把這種痛苦施加到數百萬人的身上呢?」也有人表示:「我不明白為什麼猶太人會受到這樣的待遇。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被平等對待。」還有學生主張:「歸功於這部小說,我們這一代人更加具備洞察力。……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也許就不會做出同樣的事情。」此外更有一位學生把本書針對「替罪羔羊」做出的警告,延伸到外籍客工在德國境內所面臨的偏見。他在讀完《弗里德里希》之後承諾道:「我會記住要幫助所有面臨歧視的人。」

  全書故事內容類似三十二則短篇小說的做法,也受到了德國學生的歡迎。這不但能讓學生「更好的追蹤一切」,還可以把各個故事分開來單獨閱讀,使得本書特別適合使用於學校教學。所以儘管出現過若干負面意見和批評,本書至今依舊是許多德國中學和外國大學德文系的指定讀物。譯者所依據的德文原版,則是二○二一年的第七十刷──這表示本書自從一九六一年推出以來,平均每年至少再刷一次以上。無怪乎已有數以百萬計的德國學生,透過本書而認識了國家社會主義,以及猶太人所遭受的迫害。

  最後需要附帶說明的是:本書有不少文字直接摘錄自猶太人的經典《妥拉》(Torah),而《妥拉》的內容等同於基督徒《舊約聖經》的〈梅瑟五經〉(新教稱之為〈摩西五經〉)。由於本書作者出身自天主教地區,我在翻譯相關《妥拉》經文時引用了天主教版的聖經中譯文。

周全
二○二二年八月於臺北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