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

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韶毅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研究
  • 历史人物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教育史
  • 传记
  • 近代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偏重於瑣碎的鉤沉,講點小人物的故事

歷史往往是小人物、小配角書寫的
他們的存在使得時代敘事更有活力、更加豐滿

  「我承認,我有考據癖,讀書中發現那些少有人關注的配角,總想探個究竟,並樂在其中。然而,這何嘗不是芸芸眾生的常態。歷史長河流淌而過,能讓人記住的名字微乎其微。極大多數人,活著的時候就已被淹沒了。」

  ▎魯迅日記中的一筆──伍叔儻
  「現代中國文學除了魯迅那樣的,其他的都不用買來看」

  伍叔儻撰寫〈選擇高中國文教材標準的理論〉,對魯迅散文給予高度評價:「白話文的時期很短,作品好的很少是真的。但是周魯迅的散文,我認為在歐陽修、歸有光散文之上,真是魏晉人語,可以全讀。」

  伍叔儻亦表達了魯迅在新舊文體上遊刃有餘的觀點:「文章體制,用之各有所適,古人之所已知,故才高者兼備眾體。近如魯迅,尚識此理,故小說則用白話,而序傳墓誌,亦不廢雅潤之音。」

  伍叔儻是舊文學裡的人,卻對新文學裡的魯迅極力推崇,
  這或許能讓我們重新認識那個時代新舊文學陣營的狀態。

  ▎如曇花一現的子愷第二──李毓鏞
  「《申報》有畫署『次愷』者,弟亦聞之,但未識其人」

  一九三〇年代末有位畫風酷似豐子愷的畫家──次愷。
  他在十一、二歲時曾翻看過《子愷漫畫》,印象深刻。
  《申報》刊登《護生畫集》時,受影響戒食雞鴨魚之類。
  後來,父母稱讚豐子愷的畫,他才決定臨摹,字畫並進。
  一九三七、三八年間,在假期作畫送人,正式署名次愷。
  儘管如此,次愷曾說絲毫未有「吃豐子愷飯」的念頭,
  檢索一九四〇年後的報刊,似乎難尋次愷漫畫的蹤跡。

  雖然他的作品曾風靡一時,連豐子愷初見時都曾「疑為自己所作」,
  但目前除了豐子愷研究專家的筆下略有提及外,早已不為人所知。
  一熱,一冷;一位風光,一位寂寥,令人感慨。

本書特色

  本書的主角是一些不為人知的文化人,如畫家次愷、徐志摩的學生華五、金石家謝磊明、中學教師吳鷺山、大學教授伍叔儻等。書中既有對人物的評論介紹,還有些詩文考據,每篇文章均配有圖片,以資讀興。作者蒐集資料廣泛,考索扎實,從而使本書具有相當價值。
《燕园旧影:民国时期大学师生群像》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访了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为核心,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师生群像图。它不仅关注那些声名显赫的学术巨擘,更致力于挖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无名之辈”——那些在战火与变革中坚守教育理想、默默耕耘的教师,以及那些怀抱救国理想、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的青年学子。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个体命运为切片,展现了高等教育如何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构建过程,以及教育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深刻张力。 第一部分:燕园的晨曦与烽烟(1912-1927)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辛亥革命后,中国高等教育初创的时期。重点聚焦于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探究“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如何从理想逐步落地。我们细致梳理了早期北大教员的构成,包括那些从海外归来的新派学者与坚持传统学养的旧式文人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 新旧交替下的学术转型: 详细考察了文科、理科、法科等学科如何在新的教育体系下进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塑。例如,对白话文运动在北大课堂上的实践,以及初期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所面临的资源匮乏问题。 “五四”前夜的思潮激荡: 深入剖析了早期学生社团的兴起,他们如何从学术兴趣小组逐渐转向社会批判的先锋。本部分着重描绘了在激进与保守思潮交织中,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觉醒的心路历程。 导师与门生的关系重构: 不同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民国初期的师生关系更趋向于“亦师亦友”。书中通过翔实的史料,再现了梁启超与他的学生们、陈独秀与早期青年间的密切互动,揭示了这种新型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清华的园林与坚守(1928-1937)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高等教育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清华时代”。本部分将叙事重心转向清华大学,探讨其如何依托庚款,逐步建立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模型。 梅贻琦时代的管理哲学: 细致分析了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重点关注了清华如何通过优厚的待遇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尤其是在文、理、工科的顶尖教授团队建设上所下的苦功。 留美预备教育与本土化研究的并行: 考察了清华在培养“全才”与“专才”之间的平衡策略。书中收录了早期清华学子在海外学成归国后,如何将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成熟。 大学自治的探索与挫折: 记录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争取学术独立和大学自治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政治干预下所遭遇的艰难处境。通过对几起校务风波的梳理,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独立精神的捍卫。 第三部分:颠沛流离中的学术薪火(1937-1945)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高等教育领域遭受了空前的打击。本部分集中展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伟大创举,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史诗般的迁徙与坚守。 湘赣浙的“流浪”与联合: 详细记述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如何历经数次辗转,最终在昆明“联大”艰难办学的全过程。书中不仅叙述了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刚落德行,要饭吃”的窘境,更深刻描绘了在艰苦环境下,师生们如何保持学术的尊严与研究的热忱。 “刚毅坚卓”的精神内核: 深入分析了联大教育体系的特殊性。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培养出既有深厚人文素养,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收录了多位联大学人在日记、书信中展现出的,对国家和学术的忠诚。 战火中的青年: 侧重于描绘在日据区和后方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一代。他们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完成学业,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以及他们参与社会服务、投笔从戎的抉择。 第四部分:战后重整与精神的远征(1946-1949) 抗战胜利后,高校短暂地迎来了复员和重建的希望,但也很快卷入了新的政治变革之中。 复员后的思想分野: 探讨了战后知识分子群体在接收沦陷区教育资源、面对国民政府政策调整时的复杂心态。新旧观念的冲突、对未来走向的迷茫与选择,成为这一时期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校园内的思想争鸣: 记录了国共两党力量在高校中渗透与较量的过程。学生运动的再次高涨,成为检验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最后一场考验。 最后的坚守与告别: 描绘了在解放战争后期,部分坚守旧有教育理念的学者和学生面临的抉择,以及他们对那个逝去的、充满自由探索精神的民国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留恋与告别。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目光投向这些民国学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命运,审视他们的学术遗产如何影响了后续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旨在证明,民国时期的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中国现代性建构中,知识分子精神依托和民族复兴梦想的孵化器。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群像,我们得以理解那一代教育家和学生为民族未来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不朽贡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韶毅


  曾就職於報刊、出版社。現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編審、溫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甌風》主編。近年來致力於民國學人及地方文化研究,著有《民國文化隱者錄》、《東嘉故書譚》、《獵書瑣談》,整理有《伍叔儻集》、《吳鷺山集》、《曼髯三論》、《過來人言》、《夏承燾墨跡選》、《一代詞宗夏承燾》等圖書。

主編簡介

向繼東


  資深編輯。編輯文字,也寫些文字。著有《思想的風景》、《生活沒有旁觀者》等,主編有《革命年代的私人記憶》、《公民的眼光》、《新啟蒙年代:1980年代的閱讀》、《文史茶座》、《中國雜文精選》、《中國文史精華年選》、《當代學人自述》叢書(合作)及「新史學叢書」、「回望文叢」、「名家精品年選系列」等數十種。曾任《隨筆》特邀副主編。
 

图书目录

伍叔儻的魯迅印象

伍叔儻與胡適

吳鷺山的命運

劉廷蔚:昆蟲學家、詩人
長兄若父
山中歲月
燕京學子
滬江教授
治蟲專家
特殊壽禮
葉落加國

劉廷藩:破碎了的詩人夢




黃尚英之死

華五是誰

「吉金樂石」謝磊明
「鬼臉兒杜興」
作品知多少
印中見聞錄
一門五社員
曾是謝家燕

林損胡適交惡考

我的父親林損
硬命釘兒
三位舅舅
當過小學教師
一人賺錢養好幾家人
心很軟
教我讀書送我字
遭遇西安事變
注重儀表
喜歡喝酒
看戲也流淚
臨終之言

想起次愷
次愷漫畫
次愷是誰
豐子愷的一封信
李毓鏞生平
怪人

尋找史美鈞





「失蹤」的孔德
求學清華國學院
遷居安徽乎?
初入中大
在安徽大學
出走三臺
與王力之間的恩怨
經辦吳宓廣州講學
最後的身影

「文學青年」湯增敭





關注《何典》之外的錢天起




王服周事蹟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3048
  • 規格:平裝 / 274頁 / 14.8 x 21 x 1.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印象深刻。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从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到抗战烽火中的学术坚守,再到战后思潮的涌动,几乎涵盖了民国时期知识界发展的重要脉络。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的同时,从未忽略个体生命的微观体验。比如书中对某位学者在海外求学时的孤独感、回国后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的迷茫,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张弛有度,既有历史的磅礴气势,又不失人性的细腻幽微。对于一个对民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前所未闻的珍贵史料和独到见解,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对那个“黄金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部书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人生命运的探究扑面而来。《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这个标题本身就像一首诗,蕴含着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的深切怀念和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沉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用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去挖掘那些尘封的往事。书中的叙述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者在炉火旁,缓缓讲述着他所经历或耳闻的往事。那些民国学人的身影,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也有彷徨的个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细节的方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书信往来、日记片段,都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切片。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置身于那个充满激荡与变革的年代,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保守与革新之间徘徊的挣扎与选择。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满足感,这不仅仅是因为获得了一些知识,更是因为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作者对“怀抱”二字的解读,贯穿始终,他探讨的不仅仅是这些学者的学术抱负,更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自我理想的坚守与取舍。书中的人物群像,构成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苍凉的画卷,让人不禁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怀抱”,又该与谁同行,才能不负韶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重新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它的文字是有力量的,能够穿透时空的界限,与现在的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力作。

评分

坦白说,初次拿起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枯燥,毕竟“考索”二字听起来就有些冷峻。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叙事艺术的高手,他懂得如何将冰冷的史实包裹上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那些关于学术争鸣、私人交往乃至生活琐事的描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我仿佛能闻到旧书页泛黄的气味,听到旧式皮鞋敲击石板路的声响。特别是在探讨一些学术流派的兴衰时,作者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评判姿态,而是采取了一种平视甚至带着敬意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做出那样的抉择。这种克制而充满温度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满足了求知欲,更抚慰了某种对“文脉传承”的深切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舒畅和引人入胜的。它没有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腔调,反而有一种文人特有的那种雅致和温度。作者的文笔相当老练,尤其是在描绘人物性格和心境转折时,笔触细腻入微,常常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读到其中一位学者在战乱中坚守学术阵地的段落时,几乎热泪盈眶。那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功利思想在他们身上似乎被彻底剥离,留下的唯有对真理的执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侧面、不同群体的视角,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和丰满的民国知识圈。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细细回味作者的文字,思考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考据,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学者”这个身份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