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

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韶毅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人物傳記
  • 學術研究
  • 曆史人物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教育史
  • 傳記
  • 近代史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偏重於瑣碎的鉤沉,講點小人物的故事

歷史往往是小人物、小配角書寫的
他們的存在使得時代敘事更有活力、更加豐滿

  「我承認,我有考據癖,讀書中發現那些少有人關注的配角,總想探個究竟,並樂在其中。然而,這何嘗不是蕓蕓眾生的常態。歷史長河流淌而過,能讓人記住的名字微乎其微。極大多數人,活著的時候就已被淹沒瞭。」

  ▎魯迅日記中的一筆──伍叔儻
  「現代中國文學除瞭魯迅那樣的,其他的都不用買來看」

  伍叔儻撰寫〈選擇高中國文教材標準的理論〉,對魯迅散文給予高度評價:「白話文的時期很短,作品好的很少是真的。但是周魯迅的散文,我認為在歐陽修、歸有光散文之上,真是魏晉人語,可以全讀。」

  伍叔儻亦錶達瞭魯迅在新舊文體上遊刃有餘的觀點:「文章體製,用之各有所適,古人之所已知,故纔高者兼備眾體。近如魯迅,尚識此理,故小說則用白話,而序傳墓誌,亦不廢雅潤之音。」

  伍叔儻是舊文學裡的人,卻對新文學裡的魯迅極力推崇,
  這或許能讓我們重新認識那個時代新舊文學陣營的狀態。

  ▎如曇花一現的子愷第二──李毓鏞
  「《申報》有畫署『次愷』者,弟亦聞之,但未識其人」

  一九三〇年代末有位畫風酷似豐子愷的畫傢──次愷。
  他在十一、二歲時曾翻看過《子愷漫畫》,印象深刻。
  《申報》刊登《護生畫集》時,受影響戒食雞鴨魚之類。
  後來,父母稱讚豐子愷的畫,他纔決定臨摹,字畫並進。
  一九三七、三八年間,在假期作畫送人,正式署名次愷。
  儘管如此,次愷曾說絲毫未有「吃豐子愷飯」的念頭,
  檢索一九四〇年後的報刊,似乎難尋次愷漫畫的蹤跡。

  雖然他的作品曾風靡一時,連豐子愷初見時都曾「疑為自己所作」,
  但目前除瞭豐子愷研究專傢的筆下略有提及外,早已不為人所知。
  一熱,一冷;一位風光,一位寂寥,令人感慨。

本書特色

  本書的主角是一些不為人知的文化人,如畫傢次愷、徐誌摩的學生華五、金石傢謝磊明、中學教師吳鷺山、大學教授伍叔儻等。書中既有對人物的評論介紹,還有些詩文考據,每篇文章均配有圖片,以資讀興。作者蒐集資料廣泛,考索紮實,從而使本書具有相當價值。
《燕園舊影:民國時期大學師生群像》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訪瞭民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時代,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學府為核心,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師生群像圖。它不僅關注那些聲名顯赫的學術巨擘,更緻力於挖掘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無名之輩”——那些在戰火與變革中堅守教育理想、默默耕耘的教師,以及那些懷抱救國理想、在知識的海洋中奮力拼搏的青年學子。全書以時間為軸,以個體命運為切片,展現瞭高等教育如何成為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傢園的構建過程,以及教育理想與現實睏境之間的深刻張力。 第一部分:燕園的晨曦與烽煙(1912-1927)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辛亥革命後,中國高等教育初創的時期。重點聚焦於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探究“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如何從理想逐步落地。我們細緻梳理瞭早期北大教員的構成,包括那些從海外歸來的新派學者與堅持傳統學養的舊式文人之間的思想碰撞與融閤。 新舊交替下的學術轉型: 詳細考察瞭文科、理科、法科等學科如何在新的教育體係下進行課程改革和人纔培養模式的重塑。例如,對白話文運動在北大課堂上的實踐,以及初期科學研究的起步階段所麵臨的資源匱乏問題。 “五四”前夜的思潮激蕩: 深入剖析瞭早期學生社團的興起,他們如何從學術興趣小組逐漸轉嚮社會批判的先鋒。本部分著重描繪瞭在激進與保守思潮交織中,青年知識分子思想覺醒的心路曆程。 導師與門生的關係重構: 不同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民國初期的師生關係更趨嚮於“亦師亦友”。書中通過翔實的史料,再現瞭梁啓超與他的學生們、陳獨秀與早期青年間的密切互動,揭示瞭這種新型學術共同體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清華的園林與堅守(1928-1937)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高等教育進入瞭相對穩定的“清華時代”。本部分將敘事重心轉嚮清華大學,探討其如何依托庚款,逐步建立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型大學模型。 梅貽琦時代的管理哲學: 細緻分析瞭梅貽琦校長“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辦學理念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重點關注瞭清華如何通過優厚的待遇吸引和留住頂尖人纔,尤其是在文、理、工科的頂尖教授團隊建設上所下的苦功。 留美預備教育與本土化研究的並行: 考察瞭清華在培養“全纔”與“專纔”之間的平衡策略。書中收錄瞭早期清華學子在海外學成歸國後,如何將西方先進的研究方法與中國本土實際相結閤,推動瞭中國現代學科體係的成熟。 大學自治的探索與挫摺: 記錄瞭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在爭取學術獨立和大學自治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在政治乾預下所遭遇的艱難處境。通過對幾起校務風波的梳理,展現瞭當時知識分子對獨立精神的捍衛。 第三部分:顛沛流離中的學術薪火(1937-1945) 抗日戰爭的全麵爆發,使得高等教育領域遭受瞭空前的打擊。本部分集中展現瞭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的偉大創舉,這是中國教育史上一次史詩般的遷徙與堅守。 湘贛浙的“流浪”與聯閤: 詳細記述瞭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師生如何曆經數次輾轉,最終在昆明“聯大”艱難辦學的全過程。書中不僅敘述瞭物質條件的極端匱乏——“剛落德行,要飯吃”的窘境,更深刻描繪瞭在艱苦環境下,師生們如何保持學術的尊嚴與研究的熱忱。 “剛毅堅卓”的精神內核: 深入分析瞭聯大教育體係的特殊性。在資源極度受限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跨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培養齣既有深厚人文素養,又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復閤型人纔。收錄瞭多位聯大學人在日記、書信中展現齣的,對國傢和學術的忠誠。 戰火中的青年: 側重於描繪在日據區和後方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一代。他們如何在戰爭的陰影下完成學業,他們對國傢前途的思考,以及他們參與社會服務、投筆從戎的抉擇。 第四部分:戰後重整與精神的遠徵(1946-1949) 抗戰勝利後,高校短暫地迎來瞭復員和重建的希望,但也很快捲入瞭新的政治變革之中。 復員後的思想分野: 探討瞭戰後知識分子群體在接收淪陷區教育資源、麵對國民政府政策調整時的復雜心態。新舊觀念的衝突、對未來走嚮的迷茫與選擇,成為這一時期校園生活的主鏇律。 校園內的思想爭鳴: 記錄瞭國共兩黨力量在高校中滲透與較量的過程。學生運動的再次高漲,成為檢驗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最後一場考驗。 最後的堅守與告彆: 描繪瞭在解放戰爭後期,部分堅守舊有教育理念的學者和學生麵臨的抉擇,以及他們對那個逝去的、充滿自由探索精神的民國學術黃金時代的最後留戀與告彆。 結語:曆史的迴響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目光投嚮這些民國學人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不同命運,審視他們的學術遺産如何影響瞭後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嚮。它旨在證明,民國時期的大學,不僅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更是中國現代性建構中,知識分子精神依托和民族復興夢想的孵化器。通過這些鮮活的人物群像,我們得以理解那一代教育傢和學生為民族未來所付齣的沉重代價與不朽貢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韶毅


  曾就職於報刊、齣版社。現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編審、溫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甌風》主編。近年來緻力於民國學人及地方文化研究,著有《民國文化隱者錄》、《東嘉故書譚》、《獵書瑣談》,整理有《伍叔儻集》、《吳鷺山集》、《曼髯三論》、《過來人言》、《夏承燾墨跡選》、《一代詞宗夏承燾》等圖書。

主編簡介

嚮繼東


  資深編輯。編輯文字,也寫些文字。著有《思想的風景》、《生活沒有旁觀者》等,主編有《革命年代的私人記憶》、《公民的眼光》、《新啟濛年代:1980年代的閱讀》、《文史茶座》、《中國雜文精選》、《中國文史精華年選》、《當代學人自述》叢書(閤作)及「新史學叢書」、「迴望文叢」、「名傢精品年選係列」等數十種。曾任《隨筆》特邀副主編。
 

圖書目錄

伍叔儻的魯迅印象

伍叔儻與鬍適

吳鷺山的命運

劉廷蔚:昆蟲學傢、詩人
長兄若父
山中歲月
燕京學子
滬江教授
治蟲專傢
特殊壽禮
葉落加國

劉廷藩:破碎瞭的詩人夢




黃尚英之死

華五是誰

「吉金樂石」謝磊明
「鬼臉兒杜興」
作品知多少
印中見聞錄
一門五社員
曾是謝傢燕

林損鬍適交惡考

我的父親林損
硬命釘兒
三位舅舅
當過小學教師
一人賺錢養好幾傢人
心很軟
教我讀書送我字
遭遇西安事變
注重儀錶
喜歡喝酒
看戲也流淚
臨終之言

想起次愷
次愷漫畫
次愷是誰
豐子愷的一封信
李毓鏞生平
怪人

尋找史美鈞





「失蹤」的孔德
求學清華國學院
遷居安徽乎?
初入中大
在安徽大學
齣走三臺
與王力之間的恩怨
經辦吳宓廣州講學
最後的身影

「文學青年」湯增敭





關注《何典》之外的錢天起




王服周事蹟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73048
  • 規格:平裝 / 274頁 / 14.8 x 21 x 1.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部書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對人生命運的探究撲麵而來。《一生懷抱幾人同:民國學人生平考索》這個標題本身就像一首詩,蘊含著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的深切懷念和對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沉思。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他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用一種近乎“考古”的嚴謹態度去挖掘那些塵封的往事。書中的敘述娓娓道來,仿佛一位老者在爐火旁,緩緩講述著他所經曆或耳聞的往事。那些民國學人的身影,在作者的筆下鮮活起來,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刻闆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也有彷徨的個體。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細節的方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書信往來、日記片段,都被巧妙地串聯起來,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時代切片。閱讀的過程,就像是置身於那個充滿激蕩與變革的年代,能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保守與革新之間徘徊的掙紮與選擇。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人印象深刻。它所涉及的領域之廣,從新文化運動的先聲,到抗戰烽火中的學術堅守,再到戰後思潮的湧動,幾乎涵蓋瞭民國時期知識界發展的重要脈絡。更難得的是,作者在處理宏大敘事的同時,從未忽略個體生命的微觀體驗。比如書中對某位學者在海外求學時的孤獨感、迴國後麵對巨大社會變革時的迷茫,都有細緻入微的刻畫。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寫作手法,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張弛有度,既有曆史的磅礴氣勢,又不失人性的細膩幽微。對於一個對民國曆史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大量前所未聞的珍貴史料和獨到見解,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對那個“黃金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讀完這部作品,我感到一種由衷的滿足感,這不僅僅是因為獲得瞭一些知識,更是因為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漫遊。作者對“懷抱”二字的解讀,貫穿始終,他探討的不僅僅是這些學者的學術抱負,更是他們對國傢、對民族、對自我理想的堅守與取捨。書中的人物群像,構成瞭一幅壯麗而又略帶蒼涼的畫捲,讓人不禁思考,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安放自己的“懷抱”,又該與誰同行,纔能不負韶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參照係,讓我們得以在曆史的洪流中,重新校準自己的人生坐標。它的文字是有力量的,能夠穿透時空的界限,與現在的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力作。

评分

坦白說,初次拿起這本書時,我還有些擔心它會過於枯燥,畢竟“考索”二字聽起來就有些冷峻。然而,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顯然是一位深諳敘事藝術的高手,他懂得如何將冰冷的史實包裹上引人入勝的故事外衣。那些關於學術爭鳴、私人交往乃至生活瑣事的描繪,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持瞭曆史的真實性,又不失文學性的感染力。我仿佛能聞到舊書頁泛黃的氣味,聽到舊式皮鞋敲擊石闆路的聲響。特彆是在探討一些學術流派的興衰時,作者沒有采取居高臨下的評判姿態,而是采取瞭一種平視甚至帶著敬意的態度,去理解他們如何在特定的曆史節點做齣那樣的抉擇。這種剋製而充滿溫度的敘述方式,讓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僅僅滿足瞭求知欲,更撫慰瞭某種對“文脈傳承”的深切渴望。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舒暢和引人入勝的。它沒有那種硬邦邦的學術腔調,反而有一種文人特有的那種雅緻和溫度。作者的文筆相當老練,尤其是在描繪人物性格和心境轉摺時,筆觸細膩入微,常常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讀到其中一位學者在戰亂中堅守學術陣地的段落時,幾乎熱淚盈眶。那種“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傢”的功利思想在他們身上似乎被徹底剝離,留下的唯有對真理的執著和對民族命運的關切。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它不是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不同側麵、不同群體的視角,勾勒齣一個更加立體和豐滿的民國知識圈。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忍不住閤上書本,細細迴味作者的文字,思考那個時代背景下,個人選擇的重量。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考據,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學者”這個身份的真正含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