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首刷附贈「金庸日報」+復刻記事本+典雅書盒)

流金歲月: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首刷附贈「金庸日報」+復刻記事本+典雅書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健恩
图书标签:
  • 金庸
  • 武侠小说
  • 文学
  • 文化
  • 首刷限定
  • 附赠
  • 典藏版
  • 小说集
  • 香港文学
  • 复古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庸百年前夕  橫空出世的創作全紀錄(1955~1981)
  你看過金庸小說第一次被這個世界看見的樣子嗎?

  一本比金庸更懂金庸的書
  拆解金庸創作的多重宇宙

  一直以來,「金庸小說」就是個多義詞,亦是個「過程」。自1955年香港《新晚報》發表《書劍恩仇錄》,到2006年新修版【金庸作品集】最後一部《鹿鼎記》面世,半世紀時間裡,金庸小說不獨內容增刪改寫,小說語言一再更新,就連小說印刷與出版本身,或因時地的客觀需求,或因作者的主觀意願而有所「改變」。每次改變,都為「金庸小說」添上難以磨滅、令人好奇的一筆。

  時光流逝,文獻散佚,以前連載過小說的報紙百不存一,當年出版的小冊也已成為珍稀版本,一般讀者難以接觸,金庸舊版小說的昔日痕跡逐漸消失,學者與金迷只能依據一鱗半爪(如報紙微卷),或推敲論證,或臆測猜想金庸小說轉變的種種可能性,不過所有看法都只是「說法」,難以取信於人。

  一切還須從文獻開始。唯有透過文物蒐集與梳理大量資料,才有可能勾勒出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尋找這道華彩亮麗的原始光譜,正是本書的目的。
 
  抽絲剝繭,帶領我們看見
  「一張剪報,如何走向一套經典」

  如果你曾著迷於金庸小說,本書超過二十五萬字的縝密推論、兩千張剪報書影的實物佐證,你會更著迷於金庸創作時那繁複的腦內風景,某些比小說更小說的情節,也許就藏在現實之中。你可以看到金庸做一個聰明機智的報業經營者,如何力抗盜版狂潮;在詭譎的社會政治情境下,金庸又是如何被香港左派列為「暗殺第一目標」;以及金庸小說如何在東南亞掀起「現象級」的追讀浪潮,正版與盜版之間的相互競逐,還原出的是那個時代文學傳播的第一手現場實境。

  從消失的小說情節、未用伏筆,探源金庸的「動態創作」;首度提出《明報晚報》上的連載小說做為舊版和修訂版過渡的重要性,亦獨家披露、比對此珍稀文獻;以「發現問題」為基,逐一破解金庸版本研究的諸多疑案……

  這是一本提問之書,也是一本解答之書,更是未來從事任何金學研究都無法繞過的大作。近乎地毯式的論述形式與文獻素材的援引爬梳,打造如此堅實的「基礎工程」,讓本書在闡釋學、版本學、辨偽學、傳播學的價值不言而喻。
 
本書特色

  ★為未來世代留住朗朗俠影
  所謂「有水井處有金庸」,金庸小說是全球各地華文讀者共同閱讀、衷心喜愛的文學作品,其出版數量之大,版本之多樣、系統之複雜,在在創下空前的閱讀現象。15部小說從創作、修訂、改寫,文本歷經五變,至少有六種不同面貌,折射出多色光譜。這些珍貴史料的蒐集、爬梳,將和小說一樣,成為留給不同世代讀者最有價值的文學寶藏。

  ★舊版金庸小說最完整的全知識&全紀錄
  若按大修訂,金庸文本大致可分為:舊版、修訂版、新修版。後兩者易求,前者則難覓。此書即以1980年為分水嶺,聚焦舊版金庸小說的兩大來源:報刊連載和單行本,耗費數十年時間尋書、收藏、考證與研究,不放過任何與舊版有關的蛛絲馬跡,凝鍊而成最全面的介紹與剖析,更首度披露《明報晚報》上的連載小說。

  ★消失的小說情節?金庸的「動態創作」探源
  楊過的生母從秦南琴變成了穆念慈,阿紫的眼睛在倪匡為金庸代筆時被弄瞎,除此之外,那些已經難以復見、留給金迷無限遐想的舊版情節,你還知道多少?原來陳家洛和張無忌都學過「降龍十八掌」?原來李莫愁出場不久就成了獨眼道姑?練「紫霞神功」也可能需要「揮劍自宮」?……本書以十萬多字篇幅,專篇舉析十五部小說的情節變遷,從金庸設置未用的伏筆,窺探每個舊版故事的創作原意,再次顛覆你的閱讀記憶。

  ★金庸版本研究的七大疑案,逐一抽絲剝繭
  金庸連載史上頭一遭,全世界讀者都沒看過的《笑傲江湖》第154續,稿件遺失始末?《素心劍》為何改名《連城訣》?到底有沒有傳說中的三育版《雪山飛狐》第二集?《鴛鴦刀》的誕生地,為何讓一票金學專家都栽了跟斗?……本書的重頭戲之一,就是「發現問題」,提出不為讀者所知的「秘聞」,饒富解謎興味。

  ★圖像引述豐富,真本實物為證,立論有據
  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包含以下關鍵字:舊版、連載版、書本版、正版、盜版、爬頭本、三育版、鄺拾記版、普及本、合訂本、四回本、十六回本。要為謎題找答案,除了文獻資料,還得靠「文物真本」。作者難得身兼金庸藏家身分,在實有藏書基礎上的爬梳,佐以超過2000張罕見的剪報、書影等,讓第一手圖像說話,去偽存真。

  ★熔研究、收藏、閱讀樂趣於一爐,質感滿分
  此書是繼《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楊曉斌著)、《漫筆金心──金庸小說漫畫大系》(邱健恩著)之後,金學研究重量級第三部曲。19x26公分氣勢大開本,硬殼圓背精裝,高階雪銅彩印,所收錄的珍貴剪報、舊版書影、各版插畫,都能讓讀者體驗那些年人人追看金庸、穿越時空般的捧讀趣味。
 
  【首刷附贈金迷必收藏品】
  ★典雅武俠風書盒:金庸讚譽的繪畫大師李志清原創繪圖
  《流金歲月》的封面與書盒主視覺圖,是由「唯一有金庸書面授權」的畫家李志清特別繪製,以《射鵰英雄傳》的舊版故事為發想起點,構圖中除了有郭靖、秦南琴與血鳥,地上的蛇群也暗示了秦南琴捕蛇女的身分。此圖為李志清全新原創,金庸小說中再不復見的情節,讓此圖充滿神秘的魅力,與本書同步問世。

  ★《金庸日報》:重現珍貴文獻,附舊版《越女劍》完整連載
  金庸小說創作的起點在報刊,在漫長曲折的連載歲月中,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流轉其間,遠流特別從兩位作者提供的文獻中挖掘罕見素材,重新編輯成一份「復刻老報紙」,將金庸的多重宇宙匯聚為──《金庸日報》。各版重點如下:

  頭版:金庸版本七大疑案
  二版:獨家披露金庸小說首次問世的連載剪報
  三版:你不能不知道的金庸親撰創作手記
  四版:金庸趣談「讀者們的來信」

  此外,作者更商請香港藏家特別釋出舊版《越女劍》於1969年在南越《遠東日報》上的完整連載剪報,這是目前唯一能一窺當日連載全豹的珍稀文獻,不但能看到原故事的段落劃分,雲君所繪三十張插圖更全無遺漏。

  ★《尋找傳說中的降龍十八掌》絕版記事本:復刻2007年金庸首度蒞臨台北國際書展限量紀念記事本

  2007年金庸來台,是他第一次參與台北國際書展,也舉辦了他在台灣唯一的一場書展簽書會,遠流當年特地為此活動印製限量的《尋找傳說中的降龍十八掌》記事本,為讀者從《射鵰英雄傳》書中找出「降龍十八掌」完整的十八招招式,搭配李志清膾炙人口的漫畫。復古樸實的牛皮紙裝幀,既有紀念性又有創意性。
 
中港台齊聲推薦

  金宏宇|李志清|王榮文|楊照|李律|黃震南

  ★武漢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金宏宇(中國)
  作者對金庸小說具體作品的異本比對、異文校勘功夫,可謂細緻、詳備。這除了具有校勘學的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創作學和闡釋學的價值。金庸小說的修改,不像大陸現代文學作品那樣受制於政治形勢,而主要是基於小說藝術完善的目的,因此其文本修改其實就是作品的成長史。此外,從更實用的意義上說,本書豐富的版本知識使它可以成為收藏金庸作品的指南寶典。它所提供的豐富而真切的史料也將提升金庸研究的學術性,所以它將是一部能推進金庸研究的專著。同時,就我個人而言,閱讀這本圖文並茂的專著,更加引發我對金庸小說閱讀和收聽的興趣,所以它又可能是使我成為金迷的導引之書。

  ★藝術工作者李志清(香港)
  整理爬梳是邱健恩兄專長拿手功夫,要不是他,如此千頭萬緒的海量讀本,怎能梳理得枝幹分明?這本近二十五萬字的巨構,章節條理清晰如許!亦早聞鄺啟東兄對金庸小說不同版本收藏的大名,我所認識的他,內斂寡言,然而一說到金庸相關事物,兩眼立時放光,看得出「癡」的程度極其嚴重,他的許多收藏品,我聞所未聞。這書最讓人驚喜的,竟然收錄了小說連載專欄後的「金庸答客問」,更讓讀者看到金庸當年回覆「金粉」時的妙文妙答。今次健恩兄與啟東兄合作,圖文互補,有如楊過與小龍女的玉女劍法雙劍合璧,金輪法王也望塵莫及!喜歡金庸小說的,必不能繞過這一部大作。

  ★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台灣)
  本書動人之處,是兩位作者以辛勤收集的文獻資料和珍稀文物為基礎,解答金庸先生五變六版中,自1955年至1980年,為時二十五年間前四次的文本改變,以及雲君的插圖變化,並推測金庸的創作原意和改寫理由。兩位作者像偵探一樣,又因為握有如東南亞報紙、《明報晚報》等珍貴微卷實據,有時候比金庸更了解金庸。我非常崇拜有研究能力的主題收藏家。單看邱健恩博士以「自力輪廻、他力轉生」八字真言描述金庸現象,就令人印象深刻。希望本書之後,他能繼續研究後二十五年的金庸動態創作,特別是研究「金庸在台灣」:從個人被封鎖、作品被盜印,到1979年由遠景引進作品集、1986年轉由遠流經營,到迄今的出版與閱讀、版本與行銷……,我相信都有精彩的故事可以追蹤。

  ★作家李律(台灣)
  當我們沉醉在金庸憑著一己之力建構出的那個巨大繁茂、千變萬化,貫串了宋金元明清數代的武俠世界時;殊不知,金庸,與他那個書寫的背景年代,1960年代的香港,才像是王家衛《一代宗師》中的台詞一樣:「本身就是一個武林。」書中考據學一般的金學考證,真的堪稱「你是金庸系?」甚至整本書名可以直接叫《金庸好吃驚》(出版社對不起),在種種資料比對神還原中,我們看見了一個有血有肉立體的金庸,一個被寫小說耽誤的報業集團經營之神、一個力戰盜版商的聰明老闆,甚至被當時香港左派列為「暗殺第一目標」。在本書中讀者也將解開諸多之謎,包括降龍十八掌曾經同時有二十掌,楊過的生母整個「被消失」,以及《神鵰俠侶》的誕生是以續集之威,把讀者帶來買自己辦的報紙種種資深金庸迷可能都不見得知道的有趣秘辛。

  ★文史工作者黃震南(台灣)
  小時候讀倪匡的《我看金庸小說》,讀得如癡如醉,這才知曉金庸小說除了內容好看之外,原來「版本」也是一門大學問。託倪匡的介紹,我才知道家裡那兩套「吉林書店」出版、作者「司馬嵐」的作品,原來是金庸初版的台灣盜印本!此後,我在書肆逡巡之際,總會留心舊版金庸的蹤影,只可惜力不從心,蒐羅未能畢盡。感謝《流金歲月》的出版,為我填補了這個缺憾。圖錄、考證,井井有條、歷歷在目,可謂:一本即大成,「金」典永流傳!
 
 
跨越時空的武俠情懷:一窺金庸筆下的江湖風雲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金庸先生筆下那波瀾壯闊的武俠世界,從其作品的文學價值、文化影響力,乃至於人物塑造與主題思想的深度進行全方位的剖析。我們將跳脫單純情節的回顧,著重於探尋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獨特文學現象的內在邏輯與外在表現。 一、 武俠的時代精神與文學轉型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無疑是二十世紀華語文學中一塊極具份量的基石。它們不僅僅是茶餘飯後的消遣,更是承載了特定時代精神與民族記憶的載體。 1. 從傳統到現代的敘事結構: 金庸的創作標誌著武俠小說從早期的「劍俠文學」向「俠義小說」的成熟過渡。早期的武俠作品多以單純的善惡對立、武功高低為主要敘事驅動力,而金庸則大膽地將歷史、政治、哲學、倫理等宏大敘事納入其中。他不再滿足於描寫「飛簷走壁」的皮相武功,而是著力刻畫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選擇。例如,《書劍恩仇錄》中的反清復明議題,便展現了強烈的歷史關懷。這種結構的複雜化,提升了武俠文學的文學地位。 2. 歷史背景的精確嵌入: 金庸小說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對中國歷史場景的細膩捕捉與虛實結合的功力。他並非簡單地將人物「放置」在歷史事件中,而是讓人物的命運與歷史的轉折點緊密交織。例如,《射鵰英雄傳》中的宋金對峙、《倚天屠龍記》中的元末亂局,乃至於《鹿鼎記》對康熙初年政治格局的側寫,都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這種「以虛寫實,以實襯虛」的手法,使得讀者在享受武俠情節的同時,也能領略到歷史的厚重感。 3. 俠義精神的內核重塑: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金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這一核心精神,是對傳統俠義觀念的繼承與創新。傳統的俠客多為江湖義氣的體現者,而金庸筆下的「大俠」則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從郭靖的堅韌憨厚、矢志報國,到蕭峰的民族大義與悲劇宿命,都體現了這種從「小我」到「大我」的昇華。我們將深入探討,在個人情愛、門派恩怨之外,金庸如何將家國情懷熔鑄於刀光劍影之中。 二、 人物光譜的深度解析:從英雄到凡人 金庸筆下的人物群像,是其文學成就最為人稱道的方面之一。這些人物的鮮活程度,遠超一般文學作品中的刻板形象。 1. 複雜的人性光譜: 金庸最擅長描寫的是人物的內在矛盾與成長軌跡。他筆下的人物很少是絕對的「好人」或「壞人」。例如,楊過從一個桀驁不馴的少年,蛻變為亦正亦邪的成熟個體,其間的掙扎與蛻變,極具戲劇張力。再看韋小寶,他看似市儈圓滑、毫無俠義之心,卻在關鍵時刻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機智與義氣。這種對人性灰色地帶的呈現,使得人物更加真實可信。 2. 女性角色的覺醒與多樣性: 與早期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扁平化不同,金庸為華語文學貢獻了數量眾多、性格鮮明的女性形象。她們不再是單純的紅顏禍水或賢妻良母的附屬品。黃蓉的聰慧機敏、趙敏的政治遠見與柔情並重、周伯通的赤子之心與小龍女的清冷絕塵,都展現了女性在父權社會結構下的自主意識和精神力量。分析這些女性角色如何在男權主導的武林中尋求自我定位,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 3. 師徒、兄弟與情感的糾葛: 江湖中的人際關係,往往比武功本身更為引人入勝。師徒之間的傳承與背叛(如《神鵰俠侶》),兄弟間的相愛相殺(如《天龍八部》中喬峰與段譽、虛竹的情義),以及愛情在亂世中的考驗,都構成了複雜的情感網絡。我們將剖析這些關係如何反映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以及金庸對之進行的批判性思考。 三、 武學哲學與文化符號 武功在金庸小說中,絕非僅僅是戰鬥的工具,它往往是人物修為、哲學思想乃至於社會地位的隱喻。 1. 武學的「道」與「術」: 從道家思想浸潤的「太極拳」、「內功心法」,到佛家禪意的「六脈神劍」,再到道家養生的「九陰真經」,金庸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乃至於易學原理融入武功的描述之中。例如,張無忌的醫術與《九陽真經》的結合,展現了「醫武同源」的理念。本書將會細緻梳理這些武學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古典智慧。 2. 兵器與稱號的象徵意義: 「倚天劍」與「屠龍刀」所承載的「武穆遺書」與「九陰真經」,實際上是軍事韜略與內功心法的結合,象徵著「文武並重」的治國理念。再如「東方不敗」的陰柔轉化,揭示了權力對人性的極端腐蝕性。這些兵器與稱號,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物質屬性,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 四、 金庸的語言藝術與文化遺產 金庸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融合了古典白話的典雅與現代口語的流暢,使得其作品具有極高的可讀性與傳誦度。 1. 辭藻的錘煉與意境的營造: 他擅長運用對仗、排比等修辭手法,營造出宏大或細膩的場景氛圍。無論是描寫江南水鄉的秀美,還是塞外草原的蒼茫,都極具畫面感。特別是對於武功招式的命名,如「降龍十八掌」的磅礴氣勢、「黯然銷魂掌」的淒美意境,都體現了極高的文學修養。 2. 跨時代的文化影響力: 金庸作品在華人世界中,形成了超越地域和世代的共同記憶。他的小說不僅啟發了無數影視、戲劇、遊戲的改編,更成為一種社會文化交流的媒介。探討這種跨媒體、跨世代的傳播現象,以及其對當代華人身份認同所產生的潛移默化影響,是理解當代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通過多維度的學術視角,對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進行一次深沉的文化考古與文學辨析,呈現其作品超越武俠範疇的永恆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健恩


  畢業於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後獲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蘇州大學文學博士。任教於香港專上院校,歷任講師、高級講師、助理教授,以文獻學、語言學、流行文學為研究方向,近年專事研究金庸小說的文本和文創現象。

  曾於2009年舉辦「金庸小說版本展」,展出逾300件舊版金庸小說文獻,是華人地區首創。2010年,發表〈自力在輪迴——尋找金庸小說經典化的原始光譜〉,根據多年收藏的舊版小說,釐清金庸小說從連載到單行本的文獻系統與相關問題。2013-2023年間,曾多次獲香港文化博物館委任為特約研究員,並為籌建「金庸館」借出逾1800件藏品。

  著有:《漫筆金心──金庸小說漫畫大系》、《何以金庸:金學入門六大派》。
 
鄺啟東

  畢業於香港柏立基教育學院,現為退休教師。

  自詡是一名金迷,緣起於四十年前閱讀第一部金庸小說《連城訣》,自此遍讀其他,反覆重溫。二十年前,開始收藏不同版本的金庸作品,延展到舊版的書本版、報章及雜誌,以冊數(份數)計,至今已收藏逾二千三百冊(份)。由於收藏數量日多,對金庸舊版的版本系統逐漸梳理出脈絡,樂於和廣大金迷分享。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追蹤金庸動態創作的文本軌跡/王榮文
推薦序 金庸作品文本與版本的演進史詩/金宏宇
推薦序 問世間「癡」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李志清
作者序 初戀終成信仰,金庸小說版本探究之路/邱健恩
作者序 分享藏品,分享流轉其間的金庸故事/鄺啟東
 
【上篇】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
〈楔子〉
「金庸小說」是個多義詞
小說五變
〈壹〉1955-1959:《新晚報》、《香港商報》與三育版時期
從連載到書本,金庸修改了什麼?
盜版與爬頭本的搶時現象
〈貳〉1959-1967:《明報》、《武俠與歷史》、《東南亞周刊》與鄺拾記版時期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普及薄本與編排探秘
合訂成厚本,以及「鄺拾記版」的定義
小說帶動的報業版圖,與東南亞的遍地開花
〈參〉1967-1972:武史出版社、《明報晚報》與盜版再起
為什麼沒有《笑傲江湖》普及本?
金庸為何與鄺拾記終止合作?
《明報晚報》創刊與重啟「正版本」計畫
翻版再起
 
【中篇】那些年,人人天天看金庸
〈楔子〉
長達二十五年的連載歲月
被遺忘和忽略的十年連載
明晚版的重要性:了解金庸「動態創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明晚版的重要性:顯示改寫進程異於創作進程
雲君再次以圖像解讀金庸武俠世界
〈壹〉書劍恩仇錄
金庸首次撰文談創作過程
新擬回目,金庸改寫小說的重點
《書劍恩仇錄》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書劍恩仇錄》
金庸答客問之《書劍恩仇錄》篇
〈貳〉碧血劍/碧血金蛇劍
曾經,它叫做《碧血金蛇劍》
《碧血劍》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碧血劍》
金庸答客問之《碧血劍》篇
〈參〉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射鵰英雄傳》
金庸答客問之《射鵰英雄傳》篇
〈肆〉雪山飛狐
改細節而不改情節
每寫一個字都是一個抉擇的過程
《雪山飛狐》蛻變舉隅
東明、小萍、雲君圖說《雪山飛狐》
金庸答客問之《雪山飛狐》篇
〈伍〉神鵰俠侶
首次以「續集」方式寫小說,以及回目變遷
《神鵰俠侶》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神鵰俠侶》
〈陸〉飛狐外傳
不觸碰《雪山飛狐》結局,卻建構了清初武林
《飛狐外傳》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飛狐外傳》
金庸答客問之《飛狐外傳》篇
〈柒〉鴛鴦刀
《明報》不是《鴛鴦刀》最早的首載地?
《武俠與歷史》「出版日期」暗藏的秘密符碼
《鴛鴦刀》撲朔迷離的身世,真相之鑰是?
《鴛鴦刀》蛻變舉隅
雲君、鳳簫圖說《鴛鴦刀》
〈捌〉倚天屠龍記
正集、續集劃分理由?傻傻摸不著頭腦
回目的嬗變:從四字到七言古體詩
《倚天屠龍記》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倚天屠龍記》
〈玖〉白馬嘯西風
捨棄一半篇幅,《白馬嘯西風》的大幅度改寫
《白馬嘯西風》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白馬嘯西風》
〈拾〉天龍八部
「倪匡代筆」始末,追索代筆文字的遺痕
《天龍八部》武功「真實性」的剖白
《天龍八部》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天龍八部》
〈拾壹〉素心劍/連城訣
金庸為什麼要把《素心劍》改名《連城訣》?
《素心劍》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素心劍》
〈拾貳〉俠客行
《俠客行》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俠客行》
〈拾參〉笑傲江湖
消失的一天,全世界讀者都沒看到的連載
四字變二字,重擬回目的心思與效果
新勝於舊,《新明日報》的文獻價值
《笑傲江湖》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笑傲江湖》
〈拾肆〉鹿鼎記
《鹿鼎記》回目演變的玄機
《鹿鼎記》蛻變舉隅
雲君圖說《鹿鼎記》
〈拾伍〉越女劍
《明報晚報》連載修訂版小說,獨缺《越女劍》?
 
【下篇】金庸小說書本版的春秋戰國時代
〈楔子〉
「不准翻印」也無法杜絕的盜版小說
舊版金庸小說的三種價值
〈壹〉書劍恩仇錄
〈貳〉碧血劍
〈參〉射鵰英雄傳
〈肆〉雪山飛狐
金庸說的話真的自相矛盾嗎?
三育版《雪山飛狐》第一集的秘密?
到底有沒有三育版《雪山飛狐》第二集?
〈伍〉神鵰俠侶
〈陸〉飛狐外傳
〈柒〉鴛鴦刀
〈捌〉倚天屠龍記
〈玖〉白馬嘯西風
〈拾〉天龍八部
〈拾壹〉素心劍
〈拾貳〉俠客行
〈拾參〉笑傲江湖
〈拾肆〉鹿鼎記
附錄:金庸舊版小說一覽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0835
  • 叢書系列:金庸茶館
  • 規格:精裝 / 624頁 / 19.6 x 26.6 x 8.7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初戀終成信仰,金庸小說版本探究之路〉(節錄)
/邱健恩


  我得承認,打從十五年前,金庸小說走進學術殿堂開始,我就心心念念想要寫一本書,談金庸小說的版本問題。199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與台灣漢學研究中心(和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合辦),先後召開了金庸小說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明河社任職的李以建,於美國發表〈以經典文學「改寫」的金庸小說〉,指出金庸在1985年時再度全面修改《金庸作品集》(修訂版),目的是要告訴世人,金庸的修訂版有兩個文本。同年,台大學長林保淳教授則在台灣第一個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金庸小說版本學〉,指出舊版金庸小說有「連載版」與「書本版」兩種,更謂兩者的文本一樣。兩人都不約而同地談到版本問題,但都提供了錯誤訊息。

  十三年之後,區肇龍在《香港故事:金庸小說的誕生》中煞有介事地提醒讀者:「特別注意的是,金庸是按小說出版的先後順序而對作品進行修改的,易言之,先發表的小說先修改,反之亦然。」我不知道作者到底基於什麼資料而得出這個結論,因為無論是根據《明報晚報》上修訂版金庸小說的連載時間,還是香港明河社推出《金庸作品集》時各部小說的出版時間(例如1974年出版《雪山飛狐》,1975年出版《書劍恩仇錄》),都顯示出金庸創作與修訂小說的次序並不相同。今年年初,《香港武俠小說史》在台灣出版,作者是大陸作家陳墨。陳墨根據李以建的說法,指出金庸的小說共有四個版本。以上海峽兩岸三地四人提出的看法都不甚正確,或至少不是事實的全部。

  兩千多年前,強如孔子,即使能說夏禮與殷禮,仍為苦無證據而嘆息。因為任何不是建基於文獻證據上的論述,都只是想當然耳的猜想,都不能取信於人。不過,四人言論不實,卻是非戰之罪,因為他們都同樣遇到當年孔子面對的困境:文獻不足徵。也因此,為讀者、金迷及以後的研究者提供正確的文獻訊息,成為我與鄺兄合作的共同信仰。

  鄺兄有許多金庸小說珍稀版本,我有《明報晚報》修訂版檔案資料,如果不把這些材料彙集整理,重構當日情況,世人對於金庸小說的認知,就會像拼圖缺了很多小塊,永遠不能讓人看到全貌。有了這個共同信念,合作的目標就更一致,就是重現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古代藏書家、目錄學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優良傳統不應該只停留在過去,放諸現、當代文學,不論是嚴肅文學,還是通俗文學,理應同樣適用。

  金迷都知道金庸小說有「舊版」、「修訂版」與「新修版」,我以李以建「修改即有新文本」的概念,比對了金庸不同年代、不同載體中的文本差異,將金庸的三版小說更精密地區分為「五變六版」。在當年連載金庸小說的一眾報章雜誌中,《明報晚報》百不存一,幾已失傳。幾十年過去,讀者無緣讀到上面連載的最初修訂版金庸小說,而想當然地以為與日後的《金庸作品集》屬同一文本。由於機緣巧合,以及各方好友幫助,當時長達十年、三千三百多天的連載文稿,我看到了其中的三千二百多天,當中約八成(二千五百多天)為《明報晚報》的剪報。本書中篇「那些年,人人天天看金庸」,其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跟讀者分享這失傳已久的金庸小說文本。金庸小說自有新修版面世後,很多人都曾比對過三版金庸小說,探討不同文本的故事差異,當中又以王二指與辛先軍的《金庸武俠史記》系列分析得最是精微細緻。王二指專攻長篇,辛先軍專治中篇與短篇,兩人的努力勾勒出金庸小說改版雛形;而本書中篇提到的明晚版,則為金庸這長達五十年(1955-2006)的動態創作歷程,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如果要我為本書評價,我深信,《流金歲月》絕對是金學發展四十年後重要的里程碑。
 
〈分享藏品,分享流轉其間的金庸故事〉(節錄)
/鄺啟東


  金庸有別於其他作者,很難有一位作家是如此認真看待、並反覆修訂自己作品的。那年頭,報紙是最廉宜的消閒媒體,報紙副刊可說是百花齊放,很多小說都是先在報上刊載,然後才結集成書。而金庸在小說連載完畢後,花了偌大心血,耗上十年光陰重新修訂作品,而且不是小修小改,而是重訂故事情節,審視鋪排結構,甚至逐字逐句的用字斟酌,全都一絲不苟。有個傳聞,在修訂版《金庸作品集》面世後,金庸曾致力回收坊間可見的舊版,想將他覺得有瑕疵的舊版故事從此「淡出江湖」,務求傳世的是自己認為理想的版本。這個因由,對於如我這般的金迷來說,不啻多了一門值得研究的興趣所在,就是去了解版本差異。

  不知不覺間,對金庸小說版本的變化與更迭,包括內容和出版過程,愈發地感到興趣。那已經是在窺看另一片天空,我竟對此樂不知疲。由於自己有不少舊版書在手,文獻較為齊備,便能從各個版本的差異,整理出舊版與舊版之間的演進關係。有時為了探討一個版本現象,往往耗上許多時間,卻有著揭秘的樂趣。例如,《鴛鴦刀》最初是在《武俠與歷史》還是《明報》上連載?又如,眾多盜版《射鵰英雄傳》中,何以偏偏第十五、十六集各有各的回目和插圖?連載《笑傲江湖》期間,金庸在某一天的連載前寫了一段致歉啟事,說前一天的稿件(第一五四續)遺失了,未能補上,最終如何善後?鄺拾記出版的合訂本,有不少自封面到插圖都有不同變化,何者是初版?初版與再版之間有什麼可供辨識的地方?再如,《飛狐外傳》合訂本有極多版本,各版本的封面設計、版面格式、插圖數目和回目等等都差異甚大,為什麼這部小說特別混亂?諸如此類的問題,自己花了很多心力去探索。我也做了很多別人眼中或許覺得十分無聊的事情,例如將所有報紙和雜誌上的連載小說追溯日期,做成筆記;將報紙連載、普及本、合訂本的插圖逐張比對,又做成筆記……。於是,開始了第五個歷程──版本探究。

  介紹我和邱健恩認識的那位書友當時就戲言,如果將你倆的藏書合在一起,無疑是「雙劍合璧」,在舊版金庸小說的探究釐清上,可說「無敵」了。原來邱兄早有此意,於是我們便相約詳談。記得見面那天,我倆就真的開始談及「大計」,一談就幾個小時,還草擬了一份大綱,討論要寫些什麼。於是,開始了第六個歷程──合作寫書。

  我深信金庸小說的魅力,足以讓這些故事傳承下去。如此偉大的作家,如此嚴謹地一而再,再而三修訂自己的作品;而且時移世易,小說發表當時的過程造就的現象,現時已經難以想像。這些因素,讓金庸小說版本的種種,有很多故事可以訴說。

  我的初稿,以闡述和分析資料為主,而邱兄對於文字的掌握與架構的處理,可說是神乎其技,他真的是在說故事。加上他擁有接近完整的《明報晚報》修訂版,藉此探討金庸「動態創作」的演變,將舊版過渡至作品集版的歷程,娓娓道來,非常精彩。
 
〈追蹤金庸動態創作的文本軌跡〉(節錄)
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金庸的橫空出世,充滿傳奇。那是1954年轟動港澳的一場擂台比武,《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就地取材,一舉說服梁羽生和金庸開始寫武俠小說。從1955年2月8日《書劍恩仇錄》問世,至1972年9月23日《鹿鼎記》連載完畢,金庸共花了十七年半時間,原創十五部武俠小說,所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也。金庸小說植基於歷史,雅俗共賞膾炙人口,影響力驚人,最終「有水井處有金庸」,成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如果說他一生事功都因小說而成就,並不為過。他創辦《明報》成為報老闆,一手寫小說,一手寫社評,名利雙收,近代文人罕見其匹。他曾以范蠡為典範,七十歲後自《明報》退休,從此美人相伴、財富不缺、周遊列國、讀書寫作、文章傳世,陶朱公庶幾矣!

  我從1985年起取得《金庸作品集》台灣地區的出版權,從此與金庸先生展開長達三十三年的公誼私交歷程,學習頗多。

  遠流也很認真經營金庸IP。授權之初為對抗盜版,先出高價典藏版、低價文庫版,再回到和香港明河社一樣的平裝版。之後因應電腦排版技術的變化,而有黃山版、富春山居(花皮)版、大字版和新修版等的推陳出新。另外,協助電視電影電玩的延伸授權,以及將武俠小說由成人童話層次提升至文學殿堂。1998年召開「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舉辦的「射鵰英雄宴」請來馬英九、陳水扁、王建煊三位市長候選人與國內外學者齊聚西華飯店,更是轟動武林。事實上,金庸一生來過台灣十次,後七次(1994至2007年)都由遠流接待,我有幸陪著他見市長總統、老朋友新朋友,陪著他夜探金庸茶館,喜見金迷答客問,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媒體群集。我曾疑惑金庸回答金迷千奇百怪關於書中角色情節的問題,何以無所不知?雖知他讀書聽戲有過目、過耳不忘的本領,但他創作1427位(網路一說)人物,怎可能都記得?原來,「他們現在每天都還跟我生活在一起呀!」

  這是何等令人震驚的答案。

  不過,如果根據本書作者邱健恩和鄺啟東的研究,卻也不意外。因為金庸小說是動態創作,不管為了市場競爭,還是為了追求作品完整,他不斷創作、也不斷改寫修訂。十五部原創作品花了他十七年半時間,如果再加上修訂稿在《明報晚報》的第二次連載,一共花了二十五年。之後才正式出書,從1974至1981年的明河社修訂版,到2003至2006年的遠流世紀新修版,金庸小說的動態創作長達五十一年。

  因此,不同時空的讀者會讀到不同的角色情節,金庸小說成為多義詞。這本《流金歲月──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動人之處,是兩位作者以辛勤收集的文獻資料和珍稀文物為基礎,解答金庸先生五變六版中,自1955年至1980年,為時二十五年間前四次的文本改變,以及雲君的插圖變化,並推測金庸的創作原意和改寫理由。兩位作者像偵探一樣,又因為握有如東南亞報紙、《明報晚報》等珍貴微卷實據,有時候比金庸更了解金庸。
 
〈金庸作品文本與版本的演進史詩〉(節錄)
金宏宇/武漢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


  從文本角度說,本書最核心的內容和價值,是對金庸小說文本演進的呈現和總結。金庸小說從最初的報刊連載到最後的定本之間的多次修改、甚至改寫,使小說文本有了大量異文(其中也包括手民的誤植等),使小說文本有了不同的面目,即產生了文本變異。嚴格說,就是使一部作品出現了不同的文本。按照此書作者的總結,可以認定金庸小說文本經歷了五變:從《新晚報》等的連載本,到三育或鄺拾記的初版本,再到《明報晚報》的連載本,再到明河社的三次修訂本,共形成了六種文本。作者具體梳理了金庸十五部小說的版(文)本譜系,呈現了小說正文本裡人物和情節的增刪、回目的修訂,以及其他內容的修改,如《素心劍》改名為《連城訣》、「九陰真經」首創者從「達摩」改為「黃裳」,「降龍十八掌」在不同版本中的掌數不一,等等。還展示了正文本周邊的副文本因素,如:前文述要、文後啟事、插圖、序跋等的差異,它們同樣是文本變異的構成因素。

  作者對金庸小說具體作品的異本比對、異文校勘功夫,可謂細緻、詳備。這除了具有校勘學的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創作學和闡釋學的價值。金庸小說的修改,不像大陸現代文學作品那樣受制於政治形勢,而主要是基於小說藝術完善的目的,因此其文本修改其實就是作品的成長史。如果說其中有些已成小說經典,那麼修改就體現了小說的自我經典化過程。讀者自然能從中領略武俠小說經典的創作和修改藝術。其闡釋學價值,是指不同時期的金庸讀者(包括批評家)所讀到的文本其實是不同的文本,所以對一部小說的理解和闡釋自會不同。也就是說,金庸小說闡釋的歷史性可能受制於不同時代,但更受制於文本自身的演進。這就會促使人們去追問金庸小說闡釋的動態性、複雜性和精確性問題了。本書對金庸小說文本演進的呈現還具有文學史價值,這又涉及文學史著該如何敘述金庸小說的問題。是以作品初載本或定本為物件?抑或要掩埋過渡版(文)本中的人物、情節(如秦南琴、倪匡續寫部分)等?我的主張是敘眾本,就是要如本書作者那樣敘述一部作品的文本演進之史。

  從版本學視域看,本書的重要特色是在提供了金庸小說版本的全知識。上述六種文本也可以說是金庸小說的最重要版本,本書介紹了這些版本的不同形態及其相關資訊,尤其是呈現了其封面、版權頁、連載版面等書影,它們是小說文本的文物性存在和實物性證據。文本研究須依據版本實物,書影正是一種很好的替代品。本書還介紹了金庸小說傳播過程中的各種版本形態,如普及本、合訂本、四回本、十六回本、出租書版以及在東南亞各國的連載本等。其中還彙聚了各種盜版本(如爬頭版等),並提供了大量書影。關於盜版本的資訊,也是重要的版本知識和辨偽知識,當然它也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提供了金庸小說的傳播史料。因此,本書的版本學、辨偽學、傳播學價值不言而喻。另外,從更實用的意義上說,本書豐富的版本知識使它可以成為收藏金庸作品的指南寶典。
 
〈問世間「癡」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李志清/藝術工作者


  有訪談問金庸先生:「人生到底是什麼?」先生答曰:「大鬧一場,飄然而去!」其實他所謂的「大鬧一場」,何其認真!不說他的報業經營,單就小說來看,一改再改,一修再修!因不同需要,一部小說竟然有五、六個版本之多,力臻完美的態度,說是「癡」也不為過。

  金庸先生在不同時期修訂小說,簡單說,就是因身分心態而變動。第一個階段是報刊連載時期,可以稱之為舊版;估計當時先生的心態,是以促銷報紙(或雜誌)為主要目的,希望讀者每天(每期)追看。這時的先生,是一位很有創作能力的作家。

  第二個階段要將小說正式出版(香港明河社修訂版),當然要重新修葺,減刪以前即日急就章的一些錯漏,增添潤飾、修正文字語言。這時的先生,身分是認真的出版人,也是精益求精的作者。此階段的小說稱之為修訂版。

  第三個階段,金庸已成為學者,對其作品在學術上有更高的要求,此階段是為新修版。從創作到修訂,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認真、全力以赴地做人做事,看出金庸先生對生命的認真,又豈是大鬧一場而已?

  癡的朋友有許多,其中兩位是佼佼者,都癡在金庸小說上。一位是邱健恩兄,另一位是鄺啟東兄。兩位對金庸小說的癡,如段譽之於王語嫣、郭靖之於國家民族、黃蓉之於家人兒女、東邪之於妻子、南帝之於佛理、北丐之於美食、西毒之於武功第一……,都是癡人。

  邱健恩兄對金庸小說文本的研究早入「癡」境,已出版的巨構《漫筆金心》與小品《何以金庸》足為例證,今年再下一城,成為第三部曲,對金庸小說不同的版本如數家珍。整理爬梳是其專長拿手功夫,要不是他,如此千頭萬緒的海量讀本,怎能梳理得枝幹分明?這本近二十五萬字的巨構,章節條理清晰如許!

  亦早聞鄺啟東兄對金庸小說不同版本收藏的大名,我所認識的他,內斂寡言,然而一說到金庸相關事物,兩眼立時放光,看得出「癡」的程度極其嚴重,他的許多收藏品,我聞所未聞。這書最讓人驚喜的,竟然收錄了小說連載專欄後的「金庸答客問」,更讓讀者看到金庸當年回覆「金粉」時的妙文妙答。

  今次健恩兄與啟東兄合作,圖文互補,有如楊過與小龍女的玉女劍法雙劍合璧,金輪法王也望塵莫及!喜歡金庸小說的,必不能繞過這一部大作。兩位癡得認真,為金學立言、立功,何止大鬧一場,將不朽於世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本身,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研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的引人入胜程度,就已经让我对作者的洞察力深感敬佩。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金庸作品情节的回顾和人物的简单解读上,而是试图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和创作脉络。那种“原始光谱”的提法,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正在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去解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江湖恩怨、家国情怀是如何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汲取养分并最终定型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文学评论与历史考据、社会思潮进行精妙的编织,希望它能提供一种看待武侠小说的全新视角,避免落入传统书评的窠臼,带来真正的思想火花。这种求新求变的学术态度,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设计就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设计得非常有格调,一看就知道是用心打磨过的用心之作,色彩搭配既古典又现代,很容易抓住眼球。而且,首刷附赠的那些周边,比如那份“金庸日报”和复刻的記事本,真的太贴心了!感觉像是挖掘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怀。把这一切都妥帖地装在典雅的书盒里,拆开礼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通常不太在意外包装,但这次真的被征服了,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纪念品,对于喜欢金庸武侠的同仁们来说,这份心意绝对是加分项,让人觉得物超所值,是对我们这些老读者最好的回馈。

评分

说实话,我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等待这本书的。期待是因为金庸的作品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太深远了,任何想深入挖掘其内涵的尝试都值得关注。忐忑则是因为,一旦深入挖掘,很容易破坏了心中原有的美好滤镜,我担心作者的解读会过于学术化,显得冷冰冰,从而冲淡了武侠本身的那种浪漫与豪情。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将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结合的文字。这本书的厚度已经预示了内容的丰富性,我希望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深邃,又不失为一位老书迷的赤诚与热爱,能够在知识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这才是真正伟大的评论家所具备的素质。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讲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这种需要细细品味的严肃读物来说至关重要。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好,墨色均匀,丝毫没有廉价印刷品的粗糙感。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在制作上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这种对物理媒介的重视,在如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纸质阅读体验”的执着。翻阅的沙沙声、油墨的淡淡清香,配合着严谨的文字,构成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而不是仅仅当作一本速读的资料。

评分

从我过去的阅读经验来看,很多关于武侠小说的评论往往流于表面,或者过度神化了作者本人。这本书的标题“原始光谱”似乎暗示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客观性的立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原型和文化冲突的,是选择性地回避,还是大胆地剖析?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清醒的认识,让我们看到金庸先生的伟大之处,同时也能够理性地审视其作品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局限性。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既不谄媚,也不苛求,而是以一种“同路人”的身份,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研究专著,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期待它能提供那些我们以往忽略的“幕后”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