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梁啟超(親簽版)

解讀梁啟超(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照
图书标签:
  • 梁啟超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思想史
  • 親簽本
  • 文化
  • 歷史
  • 傳記
  • 清史
  • 民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懷抱著愛與熱情,梁啟超成為啟蒙導師
殷殷叮囑、切切期盼,只望培育新生的中國
 
  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維新志士,也是清末立憲運動的重要支持者。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為後世留下主題廣泛、文體各異的千言萬字,例如流亡日本期間於《時務報》連載的《新民說》,從政治、經濟、道德等角度提出如何提升人民素質;《戊戌政變記》則以參與者的視角記錄、解釋戊戌變法,是珍貴的一手史料,也成為歷史撰述的最佳示範。中國現代思想的形成,無論政治、經濟、科學、文學各領域,無一不受梁啟超的影響與啟發。
 
  什麼樣的人民,成就什麼樣的國家。當時局還在為君主立憲或共和體制爭執不休時,梁啟超早已跳脫國體的框架,將眼界放在如何教育、形塑國家的根本――人民。其思想與寫作的終極關懷,始終是啟迪人民心智,使國家擺脫貧弱,走向康莊富強。
 
  今日讀梁啟超,不只因為其論述是歷史中的轟鳴巨響,更重要的是這些觀念對我們而言,依然深具閱讀與思索的價值。本書以「啟迪民智」為核心,選錄四十餘篇梁啟超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文章,依主題分類為學術思想、社會文化觀點與人生觀等,並由主編楊照老師撰寫導讀與提要,引領讀者體會梁啟超寫作的初衷,及字裡行間對國家、對人民進步前行的殷切期盼。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只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千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出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蒙昧不明的暗處。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
  解讀章太炎(國學大師)
 
  即將出版
  解讀陳垣(「國寶」史學家)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解讀王國維(國學大師)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解讀蔣夢麟(代表作《西潮》)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表)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王國維、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出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面貌。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呂芳上/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認識中國人文,從閱讀近代中國經典開始。(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呂芳上)
 
  ★閱讀民國時代下的人文典範,從中學習他們在時代變革下的勇氣精神,以及對於人文關懷的光輝面。(「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晚清民初思想巨擘、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生平与思想的深度剖析之作的详细简介,但不包含您提到的“解读梁启超(亲签版)”这一特定版本的具体描述。 --- 《思想的洪流: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精神转型》 导言:历史的交汇点与一位巨擘的诞生 本书旨在全面、细致地考察梁启超(1873—1929)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人物,如何从康有为的弟子,一步步蜕变为影响了数代知识分子、塑造了近现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版图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我们不将梁启超视为一个静止的符号,而是将其置于晚清至民国初年剧烈动荡的历史背景之下,探讨他在国家危亡的关口,如何以笔为剑,以学为舟,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 全书将结构性地分解梁启超复杂的思想演变脉络,从早期的“托古改制”的激进探索,到戊戌政变后的流亡生涯中的“保国、保种、保教”的呼吁,再到辛亥革命前后对政治体制的深刻反思,直至晚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整理国故与学术坚守。这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如何保持其批判精神与责任感的研究。 第一部分:少年的锋芒与戊戌的理想破灭 本部分重点描绘了梁启超早年的迅速崛起。他以惊人的天赋和勤奋,在维新思潮中占据了“笔杆子”的领袖地位。我们将详细分析《时务报》等刊物上梁启超如何以白话文形式,向传统士大夫群体和新兴知识阶层介绍西学,特别是孟德斯鸠、赫胥黎等人的思想。 梁启超的早期思想核心在于“新民”——强调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国家图强的先决条件。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五四运动。我们审视戊戌政变对他的个人命运和思想转向的决定性影响,探讨流亡日本(1898-1903年)期间,梁启超从体制内的改革者转变为体制外的“舆论领袖”的过程。在异国他乡,他创办的《新民丛报》,成为了留日学生和国内进步青年的“精神粮仓”。 第二部分:流亡中的思想实验与政治抉择 流亡的十年是梁启超思想的“实验田”。在这一阶段,他经历了从激进的君主立宪主义者到对民主共和制保持审慎态度的复杂转变。 1. 国家学说的重塑: 我们深入剖析梁启超对西方政治模式的选择困境,特别是他对“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理解。他如何整合中国传统“家国一体”的观念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新民丛报》中关于国家权力和个人自由的讨论,展现了他对现代政治哲学的早期本土化尝试。 2. 对革命党的态度: 梁启超与孙中山在政治路线上的分歧是近代史上的重要议题。本书将细致梳理梁启超对暴力革命的保留态度,他担忧仓促的革命将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和“流氓之盛”,强调渐进式的、基于国民教育的体制变革才是正途。这种审慎,反映了他深厚的传统士人责任感。 3. 学术转向的先声: 即使在政治论战最激烈的时期,梁启超的学术敏感性也开始浮现。他对清代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的研究,开始展现出超越党派斗争的广阔视野。 第三部分:辛亥前夜的“过渡”与“折中”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梁启超的政治立场呈现出明显的“中间路线”特征。他回国参与政治,在袁世凯政府中担任的短暂职务,并非全然的政治投机,而是在他“求一个稳妥过渡”的政治哲学下的尝试。 本书将重点探讨他如何试图在保皇与共和之间架设桥梁,以及在袁世凯洪宪帝制复辟时,他如何迅速“回心转意”,成为反对帝制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反对帝制运动中的角色,标志着他彻底放弃了对旧有君主制的幻想,转向对“共和精神”的构建。 第四部分:国学大师的黄昏与学术的回归 1917年南下护法运动受挫后,梁启超逐渐淡出政坛,回归至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启了他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具建设性的学术阶段。这不仅是个人的退隐,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向学术和文化领域寻求精神慰藉的缩影。 我们将详细考察他在国学领域的贡献: 史学方法论的创新: 梁启超作为史学大家,其《中国历史研究法》如何将西方近代理论与中国传统史料学相结合,开创了近代中国史学的规范。 文化史观的构建: 他对中国文化发生、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尤其是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独特见解,为现代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框架。 对“整理国故”的继承与批判: 梁启超晚年对“科学”与“玄学”的再思考,显示出他并未停止对时代问题的关注,而是以更深沉、更具历史纵深感的方式进行反思。 结语:梁启超的遗产与现代反思 梁启超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缩影。他的思想没有一条笔直的轨迹,而是充满了修正、矛盾与深沉的思辨。本书最终旨在评估梁启超留给后世的复杂遗产:他带来的启蒙之光,他留下的政治困境,以及他在学术上开辟的全新路径。理解梁启超,就是在理解近代中国精神转型的复杂性与必然性。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平实的叙事风格,还原这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巨擘的真实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策劃.主編
 
  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
 
  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图书目录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導 讀
第一輯 學術思想與人生觀
提 要
學問之趣味
為學與做人
敬業與樂業
人生目的何在
無聊消遣
最苦與最樂
「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
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
論宗教家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第二輯 民智的啟蒙——《新民說》(選錄)
提 要
敘 論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釋新民之義
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
論公德
論國家思想
論進取冒險
論權利思想
論自由
論自治
論進步
論自尊
論合群
論生利分利
論毅力
論私德

第三輯 社會與文化觀點
提 要
什麼是文化
治國學的兩條大路
美術與生活
人類歷史的轉捩
人權與女權
思想解放

第四輯 變法救國——《戊戌政變記》(選錄)
提 要
政變前記
政變正記
政變後記

第五輯 傳記、雜文
提 要
近世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
納爾遜軼事
亡友夏穗卿先生
讀《讀通鑑論》
笑 林

图书序言

  • ISBN:4711289875406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5 x 21 x 2.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楊照
 
  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民國」的前半場域是中國大陸,時間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民國」還有後半,那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搬遷到臺灣來所經歷的關鍵變化。
 
  在大陸的前半與在臺灣的後半,共同的特色是快速的變化與動盪,時局混亂打破了所有的現成答案,以至於逼迫人人困思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卻也打開可以進行破壞性或建設性種種實驗設計的大空間。
 
  因而「民國」是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都吃了神藥大力丸,不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天賦異稟,而是時代的動盪與糾結,逼出了他們的智慧與活力。他們沒有固定的位子,沒有往後看、往前看能夠有把握的軌道或方向,他們只能去找出、創造出自己的道路,往往是前人沒走過,甚至是前人認定絕對不可能走的道路。
 
  作為「民國人物」的陳寅恪,可以自由地在歐美遊學,不顧念、不追求學位,立志要培養自己研究「西北史」的所有學術配備;然後回到中國,受到變化時局的衝激,竟然也就快速轉型,將學術重心移轉到中古史上,成為中古史的大家。而這只是陳寅恪生命中大約二、三十年間發生的事。
 
  又例如胡適,他到上海進了學堂才開始學英文,沒多久就去了美國留學,在康乃爾念農學,才第一年,他就開始用英文寫日記,還用英文對美國人宣講、解釋「中國是什麼」。他很快放棄了農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哲學,沒等到完全辦好博士學位手續,就又回到中國,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已成為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那麼短的時間內,他的生命走出那麼多不同的風景。
 
  這絕對不單純是陳寅恪、胡適了不起,而是他們活在「民國」,得到了如此了不起、能夠成為「人物」的機會。「民國」是考驗、是挑戰,現實的條件使得在這個動盪空間中生活的人,沒有辦法做長期計畫,沒有資源完成具體社會建設,卻也因此鼓舞、刺激了豐富的人文思想。那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哲思,也不是閑靜漫步的沉穩產物,而是從再切身不過的存在困窘中逼擠出來的看法與論點。國家可能被瓜分,故鄉可能被強占,家庭可能徹底拆解,生活的最後據點明天可能就要消失......每一項都是真實的威脅,無從逃躲,非面對、非提出對自己、對群體的解釋不可。
 
  我長期以來不斷呼籲:「民國」不該被遺忘,忽略「民國」我們就無從弄清楚臺灣歷史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拋棄「民國」也就拋棄了這由眾多人存在苦痛換來的豐富人文思想資源。
 
  二○二一年史家余英時先生去世後,我受「趨勢教育基金會」之邀,錄製了一系列共十五講的課程,完整講述余英時主要的史學論著;次年,又受北京「看理想」機構之託,製播了共九十集的「溫情與敬意:錢穆學思總覽」節目,在過程中廣泛涉獵與錢穆、余英時同代的相關學者論著,產生了對於「民國人文學術」更深刻的珍視。在臺灣,三民書局是錢穆和余英時著作出版的關鍵交集機構,於是出於對時代與自身歷史背景負責的考量,對劉仲傑總經理提出了編選這套系列叢書的想法。很幸運地,我的構想獲得劉總經理的大力支持,配備了充分的編輯專業人才協助參與,得以在一年多的準備之後,到二○二三年中實現為和讀者相見的精編選集。
 
  「民國」的歷史狀況使得這段時期的思想,很明顯地以原創性與多樣性見長,相對地缺乏大規模系統建構的成就,因此最適合以選文的方式來呈現。系列中每一本選集基本上都是在通覽目前能找到的作者著作全集後編定的,盡量保留個別篇章的完整面貌,避免割裂斷章取義。體例上,每本選集前面附有長篇「導讀」,向讀者充分說明這位作者的時代意義,以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減少閱讀隔閡,幫助大家得到更切身的體會。另外按照文章性質分若干輯,每輯之前備有「提要」,既提供文章出處背景,也連繫「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的具體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第一批共十本,提供了從一八六九年出生的章太炎,到一八八五年出生的熊十力,包括梁啟超、陳垣、呂思勉、歐陽竟無、王國維、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等民國學術人文思想人物的作品精華,希望能讓讀者興發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我們將會在未來擴大人物系列,期望能開創出一片「毋忘民國」的繁華勝景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