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梁啟超(親簽版)

解讀梁啟超(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懷抱著愛與熱情,梁啟超成為啟濛導師
殷殷叮囑、切切期盼,隻望培育新生的中國
 
  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維新誌士,也是清末立憲運動的重要支持者。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為後世留下主題廣泛、文體各異的韆言萬字,例如流亡日本期間於《時務報》連載的《新民說》,從政治、經濟、道德等角度提齣如何提升人民素質;《戊戌政變記》則以參與者的視角記錄、解釋戊戌變法,是珍貴的一手史料,也成為歷史撰述的最佳示範。中國現代思想的形成,無論政治、經濟、科學、文學各領域,無一不受梁啟超的影響與啟發。
 
  什麼樣的人民,成就什麼樣的國傢。當時局還在為君主立憲或共和體製爭執不休時,梁啟超早已跳脫國體的框架,將眼界放在如何教育、形塑國傢的根本――人民。其思想與寫作的終極關懷,始終是啟迪人民心智,使國傢擺脫貧弱,走嚮康莊富強。
 
  今日讀梁啟超,不隻因為其論述是歷史中的轟鳴巨響,更重要的是這些觀念對我們而言,依然深具閱讀與思索的價值。本書以「啟迪民智」為核心,選錄四十餘篇梁啟超最具代錶性與影響力的文章,依主題分類為學術思想、社會文化觀點與人生觀等,並由主編楊照老師撰寫導讀與提要,引領讀者體會梁啟超寫作的初衷,及字裡行間對國傢、對人民進步前行的殷切期盼。
  
  ▍「展讀民國人文」係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瞭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隻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齣人物的時代,尤其是齣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韆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齣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傢找到解決問題的齣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係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濛昧不明的暗處。
 
  ▍「展讀民國人文」係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傢)
  解讀章太炎(國學大師)
 
  即將齣版
  解讀陳垣(「國寶」史學傢)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解讀王國維(國學大師)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解讀蔣夢麟(代錶作《西潮》)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錶)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係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王國維、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使係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齣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麵貌。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呂芳上/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係特聘教授
  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廖彥博/《悲歡離閤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認識中國人文,從閱讀近代中國經典開始。(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呂芳上)
 
  ★閱讀民國時代下的人文典範,從中學習他們在時代變革下的勇氣精神,以及對於人文關懷的光輝麵。(「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策劃.主編
 
  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文學名傢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
 
  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圖書目錄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導 讀
第一輯 學術思想與人生觀
提 要
學問之趣味
為學與做人
敬業與樂業
人生目的何在
無聊消遣
最苦與最樂
「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
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
論宗教傢與哲學傢之長短得失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第二輯 民智的啟濛——《新民說》(選錄)
提 要
敘 論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釋新民之義
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
論公德
論國傢思想
論進取冒險
論權利思想
論自由
論自治
論進步
論自尊
論閤群
論生利分利
論毅力
論私德

第三輯 社會與文化觀點
提 要
什麼是文化
治國學的兩條大路
美術與生活
人類歷史的轉捩
人權與女權
思想解放

第四輯 變法救國——《戊戌政變記》(選錄)
提 要
政變前記
政變正記
政變後記

第五輯 傳記、雜文
提 要
近世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
納爾遜軼事
亡友夏穗卿先生
讀《讀通鑑論》
笑 林

圖書序言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楊照
 
  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齣版計畫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民國」的前半場域是中國大陸,時間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民國」還有後半,那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搬遷到臺灣來所經歷的關鍵變化。
 
  在大陸的前半與在臺灣的後半,共同的特色是快速的變化與動盪,時局混亂打破瞭所有的現成答案,以至於逼迫人人睏思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卻也打開可以進行破壞性或建設性種種實驗設計的大空間。
 
  因而「民國」是齣人物的時代,尤其是齣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都吃瞭神藥大力丸,不是因為他們遺傳瞭天賦異稟,而是時代的動盪與糾結,逼齣瞭他們的智慧與活力。他們沒有固定的位子,沒有往後看、往前看能夠有把握的軌道或方嚮,他們隻能去找齣、創造齣自己的道路,往往是前人沒走過,甚至是前人認定絕對不可能走的道路。
 
  作為「民國人物」的陳寅恪,可以自由地在歐美遊學,不顧念、不追求學位,立誌要培養自己研究「西北史」的所有學術配備;然後迴到中國,受到變化時局的衝激,竟然也就快速轉型,將學術重心移轉到中古史上,成為中古史的大傢。而這隻是陳寅恪生命中大約二、三十年間發生的事。
 
  又例如鬍適,他到上海進瞭學堂纔開始學英文,沒多久就去瞭美國留學,在康乃爾念農學,纔第一年,他就開始用英文寫日記,還用英文對美國人宣講、解釋「中國是什麼」。他很快放棄瞭農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哲學,沒等到完全辦好博士學位手續,就又迴到中國,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已成為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那麼短的時間內,他的生命走齣那麼多不同的風景。
 
  這絕對不單純是陳寅恪、鬍適瞭不起,而是他們活在「民國」,得到瞭如此瞭不起、能夠成為「人物」的機會。「民國」是考驗、是挑戰,現實的條件使得在這個動盪空間中生活的人,沒有辦法做長期計畫,沒有資源完成具體社會建設,卻也因此鼓舞、刺激瞭豐富的人文思想。那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哲思,也不是閑靜漫步的沉穩產物,而是從再切身不過的存在睏窘中逼擠齣來的看法與論點。國傢可能被瓜分,故鄉可能被強占,傢庭可能徹底拆解,生活的最後據點明天可能就要消失......每一項都是真實的威脅,無從逃躲,非麵對、非提齣對自己、對群體的解釋不可。
 
  我長期以來不斷呼籲:「民國」不該被遺忘,忽略「民國」我們就無從弄清楚臺灣歷史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拋棄「民國」也就拋棄瞭這由眾多人存在苦痛換來的豐富人文思想資源。
 
  二○二一年史傢餘英時先生去世後,我受「趨勢教育基金會」之邀,錄製瞭一係列共十五講的課程,完整講述餘英時主要的史學論著;次年,又受北京「看理想」機構之託,製播瞭共九十集的「溫情與敬意:錢穆學思總覽」節目,在過程中廣泛涉獵與錢穆、餘英時同代的相關學者論著,產生瞭對於「民國人文學術」更深刻的珍視。在臺灣,三民書局是錢穆和餘英時著作齣版的關鍵交集機構,於是齣於對時代與自身歷史背景負責的考量,對劉仲傑總經理提齣瞭編選這套係列叢書的想法。很幸運地,我的構想獲得劉總經理的大力支持,配備瞭充分的編輯專業人纔協助參與,得以在一年多的準備之後,到二○二三年中實現為和讀者相見的精編選集。
 
  「民國」的歷史狀況使得這段時期的思想,很明顯地以原創性與多樣性見長,相對地缺乏大規模係統建構的成就,因此最適閤以選文的方式來呈現。係列中每一本選集基本上都是在通覽目前能找到的作者著作全集後編定的,盡量保留個別篇章的完整麵貌,避免割裂斷章取義。體例上,每本選集前麵附有長篇「導讀」,嚮讀者充分說明這位作者的時代意義,以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減少閱讀隔閡,幫助大傢得到更切身的體會。另外按照文章性質分若乾輯,每輯之前備有「提要」,既提供文章齣處背景,也連繫「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的具體思想麵貌。
 
  「展讀民國人文」係列第一批共十本,提供瞭從一八六九年齣生的章太炎,到一八八五年齣生的熊十力,包括梁啟超、陳垣、呂思勉、歐陽竟無、王國維、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等民國學術人文思想人物的作品精華,希望能讓讀者興發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我們將會在未來擴大人物係列,期望能開創齣一片「毋忘民國」的繁華勝景來。

圖書試讀

1
 
日本研究梁啟超的專傢狹間直樹寫過一本書,標題是「東亞文明史的轉變」,顯示瞭狹間給梁啟超的定位—他參與、促進瞭東亞文化思想的轉化。
 
我們可以從兩方麵來看,第一是看到梁啟超作為轉型期的思想人物,經歷過好幾個不同時期的變化。第二,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轉型如何聯繫上整個中國、乃至於東亞近代文明變化的軌跡。
 
梁啟超曾經是科舉神童,然而他的「成年禮」卻又是遇到瞭康有為,突然領悟自己過去為瞭科舉而吸收的知識學問,原來完全跟不上西方勢力衝擊所創造齣來的新現實,必須趕緊汰舊換新,尋找新的解決齣路。他參與瞭從政治體製改革上找齣路的大嘗試—一八九八年的「戊戌變法」,繼而承受瞭短短百日之後「戊戌政變」帶來的巨大挫摺。也因此他失去瞭在中國社會上固定的角色、地位,成為在變動時期的遊離知識人,反而開拓瞭他的思想領域。
 
許知遠寫的《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書中提示:要談論中國現代思想的形成,無論是科學、經濟學、佛學、法學、政治,乃至文學、小說,沒有任何一個領域能迴避梁啟超的影響,甚至許多現代知識領域他還扮演瞭開創者的角色。例如中國現代小說的明確起點,必定要追溯到梁啟超在一九○一年所寫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重新詮釋瞭小說的基本性質,從此開啟瞭擔負社會教育責任的「新小說」創作與流傳現象。
 
而且梁啟超在寫作中發展他的思想。從一八九六年齣任《時務報》主筆開始,一直到他去世,三十三年間他不間斷地寫齣瞭至少一韆四百萬字的作品。他的寫作形式包羅萬象,麵對不同的讀者,發揮瞭不同的歷史作用,其中甚至包括瞭應光緒皇帝之命而寫的〈京師大學堂組織章程〉,依照這份章程成立瞭「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歷史意義正在於其章程中引用瞭大量的外來文獻,擺脫瞭傳統「太學」的框架,形塑瞭中國高等教育的第一個現代組織。
 
也包括瞭為瞭示範自己的小說理論而寫的〈新中國未來記〉,那是突破傳統框架、格局的實驗性小說。將場景設定在共和形成多年後的中國國會裡,想像未來的國會議員們彼此討論國事時發錶的種種意見。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