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輓歌

東京輓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西水丸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日系
  • 东京
  • 犯罪
  • 小说
  • 推理小说
  • 黑色幽默
  • 社会派
  • 心理描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男人的故鄉是少年時代。】
而成為大人,指的就是與無數的、
無道理可言的死亡相逢。
 
日本「拙巧派」漫畫元祖
安西水丸自傳體長篇漫畫
《東京輓歌》
少年系・單色風景畫
《月刊漫畫GARO》 經典作品重現
 
  【安西水丸的創作原點、唯二漫畫集】
  漫畫界的夢幻逸品——
  華文世界首度(同步)出版
 
  《青之時代》【大塊文化】・《東京輓歌》【鯨嶼文化】
 
  【隨書附贈中文版特典・精彩推介文摺頁】
 
本書特色
 
  少年與東京鐵塔
  一位年輕人因為高中轉學來到了東京,他由此親眼目睹了一九五O年代平和的東京,戰爭已然結束,奧運的狂熱則尚未侵襲日本。東京鐵塔才剛剛建成,火車穿城而過。無論是日常生活的不同情節,還是童年的回憶,這位年輕人儼然成為自己存在的被動見證者,但每一個故事都讓這位年輕人成長茁壯……《東京輓歌》最早於一九八二年由青林堂出版,創作靈感來自安西水丸的童年及少年回憶,以平靜的視角描繪了昭和時代的東京風貌,是安西水丸非常重要的一本自傳體長篇漫畫。
 
各界聯合感性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dato
  Mangasick
  川貝母
  王春子
  林運鴻
  高妍
  馬世芳
  陶樂蒂
  張維中
  黃郁欽
  廖偉棠
  謝佩霓
 
  dato(專欄作家)
  從村上春樹散文中認識安西水丸的畫作,筆觸質樸,擅長用幽默元素與村上春樹相互輝映的他,原來在自己的作品中滿溢詩意與愁緒。回望安西水丸堪稱原點的作品集,他將自身回憶填滿畫格,每一個章節都像被美麗的斜陽曬著,暖黃中帶點哀愁的餘韻,讓我深深愛著。
 
  Mangasick(漫畫私倉)
  在臺灣,安西水丸的插畫、繪本和散文都有人關注討論,唯獨漫畫似乎只在饕客之間流傳。過去幾年,《青之時代》的日版一直處於絕版狀態,繼日文新版後,如今終於也有中文版了,而且居然一口氣兩本水丸的漫畫集(《東京輓歌》)同時問世。
  他追求的纖細、內斂,與同年代的鈴木翁二、安部慎一劇畫形成對比。後者壓抑、灼熱的情感不時被狂放的線條或景物的混沌、變形,以非語言的形式宣洩出來,水丸則以空曠、清潔的畫面乘裝他精心駕馭的線條。
  線勾出物的魂,魂沉降為淒冷,再鑲上追憶的口白。這望遠鏡指向什麼呢?港都倉庫的戀曲,出嫁的姐姐留下的少女雜誌,冬日廟會的陀螺,火車的白煙,草原,造船廠的小巷,模型槍⋯⋯水丸少年時代記憶昇華而成的海風之夢。
 
  川本三郎(作家)
  大家都知道安西水丸寫俳句,不過他的畫也像俳句般以「不寫滿」為特色。畫面徹底清淡,色調偏白。不會被裝飾得很紛亂,也不會因線條多樣而產生叨絮感。無比清爽。首先,不會有暴露過度情感的狀況。省略,餘韻,淡白──然後從中生出某種令人莫名懷念的漂泊感。傳達出「在卻又像是不在」的孤獨感。彷彿為了呼應畫面似的,身為主角的小朋友也只有單薄的存在感。這孩子所在之處,總是和「中心」拉開一段距離。在千葉海邊城鎮的他,是「東京來的少爺」。(摘自《東京輓歌》書末解說文)
 
  川貝母(插畫家)
  安西水丸的特色在於線條,看似隨意,實則恰到好處,難以再增添或刪減,隱隱散發的力量像是鑲嵌在空白處一樣。不打草稿以第一筆為最佳狀態的作畫方式,形成了某種「拙巧」的線條,變成富饒趣味與難以模仿的特色。線的延伸還可以注意在跨頁上的呈現,在作品中時常出現的海岸、荒原等大景,在極簡線條表現下仿佛更加廣闊寂寥。而在近景方面,安西水丸時常讓文字與畫面脫鉤,形成雙軌並行的創作方式,一時間會陷入他的記憶迷宮之中。這或許是他處理回憶題材的關係,記憶本來就會隨著時間遺失或錯位,隨著鏡頭拉近位移,反而有了一種窺視記憶的氛圍。
 
  王春子(插畫家)
  一直很想讀的漫畫。故事裡,東京鐵塔才剛蓋好,雖然是安西的少年自傳,或許是因為青春總會被各種獵奇事件吸引,安西水丸用感性流暢的線條畫出電影般的分鏡,上演出一篇篇有點憂愁、荒謬的少年時光,偶而在劇情引人入勝時跳出的奇妙的跨頁景色,雖然下的標題是青色少年,讀起來卻像是短篇的黑色喜劇。
 
  林運鴻(書評人、左轉有書/讀派書店店長)
  分開草浪、一去不回的火車,漸遠的轟鳴便是男孩的心。安西水丸是日本實驗漫畫譜系中,半透明的一顆彗星。他的畫風拙趣、情節雋永,故事裡男孩卻自溺於,窺伺年長女性之悸動。《青之時代》、《東京輓歌》發表於左翼狂飆的日本七〇年代,然而,時光停格於慘綠小鎮:失約病逝的父親、離鄉遠嫁的姊姊、陰暗酒吧內染血的媽媽桑⋯⋯安西筆下有種清麗到心碎的文學性:成長無涉啟蒙,荒蕪告別純真。
  
  高妍(插畫家、漫畫家)
  安西水丸逝世後,集結他人生軌跡出版而成的畫冊以這句話做為開場:「我好喜歡畫畫。喜歡到腦中只有畫畫,一路活到今天。」這簡短、直白、炙熱到彷彿稚氣青年才能脫口而出的話,完全闡述了他七十一年的繪畫人生。若要窺探他的生涯,《東京輓歌》與《青之時代》無疑是最好的入口。從男孩、少年、直至青年的視角,以全篇十六頁為一單位的篇幅,闡述著如此輕盈又寂寞的故事。他筆下一雙雙黑色的眼眸,映照著的從不僅是黑,而是有光、有風搖曳的景色。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讀完,一顆心也荒涼起來。然而故事儘管冷清,總帶著絲絲的溫柔。那是明知回不去,餘生卻仍一再回望、描摹的青春原鄉。
 
  張維中(作家)
  漫畫《青之時代》和《東京輓歌》可說是安西水丸的原點――是創作的,也是成長的原點。以插畫家聞名的安西水丸,早期曾連載過一系列漫畫,故事的主人翁是個少年,拓印著安西水丸自身青春期時代的影子。翻讀著這兩本漫畫,那些不亞於圖像線條的文字也充滿力道,有時更像是在閱讀詩作,感受一個孤獨少年,因為多愁善感,成長變成一件花力氣的事。男孩面對無常的不安,感受人間聚散,摸索自我的方向,那些孤獨,所幸最終都轉化成孕育出一個藝術家的充沛養分。
 
  黃郁欽、陶樂蒂(插畫家、繪本作家)
  安西水丸的漫畫有一種奇妙的氛圍,看似樸拙不精確的線條,卻反而是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就算是一個跨頁的空景,都讓人無法忽視他的存在。《青之時代》和《東京輓歌》的每一篇,都記錄了一段童年或少年時期的記憶。這樣的記憶人人都有,不過在安西水丸的筆下,孩子獨有的依戀、悔恨和惡意,都真實地接近赤裸⋯⋯映照出每個人曾經有過、幽微不可言喻的自己。
 
  廖偉棠(詩人、作家)
  安西水丸把GARO漫畫的另一個極端:「素淡」推至極致,回憶中的人情恍惚,言簡意賅的細節,竟然醞釀出一種我們現在認為是「侘寂」的醍醐味來。
  這樣一種餘音嫋嫋的輓歌只能屬於東京,屬於小津安二郎所留下來的東京,但又隱隱悸動著大島渚的少年們的絕望,無意間,竟然提前連接了村上春樹的虛無。日後也是村上的書令我們認識安西水丸,這種緣分,玄妙啊,也在《東京輓歌》裡俯拾皆是。
 
  謝佩霓(作家、藝評家、策展人)
  安西水丸是美術系正科班出身,因此對日本古美術的傳統自然得心應手。他以圓筆白描簡筆勾勒出的世界,本質繼承了浮世繪精神,這在其人物寫真和平板化空間最為明顯。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看漫畫書長大的漫畫家,難怪會堅持在十六頁漫畫的自律中,道盡自身事與人間事。
  安西有其老派,譬如始終用軟毛畫筆,又愛寫俳句。據此不妨說,他樸直的漫畫,其實是典型的大巧若拙。在憨態可掬的表象下,將十七個音節俳句短歌,以安西風格化意象,化為有聲有影有季節的故事。猶如他熱衷蒐集的一顆顆玻璃雪球,他在作品裡看似平舖直述毫無隱匿,卻藏進多少心事。
  《東京輓歌》、《青之時代》兩部漫畫中譯本,在此際同時出版正是時候,協助我們以新的眼光體會安西遺作的遺緒及餘味。藉此,我們不只悼念大師逝去的生命,而是與之再度重溫童年往事青澀時光的生命力,體悟到一但付諸藝術表現,從此青春不老,青春不死。
《星辰之影》:一部描绘失落与重生的宏大史诗 引言: 夜幕低垂,古老的城市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千年。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命运的丝线悄然交织,将几个看似无关的灵魂牵引至一起。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去,渴望着救赎,却又在迷途中徘徊。《星辰之影》不是一部简单的冒险故事,它是一曲关于人性、记忆与选择的挽歌,一幅在破碎中寻求光明的壮丽画卷。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艾瑟利亚”的架空大陆上。艾瑟利亚曾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文明中心,拥有令人惊叹的魔法科技。然而,一场被称为“大崩塌”的灾难彻底摧毁了旧日的辉煌,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废墟和被诅咒的土地。如今,幸存者们在废墟之上艰难求生,知识的碎片散落各地,古老的秘密如同幽灵般萦绕不去。 核心人物群像: 1. 艾莉亚·风语者: 艾莉亚是一名年轻的“记忆拾荒者”。她的特殊能力是能够触碰古老的遗物,并短暂地“重温”遗物主人留下的记忆片段。她并非为了财富,而是为了寻找关于“大崩塌”的真相——那场灾难似乎与她失踪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外表坚韧,内心却被无尽的孤独和对真相的渴望所煎熬。她的旅程,是从一个被遗忘的图书馆废墟中开始的,她找到了一枚刻有奇异符文的怀表,这成为了她探索迷雾的起点。 2. 凯尔·破晓之刃: 凯尔曾是艾瑟利亚皇家卫队的最后一名骑士,他的信念和荣誉在“大崩塌”中几乎被彻底击碎。他背负着未能保护人民的巨大愧疚,选择了流浪和自我放逐。他武艺高强,行事果决,但内心深处渴望着一个能够重新证明自己价值的理由。他隐居在边境的堡垒中,直到艾莉亚的出现,带着那枚怀表,打破了他平静(或说麻木)的生活。凯尔的剑术不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他约束内心混乱的一种方式。 3. 赛拉斯·缄默的智者: 赛拉斯是一个神秘的炼金术士,生活在一座漂浮在沼泽上方的空中实验室里。他痴迷于逆转“大崩塌”带来的腐蚀与衰败,他掌握着大量失传的知识,但也因此成为了某些黑暗势力的目标。赛拉斯的性格内向,言语不多,他用炼金术的复杂公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似乎知道比艾莉亚和凯尔所能想象的更多的内幕,但他对揭示真相持谨慎态度,深知知识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主要情节脉络: 第一幕:碎片的汇集 故事始于艾莉亚在“低语之森”的探索。她激活了那枚怀表,看到了一段模糊的影像——一个被冰封的城市和一位似乎正在进行某种危险仪式的身影。随后,她被一支名为“暗影契约”的神秘组织追捕,该组织致力于抹除所有关于旧日文明的痕迹。在一次惊险的逃亡中,她被凯尔所救。 凯尔起初对艾莉亚的“怪异”能力持怀疑态度,但当他看到怀表散发出的微光与他记忆中残存的皇家徽记相符时,他决定跟随艾莉亚。他们的目标一致:追踪怀表上指示的下一个地点——位于大陆中央的“回音之塔”。 第二幕:回音之塔与失落的科技 前往回音之塔的旅程充满了危险,他们不仅要躲避“暗影契约”的追杀,还要穿越被灾难扭曲的地域。他们途经的村落,每一个都呈现出“大崩塌”留下的不同后遗症:时间错乱的沼泽、植物异常生长的森林、以及被幻觉困扰的居民。 在回音之塔,他们找到了赛拉斯。赛拉斯通过分析怀表,确认了其核心部件是启动旧时代能源系统的关键。他揭示了“大崩塌”并非自然灾害,而是人为的实验失控,目的是为了创造永恒的能源,却不慎打开了通往另一个维度的裂隙。 赛拉斯警告他们,如果怀表被“暗影契约”的领袖——一个自称为“修正者”的实体所掌握,他将能够利用这股力量彻底抹除所有不符合他“新秩序”的记忆和历史。 第三幕:真相的代价与抉择 三人组决定不再逃避,而是主动出击,前往“冻结之城”——‘大崩塌’的源头。在这个被时间冰封的城市遗迹中,他们将面对“修正者”。 在最终对峙中,艾莉亚看到了完整的记忆。原来,她的家族正是启动实验的始作俑者,而“修正者”正是她的祖父,一个被永恒的悔恨和对控制的渴望所吞噬的人。他相信,只有彻底清除所有关于过去痛苦的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凯尔必须面对他曾誓死效忠的体系所犯下的错误,他最终选择了保护真相而非盲从荣誉。赛拉斯则利用他的炼金术知识,准备了一场足以暂时稳定空间裂隙的巨大反向能量脉冲。 高潮与结局的余韵: 高潮在于艾莉亚必须做出选择:是利用怀表的力量彻底摧毁“修正者”,同时也冒着让城市彻底崩塌的风险;还是接受祖父的“和平”,放弃自由意志和记忆。 在关键时刻,艾莉亚没有选择毁灭,也没有选择屈服。她用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作为媒介,引导了赛拉斯的能量脉冲,没有消除“大崩塌”的后果,而是将其“封存”在了可控的范围内,打破了“修正者”控制历史的企图。 “修正者”被击败,但真相依然令人心碎。艾瑟利亚没有立即恢复往日的荣光,废墟依然存在,但人们获得了重新书写未来的权利。凯尔决定留下来,重建新的守卫秩序,这一次,他守护的是自由而非僵硬的教条。赛拉斯回到了他的实验室,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这次经历带来的新数据,修复世界的创伤。艾莉亚则带着对家族复杂的感情,踏上了新的旅程——不再是拾荒者,而是记忆的守护者和引路人,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主题探讨: 《星辰之影》深刻探讨了记忆的重量与自由意志的价值。它质疑了“遗忘是否是救赎”的命题,并最终肯定了即使面对惨痛的真相,正视并铭记历史,才是通往真正重生的唯一道路。这部小说充满了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精妙的机关设计和对古代文明的浪漫想象,是一次对失落时代的回望,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憧憬。

著者信息

繪者簡介
 
安西水丸 Mizumaru Anzai
 
  本名渡邊昇,日本知名插畫家、漫畫家、小說家、設計師,以及繪本作家。一九四二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美術學科畢業,曾任職於日本電通,後赴美任職於紐約ADAC設計公司,後返日擔任過平凡社藝術總監。因為小說家嵐山光三郎的推薦,安西水丸開始在《月刊漫畫GARO》(《月刊漫画ガロ》)發表一系列漫畫作品,一九八一年後更開始成為獨立插畫作家。
 
  安西水丸最為人熟知的,是與知名小說家村上春樹有超過三十年的合作情誼,除了曾與村上春樹合作多本圖文繪本,並為村上春樹的小說繪製封面。而安西水丸也是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小說主角渡邊徹的現實原型。
 
  安西水丸著作無數,臺灣曾翻譯引進他的兩本著作:《你說,鳥取到底有什麼?安西水丸的鳥取民藝散步》(遠足)、《東京美女散步》(時報文化)。但較少人注意到,安西水丸也是極其重要的漫畫家,他曾在《月刊漫畫GARO》發表過無數膾炙人口的漫畫作品。結集成冊的漫畫集除了本書《東京輓歌》(東京エレジー)外,另有名作《青之時代》(青の時代)(以上二書日文版最早均由青林堂出版),中文版分別由鯨嶼文化以及大塊文化,於二O二三年五月首度翻譯引進臺灣。
 
  安西水丸二○一四年三月十九日不幸辭世,享年七十一歲。他一生獲獎無數,曾榮獲「朝日新聞廣告獎」、「每日新聞廣告獎」、一九八七年日本年度繪本作家獎(グラフィック展年間作家優秀賞)與一九八八年十日劇讀者評選獎(キネマ旬報読者賞)等。
 
譯者簡介
 
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兼藝廊「Mangasick」副店長。《漫漶:日本另類漫畫選輯》翻譯與共同編輯者。近年為商業出版社翻譯丸尾末廣、駕籠真太郎、松本大洋的漫畫作品,也進行逆柱意味裂、不吉靈二、好想睡、Ace明等小眾漫畫家的獨立出版計畫,幾乎每天都透過Mangasick臉書頁面散布臺、日另類視覺藝術相關情報。

图书目录

東京輓歌❶               7                   
東京輓歌❷              23
東京輓歌❸              39
東京輓歌❹              55
天誅蜘蛛                        75
清志                            91
北風漂浪                       107
獅子                           123
防風外套                       139
暗房                           155
後記/「單色風景畫」           171
火車                           177

解説 少年與東京鐵塔   川本三郎 193
附錄 《東京輓歌》繁體中文版後記/導讀  吳平稑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43176
  • 叢書系列:MANGA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後記
 
「單色風景畫」
安西水丸
 
  從赤坂過弁慶橋,爬上紀尾井坂後往四谷站的方向看,便是延展開來的上智大學堤防。坐在這堤防的草地上,國會圖書館(現在的迎賓館)的青銅屋頂會從正面映入眼簾。土堤下方有上智大學的網球場,球彈跳的聲響聽起來無比悠閒,一下子被都電車輪疾馳的聲音蓋過,一下子又傳回耳中。
 
  四谷有個町叫荒木町,我的阿姨住在那裡。她單身,住在僱用她的油商家中。那裡的老闆娘是三味線老師,我去玩的時候總是會碰到許多年輕藝伎或大學長歌研究會的學生,看他們拍自己的膝蓋學打節奏等等的。升上高中後,阿姨每個月都會買一本叫《美術手帖》的雜誌給我。最早買給我的那本是基里訶特輯,當時我認為他的線條十分沉靜,很不可思議。阿姨在我大學畢業幾年後的某個下雪天,因癌症去世了。
 
  我的戶籍在赤坂丹後町,現在成了赤坂四丁目。從家裡走向赤坂見附的途中,有一所女校叫山脇學園,它的高中部和短大之間夾著一條坡道叫丹後坂。該校的校徽是中間畫著富士山的愛心圖案。走在丹後坂一帶,經常會碰見身穿白衣(大概是剛結束家政科實習吧)的短大生。這種時候,我大多會壓低帽簷,通過他們身旁。赤坂見附前面坐落著一條商店街,叫一木通,四號和六號是緣日 。小時候,我會在夜晚間攤販買中日龍的七寶燒腰帶釦之類的玩意兒。小四開始,我就喜歡上中日龍的西澤一壘手了。沒記錯的話是在高二那年,我前往一木通寄暑期問候明信片,結果碰上傍晚陣雨,匆匆忙忙地衝進一家叫立田野的餡蜜店,只好點了冰淇淋餡蜜來吃。
 
  我喜歡有坡道的城鎮。順帶一提,我年輕時住過紐約曼哈頓幾年,那也是一個坡道很多的都會。曼哈頓據說是印地安人的語彙,意思是多坡地之島。如果要從我在赤坂的家走路前往乃木坂方向,越過赤坂台町山丘的路是最近的一條。走下台町的坡道會碰到一家旅館,名叫南國旅館,從那裡右轉便會到達乃木坂。爬上乃木坂則會經過一家叫窩瓦的俄羅斯餐廳。某些時候,比方說吹北風的傍晚,巴拉萊卡琴的樂音會乘風飄揚。我經常從那一帶散步到六本木去。討厭招搖的母親常對我說:「你要是圍紅色圍巾走在六本木之類的地方,我會羞到無地自容。」母親是明治時代的女子。
 
  我會走工人風,將圍巾繫在脖子上徒步。據說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會將圍巾繞在頸間,讓它尾端隨風飄揚,以如此姿態在蒙帕納斯的酒館現身。
 
  少年時代,我生活在一個叫千倉的海邊小鎮,偶爾會被母親帶到哥哥姐姐等人居住的東京。房總西線的列車若在傍晚時分逼近兩國站,映入眼簾的城鎮會浸泡在紅紅綠綠的霓虹燈光中,簡直像電影場景。每次去東京一定會拜訪某戶人家,那就是在佃島從事建築業的叔父家。他家附近有相生橋,在橋上看得到商船大學的練習船。相生橋上也看得到永代橋。造訪佃島的另一個樂趣,是前往西中通商店街。傍晚和下班的叔父一起前往西中通商店街的感覺,就像是去參加廟會。從赤坂前往佃島要搭開往水天宮的都電,然後在銀座轉乘開往月島的都電,接著還得在月島轉乘開往淺草的都電。在叔父家醒來,彷彿會聽見枕頭下方傳來都電電車行駛於晨霧中的聲響。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長井勝一先生和谷田部周次君,他們為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助力。
 
一九八二年五月
 
解說
 
少年與東京鐵塔
川本三郎
 
  「男人的故鄉是少年時代。」這是華茲渥斯說過的話。
 
  那是你依然幼小的時候;那是你距離現實一步之遙的時候,你即將踏入其中,因而感到期待和不安,這心情又引起了小小的緊張;那是天空和城鎮的樣貌每天看起來都不一樣、都很新鮮的時候;那也是感受到成長之恐怖的時候,自己彷彿要逐漸變得不再是自己了。每個男人都擁有這特權性的孩提時代。
 
  接著,隨著孩提時代遠離,你對它的懷念、愛戀便會呈反比增加。會逐漸覺得,那是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若用中原中也式的說法,成為大人就像「回過神來還真是來到了很遠的地方」。當人對成為大人的自己感到疲憊時,記憶中重播的少年時代會突然變得像無可取代的黃金時代。那本來就不是真正的少年時代。那是稍微經過美化、粉飾的少年時代,是一種虛構。人長大、失去純真,然後就能獲得「美好的孩提時代」作為補償。
 
  《東京輓歌》是長大成人的安西水丸回想、粉飾而成的兒童期的故事。它以幽默卻又隱隱帶著哀傷的失落時光為追尋對象。
 
  安西水丸生於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的東京,少年時代病弱,因此在母親故鄉千葉縣千倉町生活,升上高中時回到東京。《東京輓歌》像是以清淡的素描,畫出他在千倉的童年時代和回到東京後的高中時代。
 
  大家都知道安西水丸寫俳句,不過他的畫也像俳句般以「不寫滿」為特色。畫面徹底清淡,色調偏白。不會被裝飾得很紛亂,也不會因線條多樣而產生叨絮感。無比清爽。首先,不會有暴露過度情感的狀況。省略,餘韻,淡白──然後從中生出某種令人莫名懷念的漂泊感。傳達出「在場卻又像是不在」的孤獨感。
 
  彷彿為了呼應畫面似的,身為主角的小朋友也只有單薄的存在感。這孩子所在之處,總是和「中心」拉開一段距離。在千葉海邊城鎮的他,是「東京來的少爺」。
 
  在東京的高中,他是「轉學生」。朋友們大多自稱「ore」,只有他自稱「boku 」。只有他無法順利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
 
  這個「我」似乎沒有父親。母親扶養他長大,但在畫面中登場時永遠都只是一道黑影。這使得「我」的存在感更加單薄、虛幻。
   
  不過安西水丸絕不會叨絮地強調「我」的這份孤獨感,也不會明白表現出周圍令「我」感受到的不對勁。他反而徹底扮演一個旁觀者。「我」經常站到觀看的那一方。「我」對於參與現實產生微妙的抗拒,想要成為觀看者。他總是想要成為被動承受的一方。和人幹架的是他朋友,和女人上床的是大人。而「我」看著這一切,意圖將自己擺到觀眾的位置。《東京輓歌》會在讀者心中留下依稀的哀傷印象,正是因為「我」的立足點。
 
  還有,關於「死」的軼事也若無其事地被安插進來。風趣的高中同學死於三河島站國鐵事故,在朋友家碰見的黑道風男子強迫情人殉情,之後剩下的是遼闊的風景。「我」在那片空白之中,獨自奔向虛無。同時不斷確認一個事實:成為大人,指的就是與無數的、無道理可言的死亡相逢。
 
  安西水丸眼中的東京,是尚且安穩優美的昭和三十年代初期東京。是一個安靜的東京,被夾在戰後混亂與奧運後的喧鬧之間。東京鐵塔、地下鐵丸之內線、奔走於東京各處的都電才剛興建完成,勝鬨橋還會開閉 。輕柔包裹「美好少年時代」的東京風景仍遍佈純真。後來,「我」與朋友絕別,一個人面對風景,只想和風景擁有相通的語言。彷彿想要相信:唯有風景能夠安慰孤獨的少年。
 
  我非常喜歡「我」比完劍道、獨自看著剛蓋好的東京鐵塔那段。孤身一人的少年,和剛蓋好的東京鐵塔。在那場面,孤獨和不安都在風景之中獲得了溫柔的慰藉。於是,微風靜靜吹拂,彷彿要擄走少年的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后心头为之一颤的作品,它的情感内核异常强大,却又被包裹在一种极其克制、近乎冷峻的笔调之下。作者似乎深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许多最沉痛的悲剧,都没有用浓墨重彩去渲染,而是通过环境的萧瑟、人物细微的动作、甚至是长时间的沉默来传达。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故事的力量得以沉淀,并在读者心中慢慢发酵、直至沸腾。我个人对书中对特定地域风貌的描绘印象深刻,那种地域性的压抑与辽阔感,被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歌的语言精准捕捉,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力量。书中的几组人物关系设计得极其精妙,充满了宿命的张力和无法言说的依恋与疏离,让人不断去思考“连接”与“断裂”的本质。读这本书,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沉浸,去感受那种由内而外渗透出的、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巨大哀愁。它像是深夜里的一盏孤灯,光芒虽微弱,却足以照亮人心中最幽暗的角落。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日常”的颠覆性重构。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最平凡的场景——一顿晚餐、一次通勤、一场无聊的会议——注入一种令人不安的超现实感。这种感觉并非来自奇幻元素的介入,而是通过对细节的极度放大和对人物潜意识的精准挖掘,使得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开始扭曲、变形,展现出其背后隐藏的荒谬与疏离。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产生一种“我好像在哪里经历过类似的情境”的错觉,这正是作者成功之处:他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集体无意识压抑下去的焦虑和困惑。叙事视角频繁切换,也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你永远无法完全确定眼前所见是真相还是幻觉。对于追求故事逻辑严密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对于热衷于探索后现代文学边界的读者而言,它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探险,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令人不安的发现。

评分

这是一部极富人文关怀的杰作,它的焦点始终凝聚在“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之上。作者没有居高临下地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赤诚的同理心,深入到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忽视、遗忘的群体内心世界。书中的语言风格是朴素而有力的,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每一个词语都像是从生活的泥土中直接汲取而来,带着真实的粗粝感。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社会议题时的克制与精准,它不是一篇空洞的宣言,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个体故事,让冰冷的社会结构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痛感。特别是关于代际矛盾和身份认同的探讨,处理得极为细腻,展现了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在寻找归属感时所经历的挣扎与迷茫。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阅读结束的释然,而是一种深刻的共情与沉重,它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对“他人”应有的态度。这本书,真诚得让人心疼。

评分

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了一种近乎眩晕的震撼感,它以一种近乎碎片化的、极其现代的叙事手法,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而又异常迷离的世界。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如此跳跃和富有张力,仿佛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进行一场高速剪辑的影像实验。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爆发的瞬间,充满了强烈的意象冲击力,迫使你必须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线索。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精力的,但回报同样丰厚——它迫使我们跳出固有的逻辑框架,去体验一种非线性的时间感知。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深度,那种游走于清醒与梦魇边缘的心理状态,被作者捕捉得丝丝入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道德模糊地带时的游刃有余,没有简单的善恶标签,只有一团团纠缠不清的、充满人性的灰色地带。这本书无疑是挑战传统阅读习惯的佳作,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才能真正领略其鬼斧神工之处。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作品,仿佛是一封来自遥远年代的密信,文字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朴与苍凉。作者对于历史的考据之精深,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在复述事件,更是在努力重塑一种逝去的生活质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觉自己如同一个无声的旁观者,穿梭在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街巷之中。书中的叙事节奏舒缓而绵长,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无波,时而激起细微的涟漪,引导着读者去细细品味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命运的微光。尤其是一些对于特定器物、服饰乃至日常饮食的细致描摹,那种匠心独运的笔触,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当时的温度和气味。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漫游,每翻过一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帷幕,让人不禁沉思:在那些相似的轨迹下,人性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沉浮与蜕变。这种深邃的内蕴,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值得反复咀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