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精裝版)

先知(精裝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紀伯倫
圖書標籤:
  • 先知
  • 吉蔔蘭
  • 詩集
  • 散文
  • 哲理
  • 愛情
  • 人生
  • 經典
  • 文學
  • 精裝
  • 名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身心無所安頓時,你可以聽聽「先知」怎麼說--
享譽西方世界的黎巴嫩作傢,跟你談談關於:
愛、婚姻、孩子、教育、罪與罰、善與惡、自由、宗教、死亡……
等二十六個人生根本問題的祕密。

  紀伯倫與泰戈爾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其代錶作《先知》已譯成五十餘種語言,僅美國版的銷量就近韆萬冊。紀伯倫透過一個睿智的東方哲人之口,將四十多年的智慧結晶娓娓道來,嚮世人講述自生至死之間的人生祕密,句句鏗鏘有力,觸動人心。

  翻開本書,收獲來自紀伯倫的能量與智慧,就能洗滌心靈,使內心強大平靜,不再茫然不知所措,更有勇氣麵對人生,宛如再次重生。

  ∣紀伯倫的智慧箴言∣:
  愛除自身外,既無施予,也無索取。
  愛既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為愛僅以愛為滿足。
  --〈論愛〉

  你們要彼此相愛,但不要給愛繫上鎖鏈。
  --〈論婚姻〉

  你們的孩子,其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們來到這世界,卻並非因你們而來。你們能給予孩子你們的愛,而不是輸入你們的思想。
  --〈論孩子〉

  工作是徒勞無益的,如果缺少愛。
  當你們懷著愛工作時,你們便與你們自己、與他人、與上帝閤為一體。
  --〈論工作〉

  你們所謂的自由,實際上就是最堅固的鎖鏈,儘管那鏈環在陽光下閃爍著光亮,炫人眼目。
  --〈論自由〉

  你們不應對友誼有其他的要求,除瞭讓友誼更深地印刻在你們的心靈裡。
  --〈論友誼〉

  你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你們的神殿,就是你們的宗教。
  --〈論宗教〉

  除瞭將氣息從不停的呼吸中解放齣來,使它從羈縛中站立並升騰至天空,去無拘無束地尋求造物主,那停止呼吸又是什麼呢?
  --〈論死亡〉

  ★譯自貝魯特世代齣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紀伯倫英語作品阿語全譯本》,傳神譯筆,原汁原味還原紀伯倫語言特色!
  ★收錄創作年錶及譯者長文譯後記

書評

  作者以純潔美麗的詩的語言,說齣瞭境界高超、眼光遠大、既深奧又平凡的處世為人的道理。--作傢 冰心
 
《風之影》:一個關於失落文明與宿命輪迴的史詩 作者: 伊利亞斯·維恩 譯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譯者名) 裝幀: 典藏精裝,附帶手繪星圖與古代文字對照錶 頁數: 約 850 頁(含附錄與注釋) --- 導言:當記憶被沙塵掩埋 《風之影》並非一個簡單的冒險故事,它是一部深入人類文明根源、探究時間悖論與個體在宏大命運麵前掙紮的恢弘史詩。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被稱作“寰宇之外”的廣袤大陸上,這裏曾是“泰坦之裔”——一個掌握瞭超越時代科技與哲學智慧的古老文明——的所在地。然而,一場被史詩稱為“寂靜之蝕”的災難,在數韆年前抹去瞭他們的存在,隻留下散落各地的奇特遺跡和無法破譯的符文。 我們的主角,卡西米爾·洛剋,是一個隸屬於“星軌觀察者”的年輕學者。星軌觀察者是一個世代守護著古老知識、卻因過於保守而逐漸邊緣化的秘密社團。卡西米爾不滿足於對殘篇斷簡的枯燥整理,他堅信泰坦之裔的消亡並非偶然,而是某種預先設定的循環。 第一部:碎片的低語 故事始於卡西米爾在“迴響峽榖”的一次探險。這裏是舊日泰坦文明最邊緣的輻射區,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奇異的、令人不安的靜默。在一次突如其來的沙暴中,卡西米爾偶然發現瞭一座半掩埋的地下神殿。神殿的核心,並非金銀財寶,而是一塊懸浮著的、散發著微弱藍光的“記憶水晶”。 觸碰水晶後,卡西米爾經曆瞭短暫而駭人的“共振”——他看到瞭泰坦文明鼎盛時期的景象:懸浮的城市、與星辰的對話、以及他們對“終極和諧”的狂熱追求。但緊隨其後的,是令人心悸的恐懼與失控的景象。 這份記憶碎片將卡西米爾捲入瞭一個龐大的謎團:泰坦文明並非毀於外敵或天災,而是毀於他們自己對“編織者之網”——一個旨在控製時間流嚮的理論物理實驗。他們試圖超越“必然”,卻可能因此觸發瞭某種宇宙級的“迴溯機製”。 第二部:追逐時間的低語者 卡西米爾的發現立刻引起瞭多方勢力的注意。 “鐵律議會”,當今大陸的統治者,一個崇尚實用主義與嚴苛秩序的軍事集團,視泰坦科技為威脅,意圖銷毀所有相關證據。 而另一股神秘力量,“灰燼信徒”,則認為寂靜之蝕是神祇的旨意,他們四處搜集泰坦遺物,企圖通過獻祭來“重啓”世界,哪怕這意味著重蹈覆轍。 卡西米爾在逃亡中遇到瞭兩位至關重要的盟友: 1. 薇奧拉·桑德:一位流浪的機械師,她擁有一雙能洞察機械結構奧秘的眼睛,並駕駛著一艘改裝過的“風箏艇”——一種利用古代氣流導引技術的飛行器。她不關心曆史真相,隻專注於理解機械的運行之道。 2. 澤諾:一個身份曖昧的古籍抄寫員,他似乎對泰坦的語言和哲學有著遠超常人的理解,但他總是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他的忠誠似乎係於一個比卡西米爾更宏大的目標。 三人組踏上瞭尋找泰坦文明核心檔案館——傳說中的“無聲之塔”的旅程。他們的路綫穿越瞭被汙染的“低語沼澤”,攀登瞭“永恒冰川”,每一次探索都伴隨著對古老倫理睏境的拷問。 第三部:關於“自我修正”的恐懼 隨著故事深入,卡西米爾發現泰坦文明的崩潰遠比他想象的復雜。他們試圖“修正”曆史中的某個錯誤節點——一個關於愛與犧牲的個人悲劇,但這種對因果律的乾預,導緻瞭“現實的裂變”。 在無聲之塔的深處,卡西米爾激活瞭主控颱,並與泰坦文明的最後一位存活者——一個被數字化意識體化的“看守者”進行瞭對話。看守者透露瞭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實: 宿命論的陷阱: 泰坦人發現,他們所有試圖改變曆史的努力,都被曆史本身所吸收,並成為曆史必然發生的原因。他們試圖避免的災難,正是他們乾預行為所産生的副産品。 “觀察者效應”的終極體現: 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時間綫的乾擾,這種乾擾最終導緻瞭自我抹除的必要性。 卡西米爾現在麵臨的抉擇是:他能否利用泰坦留下的技術,找到一個“中立點”,既不完全接受命運的既定,也不魯莽地進行乾預?或者,他是否注定要成為新一輪循環的引爆點? 尾聲:風影的消散 在與鐵律議會和灰燼信徒的最終對決中,卡西米爾必須決定是否要啓動“迴溯之錨”——一個可以徹底抹除泰坦文明所有技術影響的裝置。薇奧拉的機械智慧和澤諾的哲學指引,幫助他看清瞭技術的本質:知識本身無善惡,惡的是人類試圖將其變成操控時間的利刃。 最終,卡西米爾選擇瞭一種摺中的方式。他沒有完全抹除一切,而是將泰坦的“警示”——而非“技術”——植入瞭新時代的知識結構中,確保後世的探索者能以敬畏之心麵對宇宙的法則。 《風之影》的結局是開放而沉思的。卡西米爾和他的同伴們消失在瞭曆史的迷霧中,留下的隻有一片寜靜的大陸,以及偶爾在黃昏時分,人們耳邊拂過的,仿佛是古老嘆息的——風之影。 --- 核心主題 本書探討瞭幾個深刻的主題: 時間的不可逆性與人類的僭越欲望。 知識與權力的腐蝕性。 記憶、曆史與身份構建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宏大宇宙規律麵前,個體的能動性極限。 這部作品融閤瞭硬科幻的邏輯推演、古典史詩的磅礴氣勢以及對人類哲學睏境的深刻反思,為讀者提供瞭一次穿越時空、挑戰認知的閱讀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紀伯倫(Kahlil Gibran, 1883-1931)


  享譽世界的黎巴嫩作傢,與泰戈爾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

  生於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貝什裏,八歲時傢庭遭遇變故,父親入獄,十二歲時,母親攜四個孩子移居美國波士頓。一傢生活艱難,靠沿街兜售物品為生。

  十五歲迴到故鄉黎巴嫩求學,二十歲畢業後重返波士頓,二十二歲時在紐約發錶處女作《論音樂》,二十五歲時在摯友的資助下前往法國巴黎學習藝術,師從藝術大師羅丹。此間遊歷歐洲,開闊眼界。

  二十八歲,發錶阿拉伯語小說《摺斷的翅膀》,被譽為「阿拉伯文學新運動的開端」。三十五歲後相繼發錶備受好評的《瘋人》、《先驅》、《先知》、《沙與沫》、《大地之神》等八部散文詩集。其中《先知》引發轟動,先後被譯成五十餘種語言,僅美國版的銷量就近韆萬冊。

  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夜,紀伯倫因病逝於紐約,享年四十八歲。根據他的遺願,長眠於故鄉黎巴嫩的一處修道院。

  一九八四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在首都華盛頓為紀伯倫建立紀念中心,以此錶示對這位偉大作傢的尊重。

譯者簡介

蔡偉良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深翻譯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阿拉伯文學研究會原會長,上海翻譯傢協會原理事。長期從事阿拉伯文學、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齣版專著、譯著十餘部。代錶譯作紀伯倫三部麯《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經久不衰,備受好評。
 

圖書目錄

船的來臨 
論愛 
論婚姻 
論孩子 
論施捨 
論飲食 
論工作 
論悲歡 
論居室 
論衣服 
論買賣 
論罪與罰 
論法律 
論自由 
論理智與情感
論痛苦 
論自知 
論教育 
論友誼 
論說話 
論時間 
論善與惡 
論祈禱 
論享樂 
論美 
論宗教 
論死亡 
告別 
 
紀伯倫創作年錶 
譯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37378
  • 叢書係列:愛經典
  • 規格:精裝 / 256頁 / 14.8 x 21 x 3.5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譯後記

  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阿拉伯文學作品應該是民間故事《一韆零一夜》,其次就是黎巴嫩作傢紀伯倫的《先知》瞭。

  紀伯倫全名是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於一八八三年生於黎巴嫩北部貝什裏村,是基督教馬龍派教徒。卒於一九三一年,終年四十八歲。

  紀伯倫雖然在世僅四十八年,但從二十歲開始發錶作品,其二十八年的文學生涯為後人留下的阿拉伯語和英語作品達十六部之多。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未被收入集子的隨筆和大量書信。他最著名的散文詩作品《先知》已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成為世界上除莎士比亞的作品外最暢銷的文學作品,他也因此成為第一位享譽西方世界的阿拉伯作傢,甚至連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對他都有過很高的評價,認為紀伯倫「是東方颳來的第一次風暴……你給我們西海岸帶來瞭鮮花」。

  紀伯倫不僅僅是一位傑齣的文學大師,還是一位成功的多產畫傢,一生留下的大小畫作達七百餘幅。早在文學創作之前,他就已經開始習畫,二十一歲時就已成功舉辦瞭個人畫展,後赴巴黎,並落住藝術傢聚集地濛馬特高地附近。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巴黎被認為是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而濛馬特高地正是這一中心的心臟,所有現代派藝術及其代錶人物、領軍藝術傢都曾在這一高地上從事藝術創作。紀伯倫就是在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中度過瞭兩年,所受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所受當時頗為流行的象徵主義影響尤甚。紀伯倫的這次巴黎之行可以看成是其一生中最大拐點的起始。在巴黎的兩年,紀伯倫不僅習畫,接受諸如羅丹等藝術大師的指點,或許更為重要的是,紀伯倫還閱讀瞭但丁、盧梭、伏爾泰、威廉·布萊剋等文學名傢的大量作品,同時他還對尼采的哲學思想欣賞有加,有學者認為,在紀伯倫很多散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子。

  一九一○年年底,紀伯倫迴到美國波士頓,一九一二年起定居紐約。一九二○年,紀伯倫與其他幾位旅美阿拉伯作傢、詩人一起創辦「筆會」,並齣任會長。一九三二年,旅居南美的阿拉伯文學傢成立「安達盧西亞社」,以這兩個文學組織為核心形成瞭在阿拉伯近現代文學發展史上著名的旅美派文學(又稱阿拉伯僑民文學)。而紀伯倫就是該流派當之無愧的旗手。

  紀伯倫逝世後,遺體被運迴黎巴嫩,並葬於傢鄉貝什裏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內,一九七五年,該修道院改建成紀伯倫博物館。在紀伯倫棺木的安放處,可以看到他的墓誌銘:「我和你一樣活著,就站在你的身邊,閉上你的眼,轉過身,你就可以看到我在你的前麵。」

  正如紀伯倫的墓誌銘所言,「我和你一樣活著,就站在你的身邊」,每當讀到紀伯倫的作品,就可感到是他在你耳邊私語;每當看到紀伯倫的畫作,就可感到是他在和你眼神互動。
中外文史學界一緻認為,紀伯倫的《先知》是他文筆最精彩、思想最深邃的作品,也是他散文詩創作的巔峰之作,它之於紀伯倫,有如《吉檀迦利》之於泰戈爾,正是《先知》使紀伯倫蜚聲世界。

  在《先知》之前,紀伯倫已經創作瞭《瘋人》、《先驅》、《行列》、《暴風集》等多部英語、阿拉伯語散文詩集。《先知》創作歷時數年,傾注瞭紀伯倫幾乎全部的心血,與其之前的英語作品相比,其在思想深度上明顯成熟,似已完成瞭紀伯倫思想的宏大架構。《先知》篇幅不長,而涉及的主題卻包括人生必然麵對的幾乎所有事和物。作者在《先知》中藉哲人——艾勒穆斯塔法之口闡述瞭他本人對愛、婚姻、孩子、飲食、居室、理智與情感、罪與罰、善與惡、自由、宗教、死亡等問題的看法。毫無疑問,《先知》是紀伯倫最為精彩的作品,是他對自身長年沉思的最終提煉,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他的「第二次降生」,而且是等瞭「韆年」後的再生。

  且看紀伯倫對愛的論述:「愛除自身外,既無施予,也無索取。愛既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為愛僅以愛為滿足。」「滿心歡喜地在黎明醒來,感謝充滿愛的又一天來臨。中午小憩,默念愛的柔情繾綣。傍晚,滿懷感激之情迴到傢裡。躺下睡覺,然後在心中為你所愛的人祈禱,讚美之歌則印上你的雙唇。」顯然,紀伯倫心目中的愛是無私的愛,更是人類之大愛;再看紀伯倫的享樂觀:「享樂是一首自由之歌,卻不是自由。享樂是你們的願望之花,卻不是願望之果。享樂是嚮高處呼喚的深,卻不深,也不高。享樂是從籠中釋放的翅,卻不是自由翱翔的天空。是的,享樂確實隻是一首自由之歌。」

  從中不難看齣,紀伯倫的享樂觀是極其辯證的,享樂更多的是體現在追求享樂的過程中而並非享樂本身;宗教問題自古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儘管紀伯倫是基督徒,但是他在論述宗教的時候,卻完全超越瞭不同宗教之間的差異、超越瞭東西方人種、膚色的不同,而是站在人類、人性劃一的高度,如同神明一樣地指齣:「你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你們的神殿,就是你們的宗教」;「倘若你們要認識上帝,就不要成為解謎的人」。

  縱觀紀伯倫的作品,他從來也沒有否認過上帝的存在,更沒有否認過宗教,隻不過在他眼裡,宗教無非就是人的一種嚮往和精神追求,他不希望學者像「解謎」一樣過度地去解讀宗教,而更願意讓對信仰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從而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在這一層麵上,《先知》就如同用精美語言織就而成的經典詩篇。

  紀伯倫在《先知》中如同神明一般對生活萬象一一作齣解讀,從中可以觸摸到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人性的哲學思考。
  
  《沙與沫》與《先知》在形式上不同,它是格言類的散文詩篇,共收入瞭三百餘條紀伯倫的經典格言,根據紀伯倫自己的說法,《沙與沫》可被視為《先知》的補充。紀伯倫在為他的《沙與沫》寫的題記如是說:「這本小小的集子就如同它的書名《沙與沫》,僅僅是一捧沙、一勺沫。……每一個男人和每一個女人的雙翼都有著些許的沙與沫。但是,我們中有一些人願意展現自己的擁有,而另一些人卻羞於展現。而我則是不會赧顏的。……」

  《沙與沫》是在《先知》發錶後的第三年齣版的,之所以說它是《先知》的補充,是因為在紀伯倫本人看來,《沙與沫》是他在創作《先知》後意猶未盡的再言,儘管不是成篇的文章,有的甚至隻是一句話,但這纔是紀伯倫最本真的思想,是瞬間閃爍的理性光芒,無一不含有深邃的哲理,而更為重要的是他願意將自己的沉思、將自己的擁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所有人,讓人分享他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晶。

  《沙與沫》中的每一段錶述有如字字珠璣,又似如金箴言,給人以啟迪,讀後不僅迴味無窮,更能使心靈達到淨化,使性情得到陶冶。如紀伯倫對友誼的定義「友誼永遠是一種甜蜜的責任,而不是自私者的機會」,再如他在字裡行間所流露齣的人生觀:「我願意成為世上有夢、並想實現自己夢想的最渺小者,卻不願成為無夢、無願望的最偉大者。最可值得可憐的人,是想把夢想變成金銀的人。」

  《瘋人》是紀伯倫發錶的第一部用英語創作的散文詩集,共收入包括〈主〉、〈我的朋友〉、〈夜與瘋人〉、〈完美世界〉等作品三十五篇。從這些作品的結構和形式看,大多有點類似寓言和小故事,但行文灑脫,猶如詩化文章。在這些作品中或許第一篇〈我何以變為瘋人〉最為重要,它如一篇題記,為後續作品的齣現做瞭鋪墊,作者將自己比作「瘋人」,寓意深刻,而變成「瘋人」就是因為脫去瞭假麵具,「就這樣,我成瞭瘋子。而在這瘋癲之中我卻發現瞭自由和解脫」,這就是紀伯倫一生的追求和嚮往——自由和解脫。紀伯倫不想戴著假麵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欲藉「瘋人」之口,去諷刺看似完美的「完美世界」。在最後一篇題為〈完美世界〉的作品中,紀伯倫這樣說道:「我、一個被扭麯的凡人,我、一朵迷惘的星雲,在完美無缺的人的世界裡遊蕩。」甚至他竟如此發問:「我為什麼在這裡?遊弋在眾神中的迷惘靈魂之神嗬,我為什麼在這裡?」

  《先驅》和《瘋人》一樣,大多是一些寓言化書寫而成的短文,如〈阿拉杜斯王〉、〈價值〉、〈懺悔〉等。顯然,在每一則寓言故事中都蘊含著紀伯倫深邃的思想,細細品味亦不難揣摩到作者這種超現實書寫意在的精神指嚮,觸摸到他超乎常人的智慧。

  紀伯倫雖身處凡人世界卻不願如同他人那般失去自我而被異化,他變身「瘋人」,意在使話語者成為淩駕他人之上的超人(超人的另一種錶現——瘋人),使對看似不公世界的諷刺、揶揄,乃至抨擊成為可能。這就如同他在幾年後創作《先知》時,藉哲人艾勒穆斯塔法之口,以類似先知的口吻錶達他對世間事物的看法。

  一個傑齣的作傢是不應該被過度解讀的,解讀從某種程度上講,意味著標籤化,尤其像紀伯倫這樣的偉大作傢更不該被標籤化,紀伯倫的作品給人帶來的思維想像空間不但巨大而且多維,是再多的標籤都無法窮盡的。

  閱讀紀伯倫或許很難如同閱讀其他作傢那樣會給讀者帶來常人所說的愉悅和歡快,無論是「瘋人」還是「先知」,他隻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啟迪,讓人在咀嚼、領悟溢滿字裡行間哲理的同時,分享作者的深沉,意會他的情愫。

  閱讀紀伯倫的作品,遊走在紀伯倫那精美文字織就的虛幻且又實在的宏大空間,體驗到的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感享受。

蔡偉良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