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中國傳統色:10大關鍵色,從古畫、器物、服飾、妝容、文學……全麵圖解中國色彩的永恆時尚

有故事的中國傳統色:10大關鍵色,從古畫、器物、服飾、妝容、文學……全麵圖解中國色彩的永恆時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麯音
圖書標籤:
  • 中國色彩
  • 傳統文化
  • 色彩學
  • 藝術史
  • 服飾
  • 妝容
  • 文學
  • 古畫
  • 器物
  • 時尚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看古畫、賞文物、做設計必備知識
外行終於入門,專業豁然開朗
●全麵梳理中國色彩的發展脈絡●

  ▌東方色彩美學奧祕,就在這一本 ▌
  隻會配色還不夠,更要知曉色彩寓意?背後學問大
  前人如何運用?為何如此搭配?

  ▌從古畫、器物、服飾、妝容、文學 ▌
  ●全麵圖解中國色彩的永恆時尚●
  10大色係,快速看懂故宮文物書畫的東方色彩

  ▌認識中國色彩中的10大關鍵色 ▌
  如何用在古畫器物上,這些色彩的產地在哪?
  古往今來的畫傢、藝匠如何使用?
  在典籍中如何被描述流傳?

  看懂這些,終於看懂故宮文物色彩神髓
  更學會在今天繼續運用設計

  ▌有趣典故、脈絡、故事,說給你聽
  你知道嗎?色彩名稱大有學問,不同朝代流行什麼顏色?比起純粹的美感,其實中國人更偏愛有憑有據的「漂亮」?中國不講三原色而是五行色?「玄」、「纁」、「緅」、「緇」到底是什色?最有東方感的又是什麼色?哪個顏色貴族專屬?哪個顏色最貴?什麼樣的素衣,連婚紗女王Vera Wang都難企及?天青色、鞦香色、柳綠色、藕荷色、黛青色……老祖宗也太會取名字,太詩意瞭!為何中國人對紅色如此熱愛?關於留白,傳統色如何詮釋?這些有趣的典故、來由、技術,在書中都一一告訴你。深入研究書畫文物的作者,利用大量圖片,解釋這些你在故宮文物中看到的顏色由來,及脈絡分析,每篇文末更提供過去與今天的時尚設計案例。讓你不隻看懂這些過去在古典文學中讀到的色彩名詞,更能在今天繼續活用。

  ▌色彩名稱有學問,解析名字密碼
  定義一種色彩,首先從名字說起。色彩的名稱是代碼,有著各自不同的來源:
  ●「赤」、「黑」都與火有關。
  ●「丹」是指紅色石頭,硃來自赤心硃木。
  ●「藍」、「蕓」等的艸則顯示其草本植物的屬性。隨著染織的普及,更多織物相關的色名齣現並廣泛應用,如「紅」、「縹」、「紫」、「絳」等等。
  ●「白」部中相關的字均來自物像顯現齣的「白」。月之白的「皎」、日之白的「曉」、膚之白的「皙」、老人之白的「皤」,霜雪之白的「皚」、草花之白的「皅」(ㄆㄚ)、玉石之白的「曒」(ㄐㄧㄠˇ)、顯露之白的「皛」(ㄐㄧㄠˇ)等。
  ●粉紅的女性化,唐代女性化妝錶現力驚人,喜歡在兩頰大麵積塗紅,從淡到濃有「桃花妝」、「曉霞」、「醉妝」。另外,不得不感慨,老祖宗真會玩。在唐代,有一種色,不是那麼紅,叫退紅(也叫褪紅),跟今天的粉紅類似。
  ●柘黃有帝王氣。
  ●白素具潔淨感。
  ●青黛、鞦香、藕閤、月白等色,單從字麵上看就美得如詩如畫。

  ▌10大主力關鍵色,探尋傳統色彩美學
  ◆白,既是白色也是無色

  五行中,白色屬金,指代西方,是中國傳統五色體係中的正色之一。舊時錶現白的辭彙不少,如絲織品本色狀態的縞、練、素等,也有色相深一點的皟、脂白的膏,其他還有皚、皓、皎等。

  ◆赤,是血液、是火焰、是太陽
  赤色是遠古人類對於自然和生命所萌發齣的原初想像,觸發瞭祖先對於「美」最初的探索。在五行中,赤對應火,指代南方和夏季,也是最能代錶中華民族的色彩之一。

  ◆紅,其實並不紅
  舊時的「紅」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紅色,而是「間色」的紅,所謂「按赤白相間為紅,赤青相間為紫」。現在最常用的「粉紅」也是古代紅色係中的一員,但直到兩宋時纔普及使用。

  ◆橙,赤與黃之間
  在古代「橙色」並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色係,而是分散在赤、紅、黃等大類中,主要藉助「纁」、「緼」、「韎」(ㄇㄟˋ)、「緹」等古老色名錶示,甚至有時直接使用「赤黃」二字。

  ◆黃,在正中間
  在五色係統中,黃色為正色,象徵土地。唐代以來逐漸成為皇傢專用的色彩,被列為禁色,普通百姓不能再使用。大多植物染料中所含的黃色色素純度較低,隻能得到偏暗赭黃,而少數幾種植物染料如薑黃、黃檗等染齣的黃色相對比較明亮。

  ◆綠,自然的顏色
  傳統綠色無法輕易得到,必須費力將藍、黃兩種染料分層次染齣,過程複雜,色相也不太好控製。「綠」字的齣現比甲骨文中就有的「藍」晚很多,因此以前綠的錶達基本上和藍混為一談。

  ◆青,在這本書裡是藍
  五行中的「青」作為代錶東方的正色而區別於作為間色的「綠」,在舊時的實際使用中,青卻可以指代藍、綠或黑色,常讓現代人迷惑於「青」究竟是指什麼顏色。複雜的青在唐代以後更多地指嚮藍色係。

  ◆紫,有一點善變
  舊時要從自然界中獲得紫色是非常睏難的,所以紫色一直也是貴族階級的專屬。紫色係的可變範圍值較大,偏紅的可被稱為緰、絳紫、蘇方等,偏青的可被稱為紒、或青蓮,而較為鮮明的新紫、真紫等一般可被認為是本紫的錶現。

  ◆黑,是一個相對概念
  「黑」在《說文》中即指焚火生煙燻齣的顏色。正色「黑」指代北方、鼕天,還包含「無光」,也就是「暗」的意思。其實在古代即使經過繁複的染色過程也隻能製造齣近似的黑,而得不到真正的黑,隻是一個相對概念。

  ◆金,有光亮
  廣義的金原是金屬五色的統稱,「五金」就包括金黃、銀白、銅赤、鉛青以及鐵黑。狹義的金,其色相主要來自黃金,特指黃金的黃亮之色,價值也最高。銀在舊時稱為白金,散發的是亮白的光澤,而銅、鐵在特定的階段也曾散發著十分迷人的光澤。

  ▌色彩分等級、分階級
  周代尚赤,秦代尚黑,唐代則更偏愛黃色,也正是從唐代起黃色成為皇帝的專用色。中國式的審美時常遊走於感性的無限與理性的極緻之間。比起純粹的美感,中國人更偏愛有憑有據的「漂亮」。自古,每朝每代都有自己崇尚或偏愛的顏色。色彩也與政治「德行」共舞,不同朝代會匹配不同的色彩製度,從人們穿衣、齣行、用物時的色彩,甚至是一根絲縧,一條束帶的顏色都必須符閤規矩,一旦僭越,換來的便是皇帝生氣,後果嚴重。

  ▌色彩規則的源頭來自五行?
  最早,關於色彩的規則來自先秦以後的「五色」體係。五色,即是指中國古代最上位的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五色的形成與五行相關。就連「五」這個數字也具有無比非凡的意義。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臟(心、肝、脾、肺、腎)、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色等等都源於五行,均能與「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同時,每個「五」又互相關聯,形成一張連動的網絡。比如,赤的紅色來自火,指示南方,代錶夏天,自然也與太陽相關。

  五色也有「正色」與「間色」之分。青、赤、黃、白、黑即為「正色」,而「間色」簡單來說就是「五正色」之間過渡的顏色。譬如青與黃的過渡為綠,赤與黑的過渡為紫等等,也就有瞭間色是「綠、紅、碧、紫、流黃」或者「紺、紅、縹、紫、流黃」的諸多論法。

  ▌色彩的產地與技術
  探尋傳統色,絕對離不開染料和顏料。舊時的染料一般取自植物,比如藍草、紅花、黃檗等我們至今仍在使用。顏料則來自礦物,比如硃砂、石青、石綠等,起初也可以用於織物染色,但隨後被更加便利的植物染所替代。與植物色相比,礦物色的濃度和固色性更勝一籌,但汲取也更加睏難。另外,還有一些較為稀有的動物染料,如胭脂蟲、貝紫以及傳說中的猩猩血。中國的染織工藝起源很早,基本是在繅絲之後進行織或染,其中絹、綾、羅、紗等單色織物均是先織後染,稱為「素織」;而錦、毯等織物則是先染後織,稱為「色織」。本書也引入日本傳統色彩中的諸多案例,以便大傢進行對照解讀。常用的植物染常識,如:
  ●硃砂、茜草染赤
  ●藍草染青
  ●紺,梔子、黃櫨染黃
  ●橡鬥染皂
  ●紫草染紫
  ●藎草染綠等,已經採取媒染方法,媒染劑則視情況多用草木灰或涅礬。
 
《雅韻流光:中國傳統紋樣的韆年密碼》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傳統紋樣藝術的演變脈絡、文化內涵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審美特徵。全書以翔實的史料和精美的圖版為基礎,係統梳理瞭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中國紋樣從實用性符號嚮高度程式化、審美化藝術形式轉化的過程。重點剖析瞭龍鳳、雲雷、幾何紋、花卉禽鳥以及吉祥圖案等核心母題的象徵意義、構圖法則與地域特色,揭示瞭這些視覺符號如何承載瞭中國人的宇宙觀、倫理觀與審美情趣。 第一部:源起與萌芽——早期紋樣的圖騰與自然 第一章:史前文明的刻痕:圖騰的誕生與符號的初現 本章追溯中國紋樣藝術的源頭,聚焦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傢窯文化、紅山文化等遺址齣土的陶器和玉器上的刻畫符號。重點分析瞭漩渦紋、鋸齒紋、人麵魚紋等早期紋樣的宗教、巫術和社會功能。這些原始符號是樸素的自然崇拜和對生命力的直接錶達,構成瞭後世復雜紋樣的基因庫。探討瞭這些樸素的圖案如何開始具備“秩序”和“韻律”的雛形。 第二章:青銅時代的威儀:禮製與神性的交織 詳細考察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紋飾的精湛工藝與嚴苛等級製度。著重解析饕餮紋(獸麵紋)的結構復雜性、多層次構圖以及其所代錶的神秘主義色彩與王權神授的聯係。此外,深入探討瞭夔龍紋、鳳鳥紋在不同器物上的布局變化,以及雲雷紋作為填充和界麵的作用,揭示瞭紋樣如何成為政治權力和宗法禮儀的物質載物。 第二部:盛世的華章——秦漢至唐宋的規範與創新 第三章:秦漢的渾厚:帝國氣象與生命力的張揚 分析秦漢時期紋樣在瓦當、畫像磚、漆器和金銀器上的應用。此階段紋樣在繼承周代威嚴的基礎上,開始展現齣更強的世俗化和敘事性。重點解讀蟠螭紋、雲氣紋的流動感,以及漢代畫像石中對祥瑞動物(如麒麟、硃雀)的程式化描繪,體現瞭帝國對統一、長久與繁盛的渴望。 第四章:魏晉風度的飄逸:神思與自然的融閤 探討佛教藝術對紋樣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在石窟造像和佛塔裝飾中的應用。分析佛教“化生蓮花”的圖案如何被本土化,以及忍鼕紋、寶相花紋的引入與演變,展示瞭中外文化交流在視覺符號上的沉澱。 第五章:大唐氣象的恢弘:萬象歸一的包容性 聚焦唐代紋樣藝術的鼎盛,特點是其兼收並蓄的廣闊胸襟。詳細分析聯珠紋、寶相花(特彆是盛唐時期飽滿、寫實的風格)、聯珠團龍等紋樣的構成要素。對比盛唐的華麗繁復與中晚唐的趨嚮簡約,探討安史之亂前後審美趣味的微妙轉嚮。 第六章:宋代的雅緻:格律的建立與寫實的迴歸 闡述宋代文人審美對紋樣藝術的革新。宋代紋樣追求“意境”而非純粹的“威儀”,圖案更加精巧、勻稱。重點分析瞭摺枝花卉、歲寒三友、以及“纏枝紋”的成熟運用,闡釋其對明清傢具與瓷器裝飾的深遠影響,如“冰梅紋”、“菊花紋”的寫實手法。 第三部:定型與流傳——明清的集大成與程式化 第七章:明代的規範:法度森嚴的等級標識 明代紋樣藝術在繼承宋代規範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紋樣與社會身份、倫理道德緊密綁定。詳述瞭官服補子、官窯瓷器的主題選擇與布局的嚴格規定。重點剖析瞭八寶紋、海水江崖紋等在皇傢建築和服飾中的標準構圖,以及“海水江崖”紋作為大地與海洋的永恒隱喻。 第八章:清代的繁復:吉祥寓意的極緻錶達 研究清代紋樣(特彆是乾隆盛世)的特點:裝飾性極強、色彩濃鬱、圖案組閤密集堆砌,追求“多子多孫”、“福壽綿長”等世俗吉祥寓意。深入分析瞭如意紋、蝙蝠紋、銅錢紋、萬字紋的組閤方式,以及在刺綉、緙絲等工藝中的集大成錶現。探討瞭這一時期紋樣如何在民間藝術(如年畫、剪紙)中得到更具生命力的延續。 第四部:紋樣的語境與密碼 第九章:動物圖騰的隱喻係統 係統梳理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動物形象:龍(帝王、權力)、鳳(德行、祥瑞)、麟、龜、虎、鹿等,分析它們在不同紋樣組閤中含義的變化,以及“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經典組閤的視覺密碼。 第十章:植物意象的生命哲學 解析花卉與果實圖案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牡丹(富貴)、蓮花(齣淤泥而不染)、梅花(堅韌)、竹子(氣節)。闡述花卉圖案如何從寫實描摹轉變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裝飾符號,並探討“纏枝”、“寶相”、“摺枝”等不同花卉組織形式的構成邏輯。 第十一章:幾何與空間:構成紋樣的骨骼 探究幾何紋樣(如迴形紋、龜背紋、萬字紋)在平衡畫麵、界定空間中的基礎作用。分析它們如何從早期的簡單重復發展為復雜的網格結構,成為支撐復雜主題紋樣的“骨架”。 結語:永恒的圖景 總結中國傳統紋樣藝術作為一種非語言的視覺敘事體係,其跨越韆年的生命力與適應性。紋樣不僅是裝飾,更是曆史的縮影、哲思的載體和民族精神的密碼。 本書特色: 圖版豐富,脈絡清晰: 匯集瞭考古實物、傳世名作、宮廷檔案中的代錶性紋樣實例,配以高清細節圖。 體係完整: 覆蓋瞭從史前符號到清代定型的完整發展階段,結構嚴謹。 深度解讀: 不僅停留在“是什麼”,更深入挖掘“為什麼”和“怎麼變”,解析其背後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與審美變遷。 文化串聯: 探討紋樣在建築、陶瓷、絲織品、傢具等不同載體上的應用差異與共同母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麯音


  中日傳統色彩研究者,獨立策展人,「若啃肉文化」創始人,先後畢業於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獲碩士學位;現任教於北京聯閤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傳統色彩及古代繪畫史;多次策劃大型國內外展覽活動;在《美術》、《美術觀察》、《日本色彩學會誌》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錶多篇論文;曾為「三聯節氣」公眾號撰寫傳統色彩專欄。

圖書目錄

前言

白,既是白色也是無色
本來色
素麵朝天的勇氣
白色時尚:空齣無限大

赤,是血液、是火焰、是太陽
從岩壁到畫紙
太陽的顏色
茜草,紅花
相對浴紅衣
赤色時尚:紅妝為何人

紅,其實並不紅
退紅不肯紅
夏日蓮粉最清新
粉紅時尚:當「弱」成為一種力量

橙,赤與黃之間
落日餘暉叫作纁
關於緼的一點質疑
柑橘紅瞭
赤黃時尚:溫婉的華麗

黃,在正中間
古代帝王喜歡穿黃色
鞦色漸,鞦香溢
流黃雲雲
黃色時尚:茶褐悠然

綠,自然的顏色
萬條垂下綠絲縧
這種綠色不一般
翠羽花冠
綠色時尚:遊山玩水賞綠色

青,在這本書裡是藍
青齣於藍
晴空與月光
濃淡總相宜
青色時尚:正在讀取中

紫,有一點善變
紫色的壞名聲
紅得發紫是蘇方
紫色時尚:本來不是人間色

黑,是一個相對概念
高級的黑色
黎民百姓的黑髮
遠山與眉毛
近墨者,黑?
黑色時尚:最黑的黑

金,有光亮
「破銅爛鐵」也發光
銀是不同質感的白
金色時尚:最耀眼的光芒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4861
  • 叢書係列:In-life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色彩無處不在,尋常卻又神祕。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種顏色,並大緻知道它們的名字,但似乎又對它們一無所知。直到西方物理學為我們提供瞭科學的解答,讓我們瞭解瞭光與色的關係,知曉瞭色彩存在的原理。但是,人們對於視覺中的五彩繽紛,仍有太多解答不瞭的未知之處。

  隨著近些年對傳統手工藝的重新審視,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投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色彩,一波色彩的「懷舊」熱潮席捲而來。其實,每一個「舊」也曾是閃閃發亮的「新」,對「舊」的認識與迴溯同時也是對「新」的反思與展望。存在於「舊時」的文化,不僅包含瞭匠人精神、集體智慧,更關乎一個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

  原版書名《舊時色》,指的是中國傳統色彩。這些誕生於中華大地的色彩,在歷經數韆年生長、傳承與演變後,逐漸聚集形成一個體量龐大、結構繁複的傢族,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如同一個鮮活的生命體,有著自己的前世今生。

  一、色彩的名字從何而來

  定義一種色彩,首先得從名字說起。舊時的色彩原本附著在服飾、器物、裝飾、繪畫或建築中。然而在飽經風霜後,當年繽紛的色彩也隨時間變得黯淡。所以,舊時色的留存還需要其他的載體,漢字特殊的「象形」結構也成為一種特殊的色彩錶達方式。

  色彩的名稱是代碼,有著各自不同的來源,如「赤」、「黑」都與火有關,「丹」是指紅色石頭,「硃」來自赤心硃木,「藍」、「蕓」等的艸則顯示其草本植物的屬性。隨著染織的普及,更多織物相關的色名齣現並廣泛應用,如「紅」、「縹」、「紫」、「絳」等等。正因為漢字造字的特性,我們很容易找到這些色名誕生的由來。

  東漢的許慎在這方麵可謂貢獻卓越。他所編撰的《說文解字》算得上是最早的漢語字典,係統地展現瞭舊時色彩誕生及演變的過程。在許慎搜羅的二百多個顏色詞中,不僅有現今仍在使用的,還包括當時使用而後消失不見或解作別義的。這其中,許慎對顏色詞的記述重點顯然放在色彩的載體物上。比如,其中的「白」部中相關的字均來自物像顯現齣的「白」。月之白的「皎」、日之白的「曉」、膚之白的「皙」、老人之白的「皤」,霜雪之白的「皚」、草花之白的「皅」(ㄆㄚ)、玉石之白的「皦」(ㄐㄧㄠˇ)、顯露之白的「皛」(ㄐㄧㄠˇ)等。

  這樣的記述方法充分契閤「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舊時色正是初生於「物」,逐漸抽離纔最終轉化成為抽象形態的色彩。因此,我們在分析中國色彩時,不能將色彩的外觀與內麵割裂開來,否則便可能無法觸及這些色彩發生時最原初的部分瞭。

  二、色彩分等級

  中國式的審美,時常遊走於感性的無限與理性的極緻之間。比起純粹的美感,中國人更偏愛有憑有據的「漂亮」。自古,每朝每代都有自己崇尚或偏愛的顏色。一般認為,周代尚赤,秦代尚黑,唐代則更偏愛黃色,也正是從唐代起黃色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加之,色彩與政治「德行」的共舞,色彩用來對應等級的現象也變得順理成章。不同朝代會匹配不同的色彩製度,從人們穿衣、齣行、用物時的色彩,甚至是一根絲絛,一條束帶的顏色都必須符閤規矩,一旦僭越,換來的便是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最早,關於色彩的規則來自先秦以後的「五色」體係。五色,即是指中國古代最上位的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的形成與五行相關。相傳,舜帝時初有瞭五行,後經夏、商、周三代的不斷完善,至孔子的時代,已是一個完善的邏輯體係貫穿於當時生活的各個層麵,就連「五」這個數字也具有無比非凡的意義。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臟(心、肝、脾、肺、腎)、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色等等都源於五行,均能與「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同時,每個「五」又互相關聯,形成一張連動的網絡。比如,赤的紅色來自火,指示南方,代錶夏天,自然也與太陽相關。

  然而,這五種顏色究竟為何能被選入「五色」?這一問題至今仍被廣泛討論,也並沒有一個最終的結論。但不難發現,其實「五色」與西方的色彩「三原色」相比隻不過多瞭黑、白。但如果將白算作色彩混閤的起點,黑作為色彩混閤的終點,中國的五色體係與西方的三原色可謂完美契閤。

  五色也有「正色」與「間色」之分。青、赤、黃、白、黑即為「正色」,而「間色」簡單來說就是「五正色」之間過渡的顏色。譬如青與黃的過渡為綠,赤與黑的過渡為紫等等,也就有瞭間色是「綠、紅、碧、紫、流黃」或者「紺、紅、縹、紫、流黃」的諸多論法。這裡我們先不去論證其閤理性,但可以確定的是,正色的存在較為穩定,而間色則是可以不斷變化的。

  不過,五正色觀念也隨著人們色彩感性的覺醒而逐漸弱化。甚至到瞭清代,以乾隆為首的皇帝更是對「五德」(古時陰陽傢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錶一德,按照五行相剋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週而復始。)嗤之以鼻。看似並沒有「正統」地位的間色,卻在不斷的裂變與更新中大大地豐富人們的視覺體驗,也使得唐宋以後的色彩數量劇增,各種「高級灰」開始邁入殿堂,大放異彩。這些新晉的流行色脫胎於等級,用之於大眾,也是本書探尋的主要對象。

  三、染料與顏料

  探尋舊時色彩,絕對離不開染料和顏料。舊時的染料一般取自植物,比如藍草、紅花、黃檗等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用植物染色的過程也可以稱為「染草」或「草木染」。《周禮》中就記載瞭掌管染草的官職,說明當時的染色已是植物染為主。顏料則來自礦物,比如硃砂、石青、石綠等,起初也可以用於織物染色,但隨後被更加便利的植物染所替代,基本隻作為繪畫或塗裝的顏料。與植物色相比,礦物色的濃度和固色性更勝一籌,但汲取也更加睏難。另外,還有一些較為稀有的動物染料,如胭脂蟲、貝紫以及傳說中的猩猩血。

  從《詩經》、《說文》等史料中的記述來看,最早先民常用硃砂、茜草染赤,藍草染青、紺,梔子、黃櫨染黃,橡鬥染皂,紫草染紫,藎草染綠等,已經採取瞭媒染的方法,媒染劑則視情況多用草木灰或涅礬。至唐代,染料的種類增加到三十餘種,大大擴展瞭色域的豐富程度。植物染主要用於織物及服飾。中國的染織工藝起源很早,基本是在繅絲之後進行織或染,其中絹、綾、羅、紗等單色織物均是先織後染,稱為「素織」;而錦、毯等織物則是先染後織,稱為「色織」。

  日本在這方麵的研究可謂成果豐厚。上村六郎、吉岡幸雄等先驅對中、日兩國的傳統染織色彩的細緻梳理與分析,為後學的我們提供瞭太多寶貴的素材及經驗。眾所周知,漢唐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生成影響深遠,七世紀以來,在中日頻繁的接觸性交流中,染料不斷地傳入日本,為其染織的發展提供瞭先決條件。雖然對中國織物色彩的藉鑒隻是其中一個細微動作,但這些色彩卻在受容與變遷中逐漸成為日本傳統色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我們反觀自身、探源傳統的絕佳例證。鑒於筆者的研究領域,本書也引入日本傳統色彩中的諸多案例,以便大傢進行對照解讀。

  當然,通用漢字的中、日在染織色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也十分類似。比如各類絲織物及其色名在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稱呼,常有同名異實或同實異名的情況,有些也不能確知到底為何。這是由於古人對織物色彩分類的標準和現代大有不同,用於織物的染料及色名時常含混不清,甚至還常有幾種色彩相互解釋的情況。指嚮性不明確,加之古代文人在寫作中對色彩名稱的濫用,造成更大的混淆,大傢在閱讀與分析中需要格外注意。

  四、舊時色與新風尚

  所謂風尚,是一段時間內流行的風氣和習慣。它們往往充滿變化、反映著一個時代的氣質。風尚中也包含時尚,這似乎與傳統的「舊」有所違背,但卻不影響其作為認識傳統文化的一個入口。把傳統文化寫成時尚,一直是筆者想要嘗試的一條道路。

  當然,時尚也分狹義和廣義,狹義的時尚可以理解為流行的裝扮,譬如化妝、服飾等。而根據德國社會學傢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形式社會學主要開創者)的觀點,社會學中的時尚概念則有更廣泛的定義,可以理解為一種源自階級分野的、符閤社會需要的產物。簡單來說,時尚並不是單純為瞭「美」而創造。我們會發現,其實許多所謂的時尚並不具備普世意義的美感,甚至還時常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時尚的話語權其實隻被特定人群所掌控,即一小部分人創造的時尚為一大部分人挪用。

  古代中國的皇帝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規定和使用的色彩,大眾也會無理由地效仿,試圖以靠近話語的中心。比如:齊桓公「惡紫」的故事就是一個關於時尚的例證。所以,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部分傳統色彩,其實在當時都在時尚的前沿。如今,風尚的話語導嚮更為多元,流行色的普及與應用使得色彩在時尚中的位置更加清晰。而不論是曾經的風潮還是現在的流行,色彩始終從不同層麵、不斷地引領人們對於風尚的思考。

  本書每一章的最後一篇都以時尚為題,探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風尚。從化妝、美容、穿衣,到喝茶、郊遊、斷捨離等生活方式,這些本不在舊時色彩探討範疇之內的內容,卻永遠都離不開色彩。或者說,很多時候是色彩指引瞭它們的發生。雖然現在我們還不能作齣「舊時色」與「新風尚」之間確切關聯的定論,但與其盲目地崇拜傳統或追隨時尚,倒不如試著從時尚的角度觀看傳統,或許能從中獲得更多共鳴與啟示。

  五、為色彩畫像

  在色彩研究中,判定某種顏色的具體色相是一件極其睏難的事情。其實很早以前,各大研究機構就開始瞭以機器取樣等方法對傳統色彩進行檢測與分析,從而判斷這些色彩始於何時、齣自何種染料或顏料。然而,文獻中的「玄」、「纁」(ㄒㄩㄣ)、「緅」(ㄗㄡ)、「緇」等色到底是何模樣,我們仍然不得而知,要想一睹它們的真容,除非能練就穿越時空的本領。

  可能源於長期從事繪畫相關的工作,筆者對舊時色彩的視覺部分始終無法忽視,也逐漸找到一條以視覺為先導的研究路徑。所以,本人寫色彩某種程度上是在為色彩畫像。這樣的工作有時與藝術傢的創作十分類似,需要源源不斷注入想像力,賦予色彩靈魂,纔能獲得最鮮活的「色彩像」。比如粉紅的女性化,柘黃的帝王氣,白素的潔淨感等。還有舊時色中的青黛、鞦香、藕閤、月白等色,光是從字麵上看就已經美得如詩如畫,神祕的氣質和詩意的美感也成為瞭描繪它們的基調。

  但無論如何,定義一種色彩無法做到絕對的「像」。色彩的情感錶現是靠人的聯想得到的,色彩有時隻是大腦在解讀外部訊息的一種內在反應,每個人看到的色彩都不太一樣。所以,給色彩的畫像可能就有那麼點錶現主義的意思,雖有具體形象,卻沒有標準答案。

  一種色彩,在今天可能是一個色名或一個數值,一件物品或一種技術,一個故事或一段歷史,當然也可能僅齣自某種感性,但或許也可以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法。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齣現瞭幾百個色彩詞彙,如果我們從色彩的角度去發現它,定能尋到很多不一樣的情結吧。色彩知識並不是唯一,對色彩的感受其實更加關鍵。期盼大傢以色彩為媒去重識傳統,在生活中感悟色彩,在色彩中體味人生,或許就會為自己打開一扇門,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世界。

用戶評價

评分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色彩背後“故事性”的發掘和提煉。她沒有僅僅停留在“這個顔色叫什麼,怎麼調配”的層麵,而是深挖瞭每一抹色彩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情感重量。比如,某種被文人墨客推崇的冷色調,是如何反映齣士大地的孤高與不羈;又或者,民間婚俗中那些熱烈奔放的暖色,是如何寄托瞭最樸素的對生活的熱愛與期盼。這些解讀,常常一語中的,直擊人心,讓我對過去的生活方式有瞭更深一層的共鳴與理解。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刻闆的“曆史知識點”,而是觸手可及的、有溫度的人類情感記錄。這本書成功地將“色彩學”提升到瞭“文化人類學”的維度,讓人在翻閱時,總能産生“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低調的奢華感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探究裏麵的奧秘。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張揚卻又極具深度的美學錶達,仿佛已經能感受到那些色彩背後沉澱韆年的曆史氣息。裝幀的質感處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著一種對內容本身的尊重和敬畏。光是觸摸到紙張的紋理,就能體會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匠心獨運。我常常盯著封麵看很久,想象著那些傳說中的色彩,比如“黛青”或“絳紫”,在古代的某個場景中是如何被使用的,那種氛圍感,這本書的包裝就已經成功地營造齣來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點綴,讓人每次瞥見都能心生歡喜,也時刻提醒著自己,接下來將要開啓一段穿越時空的色彩之旅。這種初見的震撼和持久的吸引力,是很多科普讀物難以企及的高度,足見作者和設計團隊在美學層麵的高標準要求。

评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對這本書的初步瀏覽中,那種感覺就像是進入瞭一個巨大的、光綫柔和的博物館,每翻過一頁,都有新的驚喜在等待著我。作者的文字功底真是瞭得,她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說教腔調,而是像一位娓娓道來的老友,用極其生動和富含情感的筆觸,講述著那些看似遙遠的色彩故事。例如,她描述某一種官服的顔色時,那種由色彩所衍生的權力等級和道德約束,立刻就鮮活瞭起來,不再是冷冰冰的色號,而是活生生的社會縮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節奏感,時而緩慢深沉,聚焦於某一紋樣的細微變化,時而又像一陣疾風驟雨,將一係列相關的曆史事件串聯起來,讓讀者在感受美的同時,也能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曆史脈絡。閱讀的過程絲毫沒有疲憊感,反而越讀越精神,總想知道下一個章節會揭示哪一種顔色的“秘密身份”。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版式設計,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尤其是在處理跨頁大圖時的布局邏輯,堪稱一絕。大量的精美圖片——無論是來自傳世名畫的局部特寫,還是古代瓷器上釉色的對比展示——都清晰銳利,色彩還原度極高,這對於一本以“色”為核心的書來說至關重要。我注意到,編排者非常巧妙地運用瞭留白和字體大小的對比,讓視覺焦點始終集中在色彩本身,而文字部分則像是優雅的解說詞,適時地齣現,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從不喧賓奪主。這種剋製而精準的視覺語言,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感,讓人在欣賞古代匠人技藝的同時,也能理解現代設計美學是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養分的。可以說,光是研究這本書的版式設計,本身就是一堂關於如何有效展示視覺信息的專業課,受益匪淺。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於專業繪畫或設計參考的書籍,但實際閱讀下來,它的受眾範圍遠比我想象的要廣。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熱衷的普通讀者,也會被其中豐富多樣的視覺材料深深吸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將傳統色彩與現代生活進行關聯時的那種自然過渡。她不是生硬地貼標簽,而是通過巧妙的比喻和對比,展示瞭這些古老色彩元素在當代時裝、傢居乃至數碼界麵設計中的不衰魅力。這種“古為今用”的引導,讓讀者在閤上書本後,看待周圍的世界都會多瞭一層濾鏡,會開始留意自己衣櫥裏的顔色,或是街邊店鋪的招牌配色,思考它們是否也攜帶著某種“永恒的時尚密碼”。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傳統文化激活,使其在當代語境下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其價值遠遠超過瞭一本普通的科普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