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才知道怎麼繼續前進: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教我的事

走出去才知道怎麼繼續前進: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教我的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如中
图书标签:
  • 徒步旅行
  • 环岛旅行
  • 个人成长
  • 人生感悟
  • 台湾
  • 旅行文学
  • 冒险
  • 自我发现
  • 坚持
  • 勇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台灣一圈很傻,但走出去才知道怎麼走下去。
徒步環島並不需要理由,但回頭檢視,就會發現原來一切自有源由。
 
  決定出發的想法很突然,
  但走出去後才知道自己該如何堅持下去。
 
  啟程的第1天我走得懵懵懂懂,
  出發時情緒亢奮,心裡總覺得不真實,
  但連日腳踝的劇痛感,讓我害怕自己會走不下去。
 
  雖然因為痛楚使我徒步的步伐不得不放慢,
  卻也讓我看見過往日常生活時不曾注意到的人事物。
  
  不認識的陌生人在路途中為我加油打氣,
  許久未連絡的友人因緣巧合下再次相聚,
  不同的緣分層層相連,我們珍惜著每次相見的機會。
  
  台灣明明那麼小,似乎要走好久好久,
  卻也小到我們只要繼續走,就能遇到過去現在未來的緣分。
 
  我的徒步環島由自己定義、自己決定,
  每段前進的路程都讓我一點一點的改變,
  學會與自我對話、放空雜亂的情緒,
  專心致志的繼續向前,堅定自己未來的道路。
 
  總共1166公里的路程,一步一步累積而成,
  抵達終點的那瞬間,沒有人歡呼、沒有人鼓掌,
  只有我自己澎湃洶湧的邁開步伐到「最後」,
  我的第45天過得清請楚楚,不怕自己不能再走下去。
 
  本來覺得會選擇徒步環島肯定有什麼心路歷程,
  但實際踏上這條路後,我的腦袋只想著:走就對了!
 
本書特色
  
  ※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用照片與文字分享與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
 
  ※全書除了文字與照片外,結合作者身為知名主持人的專業,也搭配了相對應的徒步影片,讓讀者從影片與聲音中一天一天地與作者一同前進。
 
誠摯推薦
 
  秋華/資深知名廣播人
  何篤霖/知名主持人
  郭靜純/知名主持人
  邱沁宜/知名主持人
  劉清彥/童書作家、金鐘獎兒童節目主持人
  愛跑者協會/新北市知名運動跑團
远方的回响:一次徒步的深度重塑 书名: 远方的回响:一次徒步的深度重塑 作者: [此处留空,以便读者自行想象作者身份] 简介: 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打包行囊的指南,也不是一份详尽的地理手册。这本书,是关于一次漫长旅途结束后,灵魂深处那些无法言喻的转变与回响。它记录的不是四肢的酸痛,而是思维的重塑;不是沿途风光的掠影,而是与自我进行的那场深刻的对话。 第一部:出发前的迷雾与重负 在踏出第一步之前,世界是密不透风的。主人公(我们称她为“行者”)的生活,像一栋被精心维护却缺乏通风的旧房子,结构稳固,却压抑着陈旧的气味。事业的瓶颈,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内心深处对“下一步该做什么”的巨大焦虑,构成了她出发前的全部背景音。 我们详细描述了行者在出发前夜的失眠状态。不是因为兴奋,而是因为恐惧——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任务的自我否定。她面对的是一张巨大的地图,但地图上的每一个标记点,都似乎在嘲笑她内心的空虚。书中细致地描摹了她如何试图用理性的计划去驯服这种根深蒂固的不安:精确到小时的补给计划,预设好的紧急联络人名单,甚至是为应对突发天气而准备的冗余物资。这些物品,是她试图用控制感来抵御生活中失控感的具体物证。 第一部分的高潮,是出发的瞬间。并非壮丽的日出,而是一次在城市郊区小巷中,带着行李箱的沉重感迈出的第一步。那一步,沉重得像是拔起了一棵老树的根须。我们记录了她第一次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到格格不入的强烈体验——路边车辆的鸣笛声、行人的匆忙眼神,此刻都成了刺耳的噪音,将她与曾经的生活彻底隔开。 第二部:行进中的分解与重构 徒步的物理距离,在这里被用作一种隐喻。前几周的旅程是痛苦的。这不是诗意的苦行,而是真实的小腿抽筋、水泡破裂的生理折磨。书中并未回避这些细节,但笔锋立刻转向这些痛苦如何瓦解了行者过去的自我认知。她习惯了效率和体面,但在这条路上,她必须学会接受狼狈、接受求助、接受“慢”就是唯一的“快”。 我们深入探讨了“独处”对人的双重影响。在漫长无言的行走中,外界的干扰被压缩到极致,而内心的声音却被放大。行者开始“听见”那些被日常喧嚣掩盖的、关于童年、关于未竟的梦想、关于曾经做过的每一个小小的错误选择的对话。书中专门有一章,描述了她在一次雨夜中,被迫在一个废弃的亭子里过夜的经历。那种极度的暴露感,让她不得不卸下所有社会身份的面具,直面那个最原始、最无助的自我。 我们描绘了沿途遇到的人——那些并非为了挑战极限而徒步的普通人。一位坚持每天步行十公里去看望生病邻居的老妇人;一位因为退休后找不到生活重心,而选择用脚步丈量家乡河流的工程师。他们的故事,不是作为激励,而是作为一种参照系,让行者明白“目的”的定义可以如此宽泛和个人化。 第三部:身体即地图,地平线即答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者的身体与环境达成了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疲惫不再是敌人,而是一种稳定的存在状态。书中细腻地捕捉了这种状态下的感官变化:对光影、气味、土壤质地的感知变得异常敏锐。她开始“阅读”地形,预测几公里外的天气变化,这种对环境的敬畏和理解,取代了过去对科技和计划的依赖。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旅途的中段。行者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迷路,她的GPS信号彻底失效。在极度恐慌之后,她被迫放下对路线的执着,转而依赖观察太阳的位置、苔藓的生长方向以及远山轮廓的记忆。这次经历揭示了一个核心主题:当所有外部的导航系统都失效时,内在的直觉和对基础生存法则的理解,才是真正可靠的指南。 书中分析了“停下来”的重要性。有几次,她选择在某个偏僻的村落停留数日,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等待”——等待身体的疲惫感转化为一种深沉的力量,等待那些纠结的内心思绪自然沉淀。她记录了在一次清晨,望着刚刚升起的太阳,突然理解了某些纠缠已久的人际关系的症结所在。那不是顿悟的闪光,而是长时间沉淀后,事物自然显现的清晰度。 第四部:回程的视角与重塑的未来 当终点线——或者说,她为自己设定的“终点”——越来越近时,行者发现自己对“抵达”这件事本身失去了兴趣。重点已经从“走完”变成了“如何在行走中存在”。 最后的几公里,气氛是平静而带着一丝怅然的。她不再急于赶路,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缓慢地享受双脚与地面的接触。当她最终回到起点所在的城市时,周遭的一切似乎没有改变:霓虹依旧闪烁,车辆依旧轰鸣。但行者已经完全不同了。 本书的最后,作者探讨了回归日常的挑战。她没有变成一个抛弃一切、隐居山林的哲人。相反,她将徒步中学到的“步调”和“接纳”带入了她的城市生活。那些在荒野中学会的耐心,被用来处理工作中的复杂项目;那些在孤独中找到的自我对话能力,被用来重新定义与家人的关系。 《远方的回响》是一部关于“在行走中找回自己”的非虚构作品。它证明了,真正的改变并非来自到达某个地理坐标,而是来自持续不断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与自我深度连接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我们所背负的,往往不是行李的重量,而是我们不肯放下的旧有认知。而最清晰的答案,总是在最疲惫的双脚之下,等待被发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如中
 
  作家、主持人、藝人。
 
  曾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主持經歷豐富,具備親切知性的優質形象,搭配幽默穩重的口條台風,總為活動氣氛點綴得恰到好處。能動能靜,是讓記者會及晚會呈現品味格調的靈魂,也是令客戶與媒體安心的橋樑,曾榮獲第50屆電視金鐘獎綜合節目主持人提名。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𥚃
推薦序 步伐一旦邁開就不會停止
推薦序 用腳走出來的人生哲學
自 序 我不一樣了

第一梯次 摸索期
DAY1/2021年02月22日 新北→中壢
DAY2/2021年02月23日 中壢→竹北 
DAY3/2021年02月24日 竹北→竹南
DAY4/2021年02月25日 竹南→後龍 
DAY5/2021年02月26日 後龍→苑裡 
DAY6/2021年02月27日 苑裡→大甲 
DAY7/2021年02月28日 大甲→台中 
DAY8/2021年03月01日 台中 
DAY9/2021年03月02日 台中→溪湖 
DAY10/2021年03月03日 溪湖→西螺 
DAY11/2021年03月04日 西螺→斗南 
DAY12/2021年03月05日 斗南→嘉義 
DAY13/2021年03月06日 嘉義→南靖 

第二梯次 裝備期
DAY14/2021年03月18日 南靖→林鳳營
DAY15/2021年03月19日 林鳳營→新市 
DAY16/2021年03月20日 新市→保安 
DAY17/2021年03月21日 保安→南岡山 
DAY18/2021年03月22日 南岡山→衛武營 
DAY19/2021年03月23日 衛武營→潮州 
DAY20/2021年03月24日 潮州→東海 
DAY21/2021年03月25日 屏東 

第三梯次 驗收期
DAY22/2021年09月07日 高雄
DAY23/2021年09月08日 東海→楓港 
DAY24/2021年09月09日 楓港→安朔 
DAY25/2021年09月10日 安朔→金崙 
DAY26/2021年09月11日 台東 
DAY27/2021年09月12日 台東→知本 
DAY28/2021年09月13日 金崙→知本 
DAY29/2021年09月14日 瑞和→台東 
DAY30/2021年09月15日 瑞和→富里 
DAY31/2021年09月16日 富里→玉里 
DAY32/2021年09月17日 瑞穗→玉里 
DAY33/2021年09月18日 花蓮

第四梯次 零整期
DAY34/2021年10月16日 新北→白沙灣 
DAY35/2021年10月20日 白沙灣→加投里 
DAY36/2021年10月26日 加投里→深澳 
DAY37/2021年10月29日 福隆→礁溪 
DAY38/2021年11月01日 福隆→深澳 
DAY39/2021年11月06日 礁溪→蘇澳新站 
DAY40/2021年12月05日 花蓮→崇德 
DAY41/2021年12月06日 瑞穗→鳳林 
DAY42/2021年12月07日 鳳林→花蓮 
DAY43/2022年01月10日 漢本→南澳 
DAY44/2022年01月11日 崇德→漢本 
DAY45/2022年01月12日 蘇澳新站→南澳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7845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7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裡
 
  哇!呂如中用文字來細數他艱難的每一步,這本書字字頁頁充滿了讓人佩服的毅力。疫情嚴峻的時刻,呂如中背著行囊、戴著口罩徒步環島,只為圓夢,旅途中無懼困擾,讓我們《午后兩點》連線報導,每當陳述深刻的故事,說到感動之處,當場熱淚盈眶!
 
  如中曾是我的同事,待人彬彬有禮、工作認真積極,曾經受託擔任我們節目的特派員,外出採訪各行各業!而在正聲 FM剛開播時,我為張晨光製作及一起主持半夜12點到1點的《棚裡棚外》,當張晨光因軋戲趕不上的時候,如中馬上幫我客串主持,非常受到聽眾的喜愛!
 
  女兒婚禮的晚宴,呂如中不只是主持人,吉日早上,女婿迎親需要一位生肖吉祥的男生開車門,如中臨時聽到我説他是最適合的人選,馬上放下正在忙的工作飛奔而至,這樣的熱心熱情,不只對我,常常出現在他的生活裡。
 
  如中的孝順我尤其看在眼裡,父親生病住院時他二十四小時陪伴,母親害怕地震又喜歡逛菜市場,他特別買堅固又靠菜市場的房子跟媽媽同住;爸爸不在之後,他因為工作較忙無法天天陪媽媽散步,若有市場可逛對媽媽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如今的呂如中已經是兩性專家又擁有如此多的粉絲,他的善良、樸實、感恩、惜緣,依然如初。他的新書談的是徒步環島,裡面傳遞的都是溫暖及正能量的思維。一個值得重視的人,寫了一本值得看的書,他用毅力鼓勵別人,我們用閱讀鼓勵他!
 
  如中,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𥚃!祝福你新書大賣!你和家人健康愉快!
 
資深知名廣播人 秋華
 
推薦序
 
步伐一旦邁開就不會停止
 
  如中是我的節目固定來賓,也是我的學長,很多年前我們就曾經搭檔主持過,每次見面的時候,他一定是搭配得宜,每個細節都不馬虎,帥得不要不要的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非常認真,用嚴謹態度努力生活、計劃生活的人,所以,當聽見如中有一天睡不著一時興起,就這麼走了出去,非常簡單的準備,一直走一直走,然後,打算就這麼走了下去,最後竟然變成徒步環台;我真的嚇了一跳,非常好奇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改變,也明白,如中即將要開始一段很不一樣的生命旅程。
 
  一個隨性的開始,卻是一個無比堅持執行的過程。不管是什麼樣的動機,當我們選擇離開了舒適圈,跨出那一步後,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這是五年前我離開電視台開始創業後一個很深的感受。在如中身上,我也看到了,從外而內。
 
  他身上多年的病痛,特別是肩膀的酸痛神奇的不見了。通常我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就是選擇多休息,但很奇妙的,如中開始不斷地走下去,照理說身體應該更疲累,但是他反而覺得背痛肩痛的毛病完全消失了。
 
  「當我開始專心專注走路的時候,其他的痛感就不再了」如中說。這聽起來實在特別,一則驗證人體是需要更多的運動鍛鍊,身體會自然達成一個新的平衡;另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當開始設立一個目標,專心一意地要達標時,生命有了盼望,有些負面的感覺也會跟著消逝。身體的疼痛,其實往往也是伴隨心裡的壓力而來,當光進來了,黑暗也會跟著離開。
 
  不只肩頭上的包袱沒事了,治好的應該還有另外一個心理上的包袱。每次都要帥帥登場的如中自然會有些偶包(不要打我,我都說這是自然的),這些日子他全素顏甚至有時候累到狼狽地走在街頭,不但被認出來無所謂,還經歷了好多愛的加油陪伴支持,每一個小故事都讓他感受到巨大的能量。平凡中見偉大是真的,人與人之間看似微小卻能夠彼此支應的連結,原來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看不見的力量,在行腳中都成為他能持續堅持的動力。
 
  一趟環島之旅,如中瘦了黑了,更健康了,也更快樂了。很開心對人生非常感性細膩的他,同時具備高度理性分析能力,這次能夠出書,把這一段非常難得的生命歷程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你一定會在這本書得到生命的啟發,也願讀者學習到這份勇氣,人生,是可以隨時迎向新的旅程的,只要你願意。
 
  如中,走出去了,步伐一旦邁開就不會停止,相信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生命的驚奇驚喜,我開始期待續集了😉
 
知名主持人 邱沁宜
 
推薦序
 
用腳走出來的人生哲學
 
  「所有真正偉大的思想,都是在行走的時候浮現出來的。」——尼采(德國哲學家)
 
  1879年,辭去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職的35歲尼采,決定開始放逐自己,花了十年的時間,遊走於法國、瑞士和義大利的各城市鄉間,透過步行觀察、思考,並且與當地居民互動,然後沉潛凝煉出多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包括《查拉圖斯特如是說》、《快樂的科學》,和備受爭議的《道德譜系學》。
 
  同樣,美國作家亨利•梭羅,也曾在1845~1847年間,隱身於瓦爾登湖畔,進行維持兩年的極簡生活實驗。每日早晨他都在林間散步沉思,然後回到小木屋寫作。這段期間,他完成了兩本對後世影響甚鉅的著作——《湖濱散記》和《論公民不服從》,一本開啟了現代環保主義與運動;另一本則喚醒了公民意識,成為甘地、甘迺迪和金恩博士畢生信奉的標竿與準則。
 
  2021年2月,我的好友呂如中也毅然決然踏出他舒服的窩,用自己的雙腳踩踏繞行台灣一周。儘管他嘴巴上說,這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工作量銳減,突然萌生想到台灣四處走看的玩耍意念。但我相信,這其實是他一直在心中琢磨計畫、自我挑戰的壯舉。畢竟,徒步繞行台灣,對身心思維都是極大的考驗啊。
 
  這些考驗來自於不可知的環境與氣候變化,還有途中各種可能的狀況、問題和困難,當然,體力、精神和意志力,更是當中決勝的挑戰。我卑微且榮幸的在他中途接待補給了一餐,席間聽他滔滔說著自己如何在雨中拖著磨破的雙腳咬牙前行;如何在筋疲力竭時,因為陌生人的一句加油,或是隨手遞上的一瓶水而淚水盈眶;還有他在各地所見所聞的風土美景,所感所知的人情溫暖……我聽得瞠目結舌之餘,新聞訓練的直覺也忍不住嚷嚷:「一定要記錄下來!」
 
  如今讀著他鉅細靡遺、栩栩描繪的完整徒步歷程,除了拼湊完整了未知的部分,更吸引我的是,他在行走間對自我的探究、記憶的深掘和人生的體會。一如尼采和梭羅,他將這些如晨露般晶瑩的思維點滴化為文字,交織在他的行旅記錄中,成為透過閱讀伴行的我們,珍貴的生命養分。
 
  細細品讀這本書,不僅能隨著如中的文字,和他一起徒步繞行台灣,更能在當中細細咀嚼、思考和體悟,他用雙腳走出來的「人生哲學」。
 
童書作家、金鐘獎兒童節目主持人 劉清彥
 
自序
 
我不一樣了
 
  走完台灣已過了十個月才寫這篇序言,仔細算一下行路多遠……45天的行程,其中6天全花在交通或休息,總共走了1166公里!這個數字如何得知呢?是從我一早走出旅館按下計步器,到吃完晚餐回住宿不再出門為止累積而成。你問我如何規劃每一天的距離及歇腳點?其實多是從第一日走出去才開始逐漸調整,大方向是:
 
  1.早出早歸,早上4點醒來吃早餐,天未亮5、6點出發,涼快些多趕些路,11點午餐稍作休息,希望下午4點前抵達住宿,晚上10點前完成洗衣、放鬆按摩、上床睡覺,沒有一天看電視。
 
  2.前一到兩天才計畫下一個停駐的城鎮,走哪條路直接參考Google Map提供的最短距離,停留的區域不要太偏僻有益覓食及住宿。為了好的睡眠品質不會訂太便宜的旅店,且盡可能要求安靜的房間。如果交通方便,旅館就盡量固定,這樣包包內不常用的東西就可放房間,以火車當作連接起、終點的通勤工具,省去負重更好前進。晚上一定要吃一頓好的或名產犒賞自己,因為每一天早午餐皆來自便利商店。
 
  3.盡量沿著或接近鐵路走,萬一需要趕回台北,至少有火車可搭,而且火車站周邊方便補給。
 
  4.每天控制在20~30公里,除非刻意趕路才會超過35公里,且不執著非去哪裡不可,也不願繞路前往觀光景點。
 
  5.選大馬路走,絕不冒險,刻意讓行人行車看到我,也通知好友我的行進方向(建議不要提早公開路徑於網路,因為永遠不知道會否碰到別有居心的歹徒),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做個負責任的旅人。
 
  6.有工作就回台北,沒工作就繼續走,順順走、安心走,期望一年內完成台灣本島一圈。這一圈,恰巧沒進入南投,其他縣市都走過了,我仍當它是一圈。
 
  7.每一步路都靠雙腳完成,對自己誠實。
 
  我要謝謝親如家人的秋華姐,在我還在路上,就於廣播《午後兩點》幫我開單元。謝謝《命運好好玩》的篤霖哥與靜純,鼓勵我照顧家人也要愛自己,我才跟媽媽溝通,要不要輪流去我和姐姐家住,她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也讓我真正有自己的時間「走出去」。謝謝《單身行不行》的沁宜,最早在電視中關心並幫我宣傳徒步消息。謝謝好友清彥,看著我一路徬徨失落,也看著我成長蛻變。最後謝謝「愛跑者協會」,在夜跑團中陪我一起跑、訓練腳力。
 
  自徒步環島開始,我的外型、身體、心理都默默改變了,變得比較開放樂觀,更易感動、也更易感謝,所有改變,都呈現在書中故事裡。我建議每位台灣人都該來一趟屬於你自己的徒步環島,我不必吹噓它到底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走就對了,你一定可以感受,你不一樣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一定是“重置”(Reset)。在信息爆炸、焦虑常态化的今天,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处于一种高速运转的过载状态。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强行按下的重启键,它通过极简的行动——走路,来重建一种更有效率的思维模式。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清空杂念”的过程,对我启发极大。当身体专注于最基本的任务——迈出下一步时,那些平日里盘踞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琐事和担忧,竟然奇迹般地退居二线,甚至彻底消失。这并不是说问题被解决了,而是说,我们对问题的优先级判断被重新校准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巧妙地服务于这种“重置”的目的,它没有复杂的章节划分,而是以一种线性的、持续推进的方式展开,正好模仿了长途徒步的体验。读完后,我没有感到知识上的爆炸,反而有一种久违的清明感,仿佛心灵的滤镜被擦亮了。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环岛,而是教你如何用最简单、最古老的方式,去重新校准你与世界、与自我之间的距离和频率。这是一本关于“慢下来”却能实现“快速成长”的奇特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股清冽的山泉水,一下子冲刷掉了我心中积攒已久的都市疲惫感。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太多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精准地捕捉到了场景的精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时间流逝的描绘,那种被拉长或压缩的感知,是只有在长时间、单一节奏的运动中才能体会到的独特体验。他记录了不同时段的光线变化,从黎明时分那种近乎黑白的冷色调,到正午阳光下一切色彩都饱和到近乎刺眼的景象,再到傍晚时分,天边被染成橘红色的壮阔。这种对感官细节的捕捉,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着他一起,一步一步丈量着台湾的土地。而且,作者非常懂得“留白”,他不会把所有的思考都一字不落地写出来,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填充和感悟。比如,当他描绘完一次与当地老农的短暂交谈后,往往会紧接着一句关于“沉默的重量”的感叹,这种收放自如的处理方式,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回味无穷的韵味。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值得单独点赞,它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长距离跋涉,变成了一场优美的文字漫步。

评分

这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小惊喜,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承认,我完全是被那种“在路上”的意境所吸引,仿佛隔着纸张都能闻到海风和泥土的气息。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带着点怀疑的,毕竟“徒步环岛”听起来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担心读到的无非是些矫揉造作的励志口号或者流水账式的行程记录。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叙事的节奏感立刻就让我放下了戒心。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午后的阳光下,娓娓道来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描述那些路边的小店,那些偶遇的陌生人,甚至连天气骤变时的那种措手不及,都写得细致入微,让人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的那些清晨,雾气还未散去,脚下的路还带着露水,那种万籁俱寂中只有自己脚步声的回响,那种感觉真是让人心头发紧。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只是关于“走”本身,更是关于“停下来”和“看见”的过程。它让人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匆忙错过了多少本该驻足欣赏的风景,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一次轻柔但坚定的唤醒,让人对“前行”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简单的身体力行的活动,升华为一场深刻的内在对话。

评分

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它跳脱了传统旅游指南的视角,深入到了一个特定地域的肌理之中。作者在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切片图。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地方性”的描述,比如不同县市之间,人们的口音、生活节奏、对待外来者的态度是如何微妙地变化的。他没有用标签化的眼光去评判任何人,而是以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去倾听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关于社区互助的片段,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纯粹的善意连接,这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中,已经变得非常稀缺和宝贵。他记录了自己如何因为一次小小的求助,换来一顿热腾腾的晚餐,这种基于信任的交换,远比金钱交易来得更温暖人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急于“走出去”看世界,却忘了“走在路上”时,我们恰恰是进入了一个更广阔、更真实的人类社会网络之中。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了解”一个地方,不是看它的名胜古迹,而是感受它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是如何呼吸、如何相处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强调“坚持”和“突破自我”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骨子里透着一股子过度美化的劲儿。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渲染那些英雄主义的桥段,反而坦诚地记录了旅途中的那些狼狈、那些自我怀疑,甚至是那些几乎想要放弃的瞬间。这种真实感,是我在很多同类作品中体会不到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身体的极限和精神的挣扎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度。他笔下的“痛苦”不是用来炫耀的勋章,而是必须跨越的真实障碍。比如,他描述脚底板起水泡的细节,那种深入骨髓的刺痛感,读着都让我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脚。更棒的是,作者似乎将这些物理上的不适,巧妙地转化为了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他没有简单地喊“坚持住”,而是剖析了“为什么我需要坚持下去”的内在驱动力。这使得这本书的内核远比一个简单的徒步记录要厚重得多。它探讨的其实是我们在面对任何一个长期目标时,如何与自己的“惰性”和“恐惧”共处,如何在最泥泞不堪的时候,找到支撑自己走下去的那一点点微弱但坚定的信念。这种对人性的细腻观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旅游文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心智韧性的非虚构案例分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