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賢秀
图书标签:
  • 妈妈
  • 育儿
  • 自我成长
  • 女性心理
  • 心灵疗愈
  • 情绪管理
  • 亲子关系
  • 产后心理
  • 自我探索
  • 生活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懂得愛自己,才能成為好媽媽。
 
  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韓國YES24網站9.5分盛讚好評!
 
  沒有快樂的媽媽,
  就沒有快樂的孩子。
  只有媽媽的心治癒了,
  才能為孩子帶來幸福!
  
  ‧有了孩子之後總是覺得好累,懷孕時跟現在比簡直是天堂!
  ‧白天看到孩子就想哭,晚上看到孩子卻覺得幸福。我,到底怎麼了?
  ‧為了照顧小孩,日子已經過得狼狽不堪,還是擔心自己沒把小孩養好。
  ‧怎麼辦,我好像缺乏母愛!為什麼我無法對孩子產生情感連結?
  ‧有了孩子之後,我的人生好像還沒開始就結束了,該如何面對內心的失落?
 
  如果這些心情,身為媽媽的妳都曾經歷,那麼妳需要的不是休息,而是找回「妳自己」!只要是人都希望被愛,但女人從成為母親的那一刻開始,就彷彿失去了追求「自己」幸福的資格,就連身邊最親密的另一半,有時都無法理解這種心情。當壓抑成為慣性,傷痕也會在心中越刻越深……
 
  資深臨床心理師李賢秀認為,媽媽內心的傷口,會對孩子產生立即性的影響,許多人卻缺少家庭的後盾、專業機構的幫助,因此比起被動接受幫助,若能藉由打開「內心的恢復開關」,培養「自我治癒」的力量,才是最佳的解方。
 
  本書透過22則直面內心壓力的心靈處方箋,幫助妳走上全方位的自我修復之路,當妳能夠放下「媽媽」的角色,把焦點轉移回到自己身上,正視潛意識的呼救,就能開啟改變、治癒內心的傷口、重新找回自己的能量,為自己和孩子帶來真正的幸福!
 
暖心推薦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王浩威
  【作家】羽茜
  【愛情作家】柳喪彪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被忽略的角落:現代女性的內在重塑指南》 書籍簡介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女性承擔著多重角色:職場上的精英、家庭中的支柱、人際關係中的維繫者。這本書,《被忽略的角落:現代女性的內在重塑指南》,深入剖析了當代女性在不斷地為他人奉獻與付出的過程中,如何漸漸忽視了自身最深層次的需求與渴望。它不是一本提供快速解決方案的「心靈雞湯」,而是一部紮實、細膩且具有深度洞察力的哲學與實踐指南,旨在引導讀者重新審視「自我」的定義,並從多維度構建一個更為堅固、自洽的內在世界。 本書的結構分為三大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地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與重建之旅。 --- 第一部:邊界消融與身份迷失的剖析 (約 450 字) 此部分著重於描繪當代女性在社會期望與個人價值之間掙扎的現實圖景。我們首先探討「完美主義陷阱」——社會文化如何巧妙地將「犧牲奉獻」與「女性價值」畫上等號,導致許多女性在不知不覺中設定了難以達成的標準,並將此標準內化為自我評價的唯一依據。 我們將深入分析「邊界模糊化」的心理機制。從對他人的過度依賴責任感,到無法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邊界感的缺失如何成為情緒耗竭和關係失衡的導火線,被詳細地拆解。這不僅僅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更是價值排序的哲學困境。書中引入了幾組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探討了在職場晉升、育兒決策、伴侶關係維護中,女性如何不自覺地將自身的需求置於所有其他角色的「次要」位置。 此外,本書特別關注「社會性失語症」——當一個人的所有身份標籤(如:母親、專業人士、妻子、女兒)都成了光環時,那個本質的「我」反而失去了發聲的渠道。我們將探討語言對認知的建構作用,以及長期以來缺乏「自我敘事」的空間,如何導致內在聲音的微弱化。通過對心理學中「鏡像自我」理論的重新詮釋,讀者將能清晰地看見,那個被社會不斷投射的形象,與真實內在渴望之間的巨大鴻溝。這部分的目標是,讓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產生強烈的共鳴與自我識別,從而為後續的重塑工作打下堅實的覺察基礎。 --- 第二部:內在羅盤的校準與心靈的拓撲學 (約 550 字) 在確立了問題的根源之後,第二部分轉向了具體的內在重塑技術與哲學思維的轉變。本書強調,真正的自我找回不是向外尋求認可,而是向內校準一個清晰、穩固的「內在羅盤」。 一、價值體系的解構與重構: 我們提供一套系統性的練習,引導讀者剝離那些繼承而來的、不屬於自己的價值觀。這包括對童年經驗、原生家庭模式的深度審視,識別出哪些「應該」是外加的枷鎖。重構過程著重於發現核心的、不可妥協的個人特質,將這些特質轉化為日常決策的指導原則,而非基於外部環境的即時反應。 二、情緒光譜的接納: 本書認為,壓抑「負面」情緒(如憤怒、嫉妒、疲憊)是自我割裂的主要途徑。我們詳細介紹了如何區分「反應」與「情緒」的差異,並提供了一套正念引導技術,用以安全地停駐於強烈的情緒之中,而非逃離或否認。這種對情緒的「非評判性觀察」,是建立內在穩定性的關鍵。 三、時間的私人領土化: 針對「時間被偷走」的普遍感受,本書提出了「時間的拓撲學」概念。這是一種重新分配個人時間資源的策略思維,將「獨處時間」視為維持心靈穩定的必要基礎設施,而非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我們探討了如何在碎片化的日程中,創造出具有「深度沉浸感」的個人時段,這些時段專門用於培養心流體驗、不受干擾的閱讀或純粹的放空,以此來恢復被高強度外部運轉消耗的認知資源。 四、從比較到共生的視角轉換: 社交媒體時代的比較心態是內耗的巨大來源。本書倡導從「線性競爭」轉向「圓形共生」的視角,即理解每個人的生命進程都是獨特的,且自身的成長並不以犧牲他人的成功或幸福為代價。 --- 第三部:將內在穩定轉化為外在行動力 (約 500 字) 最後一部分,是將穩固的內在基礎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實踐層面。本書強調,一個強大的自我,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夠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清晰和效能的。 一、設定「有韌性」的界線: 邊界不再是僵硬的「禁止」,而是具備彈性的「協議」。本書提供了一套漸進式的溝通腳本,教導讀者如何以清晰、尊重且堅定的方式,重新協商與家庭成員和同事的互動模式。重點在於如何「預先溝通」需求,而非「事後爆發」,從而將衝突的破壞性降到最低。 二、激活「未被使用的潛能」: 許多女性的熱情與天賦,因為長期的壓抑而變得陌生。本書設計了一系列「微行動實驗」,鼓勵讀者在安全範圍內,重新接觸那些曾經帶來純粹快樂的愛好或學習領域。這些行動的目標不在於產出成果,而在於重新激活大腦中與「自由探索」相關的神經迴路,以此來對抗長期處於「任務導向」模式所帶來的僵化。 三、建立「支持性網路」而非「義務性社交」: 區分真正滋養心靈的關係和僅僅基於社會義務的往來。本書引導讀者評估現有社交圈的能量淨值,並策略性地投入資源於那些能夠提供「真實傾聽」與「無條件接納」的連結之中。這包括如何主動尋找心靈同盟,以及如何溫和地退出那些消耗性的關係。 四、持續的自我審計與靈活性: 真正的自我重塑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種持續的姿態。最後,本書提供了一套季度性的「內在健康審計」工具,幫助讀者定期檢視自身的價值體系是否偏離航道,並鼓勵在生活階段變化時,對「自我」的定義保持靈活性和寬容度。 總結 《被忽略的角落:現代女性的內在重塑指南》 是一本獻給所有感覺自己「正在為別人而活」的女性的深度讀物。它承諾的不是一蹴可幾的改變,而是一段堅實、深刻的旅程,最終引導讀者從被動的反應者,蛻變為主動的創造者,重新擁抱那個完整、清晰且無懼的他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賢秀(이현수)
 
  畢業於高麗大學心理學系,並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擁有臨床心理專家、精神健康臨床心理學家一級證照。在醫院身心科擔任臨床工作逾二十年,致力於讓病患回復心靈健康狀態,無須再仰賴藥物與治療。目前擔任治癒心理學院院長,以長期的諮詢經驗和腦科學研究為基礎,提供兒童、青少年、成人不同階段需要的心靈療癒法,並於心理諮詢、演講、教育以及書籍創作等多有涉獵。
 
譯者簡介
 
丁俞
 
  翻譯就跟人生一樣是個不斷拆解再重組的過程,一個拆的是文字,另一個拆的是自己。

图书目录

CH1 成為媽媽後,身體會最先感到疲累
育兒這個課題的重量    
初次經歷的勞動世界    
撐起我們生活的勞動    
身體的疲累終究會結束    

CH2 成為媽媽後,心會比身體更痛苦
各種糟糕情緒的起點:產後憂鬱    
媽媽自己也不了解的脆弱    
那些比育兒更大的壓力    
唯有媽媽才懂的生命的重量    
把痛苦說出口    

CH3 對媽媽來說,格外艱難的育兒煩惱處方箋
對孩子發火的真正理由:看到孩子就會莫名感到生氣    
媽媽的育兒焦慮:我總擔心孩子無法好好長大    
名為完美育兒的陷阱:總是執著於完美的育兒方式    
母愛缺乏情結:發現自己沒有母愛,讓我感到很憂心    

CH4 心靈藥房的難關:夫妻間矛盾的處方箋
夫妻的心靈藥房是共有的    
為什麼現在要談夫妻間的依附關係?    
從依附理論的視角看夫妻關係    
結婚是第二次的依附期    
重寫家庭故事    

CH5 打造穩固心靈藥房所需要的四大支柱
第一個支柱:體力    
第二個支柱:智力    
第三個支柱:情感    
第四個支柱:靈性    

後記 媽媽們需要安慰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81638
  • 叢書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2.8 x 18.8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為了治癒受傷媽媽們的
心靈藥房開張了
 
  育兒真的是件很累人的事,先不說身體的勞累,就連在面對自己最珍愛的孩子時,心中有時也會冒出「孩子阻擋了自己得到幸福」的想法,這樣的狀況總讓人無助得想哭。媽媽們的心被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辛苦與價值的極致孤獨感給占據,但凡是人,心中不免會渴望當一個備受寵愛、能得到尊貴待遇的人。但媽媽們從成為母親的那一刻開始,就彷彿是被禁止了懷有這種渴望的權利,被擠到這世上的角落。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媽媽會拚命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但這樣的舉動反倒會讓某些人在她們頭上扣上像是「好勝心過強的媽媽」等評論的大帽子。這些媽媽們為找尋自己價值所做的努力,最後只會化成另一枝箭,再次射向她們自己。她們身邊的人,甚至是理應最親密的另一半,有時都無法理解這些媽媽們為什麼總是要這麼拚命,這樣的不理解往往讓媽媽們的心傷痕累累。
 
  但我想,媽媽們周圍的人並不是刻意要傷害她們的。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媽媽們身旁的嬰兒太過脆弱了,相較之下,媽媽就成了一個無比強大的存在,這讓周圍的人忘了媽媽們也需要關心和安慰。家中的第一個孩子之所以會感到委屈也是同樣的道理。原本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王子或小公主,在有了弟弟妹妹之後就會被「打入冷宮」,因為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看起來實在太弱小了,排行老大的孩子相較之下就會像個巨人,被大人們要求必須自己把事情做好。
 
  總之,人只要受了傷都應該要得到安慰和治療,而媽媽們的傷口更應該盡快處理。因為當媽媽們受到傷害時,痛苦的不只是她們自己,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媽媽們所受的傷都會立刻對孩子造成影響。我每天都會在諮商室裡與許多媽媽們相遇,我發現她們之中大多數人都無法從周圍的人身上得到溫暖和安慰,甚至在和家人相處時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求助專業機構,也很難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假如要讓因為心中的傷變得鬱鬱寡歡的媽媽們重新站起來,家人和社會就必須成為她們最堅強的後盾,但家庭裡的成員們光是要解決自己所面對的課題就很吃力了,而就現實面來看,我們的社會也沒有辦法照顧到每個媽媽受傷的心。我針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最後想到了一個方式,那就是幫助媽媽們重新獲得自我治癒的力量。
  
  聽見到頭來還是必須培養自我治癒的力量,妳是否已經感到有些洩氣了呢?但我們一起冷靜地思考一下:這麼久以來,那些請求他人理解自己、幫助自己的吶喊是不是都成了一陣陣空蕩虛無的迴聲?當妳越渴望從他人身上得到幫助,心中的無力感是否就變得越強烈呢?從現在起,已經沒有可以倚靠的地方,身後也沒有退路了。
 
  各位可能會想,自己是否真的有那種力量?這個答案是無庸置疑的。每當孩子肚子痛的時候,媽媽們經常都會施展「媽媽的手是最好的藥」這個魔法,用手揉揉孩子的肚子,這麼一來孩子就會奇蹟似地不再感到疼痛。之所以會發生這麼神奇的事,是因為媽媽們的身體裡有間藥房,如果要說得更準確一些,那間藥房的所在位置就在媽媽們的心裡,只是之前我們沒能好好運用這股存於內心的力量而已。只要能夠從媽媽身上感受到愛和溫暖的關懷,孩子們就能恢復活力,即便是已經長大的我們,在身心都感到疲憊不堪的時候,如果能夠感受到同樣的關愛,就能夠立刻重新站起來,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渴望似乎有些不切實際。既然從他人那裡行不通,我們就自給自足,好好愛自己吧!這也正是我們必須要有媽媽心靈藥房的理由。
 
  就像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常備的急救箱一樣,我希望媽媽們在身陷痛苦時,也能馬上在各自的心靈藥房取得最合適的藥。
 
  試著在媽媽心靈藥房的匾額上寫下「自重自愛」吧!就算有時會對著孩子和丈夫破口大罵,妳依然是個非常珍貴的人;即使蓬頭垢面,穿著隨意套上的寬大衣物,妳依然是個可愛的人。別把暫時因為壓力變得一團糟的自己當成是妳原本的樣子,那些看似有些狼狽的模樣其實只是一種提醒,告訴妳現在的生活中有某些問題需要去解決而已,並不能破壞妳的價值與存在本身。希望各位都能真心地愛自己、珍惜自己。先做到這點,才有可能達成「他重他愛」。那麼,現在就跟我一起打造媽媽心靈藥房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最后部分尤其让人感到温暖和力量,它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在提供完方法论后就戛然而止,而是聚焦于“如何将这些觉察融入未来的生活”。作者非常贴心地探讨了“复发”的可能性,也就是,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很可能又会滑回到老旧的模式中去。她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完美主义,而是“温柔地重新启动”。她强调,找回自我是不是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而是意味着,当你再次迷失时,你知道回家的路在哪里。书中收录了一些母亲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悟和心得,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说服力。看到别人也曾像我一样挣扎,并在挣扎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明白,自我整合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完成”的任务。这本书最终给予读者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把打开自己内心大门的钥匙,以及一份坚定的信任:你值得拥有一个完整的、充满能量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略带手绘感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很亲切,不像很多心灵鸡汤那样高高在上,反而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轻声细语地交谈。我是在一个特别疲惫的周末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就是一块被榨干的海绵,每天都在为家庭琐事奔波,早上醒来想的都是“今天要做什么给孩子吃”、“哪个账单还没付清”,完全没有“我”的位置。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给我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而是用了很多很日常、很贴近生活的场景来描述“失焦”的状态,比如在超市货架前突然发呆,或者在孩子大声吵闹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这种精准的捕捉能力,让我忍不住想,作者是不是也经历过同样的过程?她没有指责,只是陈述事实,然后像是在为你递上一杯温水,让你慢慢缓过劲来。读下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自我觉察地图”,指引我们去辨认那些不知不觉中被我们丢弃的小小的喜好和渴望,比如,原来我上周那个想去听的讲座,并不是什么奢侈的想法,而是我内心深处对知识和成长的呼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把注意力从“无止境的付出”的泥潭里,慢慢拉回到“我需要什么”的岸边,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困在迷雾中很久之后,终于看到一丝微弱的灯光。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付出与获得”关系的处理方式。传统观念里,母亲的价值与她的付出成正比,付出越多,价值越高。这本书则巧妙地提出了一个反向论点:只有当你首先滋养了自己,你才能真正持续地、高质量地给予他人。它没有鼓吹自私,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的角度来分析“精疲力竭的给予”带来的负面循环——一个能量耗尽的人,很容易变得易怒、缺乏耐心,最终反而会损害亲密关系。书中有几页专门讨论了如何识别和打破这种“牺牲型自我”的模式,并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能量预算表”,鼓励读者像管理财务一样管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我开始尝试记录我的“能量消耗项”和“能量补充项”,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审视过程。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方式,我惊讶地发现,我每天花在应付他人期望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投入到真正让我感到愉悦的事情上。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强力的“重置键”,帮助我重新校准了生命中的优先级,不再将自我照顾视为一种“奢侈品”,而是看作维持整个家庭系统健康运作的“必需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束之高阁的“快餐式”读物。它的章节安排更像是一次有耐心的、循序渐进的自我修复之旅。比如,它会先用一部分篇幅来剖析“内疚感”这个巨大的枷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无私奉献,所以一旦为自己着想,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压力。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不要有内疚”,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情绪的根源,并提供了一套非常温和的“重新协商”的练习,让我学会如何与那个苛刻的内心声音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微小胜利”的记录方法,它不是要求你去辞职、去环游世界这种宏大的改变,而是鼓励你在一天中找到三件“完全是为了自己而做成”的小事,哪怕只是安静地喝完一杯咖啡,或者在通勤路上听了一首喜欢的歌。这种集腋成裘的力量是惊人的,它用实际行动证明,找回自我不是一场空泛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微小、坚定的“是”堆砌而成的。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虚浮,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向那个更完整的“我”靠近了一步。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文风。它更像是哲学思考与日常观察的完美融合。我读到一些章节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几句话,它们像是精准的针,一下子就刺破了我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某些认知盲区。比如,书中提到“我们总是在等待一个‘完美时机’来爱自己,但那个时机,就是你开始意识到你需要爱自己的那一秒”。这句话对我冲击很大,因为我总是把“等孩子上小学了”、“等工作稳定了”当作自我关怀的许可证。作者通过引用一些心理学的概念,但解释得极其通俗易懂,没有冰冷的术语,而是用生动的比喻来阐释,比如将“自我界限”比喻成花园的围栏,它不是为了排斥外界,而是为了保护内部的珍贵植物不受践踏。这种对复杂概念的简化处理,使得即便是第一次接触心灵成长书籍的人,也能毫不费力地吸收其中的精髓,并立即在生活中找到可以实践的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