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共振:為什麼你們會走到這一步?是什麼在威脅你們的情感關係?(二版)

情緒共振:為什麼你們會走到這一步?是什麼在威脅你們的情感關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洛琳.戴奇
图书标签:
  • 情绪共振
  • 情感关系
  • 人际关系
  • 沟通
  • 心理学
  • 婚姻
  • 爱情
  • 亲密关系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親密關係中,如何管理掌控焦慮,一起找回幸福?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為何我們總是在傷害彼此?」
「為什麼就是不懂我?」、「為何一直逃避不願面對?」
兩人的感情由熱烈到冷淡,大多是從雙方的情緒波動開始,
這讓兩人的生活和情感體驗漸漸不同步,
阻斷了彼此間和諧的情緒共振和緊密的連結,
原本美好的關係從此出現難以彌補的裂痕。

  大腦很容易受情緒控制,當你因為焦慮情緒變得不知所措時,負責情緒的中腦會高度運轉,讓你接收不到來自前腦的理性分析,於是—說出口的話全都充滿情緒,溝通變成彼此沉重的負擔,雖然兩人確實在對彼此說話,卻沒有真正的交流—一場小口角隨時一觸即發,隨後升級為破壞性衝突!最終,你們的親密關係落入這種軌跡:爭論、攻擊以及放棄。

  透過自我評估,將能察覺在你們的情感關係中是誰在焦慮—當焦慮出現時,互動會出現怎樣的行為模式?情緒波動是否已干擾到日常?你們需要哪種方式的修復?

  ▶在感到焦慮並求助另一半時,總覺得對方不願聆聽、甚至被誤解?
  ▶伴侶對你的需求總是無法做出適當反應。
  ▶每當自己感到心煩意亂,伴侶就會從身邊離開。
  ▶不喜歡參與對另一半來說很重要的活動。
  ▶討厭對方完全不了解自己。
  ▶擔心會給對方帶來過重的負擔。
  ▶你常批評另一半對你沒有足夠的同理心。
  ▶和伴侶的生活充滿挫敗感,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感覺自己被伴侶拋棄,得不到對方任何的愛和關懷。
  ▶認為另一半的焦慮自己有責任。
  ……

  連結感,是親密關係的基本核心。而親密關係中的頭號殺手—焦慮情緒,會削弱兩人的連結感,當一方處於焦慮,就會嚴重影響另一人;隨著時間流逝,沮喪、疏離和孤獨感會與日俱增,雙方的連結感將會斷掉。想要擁有和諧且長久的親密關係,唯有在互動中保持連結,兩人才能理解與接納彼此,得到健康的相互依存關係。

  指責、防衛、輕蔑、漠視,
  這四種常見的情緒反應,是親密關係中的「末日四騎士」,
  它們能預測一段感情關係是否會以破裂告終。

  28種練習,學會習慣性預防日常情感壓力,
  降低情緒波動,理解關係中的嫌隙,強化情緒共振,
  終結親密關係中的「末日四騎士」,
  讓感情回到當初最美好的樣子,找回被焦慮剝奪的幸福感!

  一段關係裡永遠有空間能讓兩人改善和提升,也許你們努力探索著要跨越情感的焦慮地雷區,卻不知如何著手,或是彼此忍讓著維持表面和諧,但情緒卻無法完全同步,這些都成為許多衝突的起頭。現在開始識別你們親密關係中的情緒觸發點,透過練習來管理與預防焦慮情緒,鞏固兩人情緒連結,維繫健康的相互依存:

  練習「暫停法」/緊握拳頭/快轉到未來/肯定而非授權/承認自己的情緒/大腦的邏輯和情緒的色彩/鏡像法/同時掌握負面與正面情緒/人際關係角色靈活化/冥想/正方形呼吸法……

  感情最美好的樣子,就是雙方學會在探索中成長,從互有好感到互相依存、從感性多變到理性相處、從朝夕相處到長久陪伴。本書深度剖析創造和諧親密關係的完美指南:

  ★掌控自我情緒,知道自己的觸發點。
  ★了解對方性格,採用具建設性的語句模式。
  ★調節情緒改善溝通方式,找出關係中的舒適感。
  ★學習理解並接納彼此的想法,允許反對情緒共存。

各界讚譽

  毫無疑問,焦慮是伴侶會面臨的一大勁敵,管理焦慮則是實現婚姻幸福最為艱鉅的挑戰和最重要的成就。作者用深刻且明晰的語言描述了這個關鍵困境,並且提出簡明扼要的建議和練習。
  —婚姻治療師哈維爾.亨德瑞克斯(Harville Hendrix)博士
  《得到你想要的愛》(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作者
  《感受愛》(Receiving Love)聯合作者

  本書將焦慮症的研究帶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揭示了焦慮將會對夫妻雙方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如何危及他們的幸福感。它教人以一種富有同情心、有條不紊的策略,首先管理焦慮,然後用一系列行為和心理學方法來掌控焦慮。這些技巧最後都可以整合進一個有效的程序中,伴侶雙方皆可使用。
  —心理治療師愛蓮娜.佩森(Eleanor Payson)
  《綠野仙蹤和其他自戀者》(The Wizard of Oz and Other Narcissists)作者

  焦慮、恐懼症、強迫症和社交逃避等,可以侵蝕乃至摧毀一段關係。這本書給你提供了一些方法,讓你可以管理、減輕甚至消除自身過多的焦慮(或幫助你理解伴侶的焦慮)。在讀過這些簡單卻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後,我相信你會迫不及待地將其付諸實踐,並讓關係產生立竿見影的轉變。
  —心理治療師比爾.歐漢隆(Bill O' Hanlon)
  《改變你生活的書》(The Change Your Life Book)
  《重寫的愛情故事》(Rewriting Love Stories)作者

  在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的同時,治療師可以把本書作為工作手冊。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患者將從治療中受益更多,不但能增進自我意識和自我依賴,同時還可以擴展為自我照顧,獲得穩定感、發展心理界限和情感管理技巧。
  —醫學博士克萊爾.弗雷德里克(Claire Frederick)
  《內心力量和分裂自我的療癒》(Inner Strengths and Healing the Divided Self)作者

  這本書寫給備受焦慮折磨的人以及他們的伴侶……裡面準備了多種練習可供讀者嘗試,他們可以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部分,用這些練習降低自身焦慮、識別心理和生理焦慮體驗,以此避免焦慮反應。更重要的是,能學著平靜下來,而不僅僅是避免焦慮……在認真閲讀本書,並將其積極付諸實踐之後,任何正遭受焦慮之苦的人,都能大獲裨益。
  —羅伯特.麥克內爾(Robert B.McNeilly)
  臨床醫學學士、塔斯馬尼亞州米爾頓.艾瑞克森研究院主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主题与情感关系和冲突解决相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其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 --- 《关系航道:驾驭情感的暗礁与风暴》 深度剖析现代情感连接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一本关于理解、修复与强化的关系指南,旨在帮助读者穿越情感的迷雾,建立更坚韧、更富有同理心的联结。 在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细致的呵护与深层的理解。我们渴望亲密,却常常在日常的摩擦中迷失方向,让误解堆积成难以逾越的高墙。《关系航道:驾驭情感的暗礁与风暴》并非一本提供快速“灵丹妙药”的自助手册,而是一份详尽的地图,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关系动力学的核心机制,从而掌握主动权,重塑沟通模式,并最终培养出能够抵御时间与压力考验的持久情感纽带。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关系理解框架。 --- 第一部分:情感图景的绘制——理解关系的初始形态与底层结构 现代关系建立在无数未被言明的假设和过往经验之上。本部分致力于帮助读者清晰地描绘出自己与伴侣(或重要关系中的另一方)的情感图景。 1. 依恋模式的幽灵: 我们如何被童年经历塑造成型?作者详细阐述了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混乱型依恋模式在成人关系中的具体表现。理解这些模式,如同找到了通往内心深处恐惧和需求的大门。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自己在冲突发生时自动启动的防御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无意中加剧了紧张局势。 2. 核心需求的识别与表达: 很多争吵的表象下,隐藏着未被满足的基本情感需求——被看见、被认可、被安全感围绕。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帮助读者剥离情绪的表层噪音,直达“我到底真正需要什么?”的核心疑问。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抽象的渴望转化为清晰、非指责性的语言。 3. 差异性的价值: 关系中的冲突往往源于对“我们不一样”的抗拒。本部分强调,差异性并非威胁,而是关系成长的土壤。我们将研究如何欣赏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情感表达的节奏,避免将“不同”等同于“错误”。 --- 第二部分:冲突的“X射线”——透视破坏性沟通的陷阱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其破坏力却可以被有效控制。《关系航道》深入剖析了导致关系螺旋式下降的常见沟通错误,并提供即时生效的修正工具。 1. 四骑士的警报: 借鉴关系研究的经典成果,本书详细描绘了导致关系衰败的“四骑士”——批评、鄙视、辩护和筑墙。重点在于,我们不仅要识别这些行为在自己或对方身上的出现,更要理解其背后的触发点和替代方案。例如,如何将“你总是…”的批评,转化为“当我经历X时,我感到Y”的有效陈述。 2. 情绪的传染与放大效应: 情感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本章探讨了“情感蔓延”的机制,即一方的焦虑如何迅速点燃另一方的防御。我们提供了“情感暂停键”的技巧,教导如何在情绪升温至临界点之前,主动降温、隔离能量,从而在冷静的状态下重启对话。 3. 沉默的杀伤力: 并非所有的冲突都是喧闹的。被动攻击和情感撤退——即“筑墙”的非语言形式——同样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本书详细分析了沉默、冷战和情感隔离背后的心理动机,并提供了重建对话桥梁的实践步骤,确保双方都能感受到被倾听的承诺。 --- 第三部分:重建与修复——通往韧性关系的实践蓝图 关系受损后,如何有效修复,使其比以往更加坚固?本部分专注于重建信任和深化承诺的实际操作层面。 1. 道歉的艺术与有效性: 真正的道歉远不止一句“对不起”。本书提供了一个五步道歉公式,涵盖了承认错误、表达理解、承担责任、提供补偿和保证未来行动的转变。我们将区分“表演性道歉”与“修复性道歉”的本质区别。 2. 情感的“银行账户”: 关系如同一个共同的银行账户,日常积极互动是存款,冲突和伤害是取款。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有意识地增加存款。本书介绍了“积极互动比率”的概念,并提供了大量低成本、高回报的日常维护仪式,如每日的“签到时间”和“感谢清单”。 3. 共同愿景的校准: 关系的前进方向必须是双方共同认可的。本书引导读者进行“未来假设性对话”,探索双方在财务、家庭、职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上的长期目标。当外部压力来临时,一个清晰、共享的愿景是抵御诱惑和维持一致性的锚点。 --- 第四部分:关系养护的长期策略——超越危机管理 关系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一次性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动态系统。《关系航道》的最后一部分关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持续成长的关系心态。 1. 边界的艺术:自我与他者的平衡: 清晰而灵活的边界是健康关系的基础。本章深入探讨了“界限”并非是隔离墙,而是“定义我们如何彼此相爱”的契约。我们将学习如何在维护个人独立性的同时,深化亲密连接,避免“融合”或“疏离”的极端。 2. 应对“关系疲劳”: 长期关系中必然会出现情感倦怠期。本书提供了识别疲劳信号的方法,并强调了“个体成长对共同成长的贡献”。鼓励双方在各自的领域持续探索和成长,将新的经验带回关系中,保持新鲜感和对彼此的好奇心。 3. 应对外部环境的冲击: 外部世界,如育儿压力、职业变动、健康危机等,是关系最大的试金石。本书将提供应对“重大生活转变”的特别策略,教导如何在危机时刻,将关系从“问题解决模式”切换到“共同面对模式”,强化“我们是一队人”的信念。 --- 《关系航道:驾驭情感的暗礁与风暴》 是一部献给所有珍视人际联结的读者的深度指南。它邀请你放下对“完美关系”的幻想,拥抱真实人性的复杂与美丽,通过学习有效、有爱的沟通方式,将每一次挑战都转化为加深理解、巩固情感的契机。这不是关于如何避免风暴,而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舵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洛琳.戴奇(Carolyn Daitch)


  國際知名心理學家、心像式關係治療師、作家和主持人,擅長催眠、焦慮管理等。擁有超過35年的臨床經驗,目前擔任密西根州法明頓山焦慮症治療中心主任。她經常應邀在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講,並獲得許多專業組織頒發獎項,包括美國臨床催眠學會頒發的總統獎、密西根臨床催眠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麗莎.羅伯邦(Lissah Lorberbaum)

  臨床心理學碩士,主攻身體心理學,有豐富的情緒障礙治療經驗。
 

图书目录

第一部、是什麼在威脅你們的親密關係?
第一章:親密關係的頭號殺手—焦慮情緒
第二章:掌控你的情緒觸發點,防堵爆發
第三章:學會降低情緒波動的基準

第二部、打造和諧親密關係的完美指南
第四章:了解對方性格—拉近關係的第一步
第五章:改善溝通方式—關係逐漸升溫的秘訣
第六章:學會相互理解—建立穩定關係的核心

第三部、在親密關係中收穫成長
第七章:從互有好感到健康的相互依存
第八章:從感性多變到理性穩定
第九章:從朝夕相處到長久陪伴

附錄A:給你和伴侶的建議
附錄B:如何應對焦慮的伴侶?
附錄C:六十秒掌握重點
附錄D:相關參考資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1392
  • 叢書系列:Better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珍妮向姐姐妮可傾訴:「昨晚史考特又和我大吵一架。這次他很生氣,就因為我不想去參加他的大學同學聚會。即使他知道我受不了和陌生人共處一室,還有飛行恐懼,史考特已經不再了解我了。」

  妮可放下咖啡杯,握住妹妹的手。「你知道嗎?珍,你總是過於擔心。很多時候,你擔心的事情我根本想都不會想。這也是我偶爾會對你不耐煩的一個主要原因。你覺得現在這種擔心對你的婚姻造成傷害了嗎?」

  「我不知道,也許吧。就像我說的,他就是不了解我!」珍妮回答:「如今我常不禁回想,我們當初是怎麼會在一起的?我倆的意見永遠無法相同。每當我在焦慮中想尋求他的支持,他就會說,我只是喜歡誇大其實,那些擔心太多餘了,我應該放鬆下來。我知道他認為那樣說是在幫我,但實際上並沒有作用;那樣說只會讓我覺得自己不可理喻、走投無路,而且覺得他不在乎我。我無法擺脫這些憂慮,也無法放鬆下來。事情沒那麼簡單!」

  多年來,我們在治療慢性焦慮症(chronic anxiety)患者的過程中,目睹過許多案例,明白慢性焦慮會對親密關係中的伴侶帶來怎樣的傷害和挫折。

  所有的關係都具有挑戰性,但如果其中一方患有嚴重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這種挑戰則會變得尤為艱鉅。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是最恩愛的關係都可能會因為焦慮而變得緊張,使信任和親密感被消磨殆盡。

  當雙方開始覺得對方「無法理解我」,可能真是如此,因為在一方焦慮而另一方不焦慮的狀況下,兩個人的生活體驗是完全不同的,而這些不同的體驗就會使兩人之間產生一條日益加深的鴻溝。

  如果你患有焦慮症,你就會明白這種感受非常孤獨—焦慮無時不刻在你腦海中浮現,而且幾乎毫無間斷。你總反覆思忖每個決定,每一刻都活得膽顫心驚,害怕災難即將到來;或者你可能會感到無比驚惶和恐慌,這種感覺來勢洶洶,無論你或伴侶都無法使之消散。

  你可能無法想像,對你的伴侶來說,你的焦慮一樣會讓對方產生痛苦,但這是真的。焦慮可以傷害你的伴侶,也會損害你們的親密關係,就像它對你本人造成的傷害一樣深重。

  相互連結的感覺、互相理解和關懷,本是建構親密關係的一個基本要素。然而你的焦慮會削弱這種連結感,讓它大打折扣。隨著時間流逝,你的沮喪、疏離和孤獨感也會與日俱增。與此同時,若你苦於無法減輕伴侶的焦慮,也會變得越來越沮喪。

  一旦你們之間的衝突加劇,彼此的連結會逐漸「斷開」。 你們雙方可能都會覺得,雖然兩人確實在說話,但並沒有真正地交流。更糟的是,你可能會認為,你們只能坐困愁城而無法衝出絕望的包圍。就像珍妮一樣,你可能會記起那些彼此曾經珍視、相互關心和連結的時光;但是也會感到擔心,害怕這種連結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剛開始感到焦慮的時候,你會向伴侶尋求幫助,希望對方幫你「處理」,一旦對方沒有幫到忙,你就會感到失望,當然,這是人之常情,但事實上,你才是唯一有能力克服焦慮的人。這樣說你可能會很難接受,但只有你才是有權利、有義務去做這項重要工作的人。

  好在,一路走來,你並不孤單。本書的目的就在於為你提供各式各樣的方法和技巧,以助你和緩焦慮、減少衝突、鞏固你與伴侶間的連結感。它能幫你更好地理解你們關係中的嫌隙,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提升彼此之間的連結,並開始學習以更有效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焦慮。

  第一部分「是什麼在威脅你們的親密關係」裡,提供了一些能幫助你平復焦慮的方法,讓那些看似無法控制的恐懼開始消退。一旦你能夠調節自己的焦慮程度,接著就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你們的關係上。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你將會學到如何改進溝通方式、增進與伴侶之間的連結感。第一步驟就是搞清楚如果伴侶中的一方患有焦慮症,這種關係的動態會是如何;然後學會識別關係中的交流和行為模式,並明白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模式會如何破壞信任和親密關係。最後我們為你提供一些方法來打破這些舊有模式,創建新的互動方式,這些技巧必將促使你們雙方都渴望建立並擁有深切的連結感。

  如何使用本書?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患有焦慮症的人是你,那麼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的。書裡每一章都能幫你深入了解焦慮,提供具體的管理方法。由於所有章節和方法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建議依序閱讀,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穫。你不僅只是在閱讀,而是在參與一個治療和改變的過程,因此你需要抽出足夠的時間去熟悉每一章的測驗與練習,一目十行、走馬看花地瀏覽本書,對你來說無任何益處。

  雖然實踐之初顯而易見地會很困難,但你仍要嘗試對每一章提到的技巧加以練習,這點非常重要。有點像學習吉他,你不能指望在一天之內學會所有的和弦。你一次只能學會一個和弦,然後隨著時間累積,透過反覆練習才終於掌握所有技巧。

  因此,不要只做一次練習,而是要對每章提到的技巧都勤加練習,如此你將能學會和掌握一系列減少焦慮的方法。在閱讀完全書之後,建議你可以隨身攜帶這本書,當需要溫故知新時,可以隨時參考書中的方法與練習。

  假如你是不焦慮的那一方,本書可以幫你更理解對方的焦慮,同時教你一些技巧,以改善你們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模式。當然了,在閱讀本書的整個過程中,可以讓你收益良多。

  由於焦慮症,你的伴侶勢必會在生活中面臨種種具體挑戰,第一部分會讓你對這些挑戰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詳細描述一些新方法和新技巧,可以讓你的伴侶用來緩解焦慮。

  尤其重要的是,你還會學習到另一半可能用來緩解焦慮的「暫停法」(time-out technique),這會在第二章說明。

  「暫停法」是所有減緩焦慮方法的基礎練習,你的伴侶會大量運用它以減緩自身焦慮。如果你能理解這個方法的目的和益處,就可以鼓勵對方循序漸進,這一點很重要。此技巧還能緩和關係中的衝突,因此你自己也可以從練習「暫停法」中受益。

  尋求患有焦慮症的另一半的成長和變化,只是解決方法中的一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練習是經過特別設計,目的在於深化你們的親密關係,特點是能信任、尊重和健康地相互依賴。藉由這些與你情況相契合的練習,可以推進伴侶的康復之旅,並且獲得令人滿意的關係。

  請注意,附錄A和B是專門寫給不焦慮的一方。當對方患有焦慮症,在你們溝通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誤會,附錄中提供了一些建議和策略來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

  焦慮會對生活的各方面產生影響,成就感和滿足感往往都會被痛苦取代。然而,焦慮也可以是促進成長的催化劑。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正蘊涵了促進你們成長和改善親密關係的種子。我們希望,在你們踏上恢復和轉變之旅後,你們可以早日擺脫焦慮的困擾。你們的一切努力不會白費,而且將產生無比豐厚的成果,所以,請從今日開始努力吧。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象的情绪分析上,而是深入到了关系动力学的核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被拉入了一个迷宫,但同时又有一束光指引着方向。作者对于情感模式的拆解,精准得让人有点不安,仿佛自己的某些隐藏的、不愿面对的相处细节,都被毫不留情地剥开了。尤其是在探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个问题时,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原生家庭影响和早期依恋模式的见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以前总以为是对方的问题,或者是我不够努力,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之间的互动,其实是一场由潜意识主导的、早已写好的剧本。它没有提供简单的“速效药”,反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关系解剖报告”,要求读者自己动手去缝合那些断裂的连接。这种引导式的反思,比那些空洞的鸡汤文要深刻得多,让人愿意放下防御,真正去审视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角色。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理论构建非常扎实,明显不是市面上那些随随便便拼凑出来的畅销书。作者似乎融合了心理动力学、系统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使得对情感危机的剖析层次丰富。特别是关于“情感安全基地”的构建与崩塌那一章,描述了当我们感到不安全时,会如何无意识地采用破坏性的行为来测试对方的忠诚度,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我的亲身经历中得到了完美的印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播过去的争吵片段,然后用书中提供的框架去重新解读那些片段,结果令人不寒而栗——原来我们每一次的“失控”,都遵循着一套隐藏的、可预测的脚本。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提供“理解的钥匙”,一旦理解了脚本的逻辑,你就有可能选择不按剧本来演。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向来对这类探讨人际关系的著作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过于理想化,或者过于依赖某些特定的理论框架。然而,这本(请自行代入书名)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实在的。它没有回避关系的阴暗面和那些令人沮丧的僵局。那种描述“当爱变成习惯,熟悉感如何吞噬热情”的段落,简直像是在描绘我与伴侣之间的日常对话。书中对沟通障碍的分析,并非停留在“多倾听”这种浅尝辄止的建议上,而是深入到了语言背后的非语言信号和权力结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冲突的价值”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必须避免的灾难,而是一种潜在的成长契机。读到那些关于“边界感”如何被模糊和侵蚀的章节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几次,才能消化掉那种被精准命中的感觉。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迫使你承认,修复关系的第一步,是承认关系本身可能已经病变的事实。

评分

**第五段评价:**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情感指南都在教你如何“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那么这本书则是在教你如何检查房子的地基是否已经腐朽。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潜伏在甜蜜表象下的“定时炸弹”——比如未被满足的需求累积、情感债务的不断透支,以及对“完美伴侣”的集体幻想破灭。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威胁”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出轨或背叛,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持续的疏忽和不被看见。那种关于“情感饥饿”如何驱使人们去寻求外界补偿的分析,让我对许多过去无法理解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读起来沉重,但它带来的清醒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让你感觉好一点,而是让你更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对于那些真正渴望做出深刻改变的人来说,无疑是份宝贵的指南。

评分

**第三段评价:** 坦白说,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犀利,几乎没有温情脉脉的安慰,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洞察力。它像一面放大镜,将伴侣双方在压力下会表现出的防御机制暴露无遗。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没有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方,而是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三方模型——你、我、以及我们共同创造的“关系场域”。这个场域是如何受外界压力(比如工作、经济、原生家庭期待)影响而发生形变的,书中分析得非常透彻。我以前读过一些关于“如何挽回”的书,但这本书完全是另一个维度,它关注的是“如何理解我们为何走到需要挽回的地步”。它的语言结构复杂,逻辑链条严密,绝非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休闲读物,需要静下心来,带着笔记本去阅读,记录下那些让你感到“刺痛”的关键语句,因为那些刺痛往往指向了最需要疗愈的核心创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