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言三瘦李清照:婉約詞風、文士抱負、金石為錄,懷家國之憂易安於容膝,望故土難歸卻尋尋覓覓

愁言三瘦李清照:婉約詞風、文士抱負、金石為錄,懷家國之憂易安於容膝,望故土難歸卻尋尋覓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舒
图书标签:
  • 李清照
  • 婉约词派
  • 宋词
  • 女性文学
  • 金石学
  • 家国情怀
  • 易安居士
  • 词人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以兩闋〈如夢令〉名動京城的詩書門第之女,
「綠肥紅瘦」的清新詞作無不教文士、詩家拍案稱賞;
作清絕之詞、評詩家高下、懷天地家國
無以如君子般「倚南窗以寄傲」,便以「審容膝之易安」自勉

兩宋婉約詞的代表、千古第一才女的感遇人生!
──易安居士.李清照

  【歸來堂十載光陰,烹茶賭書是知音】
  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妻二人定居在青州時,曾任當朝宰輔的趙挺之已逝世,家族雖不復往日榮景,卻也因此遠離了朝堂紛爭,二人得以享有安適清閒的「歸來堂時光」,終日埋頭詩書文章、金石學問。

  閒來無事時,夫妻二人隨手指一典故,道出此典出於何書的卷幾行幾,贏者品茶,輸者捧盞,博學強記的李清照每每所言皆無一差錯,趙明誠也總是恭敬為妻捧盞,二人就在這賭書品茶的樂趣中度過青州歲月,此番雅致的樂趣,只怕千古少有!

  「花影壓重門。疏廉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無懼萬世之譏,卻不敵、晚來風急】
  世人解此作時大多將其中的愁怨視為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閨怨,然而李清照身為一介文人,她對家國、對時局、對故土無法釋懷的愁,又豈是閨中怨婦的相思可比擬的?

  她在戰亂中失去珍藏數十年的書卷字畫、宋室南渡後無依無靠、再嫁張汝舟卻非良人,她試圖在文人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卻終究難以擺脫身為女子的困境,世人的種種非議與傳統價值的審視更是對她的譴責,此愁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波折,更是對世道、對時局的徬徨。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

本書特色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其詞婉約含蓄、清新抒情,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本書以詞作一窺李清照人生的際遇,包括其家族在政治局勢傾軋下的幾般浮沉、與丈夫趙明誠的相知時光、宋室南遷後的流離生活等,細寫李清照如何在文詞中暢言她身為一介文士的情懷與抱負,以及脫離對女性才情的世俗枷鎖後,她向世人展示的不俗華彩。
 
《镜花水月:唐宋文人心象探微》 一部追溯唐宋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研究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词人的生平抉择或特定词作的艺术技巧,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宏阔的时代背景之下,唐宋士大夫阶层普遍的精神图景、自我认知与社会责任的张力。我们试图剥离掉传统文学史中常有的“才子佳人”的滤镜,以一种更具社会学和思想史维度的视角,审视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在世界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作用于他们的创作与行为的。 第一章:理想的坍塌与“出仕”的悖论 唐宋之变,是士人理想的试金石。本章深入剖析了自中唐藩镇割据到北宋科举制度成熟后,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抱负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 我们重点考察了“入世”与“避世”之间的张力。并非所有人都热衷于高官厚禄,许多人怀抱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然而,现实政治的泥沼、朋党之争的残酷,使得许多士人的“出仕”更像是一种“妥协”而非“实现”。本书通过分析一批中下层官员的私修史料与往来书信,揭示了他们如何在坚守节操与维持生计之间寻求平衡,以及这种妥协最终如何在其内心投射出挥之不去的失落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探讨了“清流”与“浊流”的概念演变。在宋代,对“干净”的追求成为一种近乎宗教式的洁癖。这种洁癖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同时又是如何成为政治斗争中的武器的?我们分析了不同流派的士大夫群体,如何通过对“道统”与“文统”的阐释,来界定自身在权力结构中的合法性与道德优越感。 第二章:文体的选择与精神的载体 唐诗与宋词,作为两种主要的文学表达形式,并非仅仅是风格的迭代,更是士人心态变迁的物质载体。 本书认为,宋词的兴盛,本身就折射出士人对传统诗歌(特别是盛唐之音)所承载的“昂扬进取”精神的某种疏离或无力感。我们避开对“婉约豪放”的简单二元对立分析,转而探讨“词”这一文体在结构上所能提供的“私密性”与“间接性”。 词的音律之美,恰好为那些不便直抒胸臆的复杂情绪——如对时局的忧虑、对个人抱负的低语、对家族命运的牵挂——提供了完美的“遮蔽”。这种遮蔽,既是保护,也是一种自我囚禁。我们细致比对了同一位士人,在创作诗歌和创作慢词时,其情感的密度和表达的尺度有何不同,从而反向推导出其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精神状态。 此外,本书还涉猎了宋代“文”的复兴,特别是“古文运动”背后所蕴含的对“言志载道”的重申。这种重申,恰恰反衬出词的兴起所暴露出的“道”在具体实践中的受挫。文人们试图通过对文字形式的精雕细琢,来重建一个由道德和理性构成的理想秩序。 第三章:士人的“技艺”与“学问”观 唐宋士人对“学问”的定义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转变。从早期的经世济用,逐渐转向了对“格物穷理”的兴趣,以及对“金石”等非主流学问的迷恋。 本书将“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视为士人精神转向的标志性事件。当政治理想的实现变得遥不可及时,士人们开始将精力转向对“有形之物”的探究。这些“古物”——碑刻、鼎彝、拓片——代表着遥远的、不可磨灭的“历史的真实”。 研究金石,其意义在于: 1. 时间感的重构: 在瞬息万变的政治生活中,金石学提供了一种对抗时间流逝的锚点。通过考证古代文字,士人仿佛可以与更古老、更恒久的“道”取得联系。 2. 技艺的自洽: 考据是一门需要极高耐心的技艺,它提供了一种在不触碰敏感政治议题下,依然能体现自身“学力”与“精微”的方法。这是一种高度内化的成就感。 3. 对“虚”的对抗: 官场是虚妄的,诗文的抒情是缥缈的。唯有手中的拓片和古碑是坚硬的、真实的。这种对“实物”的追求,反映了士人对不确定现实的深刻焦虑。 我们将此种对“技艺”的推崇,与士人对个人“风格”的极致追求联系起来,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将“学问”从“济世之用”逐渐转化为“个体安身立命之本”。 第四章:空间、家园与身体的疏离感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空间”在士人心灵构建中的作用。唐宋是人员流动性极强的时代,官员调动频繁,羁旅行役成为常态。 “家园”的概念被不断地稀释和重构。本书通过分析“行都”、“行在”等词汇的使用频率变化,揭示了士人对一个稳定、具象的“根基”的渴望与失落。他们是“身在此山中”,却又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是异乡的旅人。 这种身体上的漂泊,加剧了精神上的“容膝之地”的寻找。无论是在一个狭小的书斋内,还是在一片幽静的园林中,士人都试图通过对有限空间的绝对掌控,来补偿对广阔世界无力掌控的挫败感。园林美学、私家藏书之风的盛行,都是这种内在需求的投射。 我们最终将目光投向士人“望故土难归”的集体心理。这种“难归”,不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精神上无法与理想中的“故土”(即自己所期望的清明政治环境)相契合的深层悲剧。他们的寻寻觅觅,不是在寻找一个具体的地理坐标,而是在追逐一个永远无法被完全捕获的、完美的精神栖所。 《镜花水月:唐宋文人心象探微》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唐宋士人如何在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的夹缝中,铸造出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复杂而迷人的精神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舒


  專職作家。已出版作品:《情到此間怎由人》、《暮春花盡,留與誰憐》、《納蘭詩詞賞讀》、《浮生六記》譯注、《西湖夢尋》譯注、《小窗幽記》譯注、《幾回清夢到花前:紅樓女子的草木情緣》、《仗劍千年辛棄疾》等。

图书目录

如夢令—少年時,一場東京夢華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剪梅—初嫁了,且說閒愁靜好
雪裡已知春信至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莫負東籬菊蕊黃

小重山—歸來堂,十年清夢逍遙
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小院閒窗春色深

鳳凰臺上憶吹簫—別家鄉,空嘆人生淒涼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臨江仙—山河破,故國生死離恨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孤雁兒—哀江南,漂泊天涯難歸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尋覓處,淒淒慘慘戚戚
物是人非事事休
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尾聲—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3437
  • 規格:平裝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的导读,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关于“怀家国之忧易安于容膝”的描述。这精准地抓住了李清照晚年心境的矛盾与张力。她的一生,前半是繁华与才情,后半是颠沛流离与国破家亡。这种由盛转衰的剧烈转变,对任何一个敏感的心灵来说都是巨大的摧残。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靖康之变对她个人生活,尤其是对赵明诚的离散,产生了何等毁灭性的影响。那种“容膝”之地的安宁,在战火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不堪。更重要的是,作者如何处理这种“易安”与“忧患”之间的辩证关系?她是如何将个人的不幸,融入到对整个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之中的?这种由私情上升到家国情怀的转变,是衡量一位文学家是否真正具有担当的关键。我期待的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深入骨髓的剖析,展现她在流离失所中,如何依靠文字来对抗时间的消磨和命运的无常,如何用一支笔,守住了一个士大夫的最后尊严。

评分

从文笔风格来看,这本书似乎想在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细腻的文学抒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欣赏这种尝试,因为李清照的作品本身就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她的词既有高雅的文人情趣,又不失率真动人的情感表达。我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她词风的演变,如何将“婉约”这一标签进行拓展和深化。书中是否有新的观点,来解释她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保持了词的“格律之美”,同时又注入了愈发深沉的生命体验?例如,初期的明快与后期的沉郁,其中的过渡是如何完成的?我期待看到作者的语言既要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要有文学评论家的敏感与洞察力。不要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要通过精彩的论述,让读者如同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一步步揭开这位千古才女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

书名中那句“望故土难归却寻寻觅觅”,无疑是全书情感基调中最具张力的一点。它描绘了一种永恒的漂泊感和对归属的渴望。作为一个读者,我常常在想,对于一个经历了国都沦陷、故园尽失的人来说,“故土”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具体的地理坐标,还是逝去的青春、安定的生活,抑或是与亡夫共同守护的文化遗产?这种“寻寻觅觅”的状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流浪,更是精神上的无所依傍。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解读她的词作,来勾勒出她寻找“安顿之所”的轨迹的。这种寻找是徒劳的,却又是必须坚持的。它体现了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即使世界崩塌,也要在残破的记忆和文字中,为自己搭建一个精神上的“易安居”。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资料,来佐证她每一次迁徙背后的无奈与挣扎,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份“寻觅”背后沉重的历史重量。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可能涉及的“金石为录”部分抱有极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李清照一个爱好,而是她与丈夫赵明诚共同的事业,也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与文化传承的担当。在南渡之后,这些金石拓片和收藏的散佚,无疑是她生命中又一次巨大的损失,其痛楚可能不亚于丧夫之痛。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将她对古代青铜器、碑刻文字的研究,与她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建立联系。是否她词中那些坚硬、古朴的意象,正是源于她对金石学的沉迷?这种对“永恒”文物的珍视,是否也是她对抗人生无常的一种方式?如果书能细致描绘出他们夫妇二人当年在各地收集考据金石的场景,再对比她晚年孤苦伶仃,只能靠残存记忆维系这份事业的悲凉,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体命运的渺小,将会形成极其震撼的对比。

评分

这本关于李清照的书,从标题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哀婉与坚韧。我最先注意到的是“愁言三瘦”这个词组,它立刻将我带入了宋代那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女词人的世界。书名中的“婉约词风”无疑是点睛之笔,但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剖析她那些动人心魄的词句背后,所蕴含的文士抱负。毕竟,李清照不仅仅是一个闺阁女子,她的学识、她的诗词造诣,足以让她在那个男性主导的文坛占据一席之地。我希望看到作者能超越传统对她“伤春悲秋”的刻板印象,去挖掘她对家国命运的关怀,以及她如何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文人风骨。书中提及的“金石为录”,让我眼前一亮,这暗示了作者可能深入研究了她对金石学的兴趣,这在解读一位女词人的生平时,无疑增添了厚重和独特的视角。我关注的是,这种对古代遗存的关注,如何与她内心的忧患意识相互映照,构筑起她精神世界的坚实内核。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家,其影响力必然超越其个体的情感波动,我期待看到这本书能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具时代精神的李清照形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