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言三瘦李清照:婉約詞風、文士抱負、金石為錄,懷家國之憂易安於容膝,望故土難歸卻尋尋覓覓

愁言三瘦李清照:婉約詞風、文士抱負、金石為錄,懷家國之憂易安於容膝,望故土難歸卻尋尋覓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以兩闋〈如夢令〉名動京城的詩書門第之女,
「綠肥紅瘦」的清新詞作無不教文士、詩家拍案稱賞;
作清絕之詞、評詩家高下、懷天地家國
無以如君子般「倚南窗以寄傲」,便以「審容膝之易安」自勉

兩宋婉約詞的代表、千古第一才女的感遇人生!
──易安居士.李清照

  【歸來堂十載光陰,烹茶賭書是知音】
  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妻二人定居在青州時,曾任當朝宰輔的趙挺之已逝世,家族雖不復往日榮景,卻也因此遠離了朝堂紛爭,二人得以享有安適清閒的「歸來堂時光」,終日埋頭詩書文章、金石學問。

  閒來無事時,夫妻二人隨手指一典故,道出此典出於何書的卷幾行幾,贏者品茶,輸者捧盞,博學強記的李清照每每所言皆無一差錯,趙明誠也總是恭敬為妻捧盞,二人就在這賭書品茶的樂趣中度過青州歲月,此番雅致的樂趣,只怕千古少有!

  「花影壓重門。疏廉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無懼萬世之譏,卻不敵、晚來風急】
  世人解此作時大多將其中的愁怨視為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閨怨,然而李清照身為一介文人,她對家國、對時局、對故土無法釋懷的愁,又豈是閨中怨婦的相思可比擬的?

  她在戰亂中失去珍藏數十年的書卷字畫、宋室南渡後無依無靠、再嫁張汝舟卻非良人,她試圖在文人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卻終究難以擺脫身為女子的困境,世人的種種非議與傳統價值的審視更是對她的譴責,此愁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波折,更是對世道、對時局的徬徨。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

本書特色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其詞婉約含蓄、清新抒情,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本書以詞作一窺李清照人生的際遇,包括其家族在政治局勢傾軋下的幾般浮沉、與丈夫趙明誠的相知時光、宋室南遷後的流離生活等,細寫李清照如何在文詞中暢言她身為一介文士的情懷與抱負,以及脫離對女性才情的世俗枷鎖後,她向世人展示的不俗華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舒


  專職作家。已出版作品:《情到此間怎由人》、《暮春花盡,留與誰憐》、《納蘭詩詞賞讀》、《浮生六記》譯注、《西湖夢尋》譯注、《小窗幽記》譯注、《幾回清夢到花前:紅樓女子的草木情緣》、《仗劍千年辛棄疾》等。

图书目录

如夢令—少年時,一場東京夢華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剪梅—初嫁了,且說閒愁靜好
雪裡已知春信至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莫負東籬菊蕊黃

小重山—歸來堂,十年清夢逍遙
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小院閒窗春色深

鳳凰臺上憶吹簫—別家鄉,空嘆人生淒涼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臨江仙—山河破,故國生死離恨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孤雁兒—哀江南,漂泊天涯難歸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尋覓處,淒淒慘慘戚戚
物是人非事事休
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尾聲—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當是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的仲春時節,大宋國都東京城內早已春容滿野,暖律暄晴。所見處,皆是粉牆細柳,煙籠巷陌。道路旁的花都開了,惹得鶯啼芳樹,燕舞晴空。至於那些城中之人,或是香輪暖輾,或是駿騎驕嘶,熙熙攘攘地向著四方散去,只為一探東京城外的春天。
 
許多人都奔向了城西的新鄭門,門外大道的南北兩側是皇家瓊林苑與金明池。每逢春來,朝廷便會下令准許士卒百姓前往遊賞。聽說,文正公司馬光生前曾盛讚此地「日華駘蕩、波光靜綠」的美景。如今賢者雖去,但東京的百姓們依然感念他的恩德,更願意去一睹皇家園林的勝景。
 
然而,在華蓋雲集的通衢大道上,幾輛車子卻逆流而行,向著城內緩緩駛去,故此尤其惹人注意。風動車簾,那中間車篷裡一個六七歲的女童正用她明澈的雙眸打量著這個如夢如幻的都城,期待著見到她的父親。
 
城西一隅,一處宅院前高懸著「李宅」匾額,兩盞泛黃的油紙燈籠在微風中搖盪。當此繁花正盛時節,院內卻是竹影參差,苔痕濃淡,一片蔭翳。那翠竹掩映中有一間闊亮的軒室,匾額上「有竹堂」三個楷字綿勁遲澀,別具一格。
 
此時軒內可謂濟濟一堂,他們大都算是「舊黨赤幟」文正公司馬光的故人。當中高坐一位峨冠多髯者,正吟詠著「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的詩句。眾人聽了都拍案稱讚,尊他一聲先生,又稱他作東坡老先生,原來正是翰林院大學士蘇軾。
 
至於座下弟子,皆是當朝名儒雅士:祕書省校書郎晁補之、太學博士張耒和國史編修官黃庭堅、秦觀,還有同任館職、以文章受知於蘇軾,被稱為蘇門後四學士的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榮等人。
 
這些老少儒生們聚在一起,除卻吟詩作賦,感慨春光,更是為了慶賀李格非喜遷新居。三年的苦心經營,李格非終於在京城有了這一方安居之地,可以與家人團圓相聚。
 
眾人正說話時,外間傳報,小姐李清照回來了。
 
時人說起李格非,都知他是山東濟南章丘人,與其父皆出自忠獻公韓琦門下,文章清流,頗具風骨。宋神宗熙寧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赴考之時,眾人皆以詩賦應考,唯有李格非大膽闡述經學,寫下數十萬言《禮記說》,由此得中進士。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