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試驗:約翰一書研讀

生命的試驗:約翰一書研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伯特.勞
圖書標籤:
  • 約翰一書
  • 聖經研讀
  • 基督教
  • 信仰
  • 生命
  • 真理
  • 救贖
  • 門徒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作者針對約翰一書的各章節進行詳盡地闡釋,並用主題式分析作區別,且引用希臘文字、關鍵字句對照及相關經文做補強及說明,形成特殊的解經方式。並以公義、愛、信仰試驗為主軸,確信自己是從神而生,守誡命閤神心意並有永生。對於有興趣更深入理解約翰一書的讀者,此書是值得參考和入手的書籍。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恩典的航程:使徒行傳概覽》的圖書簡介,字數約為1500字。 --- 恩典的航程:使徒行傳概覽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入虛構齣版社名] 導論:從耶路撒冷到羅馬的宏偉敘事 《使徒行傳》,這捲連接福音書與保羅書信的橋梁,不僅是基督教早期曆史的編年史,更是一部充滿神聖動力與人類掙紮的史詩。它記載瞭耶穌基督升天後,聖靈如何沛然莫之能禦地降臨,催生瞭早期教會的誕生、成長與擴展。這部書記載的不僅僅是使徒們的足跡,更是上帝拯救計劃如何在猶太民族的中心——耶路撒冷,掙脫地心引力,最終衝嚮地極——羅馬帝國的權力中心。 本書《恩典的航程》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使徒行傳》的文本深處,理解其神學內核、曆史背景與永恒意義。我們將細緻考察路加如何構建這部雙捲本下半部,揭示其敘事結構中的精妙設計,以及其中蘊含的對當代信徒的深刻挑戰。 第一部分:聖靈的降臨與教會的起源(使徒行傳 1-7 章) 一、等待、應許與能力的匯聚 (第 1-2 章) 故事始於耶穌的應許:“你們將得著能力,作我的見證。” 在橄欖山上,門徒們帶著期盼與睏惑仰望天空。本書首先關注的是能力的獲取——五旬節的聖靈降臨,那如同大風吹過、舌頭如火的景象,標誌著教會作為一個有形團體的誕生。 我們將深入分析彼得在五旬節那篇劃時代的講道。這不是一次隨意的布道,而是曆史的精確對焦:他引用舊約預言,將耶穌的生平、受死、復活與大衛的預言緊密聯係起來,宣告拿撒勒人耶穌是彌賽亞。我們考察早期信徒群體的生活圖景:他們“群居、擘餅、禱告”,這種共同體生活模式是其信仰實踐的核心。 二、早期的挑戰與見證(第 3-7 章) 教會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從瘸腿的乞丐在聖殿美門口得醫治(第 3 章),到彼得和約翰在公會麵前的勇敢辯護,早期教會立即麵臨來自猶太權威機構的挑戰。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衝突,它們是如何迫使早期信徒明確界定自己的身份:他們信奉的是一個被釘十字架的復活主。 隨著福音的傳播,教會內部也齣現瞭張力,特彆是希臘語婦孺的供給問題(第 6 章)。這直接導緻瞭七位執事的選立,標誌著教會治理結構和異文化服事的開端。然而,最為關鍵的轉摺點齣現在司提反身上。他的殉道,以一種壯烈而清晰的方式,標誌著福音對傳統宗教體製的最終衝撞,並將福音信息推嚮瞭新的地理前沿。 第二部分:地域的擴張與保羅的登場(使徒行傳 8-12 章) 一、從耶路撒冷到撒馬利亞(第 8-9 章) 司提反的殉道引發瞭第一次大規模的“逼迫”,但這逼迫的“副作用”卻是福音的有效散播。腓利藉此機會深入撒馬利亞——一個在猶太人眼中被視為半異教徒的地區。本書強調,這並非一次意外,而是聖靈引導下地域界限的突破。 隨後,敘事焦點轉嚮瞭迫害者掃羅的戲劇性轉變。大馬士革路上的相遇,不僅重塑瞭一個人的生命,也為教會注入瞭最具影響力的宣教士。我們將探討保羅(掃羅)轉變的深刻性,以及他隨後在耶路撒冷與使徒們的初期互動,展現瞭早期教會的閤一與接納。 二、跨越界限:彼得與外邦人(第 10-12 章) 在本書的敘事中,彼得扮演瞭打破傳統障礙的關鍵角色。哥尼流的異象與彼得的夢境(第 10 章),是上帝預備將福音傳遞給外邦人的神聖信號。路加在此處精妙地描繪瞭“無縫對接”的奇跡——聖靈在未施洗的外邦人身上降下,如同在五旬節一樣,證明瞭他們與猶太信徒在基督裏是完全平等的。 這一事件在耶路撒冷引發瞭巨大的爭論,但最終被教會領袖所接納。第十二章的希律王逼迫與彼得的奇跡性被釋放,在結構上呼應瞭早期的衝突,但這一次,教會的步伐更加堅定,為即將到來的、更宏大的世界性宣教奠定瞭基礎。 第三部分:普世的使命與最終的見證(使徒行傳 13-28 章) 一、第一次宣教旅程:從安提阿齣發(第 13-14 章) 安提阿教會的興起,標誌著教會已不再是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團體,而是一個多民族的、具有普世視野的宣教中心。保羅和巴拿巴的第一次宣教旅程,是將福音帶到“地中海世界”的試水之行。 本書將分析保羅在各地會堂的講道模式,以及他麵對猶太人排斥後,如何果斷轉嚮外邦人的策略調整。他們在彼西底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的經曆,描繪瞭宣教的典型模式:在會堂開始,遭遇排斥,轉而嚮外邦人,並最終建立地方教會的循環。 二、耶路撒冷會議與第二次宣教(第 15-18 章) 耶路撒冷會議(第 15 章)是早期教會曆史上最關鍵的“憲法”時刻。外邦信徒是否必須行割禮、遵守摩西律法?本書將分析雅各的裁決,它確立瞭一個根本性的教義原則:得救是本乎恩,藉著信,不在乎遵守律法。這為福音的全球化掃清瞭神學障礙。 隨後,保羅開始瞭第二次旅程。路加的敘事開始顯示齣一種“保羅的路綫圖”:他被聖靈引導,最終被異象呼喚,跨過瞭亞細亞和比提尼,進入瞭歐洲的第一個城市——腓立比(第 16 章)。在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哥林多和以弗所的經曆,展示瞭保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傳福音的適應性與堅韌性。 三、監獄、航行與羅馬的見證(第 19-28 章) 最後一部分是保羅漫長的“迴傢”之旅,這實際上是一係列精心策劃的、帶有神學目的的捆綁與控告。從以弗所的騷亂到耶路撒冷的被捕,再到在凱撒利亞的長期囚禁,保羅的每一次行動都成為瞭為福音辯護的絕佳機會。 本書詳盡考察瞭保羅在法庭前(亞基帕王前)的宏大辯護。最終,他以上訴羅馬公民的身份,踏上瞭前往羅馬的危險旅程。第 27 章對海難的生動描述,不僅是文學傑作,更是對上帝主權的戲劇性宣告——無論環境如何險惡,上帝的旨意必將成就。 結局在羅馬,保羅“放膽傳講神的國”且“毫無攔阻”。《使徒行傳》沒有記載保羅的審判結果,而是以開放的結局收尾:福音已抵達世界的中心。路加的意圖十分明確:要讓讀者看到,教會的使命是持續的,福音必須不斷前行,直到地極。 結語:活著的曆史與今日的呼召 《恩典的航程》不僅是對曆史的記錄,更是對今天教會的挑戰。它教導我們:教會是聖靈工作的産物,宣教是其存在的根本目的。通過對《使徒行傳》的細緻考察,讀者將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信仰的起源動力,並被激勵效法早期信徒的勇氣、閤一與對基督的忠誠。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從一個群體成長為一個影響世界的運動的實用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特‧勞(Robert Law 1860-1919)
 
  曾在蘇格蘭擔任五年的牧職,並在多倫多大學諾剋斯學院擔任十年的新約研究教授。
 
譯者簡介
 
何德澤
 
  全職傳道人,有多年神學教導和牧會經驗。籍貫浙江省義烏市。北京大學理學士,美國杜剋大學分子生物學碩士,哥倫比亞聖經神學院道學碩士。喜好博覽群書,竭力追求真道,並立誌在踐行的路上奮勇前行。目前跟妻子並三個孩子在上海居住。

圖書目錄

前言/3
縮寫語/7

第1章 風格和結構/11
第2章 書信的辯論目的/35
第3章 作者/46
第4章 《上帝論》—生命與光/57
第5章 《上帝論》—公義與慈愛/70
第6章 基督論/90
第7章 基督論的見證/107
第8章 有關罪和世界的教義/124
第9章 有關挽迴祭的教義/149
第10章 永生/171
第11章 公義的試驗/190
第12章 愛的試驗/210
第13章 信仰的試驗/234
第14章 有關確據的教義/253
第15章 基督徒經驗的增長/278
第16章 末世論/286
第17章 它與第四福音書的關係/307

注釋/337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87057
  • 叢書係列:聖資中心/聖經與神學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6.5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由於本書隻有一部分的內容可以口頭錶達,我認為沒有必要遵循「講座」的固定形式或標題,而是(經受託人同意)為每個主要的課題指定瞭單獨的「章節」。我相信,對於這封書信的解說所採用的方法: 將一個共同主題的段落組閤在一起,會展現齣一些優點,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瞭這個做法的缺點。我很清楚,與連續的經文解讀相比,它具有某些不足之處。然而,在第一章中,通過仔細的索引,以及自由地使用串珠式的交叉引用,從而對書信進行瞭特殊的全麵分析,我已經盡力減少瞭這些不足。為瞭方便讀者,我在註腳中列齣瞭用來解釋或確定所採用之解讀方式最為必要的解經細節;但是,當這些涉及到冗長或複雜的討論時,它們連同所有注釋的細節要點,都已歸入本捲末的章節附註之中。在這些章節附註中,將會始終遵循「書信」連續的文本。
 
  針對該「書信」各種批評性版本之間的文本差異,相對來說並不重要,我發現基本上很少有必要提及它們。本書所用的文本是蒂申多夫(Tischendorf)的第八版;但在某一段中(約壹五18),我更喜歡我們的授權版本(英王欽定版)和修訂者邊注中所示的文字。
 
  在當然需要感激的那些注釋者當中,我首先要提到維斯特剋特(Westcott)。也許是由於天生的好鬥,人們更容易引用某位作傢的話來錶達不同意見,而不是為要錶示同意;但是,儘管我發現我大部分提及「維斯特剋特」皆是帶有批評性質的,但我並不覺得是在貶低這一偉大的注釋書。儘管有種種不足之處,但作為一本專為學習該捲書信的人而準備材料豐富的雜誌,它仍然是無與倫比的一枝獨秀。我發現許特(Huther)和普朗莫(Plummer)的評論特別有用;但最具原創性、最美麗、最深刻的是羅斯(Rothe)的作品;而令人驚訝的是,當中還沒有完整的譯本齣現。此外,我希望嚮吉本(J. M. Gibbon)的《永生》(Eternal Life)緻謝,對本「書信」而言,這是一篇非常優秀且廣受歡迎的解經書;還有司各特(E. F. Scott)教授的《第四部福音》(Fourth Gospel), 是因為這部傑齣的作品清晰地揭示瞭許多重要的觀點,同時也帶來瞭許多新鮮的思想刺激。但沒有一本書要比莫爾頓(Moulton)的《新約希臘語語法》(Grammar of New Testament Greek)更值得我感激,因為我對其下一捲書的齣版已經迫不及待瞭。
 
  休.麥金托什(H.R. Mackintosh)教授,他是新學院(New College)的神學博士;而尊敬的湯瑪斯.笛剋森(Thomas S. Dickson), 他是愛丁堡的文學碩士。他們在校對方麵給予我非常慷慨和寶貴的幫助,讓我感激不盡。大衛.杜夫(David Duff, B.D.)先生不僅在這方麵提供瞭同等的服務,而且甚至在其準備階段,也對這本書進行瞭嚴格且有助益的批評,這全然齣於友誼的饋贈,我實在難以有適當的措辭,錶達我深切的感激之情。最後,我滿懷期待地感謝本書的每一位讀者,他們都不吝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作為一個在城市繁忙的牧師,每天隨時麵臨各種需要;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瞭這本書的編寫工作,讀者們無疑會在書中發現一些缺陷,但請諒解這些缺陷乃歸因於上述的處境。
 
愛丁堡,一九○九年一月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