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魅與邊界:田立克關於民族主義的理論研究

魔魅與邊界:田立克關於民族主義的理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洪林
图书标签:
  • 民族主义
  • 田立克
  • 政治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边界理论
  • 身份认同
  • 魔魅理论
  • 现代性
  • 转型期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田立克認為魔魅(demonic)是民族主義的本質所在。也即,民族主義既有正面的積極作用,也同時有負面的破壞性。因此,田立克以神律原則來批判它。但民族主義在當代也是人的主要身分依歸之一,以神律原則來批判,並不足夠。
 
  筆者因此整理了田立克的邊界觀。邊界不僅賦予存有以身份與意義,也指向了他者與往復跨越邊界的重要性。田立克的邊界觀不僅整合了他的神律原則,也很好地回應了民族主義有關身份與意義的問題,並且對當今全球化的處境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本書也分析了田立克與希爾斯這兩位神學家對納粹民族主義幾乎是對立的觀點,並指出田立克對民族主義的看法有著從含混(魔魅)、到負面(偶像崇拜)及到較正面(類宗教)的一個發展軌跡。他晚年將民族主義看為類宗教,其實反映了他的一個美好願望,也即民族主義若處理的好,在當下也可以是實現上帝之國的一種媒介。
《古希腊城邦的民主与公民权演变》 一、导论:探寻城邦的起源与公民身份的奠基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古希腊城邦(Polis)在数百年间,尤其是从荷马时代到希腊化时代的转变过程中,其核心特征——民主制度与公民权的构建、发展、危机与重塑。我们将抛弃对城邦的浪漫化想象,着眼于其内在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权力分配机制的复杂性。 城邦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历史变迁的产物。我们的研究将始于对早期爱琴文明遗迹的考察,探讨城邦在地域性、自足性与政治自主性上的原始形态。重点关注“贵族制”向“僭主制”再到“民主制”过渡时期所经历的社会动荡与法律革新。关键在于理解,何为“城邦公民”(Polites),这一身份的界定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或收缩,并成为理解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基石。 二、早期城邦的社会结构与贵族的权力 在城邦形成的早期阶段,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世袭的贵族家庭手中。本章将详细梳理这些“优良者”(Aristoi)的经济基础——广袤的土地占有和军事领导权。我们将分析早期法律的口头性质与贵族对司法的垄断,以及平民(Demos)在这一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通过对早期抒情诗和零星文献的爬梳,我们可以重构早期政治生活的图景:基于血缘和声望的等级体系如何运作。同时,探讨青铜时代的军事技术变革,特别是重装步兵(Hoplite)的兴起,如何为平民阶层争取到政治上的发言权埋下伏笔。这一阶段的“公民权”本质上是一种特权,而非普世权利。 三、梭伦改革与雅典民主的萌芽 梭伦(Solon)的改革被视为古希腊政治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摆脱负债奴役”(Seisachtheia)的经济意义,并将其与财产等级的引入(Timocracy)联系起来。梭伦打破了纯粹的血缘政治,建立了一种基于财富而非出身的政治参与框架。 我们将重点分析梭伦设立的“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Heliaia)的初步结构。这些机构不仅是对贵族寡头的制衡,更是将政治决策权以某种形式下放给公民群体的早期尝试。这里的关键在于,城邦的政治共同体开始在法律层面被“重塑”,而非仅仅是传统习俗的延续。 四、克里斯提尼的制度创新与雅典民主的定型 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的改革被公认为雅典民主体制的真正奠基。本章将详述“部落重组”的地理学意义——如何通过打乱地域和血缘联系,建立基于“德谟斯”(Demos,地方行政单位)的新型公民团体。这种制度创新,极大地削弱了旧有贵族家族的地域影响力。 “五百人议事会”(Boule)的建立,标志着执政机构的日常化与专业化。更重要的是,抽签制(Kleroteria)的广泛采用,体现了雅典人对“平等参与”(Isonomia)的极端追求。我们将深入探讨抽签制的哲学基础——相信每个公民都具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以及它对精英政治理念的挑战。 五、伯里克利时代:民主的鼎盛与公民权的扩张与限制 伯里克利(Pericles)时期,雅典民主达到其巅峰,公民权的概念也达到了最广义的实践阶段——例如为参与公职的公民提供薪酬(Misthos)。本章将聚焦于关键的公共机构:公民大会(Ekklesia)的实际运作效率,以及陪审团制度(Dikasteria)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工具,实现对高级官员的有效监督。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雅典民主的内在局限性。我们将详细分析被排除在公民权之外的庞大群体:妇女、外邦人(Metics)和奴隶。雅典的“自由”是建立在对大量人口的排斥之上的。这种“排他性共享”的模式,是理解古典民主复杂性的核心。 六、斯巴达的“混合政体”与雅典模式的对比研究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城邦政治的多样性,本章将引入斯巴达(Sparta)的独特体制进行对比分析。斯巴达的“军国主义”与高度集中的军事寡头结构,提供了与雅典民主截然不同的公民权模型。我们将考察斯巴达的“共同体教育”(Agoge)、长老会议(Gerousia)和双王制,分析其公民权(即“斯巴达人”身份)如何与军事义务和严格的社会控制深度绑定。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城邦政治的本质并非单一的“民主”或“寡头”,而是不同权力要素之间持续的张力与平衡。 七、民主的衰落、哲学的反思与城邦的终结 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是军事的失败,更是雅典民主制度合法性的巨大危机。我们将分析战时紧急权力(如“三十僭主”的短暂统治)对公民权利基础的侵蚀。苏格拉底之死,作为一种政治审判,标志着城邦内部对理性与绝对多数权力的深刻矛盾。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转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治的批判性反思。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不同政体的分类与评价,体现了古典时期对“理想公民”和“良好生活”(Eudaimonia)的最终追问。马其顿的兴起和希腊化时代的到来,宣告了城邦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终结,公民身份的概念也从参与地方政治的积极行动者,逐渐转向了依附于更大帝国下的“世界公民”(Cosmopolitan)身份,为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唐洪林
 
  江西醫學院醫學碩士,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研究文憑,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神學碩士、神學博士,現為廣東協和神學院教師。

图书目录

總序/v
致謝/xi
陳序/xv
賴序/xvii
何序/xix
葉序/xiii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田立克詮釋歷史的神學概念/25
第三章 納粹德國的民族主義/49
第四章 田立克對納粹民族主義的剖析/85
第五章 田立克與希爾斯在納粹民族主義觀上的異同/111
第六章 田立克的民族主義觀/151
第七章 對田立克民族主義觀的反思/195
第八章 總結/237

參考文獻/24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131950
  • 叢書系列:基督文藝/基督宗教思想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博士論文終於就要出版了,心裡除了感恩、還是感恩。雖然畢業快兩年,但這書的內容大體還是之前的模樣,所以,還是保留我當初的論文致謝,也算是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吧。
 
  論文得以完成,首先得感謝導師葉菁華教授在論文研究問題的制定、以及寫作過程中的指引。我依稀記得當初與他就研究問題所作的長時間討論,不然就不會有這篇論文的開始。此外,也感謝他和龔立人教授在論文proposal 答辯時所給予的指正,以及答辯後給予我的具體指導。這使得論文的大方向與框架得以確立,因為我當初的研究問題與方向並沒有這麼深入, 也更有點偏向民族主義而非神學。再次,也很感激導師在我博士期間生活方面上的一些指點,使我不僅在學術上有長進,靈性上也有開啟。
 
  其次得感謝的就是陳家富教授。若沒有他的指點與幫助, 我肯定無法順利完成論文。依稀記得看《社會主義抉擇》一書時,我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就向他請教;也非常感謝他在我寫完每一章時對我的指點與建議,以及推薦一些文章與書籍。很是感恩,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有他亦師亦友的同行與幫助。
 
  再次就是感謝賴品超教授對論文的一點肯定與幫助,以及提出諸多思考問題,這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也指出了我需要更多思考的地方。此外,就是感謝外審專家何光滬教授就論文很多地方提出的改正。他不僅指出論文裡面一些語句上的問題,也提出了很多翻譯、及寫作上的建議,實在是感謝他的細心閱讀及嚴謹作風,受教不淺。
 
  在寫作過程中,很感謝關瑞文教授推薦了The Perfect Dictatorship 一書,讓我不僅對當代中國、也加深了對納粹德國的認識。而且,關老師也是我神學碩士的導師,他關於論文的每一句話都要有出處的教訓,一直讓我銘記於心。也感謝謝志斌教授就論文研究問題與寫作方法等方面的指點與幫助。此外,也需要感謝王學晟師兄、王濤老師、王志希博士在我當初申請博士、寫proposal 過程中的幫助。再次,就是感謝王田同學對我論文的一些校正。
 
  讀博期間,解決住的問題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首先是感謝娜仁高娃與陶暐擬一家的接待,在他們家很開心地住了一年。然後是感謝母校(崇基學院神學院)的收留,從屈蛇到正式入住神樓宿舍,想不到在神樓我竟不知不覺住了整整有兩年之久。能夠在如此風水寶地讀書、修行,真是三生有幸。在這期間,實在是感謝一眾室友的幫助與支持,有陳華正、彭星智、李建傑、黃阿哨、柯冠宇等,特別是華正與阿哨的幫助。此外,就是感謝亞琪(KK) 的幫助,得以在中大附近的一個別墅中住了一個多月,完成了論文初稿。最後就是感謝朱建忠博士一家的款待,得以在香港有個落腳之地。雖然是村屋,但風景不錯,下雨之時,還可以聽著屋頂的雨聲入睡,也是難得的親近自然之樂。
 
  在讀博期間,也很感謝崇基學院禮拜堂署理校牧劉國偉先生的支持與接納,在禮拜堂做了兩年的義務宣教師,帶領一些來自內地的研究生查經、思考信仰。這不僅讓我在教會生活上有了個歸屬,也給了我一個實踐的平台,開拓了一些視野。同時,也感謝以前在理大教職員福音使命團工作時認識的朱志遠,多謝他一直的同行,一起喝酒聊信仰。還有要感謝的是盧龍光牧師、李應新牧師、林榮樹牧師、陳益鋒牧師和陳唐素蘭師母的關心,以及帶我走遍香港大小山崗的行山同伴黃明信(Jason) 醫生。
 
  此外,就是感謝孩子媽媽、外公外婆一家對我兩個寶貝兒子的照顧,讓我得以安心讀書。也感謝我的父母、妹妹在背後的支持,讓我心安;以及曉青的同行與陪伴,給了我很大的支持與安慰。最後也最重要的致謝,當然屬於我們天上的父, 相信這一切背後都有著祂的護佑。因祂與我同在,我就無所畏懼!
 
  論文寫作期間,也是香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其中不僅有反送中運動帶來的震蕩,也有著疫情的衝擊,使得我們的世界不再一樣。身處大時代浪潮中的自己,竟然只能顧著寫論文,實在有點慚愧。寫完論文後,在安遠老家有空時看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很被他為官愛民的行動所感動,這不也應是一個基督徒在時代中當有的行為嗎?而蘇東坡的豁達、他的浩然正氣、他的敬天愛民在我眼中,也成了中國化的基督聖徒榜樣。畢業在即,「寶刀出鞘」,願我在神的恩典之中,不僅有保羅傳福音的熱忱,也有東坡為民的心腸,為了真理,即或從此「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也在所不辭。因為耶穌說, 「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4:35) 
 
  最後,論文最終的出版,除了特別再感謝四位老師專門寫序以外,也要感謝評審專家的認可與提供修改的意見,以及中原大學幕後的工作與編輯人員。願一切榮耀都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直到永遠! 
 
2020年10月書於江西安遠厚德小區
2022年9月修訂於廣州廣東協和神學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著作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给我的感觉是那种“值得被收藏”的品质。纸张的选择偏向于哑光,有效避免了阅读时环境光线的反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内页的版式设计也极为考究,页边距的设置恰到好处,既留足了批注的空间,又不显得页边空白过多而使内容显得零散。此外,我对书中索引部分的制作质量也给予高度评价,细节处的用心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读者的尊重。一本好书,不仅内容要充实,载体本身也应是愉悦体验的一部分。这本书在物质层面上所达到的水准,无疑是为其内容增添了额外的光环,让它成为书架上一个既有学术重量又不失美学价值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态度显得异常坦诚和审慎,没有那种急于下结论的浮躁气。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尚无定论的议题时,表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他似乎深知任何宏大叙事都伴随着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因此,文本中充满了自我批判式的审视和对替代性解释的尊重。这种“留白”的处理,恰恰是区分经典与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它不试图用一个完美的公式去套牢所有现象,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开放性的、持续追问的场域。这种对待学术真理的谦卑姿态,在当前追求快速成果的环境中尤为可贵。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某一领域复杂性的学者而言,这种不轻易满足的求索精神,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瞬间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研究著作。封面设计简洁却富有张力,那种深邃的色彩搭配,仿佛预示着内部探讨的主题并非肤浅的表象。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考量,字体选择的疏密有致,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初翻时,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规范上的严谨态度,从目录的层级划分到引文格式的统一,都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核心论点,但仅凭这种外在的呈现,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进入一个严肃的学术探究领域。它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沏上一壶茶,才能慢慢品味的鸿篇巨著,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后续内容的阅读设立了一个极高的基调,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深奥思辨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之下,透露出一种老派学院派的沉稳与克制。作者似乎不太热衷于使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概念,而是倾向于用最精确、最结构化的语言去构建他的理论框架。这种叙事方式,对于习惯了通俗化解读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段适应期。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链条是多么的坚固和密不透风。它更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知识建筑,每一个论证都是一块承重墙,环环相扣,不留丝毫松懈。我注意到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和引入西方学界对话时,那种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展现了其深厚的文献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刍那些被层层剥离的概念定义,这是一种略带挑战性却又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让人感受到在知识的深度上攀登的乐趣。

评分

从内容侧重来看,这本书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简单政治现象的描述,而是着眼于更高维度的理论抽象和范式建构。我感受到了作者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案例中,提炼出一种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分析工具。这种野心是宏大的,也意味着它必然会触及到一些颇具争议的哲学基石。在试读的章节中,那种对“边界”一词的多重解构和定位,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像是认知结构、文化认同乃至权力运作的无形边界。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整合,使得理论的张力大大增强,也预示着这本书可能会成为相关领域内新的参照系。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框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论证环节,从而真正实现理论的“落地生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