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上歌詩:向陽.新世紀詩選

弦上歌詩:向陽.新世紀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陽
图书标签:
  • 诗歌
  • 当代诗歌
  • 新世纪诗歌
  • 台湾诗歌
  • 文学
  • 文化
  • 艺术
  • 向陽
  • 选集
  • 诗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74年正式發表詩作迄今半世紀,向陽的詩立足臺灣,凝視歷史、土地與人民,以詩意展現對時間、空間與人間的深沉思索,內蘊繁複、格局開闊;在詩作美學上,則擅長抓攫語言、調度節奏,交織古典與現代、鑲嵌雅正與通俗,起落跌宕之間,特具聲韻之美,形成現代歌詩的新典律。

  本書選輯歷來經由作曲家譜曲之向陽詩作,臺語35、華語25,共60首。向陽詩作普受音樂人、作曲家之垂青,所以作曲者橫跨流行歌壇、音樂學界及獨立創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弦上歌詩:向陽.新世紀詩選”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介绍一本假想的、完全不同的诗集。 --- 拂晓之镜:当代华语诗歌的微观地理与心灵回响 作者: 林渊、方荷、陈寂、苏白 著 开本: 16开 装帧: 雅致布面精装,内页采用德国拜耳特种纸,触感温润,利于长时间阅读。 --- 内容简介: 《拂晓之镜:当代华语诗歌的微观地理与心灵回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选集”,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具有强烈主题指向的四位当代华语诗人(林渊、方荷、陈寂、苏白)的合集。本书旨在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细致,捕捉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在不同文化语境和生活经验中,华语诗歌在题材选择、语言实验和精神探索上所呈现出的复杂面貌。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个体经验的边界性”与“宏大叙事的消融”。四位诗人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诗歌路径:林渊的“城市废墟美学”、方荷的“记忆的考古学”、陈寂的“自然哲思的回归”,以及苏白的“日常语言的解构与重塑”。 第一辑:林渊——铁轨尽头的回声 林渊的诗歌部分,聚焦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与边缘群体。他的笔触冷峻而精确,擅长捕捉工业遗址、午夜通勤者以及符号化的现代景观。 主要特点: 1. 空间异化: 诗歌大量运用空间名词的错位,如“玻璃河床”、“水泥的潮汐”。他探讨了人在被规划的城市空间中,如何丧失方向感与内在的垂直性。 2. 噪音的谱系: 林渊捕捉现代生活中的背景噪音——列车减速声、服务器的嗡鸣、霓虹灯的电流声——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焦虑的具象化表达。 3. 短句的切割: 他的诗行结构倾向于使用短促、断裂的句子,模仿信息碎片化的接收方式,营造一种疏离而警觉的阅读体验。例如,对“地铁隧道尽头”的描绘,并非寻求光明,而是更深层次的黑暗的确认。 这一辑的诗歌如同对现代文明进行的一次冷静的、不带温情的扫描,揭示出进步表象下潜藏的结构性孤独。 第二辑:方荷——时间碎片与私语考古 方荷的诗歌是对“时间”本身进行深度挖掘的尝试。她关注的不是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被遗忘的、个体的“时间碎片”——一张泛黄的收据、一段含糊的童年对话、一段未完成的旅程。 主要特点: 1. 非线性叙事: 她的作品常常在过去、现在与潜在的未来之间无缝穿梭,不提供明确的“锚点”。读者需要自己拼凑起情绪的连贯性。 2. 物语的复苏: 方荷赋予日常物品以“说话”的能力。一架老旧的缝纫机、一盏台灯,在她的诗中不再是静止的道具,而是承载了特定情感的见证者。 3. 女性书写中的“缺席”: 她的诗中不乏对女性角色的描摹,但重点在于那些“没有被说出的话语”和“未曾参与的行动”。这种对“缺席”的专注,构建了一种深沉的、内省的悲剧性。 《拂晓之镜》的这一部分,要求读者放慢节奏,学会倾听那些被主流叙事过滤掉的微小声音。 第三辑:陈寂——山水间的非人物语 陈寂是四位诗人中,对自然元素和传统哲学意象进行最彻底的现代性重塑者。他的诗歌拒绝田园牧歌式的回归,而是将山川河流视为一种持续演变的、具有复杂计算性的系统。 主要特点: 1. 生态的异化: 陈寂笔下的“树”不再是生命的象征,而更接近于一个数据节点或一个缓慢移动的参照系。他对“风”的描绘,充满了物理学的精确感,而非浪漫的想象。 2. “虚”与“满”的辩证: 借鉴道家思想,陈寂极力探索“空旷”和“饱和”之间的临界点。他探讨了信息爆炸时代下,真正的“虚”——即缺乏中心意义的广阔空间——对个体的解放或压迫。 3. 语言的“去人性化”: 为了避免个人情感对自然意象的过度投射,陈寂在遣词造句上进行了严格的克制,试图让语言本身成为中立的观察者。 这一辑的作品挑战了读者对“自然诗”的传统期待,提供了一种冷峻而深刻的、与非人类世界对话的新范式。 第四辑:苏白——口语的炼金术 苏白的作品是本书中最具实验性和挑战性的部分。她致力于拆解和重建当代中文的口语表达,尤其关注网络语言、方言残片以及公共话语中的陈词滥调。 主要特点: 1. 语义的错位: 苏白通过将高度程式化的官方语言或流行语置于极度私密或荒谬的语境中,暴露其内在的空洞性。 2. 节奏的断裂: 她的诗歌常常以散文句式开始,然后突然插入韵脚或格律诗的残片,这种不和谐制造了一种滑稽而又令人不安的张力。 3. “在场”的困境: 苏白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真实地说话”。她的诗歌似乎总是在追逐一个已经溜走的、最恰当的词汇,因此常常以自我质疑和重复来结束诗篇。 苏白的诗歌是当代语言焦虑的直接投射,是对我们如何相互理解这一根本问题的追问。 总结: 《拂晓之镜》的出版,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口,去审视当代诗歌如何超越单纯的情感抒发,转向对现代经验结构、时间本质、生态关系以及语言自身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读者以一种开放的、批判性的姿态进入,去体验那些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而精微的“微观地理”与“心灵回响”。本书的装帧与内文设计,力求与诗歌的内在气质相匹配,提供一种值得珍藏和反复摩挲的阅读体验。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更有效、更具穿透力的提问方式。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向陽


  本名林淇瀁,臺灣南投人,一九五五年生。文化大學新聞碩士,政治大學新聞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退休,現為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曾任自立報系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吳三連獎基金會秘書長、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曾先後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真理大學臺文系、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系暨民族發展研究所、中興大學臺文所。

  曾獲國家文藝獎、吳濁流新詩獎、美國愛荷華大學榮譽作家、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臺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金曲獎傳藝類最佳作詞人獎、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著有詩集《十行集》、《四季》、《亂》、《向陽詩選》、《向陽台語詩選》;童詩集《我的夢夢見我在夢中作夢》、《鏡內底的囡仔》(臺語)、《春天的短歌》;散文集《旅人的夢》、《寫字年代》、《寫意年代》、《寫真年代》;學術論文《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場域與景觀:臺灣文學傳播現象再探》、《照見人間不平:臺灣報導文學史論》等五十餘種。

  編有《二十世紀臺灣詩選》、《臺灣現代文選:新詩卷》、《新世紀新世代詩選》、《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小說卷》、《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人生船.作家日記三六五》及爾雅版、二魚版《年度詩選》等五十餘種。

  一九七四年正式發表詩作迄今半世紀,初期以臺語詩、十行詩建立獨特詩風,中期之後以後現代、後殖民書寫諷喻時局、社會與文化亂象。他的詩立足臺灣,凝視歷史、土地與人民,以詩意展現對時間、空間與人間的深沉思索,內蘊繁複、格局開闊;在詩作美學上,則擅長抓攫語言、調度節奏,交織古典與現代、鑲嵌雅正與通俗,起落跌宕之間,特具聲韻之美,形成現代歌詩的新典律。

  《弦上歌詩》選輯歷來經由作曲家譜曲之向陽詩作,臺語三十五、華語二十五,共六十首。作曲者橫跨流行歌壇、音樂學界及獨立創作者,其中李泰祥作曲的〈菊歎〉、簡上仁作曲的〈阿爸的飯包〉、蕭泰然作曲的〈阿母的頭鬘〉都傳唱迄今;石青如以臺語詩集《土地的歌》入曲,福爾摩沙合唱團演唱,製成專輯,勇奪傳藝金曲獎;〈世界恬靜落來的時〉一詩僅十二行,連獲十位作曲家以不同方式創作新曲。向陽詩作普受音樂人、作曲家之垂青,由此可知;而他以詩的語言調音協奏之功力,亦由此可證。

  蕭蕭認為:「向陽的詩,多少年來標示著臺灣的良知。嫻熟的文字運用,是一般急切表達、情緒發洩、意識形態作祟的詩人所不及;深沉的臺灣心、深濃的臺灣情,則是另一種只在藝術層次追逐、只在虛幻夢境徘迴的詩人無法想像;廣博的土地認知,精確的時代脈息掌握,則是一般埋頭寫作的詩人自嘆弗如。」
 

图书目录

弦上歌詩
向陽.新世紀詩選

三向陽簡歷
七向陽詩.李蕭錕書法
一 向陽詩觀
一一聲斟韻酌︱我的歌詩因緣(代序)
卷一  土地的歌
二六阿公的薰吹
二八阿媽的目屎
三 阿爹的飯包
三二阿母的頭鬘
三五落魄江湖的姑丈
三七搬布袋戲的姊夫
四一闇風和溪水
四五村長伯仔欲造橋
四八校長先生來勸募
五一猛虎難敵猴群論
五五烏罐仔裝豆油證
五八八家將
六 傀儡戲
六二食頭路
六四搖子歌
六六春花不敢望露水
卷二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七 我有一個夢
七四阮有一 夢
七六寫互春天的批
七八秋風讀未出阮的相思
八 草猴
八一柑仔蜜
八二貓仔
八三鏡內底的囡仔
八五早時連暗時
八七有影的參無影的
八九夢見我的鏡
九二鏡是一片門
九四咬舌詩
九八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一 一烏暗沉落來
︱獻互九二一集集大地動著驚受難的靈魂
一 四茫霧
一 六講互暗暝聽
一 八夢中行過—為「渭水春風」而寫
一一 寫佇土地的心肝頂—獻予 楊逵先生
卷三  菊歎
一一四聽雨
一一六小站
一一八念奴嬌
一二 問答
一二二夜已深深
一二四令我不捨依依
一二五心事
一二七菊歎
一二九草根
一三一沙灘上的足跡
一三二立春
一三四春分
一三六穀雨
一三八大暑
一四 秋分
一四二大雪
一四四與海洋一樣
一四六春天的短歌
一四八山路
一五 臺灣的孩子
一五二行旅
一五四相思道上
一五六永遠的一天—為曾在綠島受苦受難的前輩而寫
一五八山茶花
一六 告別
卷四  舊曲新詞
一六四離別歌(臺文版、華文版)
一六六快樂頌(臺文版)
一七九看見臺灣(華文版、臺文版)
一八三珠淚閃爍(臺文版)
附錄
一八七向陽詩詞譜曲紀要/李桂媚、葉青青
二 七向陽詩作入曲簡目/李桂媚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396748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聲斟韻酌


  ︱我的歌詩因緣

  詩與歌並不相違,就像蝴蝶是花的鬼魂一樣,歌在詩的注目下找到前世;也像海浪之前的岸、雲霧後頭的山,詩在歌的脈動中發現今生。

  我生長於中部鄉下,在臺灣唯一看不到海的南投縣,位處縣內偏僻山區的鹿谷鄉。這裡如今已是假日車水馬龍之處,溪頭、杉林溪、鳳凰谷,都是遊客喜愛登臨的景點;這裡最知名的名產是凍頂烏龍茶,沿路盡是茶園、茶行、茶莊,還有通往溪頭路旁迎風向遊客招手的竹林、杉林……儼然優詩美地。

  在我出生的一九五○年代,鹿谷鄉還是典型而閉鎖的農村,以農作和伐木為主要產業,居民多數種田維生,日出作、日沒息,入夜後少見燈火,但有滿天星子燦熠,直如世外桃源。我的父親出生於凍頂林家,世代務農,種茶營生,但因年輕時多病,無法下田,回復健康後,就到凍頂山下的車 寮,在他叔父家中幫傭,直到成家立業。我殘存的記憶大約從家裡於一九六一年開設「凍頂茶行」開始,這間一開始只賣凍頂茶,後來兼賣書籍、文具的小店,影響了我的一生,是我後來走向文學之路的發源處。

  上小學之後,父親與友人合創木材行,茶行由母親經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到茶葉採收季,凍頂的阿伯、阿叔、阿姆、阿嬸,就會擔著一籮一籮茶葉來到店裡,母親檢視茶葉、試茶泡茶,與他們聊天的景象:店裡瀰漫的茶香,杯中澄黃的茶湯,還有母親說話的腔調,都在我的記憶中留存至今。

  我的母親是集集人,出生於日治時期,受過高等學校教育,說話輕聲細語,很受鄰里敬重。從她的舌尖,流淌而出的美麗語言,就是我從小耳濡目染的母語,是我與生俱來的第一語言,後來也成為我寫作臺語詩的鮮明印記。這語言還揉合了母親試茶時的茶香,伴隨我難忘的童年記憶。
 
  我的另一個和母語有關的記憶,就是廟會記憶。相較於大甲媽祖廟鎮瀾宮的香火鼎盛,車 寮的廟會展現的是另一種農村模式。村莊裡沒有大廟,主要是做醮,以及做戲,我印象中最鮮明的是在村子裡的「公厝」演出的布袋戲,每逢做戲日,村中老少大小都會帶著板凳到公厝的大埕,欣賞布袋戲團的精采演出。小學的我未必看得懂戲的內容,卻聽得懂布袋戲偶帶有戲劇性腔調的語言,而且相當喜愛,聽久了也會模仿這種布袋戲腔。在我大三(一九七六年)開始臺語詩的創作時,我的詩篇之一就叫〈做布袋戲的姊夫〉,我將童年時「公厝」看戲的經驗寫入詩作,也以布袋戲的腔調四處朗讀,童年因此活現而出。

  歌仔戲也是我喜歡的戲,一九六○年代的山村車 寮有一家「廣興戲院」,主要演電影,偶或有歌仔戲團公演,記憶中我曾跟堂姊到戲院看戲,與布袋戲腔不同,歌仔戲以歌唱為主,多為讀冊音(文言音),小學生的我多半聽不懂,但對於臺語在戲曲中展延出來的獨特唱腔,至今仍喜愛不置。

  此外,我從收音機聆聽並學習臺語的廣播劇腔。小時我父母就添購了留聲機和收音機、電視機,我可以不假外求,在家聽唱片、聽廣播。廣播劇如吳影、張宗榮,以及後出的吳樂天,他們的腔調也都是耳熟能詳的聲音。大約從國小到大學這段學習生涯中,他們用臺語講述故事、演繹敘事節目,就等如我的母語社會學堂。我揣摩他們講述故事的技巧、跟隨他們的臺語發聲,也模仿他們的敘事口吻,不亦樂乎。而這,後來都成為我習作臺語詩時的養料。

  十八歲以後,我離開故鄉,北上就讀文化學院東語系日文組(今文化大學日文系),與北部、南部的同學相較,我的臺語帶有濃厚的南投腔調,偏漳州音,尾聲清揚,我開始從不同的同學口中聽到臺語的鹿港腔、宜蘭腔、屏東腔等不同的語調和發音,這使我對臺語的聲腔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研習日文的過程中,又發現日文漢字讀音與臺語發音的相近,於是開始了一個階段的臺語白話音和讀冊音的比較學習。不過,這個比較後來並未繼續進行。

  大三這年,我被選為華岡詩社社長,這使我開始嚴肅思考過去散漫創作、零星發表的現代詩書寫問題:我要寫什麼?什麼題材才能建立我與其他詩人不同的特色?我可以用什麼語言或技巧來寫出與他人不同的風格?那是現代主義詩作風行的年代,是超現實主義詩風盛行而讓寫實主義盡披靡的年代,我反省自己有何本錢,足以和主流詩風有所差異?我的母語,來自母親舌尖的語言,應該是我可以嘗試的一條道路,於是開始了臺語詩的嘗試。

  那年我二十歲,終於從母親的舌尖找到在詩壇發聲的腔調。我從二十歲開始寫,三十歲(一九八五年)時,由《自立晚報》出版了我的臺語詩集《土地的歌》,但當年的環境不容許,只能名為「方言詩集」。在沒有像今天這樣多的辭典之下,趙天儀教授寄給我連橫的《臺灣語典》成為我用字的參考,外加我從古籍中囫圇吞棗的揣測用字,參考瑞成書局、竹林書局出版的歌仔冊,以及李獻璋編的《臺灣民間文學集》、吳瀛濤編的《臺灣諺語》,還有流行歌本來選字,艱辛之極,部分用語如「阿爹」採用歌仔戲,部分用語則只能採取訓用字。青瞑毌驚牛(初生之犢不畏虎),才敢放手去寫,就這樣寫成了一本詩集。這本《土地的歌》讀者並不多,反倒是以這些臺語詩譜成的歌讓我得到安慰。

  我發表詩作時,詩壇的主流聲音還是主張「詩歌分家」,名言如紀弦說的「詩是詩,歌是歌,我們不說詩歌」。我十三歲背《離騷》、高中背《詩經》,對這句話並不認同。寫詩時,特別有意識地強化韻律感,我寫十行詩,除了形式整齊外,力求節奏感和聲韻和諧;寫作臺語詩,更是如此,總是寫一行、唸一行,直到終篇。

  就在這樣「聲」斟「韻」酌下,我的詩大多可以詠讀、吟誦。對我來說,詩與歌並不相違,就像蝴蝶是花的鬼魂一樣,歌在詩的注目下找到前世;也像海浪之前的岸、雲霧後頭的山,詩在歌的脈動中發現今生。對我來說,詩歌本是一家。這也讓我的詩發表時是可以讀的詩,發表後則常被作曲家選用作曲而成為可以唱的歌。

  我還記得大學時,校園民歌風行,華岡的朋友在詩社之外成立了歌詞創作研究社,好友林建助寫的詞〈小草〉,由陳輝雄譜曲,風行一時;陳輝雄寫詞作曲的〈歸人沙城〉也是。當時我也寫了一首〈夜已深深〉,由好友鄒錫賓作曲,在華岡「現代民歌展」中發表,並未走出校園。

  不過,沒多久就接連出現我意料之外的事,我不以「詞」為意的詩,接連受到作曲家青睞而成了歌。首先是一九七八年,李泰祥看到我發表的詩〈菊歎〉,拿去作曲,交齊豫主唱,使得這首詩因此被唱紅了,至今仍在傳唱中。

  接著是同年十一月,因為《聯合副刊》刊出田新彬訪問我的稿子〈向陽將寫臺灣史詩〉,轉載了我的臺語詩〈阿爹的飯包〉,被民歌手簡上仁看重,譜曲而成至今也仍被傳唱的〈阿爸的飯包〉。

  再接著,是一九八五年,人在美國的「黑名單」音樂家蕭泰然以我的臺語詩〈阿母的頭鬘〉譜曲,先在美國臺僑社區傳唱,解嚴後傳回臺灣,至今還是不少合唱團和合唱比賽常唱的歌。〈阿母的頭鬘〉後來還有第二個版本,是聲樂家簡文秀請作曲家張弘毅作曲,由她主唱。

  這當中也有較特殊的狀況:我的臺語詩〈阮有一個夢〉曾由一九九○年代當紅的流行歌手沈文程譜曲主唱,我以為可以「歌詩滿街巷」,可惜因為是農委會委託製作,並未在唱片市場流通,幸好如今仍能在農委會網站收聽;相對的是,一九九四年我寫的一首很冷的詩〈大雪〉,則被當時歌壇才女黃韻玲譜曲主唱,收入專輯,進入流行唱片市場;意想不到的是,二○○四年歌仔戲天后唐美雲在臺大以歌仔調演唱我的臺語詩〈寫互春天的批〉和〈我有一個夢〉,讓童年時常看歌仔戲的我感動莫名。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我的詩作大概都是在國家音樂廳或演奏廳以合唱曲或獨唱曲的形式被唱出、被聽見。其中作曲家石青如以我的臺語詩集《土地的歌》詩篇入曲,作了十多首,都由福爾摩沙合唱團首演,後來出版的《土地的歌—石青如合唱作品》專輯,讓我得到傳藝金曲獎最佳作詞獎。我的臺語詩集《土地的歌》早已絕版,讀者甚少,石青如譜成臺語歌之後則知音甚多,已足堪告慰。

  此外,則是學院作曲家對我詩作的青睞,最早是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於二○○八年推出「我們的詩人,我們的歌」音樂會,採用陳義芝、陳黎、路寒袖和我的詩作入曲,這使我的臺語詩〈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出現作曲家陳瓊瑜、潘皇龍的兩個曲本,其後「音樂時代」製作音樂劇《渭水春風》,又有冉天豪曲本,至今這首詩已另增賴德和、黃立綺、游博能、劉育真、石青如等共八個版本。〈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只有十二行,簡單素樸,能獲得八位作曲家詮釋,算是相當幸福了。(註:其後又有劉毅、陳潔民譜曲,合共十個版本。)

  —本文摘錄〈「文學相對論」:向陽路寒袖〉向陽發言部分。

  《聯合副刊》,二○二一年二月一~二日。

  補記:
  本詩選收入歷來曾被作曲家譜曲成歌的詩作共六十首,可讀可誦可歌,故題為《弦上歌詩》。
  臺語詩收於卷一、卷二,寫作時間橫跨新舊世紀,用詞用字因時代而有差異,為存原貌,多予保留。
  感謝眾多作曲家、音樂人以我的詩作入曲,讓這些詩可以通過曲調和歌聲口耳相傳。感謝隱地先生和爾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籍的“手感”非常在意的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和触觉的盛宴。内页的纸张质地带着恰到好处的纹理,墨色的印刷清晰而沉稳,使得每一个字都像是被精心安置在它该去的位置上。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映照了内容本身的精良打磨。更令人赞叹的是,它在处理现代性的焦虑感时,展现出一种令人安心的平衡。它没有沉溺于批判或虚无,而是像在迷雾中点燃了一盏柔和的灯火,为读者指引出一条通往内在宁静的路径。我感觉作者拥有极其敏锐的感官,能够捕捉到周遭环境细微的声响和光线的变化,并将这些转译成具有穿透力的文字符号。这种转化过程充满了魔力,让阅读体验远超文字本身所能承载的重量。

评分

收到你的要求,我将以一个读者的身份,针对你提供的书名《弦上歌詩:向陽.新世紀詩選》,写出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细且不提及书中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 --- 这本诗集散发着一种久违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清新气息。拿到书时,指尖触碰到封面,便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文字背后蕴含的生命力。我一直觉得,好的诗歌就像是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却又承载着万千世界的光影。这本书在众多现代诗集中显得尤为独特,它似乎不急于表达宏大的叙事,而是专注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最细腻的情感波动。阅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去回味那些被精心雕琢的词句,感受它们在心湖激起的涟漪。这不像是在阅读,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灵魂的私密对话,彼此心照不宣地分享着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它的韵律感极其自然,读起来没有刻意的雕琢痕迹,却又字斟句酌,让人在不经意间被旋律牵引,仿佛真的能听到某种无形乐器在心弦上轻轻拨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当代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

说实话,近些年我读到的诗歌大多显得过于概念化,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疏离的姿态,似乎生怕被大众理解,从而失去了一种“高雅”的姿态。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的语言是那么的真诚和直率,却又保留了诗歌应有的厚度和美感。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低语,分享着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迷茫、关于希望的朴素哲理。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处理,那种看似松散却又内在紧密的组织方式,使得整本书读下来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畅快感。它似乎在向我们证明,最动人的力量往往存在于最日常的场景和最普遍的情感之中。每一次翻阅,都能从那些熟悉的意象中,重新发现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的本质。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像是对生命体验的一次次温柔叩问。

评分

这本书的“气场”非常强大,但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强势,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笃定与温柔。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拿出它来阅读,发现它具有一种神奇的“修复”能力。生活中的琐碎和压力,在接触到这些文字后,似乎都被熨平了棱角。它让我想起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关于自然、关于时间流逝的深刻体验。那些关于“光”与“影”的意象反复出现,却又每次都带着新的解读维度,仿佛作者在用不同的频率和角度去捕捉同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不强求读者必须理解某种特定的理论框架,而是鼓励读者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完成最后的解读和共鸣。这种开放性,使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重复阅读价值,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领悟浮现。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当代文学动态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呼吸空间”。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背景下,能读到这样一部要求你慢下来,细细品味的诗集,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它成功地在保持现代诗歌探索精神的同时,避免了过于前卫带来的隔阂感。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又似山洪爆发,但整体上给人一种力量逐渐积蓄并最终得到释放的快感。它没有流于空泛的抒情,而是将抽象的情感依托于具体可感的场景描绘之上,使得诗歌的意境变得立体而真实。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对世界和自我又多了一层清晰的认知,这种满足感是久违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