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把全世界扛在肩上,憂鬱症就會找上你

如果你想把全世界扛在肩上,憂鬱症就會找上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提姆.坎托佛
图书标签:
  • 心理健康
  • 憂鬱症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理
  • 壓力管理
  • 情緒調節
  • 年輕世代
  • 自助
  • 心靈勵語
  • 人生困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與時俱進的經典暢銷書,20年來幫助數十萬讀者
 
推薦
陳嬿伊  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蘇益賢  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從坎托佛醫生在BBC節目裡所收到的廣大迴響,就可看出他對憂鬱症患者提出了獨到的有力見解。為憂鬱症所苦的人告訴我,在所有關於憂鬱症的書籍裡,這是最有效、最有幫助的一本。不斷有人向我提起,這本書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傑瑞米‧凡恩(Jeremy Vine),BBC廣播2台主持人

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尤其是被憂鬱症影響的人,不管他們是照護者、醫事人員,還是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它提供了對憂鬱症的寶貴見解,而且提醒我們要留意自己所承受的壓力程度,這將會決定我們的健康。
——憂鬱症協會(Depression Alliance)

在擊退憂鬱症的戰役中,這本書是決定性的武器。
——魯絲‧拉佛利(Ruth Lavery),《依賴》期刊(Depend)

咬牙硬撐,是憂鬱症的病因。
 不同於其他憂鬱症書籍,坎托佛醫生主張:堅強的人最易罹患憂鬱症。就算面對困境,他們依舊堅持走下去,不會像弱者輕言放棄。但過度的壓力會導致大腦裡的邊緣系統失常,也就是憂鬱症。
憂鬱症是一種與日常憂鬱情緒完全不同的生理疾病,只要遵照醫囑服藥,就能讓大腦裡的化學傳導物質濃度恢復正常,從憂鬱症中康復。本書也會告訴你,在面對壓力時,如何透過放鬆練習、拆分問題、時間管理、中斷思緒與入睡技巧,避免憂鬱症復發。
對於習慣獨自承受一切的你,憂鬱症是讓你做出改變的機會:你必須開始學著優先考量自己的快樂,讓身邊的人負起他們本就該負的責任,才能讓自己在病癒後過上更健康的生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与自我发现的深度解析之作,书名暂定为《无声的共振:在喧嚣中重建内在秩序》。 --- 《无声的共振:在喧嚣中重建内在秩序》 内容简介 在这部近乎哲思散文与实用心理学交织的作品中,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剖析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一种隐形困境——“存在性失焦”。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代,看似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实则内心深处被无形的焦虑与对“完美存在”的苛求所禁锢。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快速修复的“心灵鸡汤”,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灵魂的勘探之旅,理解我们如何一步步将外界的噪音转化为内在的束缚。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三个核心部分:“镜像的迷宫”、“频率的校准”与“原初的静默”。 第一部分:镜像的迷宫——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社会剧本的瓦解 “镜像的迷宫”部分,着重探讨了“自我”概念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被建构、扭曲,并最终成为限制我们的牢笼。作者深刻指出,现代社会鼓励我们扮演一系列“高效能”的角色——优秀的职员、完美的伴侣、时刻在线的朋友。这些被社会投射的“镜像”,要求我们不断地演出,而忘记了镜像背后那个真实、模糊、充满矛盾的“原我”。 本章深入分析了“比较陷阱”的心理机制。我们习惯于将自己内在的“排练过程”与他人的“最终成果”进行对比,这种不对等的审视,必然导致持续的自我贬低。书中引入了“社会脚本依赖理论”,解释了为何我们宁愿选择一条看似安全却压抑自我的既定路线,也不愿踏入未知的领域。 更具穿透力的是对“成就崇拜”的反思。作者提出,当“做”取代了“是”,行动的意义便从内在的满足感,异化为外在的证明需求。我们忙于追逐下一个目标,却从未停下来质问:这个目标,是否真正回应了我灵魂深处的召唤? 这一部分强调了辨识哪些期待源自真实的渴望,哪些则是时代强加的义务,是走出迷宫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频率的校准——注意力经济下的心智防御与能量管理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我们的“注意力”——这个被过度商品化的稀缺资源。作者认为,心智的疲惫并非源于工作量的绝对大小,而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持续在不相干的、低价值的刺激之间进行“切换”与“缓存”。这种无休止的切换,导致了“认知的碎片化”。 “频率的校准”部分,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心智防火墙”建立指南。它超越了简单的断网建议,而是着重于内在的频率控制。 1. 噪音过滤机制的重建: 探讨如何识别并主动切断那些不属于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外部信息流。这涉及对新闻媒体、社交信息乃至亲密关系中不必要的“情感噪音”进行边界设定。 2. 慢速思考的复兴: 提出“深度沉浸时间”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案例分析,论证了大脑在低速、专注状态下才能完成复杂的整合与创造性联结,而高速运转只会导致表面化的信息处理。 3. 情感能量的回收系统: 本章着重于处理“共情疲劳”和“责任溢出”。我们常常为我们无法控制或本不该承担的情绪负重前行。校准意味着学会区分“关心”与“代为承担”,将能量聚焦于自己能够产生实际影响的领域。这是一种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能量收缩”策略。 第三部分:原初的静默——回归无目的的体验与存在的锚定 这是全书最具沉淀性的一章,探讨的是如何与“原初的静默”重新连接。作者认为,现代人最大的贫乏在于失去了与“当下”的深度连接,生活成了一系列等待被完成的任务清单。 “原初的静默”并非指宗教意义上的冥想,而是指一种“无目的的在场状态”。它关乎于如何重新感知生命中的基本元素:光影的流逝、身体的呼吸、食物的味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体验,却是我们内在稳定性的真正锚点。 书中提供了“感官重置练习”,鼓励读者在日常活动中刻意放慢感官的接收速度,例如,花五分钟专注于一杯水的温度,而非它的解渴功能。通过这种对“功能性”的暂时搁置,我们得以瞥见事物的本质。 最后,作者总结道,真正的内在秩序不是通过征服外部世界或完美管理自我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接受自身的局限性、矛盾性与不完美性。当我们停止用力地“抓住”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时,我们才真正开始拥有它们。生命的美丽,往往隐藏在那些未经修饰、无意为之的瞬间里。 《无声的共振》是一本为那些渴望在高速运转的世界中,为自己筑起一个坚实、宁静内核的读者准备的指南。它敦促我们放下扮演的重担,倾听内心深处那股永不枯竭、却常被忽略的“无声的共振”。 --- 目标读者: 感到被日程表驱动、渴望找回生活主导权的人士。 在职场高压下,开始质疑“成功”定义的中高层专业人士。 对当代社会文化中“过度承诺”和“持续优化”的压力感到疲惫的个体。 寻求深度自我理解,而非表面情绪调节方法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提姆.坎托佛Tim Cantopher
提姆.坎托佛醫生曾就學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並在其附屬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深造與實習,也在樸茨茅斯的聖詹姆斯醫院(St James’ Hospital)與倫敦大學聖喬治醫學院(St 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接受過精神科醫生的培訓。坎托佛醫生為1983年成立的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成員,並於1999年獲選為該學院院士;自1993年起就以諮商精神科醫生的身分在修道院醫院集團(Priory Group of Hospitals)服務,直到2015年從臨床診療領域退休。他也發表過一些研究計畫的相關文獻,內容遍及精神病學各領域。
其他作品包括《焦慮使用說明書》(Overcoming Anxiety Without Fighting It)、《壓力相關疾病:給那些總是付出太多之人的建議》(Stress-related Illness: Advice for People who Give Too Much)、《酗酒問題:重新思考你與酒精之間的關係》、(Problem Drinking: Rethinking Your Relationship with Alcohol)、《擊敗失眠只是舉手之勞》(Beating Insomnia: Without Really Trying)、《非良人:如何處理不健全的關係(Toxic People: Dealing with Dys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譯者簡介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譯作包括《隱形的奧義》、《紅字》、《單騎伴我走天涯》、《查理與我》、《錫卡的鳳凰木》、《狗史》、《暗星薩筏旅》、《在遙遠那方的太陽鳥》、《道德抉擇的艱難》、《破解基因碼的人》、《他的地板是你的天花板》等三十多本書。

图书目录


目次
 
推薦語  陳嬿伊

專文推薦  再次認識憂鬱症::它和我們所想的一樣嗎?  蘇益賢

謝辭

前言
 
第1章  什麼是憂鬱症?
意志力強大的人,無法止住自己的掙扎,他們擔心他人會對自己失望,他們恐懼自己會對自己失望。於是他們就這麼繼續堅持,不斷地日復一日撐下去,直到突然的一聲「啪!」——保險絲熔斷。
臨床憂鬱症症狀

第2章  歷史洪流裡的憂鬱症
最早期的文獻把憂鬱症解釋為遭到惡魔附身的結果。對憂鬱症的瞭解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有明顯進步,還是因為觀察癲癇、肺結核和帕金森氏症等與憂鬱症無關的病症才出現。

第3章  憂鬱症的成因是什麼?憂鬱症致病模型及其意涵
所有模型都有共同的結論:如果放任邊緣系統長期嚴重過載,保險絲必然熔斷。儘管結論相同,但每種理論的意涵都有些不同,你要注意哪些模型與意涵最貼近自己的狀況,然後採取必要的行動。
一些精神分析理論的模型/一些社會學家與行為學家的模型

第4章  憂鬱症研究發現的類型與事實
若我的直覺正確,病患之所以會生病的唯一一個原因,就只會是他們聽任自己的性格,在困境時做太多、做太久。所以不管我們天生是什麼性格,只要秉持中庸之道,就未必會罹患憂鬱症。
認知理論/遺傳

第5章  罹患憂鬱症時該怎麼辦?
你已經做了太多、太過堅持、太努力,而且撐了太久的時間了。保險絲現在已經熔斷。但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相反地,你值得擁有讚美與欽佩,而非那些已在你腦子裡堆積了一段時間的自我批評。
休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第6章  復原
不要過度反應復原過程中的正常情緒波動。享受情緒穩定的日子,但態度要謹慎,不要太樂觀。接受心情陰沉的日子,等待第二天的到來,但心裡要清楚好日子必將到來,而且會愈來愈多。你的身體會告訴你,該以怎樣的速度復原。

第7章  避免復發並過得更好
在走出憂鬱症後,不但可以維持健康,還能活得比之前更開心。首先你必須瞭解自己患病的原因,然後做出必要的改變,包括學習如何說不以及如何更堅定地提出自己的需求。

第8章  關於生理治療
這裡清列的治療方式並不全面,但涵蓋了大家最常問我的問題,以及我最常面對的一些誤解。如果有疑問,請徵詢醫生,而不是既定看法強烈的非專業人士,因為他們往往也是知識量最低的人。
抗憂鬱藥物/三環類/單胺氧化脢抑制劑/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其他新世代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情緒穩定劑/藥草類藥品/電痙攣治療/展望未來

第9章  關於心理治療
在康復後,你或許可以期待一個更健康的未來,但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被迫繼續往肩上加重負荷,並因為連自己都釐不清的理由而忽略或虧待自己,這時你就需要心理治療。
諮商輔導與短期重點治療/個人的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正念(為基礎的認知行為治療)/思維方式

第10章  應對壓力的實用技巧
除了改變運作模式外,你還可以學習一些技巧,讓自己減少焦慮感,獲得較好的睡眠。這些技巧可以從一開始就防止憂鬱症發作。
放鬆/拆分問題/時間管理/中斷思緒/入睡竅門

第11章  憂鬱症其實是政治議題
我們應該感到自慚。慚愧的不是臨床憂鬱症病患,而是我們其他的所有人。當我們最好的同胞在不斷罹患這種可怕疾病的同時,我們卻冷眼旁觀,給予他們的只有責難、鄙視,以及高高在上的態度。
政治、法律與媒體/雇主/家人與朋友

第12章  重點是?
我們已經正視自己在埋頭追求傑出,或是畢生為了取悅所有人而努力的過程中,錯過了人生重點的這個事實。如果不是在一路前行的路上遇到了阻礙,完全不能繼續走的話,你根本就不會停下腳步重新省視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你已經找到了可以通往更快樂生活的鑰匙。

可以幫得上忙的機構

建議閱讀書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7160
  • 叢書系列: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70歲

图书试读


大多數的人對於憂鬱症會直覺地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其實憂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更精準地說,是一種腦部疾病。若對於憂鬱症有錯誤的認知與理解,不管是病人本身或是家屬,都可能會錯失正確的治療與復原的契機。本書對於憂鬱症的各個面向包括了像是歷史背景,發展成因、各種治療方法與後續的復原建議等皆有完整詳盡的介紹。對於憂鬱症患者親友,若能正確瞭解憂鬱症,才能理解患者因生病所遭受的無奈與痛苦,也才有辦法伸出援手去接住他們。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再次認識憂鬱症:它和我們所想的一樣嗎?   蘇益賢

 
在憂鬱症的課堂或講座中,我常會邀請現場的學生或聽眾一起做一件事。如果讀者有點時間,不妨在閱讀本書前也加入我們。打開手機的搜尋網頁,輸入「憂鬱症」(或其英文depression disorder)後,切換到圖片的搜尋結果。花點時間瀏覽一下這些圖片,然後找出幾張圖,比較接近你心中對憂鬱症想像。
在挑選完之後,我會請現場聽眾和身旁參與者交換手機,簡單聊聊為什麼你選擇了這張圖片,這張圖片符合了哪些你心中對憂鬱症的想像?你的想像和其他的人一樣嗎?如果今天真的有一位患者藏身在聽眾裡,他有共鳴的圖片,和我們的想像會一樣嗎?
 
——————
 
在大學、研究所階段的訓練下,我(自認為)對憂鬱症已經很熟悉了。診斷準則、心理病理機制、有效的實證治療方法……應付大大小小的紙筆測驗都非難事。直到我真的來到實習階段,真實與患者碰面之後,才發現自己太天真了。
看著洋洋灑灑厚厚的病歷,我心想著,等一下應該就會有一位鬱鬱寡歡、筋疲力盡、心思恍惚的案主敲門到來。但幾分鐘後,案主敲門進來時,我一度以為他走錯了診間。我心理訝異,為什麼這位案主呈現出來的狀態,和我過去學過、背過的憂鬱症診斷那麼地不一樣?
於是,我再次翻開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裡頭憂鬱症的頁面。再次看過一條條我認為還算熟悉的診斷。但在真實接觸個案之後,我才發現我沒有真正看懂的部分:憂鬱症診斷雖然列出了許多症狀,並不是需要符合「所有」症狀才算,只要在一定時間內,在這些症狀中符合一定的數量,且造成當事人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功能受損,臨床上即不排除可能罹患了憂鬱症。
回到實務上,事實上不少憂鬱症患者都同意:那些抱頭痛哭、窩在角落、陰暗抑鬱的畫面或照片,其實並不能表達出他們患病時的真實感受。即便符合,也不表示他們「永遠」都符合畫面那種狀態。
認識憂鬱之前,我們得先知道,憂鬱症本身是個多樣性的疾病。不同患者可能苦於不同的症狀,有些人主要以「情緒低落」為主,有人則明顯感受到「失去快樂的感受」,也有人兩種情緒困擾都有。除了情緒困擾,有人伴隨著胃口的問題、其他人則為失眠所苦……從飲食到睡眠、從思考到專注力,各種不同的症狀的組合提醒著我們:憂鬱背後,可能比我們想得還複雜。而這種複雜性必然也會影響到下一步:憂鬱症「病因研究」與「治療實務」。
在實習那段期間,我學到一個最重要的啟發是:在疾病面前,我們永遠都還有不知道的事。有時,我們需要看見症狀。但更多時候,我們要從症狀中跳出來,與眼前的「人」建立關係,從症狀的迷霧中走出,看見個案「自身的故事」,才有機會帶來改變。
不少人對憂鬱症的想像,多半只停留在症狀上。少有機會去看見這些不同症狀背後,那位真實存在的「人」,他有他的人生、有他的成長故事。停留在症狀的視角,讓一些人把憂鬱症視為「脆弱不堪的存在」(即上述抱頭痛哭、封閉自我等意象);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將憂鬱症視為純粹只需靠意志力就能「戰勝」的疾病。
正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許多活生生的憂鬱症患者。在進行憂鬱症的大眾衛教推廣時,我常鼓勵大家自省:有沒有可能,多數人對憂鬱症存有的想像,其實是很狹隘的?正因這樣狹隘的認知,讓我們難以真正地同理患者的感受。又或者,讓我們總出於「自以為的善意」,給了對方完全不需要的安慰,好比:「振作一點,你這樣爸媽多擔心你啊!」、「看開一點,別想這麼多!」、「沒事的,只要多運動、多睡覺,就會好了!」。
 
——————
 
憂鬱就是這樣一個因為耳熟能詳,讓人覺得自己還算理解它,但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的疾病。這也是我心中認為,要撰寫一本以憂鬱為主題,提供患者和大眾閱讀的書,並不容易的原因。
一本詳實討論憂鬱症的書,要能說清楚症狀,更要同時點出一般人對這些症狀持有的迷思。更重要的是,也讓患者有機會看見,自己是否也對憂鬱症抱持著某些迷思而不自覺。並且無意間讓這些迷思,影響、妨礙了自己的復原之路。
不過,提姆.坎托佛醫師這本書,顯然成功地達成了這個任務。截至筆者撰文時,此書在美國亞馬遜上獲得一千兩百六十五位讀者的評價,平均為四‧六顆星。不少患者留言,給了本書很高的評價。
本書可略分為四大部分:
(一)症狀與歷史:第一、二章
(二)憂鬱症的多元成因:第三、四章
(三)在面對憂鬱症時,應具備的心理建設:第五至七章
(四)在憂鬱症治療時,可以切入的多種模式:第八至十二章
 作者貼心地提醒正處憂鬱症狀的讀者,第一、五章是當下最有幫助的。一般讀者亦可先從這兩章來閱讀,建立基本概念。但其他章節的討論,其實也都值得閱讀。但或許不用急,我們可以等自己的狀況夠OK的時候,再一步步讀起來。
作者雖強調憂鬱症的生理基礎,但在治療策略討論部分,也同時不忘提醒憂鬱發展的成長經驗、認知型態等心理層面;而在〈憂鬱症其實是政治議題〉中,也點出此疾患背後潛在的社會文化因素,提供了讀者足夠多元的視角來切入這樣的疾患。
期待每一位正受憂鬱所苦的民眾,都能獲益於這類書籍提供的知識,並有機會在專業醫療的藥物協助、心理諮商的支持之下,慢慢走出憂鬱陰霾,成為一個 OK、夠好就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被理解的共鸣感,但这种理解是带着距离的,是建立在尊重和探索之上的。它处理敏感议题时表现出的那种成熟和不偏激,非常值得称赞。它没有试图去美化或病态化任何一种体验,而是将它们放在一个更广阔的人类经验背景下去审视。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情绪的爆发点时,总是选择在最后一刻收住笔锋,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而不是替我们把话说死。这种“开放式结局”的处理手法,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到合上封面的那一刻。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催化剂,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做什么,但它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不断地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和选择。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读完就扔掉”的书,它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去打磨的璞玉。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的“质地”很敏感的读者,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绝非那种华丽堆砌辞藻的文字,而是精准、克制,却又带着一种近乎诗歌的凝练。很多句子我忍不住抄写下来,它们像一个个精准的坐标点,标记着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瞬间。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时而宏大如历史长卷,时而又聚焦于一杯冷掉的茶或窗外一束光,这种切换带来的张力,让人欲罢不能。最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在“沉重”和“轻盈”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尽管主题严肃,但作者并未让整体氛围变得令人窒息,反而有一种“虽然很沉,但我依然可以呼吸”的韧性。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充满思辨乐趣的体验,迫使你去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沉重,而我们又该如何与这份沉重优雅地共舞。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封面那种略带迷幻和疏离感的插画吸引的,但内容带给我的冲击远超我的想象。它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像是老电影里的那种颗粒感画面,带着一种怀旧的、处理过的忧伤。我非常喜欢作者如何处理那些“灰色地带”——那些我们通常不愿承认,或被社会要求快速“修复”的情绪。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积极心态”解药,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的根源。书中的一些段落,我甚至需要反复阅读,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它们触动了某种我长期压抑的记忆或感受,不得不停下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这哪里是一本书,简直像是一次心理上的深度潜水,潜下去很深,但带上来的“珍珠”却无比珍贵——是关于自我接纳的勇气。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强大”的定义,意识到真正的坚韧,或许恰恰在于承认自己的脆弱,并学会与其共存,而不是一味地试图把它碾碎。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它不是线性的故事,更像是一张不断展开的、相互关联的情绪地图。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一条看不见的线索在行走,每走一步,就会发现一个与前一个场景既相关联又独立的新空间。作者似乎很擅长使用“意象”,一些反复出现的物件或场景,在不同的上下文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重复和变化,构建了一种深层的美学结构。我特别欣赏它对“时间感”的处理,有时候时间被拉得很长,让你充分体验到那种停滞感;有时候又跳跃得很快,仿佛在暗示生命中许多无声的流逝。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它会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你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纹理。它让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间隙”,那些被我们匆忙略过的地方,可能藏着最真实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读起来像是被一位智者轻轻地拉着手,走过一片幽深的森林。它没有给我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种温柔的陪伴,让我感觉在某些深刻的困境中,自己并非孤身一人。作者对于人性的细腻观察,简直到了令人心惊的地步,每一个转折、每一次犹豫,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作者就在我心底住了很久。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不刻意渲染情绪,却能将那种沉重感渗透到每一个字句之间。读完之后,我没有立刻获得“豁然开朗”的巨大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需要时间去消化的宁静。它像一首悠长的慢板乐曲,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音符中蕴含的留白和未尽之意。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面能真实映照出自己疲惫面容的镜子,虽然有些刺眼,但却无比真实和必要。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探讨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关于生存本身的重量感,那种与生俱来的,关于责任和期望的无形枷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