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 科大四技電機與電子群基本電學與實習升學寶典 i - 2024年(第三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評量.詳解.影音.擴增

新一代 科大四技電機與電子群基本電學與實習升學寶典 i - 2024年(第三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評量.詳解.影音.擴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錦泉
图书标签:
  • 基本電學
  • 電機工程
  • 電子工程
  • 科大四技
  • 升學參考書
  • 實習
  • MOSME
  • 行動學習
  • 電路分析
  • 2024年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 重點整理有條理:由於作者編寫過基本電學教科書,對課程重點掌握精確,並且收納各重要版本教科書的重點精華,研讀本書可以重點不遺漏,研讀有效率。
 
  2. 歷屆試題最齊全:本書出版歷經十數年,不僅試題的收集相當完整,分類歸納也做得相當徹底,研讀本書,重要的歷屆試題不錯過。
 
  3. 解題最正確:作者對基本電學教學經驗豐富,對試題的解析不僅正確無誤,而且按部就班、條理分明,易於了解。
 
  4. 內容最精簡:本書將課本 上、下 兩冊經過歸納整理,強化重點合訂成單冊,讓讀者減輕負擔,但又不會遺漏重點,配合測驗卷、線上學習效果更是一級棒。
 
  5. 統合性高:本書內含統測「基本電學」及「基本電學實習」(有關基本電學部分)的試題。「歷年比率」依最近 6 年統測「基本電學」統計之。
 
  6. 火紅素養題型:精準分析素養題型結構,掌握「測驗主題」與「核心素養」,面對跨域素養題型也能游刃有餘!
 
  7. 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搭配書籍內容使用,掃描本書QR code可連接到本書線上相關內容:評量、詳解、影音、擴增等功能,隨時測驗複習不間斷。
 
  8. 歷屆試題答對率與難易度:自107年度起,測驗中心公告每一選擇題的考生答對率,並依據答對率來判別難易度(答對率小於40%表示困難,大於等於40%、小於70%表示中等,大於等於70%表示容易)。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您提供的书籍信息,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精微之道:现代材料科学的突破与展望》 作者: 钱学森纪念馆学术委员会(集体创作) 出版社: 寰宇科学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页数: 880页(含彩色插图及图表) 定价: 新台币 128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了全球材料科学领域前沿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深刻洞察,旨在为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及高阶学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极具前瞻性的参考指南。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定义的时代,从微观的量子效应到宏观的结构强度,材料的选择与设计直接决定了现代科技、能源、医疗乃至社会基础设施的边界。本书正是为了解析这些边界、拓展这些可能而创作。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共计二十章,逻辑严谨地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尖端应用的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深化与量子力学在材料中的应用 (共三章) 本部分着重于巩固读者对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热力学基础的理解,并将其提升至更精密的层次。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布拉菲晶格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晶体缺陷的非平衡态动力学,例如位错在高应变速率下的迁移机制,这对理解金属疲劳至关重要。 第三章:密度泛函理论(DFT)在预测新型二维材料能带结构中的精度评估。 重点分析了当前不同交换关联泛函在模拟层间范德华相互作用时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我们特别引入了包含自旋轨道耦合(SOC)效应的计算方法,以准确预测重元素化合物的拓扑性质。 --- 第二部分:能源材料的革新与挑战 (共四章) 能源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本部分集中火力于下一代储能和转化技术所依赖的关键材料。 第五章: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阻抗调控。 探讨了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形成的“空间电荷层”的微观结构演变。详细阐述了通过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监测界面反应的最新进展,并比较了氧化物基、硫化物基以及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在长期循环中的稳定性差异。 第七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长期稳定性——水分与氧气的侵蚀机制。 突破性地揭示了在实际工作条件下,有机组分分解与无机骨架降解的耦合路径。书中提供了最新的钝化策略,例如使用超薄的二维材料层作为保护涂层,以期将器件寿命提升至商业化标准。 --- 第三部分: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 (共三章)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材料对生物系统的友好性与功能性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十章节:可降解高分子支架的孔隙结构梯度设计。 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光聚合技术(如双光子聚合)来精确控制三维打印支架内部孔隙大小、连通性及表面化学梯度的制造工艺。这对于引导特定细胞类型(如神经元或骨细胞)的定向生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十二章:智能药物递送系统的“环境响应”机制。 重点分析了基于pH值、温度或酶活性触发的纳米载体(如脂质体或聚合物胶束)的释药动力学模型。书中提供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模拟案例,预测药物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释放效率。 --- 第四部分:先进结构材料的极端性能 (共四章) 本部分聚焦于航空航天、深海探索及高强度机械领域对材料极限性能的苛刻要求。 第十三章:高温合金的蠕变断裂与晶界工程。 探讨了下一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析出相(如γ’相)的体积分数与分布对高温强度维持的影响。引入了先进的同步加速器X射线衍射技术,用于实时监测高温服役条件下的晶格畸变。 第十五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纤维化与复合增强。 深入研究了通过熔融纺丝和拉伸取向技术如何优化分子链的取向度,并比较了基于碳纳米管或石墨烯片层增强的复合材料在冲击吸收性能上的差异。 --- 第五部分:信息与电子功能材料的微纳加工 (共三章) 信息技术的持续迭代,严重依赖于新型半导体、磁性材料及介电材料的突破。 第十七章节:拓扑绝缘体(TIs)的表面态调控与器件集成。 详细介绍了铋锑合金(Bi$_{2-x}$Sb$_x$Te$_3$)薄膜的分子束外延(MBE)生长参数对狄拉克锥位置的影响。讨论了如何利用栅极电压实现对拓扑表面态电子传输的有效开关控制,为低功耗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九章:铁电存储器(FeRAM)中的反铁电-铁电相变动力学。 分析了锆钛酸钡(PZT)薄膜中电畴翻转的阈值电压与驱动频率的关系,重点讨论了疲劳效应的物理根源,并提出了通过引入非对称电极界面来改善电荷保持能力的方案。 --- 第六部分:跨学科交叉与未来展望 (共三章) 本部分着眼于材料科学与其他新兴领域的深度融合。 第二十一章:材料基因组计划(MGI)的数据驱动研究范式。 不再依赖传统的试错法,而是通过高通量计算模拟与自动化实验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加速新材料的发现。书中附录了数个开源数据库的访问指南与数据处理流程模板。 第二十三章:人工智能在材料缺陷识别与性能预测中的前沿应用。 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如何从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中自动识别出原子尺度的结构缺陷(如层错、孪晶界),并将其性能预测的准确率提升至新的高度。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了过去五年内(2020-2024)顶级期刊如 Nature Materials、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 上的关键突破。全书配有超过 500 张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图表和显微结构照片,力求使抽象的物理化学概念具象化。每章末尾均附有“研究方向拓展”栏目,为读者指明了未来十年内该细分领域最具潜力的研究课题。本书是每一位致力于材料科学前沿探索者的必备案头工具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電學基本概念
1-1 電的特性與單位
1-2 電荷與電壓
1-3 電流
1-4 電功率與電能
統合學力測驗

第二章 電 阻
2-1 電阻與電導
2-2 色碼電阻及電阻器
2-3 歐姆定律
2-4 電阻溫度係數
2-5 焦耳定律
統合學力測驗

第三章 串並聯電路
3-1 串聯電路的定義與特性
3-2 克希荷夫電壓定律
3-3 並聯電路的定義與特性
3-4 克希荷夫電流定律
3-5 電壓源與電流源
3-6 惠斯登電橋
3-7 Y-Δ 互換
3-8 串並聯電路應用實例
統合學力測驗

第四章 直流網路分析
4-1 節點電壓法
4-2 迴路電流法
4-3 重疊定理
4-4 戴維寧定理
4-5 最大功率轉移
4-6 諾頓定理
統合學力測驗

第五章 電容及靜電
5-1 電容器
5-2 電容量
5-3 電場及電位
統合學力測驗

第六章 電感及電磁
6-1 磁場相關特性(非課綱範圍)
6-2 電感器與電感量
6-3 電磁感應
6-4 電磁效應
統合學力測驗

第七章 直流暫態
7-1 RC 暫態電路
7-2 RL 暫態電路
7-3 RC 與 RL 混合電路(非課綱範圍)
統合學力測驗

第八章 交流電
8-1 電力系統概念
8-2 波形
8-3 頻率及週期
8-4 相位及向量運算
統合學力測驗

第九章 基本交流電路
9-1 交流電對 R、L、C 之影響
9-2 RC 串聯電路、RL 串聯電路
9-3 RLC 串聯電路
9-4 RC 並聯電路、RL 並聯電路
9-5 RLC 並聯電路
9-6 串聯與並聯等效電路的互換(非課綱範圍)
9-7 RLC 串並聯混合電路
統合學力測驗

第十章 交流電功率
10-1 交流瞬間功率
10-2 平均功率、虛功率
10-3 視在功率、功率三角形、功率因數
統合學力測驗

第十一章 諧振電路
11-1 LC 串聯諧振、RLC 串聯諧振電路
11-2 LC 並聯諧振、RLC 並聯諧振電路
11-3 串並聯諧振電路
統合學力測驗

第十二章 交流電源
12-1 單相交流電源
12-2 三相交流電源
12-3 電源使用安全
統合學力測驗

第十三章 基本電學實習
13-1 工場安全衛生及電源使用安全
13-2 常用家電量測
13-3 電子儀表之使用
13-4 常用家用電器之檢修
統合學力測驗

附錄
附-1 交流網路分析(非課綱範圍)
112年統測「基本電學、基本電學實習」試題與解析
考前衝刺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37110
  • 規格:平裝 / 406頁 / 21 x 29.7 x 1.69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它在**习题设计和配套资源**上的用心良苦,这绝对是区分“普通参考书”和“升学宝典”的关键所在。市面上很多电学书的习题要么太简单,要么直接就是历年真题的简单堆砌,缺乏针对性的训练。然而,这本教材的习题设计明显是经过考量和优化的,它分了基础巩固、进阶应用和能力提升三个层次,完美覆盖了从概念理解到复杂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特别是那些“能力提升”部分的题目,往往需要你综合运用前后好几个章节的知识点,这在模拟实战考试的压力和思维广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绝的是,它在配套资源上的投入,让我这种对某些复杂计算感到头疼的学生如获至宝。解析部分并非简单的答案罗列,而是附带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和常见陷阱提示,这比单纯看老师讲课笔记有效得多,因为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反复琢磨错误所在。这种全方位的学习支持体系,让自学效率提升了一个档次,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应考”。

评分

作为一本面向特定升学群体的教材,它在**紧跟考试改革趋势**方面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我最看重的一点。电学知识的更新迭代虽然不像信息技术那么快,但考试的侧重点和考察方式却在不断变化,比如对安全规范的重视程度、对新兴电子元件的应用理解等。这本2024年第三版显然吸取了最近几年的考试风向,在内容组织上明显偏向于那些**高频、高区分度**的知识模块。比如,它在讲解完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后,立刻就安排了一组高难度的节点分析与网孔分析的变式训练,明显是在针对那些想冲击顶尖学校的学生。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理论性的描述也更加注重**工程应用层面**的解读,而不是纯粹的物理学推导,这非常符合技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精准打击”,它没有浪费篇幅在那些占比极低的边角知识上,而是把精力集中在了最有可能决定你分数高低的那些核心考点上进行饱和式攻击。

评分

这本教材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种正在冲刺高职统一测验的学生量身定做的。首先,它的**章节结构清晰得让人惊叹**,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都直截了当地摆在眼前,让你清楚知道这一部分要掌握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知识点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没有那种生硬的公式堆砌,而是先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或实际情境来铺垫,让你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个理论”,然后再给出严谨的数学表达。对于像电学这种抽象的学科来说,这种引导式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而且,书中的插图和示意图质量非常高,线条清晰,重点突出,很多复杂的电路图都能被它处理得一目了然,这在快速复习阶段尤其重要,省去了我反复猜测图示含义的时间。更不用说,它在基础概念的讲解深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应试所需的基本深度,又不会像某些大学教材那样陷入过于繁琐的理论细节而分散了我们备考的精力。可以说,光是这本教材本身的结构和图文呈现,就已经为高效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感觉手中的不再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而是一份精心规划的学习路线图。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度**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这也是它区别于纯理论书籍的价值所在。电学,尤其是基础电学,如果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在遇到需要实际测量或故障排除的题目时就会束手无策。这本书在讲解完一组基础电路分析后,总会穿插一些“实训要点提示”或者“常见仪器应用说明”,即便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完全对应的实验室操作,但光是通过文字描述和配图,也能对电路的实际搭建和测量流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例如,在讲解电阻串并联时,它不仅会给出等效电阻的计算公式,还会特别强调在实际测量中,万用表应该如何正确地连接和选择档位,避免烧毁元件。这种“理论为指导,实践为印证”的编写思路,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更培养了一种工程师的思维模式——知道理论,更要知道如何去实现它。这无疑为我们未来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更坚实、更具应用性的基础。

评分

从使用的**手感和细节体验**来看,这本书的设计者显然考虑到了学生在长时间学习中的实际需求。纸张的质感非常适中,不会因为长时间翻阅而出现过度反光,这对需要长时间对着书本做题的我们来说非常友好。而且,装订方面也很结实,即使我频繁地将它对折、摊开放在桌面上进行对比阅读,它依然没有出现松页的迹象,这对于一本“备考神器”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很多出版社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够。另外,字体的选择和行间距的把握也体现了专业性,主要内容和次要说明(比如注释和公式推导的补充说明)使用了不同的字体粗细或颜色区分,这极大地帮助了我在快速浏览和深度阅读之间切换。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虽然听起来是小事,但在高压的备考过程中,能减少视觉疲劳,间接提高了学习的持久力,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