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米勒:時尚模特、超現實攝影師、戰地記者與冠軍名廚,二十世紀傳奇女性黎.米勒的多重人生 (電子書)

黎.米勒:時尚模特、超現實攝影師、戰地記者與冠軍名廚,二十世紀傳奇女性黎.米勒的多重人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東尼.彭若斯
图书标签:
  • 黎·米勒
  • 时尚模特
  • 超现实摄影
  • 战地记者
  • 美食家
  • 女性传记
  • 二十世纪
  • 历史人物
  • 摄影艺术
  • 多重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很多故事都是關於女人如何面對命運;黎.米勒卻是創造命運的女人。」
──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

改編電影《Lee》即將上映
──由凱特.溫絲蕾、裘德.洛、瑪莉詠・柯蒂亞等影星主演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師之一
★黎.米勒獨生子──攝影師安東尼.彭若斯親自整理第一手資料,撰寫母親波瀾壯闊的一生
★收錄116幀珍貴影像,包含黎.米勒的經典紀實、戰爭、時尚和商業攝影作品及標誌性肖像照

安東尼.彭若斯在三十歲以前大半時間都與母親交惡,而且由於母親對自己的過往絕口不提,他似乎一直以為母親只是個脾氣古怪、難以相處、和父親相比沒什麼魅力的老女人。直到母親去世後,他在自家農莊各個角落陸續翻出超過六萬件照片、手稿、底片、書信,以及在倫敦《時尚》(Vogue)雜誌總部的四萬多幅底片和相片,才驚覺母親有過波瀾壯闊的一生。

本書完整描寫了黎米勒一生的高低起落──創作才華的綻現與消逝;爭名逐利、大膽搏版面和完全隱藏否定、消融自我的低潮;容貌紅利的得意及紅利消殞的痛苦;受富商豢養有如籠中金絲雀,飽食卻失去自由的愜意和窒息;奔放恣意、一切操之在己的性自主,和懷孕生子後快感一去不返的性冷感;開放式伴侶關係的大度包容和忌恨妒意的反噬;以及墜落人生黑暗深淵中,卻再度被自身內在迸發的生命力及創造力給拯救──具有強烈張力,對人的堅強和脆弱皆誠實描繪。

4Samantha莎曼莎|攝影作家
汪正翔|《旁觀的方式》作者
房慧真|作家
許菁芳|作家
曹良賓|Lightbox攝影圖書室發起人
楊雅淳|攝影師
劉冠吟|華山文創品牌長
韓筠青|敘光室室長
──讚譽推薦


黎.米勒,1927年,紐約
她在街頭過馬路時,沒注意到有輛車正疾駛而來。千鈞一髮之際,一位路人猛烈地將她拽進懷裡。這位救命恩人就是白手起家的新興紙媒具擎──康泰.納仕(Condé Nast)。她被介紹到《時尚》雜誌當模特,迅即獲得成功。多年後,她回想起這段日子時說:「我當時實在是漂亮得過分。我美若天仙,但心如魔鬼。」

黎.米勒,1929年,巴黎
在她的模特生涯顛峰期,一張出現在全國性衛生棉廣告上的照片,在當時保守的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她一夜間失去所有工作機會。她將此視之為事業生涯的新起點,宣稱「我寧願拍攝照片,而不是成為一張照片。」隨後前往巴黎師從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曼.雷(Man Ray),並一起發明了著名的中途曝光(Solarization)技法。

黎.米勒,1939~1945年,歐洲
她是第一批進入剛被解放的達豪集中營的人。屠殺的規模如此巨大,堆疊如山的屍體映入眼簾,她拒絕相信眼前的景象。怒火促使她不斷按下快門,懇求世界相信、正視這項暴行。她將沾滿達豪泥濘的軍靴擺在希特勒愚蠢的腳踏墊上,在希特勒巢穴的浴缸裡洗了久違的澡。

這只是黎.米勒多重人生中的其中三個,由她的兒子安東尼.彭若斯親密記錄在此。彭若斯致敬他的母親,以誠實、生動的書寫展現了一位獨具才華的女性和她所處的動盪時代。



「超現實攝影至少有三種,一種是曼.雷跟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那類,是光學器械的超現實;一種是克勞德.卡翁(Claude Cahun),是影像內容的超現實。還有一種就是尤金.阿傑(Eugene Atget),是攝影本身的超現實。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講得超現實其實是最後這一種,它不是魔幻也不是不合邏輯,而是事物跟真實對象很像但又不是真實對象那個如夢的狀態。所以按照桑塔格的意思,一般所謂的超現實攝影是多此一舉,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是現實主義。但是私心最愛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是黎.米勒,在她最好的作品之中,荒謬與日常成為一件事。」
──汪正翔(《旁觀的方式》作者)

「黎·米勒,無畏不羈且充滿獨立自由精神的女性攝影藝術家。她的奔放和頑強展現了一生中對於挑戰傳統的勇氣,也體現了她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適應力。」
──楊雅淳(攝影師)

「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創作本能,叫做黎.米勒。從比浴室腳踏墊還小的暗房出發,一直到成為《時尚》雜誌合作攝影師,這本書將帶你走一遍傳奇人物黎.米勒令人著迷的一生,推薦給對於靈感找尋或創作有高度興趣的攝影人。」
──韓筠青(敘光室室長)

「一部分是回憶錄,一部分是攝影隨筆,一部分是尋找一個非傳統母親背後的真實生命……。應該確保黎.米勒在未來的歷史中獲得應有的地位。」──《美國藝術》( Art in America)

「彭若斯對其母親的讚美,圖文並茂,將一位獨特的天才女性和她所處的動盪年代展現在讀者面前。」──《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彭若斯充滿愛心和娛樂性地把他母親不同的線索拉到一起。」──《泰晤士報》(The Times)

「傑出的可讀性和徹底的閱讀享受」──《英國攝影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迷鏡之外:二十世紀女性群像的非凡篇章 本書匯集了一系列橫跨文學、藝術、歷史與社會變遷的深度專題,旨在描繪二十世紀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刻下獨特印記的女性群像。我們將聚焦於那些挑戰傳統規範、以非凡意志和創造力定義自身命運的先行者,她們的故事如同多棱鏡,折射出一個世紀的複雜面貌。 一、 藝術的邊界:先鋒藝術家的探索與宣言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紀初至中葉,幾位極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如何以畫筆、雕塑和裝置藝術,重新定義了「美」與「表達」的疆界。 1. 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中的女性視角: 我們將詳細探討那些在巴黎和紐約的藝術沙龍中嶄露頭角的女性藝術家。她們不再滿足於僅僅作為男性藝術家的繆斯,而是成為了思想的建構者。章節將聚焦於她們如何利用夢境、潛意識和日常物件的並置,解構既有的敘事結構。其中,一位在兩次世界大戰間活躍的女性藝術家,她對鏡像、幻覺和性別身份的探討,如何預示了後現代主義的某些核心議題,將會被詳盡分析。她的作品不僅是視覺上的衝擊,更是對父權美學體系的一次有力的質疑。我們將追溯她早年作為詩人的經歷,探究文學的韻律如何滲透到她的視覺創作之中。 2. 戰後抽象表現主義的聲音: 隨後,目光將轉向二戰後紐約的抽象表現主義浪潮。雖然該運動常被男性藝術家主導的敘事所壟斷,但本書將發掘那些在「行動繪畫」和「色域繪畫」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女性藝術家。她們如何處理戰爭的創傷、現代都市的疏離感,並將內在的情感強度轉化為宏大的、非具象的畫面。特別是其中一位,她如何在極簡主義的浪潮中,堅持使用極為複雜和細膩的層次疊加技法,創造出既有物質感又充滿靈性的空間,她的創作哲學與當時的女性主義思潮有何種微妙的呼應,是本節的重點。 二、 歷史的斷層:女性在政治與社會變革中的角色 二十世紀是社會結構發生劇烈動盪的時期,女性從被動的「他者」轉變為積極的社會行動者。本部分著重於幾位在歷史轉折點上發揮關鍵作用的女性。 1. 國際主義與非殖民化運動中的倡議者: 探討那些在國際聯盟或聯合國初期,為婦女權益、勞工標準及被壓迫民族權利奔走的女性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其中一位來自亞洲或拉丁美洲的女性,她不僅在國際舞台上為本國爭取獨立和尊嚴,更在國內推動了教育和法律的改革,她的演講稿和私信揭示了理想主義者在現實政治鬥爭中的艱難抉擇與堅韌不拔。 2. 戰時的幕後力量與情報工作: 本書將走進二戰時期情報網絡的深處,關注那些擔任通訊員、翻譯、甚至潛伏特工的女性。她們的工作常被歷史簡化或忽略,但她們的勇氣和智慧直接影響了戰局的走向。我們將通過解密的檔案和口述歷史,重構一位女性情報員如何在巴黎的納粹佔領區中,利用她的社交天賦和對語言的掌握,成功地建立了至關重要的情報傳輸線。這不僅是關於間諜活動,更是關於身份的轉換與偽裝的藝術。 三、 文化的轉譯:時尚、媒體與身份的建構 時尚產業在二十世紀成為了定義女性氣質和社會階層的強大工具。本部分將分析幾位在該領域具有顛覆性貢獻的女性。 1. 時裝設計的革命者: 分析那些挑戰香奈兒式優雅的後繼者們。重點關注一位在戰後五十年代崛起的設計師,她如何將年輕一代的反叛精神和實用主義融入高級訂製服中,模糊了「優雅」與「現代」的界限。她的設計哲學是如何反映了女性對行動自由和自我決策權的渴望,並引領了從沙漏型輪廓到更流暢、更具結構性剪裁的轉變。 2. 雜誌編輯與公眾輿論的塑造者: 探討幾位影響力深遠的雜誌主編。她們不僅決定了下一季的流行色,更透過文字和圖像,引導了數百萬女性對自我、家庭和職業的認知。其中一位在七十年代崛起的女性編輯,她如何將激進的女權主義思想巧妙地融入主流生活方式的敘事中,成功地推動了社會對工作、婚姻和身體自主權的討論,她的編輯方針堪稱一次成功的文化滲透。 四、 知識的深度:科學與文學領域的突破 最後,本書將探討那些在傳統上被視為男性主導的學術和文學領域中,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女性。 1. 數理邏輯與早期計算機科學的先驅: 聚焦於冷戰初期幾位在密碼學和早期計算機編程中做出關鍵貢獻的女性科學家。她們的工作往往在數十年後才被完全認可。我們將解析她們如何克服學術界對女性的偏見,並在極度保密的科研環境中,發展出至今仍在使用或具有深遠影響的演算法和邏輯結構。 2. 文學的異端:流亡作家的聲音: 描寫那些因政治迫害、社會壓力或個人選擇而流亡海外的女性作家。她們的寫作常常承載著雙重身份的焦慮、失根的痛苦,以及對母國文化記憶的重塑。其中一位以其冷峻、精確的散文風格聞名的作家,她對流亡、記憶與語言腐蝕性的描寫,為後來的身份文學奠定了基石。 本書試圖通過這些多元、深入的個案分析,提供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二十世紀女性肖像,她們的故事證明了創造力與堅韌,是超越時代與性別框架的普世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東尼.彭若斯Antony Penrose
作家、攝影家、雕塑家及電影製作人。身為黎・米勒(Lee Miller)與若蘭・彭若斯爵士(Sir Roland Penrose)之子,他是黎・米勒檔案館暨彭若斯收藏(Lee Miller Archives and The Penrose Collection)的創建者與共同理事。該址原是作者父母舊居,現已成為具歷史意義的「藝術家之家」,由法麗斯故居暨美術館有限責任公司(Farleys House and Gallery Ltd.)負責營運。他有著作若干,包括《黎・米勒的戰爭》(Lee Miller’s War,暫譯),由Thames & Hudson出版。

相關著作:《黎.米勒攝影作品集》

譯者簡介

謝蘋
龜山島民,洄游北海。連絡信箱:apfel.hsieh@gmail.com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早年 1907–1929
第二章 超現實主義的巴黎 1929–1932
第三章 時尚之都——紐約 1932–1934
第四章 埃及,第一段婚姻 1934–1937
第五章 遠離埃及 1937–1939
第六章 《嚴酷的榮光》:戰時倫敦 1939–1944
第七章 自我之戰 1944–1945
第八章 歧路打滑:奧地利 1945
第九章 最後一支華爾滋:東歐 1945–1946
第十章 惡龍:漢普斯特德與薩塞克斯郡的婚後歲月 1946–1956
第十一章 美食、良友與遠方的跫音 1956–1977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3066
  • EISBN:97862631531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坚信,传记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一种观察世界、反思自我的独特棱镜。黎·米勒这位女士,其一生的轨迹本身就是对“可能性”的生动诠释。在那个女性角色相对固化的年代,她能不断地打破边界,这种勇气和韧性,对于当代读者,尤其是希望在个人生活和职业追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现代女性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当下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追寻。作者如果能提炼出米勒在不同身份切换中保持的内核——那种对真实、对美的执着追求,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超越了单纯的史料价值,上升到了哲学和精神层面的引导。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勇敢地活出多元化人生的新思考。

评分

最近阅读了几本关于特定时代文化精英的传记,很多作者的笔触往往过于侧重于描绘其成就或争议,使得人物形象略显扁平化,像是一个个被精心修饰过的历史符号。我衷心希望这本关于黎·米勒的书能避开这种窠臼,深入挖掘她行为背后的情感逻辑和时代语境。例如,她是如何在男性主导的战地记者圈中挣得一席之地?她在面对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冲击时,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接纳?这些“人”的部分,远比她获得了多少赞誉重要。我关注的是那种驱动她不断探索、不断跨界的内在火焰,那种不甘于被任何单一标签所定义的强大生命力。好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史料和细腻的心理分析,构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光辉的复杂个体形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有缺憾的、却又无比强大的女性灵魂。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于传记类书籍的阅读品味是比较挑剔的,如果叙事节奏拖沓、引用过多晦涩难懂的理论阐述,我很容易失去耐心。这本书的厚度和涉及的领域之广,确实让我一开始有些许疑虑,但书名中“冠军名厨”这个意想不到的身份标签,立刻点燃了我的好奇心。这绝非传统意义上那些只关注艺术或政治风云的女性传记所能比拟的。这种将高雅艺术、残酷战争、流行文化与生活艺术(烹饪)熔于一炉的叙事结构,无疑对作者的掌控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推测,作者可能巧妙地运用了烹饪中的“配方”或“调味”的概念,来类比米勒在不同人生阶段如何“调配”她的身份和经历,使之形成一种独特的、难以复制的人生风味。这种跨界对比带来的叙事张力,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得以充分展现的精彩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和大胆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身对二十世纪的文化史就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游走在艺术与现实边缘的女性,她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难以言喻的魅力。仅仅是看着这个书名,我就能想象到作者在梳理这位传奇女性生平资料时所付出的心血,那种跨越不同领域——从时尚界的光鲜亮丽到战地烟尘的残酷现实,再到烹饪艺术的细腻与沉静——的巨大反差,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骨架。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处理这种身份的剧烈转变,是将其描绘成一种必然的命运流转,还是探索其背后深层次的心理驱动力。从书名的排布来看,作者似乎有意将这些身份并置,而非简单地按时间线罗列,这预示着这本书会提供一种更具层次感和互文性的解读视角,而不是一本平铺直叙的传记,这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充满洞察力的女性肖像解读。

评分

从电子书的版本信息来看,这本书似乎有着详尽的图文资料支持,这对于一位视觉系人物的传记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早期作为时尚模特的惊艳瞬间,还是后期在二战前线拍摄的那些震撼人心的黑白照片,视觉材料是理解其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要素。我特别关注图片的选择和编排是否得当,它们是否能够有效地补充文字的叙述,帮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米勒所处的环境氛围和她眼神中的变化。例如,一张时装照与一张战地照片并置时,其带来的情感冲击力是文字难以企及的。如果排版和图片质量能达到业内顶尖水准,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重构出那个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图景,并清晰地看到这位女性如何在其中留下了她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