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電子書)

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乃菁
图书标签:
  • 失智症
  • 失智照護
  • 心理需求
  • 患者感受
  • 長照
  • 家庭照護
  • 溝通技巧
  • 情緒支持
  • 認知症
  • 照護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先好好理解他。
因為即使失智,也怕丟臉,有自尊,與被愛的渴望。
── 老年醫學專家 陳乃菁醫師 ──
── 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

  睡眠障礙/尿失禁/玩排泄物/情緒失控/
  不講理/失智失蹤/時空錯亂與妄想……
  解決失智長輩的照顧困境前,應該先把他當成正常人。

  ▍沒有問題行為,只有未被妥善理解的需求與感受──
  ▍尊重與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

  失智症照顧者的常見崩潰情境:
  ●為什麼好說歹說,他就是不洗澡?!
  ●總是忘記吃過飯,怎麼辦?
  ●老是喊著要找過世多年的媽媽,還吵著要回老家。
  ●不是不尿,就是尿失禁,還抓起排泄物塗牆。
  ●懷疑幫傭偷東西;妄想老伴搞外遇。
  ●無故動怒,出現暴力行為。
  ●明明失智了,卻仍管東管西,還想外出找工作。
  ●想跟他講道理,但完全不管用,兩人愈鬧愈僵、彼此都受傷……

  ▍失智長輩並非總能完整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他們害怕、受委屈的感受,是那麼地真實而深刻,
  ▍因此更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患者看診,她是患者與家屬間的協調者、翻譯員,以強大的耐心與同理能力,偵探般地從失智患者看似難以理解的言行中抽絲剝繭,分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並借力使力,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與協助。

  書中,乃菁醫師以診間裡的對話案例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當長輩拒絕洗澡,可以試著採取他過去習慣的盥洗方式;經常忘記吃過飯,則少量多餐,並一起買菜、擺碗盤來增加「吃飯」的參與感。

  她提醒照顧者:長輩即使失智了,也仍會恐懼與不安、渴望被愛。照顧者應仔細觀察日常行為變化,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習性,找出他們喜歡也需要的生活方式。失智症不可逆,但我們能選擇讓摯愛的親人做個被愛的失智者,延緩病症的進程。

名人推薦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照顧者)
  __專文作序

  王培寧(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
  朱為民(台中榮總家醫部家醫科主任)
  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高有智(《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張曼娟(作家、照顧者)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劉秀枝(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__一致推薦

  陳醫師貼近失智者的心法,連執業精神科多年的我都佩服不已。更令人驚豔的是,她將自己與子女相處的點滴穿插在各種溝通情境中,巧妙避開傳統心理學術語的詰屈聱牙,讓深陷泥淖的照顧者看了,不只如醍醐灌頂,還能收到舉一反三之效,從中汲取照護長路繼續前進的能量。──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一本充滿愛與智慧的作品。乃菁醫師將她的專業以親切關懷的語句,娓娓道出如何站在失智長輩的角度,以理解、支持他們的方式,而非我們自認為好的方式來互動,體現出真正的愛與尊重。──王培寧(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認知症患者是位「認知功能」逐漸缺損的「人」。對照護者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先認識:什麼是認知功能?認知功能逐漸缺損過程中,如何影響原本的生活功能?第二大挑戰,是如何重新認識原本熟悉、現在卻感到陌生的人。第三大挑戰,是暫時放下「自己」,建構一個溫馨的照護者。陳乃菁醫師的這本大作,正是幫助認知症照護者來面對這三大挑戰。──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政顧問)

  失智照護是重要的照顧課題,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失智者的心理需求和狀態,本書不僅提供專業醫療的意見,也洞察家屬和病患照顧溝通的痛點和建議作法,打破誤解迷思,解決照護的困境,尋求妥善的治療和照護模式。最好的照顧,不是只有看到失智病症,而是尊重和理解失智患者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穿越失智照顧迷霧的出口。──高有智(《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在某次的照顧者活動,我與乃菁醫師同台。我們一起經歷整天的錄影後搭高鐵要回家。上了高鐵,已經身心疲憊的我,看到乃菁醫師拿起筆電,開始劈里啪啦打起字來寫文章。乃菁說,這就是她的書如何產生的:一次次穿梭南北之間的路程,讓她可以將失智症家庭的故事,好好記錄下來成為寶貴的學習經驗。
  台灣的失智症家庭很幸福,因為有一位神經內科的醫師,她同時扮演許多專業角色,不厭其煩,不怕辛苦,努力帶給所有失智症的照顧家屬一線曙光、一道家庭的希望、一個友善的社會!─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心理学前沿:认知行为疗法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此处填写真实作者姓名,例如:王明、李华] 出版社:[此处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例如: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份:[此处填写真实年份,例如:2023] 页数:[此处填写真实页数,例如:450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在当代心理健康领域,特别是针对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以及各类情绪障碍的临床应用、理论基础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全书力求在保持严谨的学术深度之余,兼顾临床实践的可操作性,为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学研究者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本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CBT的理论基石与历史演进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认知革命对心理治疗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详细阐述了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和阿伦·贝克(Aaron Beck)的认知疗法(CT)这两大认知疗法的核心哲学差异与共通之处。重点剖析了“认知模型”——即思想、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循环——如何构建了CBT的治疗框架。我们不仅探讨了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图式)的层次结构,还分析了这些认知结构是如何在不同障碍中表现出特异性的模式。此外,本章还对CBT的实证基础进行了详尽的梳理,阐述了随机对照试验(RCTs)在确立CBT有效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并讨论了基于证据的实践(EBP)原则。 第二部分:核心技术与结构化治疗流程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详细介绍了CBT在实际操作层面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内容涵盖了初期评估、建立治疗联盟、设定治疗目标、会谈结构化管理等基础流程。 1. 认知技术详解: 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识别和检验患者的非理性或功能失调性自动思维,并通过认知重评(Cognitive Restructuring)技术,引导患者构建更具适应性的替代性思维。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对话脚本和记录表格模板,用以示范如何进行思维记录(Thought Records)的填写与分析。 2. 行为技术整合: 纯粹的认知改变必须辅以行为实验。本章深入讲解了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技术在治疗强迫症中的精确操作步骤,包括等级划分、渐进暴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焦虑障碍,则重点讨论了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以及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在重度抑郁症中的应用策略,强调行为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认知修正过程。 3. 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的引入: 鉴于标准CBT在处理慢性、复杂或人格障碍时的局限性,本部分专门辟出章节介绍 Jeffery Young 的图式疗法。通过对早期失功能图式的识别(如“被遗弃感”、“缺陷/羞耻感”),并运用情感调和、限制性养育等高级模式来修复童年早期的核心情感需求缺失。 第三部分:CBT在特定临床障碍中的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CBT针对几种主流心理障碍的定制化应用方案。 焦虑障碍谱系: 针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社交焦虑障碍(SAD)、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和特定恐惧症,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障碍的特异性认知内容(如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对负面评价的恐惧)来调整干预的侧重点。 情绪障碍: 深入剖析了CBT在重度抑郁症(MDD)中的应用,强调行为激活的重要性,并讨论了预防复发的关键策略,如识别高危情境和维护性思维模式的建立。 强迫障碍(OCD): 提供了关于ERP技术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阻抗处理和家庭参与的实用指导。 慢性疼痛与失眠: 探讨了CBT在心身医学领域的延伸应用,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CBT-I)的结构化模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和睡眠限制疗法。 第四部分:CBT的未来展望与跨文化适应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CBT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讨论了第三浪潮疗法(Third Wave Therapies)的兴起,如辩证行为疗法(DBT)和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特别是对ACT的“接纳”、“正念”和“价值导向”概念进行了深入解析,探讨了它们如何与传统CBT的“认知重评”形成互补,共同应对情绪调节的复杂性。 此外,鉴于全球化背景,本章还探讨了CBT跨文化适应的必要性与挑战。如何调整干预的表达方式、评估工具以及对“理性”的定义,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是当代临床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本书特色: 高度整合性: 涵盖了经典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以及新兴的第三浪潮技术,提供一个全面的认知行为技术图谱。 临床实用性强: 附带大量实际案例分析、结构化会谈脚本和可直接使用的评估工具复印件。 前瞻性视野: 不仅关注现有技术,更对CBT在神经科学整合、人工智能辅助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讨论。 本书旨在提升从业者的临床敏感度和技术熟练度,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运用认知行为模型,为患者提供科学、精准、人本的心理支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陳乃菁診所院長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50+、ĀnkěCare創新照顧、願景工程基金會專欄作家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已出版《「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出版;獲文化部文策院「Books From Taiwan」2022年度選書,並已出版簡體中文版)、《因為愛,所以看見──從失智到高齡退化照護,學習以勇氣面對》(台灣失智症整合照護暨教育發展協會年度公益出版計畫)、《雄溫暖,心照顧──高雄第一線失智照顧者無藏私經驗分享》(合著)。

  臉書:陳乃菁
  www.facebook.com/naiging
  粉專:陳乃菁診所-神經內科、高齡醫學、失智照護、在宅醫療
  www.facebook.com/dementiaCARE.K

图书目录

聯合推薦
推薦序──最貼近失智患者的照顧心法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自序──先尊重,再照顧

▍輯一 生理篇──常見的崩潰照顧日常
// 理解他們害怕、受委屈的感受,借力使力,更好照顧。//

好說歹說,就是拒絕洗澡
──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好好了解他過去的生活

老是忘了吃過飯,怎麼辦?
──少量多餐控熱量,增加「吃飯」的參與感

日洗三次澡、頻繁換衣,有必要嗎?!
──下定論前,想想他們過去的習慣與心理

不是不尿,就是尿失禁?
──照顧需要耐性,也需以尊重感受為前提

失智親人抓糞塗牆,怎麼辦?
──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才能對症下藥

為什麼每到晚上就不睡覺?
──多給時間等待,勝過加強用藥量

如何避免失智失蹤?
──訓練「求助能力」是關鍵

▍輯二 行為篇──想跟他講道理,卻完全不管用
// 脫序行為的背後,是渴望被愛與尊重。//

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
──自由是不論老少都需要的生活動力

「媽媽一天到晚懷疑看護偷東西……」
──失智帶來的錯亂與妄想,順勢而為好過硬性糾正

失智後,像恐怖情人一樣爭風吃醋的長輩
──想被愛是人性 ,對兒女、老伴都有渴愛的焦慮

失智長輩總是吵著「找媽媽」
──父母是「愛與安全感」的象徵

失智後,出現暴力行為
──問題行為的背後,往往是恐懼

「你們都偷說我壞話!」
──照顧情緒很關鍵,失智長者的心因想保有自尊而脆弱

明明退化了,卻仍堅持要管事……
──看見長輩害怕自己「沒用了」的恐懼,與被尊重的需求

老夫老妻了,卻還懷疑老伴外遇……
──家庭間親密關係的確立,是不分年齡的心理需求

▍輯三 心理篇──照顧者迷思與溝通心法
// 用他需要且喜歡的方式照顧他。//

「為什麼媽媽這麼難搞?!」
──溝通的關鍵是,不帶成見的傾聽

為什麼長輩說「好」卻又不開心?
──照顧者需要聽懂字面背後的真意

「爸爸走路常跌倒,乖乖在家比較好」
──「我是為你好」,往往是錯把限制當保護

與其督促他做復健,不如為他找誘因
──不拘泥用詞與方法,溝通就能更順暢

堅持外出工作的阿公,為什麼有理說不清?
──對待失智者,講道理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抱怨身體痛,卻又查不出原因?
──「愛」,是心因性小病小痛的解藥

愛我,就要照我的話做?
──有時,不聽話也是一種愛

▍輯四 照顧大智慧
// 我們能選擇讓摯愛的親人做個被愛的失智者。//

認知測驗的分數讓人好焦慮
──日常中的表現,才是真正的成績

即使失智,也有自尊心,也害怕丟臉
──同理並借力使力,便能巧妙應對

失智無法逆轉,但能讓他做個被愛的失智者
──保持好奇心和冒險精神,是照顧失智患者的關鍵

即使送到機構,也需要「課後複習」
──安排活動不是為了殺時間,學習需要家人一起參與

運動是為了能跌得漂亮
──失智長輩與照顧者都要多動

照顧失職的父親總有萬般糾結……
──愛恨交纏的照顧關係,仰賴子女的智慧和寬容

媽媽變得易怒,還會打人,一定是失智了?!
──尊重與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

也曾想要放棄,直到見她跌倒,卻不哭不鬧……
──在失智照護中,看見全然的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604
  • EISBN:978986406362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最貼近失智患者的照顧心法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譯有《失智失蹤》,也是重度失智症患者的女兒。)


  我是陳乃菁醫師的同行,也是她的讀者。蒙出版社抬愛,有幸先大家一步,閱讀她的新作《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忍不住「食好鬥相報」,因為陳醫師貼近失智者的心法,連執業精神科多年的我都佩服不已。

  失智症的核心是大腦功能退化,病人的外顯行為卻因疾病進程、過去生活經驗,以及照護者如何回應,呈現繁複的變化。只不過,不少照顧者卻因自身盲點,開口閉口「這樣安排是為你好!」,輕易剝奪了被照顧者的自主與尊嚴,且徒增照護壓力。陳醫師的前一部作品,便是不忍陷入照顧「雙輸」局面的善意提醒。

  陳醫師這回走得更深、更遠,進入失智者迷霧繚繞的心智森林,穿透表面令人難以理解、甚至無理取鬧的言行,看到被忽略的心理需求。更令人驚豔的是,她如分享媽媽經般,將自己與子女相處的點滴穿插在各種溝通情境中,巧妙避開傳統心理學術語的詰屈聱牙,讓深陷泥淖的照顧者看了,不只如醍醐灌頂,還能收到舉一反三之效,從中汲取照護長路繼續前進的能量。

  就以我讀來特別有感的「失智失蹤」為例,記得家父失智之初,我立刻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盤點可能面臨的風險。由於他喜歡騎著腳踏車趴趴走,然我深知不能為了降低走失風險,粗暴地剝奪他的生活樂趣與行動自由,於是,我參考日本失智失蹤的調查報告與專家建議,使用GPS手錶、大門加裝感應器、衣服一件件縫上QR code布標,還有到警局按壓指紋等策略,除了降低走失的風險,也提高他萬一走失,能及早尋回的機會。

  然而,失智者身上與周邊環境的科技裝置,並不是預防失智失蹤的關鍵,當事者的求助能力以及全民意識才是重中之重。換言之,社會上若有愈多人能及時接收失智者發出的求助訊號,並適當伸出援手,就愈能預防走失。因此,當我看到陳醫師為失智者友善開出的社會處方,除了訓練長輩的求助能力,還要紮根下一代,讓我們在代代相傳的「要努力自己解決問題」的教養方式中,加入「將來的社會更需要與人合作」,還有「開口求助並不是示弱」的元素,並誓言將它們養成習慣,根深柢固到即使晚年受失智症影響依然保留──我覺得陳醫師不只專攻失智照顧,更是對社會、文化、心理極其敏感的神經科學家。

  闔上書稿,我不禁回想與失智父親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自己曾運用哪些陳醫師在書中傳授的心法?有哪些沒用過?還有哪些並不適用我爸爸……想著想著,不知不覺望著爸爸在疫情三級警戒前夕,到關懷據點創作的水彩畫出神。

  那是一幅用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綠點構成的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可當我要他教我如何調出這麼漂亮的綠色,他不僅一臉漠然,甚至不記得幾小時前才完成的作品!我聯想到《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另一部作品《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中,用故障的麥克風形容失智的父親,因為麥克風故障,所以聲音傳不過去;但接觸不良的麥克風,偶爾也會接上線,就如爸爸畫畫的時候。只是隨著時間與病程推移,接上線的時間愈來愈少,愈來愈短,不知不覺已進入重度失智期。

  我知道陳醫師公私兩忙,或許尚未完成重度與極重度失智者照顧心法,期待下一本著作,幫助每位陪失智者到最後的家屬,愛而無憾。

自序

先尊重,再照顧


  我常進入社區講失智照護的議題,隨著場次的增加,我愈來愈領悟到這個疾病與年齡高度相關。但是要談失智照護,一定要先幫助急於投入照顧的兒女們理解老父親老母親心中的感受,也因此我出版的書籍已經擴大到以照護高齡患者為中心的主題。

  不論是演說或書寫,我喜歡先請大家想想,自己在養育年幼子女們的過程,甚至一路回想到自己童年時,在接受父母親照顧過程中的感受。很多時候大家會因此會心一笑,因為突然發現照護老人和小孩間有頗多相似之處,只是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身分不同,導致許多照護老人家的中年兒女陷入迷思而不自知。

  那天就發生這樣的事情,一位太太舉手發言,講著講著語氣中帶著快要壓抑不住的哭音:「乃菁醫師,聽完你剛剛的演講,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媽媽非常不公平。我媽媽記憶力的確變差了,但好長一段時間我只會要求她:『你現在記憶力不好,所以拜託你,只要聽爸爸的就對了。』」

  她的描述讓現場眾人看見在這個家庭內有個情緒暴躁的母親,但就像這位家屬一樣,大家很快領悟到,老母親的憤怒是因為女兒一天又一天不相信母親的記憶力、不想聽媽媽的想法。她哀傷地說:「原來我從沒站在媽媽的角度思考。」

  我問:「你媽媽是不是常拿『聽爸爸的就好』這句話來和你針鋒相對?」

  她點點頭。

  我說:「我不知道你媽媽現在的狀況,可能已經失智,也可能只是老化造成記憶力差了一點。但就算真的是確診失智了,也不表示她一日之間就人事都不知了。」我接著為聽眾好好說明:就算是失智患者還是有學習能力的,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因為記憶力差就否定他們的感覺。想來這位母親就是因為每次想表達就被一句「聽他的就對了」擋回來,一再受挫下難免心生怨懟啊。

  開車回家路上,我想起自己的女兒。五歲的她近日乖巧得很,於是我答應她買新玩具作為鼓勵。她挑好想要的玩具,盼著我去玩具店買後帶回家,不巧近日我因為新書出版而多出許多行程,讓女兒每天追著我問:「媽媽,我的玩具呢?」而我只能一再說:「等我有空好嗎?」甚至有天我答應了隔天抽空去買,沒想到當日又因為太忙而忘了這件事。

  見到我入家門的小女兒馬上衝上來喊:「玩具!」我只好再次道歉。小女兒臉上浮現失望的神情,但嘴上好聲好氣地說:「沒關係,我知道大人記性不好,每天又要做好多事情。」

  有趣的是隔天起,五歲的她轉動小腦袋瓜,展開新策略:每天早上出門前,她會提醒我要買玩具,也會在我快下班前打電話給我,語氣依舊很和氣:「媽媽,我只是想提醒你一下要買玩具,但你不用有壓力,就算忘記也沒關係喔。」這個策略的確有效,沒多久我就買好新玩具,一進家門馬上遞到女兒面前,讓她開心得抱著我轉圈圈。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也類似出現失智跡象嗎?總是答應卻又老是忘記,慶幸有個貼心的女兒持續相信我,還不停地鼓勵和提醒我,讓母女雙方最終都獲得快樂。

  我想這就是親子間互動的關鍵啊,即使退化了、失智了,我們都要記得無論在哪個年齡,都要以互信為前提。父母親年紀大了、記憶力變差,但為人子女的我們依然可以保持善意,先給予耐性和理解,先聽他們怎麼說,永遠好過一口氣就否定。

  而這也是我在從事高齡照護過程中的體悟:很多時候,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的紛爭都源於忘了要把「尊重」放在「照顧」之前。其實,老人家無論身心退化到何種地步,他們依舊是人,有人性上想被尊重、想獨立自主的需求。

  我知道正在背負上下兩代照顧重擔的中年兒女們辛苦了,但讓我們多提醒自己尊重與包容的重要吧。說起來,照顧方式也是透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所傳承的,因此我們養育下一代時是否尊重他們的意願,以及我們在照顧上一輩時是否做到尊重,兩者間彼此相關,並且同等重要呢。

  正如社會上常說的:「今天我們怎麼照顧父母,將來我們的小孩就怎麼照顧我們。」在少子化和講求人本教育的時代中,我們還可以把這句話做延伸:「今天我們怎麼對待孩子們,將來他們就怎麼對待我們」。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定位似乎介于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与面向大众的自助指南之间,力求在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我希望它能为那些长期处于照护焦虑中的人,提供一个喘息和重新获得力量的平台。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向外界解释失智症患者的感受”的指导,帮助照护者更好地与医生、社工甚至社区沟通,那将极大地拓宽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此外,我非常关注“面对患者的恐惧与愤怒时,照护者如何保持稳定的情绪反馈”这一主题。这需要极高的情商和自我觉察能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情绪锚定练习或者应对压力的技巧,那无疑是为照护者提供了一份“心理急救包”。总之,这本书的气质是温和而坚定的,它似乎邀请我们一起参与到一场关于“看见”的旅程中去,看见那些在时间洪流中逐渐模糊的,但依然鲜活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摘要部分,寥寥数语却精准地击中了许多照护者心中的痛点,那些“被忽略的心理需求”正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是如何构建起一个理解失智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理论框架的。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症状记录,而是如何通过行为背后的动机去解码他们的真实感受。比如,为什么他们会突然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那些看似无逻辑的重复性行为,是否隐藏着某种未被满足的深层渴望?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观察方法论,帮助我们这些“旁观者”穿透认知障碍的迷雾,真正触及到那个“失语”的灵魂。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呼吁色彩,它仿佛在告诉我们,照顾的重点不应只停留在身体层面,更要深入到精神的堡垒中去。这种对患者主体性的重建和尊重的态度,让我对其中关于沟通技巧和情感支持的部分抱有极高的兴趣,期待能从中找到突破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用词风格和叙事节奏,似乎有意地避免了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亲近、更具代入感的语言。这对于我这类非医学背景出身,但却深度参与到亲人照护过程中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个人非常看重这种“情感翻译”的能力,即如何将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转化成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同身受的情境。我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真实的、略带幽默或辛酸的“生活片段”,比如在特定节日或突发状况下,失智症患者可能展现出的特殊情绪反应,以及照护者应如何调适自己的预期。如果书中有专门的章节探讨如何与患者的“过去”进行连接,重温他们的记忆碎片以安抚当下的情绪,那将是极具价值的。这种深度的情感挖掘,远比单纯的药物或行为管理更具治愈力,它触及了人类对尊严和意义的永恒追求,即使在生命末期。

评分

这本关于失智症照护的书籍,它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温和的色调和略带手绘感的排版,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本书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对生命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尊重。书本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纸张的质感,更像是承载了许多家庭在面对失智症患者时的无助、挣扎与坚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视觉上传达出的那种平和感,它没有用过于沉重或惊悚的词汇去渲染疾病的残酷,反而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需要耐心和理解的空间。在阅读之前,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图景:这或许是一本充满了实践建议,同时又兼具人文关怀的指南。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更像是某位经验丰富的照护者,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与你分享那些在日常照护中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和宝贵经验。这种前期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对于后续深入阅读那些关于心理需求和感受的章节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让人充满期待去探索书中更深层次的内容。

评分

从排版和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贴合临床实践的组织方式,这对于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性的。如果书中包含了大量案例分析,我希望这些案例是多元化的,涵盖了从早期轻度认知障碍到晚期重度失智的各个阶段,并且最好能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下的照护差异。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边缘化”患者群体的内容,比如那些独居老人,或是家庭关系复杂的患者,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外界支持的缺失,往往是照护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提供一套“去标签化”的照护范式,鼓励我们跳出“病人VS照护者”的二元对立,转向一种“陪伴者与被陪伴者”的共同生命体验。我希望看到的评价维度是,这本书是否能引发照护者自身的反思,即我们在提供照护的同时,自己的心理边界和情感承载能力又该如何被科学地管理和保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