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浪群雄2:那些做電影的人 (電子書)

潮浪群雄2:那些做電影的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莊 Sean Chuang
图书标签:
  • 电影
  • 纪录片
  • 香港电影
  • 幕后故事
  • 行业内幕
  • 电影制作
  • 潮浪群雄
  • 文化
  • 影史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3小莊最新創作《潮浪群雄2》
記錄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40年
致 那些拍電影的人
明驥、吳念真、小野、楊德昌、侯孝賢、朱天文、陳坤厚、張艾嘉……陸續登場
1983年《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
 
  1980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內容介紹】
  1983年的西門町,漢中街116號,中影6樓辦公室,浪潮正悄悄成形……
  《光陰的故事》與《小畢的故事》接力為台灣電影注入了一股活力。
 
  第二集講述台灣新電影突破困境,即將起飛,當時距離解嚴還有四年,社會上有股渴望改變的氛圍,電影彷彿提前解放了。
 
  由陳坤厚導演與侯孝賢編劇合作《小畢的故事》開始,為了籌拍本片,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侯孝賢賣掉永和的房子,從三樓搬到四樓用租的;陳坤厚也拿房子去銀行抵押,兩人合出了兩百萬。
 
  《小畢的故事》上映後在藝術與票房紛受好評,榮獲1983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等三項大獎。
 
  小野跟吳念真提議把目標放在改編本土文學作品……選了作家黃春明,他寫了很多台灣人在地生活的故事!決定以〈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三篇上呈。片名就叫《兒子的大玩偶》。然後他們兩個就親自開車到宜蘭拜訪作家黃春明,為取得他的同意。並找了曾壯祥、萬仁、侯孝賢三位擔任導演。
 
  侯導找了大家在明星咖啡館二樓談劇本《光陰的故事》導演們也都來了……這群新導演開始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一股嶄新的創作能量。
 
  這樣的變化即將形成台灣電影的新浪潮……
 
  那時在濟南路二段69號,楊德昌的家,當時許多文化、戲劇、音樂人士的聚會場所,新導演們時常聚集在此聽故事、講故事,許多電影的想法與內容由此而生……
 
  1983年4月18日,由於楊德昌堅持要在《海灘的一天》中用外聘新攝影杜可風、藝術指導,引發與中影的衝突……最後,由張艾嘉引進介紹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
 
  當時電影審查制度仍然保守,要求修剪,導致《兒子的大玩偶》上映前,引發輿論「削蘋果事件」,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寫了「兒子險些失去玩偶」、「中影削好蘋果再送審」兩篇專題。
 
  媒體人為了對抗審查制度紛紛揭竿而起,讓長期被威權體制壓迫的創作空間,有了鬆動的契機,樹立了台灣新電影的反叛性格。
 
齊聲推薦
 
  廖慶松(電影剪接師,包括《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
  陳懷恩(電影攝影及導演,《練習曲》《逍遙遊》《如歌的行板》)
  褚明仁(資深電影記者,《少年吔,安啦!》《悲情城市》《油麻菜籽》數位修復發行統籌、現任年代國際(香港)公司 執行長)
  鄭秉泓(影評人、《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作者)
  王祖鵬(粉專「地下電影」經營者)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
 
  新電影的「新」就是勇敢踏出一大步,要成為世界第一!――楊德昌
 
  小莊透過人物的誇張表情和情境的描繪設計,加上迷人的光影和色彩,真實重現了那個發生在四十年前的故事。雖然我都知道後面的故事,但仍然迫不及待想看下一集。――小野
 
  身為電影工作者,這本書帶給我繼續走下去的莫大動力!――蔡珮玲
 
  如果《光陰的故事》是興中會,《兒子的大玩偶》就是同盟會,革命就發生在一個最不可能發生的地方。――詹宏志
 
  《潮浪群雄》的故事場景主要就在那間辨公室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仙走了,龍隱了,時代就消失了。小莊的畫作讓我的思緒又重回那間辦公室:那時我們都還年輕,還有好多好多歌想唱,如今歌聲雖已喑啞,卻還是慶幸日子曾經那樣閃亮過。――藍祖蔚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潮浪群雄2:那些做电影的人(电子书)》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而是描述一本结构和主题完全不同的书籍。 《星辰轨迹:宇宙深空探索的百年征程》 本书简介 《星辰轨迹:宇宙深空探索的百年征程》是一部全面深入地梳理人类自二十世纪初步入太空时代以来,探索宇宙深空所经历的辉煌、挫折与永恒求索的恢宏史诗。本书不仅是一部科技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意志和科学哲学的深刻探讨。它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石,结合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前瞻性的科学展望,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星际画卷。 第一部分:黎明之光——太空竞赛的序章 (1945-1969)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二战后冷战背景下的太空竞赛。这一时期,科技的进步与地缘政治的角力紧密交织,共同驱动了人类对地球轨道之外的第一次飞跃。 火箭技术的诞生与演进: 追溯从早期弹道导弹技术到苏联“斯普特尼克”号的横空出世,详述了冯·布劳恩等关键人物在火箭科学中的奠基性贡献。 载人航天的第一步: 详细记录了尤里·加加林的人类首次太空飞行,以及美国“水星计划”和“双子座计划”如何一步步摸索出载人航天飞行的基本规律。重点分析了早期宇航员面临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挑战。 阿波罗计划的巅峰与代价: 深入剖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从构想到实现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工程学的奇迹,更是对国家意志力的极致考验。书中详尽描述了阿波罗1号的悲剧、土星五号的工程细节,以及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的那“一小步”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意义。同时,也探讨了登月行动在政治和经济上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轨道之外的审视——空间站时代的构建 (1970-1990) 在登月热潮逐渐平息后,人类的目光开始转向如何在太空中建立永久性的前哨站,为更深远的探索做准备。 前苏联的持久战: 关注“礼炮号”系列空间站的运营经验,以及“和平号”空间站的长期在轨表现。和平号的建造和维护,为人类理解长期失重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提供了无价的数据。 航天飞机的辉煌与脆弱: 全景式展现了美国航天飞机项目的设计理念、操作复杂性及其在部署卫星、执行维修任务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对“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两次灾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事故调查回顾,探讨了系统冗余、安全文化和技术压力之间的微妙平衡。 行星际探测的先驱: 描绘了“旅行者号”探测器飞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壮举。这些“漂流瓶”不仅传回了太阳系边缘的瑰丽图像,更搭载着人类文明的问候,进入了星际空间。 第三部分:合作与深潜——国际化探索的新纪元 (1990-2010) 冷战的结束使得太空探索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际合作成为主流,目标也从近地轨道延伸至更远的太阳系。 国际空间站(ISS)的建立: 详述了16个国家如何克服政治、文化和技术差异,共同建造并维护这个迄今为止最昂贵、最复杂的国际工程项目。书中探讨了ISS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在轨实验室”,推动了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地球观测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火星的遥远呼唤: 重点介绍了一系列火星任务,包括“探路者号”与“索杰纳”号的成功着陆,以及“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的长期漫游。这些任务逐步揭示了火星曾经拥有液态水的证据,极大地激发了人类对地外生命存在的想象。 哈勃望远镜的革命: 阐述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如何克服初期的光学缺陷,通过多次宇航员维护任务,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尺度的认知,从修正哈勃常数到拍摄深空场,其科学产出至今无人能及。 第四部分:新时代的引擎——商业航天与迈向恒星 (2010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当前正在发生的范式转变:私营部门的崛起以及人类重返月球并最终登陆火星的雄心壮志。 商业航天力量的崛起: 详细分析了SpaceX、蓝色起源等私营公司如何通过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成本效率,颠覆了传统航天工业的格局。本书探讨了商业太空旅游、卫星互联网部署等新兴领域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重返月球的计划与挑战: 聚焦于“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当前进展,分析了建立可持续月球基地(Gateway)的必要性、技术难点(如辐射防护和资源原位利用 ISRU),以及月球作为深空跳板的战略意义。 星际探索的未来构想: 探讨了超越太阳系边界的理论性设想,包括对系外行星的系综研究(如TESS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成果),以及对下一代推进技术(如核热推进、光帆)的探索,为人类在数百年后跨越光年距离的梦想埋下伏笔。 核心主题探讨: 贯穿全书的,是对“为什么探索”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度剖析。本书超越了技术描述的层面,深入探讨了探索太空背后的人类驱动力——好奇心、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自身起源的追问,以及在极端环境中维护人类文明和科学精神的韧性。它提醒读者,每一次火箭的升空,都是对地球局限性的一次庄严宣战。 (总字数约 1500 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莊 Sean CHUANG
 
  本名莊永新,1968年生,台灣台北復興商工美術工藝科畢業。
 
  台灣知名廣告導演,三十年廣告作品超過五百部,曾獲多次時報廣告獎與亞太廣告獎肯定,足跡橫跨大陸、新加坡與日本等地,目前仍堅持左手拍片、右手畫漫畫。
 
  2021年,《80年代事件簿》榮獲金馬創投會議之中影電影開發基金╱開發中(FPP)電影獎項,擔任導演。
 
  漫畫作品:
  1997年《廣告人手記》創下十八刷紀錄
  2009年《窗The Window》榮獲新聞局優良劇情畫獎,2011年授權西班牙文版
  2013年《80年代事件簿1》榮獲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及「青年漫畫獎」
  2014年《廣告人手記》(增修版)
  2015年《80年代事件簿2》兩本皆授權法文版
  2018年《老爸練習曲》入圍金漫獎青年漫畫獎
  2020年與小說家吳明益跨界合作《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
  2022年新作《潮浪群雄1》
 
  創作合輯:
  2014年《80臺北×90香港:漫漫畫雙城》
  2015年《羅浮7夢:台灣漫畫家的奇幻之旅》、《島嶼禮物:台灣紐西蘭圖像小說創作合輯》
 
  參展紀錄:
  2012、2014、2015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2013年香港動漫電玩節「獨立漫畫家聯展」;比利時布魯塞爾漫畫節
  2015年台北信義公民會館「80年代事件簿—小莊版畫微個展」;比利時漫畫博物館《80年代事件簿》個展;羅浮宮漫畫計畫《打開羅浮宮九號》台北北師美館聯展
  2017年受邀英國倫敦大學SOAS「窗The Window一個漫畫的基因突變」、「80年代事件簿-台灣的青春期」講座;波蘭克拉科夫亞捷隆大學「80年代事件簿-台灣的青春期」講座;德國慕尼黑漫畫節;柏林Modern Graphics漫畫書店座談;羅馬MANGASIA Rome亞洲漫畫聯展
  2018年義大利盧卡漫畫節
  2023年瑞士洛桑漫畫節
 
  Facebook粉絲專頁:小莊廣告人手記
  www.facebook.com/SeanChuangComic/

图书目录

自序
這群人熱情從未止息!
 
Scene 8Growing Up
Scene 9Film Version
Scene 10Huang Chun-Ming
Scene 11¬The Sandwich Man
Scene 12¬That Day
Scene 13Edward Yang
Scene 14Censor
Scene 15¬The Apple
 
後記
褚明仁
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17279
  • EISBN:978626971729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1.3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這群人熱情從未止息!
 
  浪潮終於成型,《光陰的故事》帶來的成功,鼓舞了新導演們的創作能量,新的想法蓄勢待發,然而環境並沒有變得友善,反而更加嚴峻。
 
  畫到第二集,「台灣電影新浪潮」才要開始,年輕人們的壓力似曾相識,如同我們尚未向世界證明自己能耐的時候,等著你的總是打壓與懷疑,拍片是一群人的事,若有意氣相投的夥伴與你擁抱相同的夢想,那過程會是非常痛快的事,不過人生總包含著運氣與時機,套一句我老爸說過的話「這輩子你會遇到什麼人,會發生什麼事,其實你都不得而知」。
 
  在爬梳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很懷念創作者之間的情義相挺,還有監製、作家、媒體人,都有一種追求突破現狀的共同價值,願意承擔風險無私的給予,那是帶來改變的真正力量,每每跟拍片業界聊到那些長輩那些事,大家總是羨慕不已。
 
  想起之前擔任《諸葛四郎英雄的英雄》後期導演,在「聲色盒子」作整體的錄音工程,貴為國際音效大師的杜篤之大哥,竟然為了一分鐘小小網路預告片親自超刀;又一回,因開發長片的事在某創投場合巧遇剪接大師廖慶松「廖桑」,他仍沒忘記這個多年前、曾經與他的剪接室比鄰而居、在隔壁剪廣告片的我,以高分貝的熱情鼓勵我一定要找他協助;也如同《潮浪群雄》這套漫畫的形成,大量仰賴「小野」老師熱情提供資料、給予大力的協助……
 
  我看到曾經掀起「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這群人,這麼多年來,仍然秉持著始終如一的精神,熱情從未止息。
 
後記
 
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
褚明仁(資深電影人、電影《少年吔,安啦!》《悲情城市》《油麻菜籽》數位修復發行統籌、現任年代國際(香港)公司執行長)
 
  沒想到一格漫畫,也能勾出心中遺忘已久的成長記憶與思緒。 
 
  小莊,就是有這種能耐…… 
 
  去年六月,正為數位修復版《少年吔,安啦!》全台重映宣傳,忙著將我對這部電影的偏執愛戀,轉化成更多邪典元素時,有天順手翻起出版社寄來的《潮浪群雄1》,企圖放鬆一下思緒,然而才翻幾頁,眼睛就被一張定格於1970年代末,台北市西門町電影街(武昌街二段)的畫面吸引住,憶起人生中,第一次發現電影不只是電影的那一天。 
 
  畫面上是電影街徒步區的人潮、戲院看板是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主演的電影《麥克阿瑟》(MacArthur)、戲院招牌露出半個「新」字……小莊既寫實又極富漫趣筆觸的這一幕,像魔幻一樣,喚起我國三那年春節,在西門町日新大戲院與電影碰撞出新火花的記憶。 
  
  1978年大年初一,和國中同學約好衝去看全台首映的《星際大戰》(StarWars)。誰知尚未走近台北真善美戲院門口,遠遠望去已是萬頭鑽動,根本擠不進去買票。悵然失望的國中小毛頭七嘴八舌討論,是要改看別部電影?還是到小馬子多的萬年大樓小美冰淇淋坐坐?無奈大過年的西門町,走到哪都是人擠人,最後大夥還是各自鳥獸散。
 
  可我還不想那麼早就敗興回家,逛到日新大戲院,發現下一場的《麥克阿瑟》仍有票(題材太硬、太不應景吧?),索性買了一張,即便要等上一小時才開演也無所謂,反正青春年少,就是有時間耗。 
 
  我沿著日新戲院一樓大廳的樓梯往上走,牆面上掛著一幀幀好萊塢明星的黑白沙龍照: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洛赫遜(Rock Hudson),巨星們的丰采伴我拾級而上,老派的大戲院,就是有這種儀式感。 
 
  踏上二樓大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大片氣派的馬賽克壁畫(日後才知是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大師之作《旭日東昇》),這一天壁畫前多擺了張小桌,上面堆著一疊疊大廉售的過期《世界電影雜誌》(1966年創刊,創辦人/史金龍),任君挑三本,只賣十元。
 
  就在等待下一場《麥克阿瑟》開演的一小時不到空檔,原本無聊地翻著這份雜誌,竟被一篇篇頭頭是道的電影介紹、評論所吸引,最後掏出二十元,一口氣挑了六本回家慢慢啃。講到此,朦朧的回憶畫面中,桌上那堆疊的雜誌,似乎輝映著顏水龍壁畫《旭日東昇》的光芒。那一刻,讓我對電影的認識,開啟新的一扇窗。 
 
  扯這麼多,無非是要說明小莊作品能勾起無限回憶,引人入勝之處。正職為廣告片導演、斜槓身分是漫畫家,小莊畫過的《80年代事件簿》1 & 2系列、《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等漫畫,皆以台灣庶民共同記憶出發,流露濃濃的時代情懷。其風格與精神,在國內漫畫家中,是最貼近以自然寫實為基調的「台灣新電影」。
 
  尤其小莊繪製每格漫畫環境背景的費心考據,如1970、80年代的西門町、不復再見的中華商場等場景,皆是耗心耗力重建原貌於紙上,加上人物的樣貌設定,更是揚棄過往漫畫的美形路線,有如「台灣新電影」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員的素人路線。小莊這套描繪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的系列作品《潮浪群雄》,可謂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 
 
  書中所出現台灣曾有過的景觀場景,或許可由過往的影像紀錄來參考重繪,然而像小野、吳念真一起共事的中影製片部辦公室,這類「台灣新電影」極為重要的發生現場,則是小莊去尋訪曾經歷過的當事人,憑著記憶用說、用畫,提供給小莊還原內部場景參考。
 
  更難得的是,對於當年成群而來的天才,小莊是如何憑其記憶與想像,傳神地揣摩出這些潮浪群雄的舉止神態?本書最令我嘆服的一幕,是Scene 12第86頁,楊德昌導演在他濟南路二段的家裡,與眾人分享他構思中的《海灘的一天》創作概念。
 
  小莊用了六格畫面來表現,只見楊導又是結巴、又是抓頭的神韻,完全和他生前一模一樣,熟識楊導的朋友看到這一頁,懷念之餘必當會心一笑,所謂躍然紙上,就是如此。1983年《海灘的一天》上映後,當時擔任政大電影社社長的我,邀請楊導來校演講,那次我拍到的楊導演講四連拍神情,兩相比較,足以佐證小莊的功力。
 
  本書後半最重要一章,是《兒子的大玩偶》遭黑函打壓的「削蘋果事件」,出書前我正忙於《油麻菜籽》數位修復重映,得有機會和萬仁導演深聊這段「台灣新電影」初期的抗爭始末,對照小莊的生動描繪,猶如紙上電影重現。回顧這一年多來,我因投入《少年吔,安啦!》、《悲情城市》、《油麻菜籽》數位修復與發行,重新爬梳「台灣新電影」四十年,看到票房口碑皆獲年輕世代共鳴,證明當年這群造浪者的堅持,終能拍出歷久彌新的經典。
 
  敬向當年不願妥協的那些做電影的人。
  敬向這群不願走回頭路,勇敢追夢的傻子們。
  當時哪怕看來瘋癲嗔癡,熱血澎湃的能量爆發,
  如今,依然生猛前衛,光芒耀眼!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电影爱好者”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观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群体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又是如何面对外部世界的巨大冲击。书中几位“群雄”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极为精妙,既有惺惺相惜的盟友,也有针锋相对的对手,这种复杂的张力推动着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表情和未说出口的潜台词,让人物的立体感跃然而出。例如,其中一位导演在遭遇创作瓶颈时,那种深入骨髓的自我怀疑和对过往辉煌的缅怀,描写得极其真实、令人心碎。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追求艺术完美的道路上,我们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当我们成为“做电影的人”时,我们究竟是在记录世界,还是在试图重塑世界?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这本书在情节之外,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变化多端,像极了它所描述的电影蒙太奇手法。有些段落的语言如同黑白老电影的特写镜头,精准、克制,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另一些描写大型片场或首映仪式的文字,则如同宽银幕上的全景,气势磅礴,充满了动态的美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失焦”和“焦点”的运用,这不仅是摄影技术,更是一种隐喻——它象征着人物对现实的抽离或沉浸。通过这种叙事技巧,读者得以在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个体情感之间自由切换,保持了阅读的新鲜感。这种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文风,恰恰呼应了那些“做电影的人”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既有模式的精神内核。它不是平铺直叙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你“看”到人物的挣扎,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涉及一些专业电影术语,作者也能巧妙地融入情节,避免了生硬的解释,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便是“敬畏”。敬畏那些敢于在时代大潮中留下自己印记的创造者。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了“那些做电影的人”的奋斗史,它更像是为这些无名英雄立下的一座数字纪念碑。它让我对电影艺术的生产过程有了全新的认知,明白了每一帧画面背后凝聚了多少汗水、多少妥协、多少不眠之夜。书中的人物群像丰富而鲜活,没有绝对的英雄或反派,只有一群被光影痴迷的灵魂,在各自的轨道上碰撞、燃烧。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对“何以为真”的探寻,对“何以为美”的坚守。最终,读者会明白,他们所追求的“潮浪群雄”的称号,并非来自于票房或名声,而是源于他们不屈服于平庸、敢于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清晰而深刻的刻痕。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饱满感和对创作生命力的重新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感,光是“潮浪群雄”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和那些在历史浪潮中翻滚的人物。我一直对那种描绘宏大叙事、展现时代变迁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主题聚焦于“做电影的人”时,那份对光影艺术的执着与挣扎,无疑是极其引人入胜的。我期待它能像一艘破浪而行的巨轮,载着读者驶入一个充满激情、冲突与梦想的世界。想象一下,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群充满抱负的创作者,他们如何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胶片之中,与审查制度、市场压力、个人命运进行殊死搏斗。那种理想主义与现实残酷之间的巨大张力,是文学作品中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展现他们台前的光鲜亮丽,更是揭露他们在幕后的隐忍、妥协与不甘。从片名来看,这似乎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流水账,更像是一部群像戏,描绘的是一群在时代洪流中奋力前行、彼此影响的生命群落。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和多维度的视角,往往能让故事更具厚度和回味。如果能辅以那个时代特有的美学风格和叙事节奏,这本书定能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翻开书页(或者说点开电子阅读器),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历史说教,而是一种渗透在日常对话、场景描绘中的真实感。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极其到位,无论是旧式放映机的嗡鸣声,还是某个特定年代布景道具的材质,都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更难得的是,叙事节奏掌握得张弛有度,时而如平静湖面般细腻地刻画人物情感的暗流涌动,时而又猛地拉升到高潮,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幕后博弈。特别是描绘几位核心人物为了一个镜头、一个角色的坚持与牺牲时,那种近乎偏执的艺术追求,让人既感到震撼又深表理解。这不再是简单的创作记录,而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电影工业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冲突时的那种冷静与深刻。他们不是将这些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让他们在理想与面包之间艰难抉择,每一次妥协都伴随着灵魂的轻微颤抖。这种层次感和复杂性,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才具备的底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