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兩大盲區 —— 華夏、敕勒建國之謎 (電子書)

中國歷史兩大盲區 —— 華夏、敕勒建國之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華安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华夏文明
  • 敕勒
  • 民族史
  • 考古
  • 历史谜团
  • 古代文明
  • 电子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文獻最多最完整的國家,但對自己歷史的記載仍存在兩大盲區。 
 
  一是華夏建國前,亦即周公東征前的歷史,這段歷史充滿神話、傳說與造假。由於古人知識面窄,又缺乏去偽存真工具,如考古與 DNA 檢測等,以致這段歷史一直未被釐清。中國人一直弄不清華夏何時建國,第一王朝的創建者是黃帝,還是夏禹或周武王。
 
  另一段盲區為北朝至唐初的歷史,這段盲區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唐王室為掩蓋自己的敕勒人(來自歐洲的高加索人種)身分,在修《周書》時,刻意將敕勒改寫成鐵勒(南西伯利亞的蒙古人種)。一字之差就使得後來的修、治史者,認為鐵勒就是敕勒,杜佑《通典》、歐陽修《新唐書》如此,就是治史態度相當嚴謹的司馬光《資治通鑑》也是如此。敕勒人有相當的文化與眾多的人口,其東遷給東亞各民族帶來的影響,超過匈奴人西遷給歐洲各民族帶來的影響。由於敕勒人東遷的路線是杳無人跡的西伯利亞,加上中國歷史記載的失誤,以致他們所帶來的影響不為世人(包括中國人)所知曉,而造成一些歷史懸、疑案;中國人有義務將此一重大的跨洲際重大歷史事件研究清楚並告知世人。 
 
本書特色
 
  實事求是的精神與作風是一個民族穩步向前的最佳動力,
  而不是刻意地替古人濃妝來肯定自己,
  產生虛幻的自豪感。 
历史的迷雾与未尽的叙事:中国历史叙事下的隐秘角落与新兴力量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长期被忽视或处理得较为模糊的几个关键领域,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声音微弱,但对理解中华文明演变至关重要的群体与事件。我们不旨在重述秦汉唐宋的宏大篇章,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时间洪流中几乎被冲刷殆尽的“边缘叙事”,挖掘其如何深刻地重塑了后世的政治版图与文化基因。 第一部分:华夏身份的流动性与早期边界的重构 中国历史的起点,往往被简化为黄河流域的“华夏”中心论。然而,这种固化的身份认同在早期文明的互动中展现出惊人的流动性和适应性。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华夏”概念如何在与周边族群的交流、冲突乃至融合中不断被界定、稀释和重新吸收的过程。 一、早期东部沿海的“非华夏”社会结构研究 我们首先考察了在夏商周三代前后,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带(大致涵盖今江浙、闽粤地区)那些独立发展起来的社会形态。这些社会在考古学上表现出独特的制陶技术、墓葬习俗和生产结构,与中原的二元农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本书通过对贝丘遗址、良渚文化晚期遗存的重新解读,探讨了这些“先行者”的社会组织形态、宇宙观以及他们对后世南方文化基因的影响。他们的消亡并非简单的“被征服”,而是一个复杂的主体性消解与文化融合的过程。我们试图厘清,在“华夏”向南扩张的过程中,哪些元素被同化,哪些元素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世“南蛮”区域文化特性的底色。 二、青铜时代西部边缘的文明互动 在西部,历史往往聚焦于周人的制度建构。但本书将视野延伸至甘青走廊及更西部的羌、氐等族群。这些族群在早期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并非单纯的“蛮夷”或“附属国”。他们掌握了关键的畜牧技术和冶金知识,并在秦汉以前的权力真空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通过对出土青铜器铭文(非中原体系)及简牍残片的细致比对,分析了这些西部群体在军事、经济上对周室乃至早期春秋霸主的制约与支持。他们的社会结构——如氏族联盟的松散性与军事动员能力——构成了中原王朝早期边疆治理的根本挑战。 三、秦统一前夜的“文化认同危机”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竞争,不仅是思想的交锋,更是对“谁是正统”的身份认同争夺。本书深入分析了战国后期,尤其是在秦灭六国过程中,被征服的东方各国(如楚、越、齐)精英阶层如何应对身份的剧烈转变。这种认同的松动,为后世地方势力抬头提供了历史的注脚。秦的“大一统”在多大程度上是文化上的强制同化,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吸收了六国原有治理经验的产物,是本节探究的核心。 --- 第二部分:敕勒诸部的兴衰与北方草原的“中国化”动力 “敕勒”一词,在史书中通常与柔然、突厥等草原民族的早期阶段相关联,但其内部结构与文化特质往往被粗略地概括。本部分旨在拨开“游牧民族”的标签,考察敕勒诸部(以及与其相近的铁勒诸部)在北魏至隋唐间的演变历程,着重探讨他们如何从草原部落结构,逐步向定居农耕文明过渡,最终成为塑造隋唐气象的关键力量。 一、早期敕勒的部落生态与军事组织 我们考察了敕勒部在蒙古高原的原始状态,其与柔然的从属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草原生态的压力下,形成独特的军事和经济体系。不同于后来成熟的突厥汗国,早期的敕勒部落联盟具有更强的地域性和氏族分散性。本书通过对北方出土的碑刻、以及唐初与薛延陀的战争记录的交叉分析,重构了其内部的权力结构,尤其是萨满信仰与军事领袖之间的张力。 二、从草原到汉地的“半定居”:北魏时期的融入与分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焦点集中在汉化,但对于“敕勒源流”的诸部(如尔朱氏、高欢等)的接受与排斥,才是理解北魏政权不稳固性的关键。本书详细分析了敕勒系贵族在鲜卑化过程中的“双重身份”困境:他们既要采纳汉文化以巩固统治基础,又深知其力量源于草原血统。我们追踪了这些部落如何在河南、河北等地获得大量汉地土地和资源后,其社会结构开始向汉地士族转变的过程,以及这种转变如何最终导致了六镇之乱的爆发。这并非单纯的“胡汉矛盾”,而是草原权力精英在面对新经济形态时的结构性困境。 三、隋唐间的敕勒遗绪与军事化转型 隋唐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北方军事力量的有效整合。本书认为,李唐王朝的成功,在于他们更精妙地吸纳了敕勒系部落的军事遗产,但避免了北魏时期那种急促的、自上而下的文化灌输。我们重点考察了“府兵制”中的关中军事集团中,敕勒血脉的精英们扮演的角色。他们不仅是骁勇的战士,更是连接草原信息与中原政治的桥梁。这一时期,敕勒诸部的一部分彻底融入了唐朝的官僚体系,成为士族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在漠北保留了相对独立的形态,为后世的突厥和回鹘演化提供了文化基础。 结论:历史叙事的“暗物质” 通过对“华夏”身份的流动性追溯和对“敕勒”族群的精细考察,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历史并非一条笔直的、由中原核心向外辐射的线索,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那些曾经被视为“他者”或“化外之民”的群体,并非仅仅是被同化的客体,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塑造者。理解他们的兴衰与选择,是构建一个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性的中国历史叙事的必要前提。本书呼吁史学界重视这些“暗物质”的研究,以期填补我们对早期中国多元性认知上的空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常華安
 
  1945年末生於四川成都,祖籍安徽。
  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
 
  學經歷
  1967年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敕勒人的品格引起敝人追蹤研究的興趣。
 
  重要著作
  《敕勒人史蹟源流考》
  《敕勒人的東遷》
  《敕勒人的東遷 中國歷史最大疑案》三種中文繁體版著作。
  英文版 The Eastern Migration of the Sauromatins 由國際知名考古學者 Dr. Jeannie Davis-Kimball 編輯

图书目录

自 序(一)
自 序(二)
緒 言
第一章 西元前兩千紀的中國
第一節 華夏建國—從神權到王權,再到王朝
第二節 何謂炎黃
第三節 河南二里頭遺址是夏都?
第四節 山西陶寺遺址是堯都?
第五節 陝西石峁遺址是黃帝都城?
第六節 紅山文化是孤竹國文化?
第七節 碳-14定年法準嗎?

第二章 中華文明與印度河文明關係
第一節 黃河流域是世界第四大文明中心?
第二節 中國青銅技術源頭
第三節 殷商是王國不是王朝

第三章 敕勒人東遷
第一節 到達西伯利亞與外蒙古時間
第二節 敕勒馬特人來到亞洲東部的證據
第三節 離開烏克蘭草原原因

第四章 歐洲時期敕勒人
第一節 敕勒馬特人的原居地
第二節 歐洲時期的部落
第三節 歐洲時期的名稱
第四節 塞種是亞洲的斯基泰人?

第五章 敕勒人來到中國
第一節 如何來到中國
第二節 北魏統治下的敕勒人的逃亡
第三節 敕勒的正確讀音
第四節 疏勒人與敕勒人的關係
第五節 敕勒人的綽號―高車
第六節 南朝為何稱敕勒為丁零?
第七節 為何《北史》稱敕勒為赤狄之後?
第八節 為何《周書》將敕勒改為鐵勒?
第九節 中國歷史文獻需修正的錯誤

第六章 高車人的外貌與物質文明
第一節 外貌
第二節 唐初王室婦女騎馬須戴冪旂?
第三節 敕勒人的炊具―青銅鍑
第四節 戰馬與重裝騎兵
第五節 敕勒人的車輛
第六節 嚈噠(滑國)族源之探索
第七節 假阿瓦爾是柔然殘部?
第八節 柔然內蒙消失後躲至何處?
第九節 阿巴坎漢式宮殿是李陵宮殿?

第七章 敕勒人的品行與精神文明
第一節 高車人的品行
第二節 宗教信仰與祭祀活動
第三節 婚、喪習俗
第四節 對寡婦的態度
第五節 語言與文字
第六節 斯基泰藝術與敕勒馬特藝術
第七節 斯基泰藝術與敕勒藝術的融和
第八節 鄂爾多斯青銅器是匈奴藝術?
第九節 文物斷代
第十節 鹿石、石板墓與「三連城」

第八章 敕勒人建立的王朝
第一節 高車帝國(487-551 AD)
第二節 隋帝國
第三節 唐帝國
第四節 武周帝國
第五節 黃頭室韋、女真與黃頭靺鞨
第六節 Y染色體單倍群
第七節 隋代與唐代的太廟制度
第八節 上官儀與狄仁傑家族的族屬
第九節 六胡州居民是粟特人?
第十節 南西伯利亞何時進入鐵器時代?鐵礦來自何處?
結 言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3030
  • EISBN:978957711310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1.2MB

图书试读

自序   
 
  西元1917年2月王國維寫出〈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不久又寫出一篇〈續考〉;考證了王亥、王恒、上甲等先公先王,還糾正了《史記》〈殷本紀〉中報乙、報丙、報丁等排列次序方面的錯誤,證明《史記》的記載大體無誤;再加上1928年10月起對殷墟遺址的發掘與豐富文物的出土,有些學者認為既然商代是信史,那麼文獻記載的夏代也應大體可信。
 
  但深入研究甲骨文後發現,儒家欣欣樂道、商人應引以為傲的商湯革命,甲骨文竟無片言隻語,更令人起疑的是甲骨文中竟無「夏」字。
 
  體質人類學者在殷墟發現四或五種不同人種的頭骨,其中有些像是高加索人種,大陸的體質人類學者說那是華北長顱型或基因突變。自從有了DNA排序檢測技術後,開始委託國外檢測,國外實驗室做出的檢測結果-R1a,大陸學者說樣本可能在國外實驗室遭到汙染,不準。大陸有了檢測設備與人才後,做出的結果卻一直未公布;但據內部人士透露,除了O(中頭型-商族)、Q(愛斯基摩型-狄族)外、尚有北方遊牧民族的C(寬顱型-鮮卑)與高加索人種的R1a (高加索型-敕勒人中的斯基泰族)。據《魏書》〈高祖紀〉記載,有支人數、族屬不詳的敕勒部落因逃亡被抓後,被北魏強制移往相州(殷墟在相州)為營戶的時間是西元471年。如此一來,殷墟就成了一處年代跨度超過一千七百年的亂葬崗,遺址內的有些青銅器、青銅武器與馬車很可能不是殷商時期的。
 
  如果殷商是母系社會王國而非王朝,所有的殷墟研究就成了情節誇張聳動的小說,三皇五帝與夏代的傳說就都成了鏡花水月。
 
  華夏自周公東征後建國,這三千多年歷史中的成敗得失是國人需要了解、總結與借鑑的。一昧的捕風捉影拔高古人將使今人無法了解真實的過去,喪失改進的契機;實事求是的精神與作風是一個民族穩步向前的最佳動力,而不是刻意地替古人濃妝來肯定自己,產生虛幻的自豪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对于“中心”与“边缘”的固有划分,提供了一种更为立体和动态的视角来看待早期文明的形成过程。它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历史观,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历史发展轨迹。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高耸的瞭望台上,俯瞰着整个历史舞台上各个势力板块的相互作用和最终塑形。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如果当时有微小的变动,历史又将走向何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系列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关于历史逻辑的深度提问。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表现出了令人尊敬的广度和深度。我注意到作者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正史文献,他还大量引入了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异域民族志的侧面记载,甚至包括一些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口头传说。这种跨学科、跨区域的史料整合能力,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论证基础。每当他提出一个新观点时,总能立刻引证数条来自不同源头的证据来支撑,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空隙。尤其是对于那些历史记载模糊不清的时期,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审慎,他会明确标示出哪些是基于推测,哪些是基于确凿证据,绝不含糊其辞,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责任感。这种扎实的考据工作,极大地增强了整部作品的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极为细腻,作者在展开叙事时,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步步为营地引导读者进入他的推理过程。他并没有使用那种传统史学著作中常见的宏大叙事结构,而是聚焦于一些关键性的、长期被学界忽略的细节碎片,并尝试用一种全新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视角去重新解读这些“碎片”。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思考:“原来还可以这样看问题?” 比如,他对早期部落联盟结构松散性的分析,就远远超出了教科书上那种简单的“氏族演变”模式,而是深入到了权力继承的微妙变化和外部环境的驱动力。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让原本枯燥的年代记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历史人物就在眼前,他们的决策不再是理所当然,而是充满了挣扎与权衡。这种抽丝剥茧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感。

评分

从文笔上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位文学功底深厚的历史学家。他的语言并非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张力。在描述那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时代洪流的冲击力。而当他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或社会风俗时,笔触又变得极为婉约,充满了洞察人性的细腻。这种文风上的巨大跨度,使得即便是对历史深层理论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故事本身所吸引。比如,他对某些早期文化交流模式的描绘,就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将不同族群间的互动描绘得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极富美感。这种将历史叙事提升到艺术高度的努力,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沉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古典又神秘的气息,仿佛能让人立刻沉浸到历史的迷雾之中。拿到手里,电子阅读器的屏幕清晰度极高,文字排版也相当考究,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人名和地名时,清晰的字体能大大减轻阅读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并未急于抛出惊人的论断,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梳理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争议点,这为后续的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巧妙地运用了时间轴和地图的辅助说明,即便是对古代地理变迁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快建立起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概念。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媒介呈现和阅读舒适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内页,去探寻那些被尘封的真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