醱酵食光 - 麴の味:集科學、知識、實作、食品與傳統工藝兼備的麴醱酵導引

醱酵食光 - 麴の味:集科學、知識、實作、食品與傳統工藝兼備的麴醱酵導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嘉生
图书标签:
  • 发酵
  • 传统工艺
  • 食品科学
  • 食谱
  • 日本料理
  • 健康饮食
  • 微生物学
  • 烹饪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醱酵,不只是飲食的方式之一。
更是微生物作用下、先民維持健康與保存食物的智慧;
第一本將「麴」與「醱酵」的科學、文化、釀造方式和食譜運用合一,
只要利用常見食材加簡單器具,
即能帶來美味菜餚和健康療癒的雙重生活情趣。
 
  近年在全球捲起千堆雪的醱酵學習、手工自釀;過程中伴隨多種微生物,更是流傳超過千年的先知們的智慧。什麼是「醱酵」?簡單來說,有機物經過細菌、黴菌或酵母等微生物作用(有分解、有合成),而產生新物質的過程,就是醱酵。
 
  ▏醱酵的釀造 ▏從美味到健康的好幫手
  •揭開六大醱酵成員與釀造的魔法,從米麴、甘酒、鹽麴如何製作,到紅麴、味噌、酢的釀造基礎技術,全面分享。
  •以「麴譜」及「魚骨圖」說明麴的真實面貌,淺顯易懂。
  •工具、食材切製,別人不說、網路找不到的成功祕訣,例如廣口保溫杯比電鍋更方便、更省電、環保。
 
  ▏探究「麴」文化 ▏從世界醱酵史開始聚焦臺灣的釀造力
  •從爬梳日治時期臺灣釀酒/酢的研究者與學者研究文獻,到先民前人的智慧傳承,從中找尋臺灣最珍貴的資產。文化研究得愈深,愈能累積豐厚底蘊!
  •來自日本最深入的學習經驗:在東京農業大學跟著多位醱酵釀造大師、學者學習的求學過程,從中窺見日本人治學的嚴謹與影響。
 
  ▏活的食譜 ▏自家釀造魅力無窮
  •經過多次實驗的最佳成果,靈活運用的食材美味黃金比例。
  •六大最實用食譜分類:「甘酒、鹽麴類」、「味噌類」、「醃漬(含乳酸醱酵)類」、「紅麴類」、「其他類(稻草納豆、手作飯糰、醃梅、果醬等)」與「佃煮類」,共58道不藏私精選食譜。
 
   ▏為什麼?原來如此! ▏史上最豐富的醱酵知識解答
  •不只是食譜!秒懂醱酵與釀造的關鍵密碼!
  •冷知識專家!例如老麵醱酵發過頭如何拯救?很簡單!放到冰箱冷藏讓其減緩醱酵(降低酸度)即可。
 
  醱酵運作的過程瞬息萬變!醱酵成果的滋味迷人而深邃!
  但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動手做、自己去體會。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本專業職人執筆的自釀醱酵書
 
  1. 專業醱酵釀造業者、超過40年職經歷、臺灣第一位醱酵料理的研究家所著。
 
  2. 以「科學、實用、工藝文化」的觀點介紹「醱酵」與「麴」,追本溯源從醱酵的歷史到不為人知的祕密,及原理、創造、生產技術等各知識。
 
  3. 兼具傳統做法和新式科學分析,打造黃金比例,一看就懂、新手也會的美味易做「活」食譜!
 
  4. 除了麴帶來的健康好處,58道詳實步驟食譜,並充滿各種相關製作過程的冷知識與料理小訣竅,一起來享受富創造力、有成就感及樂趣(療癒)的「親手做」過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独立于您提到的《醱酵食光 - 麴の味》。 --- 书籍简介: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奇妙旅程——《微观之镜:发酵的无形力量》 副标题:从古老酿造到现代生物科技的跨界对话 作者: 艾莉森·里德 (Allison Reed)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680页(精装本,附高清图版) 核心主题与结构 《微观之镜:发酵的无形力量》是一部深入探索微生物世界及其对人类文明、健康和未来科技影响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的宗旨在于揭示那些肉眼不可见,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微小生命体——细菌、酵母和霉菌。作者艾莉森·里德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微生物学到复杂生物工程的完整知识体系。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发酵”这一古老而又前沿主题的宏大画卷。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王国——微生物基础科学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旨在为非专业读者建立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里德博士首先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如物质循环和土壤健康。 细胞的秘密: 对原核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结构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重点讲解了代谢途径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厌氧和好氧呼吸的差异。 驯服与共生: 探讨微生物与宿主(包括人类和植物)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阐述了“微生物组”的概念,及其在消化、免疫调节中的不可替代性。书中特别用一章篇幅介绍了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潜在抗生素替代方案的研究进展。 环境的塑造者: 考察微生物在地球演化史中的作用,从早期的光合作用到现代气候调节机制。 第二部分:文明的催化剂——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发酵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关键的“发明”之一。第二部分将时间轴拉回古代,探讨发酵如何在不同地域独立演化,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宗教仪式和饮食习惯。 谷物与酒精的起源: 追溯早期酿酒和面包制作的考古证据,分析不同地区(如美索不达米亚、中国黄河流域、安第斯山脉)早期发酵技术差异的地理和气候因素。 储藏与生存: 详细描述了泡菜、酸菜、腌制肉类等传统保存技术背后的微生物学原理,说明发酵在解决食物短缺和提高营养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宗教与仪式: 探讨发酵饮品(如啤酒、葡萄酒、酸奶)在古代祭祀、社交和身份区分中的文化符号意义。书中特别对比了欧洲修道院酿造传统与亚洲米酒文化在实践和哲学上的异同。 第三部分:现代发酵的工业革命 进入工业时代后,发酵不再仅仅是厨房里的技艺,它成为了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聚焦于大规模生产和生物工程的应用。 从实验室到工厂: 深入讲解了发酵罐(Bioreactor)的设计原理、灭菌流程和过程控制(如pH值、溶氧量、温度的精确调控)。书中提供了几个关键工业微生物(如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的优化菌株选育案例。 药物的诞生: 详细阐述了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维生素(如维生素B12)和激素(如胰岛素)的工艺流程。重点剖析了基因工程技术如何改造微生物“细胞工厂”以提高目标产物的收率。 生物燃料与材料: 探讨利用发酵过程生产生物乙醇、生物丁醇以及新型可降解生物塑料(如PHA)的前沿研究,分析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与挑战。 第四部分:身体内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了与我们自身健康最密切相关的领域——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本部分强调了“第二基因组”的概念,并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阐明了肠道菌群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 菌群的构建与稳定: 描述了生命早期(从出生到三岁)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窗口期,以及母乳、抗生素使用、饮食结构对这一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疾病的“细菌信号”: 详尽梳理了微生物失调(Dysbiosis)与炎症性肠病(IBD)、肥胖症、甚至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之间的潜在联系。书中特别引用了多项双盲试验证据,评估益生菌、益生元及粪菌移植(FMT)的临床效果。 精准营养学: 探讨个体化的饮食干预策略,如何根据个体肠道菌群的特征,设计出最优化改善健康的食物方案。 第五部分:前沿与展望——合成生物学与未来食品 本书的收尾部分展望了发酵技术在未来几十年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重点关注合成生物学和新型食品技术的交叉领域。 设计生命: 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如何运用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来精确设计微生物的代谢路径,以生产高价值的化合物(如香料、色素或新型药物分子)。 细胞培养肉与替代蛋白: 分析了利用发酵技术作为培养基或生产特定营养成分的潜力,以支持细胞培养肉和基于微生物的替代蛋白质(如单细胞蛋白)的大规模商业化。 伦理与监管的辩论: 探讨基因改造微生物在食品和医药应用中引发的公众接受度、安全评估和国际监管标准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总结 《微观之镜:发酵的无形力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制作食物”的书,它是一部关于生命、科学、历史与未来的综合性读物。作者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将深奥的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巧妙结合,结构严谨而不失趣味性,是任何对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生物技术或人类健康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全书配有大量详尽的流程图、显微照片和历史地图,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与视觉上的享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嘉生
 
  醱酵食品的傳道士
 
  學歴:
  1981年東京農業大學 釀造學科卒業
 
  經歴:
  ●1981年マルカン酢株式会社入社、研究員
  ●1986年工研酢研究開發經理
  ●釀造公會理事
  ●中央標準局技術委員
  ●GMP食品理事
  ●研發臺灣第一瓶米醂
  ●穀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CAS優良食品理事
  ●CAS技術委員
  ●釀造公會技術委員召集人
  ●行政院農業委會田媽媽評審委員
  ●行政院農業委會青農評審委員
  ●釀造公會理事長
  ●中華穀類研究所理事
  ●大醇食品公司董事長

图书目录

推薦序1
釀造需要文化!食品也需要文化!
小泉幸道/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名譽教授
 
推薦序2
一起發掘、保存臺灣最寶貴的資產
林讚峰/臺灣菸酒公司前總經理、紅麴專家‧好食365健康講座創辦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化工程博士
 
推薦序3
「醱酵達人」立言的美意善念,令人激賞!
陳建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前署長、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前院長、財團法人臺灣香蕉研究所董事長
 
作者序
有傳承下來的文化,更有價值  
 
第1章 話源——從世界醱酵史聚焦臺灣釀造力
◇世界蓬勃的「手工自釀」與「醱酵力」
•你一定吃過、喝過!常見的醱酵食品
•二千多年前的魚醬,世界醱酵食品歷史悠遠
  
◇日治時期臺灣釀酒/酢的研究,先民前人的智慧傳承
•日本農經學者大舉訪臺,留下珍貴的研究文獻
•坂口謹一郎vs.住江金之《古酒新酒》詳載口嚼釀酒
•300年前的探險家,郁永河的文字紀錄
•口中亦有酵母菌!小泉教授的口嚼酒實驗
•從芳釀製酒到公賣局臺北酒廠,華山前世今生
•酢文化的保留與傳承,穀盛酢鄉文物館
•老器具說故事.圖解各式釀酢工具
 
第2章 識麴——醱酵與釀造的「食」光魔法
◇揭開米麴的神祕面紗
•麴之始祖「蘖」——中國最早的麴菌
•古時候的日本人如何「選」麴
•古早的「種麴」大公開
•從原料、形狀、顏色、文字區分各種麴
*麴的類別
•從有毒的麴菌到日本的國菌
•照起工!米麴的製作流程不藏私
*米麴製造法
*柾目與板目示意圖
•開耙——醱酵過程最關鍵的核心技術
•紅麴,早已存在日常生活中
   
◇麴譜——米麴直系與旁系的家族樹
•毋知影好瞞騙?甘酒、鹽麴製作很困難?
*米麴麴譜圖
•「活」的味噌?味噌的製作流程
*味噌製作流程圖
 
◇理念、文化的傳承與生活之美的實踐
•「復釀」檜木桶酢,通通(桶桶)是好處(酢)!
•臺灣獨有「松羅酢」,全球碩果僅存的檜木桶釀酢!
*酢的製作流程圖
 
◇文化研究得愈深,底蘊就愈厚
•唯有究真,能找到光明正路
•如此相像,質感卻不同,日本碁石茶vs.雲南酸茶
•日本傳統工藝為什麼總是比我們好?
 
憶往——東京農大求學的點點滴滴
•釀造系第一位臺灣留學生,考古題大富翁
•扎實的學習與訓練,無縫接軌立即就業
•跟著醱酵大師四處學習,周遊列「廠」
 
第3章 嘉生式料理新技法——醱酵釀造食譜應用
◇「活」的食譜,美味的黃金比例
 
◇低鹽淺漬,2%食鹽的醃漬哲學
 
◇日本味的秘密:さしすせそ~日語50音Sa行與調味料的美味關係
•醱酵醃製入味的首要關鍵——食材的切製
•常用器具介紹
◎甘酒、鹽麴類
甘酒
鹽麴
鹽麴蒜米花
鹽麴小黃瓜
私房獨家!毛豆鹽麴餡
鹽麴雞腿排
鹽麴臺灣鯛
私房獨家!鹽麴米霖玉子燒
鹽麴吐司
臺灣特有!鹽麴烏魚子
私房獨家!甘酒鹽麴冰
 
◎味噌類
蘿蔔醃味噌
黃芥末茄子味噌漬
鹽麴大蒜味噌
蒜泥白味噌抹醬
臺灣特有!番薯味噌
臺灣特有!味噌佛手柑
臺灣特有!馬祖野蒜佐味噌
臺灣特有!味噌冬瓜醬
私房獨家!嘉生式味噌湯
 
◎醃漬(含乳酸醱酵)類
米糠漬
紫漬茄子
梅仕事三品:梅漬酢(酢梅)、醃梅、烏梅
楊梅漬酢
醃嫩薑(酢薑)
臺灣特有!筍寮吊筍
臺灣特有!酸筍
醃芥藍菜
醃越瓜
醃酸白菜
醃酸白蘿蔔
梅乾菜
 
◎紅麴類
臺灣特有!煙燻紅麴香腸
臺灣特有!紅麴叉燒肉
私房獨家!神奇紅麴滷鴨蛋
臺灣特有!櫻花壽司
臺灣特有!紅麴米糕
臺灣特有!紅麴豆枝
私房獨家!紅麴酒釀饅頭(蒸、烤兩式)
 
◎其他類
辣韮兩式(味噌、壽司醋)
酒釀梅子
稻草納豆
親子丼
手作飯團(四種口味):佃煮魩仔魚、醃梅、梅肉鹿尾菜、紫漬薑味茄子小黃瓜 
私房獨家!蘋果果醬vs.桑椹果醬
私房獨家!柑橘蘋果醬
PLUS
特別介紹:佃煮類
佃煮牛蒡
佃煮麵筋
佃煮乾蘿蔔絲
私房獨家!日式米霖瓢乾
 
後記
致臺灣醱酵釀造,老派歐吉桑所寫的一本情書
 
索引
本書醱酵釀造相關名詞一覽表  
本書器具、食材與相關料理一覽表(不含一般調味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56407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1
 
釀造需要文化!食品也需要文化!
 
  身為嘉生四十多年前在東京農業大學求學時的教授,很高興其畢業之後,不僅從事與所學的本科——「釀造」相關事業,並將事業經營得非常成功,更在多年後將其所學、所見的智慧與經驗撰寫成書,將釀造文化傳承下去。
 
  在我眼中勤學開朗的嘉生,雖然出生釀造世家,但他不以此為限,四十多年來在現代釀造專業上努力研發,做出好的產品,更讓我驚訝的是,嘉生沒有忘記傳統「厚工」的釀造、醱酵工藝,例如克服種種困難、「復釀」出檜木桶酢,如此透過實際行動保存、傳承與發揚傳統釀造文化,正是最難能可貴之處。
 
  釀造需要文化!食品也需要文化!文化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底蘊,有了文化傳承這個搖籃,才有永續經營的底氣。祝福嘉生!
 
小泉幸道
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名譽教授
 
推薦序 2
 
一起發掘、保存臺灣最寶貴的資產
 
  嘉生兄是我認識超過30年的好友,也是臺灣醱酵釀造界產品研發製造的重量級推手。我倆年齡相近,他早年留學日本攻讀釀造,而我至美國研讀生化工程,所學略有不同,卻都專情於試驗、研發新產品。後來我在臺灣菸酒公司陸續研發及規畫紅麴相關產品如「安可健紅麴(膠囊)」、「紅麴葡萄酒」、「紅麴香腸」、「紅麴豬腳」與「紅麴餅乾」等;而嘉生兄公司的「紅麴米」、「紅麴料理醬」、「紅麴壽生酢」、「紅麴—鈉可寧(膠囊)」等高品質產品亦是受到大眾喜愛。我們都鍾情、聚焦於「紅麴」這個古老的微生物菌種,並且瞭解其特色與好處,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我們之所以能天南地北、無話不談,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嘉生兄與我理念相同,對於臺灣寶貴的食品文化資產,不遺餘力的發掘與保存,並賦予不同的創新意義。十餘年前我在擔任臺灣菸酒公司副總經理,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及「臺灣菸酒公司的歷史,就是臺灣菸酒產業發展的歷史,但很多人卻忽略我們自己獨有的特色。」,我的意思是我們應強調在地優勢,找出核心價值積極變通創新;這一點,嘉生兄做到了,他長年積極地找出醱酵與釀造的在地特色,例如「紅麴」。新書中也披露臺灣特有的「筍寮吊筍」、「酸筍」、「馬祖野蒜」、「鹽麴烏魚子」、「紅麴豆枝」,都是我們曾經忽略、遺忘,但卻能在他的新書中重新找到的「老靈魂,新創意」,這些都是臺灣最彌足珍貴的食品文化資產。
 
  這本新書可以說是嘉生兄四十多年來的心血結晶,從世界醱酵史開始聚焦臺灣的釀造力;從爬梳日治時期臺灣釀酒/酢的研究者與學者研究文獻,到揭開醱酵與釀造的「食」光魔法;從米麴、甘酒、鹽麴如何製作,到紅麴、味噌、酢的釀造,文筆平實,娓娓道來關於醱酵與釀造的點點滴滴。我最為喜歡的是書中各種小故事、小緣由,常常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嘉生兄對醱酵與釀造涉獵之廣,真的令人欽佩。
 
  《醱酵食光——麴の味》是嘉生兄的第一本書,我非常期待他的下一本,誠摯推薦給您,相信您一定會跟我一樣喜歡,閱讀後收穫滿載。
 
林讚峰
臺灣菸酒公司前總經理
紅麴專家‧好食365健康講座創辦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化工程博士
 
推薦序 3
 
「醱酵達人」立言的美意善念,令人激賞!
 
  恭喜和我同時期留學日本的好朋友嘉生兄出書。嘉生的祖父許萬得先生創立了知名的「工研醋」,嘉生自小就對「醱酵食品」耳濡目染,早年又負笈日本就讀東京農業大學釀造學科。他這回撰寫本書,無非就是要推廣一輩子熱愛的醱酵食品與釀造文化;雖然他謙稱本書的出版是「拋磚引玉」,但我非常清楚,他想以具備實務基礎的「磚」,為臺灣醱酵食品與釀造文化「砌」出明確的輪廓及未來的發展藍圖。
 
  翻開嘉生的新書,有極大篇幅特別介紹日治時期臺灣釀酒與釀酢的研究。深入研讀之後,您會發現:臺灣現代化醱酵食品與釀造工業,其實和日治時期的研發者與學者大有關聯,令人感動。百年之前,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的日籍和臺籍研究學者,對各種醱酵所做鉅細靡遺的研究,奠定日後酒、酢、醬油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其中,對紅麴菌的菌株分離,更是造就今天吾人發展機能性紅麴保健食品的基礎。
 
  最近幾年,「醱酵」與「釀造」不斷激起一波波新的潮流與話題,人們看到、品嘗到國內外米其林星級餐廳大廚所推出跟醱酵與釀造有關的美食創新佳餚,年輕人更是受到影響紛紛學習在家自釀梅酒、製作甘酒、鹽麴與康普茶;社群媒體上常可看到大眾百花齊放的手作成品,儼然成為新的流行「食」尚!此時,嘉生兄不辭辛勞撰寫本書,扎實的內容與全面性的議題,非常適合做為美食愛好者及餐飲工作者正確瞭解並掌握「醱酵」與「釀造」精髓的入門導引」。
 
  嘉生兄不只在醱酵與釀造的專業上發揮所學與所長,更喜歡在傳統小吃與料理中,尋找足以傳承臺灣文化的創新美食與新靈感。據我所知,他閒暇之餘熱愛全臺跑透透,更時常受邀擔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田媽媽、青農烹飪比賽的評審委員及講評指導,民間食品文化講座講師,這些「接地氣」的經歷促使他不斷精進,有助於發現食品食安的癥結問題。尤其他自己也下廚烹飪,對於醱酵釀造的製作親力親為,但畢竟是理科出身,其食譜非常具有學理性及靈活性,強調釀造的「黃金比例」,這是他的「嘉生式料理新技法」。誠摯邀請讀者們一起翻開《醱酵食光——麴の味》親身體驗一番!
 
陳建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前署長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前院長
財團法人臺灣香蕉研究所董事長
 
作者序
 
有傳承下來的文化,更有價值!
 
  悠悠四十數載的醱酵生涯,驀然回首,已是古稀的年紀。1977年我離家赴日研讀東京農大釀造學科,當初辭別父母的那一幕,仍在我的腦海裏。時間,過得真快。
 
  這一生,有幸與醱酵結緣,進而對發酵產生持續的研究、上下求索答案的熱情,我是何其幸運的人,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但是,一路走來,我卻發現自己空有廣博的醱酵知識,卻始終無法進一步拉近與人(消費者)的距離;經過思考,我認為唯有透過書寫成籍,引領大衆的參與意願,同時利用簡單容易料理的烹調法,以及寓教於樂的學習方式,也許還會有機會吸引讀者、慢慢領略我所熱愛的發酵,是多麼迷人而深邃。
 
  猶記40年前到臺北市某大飯店用餐,飯店主廚向我炫耀客人特地帶來一瓶120元的紅酢,這紅酢要加在魚翅料理上,而且佐味完畢還像紅酒般寄存在飯店餐廳內。我一聽喜出望外,如果這種高品質的產品開發出來,那可是不得了的大事(當時我所服務公司的產品也才38元),但是,某次到了東門市場,發現那瓶紅酢售價僅僅23元,而進一步研究其製作原料,也只是冰酢酸加紅色食用色素調製而成!誰知40年過去了,全臺灣吃魚翅料理幾乎都用上它了(也可以說,還在用它佐味魚翅)!由此可見,廚師們對食材的認識與否,對消費者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的事!而臺灣人一向對食材「不明就裡」的個性,也是造成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一大隱憂!如何辨識食材,讓更多人瞭解,而不容易受騙上當;好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此簡單的道理,要靠大家勇於思考、勇於研究、勇於試做。出版本書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推廣更好的飲食生活。期盼大家一起來努力,把臺灣好的東西保留、發揚,讓我們也像日本一樣,懂得珍惜食的文化,讓飲食受到大家的重視與關注!
 
  目前外食、外送便利當道,飲食,似乎被「簡化」了。我常想:對於「吃」這件事,因為太簡化,反而變得沒文化!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在家做料理了呢?廚房太狹小?夏天做菜太悶熱?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西餐廳廚房大多乾淨漂亮,而中餐廳廚房常常是悶熱潮濕?西餐廚房對於動線規畫、空調冷氣設備較為重視。況且,我們吃飯總是來去匆匆,父母常常要求子女「快點吃飯」,趕快進房間寫作業、看書,鮮少像西方人坐在餐桌前邊吃邊分享今日見聞、心事,若是能在舒適優美、氣氛融洽的環境中,好好地用心烹調早、午、晚餐任何一餐,並和家人一起品嘗,那就更棒了!
 
  這本《醱酵食光——麴の味》集結了我這幾十年來所看所學,用實驗的精神來創作新式的醱酵與釀造料理,我把傳統方式做改良,經過創新,烹調出美味料理,希望藉由這些創意,拋磚引玉,產生更多的共鳴,進而提昇創意的價值,也對今後想進入食品加工的新人,有所助益。因此,如何保存舊有的文化,再加以發揚光大,將是今後最大的目標!也因此,我「復釀」了全世界唯一的檜木桶酢,「重現」厚工釀造古法,因為我深信:有傳承下來的文化,更有價值!
 
  從事食品醱酵已有經年,從不懂變成半懂,再進入了解、領會的階段,一轉眼,神采奕奕的青年已變成兩鬢飛霜的長者,剩下的餘生,應該更努力來做醱酵釀造的推廣與文化的傳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震撼,它巧妙地将看似遥远的传统手艺与现代食品科学连接起来,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这种跨界整合的能力,正是当代知识产品中最稀缺的特质之一。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它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麴的种类和用途是如何演变的探讨。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醱酵”这个行为不再仅仅是厨房里的一件小事,而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显然花了大把的时间去查阅文献、考证工艺,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感到踏实。它不是一本浮于表面的“网红”快餐书,而是真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知识图谱的工具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未来在面对任何新的发酵挑战时,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摸索。它为深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习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度和温度。我一直对食物的发酵过程充满好奇,总觉得那是大自然中最神奇的魔法之一。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吸引力,“醱酵食光”这个词语,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麦芽香和米酒的醇厚。 光是翻阅目录,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集。它似乎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微观的微生物世界到宏观的传统酿造艺术,都有所涉猎。我特别期待能深入了解那些古老的“麴”是如何被培养和使用的,它们在不同的发酵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这让我联想到了小时候外婆家酿制的酱油和豆瓣酱,那种独特的、无法复制的味道,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科学的奥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制作美食的技能,更是一种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我确信,读完这本书,我对厨房里的“魔法”将会有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这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愉悦。我注意到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非常精美,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形象化表达的利器。例如,那些关于霉菌生长周期和酶促反应的示意图,清晰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这对于我这种对化学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觉得,好的科普读物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人愿意读下去,而这本似乎做到了这一点。 它的叙事方式很流畅,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耐心地引导你走进他的工作室。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传统工艺时所注入的情感,那种对手艺传承的珍视,让我感觉到自己正在触摸一段活着的历史。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按照书中的指导,亲手制作一坛属于自己的米曲或豆豉时,那种成就感将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吃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我常常在餐馆里吃到一些发酵食品,口感层次丰富,回味悠长,但总是无法准确描述那种美妙的“鲜味”究竟来自何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能够解构这些复杂的风味。我渴望学习如何通过控制发酵条件,来调配出自己理想中的咸度、酸度和醇厚度。 我深信,掌握了这些基础的“麴”的知识,就能触类旁通,无论是做味噌、酱油、清酒,还是更复杂的泡菜和纳豆,都能游刃有余。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步骤,更是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它鼓励读者去实验、去探索,而不是死板地照搬食谱。这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化和定制化体验的趋势。我已经在物色合适的原材料了,准备迎接一场味蕾的冒险。

评分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慢”哲学的人,总觉得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很多美好的东西都被忽略了。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对抗这种快节奏的良药——发酵,它需要时间、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它教会我们如何与时间做朋友,如何耐心等待自然的馈赠。这种与“慢”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这本书不仅仅关于“做什么”(how-to),更关于“为什么”(why)。它引导我们去思考食物的本质、生命的循环,以及人类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的力量来保存和升华食物。这种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烹饪范畴,上升到了生活美学的层面。我期待着在厨房里,伴随着咕嘟咕嘟的声响,重新找回那种被时间温柔对待的宁静感。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热爱生活、追求深度体验者的珍贵礼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