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晤河山:歐遊史地緣

再晤河山:歐遊史地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靳達強
圖書標籤:
  • 歐洲旅行
  • 曆史
  • 地理
  • 文化
  • 遊記
  • 散文
  • 河山
  • 風土人情
  • 歐遊
  • 史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繼香港暢銷旅遊文學《河山人會——歐遊史地情》後,靳達強最新力作!

  作者以歷史為引,訪尋不一樣的歐遊地點,深度認識其歷史文化,盛衰隆替的緣由。
  跟隨這位博學慎思的作者,一同探索歐洲名勝、歷史遺跡。
  投進山嶽、冰川、峽灣、列嶼的懷抱,就如追隨一位熱愛山川勝地、且諳熟往事的旅者穿梭歐洲列國的古今。
  願本書十篇遊記如鬥室的西牖,帶您飛越萬水韆山,悠然遠去。

好評推薦

  「細讀靳達強著的《再晤河山——歐遊史地緣》,感覺就像跟隨這位博學慎思的作者,一同探索歐洲名勝、歷史遺跡等,配以細膩精練的筆觸,加上該處地理與歷史背景的描述,就像與作者作瞭多次『深度』的旅行。……鼓勵愛旅遊的你,帶著此書伴你展開一趟『知性與深度』之旅吧!」——作傢 羅乃萱

  「靳達強用精練的文字帶領讀者暢遊歐洲多國,以史地為經緯,輔以豐富的見聞及個人的感悟,當中不乏較冷門的地方,一開我的眼界。讀他的遊記,就如追隨一位熱愛山川勝地、且諳熟往事的旅者穿梭歐洲列國的古今,令我看得十分滿足。」——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SBS MH JP 容永祺

  「都說旅行能讓人大開眼界,增廣見聞,原來讀一部好的旅行文學作品,增加的知識更會是想也想不到的豐富。我在暑假期間,看瞭靳達強的著作,跟著作者的文學筆觸,去感受歐洲河山的點滴情懷。這些史地情,就是靳達強透過遊記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作傢 薛興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再晤河山:歐遊史地緣》這本書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其核心主題,並避免生成任何可能暴露人工智能創作痕跡的錶達。 --- 《再晤河山:歐遊史地緣》圖書簡介 一部穿越時空、連接曆史與地理的深度探索之旅 《再晤河山:歐遊史地緣》並非一部單純的遊記,而是一場跨越數個世紀、橫貫歐洲大陸的宏大敘事。本書旨在通過對歐洲特定地理空間的曆史演變、文化交融與地緣政治格局的細緻剖析,展現一個動態且多維的歐洲圖景。它以旅行者的敏銳觀察為起點,卻以曆史學傢的嚴謹考證為骨架,力求在山川河流之間,重新勾勒齣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的關鍵節點。 曆史的紋理與地理的烙印 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地理環境如何成為曆史事件的“舞颱”與“推手”。歐洲大陸的復雜性在於其地理的破碎化——從阿爾卑斯山的阻隔到地中海的環抱,從北歐的平原到巴爾乾半島的錯綜復雜,每一個地貌特徵都內嵌著特定的權力結構和文化基因。 作者並未滿足於對著名古跡的簡單描繪,而是深入探究這些遺跡的生成背景。例如,在追溯古羅馬帝國的擴張路徑時,書冊詳細分析瞭萊茵河與多瑙河如何從簡單的天然邊界,演變為軍事防禦綫、貿易動脈乃至文明碰撞的前沿。在提及中世紀的修道院網絡時,重點闡述瞭它們如何在特定的氣候帶和交通樞紐上紮根,從而成為知識傳播與農業技術的中心。 東西方的交匯點:地緣的張力 歐洲的曆史始終處於與外部世界的持續互動之中。本書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解析歐洲作為“半島中的半島”所麵臨的獨特地緣挑戰。 地中海的遺産: 地中海不再僅僅是浪漫的度假勝地,而是古代文明的熔爐與近代初期商業爭奪的焦點。從腓尼基人的航綫到威尼斯共和國的海上霸權,再到奧斯曼帝國的陰影,地理上的連接性如何促成瞭財富的積纍,又如何引發瞭持續的衝突與文化滲透。作者通過對港口城市群落的曆史剖析,揭示瞭海洋貿易如何塑造瞭歐洲的經濟結構和殖民野心。 東歐的緩衝帶: 對於東歐和中歐地區,地理的“開放性”成為瞭敘事的主綫。廣袤的東歐平原缺乏天然的戰略屏障,使得這一區域長期處於大國博弈的棋盤之上。本書細緻考察瞭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興衰,將其命運與可滲透的地理環境緊密聯係,展示瞭邊界的脆弱性如何導緻國傢認同的反復重塑。 思想的流動與景觀的塑造 《再晤河山》的另一重要維度是考察思想文化與物質景觀之間的相互作用。歐洲的知識分子運動和宗教改革,並非憑空産生,它們深深紮根於特定的地理環境中。 宗教改革的地理學: 馬丁·路德的挑戰為何能在德意誌的邦國中迅速傳播?本書認為,這與當地分散的政治權力結構和便捷的內河航運網絡密切相關。書籍和思想的印刷品得以通過易北河和萊茵河快速擴散,繞開瞭集中的帝國權力審查。 啓濛運動與城市規劃: 啓濛思想如何體現在18世紀的城市改造中?作者將巴黎的林蔭大道、倫敦的排屋建築,與當時對秩序、效率和公共空間的理性追求聯係起來,說明瞭地理空間的理性化改造,是社會結構現代化的物質體現。 從古典到現代的視角轉換 本書結構上采用瞭“多焦點透視”的敘事手法,在宏觀的曆史脈絡與微觀的地域考察之間來迴切換。 首先,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遺産齣發,探究其地理布局對後續歐洲政治哲學的奠基作用。隨後,筆鋒轉嚮中世紀的封建割據,分析山脈和森林如何強化瞭地方的自主性。最後,著重探討近代工業革命對歐洲地理格局的顛覆性影響——鐵路的齣現如何“壓縮”瞭空間,使得“距離”的意義發生根本性改變,並直接催生瞭民族國傢的集中化管理。 《再晤河山:歐遊史地緣》是一部需要細細品讀的著作。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用曆史的眼光去看待歐洲的地圖,更要用地理的透視去理解曆史的偶然與必然。通過這種方式,讀者將得以“再晤河山”,發現隱藏在熟悉地名背後的,是無數次人類意誌與自然條件的較量、妥協與共生的深刻故事。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歐洲的路徑:一個由河流、山脈、邊界與信仰交織而成的立體坐標係。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靳達強


  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1978,主修歷史)及哲學碩士(1980,主修歷史),畢業後任職文史教師。熱愛自助旅行,鍾情歐遊,曾於明報主辦的「歐遊行程設計比賽」獲得冠軍(2004)。著有《河山人會── 歐遊史地情》(2018) 。

圖書目錄

老勃艮第
1. 高盧羅馬城/171
2. 約納河樞紐/175
3. 修道院盛時/180
4. 佳釀與慈惠/186
5. 勃艮第首都/191

歐洲動脈
1. 政教心臟/201
2. 浪漫河峽/216
3. 中遊腹地/225
4. 德法並流/236

東西夾縫
1. 老樓敘事麯/247
2. 古都波玆南/ 250
3. 西裏西亞首府/255
4. 尼薩河上姊妹城/262
5. 索布人重地/266
6. 斯德汀與斯塞新/270

環海名都
1. 韶光遠去的舊都/279
2. 立窩尼亞的首府/284
3. 眾水環抱的都會/292
4. 厚藏教化的名城/301

韆湖樂韻
1. 卡雷列亞的爭持/307
2. 湖島相綴的大地/313
3. 愛諾拉的探索/31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7689157
  • 叢書係列:旅遊文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6.8 x 23.8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會晤河山


  倚著機場對岸酒店的露颱,看疏落的飛機升降。西天的晚虹嚮來浪漫,隻不過我恍如迴到少年時的原點。

  小時候傢在西環邨,課後常到走廊朝北的最盡頭憑欄眺望,看輪船進齣維多利亞港。我傢稱這得閒無事的「活動」為「睇火船」。那些貨輪何來何往,我沒有太多想像;小學常識科說香港是個轉口港,那麼,眼前就是轉口港的風光。小六畢業,兄長負笈海外,乘三程飛機東去,印象最深刻是他在登機樓梯頂上轉過身來嚮客運大樓天颱上我們一傢揮手道別,此別八年。升上中學,仍常「睇火船」,隻是貨船悄然改運貨櫃;大型貨櫃輪不會取道堅尼地城與青洲之間的淺窄航道,而把輪上貨物轉到岸上的躉船也愈來愈少。對岸九龍群山的南坡則愈見繁忙,飛機沿著大帽、筆架,獅子等峰的山腰滑嚮啟德機場,一架接一架,這城與世界的聯繫日益頻密瞭。遙望天際餘暉,心念也翱翔遠去,特別是西方的國度;那些年的世界歷史課令我特別嚮往歐洲。

  到三十八歲,我纔首次踏足歐洲,但很感恩,此後二十多年不斷有機會歐遊,租輛汽車,便一傢遊歷列國。

  直至2020年,一切戢然而止。

  2018年,我齣版瞭《河山人會》,一年後擬執筆再寫,以存養歐遊的感知;但世局劇變接踵而至,變得令人不知所措,也令我懷疑繼續寫消閒文字的價值。直至驀然記起憑欄遠眺的那片天地和當年認知異國的渴慕,使我重拾瞭寫作的動力。且歐遊經歷仍常豐富我心,重看列國的資料,總讓我延續遊歷之樂。如是者,反復於神遊與奮筆之間,與史地及人文痕跡會晤,完成這本《河山人晤》。

  願本書十篇遊記如鬥室的西牖,帶我們飛越萬水韆山,悠然遠去。

靳達強
2022年8月,香港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歐洲曆史地理交織的書稿,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年代和疆界變遷,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將我們引嚮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十字路口。比如,他描述某條古羅馬大道如何影響瞭中世紀貿易路綫的走嚮,這種由點及麵的分析,展現瞭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軌跡的決定性作用。文字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細緻剖析一個山榖的防禦優勢;時而又如同山洪爆發般磅礴有力,描繪帝國興衰帶來的版圖劇變。我尤其佩服作者處理“矛盾點”的能力,他會坦率地指齣曆史記載中的模糊地帶,並提供不同的學術觀點供讀者自行權衡,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而不是單嚮的灌輸。這種嚴謹又不失文采的筆觸,讓我感覺自己仿佛是坐在一個博學的學者旁邊,聽他講述那些塵封的秘密。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個人的旅行觀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過去我可能隻是走馬觀花地打卡景點,關注建築的宏偉或藝術的精妙。然而,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碼”旅行的方式。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塊磚石、每一條街道的走嚮,背後都隱藏著權力、信仰和生存鬥爭的痕跡。比如,瞭解到某個小鎮在曆史上曾是關鍵的兵傢必爭之地後,我再看那裏的城牆遺址時,感受到的就不隻是古老,更是一種沉重的曆史重量。這種將宏大敘事拆解到微觀地理層麵的能力,是本書最寶貴的饋贈。它讓知識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變成瞭可以觸摸、可以體會的真實存在。讀完後,我開始更細緻地觀察自己周遭的環境,尋找那些被忽略的、連接著過去與現在的地理綫索,這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富足之旅。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注意到作者很少使用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的術語堆砌,相反,他傾嚮於使用富有畫麵感的詞匯來描繪場景。讀到關於阿爾卑斯山脈隘口的描述時,我幾乎能聞到空氣中鬆針和冰雪混閤的味道,感受到徵服者或商隊穿越時的艱辛與不易。這種“在場感”是很多同類題材作品所欠缺的。而且,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獻或早期旅行者的記錄時,處理得非常自然,仿佛是現代的對話與過去的低語交織在一起,共同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時空隧道。這種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讓原本枯燥的地緣政治演變,讀起來也如同閱讀一部精彩的史詩傳奇,讓人欲罷不能,忍不住想要立刻收拾行囊,親身去探訪那些被文字點亮的地點。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獨具匠心,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質感,配閤著封麵上那幅古樸的地圖紋樣,一下子就將人帶入瞭某種懷舊而又充滿探索欲的氛圍中。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墨色印刷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圖文的穿插布局既保持瞭閱讀的流暢性,又在關鍵的曆史節點插入瞭精美的版畫或手繪地圖,這些視覺元素絕不僅僅是點綴,它們似乎在用另一種語言佐證著文本的力量,讓那些遙遠的地名和事件變得觸手可及。封麵燙金的字體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微光,這種低調的奢華感,很符閤主題所蘊含的對曆史厚重感的尊重。整體來看,這本書在物理層麵就已經完成瞭一次成功的“旅程邀請函”,它告訴讀者,你即將要踏入的,是一個經過精心打磨和呈現的知識殿堂。初次翻閱時,僅僅是感受這些細節,就足以讓人心生歡喜,期待接下來的文字內容能與之匹配。

评分

從結構上來說,這部作品展現齣瞭一種精妙的“螺鏇上升”模式。它並非綫性地從A點講到Z點,而是以某個關鍵地理要素(比如一條河流、一個港口城市或一片森林)為軸心,不斷迴溯其曆史的深層意義,再嚮前展望其對現代格局的影響。這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反而更能體現齣曆史的復雜性和相互關聯性。每一次的迴溯,都像是剝開瞭一層曆史的洋蔥皮,總能發現新的關聯和視角。例如,書中對某處海峽貿易規則的探討,不僅追溯瞭數百年的海洋法演變,還巧妙地聯係到瞭近現代的國際航運格局,這種跨越世紀的連接是極其高明的。它教會讀者,地理的“形”或許會改變,但它所承載的“勢”卻往往具有驚人的延續性,這種洞察力,遠超齣瞭普通地理常識的範疇,直抵曆史哲學的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