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教育家的故事:兼論對教師專業與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啟示

西洋教育家的故事:兼論對教師專業與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啟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德銳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教师发展
  • 教学辅导
  • 西方教育
  • 教育思想
  • 教师专业
  • 教育改革
  • 案例研究
  • 教育理论
  • 教师培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洋文明歷經數千年的發展,產生了無數的教育家,這些教育家的行誼事蹟和學說不但樹立了教育專業的典範,而且也弘揚了古今中外所共有且難能可貴的「師道」。

  有鑑於此,本書選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米紐斯、洛克、盧梭、康德、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杜威、施泰納、蒙特梭利等十二位西洋教育家,簡述其生平事蹟與教育學說,然後說明其在教師專業與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上的啟示,作為教師走向專業化可以借鑑的地方。

  師道的弘揚與教師專業化誠是臺灣教育的必由之路。唯有弘揚師道,才能鼓勵教育人員表現「教育愛」,發揮無遠弗屆的教育力量;唯有教師走向專業化,才能帶給學生最優質的教育,進而協助學生實踐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兩個核心思想,是本書撰寫的初衷,也是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概念。
 
异域之光:近代欧洲教育思想的流变与本土化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启蒙运动至二十世纪中叶,欧洲大陆与英美世界教育思想演进的关键脉络,重点梳理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赫尔巴特、杜威等巨擘的教育哲学、教学法革新及其对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的深远影响。全书旨在描摹一场跨越数百年、涉及社会结构、知识论、儿童心理学等多重维度的教育范式转换,并探讨这些思潮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吸收、重塑乃至激烈冲突,最终塑造成今日我们所见的教育图景。 第一部分:启蒙的曙光与感性教育的萌芽(18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启蒙运动对传统教育权威的颠覆性冲击。在这一时期,理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道德教化或神学灌输,而是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主义宣言: 我们将细致考察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分析其“消极教育”的核心理念——顺应儿童的天性与自然发展阶段。卢梭对童年概念的界定,挑战了成人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感官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首要地位。本书将辨析卢梭思想的革命性与其在实践中面临的理论困境,尤其是在社会化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张力。 教育的“人道主义”转向: 紧随卢梭之后,裴斯泰洛齐的工作体现了将启蒙理性应用于实际救助与教育的努力。本书将追溯裴斯泰洛齐在伊佛东和伯格多夫的实践,解析他如何构建“头脑、心灵和双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他的直观教学法(如形状、数、名)如何成为早期基础教育模式的雏形,并对欧洲大陆的初等教育改革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化与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崛起(19世纪中叶至末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实证主义的兴盛,教育开始寻求科学基础,试图将教学过程系统化、规范化,以期提高效率和效果。 福禄贝尔的游戏与创造力: 本章着重探讨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对学前教育的贡献。他的“幼儿园”概念及其对“自我活动”的强调,被视为早期儿童教育中对儿童主动性尊重的里程碑。本书将分析“恩物”(Gifts)和“操作”(Occupations)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如何将游戏提升至具有教育价值的层面,以及这种理念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艺术教育与建构性学习。 赫尔巴特的科学体系构建: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标志着教育学的理性化顶峰。他的“形式步骤”——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基于心理学基础的课堂教学规范。本书将深入解析赫尔巴特的“意群”理论以及其“伦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紧密结合,审视这种强调系统性、有序性的教学方法在当时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实用主义的冲击与教育的社会功能重估(20世纪初) 进入二十世纪,教育的关注点从知识的传递转向学习者的经验与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被重新审视。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观: 本部分核心内容是对约翰·杜威教育哲学的全面考察。杜威对传统学校的“被动接受”模式提出了尖锐批评,倡导“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教育即生长”。本书将详细阐述杜威的“兴趣与努力”的统一观,以及他如何将学校视为“微缩社会”的理念,探讨其对项目式学习(PBL)等现代教学方法的奠基性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分析杜威的社会政治关切,即教育如何服务于民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革新。 欧洲大陆对杜威的回应与本土化尝试: 在法国和德国,杜威的实用主义与本土的经验主义思潮(如法国的“新学校”运动)产生了复杂的对话。本章将对比不同学派对“儿童中心”的不同理解,探讨在强调国家统一性的欧洲背景下,如何调和个体经验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特殊教育与学科整合的先声 在宏观理论之外,本部分关注那些在特定领域推动教育革命的先驱者。 蒙特梭利的自律与环境创设: 玛利亚·蒙特梭利的教学法,以其对儿童内在发展律的深刻洞察著称。本书将分析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中“准备好的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她如何设计教具来引导儿童的自我纠错和专注力发展。这部分将探讨她的“吸收性心智”理论如何与当时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相互印证。 工艺美术运动与通识教育的早期探索: 考察如约翰·拉斯金等思想家对艺术与劳动教育的重视,他们倡导的跨学科学习和技艺的培养,是对当时过度偏重文科和抽象理论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预示了未来技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结合的趋势。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对上述教育思想的横向比较进行总结,探讨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与批判的关系。通过梳理这些思想家在教育目标设定、课程设计、师生关系构建等方面的论述,读者可以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复杂性与内在张力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本书力求呈现的,是一幅欧洲教育思想群星璀璨、不断自我更新的宏大画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德銳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育學士、教育研究所教育碩士
  美國奧瑞岡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哲學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至善國民中學、龍山國民中學國文教師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副教授兼實習輔導室研究組組長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兼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兼初等教育系主任、國民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天主教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現為臺北市立大學與天主教輔仁大學退休教授

  教學與研究領域:師資培育、教學領導、教學視導、教師評鑑、教育行政等

  專著:發表二百餘篇期刊論文、二十數本專書

  獲獎:2004年國科會研究獎助優等獎助
  2007年教育部師資培育典範獎
  2010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學優良教師獎
  2014年天主教輔仁大學教學優良教師獎
 

图书目录

1. 蘇格拉底——西方的孔子
2. 柏拉圖——學院的創始人
3. 亞里斯多德——博學多才的哲學家
4. 康米紐斯——顛沛流離的理想主義者
5. 洛克——經驗主義大師
6. 盧梭——自然主義的開創者
7. 康德——批判哲學大師
8. 裴斯塔洛齊——教育愛的播種者
9. 福祿貝爾─—幼兒教育之父
10. 杜威——實用主義的巨擘
11. 施泰納——華德福教育之父
12.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的先驅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62735
  • 規格:平裝 / 212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文献时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审慎态度。书中对原始资料的引用非常克制,但凡引用,必是精准到位,并且总能在脚注或尾注部分给出详尽的考证说明。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基石异常稳固,很少出现那种悬浮于空中的臆测或过于浪漫化的解读。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追溯源头的人来说,这种严谨性是衡量一本学术性著作价值的核心标准之一。它带来的信任感是无与伦比的,让你相信你所读到的,是经过了历史的严格检验和学者的审慎筛选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流行的泛谈层面。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虽然聚焦于历史人物和理论,但语言风格却出人意料地保持了一种平易近人的温度。它避免了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对话”的方式,向现在的读者娓娓道来。在阐述那些晦涩的教育哲学时,作者总能找到当代人可以理解和感同身受的类比,仿佛这些百年前的先驱者们,也正站在你的身旁,与你探讨如何面对眼下的教育困境。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能力,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对身处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从业者,也具有非常强大的实践参考意义,读完后让人感到精神振奋,充满思考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高明,它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以时间为轴线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在不同的篇章里,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将几位看似毫无关联的教育家串联起来,揭示出隐藏在他们工作背后的某种普遍性挑战或共同的探索目标。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惊喜,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个独立的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关于“如何育人”的宏大对话。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性和思想的穿透力,让读者能更立体地理解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选用了复古的油画风格,色调沉稳中又不失活力,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能被它抓住。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在灯光下会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厚重和学者的气质。这种对物理形态的精雕细琢,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也让这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不是快消品。从整体的视觉感受和触觉体验上来说,它已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开端,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勉强啃完了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坦白说,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作者的笔触极其严谨,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充满了学术的厚度。特别是对那些早期教育思想家们观点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个关键教育学派起源的溯源部分,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潮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出那种教育理念的。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不留神就会在复杂的思想网络中迷失方向。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需要“慢读”的经典,适合那些愿意深入钻研的硬核学习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