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暢銷經典版】

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暢銷經典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修˙佛瑞德烈克
图书标签:
  • 建筑
  • 设计
  • 室内设计
  • 家居
  • 空间规划
  • 法则
  • 经典
  • 畅销
  • 生活美学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建築,怎麼看?好空間,如何設計?●
終於等到這一本!
長銷15年,暢銷上萬冊,一版再版
最簡要的說明、最基礎的概念、最深刻的啟發
▎任何對設計有興趣的人,都該讀的一本書 ▎
建築本科及景觀等相關科系,一致推薦的經典入門書
大師帶你看內行門道,所有人一看就懂的黃金定律
 
  「不知道書中提到的這些事,你可能與「偉大」或「好」建築師失之交臂。」──徐明松
  「對基本原則全盤認知的極佳切入處,在匆忙教育環境裡,老師無法全面鋪陳時的極佳輔佐教材。」──阮慶岳
 
  ◆從建築看設計,全面啟蒙所有人對空間美感的認識
  ◆大師帶你看門道,揭露101個讓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
  ◆以最淺顯的文字,提示最基礎的概念與最深刻的啟發
  ◆榮獲2008獨立出版、波士頓新英格蘭書展建築類選書
  ◆建築、設計界一致推薦,阮慶岳、徐明松 深入導讀
 
  ▎不管你是以下哪種人,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需要的答案。
  ˙面對課程充滿困惑的建築系學生
  ˙陷入工作泥淖的建築師
  ˙對於空間安排始終不滿意的平面設計師
  ˙遭遇工作瓶頸的設計工作者
  ˙正想重新裝潢住家的一般人
  ˙嚮往像建築師一樣思考的人
 
  ▎最簡單的文字插圖,說明最複雜的建築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間,哪個比較好設計?哪個方位的光線,最能夠穿透空間?在建築設計上,少即是多嗎?東南西北,哪個方位代表著積極、明朗和坦率?小房間的走道要如何設計,才是讓人最舒服的動線?
 
  美國名建築師Matthew Frederick有感自己在學時,不得其門而入的摸索。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他的學生們一再地向他證明,大家在建築課裡碰到的問題和困惑,幾乎一模一樣。因此他決定用最簡單的文字和插圖,說明最複雜的建築設計。
 
  ▎理論與實務兼具,簡單中見深度的建築好書
  本書由美國建築名校麻省理工學院出版,從最基本的畫線,到複雜的色彩學,提供101個最精要的黃金法則與空間概念。例如:什麼是好的線條;不當的階梯設計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的比例;如何營造空間的巨大感…等。理論與實務兼具,是所有想要理解空間、看懂建築人的夢幻之書,更是少見簡單中見深度的建築好書。
 
  ●小房間的動線設計
  穿越小房間的最佳動線,是離牆面一段距離拉出一條筆直的通道。
  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房間的主要使用者不受穿越者的干擾。反之,最糟糕的動線安排,往往是對角穿越或過道與長軸平行。在這類情況下,家具無論怎麼擺放都很難讓人舒服,因為居住在這個小空間裡的人,會一直覺得有人走來走去。
 
  ●窗戶與風景的設計
  要「框」景,別只「秀」景。
  面對優美如畫或動人心魄的景致時,設計一面「落地窗牆」似乎是最好的處理方式,然而,經過悉心挑選、框劃、遮掩甚至謝絕的景致,往往更能帶給我們豐富的視覺經驗。設計者必須為每個景致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開窗,仔細處理窗戶的形狀、大小和位置,讓觀看者可以感受到風景在說話。
 
  ●當設計遇上限制
  限制為創意之母。
  別為設計上的種種限制哀嘆:基地太小、地形不便、空間過長、建材陌生、客戶矛盾又囉唆等等……因為問題的解答就藏在這些限制裡!
 
  很難在坡度陡峭的基地上蓋傳統建築,對吧?那就設計一道酷炫的樓梯、斜坡或天井來歌頌這種垂直的空間關係。房子前面有道很醜的舊牆?那就想辦法把它框成一個有趣又難忘的景觀。得在又長又窄的基地、房子或房間裡做設計?那就把這不利的比例改造成一趟有意思的旅程,並在旅程的盡頭設計一個高潮驚喜。
 
  ●如何克服設計難題
  「危機」的中文是由兩個字所組成:一個代表「危險」,一個意味「機會」。
  設計難題不是你該克服的障礙,而是你該擁抱的機會。最好的設計解決方案並非把難題消除,而是把它當成這世界的必然狀況接受它。最好的設計解決方案,往往就是以漂亮又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問題重新說一遍。
 
  ●當設計束手無策的時候
  動手畫就對了。
  當某個設計難題大到幾乎讓你束手無策時,別坐在那兒枯等答案浮現,動手畫就對了。畫圖不只是為了傳達設計解決方案,畫圖本身,就是了解問題的一種方式。
 
  ●讓設計更加成形的方法
  取個名字。
  當腦子浮現某個概念、「parti」或還有點虛無飄邈的想法時,給它取個名字。「吃了一半的甜甜圈」、「腐蝕的方塊」、「分裂的大眾」、「陌生人相遇」等等,這類暱稱可幫助你釐清自己創造的東西。等到設計過程中有更明確成形的想法浮現,就再幫它取個新外號,把舊的淘汰。
 
名人推薦
 
  建築設計界___好評推薦!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王增榮/建築評論人
  夏鑄九/建築學家
  徐純一/i⊃2;建築研究室主持人
  曾成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張基義/臺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_________必讀推薦
 
  阮慶岳/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_________深入導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居住品质的图书简介,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套实用的空间认知体系: --- 空间觉醒:从图纸到心境的建筑哲学之旅 目录与核心议题 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亦非枯燥的建筑史纲要。它是一场关于“人与空间如何共生”的深度对话,旨在揭示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住宅设计乃至室内陈设背后的基本逻辑与情感联结。我们聚焦于如何通过观察、体验和理解建筑的“法则”,来优化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实现从“居住”到“生活美学”的飞跃。 全书围绕三大核心模块展开,引导读者构建一个由内而外、由宏观到微观的空间感知网络: 第一部:光影与形体的交响——建筑的物理语言(约 5000 字内容概要) 本部分深入剖析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设计一座建筑,而是如何“阅读”一座建筑。 1. 光的塑造力:超越照明的维度 我们详细解析了自然光在不同时间、不同朝向对空间氛围的决定性影响。从早晨的“唤醒之光”到黄昏的“沉思之影”,光线不仅仅是照亮物体,它定义了空间的层次、材料的质感和时间的流逝感。内容涵盖: 定向光与漫射光:如何利用窗洞、天窗(Skylight)和中庭(Courtyard)来控制光线的强度与角度,避免眩光,创造戏剧性的光影对比。 色彩与光线的互动:探讨暖色调和冷色调材料在不同光照下产生的心理效应,例如,深色木材在自然光下的沉稳感与白色墙面在人工光下的纯净感。 2. 比例与尺度的微妙平衡 建筑的尺度感决定了居住者的舒适度。本章着重区分“建筑尺度”(Architecture Scale)与“人体尺度”(Human Scale)。 黄金分割与韵律感:介绍如何在立面、开窗比例乃至家具布局中运用经典几何比例,实现视觉上的和谐与稳定感,避免压抑或空旷。 视线引导与空间层级:分析高耸的挑高空间与低矮的过渡空间在心理上起到的“引导”和“收纳”作用,如何通过空间高差变化来区分公共区域和私密区域。 3. 材质的触感与听觉记忆 建筑的表面材料远不止于装饰,它们承载着温度、触感和声音的记忆。 触觉体验(Haptic Experience):分析石材的冰冷、木材的温润、金属的工业感,以及这些触感如何影响我们对空间稳定性的判断。 声学环境的构建:讲解硬质表面(玻璃、石材)与软质表面(织物、地毯)对室内回音和混响时间的影响,如何通过材料选择来优化对话和休憩的声音环境。 第二部:动线与场域的逻辑——空间体验的流线(约 5000 字内容概要) 本部分关注人如何在空间中移动、停留和互动,即建筑的“使用逻辑”。我们将重点放在流线规划和功能分区上,这些是决定生活效率与质量的关键。 1. 路径的诗意:动线的规划哲学 动线(Circulation)是建筑的“血液循环系统”。本章探讨如何设计流畅且富有体验感的行走路径。 清晰的层级划分:从进入建筑的主入口到进入私人卧室,路径的开放性、私密性和转换感应如何逐步变化。强调“可预见性”与“惊喜感”的平衡。 交通空间的最小化与最大化:分析如何减少冗余的走廊空间,同时利用宽敞的过渡区域(如门厅或转角休息区)来创造暂时的停留和思考之地。 2. 场域的界定:模糊的边界艺术 现代生活倾向于开放,但开放不等于没有界限。本章讨论如何通过非物理性的手段来界定空间功能。 “软隔断”的应用:如何使用家具的摆放、灯光的聚散、不同材质的地板或天花板的下沉来暗示区域的功能转换,而非仅仅依赖墙壁。 内外渗透性:深入探讨露台、阳台、庭院与室内空间的渗透关系,如何利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和可收放的隔断,在不同天气和需求下,灵活地“呼吸”空间。 3. 容纳日常:功能的适应性与弹性 探讨建筑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模式,如居家办公、家庭聚会等需求。 多功能空间的设计思维:介绍如何通过可移动的墙体系统或模块化家具,使一个空间在一天内可以轻松转换身份(例如,白天是工作室,夜晚是客房)。 储藏的隐形艺术:储物空间是衡量居住舒适度的重要指标。本章强调储藏功能必须“退居二线”,通过定制柜体与墙面融为一体,保证视觉的整洁与宁静。 第三部:场所的精神与居住的温度(约 5000 字内容概要)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建筑与人的精神层面——即“场所精神”(Genius Loci)和居住者在空间中建立的情感联结。 1. 记忆的锚点:构建个人化的空间叙事 建筑是承载记忆的容器。本章指导读者如何有意地在自己的空间中留下印记。 焦点与景观的选取:如何确定房间的“视觉中心点”(Focus Point),并将重要的艺术品、家族物件或精心挑选的外部景观,作为日常目光停留和思考的锚点。 时间的痕迹:欣赏和接纳材料随时间产生的“老化”过程(Patina),如木材被经常触碰的纹路、墙面因日照而产生的微妙色差,这些都是空间生命力的证明。 2. 仪式感与日常的交织 生活需要节奏和仪式感来区分平淡与重要。 入口的欢迎仪式:分析一个设计精良的门厅如何为归来者提供一个过渡空间,从外部的喧嚣过渡到内心的平静。 用餐与休憩的氛围营造:探讨餐桌上方灯光的色温和角度,如何影响家庭聚餐时的亲密度和食物的呈现效果。 3. 建筑的伦理:与环境的对话 优秀的建筑设计必然是负责任的设计。本章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居住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微气候的利用:如何在不依赖大量能源消耗的情况下,利用建筑的朝向、植被的遮挡和水景的调节,创造舒适的微气候。 可持续的审美:探讨如何选择耐用、低维护成本且与当地文脉相协调的材料,确保建筑不仅仅在建成时美观,更能持久地服务于人与环境。 --- 本书承诺: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不再只是一个建筑的“使用者”,而是其“协作者”。您将获得一套全新的视觉解码工具,能够洞察居住空间设计背后的深层意图,从而更有意识地去改造、布置和享受自己的生活环境,让每一个转身、每一次驻足,都充满对空间秩序与美的觉察。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让你住的地方,真正成为你的“场域”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修.佛瑞德列克 Matthew Frederick
 
  建築師、城市設計師、設計及寫作指導,著有《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是廣受讚譽的「我學到的101件事」(101 Things I Learned)系列的創造者、編輯和插畫家,現已出版《建築的法則》、《商業的法則》、《裝扮的法則》、《工程師的思考法則》、《法律人的思考法則》、《主廚的料理法則》、《好城市的空間法則》、《廣告人的行銷法則》、《好產品的設計法則》、《好電影的法則》(皆由原點出版)。現居於紐約哈德遜河谷。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包浩斯人》、《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好城市的空間法則》、《好電影的法則》、《建築語言&法則》、《建築的元素》、《當代建築剖面學》、《理察.羅傑斯的建築夢想》、《畫建築》、《庫哈斯談建築的危險》、《譫狂紐約》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图书目录

導讀
既古典又永恆的建築信仰 阮慶岳
成為好建築師的必要條件 徐明松
作者序
01、如何畫線
02、圖與底
03、圖底理論
04、暗示性的元素
05、實虛理論
06、正、負空間
07、郊區與都市建築
08、建築師路康如是說
09、場所感
10、抵達的方式
11、通道的設計
12、特定的建築設計
13、空間規劃
14、建築的發端
15、核心的構想
16、構想的培養
17、明確的想法
18、多元設計的機會
19、一層一層畫
20、工程師與建築師
21、工程師與建築師的專業
22、如何書寫建築字
23、主觀與客觀
24、科學家與藝術家
25、強化核心構想
26、隨機應變
27、軟與硬
28、不怕丟掉好構想
29、最難養成的技巧
30、合宜的建築
31、來自學校最寶貴的收穫
32、後設思考
33、精準的設計意圖
34、框景
35、美景
36、傳達情緒
37、反差與對比
38、東南西北
39、靜態構圖
40、動態構圖
41、移動與對位
42、劃線練習
43、難以解決的問題
44、色彩理論
45、認知的三個層次
46、以簡馭繁
47、正方形建築
48、是否透徹瞭解
49、光線
50、窗戶
51、和諧之美
52、平衡之美
53、好建築
54、幾何圖形
55、小房間的動線
56、建築形式的分類
57、設計案的簡報法
58、比例
59、傳統與現代建築
60、傳統的三段式建築
61、少即多
62、少即無聊
63、階梯
64、有意義的改變
65、標出結構柱
66、柱子
67、好的平面簡報
68、設計斷面
69、樓層平面圖
70、透視
71、單點透視圖
72、建築模型
73、組織樓層平面圖
74、使用與服務空間
75、先畫包裝盒
76、安全設計
77、完美的設計系統
78、傑出作品的成功之處
79、逃生梯
80、酷標題
81、掌控設計流程
82、建築的風格
83、時代精神的表現
84、兩種觀點
85、建材的質感
86、收斂自我
87、帶動空間的活力
88、主從元素的方向安排
89、背景與前景建築
90、捲收草圖
91、建築與街牆
92、做設計時
93、建築法規
94、鴨子屋
95、裝飾的棚架
96、人的尺寸
97、設計的限制
98、設計的危機
99、解決設計的難題
100、取名字
101、大器晚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38209
  • 叢書系列:On-master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對建築系學生而言,明確肯定的事物有如鳳毛麟角。建築是一門難以理解又不易搞定的課程,牽涉到漫長的學習、繁密的文本,以及往往不太聰明的教學。就算建築課程引人入勝(的確如此),其中還是充滿了無數例外與種種但書,多到會讓學生不禁懷疑,建築這門學問究竟有沒有任何具體不變的事物。
 
  這種朦朧含糊的建築教學,大體而言是必要的。因為建築畢竟是屬於創意領域,講師難免會擔心,太過明白肯定的教案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限制,阻礙學生創造發明。這種開放結局的教學法,可以讓學生自由翱翔,馳騁出自己的康莊大道,但也常讓學生感覺,建築是奠基在流沙而非堅土之上。
 
  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要強化建築工作室的地基,提出一些可以讓設計過程進行得更成功、更豐富的關鍵重點。書中有關設計、繪圖、創意過程和簡報執行的說明,一開始對我而言,就像是學習迷霧中勉強可以辨識的幾點微光。不過近幾年來,由於執業與教學的經驗,這些微光已逐漸清晰、逐漸明朗。而與它們相關的問題,依然是建築教育裡的核心焦點:我的學生們一而再地向我證明,大家在建築課裡碰到的問題和困惑,幾乎一模一樣。
 
  期盼讀者將本書打開,放在桌上,在工作室中陪你一同奮戰;或擱在外套口袋裡,於通勤時閱讀;或當你需要跳躍思考解決設計難題時,隨機翻閱。無論你從這些領會中得到什麼,無須我的提醒,想必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每一點都有無數的例外和但書。
 
建築師,馬修˙佛瑞德列克(Mattew Frederick, Architect)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封面设计其实略显保守,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它是一本传统的教科书或参考手册,缺少一些现代设计书籍应有的那种视觉冲击力。然而,一旦翻开内文,你会发现它提供的内容深度是相当可观的,它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路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非专业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它没有试图让你成为建筑师,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有鉴赏力的“居住者”。其中关于“地域性”和“文脉”的探讨尤其深刻,它阐述了建筑如何回应它所处的土地和历史,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身边那些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它们是如何在追求效率和统一性的过程中,丢失了自身的“根性”和“性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你在赞叹一座宏伟建筑的同时,也能追问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这种思辨的深度,在市面上同类读物中是比较罕见的。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号称“揭秘”或“法则”的书抱持着高度的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是故弄玄虚,要么就是把简单的道理包装得过于复杂。但这次的阅读体验算是出乎意料的扎实。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情境化”,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建筑史上的经典案例,而是将那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巧妙地嵌入到具体的、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生活场景中去。比如,它讲到“流线设计”时,不是直接抛出规范,而是描述清晨从卧室走到厨房,中间需要经过的动线如何影响了一天的心情。这种以人为本的切入点,让原本枯燥的技术性内容变得异常生动。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光影”和“材料质感”的处理,这两点往往是普通人在评估空间时最容易忽略的,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去强调它们如何通过细微的变化,彻底改变一个空间的“性格”。读完后,我开始留意阳光洒在地板上的角度变化,甚至会因为一块木料的纹理而驻足,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重新敏感度,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远超出了任何关于“法则”的承诺。

评分

这本关于建筑的书,名字听起来就挺宏大的,像是要揭示某种宇宙真理似的。“法则”、“黄金法则”这些词汇堆砌在一起,让人不免期待它能像一本武功秘籍一样,简单粗暴地传授一些立竿见影的技巧。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导览,带领我们走过那些我们日常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审视过的空间。作者的笔触非常平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反而更像是身边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拉着你的袖子,指着窗外的某栋楼,跟你解释:“你看,这个立面比例为什么让你觉得舒服,那个采光角度又是如何影响了室内的氛围。”我特别喜欢它探讨“尺度感”的那一部分,那种对人与空间关系的细腻观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家里的天花板高度和门洞的宽度,突然明白了很多过去那种“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的感觉,其实都是因为尺度失衡造成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设计一个完美的建筑,而在于教你如何去“阅读”建筑,如何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体验你所处的环境,这对于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感,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改变,是让我对“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很多章节里,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街道、广场、大堂,以及我们自己的客厅和卧室之间那种微妙的过渡关系。它没有用生硬的界限来划分,而是用一系列关于“渗透”、“遮挡”和“聚焦”的设计手法来描绘这种连续性。我尤其对它阐述“邻里关系”与建筑形态如何相互影响的部分印象深刻,这让我开始注意我居住小区里那些公共步道的设计是否真正考虑到了居民的日常活动轨迹和安全感。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局限于讨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或历史遗迹,而是把焦点拉回到我们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楼梯间、走廊,甚至是我们常忽略的窗台和门厅。它教会我,建筑的“法则”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我们呼吸、行走、停留的瞬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持续性承诺。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视野切换,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

评分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快速提升我家装修品味的指南,希望能找到那种“装修不踩雷”的速成秘籍。结果发现,这本书完全不是那回事。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XX风格如何搭配”或者“XX材料哪里买最划算”的实用信息。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空间哲学”的入门读物。作者一直在强调,真正的空间品质源于对“人性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不是表面的装饰堆砌。比如,书中反复提到“留白”的重要性,不是指空旷,而是指给生活留下余地,给眼睛留下休息的空间。这种思考的层面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进入到一种生活方式的探讨。我开始觉得,过去我们对“好房子”的定义可能过于狭隘了,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对居住者精神状态的支撑和滋养。这本书的文字逻辑严密,行文流畅,即使是初次接触建筑理论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建筑学原理,转化成了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智慧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