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大清一統盛世與洋務建設

台灣史:大清一統盛世與洋務建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戚嘉林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清史
  • 洋务运动
  • 近代史
  • 历史
  • 台湾
  • 清朝
  • 政治史
  • 社会文化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書記敘清朝治212年的歷史,從康熙修台灣入版圖,到劉銘傳在台灣推動台灣現代化的洋務建設,見本書下面所列22章的篇名,就可知全貌。

本書特色

  本書三大特點值得讀者肯定:
  一是全書的注釋,與國際學術規範接軌,展現客觀台灣歷史真相。
  二、全書注釋來源99.0%取材於台灣本島的出版品。
  三、全書嚴謹地圖隨文走,配置大量圖片,俾與文字內容相互印證。
  也就是說,就是將古代歷史以學術規範方式現代化/普及化,與讀者分享大淸212年的治台歷史。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台灣史:大清一統盛世與洋務建設》)可能涉及的领域(台湾历史、清朝盛世、洋务运动)之外的其他历史或文化主题。 --- 《長河落日:宋代士人的精神肖像与江南水乡的变迁》 一、引言:宋代的精神底色与地理之脉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复杂而迷人的历史阶段,聚焦于中国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世界构建,以及他们与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互动下所产生的深刻社会文化变迁。宋代,作为一个重文抑武、理学兴盛的时代,其内在的矛盾性与外在的革新性构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独特的高峰。我们不关注朝堂争斗的表层喧嚣,而是潜入士人日常生活的细微肌理,描绘一幅由文字、山水、哲学和市井生活交织而成的立体画卷。 本书的叙事将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士”的精神谱系——从欧阳修的“古文复兴”到朱熹的“理学体系”的内在逻辑;二是“江南”的地理重塑——漕运、圩田的推广以及商业革命对传统乡村结构的冲击。通过对《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的细致解读,我们力图重现那个在军事压力下依然充满文化自信与生活情趣的时代风貌。 二、精神肖像的构建:士人的三维空间 宋代的士人不再仅仅是庙堂的工具,而是拥有独立价值追求的个体。本书将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构这一群体: 1. 经世致用与心性修养的张力: 我们详细梳理了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士人如何在“经世致用”(如王安石变法中的实践努力)与“格物致知、修心养性”(如程朱理学对内在世界的关注)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重点分析了苏轼等文学巨匠,如何在贬谪的困境中,通过诗词、书法与山水游记,完成自我精神的“去政治化”重塑,将个人的失意转化为对宇宙哲理的洞察。这是一种极具韧性的文化生存策略。 2. 书法与绘画中的“内观”: 宋代书法从唐代的法度森严走向了个人意趣的表达,米芾的“刷字”与苏轼的“意造”反映了士人对个性解放的渴望。在绘画领域,水墨山水画达到了巅峰,画家们通过留白、墨色的浓淡变化,不再是客观记录山川形貌,而是“写胸中丘壑”。本书将分析宋徽宗的院体画如何与文人画形成对比,凸显出文人士大夫将艺术视为精神庇护所的倾向。 3. 印刷术与知识的平民化: 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对士人群体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使得更多非主流思想得以流通,同时也加剧了精英阶层对于“俗化”的焦虑。我们考察了私学的发展,以及士人如何通过编纂地方志、整理家族谱牒,来构建和巩固其在地方社会的文化权威。 三、江南的重塑:水系、商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 宋代,尤其是南宋偏安之后,经济重心彻底南移。江南不再只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而是成为国家生存与文化延续的核心地带。 1. 圩田的扩张与水利工程的再审视: 与前代侧重于大江大河的治理不同,宋代的水利实践更强调区域性、精细化的管理,特别是针对湖泊和低洼地的“圩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这彻底改变了江南的土地所有结构和劳动关系。本书将结合考古发现和水利文献,探讨这些工程如何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加剧了地方豪强对水权的控制。 2. 城市化进程与“雅化”的市井生活: 宋代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出现了夜市的繁荣和瓦舍勾栏的兴起。然而,这种世俗化的商业繁荣并未完全排斥士人的审美。我们研究了市民阶层如何模仿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如通过茶道、点茶技艺、乃至对精致器物的追逐,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这股“雅化”的潮流,深刻影响了元明清的江南文化景观。 3. 运河经济与物资的流动: 京杭大运河体系在宋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粮食输送的生命线,也是文化产品和技术人才交流的通道。本书通过对漕运记录的分析,揭示了物资的流通如何塑造了临安、扬州、苏州等地的城市性格,以及这种经济依赖性如何成为南宋政权在政治决策上的隐形制约。 四、结语:未竟的“士大夫之梦” 宋代在文化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军事上却常显疲弱。这种内在的精神丰盈与外在的现实困境,构成了宋代士人历史的永恒底色。他们所追求的个体完善与和谐社会,最终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宣告了阶段性的终结。然而,他们所开创的理学体系、精致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却以一种更为柔韧的形式,渗透进了后世的中国社会结构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叙事中不可磨灭的底色。 本书试图通过对“人”与“地”的细致考察,为读者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政治史叙事的宋代切片,一个关于理想主义者如何在变局中坚守与创造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戚嘉林 Dr. Chi Chia-lin


  1951年生於台灣,輔仁大學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國際關係學博士。台灣外事人員特考及格,任職駐外單位、退休后曾任中國統一聯盟主席、並在世新大學授課。現為統一聯盟黨主席、《祖國》雜誌發行人兼社長,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著有《台灣史》《台灣二二八大揭秘》《李登輝兩岸政策十二年》《台灣史問與答》《謝南光-從台灣民眾黨到中國共產黨》等書,及主編《坎坷復興路》等書。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一鼓平南 全國一統 /21
第二章 兩岸政經一體化 /61
第三章 兩岸科舉教育一體化 /103
第四章 朱一貴與吳福生事件/ 121
第五章 番俗與大甲西社番變 /177
第六章 游民、黃教與械鬥 /255
第七章 林爽文事件 /275
第八章 漢民移墾與漢番互動 /343
第九章 天地會與海盜蔡牽 /389
第十章 噶瑪蘭與水沙連日月潭 /431
第十一章 十九世紀前期台灣社會 /475
第十二章 十九世紀前期台灣社會-輿夫、羅漢腳、大哥、頭家 /503
第十三章 戴潮春事件 /541
第十四章 台灣民變綜論 /559
第十五章 英國人窺伺中國台灣 /577
第十六章 第一代盎撒白人密謀併吞台灣分裂中國 /613
第十七章 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恆春 /641
第十八章 中國佈防台灣與開山-日軍撤離我國台灣恆春 /673
第十九章 洋務建設在台灣-丁日昌、吳贊誠與岑毓英 /717
第二十章 法國侵台 vs. 劉銘傳抗法保台 /749
第二十一章 劉銘傳清賦撫番事業 /796
第二十二章 第二代洋務建設-劉銘傳推動台灣近代化 /84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67554
  • 規格:平裝 / 920頁 / 16.5 x 23 x 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台灣屬於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國際所公認的事。如果台灣不屬中國,那日本何需發動甲午侵華戰爭,強迫中國割讓台灣?中國被迫割讓台灣前的212年大清治理台灣,就是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鐵證。無論是1662年的鄭成功驅逐在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或是1683年大清修台灣入版圖之際,今日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新西蘭等國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斯時,十八、十九世紀西方出版的世界地圖,都標示台灣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故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歷史的經緯事實。

  歷史是人類生存綿延的記錄,包含人類的道德感情及其衍生的國族認同,故國族意識的凝聚仰賴共同的歷史記憶,這也是為何歐美日俄各國在其教育體系各階段,反覆深化歷史教育。國民黨在台灣曾執政40年,但是1950-60年代兵馬倥傯,重視台灣歷史之強度未若今日,台灣菁英對此怨恨,抨擊國府歧視台灣歷史,國民黨迄今似無人出面為之辯護。

  一個民族不可能以“否定”自己歷史的方式贏得肯定。中國國民黨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無可諱言,“民國史觀”不乏以否定滿清為政治正確。惟清朝即使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其覆亡的沒落期間,但仍能收回新疆、頂住英國入侵西藏,保有內外蒙古,這些成就均遠非“民國”所及;至於晚清,大清在台灣,十年間成功頂住1874年的日本侵略與1884年的法國侵略,另併在台灣推動創辦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辦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建設台北府城等一系列的現代化洋務運動,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斯時,台灣社會引以為傲。

  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已悄然發生變化,三十年前國族認同矛盾僅是體制分歧,仍自認是中國人,本質係屬內部矛盾。惟三十年間時移勢轉,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者日眾,島內國族認同異化,其主要原因是歷史記憶改變所致。

  因為三十年來,清朝212年治台歷史遭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亦遭學校教育取消,至於大清212年治台歷史,有論者謂清朝是透過武力征伐,土地掠奪,強烈侵害原住民族既有權利,並污指“清國”是殖民台灣,建構原住民族遭漢族霸凌的“原民史觀”,製造台灣社會對清朝212年治台歷史記憶的仇恨。

  歷史不應如此被扭曲,尤其是先將清朝212年治台歷史空洞化,進而在歷史失憶的基礎上,曲解史實,製造對母國大陸的歷史記憶誤解與仇恨。就以“原民史觀”的漢番互動而言,歷史真相是在重大民變事件中,原住民族是曾隨同大清官軍打仗,奮勇出力鎮壓漢族變民。事件平定後,清廷論功悉心規劃回報照拂;此外,在清朝212年治台歷史中,清廷是實施“一國兩制”的卹番土地政策,垂二百年之久。至於土番“出草”無差別殺人,漢族深受其害引發晚清的剿撫,但清政府也只要番社發誓不再背天朝/不再殺人,即允就撫的寬大政策,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一國兩制”的卹番土地政策  大清治台212年始終為土番問題所困,明鄭納土輸誠時漢族僅四五萬人集聚台南,土番七八萬人散處全台,後者數百部落均處於無日月/貨幣/文字之原始狀態,其“出草”無差別殺人習俗與漢族“殺人者死”律法相異。對此,清初台灣地方官視全台尺土皆屬番產,承認番社對台灣土地的所有權,嚴禁漢人私買番地,惟許漢人承佃,按甲納租,勻給眾番口糧,維持番眾生計;亦即不但没有所謂的“掠奪”原住民族土地,反而是以法令嚴禁漢人私買番地,保障社番土地所有權,令漢人以“番租”形式保障其生計。斯時,南北兩路生番,見內附熟番賦薄徭輕、飽食煖衣,亦願內附,十八世紀初甚至出現生番內附的浪潮。

  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宜蘭東勢地方,官方強令漢族以“番租”全覆蓋的照顧番民。是時,清廷於東勢(台灣東北濁水大溪/蘭陽溪以南)設漳佃首二人,原分埔地(可以開墾的平坦土地)七百六十二甲七分三厘四亳七絲九忽,年額納番租三千零五十石九斗三升九合,配社十二。泉佃首一人,原分埔地三百八十三甲四分八厘九亳三絲六忽,每甲定租四石,年額納番租一千五百三十三石九斗五升七合,配社三。粵佃首一人,原分埔地一百三十五甲四分零七亳,每甲定租四石,年額納番租五百四十一石六斗二升八合,配社一。以上東勢番十六社、通事三人、土目(部落頭目)十九人,番丁男婦三千三百零七口,亦即公權力迫使漢族繳交“番租”恤番。因事涉繳交多寡的漢人權益,及要具體落實3,307名番眾每家每戶每人口糧的配給到戶,故埔地分配/番租數字是如此精確。清廷也因而深入瞭解東勢社番的各社名稱、位置距離、土目人名、及各社人口多寡的具體材料,體現清廷對台灣的治理與主權。

  是時,官方慮及漢奸謀佔,知府方傳穟(安徽桐城人)於公文批示,立法務期可久,愚番尤須曲為籌慮,「臺、鳳(臺灣縣/鳯山縣)諸邑番丁,歸化已百餘年,甫能略通漢語,粗識文字;蘭地(噶瑪蘭/宜蘭)諸番,歸化甫十餘歲,所謂通語言文字者,殊未可信,難保非漢奸圖爭佃首不得,唆弄愚番,從中漁利。…,餘埔番業定制後,惟以圖冊為憑,此時官存案卷,番眾不得見之,更歷日久,恐漢奸不免侵越,社番無憑控理,若官存案卷遺失,即官亦無憑稽核。請將詳送圖冊照造一分,用印給予社番通土(通事/土目)取存,並將章程刻石,以垂久遠。仍令通土將圖冊用石匣存貯,以備水火。每屆三十年,呈官清釐一次。凡侵越番埔者,不論從何典買,一概追還。倘或官吏為其朦混,誤給印契墾照,查出一概注銷。如此,庶奸民有所顧畏,愚番有所據依,即百餘年後,案卷淪亡,而圖冊具在,官亦有以查核矣。」當時,朝廷命官台灣府知府方傳穟(相當於昔日台灣省省長/或統一後的台灣特首)是如此深思認真的為番眾設想,體恤生番軫念窮黎。當時,蘭地諸番歸化甫十餘年,因語言文字隔閡,肯定不知道朝廷命官對他們是如此的照顧/如此仁德,但歷史不應被遺忘。

  發誓不再背天朝/不再殺人,即允就撫vs.美國百年屠殺北美印第安人  至於土番“出草”無差別殺人一事,閩粵漢族深受其害,反覆向官衙申訴遇害情形並請求處理。晚清,台北板橋林家內閣侍讀學士林維源、台中霧峰林家中路營務處道員林朝棟均向官方禀報反映。面對如此強大的漢族民意,官方不能置之不理,結果只得派軍緝捕剿辦。斯時,劉銘傳進行剿撫時知道生番是處於原始狀態,不能用對漢族的律法處理。故劉銘傳對番族是採取寬大懷柔政策,只要肯就撫不再背天朝,發誓不再殺人,就允許就撫,甚至為生番等清結民番積欠,並訓令「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換言之,就是再三宣示生番的土地所有權。斯時,劉銘傳的撫番政策落實結果,甚至出現待番如驕子的過猶不及現象,這包括前述“番租恤番”政策,可說展現大清仁深澤厚的恢宏格局,彰顯中華文化的王道寬柔襟懷,其與美國對北美土著印第安人進行百年種族滅絕大屠殺相較,可說是天壤之別。

  優惠台士出任全國官職參政,大清治理絕非殖民統治  大清理台如此成就,關鍵是其任官制度。有清一代在台灣與內地同步設科取士,經由科舉考試進取秀才、舉人與進士,其錄取率分別約為1%、1%、10.0%,舉人與進士依廻避本籍原則派往各省出任地方知縣。在台灣,大清是以優惠/保障名額方式,制度性地保障台士赴京或赴內地各省為官,參與國家治理。直至清末,台士熱衷科舉,足證台人心向朝廷。有清一代,台人武官王得禄、林文察並曾出任浙江提督、福建水師提督(軍區司令員)封疆大吏,台人引以為傲。台灣菁英經由制度性(科舉高等文官考試)優惠保障政策參與國家治理,故怎可“污衊”清朝是殖民台灣呢?。

  科舉制度派往北京或各省為官者,都是在其原鄉90%文盲下讀書人中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的菁英。斯時,進士/舉人等台灣一把手領導以其學力能力,以其對任內時期的敏銳觀察力,依據台灣漢番併存事實,及人口急速增加生齒日繁所衍生之移民性別失衡、貧富失衡、閩粵失衡、漢番失衡等諸多社會矛盾,因地置宜的制定政策,尤其是“一國兩制”的卹番土地政策,致力改善台灣社會環境,提供相對宜居生存空間,開創百年移民二百萬的盛世(在台漢人從1683年的4、5萬人,增至1735年的45萬人、1824年的250萬人)。

  “御批”建構京台心靈契合  大清212年治理台灣的過程中,經由科舉高等文官制度篩選的台灣地方領導,留下許多其主政時的奏摺及文集,佐證歷史的“敍事”(大陸用語是“說故事”);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的奏摺,其終極決策來自北京皇帝的“御批”。這些存世的“御批”,展示歷朝皇帝對台灣的關注,拉近台灣與北京的心靈距離,該奏摺敍事信息夯實台灣的歷史;斯時,大清敢於留存浩瀚的奏摺,台灣地方領導敢於留存其任內奏摺或予同僚之治台見解書信文稿,後者甚至告老還鄉後仍引以為榮的傳之子孫,可說側面反映大清君臣自信敢於將212年治台史事留諸後世說評;有鑒於此,本書不乏展示大淸212年治台之奏摺原文,見其字跡公整,為台謀劃思慮周密,令人動容,其忠公體國的愛國情懷與功業,是台灣地方歷史的一部份,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份。

  清代各朝地圖記錄共同歷史記憶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不同時代的台灣地圖,時間跨越200年,空間從南到北,其所繪製台灣之山川港口/番社名稱等豐富的珍貴信息,都是台灣地方官員與台灣本地菁英的大力協作方得以完成,其中地名的增加更標示了漢族踴躍移民的社會發展形勢,也使今日我們能藉此史料,遙想各個時期記錄的生活空間,與亙古濃郁的滄海桑田歷史韻味。

  為此,本書不惜工本,特別穿插三幅拉長之台灣地圖全圖。大清所繪製的這些古地圖,可說是軍政地圖,展現大清治理台灣的紮實,對比三幅地圖,包括事涉治安的清軍駐防分佈、行政界址、生番內附情形、城鎮官署地方、護番恤番的土牛溝線等,可窺見台灣社會迅猛發展信息,其中許多地名,也都是今日台灣從南到北的地名。

  本書三大特點值得讀者肯定:一是全書的注釋,與國際學術規範接軌,展現客觀台灣歷史真相。二、全書注釋來源99.0%取材於台灣本島的出版品。三、全書嚴謹地圖隨文走,配置大量圖片,俾與文字內容相互印證。也就是說,就是將古代歷史以學術規範方式現代化/普及化,與讀者分享大淸212年的治台歷史。

  不信青史盡成灰,不信青史喚不回。余頃一生之力,孤燈黃卷,默默耕耘四十年,迄今增訂改版十餘次。此次大幅增修改版,不乏與時俱進之感受/見解。例如,大清強令漢族以“番租”全覆蓋地照顧宜蘭東勢/西勢番眾生計,年輕時閱及此處,視其為流水帳而匆匆略過;今日,面對污衊挑撥漢原關係所謂的“原民史觀”,再閱此處,感觸良多,細讀詳讀,深入思索,感受與年輕時迴異。

  值此美國全球各處結盟遏中、拱火台海、謀我日亟之際,盼為兩岸能正確深入認知真實之台灣史,盡一己之力,特出版本書。遡大清應運鼎新,提封萬里,修台灣入版圖,郡縣其地時,美國安在? 世事滄桑,不勝唏噓;回望大清治下台灣與內地兩岸血脈融合的歷史,深信唯有回歸台灣真實歷史,才能反映我們祖先在兩岸踏過的足印,才能感性內化兩岸百年血脈相連的國族認同。最後,本書得以完成,藉此機會,感念在此領域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與貢獻,尤其感念浙江黃嚴人周憲文君一生的貢獻。

戚嘉林
2023年6月20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熔铸成了具有强烈代入感的知识体验。作者对细节的偏爱,使得那些抽象的“时代背景”变得鲜活可感。比如,在描述洋务运动中早期工厂管理人员的构成时,书中细致区分了旧式科举出身者、海关背景人员和留学生之间的管理哲学差异,这种微观的差异分析,对于理解当时改革的“内耗”非常有帮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想象那些场景:蒸汽机的轰鸣声、传统士绅在公堂上的保守言辞、以及新式学堂里年轻学子的踌躇满志,这些都被作者的文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仅能满足历史学者的深度需求,也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获得极大阅读满足感的佳作,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理解一个关键历史转折期的全新视角和坚实基础。

评分

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考据的严谨性是衡量一本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准。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留意到一些在主流历史读物中不常被提及的档案和私人信函被引用进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认知。例如,在讨论地方督抚权力扩张时,书中引用的几份关于“剿抚”政策执行细则的谕旨,揭示了中央集权在边疆治理上的弹性与局限性。文字风格上,作者的笔调是沉稳而克制的,不带过多的主观臆断,而是让史料自身说话。这种“信史”的姿态,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建立起高度的信任感。它不是在“教”你历史,而是在“展示”历史本身,让读者自己去推敲、去感受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尊重读者的写作态度,在当下很多追求速度与煽情的历史作品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甫一翻开便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作者似乎对清朝中后期的社会肌理有着极其细腻的体察,尤其是在论述“一統盛世”的表象下,那些潜藏的暗流涌动时,笔触尤为精妙。我注意到书中对地方权力结构变化的描绘极其扎实,不仅仅停留在官方文书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士绅阶层、地方精英如何在新旧秩序交替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与利益博弈。比如,关于漕运体系的衰败与海运的兴起,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去分析这种经济地理的变迁如何重塑了政治版图,那些具体到某个省份的税赋变动和官员任命的细节,都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一概而论的手法,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细致勾勒,还原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时代侧影。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不仅知晓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切体会了“为什么会这样”。对于那些渴望了解清代晚期政治经济基础如何走向转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出色,尤其是讲述“洋务建设”的部分,那种从筚路蓝缕到渐成规模的历程,被作者用一种近乎电影镜头推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技术引进和制度变革之间的平衡论述。他并没有把洋务运动简单地视为一次被动的技术模仿,而是深入探讨了清廷内部不同派系在推动这些现代化举措时所面临的巨大阻力——无论是来自保守势力的掣肘,还是资金筹集和人才培养上的结构性困境。书中对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标志性工程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作者没有回避项目失败或效益不佳的案例,反而从中挖掘出那个时代中国人在面对“富国强兵”这一终极命题时,其思维定式与时代机遇之间的复杂张力。读来让人深感那个时代改革者们的艰难,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背后,都凝聚着巨大的心血和复杂的政治角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简单地将“盛世”与“洋务”割裂开来,而是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我感觉作者的核心论点在于,正是盛世时期积累下来的某种制度惯性与资源基础,为后来的洋务尝试提供了必要的“体量”,但同时也成为了制约深度变革的“包袱”。这种辩证的分析视角,让我对清朝后期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例如,书中对“厘金”制度的兴起及其对地方财政自主权的影响分析,就非常到位,它清晰地展示了危机如何成为催生变局的契机,而这种契机又是如何在旧有体制的框架内被小心翼翼地利用和利用的。读完之后,我不再将那个时代看作是简单的衰落或进步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动态演进的复杂系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