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夢:1936-1940年研討會筆記

孩子的夢:1936-1940年研討會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爾.榮格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教育
  • 1930年代
  • 中国近代文学
  • 研讨会
  • 笔记
  • 文学批评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個研討會,準確地說,是在對夢中的「內在小孩」進行工作。——李孟潮,《榮格的30個夢》作者
 
  夢是探索無意識心靈的重要入口,而孩童的夢境相對單純,也最容易從中識別出無意識的作用以及各種原型意象及其場景。本書收錄的,是分析心理學創建者、瑞士精神科醫師榮格從1933年起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一系列座談中的四次關於孩童夢境的研討會內容,令人得以一窺榮格解夢與授課的風采,更見證分析心理學概念的形成歷程。
 
  在本書中,榮格首次有系統地提出他的釋夢方法:夢境具有類似「起-承-轉-合」的結構,並依據意識與無意識的作用程度,將夢做初步的分類。他將擴大法(amplification)應用在解夢上,擴充意象的意涵。他在研討會上耳提面命各種要領,一步步帶領與會者對夢境做出聯想,上天下地探索諸文明神話中的線索,並對具有靈視或預言性質的夢境,提出解析的方向。
 
  本書內容是《榮格全集》(Collective Works)的附錄之一,是理解分析心理學的重要史料。有別於榮格其他著作的艱澀,本書是對話實錄,顯得平易近人,不只記錄與會者帶來的各式兒童夢境和精彩見解,更呈現了榮格天才式的解夢直覺以及一針見血的建議,活生生的臨場感,讓讀者大呼過癮。不過,榮格也建議本書讀者要帶著批判性的眼光,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
 
  榮格的釋夢筆記——
  ★我堅持在每個夢境分析中必須檢視全盤的語言象徵。
 
  ★孩子使用的語言,比起他們本身古要老得多。整個心理與精神文化就是透過語言傳承下來的,而語言中隱藏著整個人類的史前史。
 
  ★夢的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夢就從記憶中消失了。然而如果它一直存在於記憶中,就說明問題還未解決,或是夢觸及到的問題還沒有被理解。
 
  ★你們要把夢想像成無意中從收音機或電話中聽到的對話。你聽到對話中的一句,接著對話又中斷了。現在你應該重新構建那人說過什麼,這才是你們思考夢的正確方式。
 
  ★我們應該從因果的觀點來檢視夢。……我們從這個假設進一步認為心靈本質是帶有目的性的,展現在其無意識地朝向某個目標。因為在與夢歷程工作時,有個前提:我們將夢視為有目的的以及有意義的因果關聯。這對於理解夢境是關鍵的一點。
 
專文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榮格的30個夢》作者
历史的沉思与文化的交织:一部未曾书写的时代剪影 图书信息:《未命名/暂定名:时代的回声:1930年代末期欧洲的知识图景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930年代末期,一个被战争阴云笼罩,同时又孕育着思想剧变的欧洲大陆所展现出的复杂知识图景与社会动态。我们聚焦于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状态、艺术思潮的演进,以及普通民众在巨变前的挣扎与适应。这不是一部聚焦于宏大政治叙事的著作,而是一次对“时代体温”的细致测量,一次对文化肌理的精微解剖。 第一部分:知识的断层与新思潮的涌动(约400字) 1930年代末,欧洲的学术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人文主义信仰在极权主义的扩张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本书将详细考察在柏林、巴黎和布拉格等知识中心,学术思想是如何被政治高压和意识形态斗争所裹挟和扭曲的。 我们将探讨“科学与哲学”的分野。一方面,理性主义的堡垒正在崩塌,对经验主义的过度信赖受到挑战,使得形而上学的探讨重新获得了关注,但这种关注往往带有强烈的焦虑底色。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社会科学,例如人类学和早期社会心理学,开始试图以非传统的方式解释社会失序的根源,他们试图在集体心理和非理性力量中寻找理解冲突的钥匙。我们不会侧重于记录具体的研讨会内容,而是分析这些研讨会围绕的核心议题——例如“自由的边界”、“个体的异化”以及“历史的必然性”——是如何在公开与私下的话语中被反复辩论和重塑的。 此外,本书会花费篇幅探讨文化身份的重构。随着移民潮的加剧和国界概念的模糊,知识分子被迫重新界定“家园”与“流亡”。那些流亡到安全地带的学者们,他们的后续研究往往带有对故土的追忆与批判的双重性。我们通过分析他们当时的书信往来和未发表的手稿片段,力图还原他们在流散中如何维系学术精神的火种。 第二部分:艺术的抵抗与隐晦的表达(约550字) 艺术领域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官方艺术试图用宏大、僵硬的叙事来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标,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空洞和重复。本书将避开对官方艺术的冗余描述,转而聚焦于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非主流”艺术实践。 绘画与雕塑领域,超现实主义尽管受到打压,但其对潜意识的挖掘和对现实逻辑的颠覆,成为许多艺术家表达反抗的隐晦语言。我们分析一些当时在沙龙中边缘化但私下流传的作品,研究它们如何运用象征主义和错位的手法,来描绘一个“失序的世界”。例如,对于梦境、废墟和异化形象的反复描绘,并非单纯的心理探索,而是对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寓言。 文学方面,小说的叙事结构开始瓦解。传统的线性叙事被跳跃的、意识流的、甚至碎片化的结构所取代。这不是一种风格上的追求,而是对“可信世界”瓦解的结构性反映。通过分析几位重要作家的日记和未完成的草稿,我们发现他们正努力构建一种能够承载历史创伤和个人绝望的新型叙事工具。诗歌则回归到对语言本体的纯粹叩问,试图在“失语”的时代中,寻找最坚硬的词语作为精神的锚点。 音乐界,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冲突加剧。我们不探讨具体的乐曲结构,而是关注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关系。在外部世界一片混乱时,音乐成为最后一片可以严格遵守秩序的净土,但这种秩序本身,却常常被内在的紧张和不协和音所撕裂。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下的日常张力(约550字) 知识分子圈层之外,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重要维度。本书将尝试重建一个“被遗忘的日常”——那些在政治风暴中心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的生活侧写。 我们考察在物资短缺和信息管制下,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是如何发生微妙变化的。家庭结构、邻里关系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反应,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在信息不畅的环境下,口头流传的“非官方新闻”是如何构建起一套平行于官方叙事的信息系统,以及这种民间信息网络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决策和情绪波动的。 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的使用也反映了时代的焦虑。公共广场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变化——从集会和庆典的场所,迅速转变为被严密监控甚至荒废的空间。这种空间意义的转换,直观地反映了社会信任度的下降和个体自由的收缩。 最后,我们将关注“时间感”的异化。对于身处历史转折点的人们而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恐惧交织在一起,使得“当下”被压缩成一个令人窒息的瞬间。人们的活动节奏被打乱,长期的规划变得不可能,生活重心被推向了对短期生存的极致关注。这种时间感的扭曲,是理解当时社会心理状态的关键切入点。 总结: 本书不提供任何明确的结论或预言,它只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1930年代末期欧洲知识与社会光谱中那些复杂、矛盾且深刻的侧影。我们致力于还原那个时代思想交锋的现场感,即在巨变来临前,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生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爾.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
 
  瑞士精神醫學家,「分析心理學」(Analytische Psychologie)的創建者。其與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同為現代深度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的三大先驅。思想博大精深,學貫東西方,一生著作浩繁,其學說包括對「心理類型」的描述,對「集體無意識」的探索,以及把心理視為一種表現在「個體化」過程中的「自我調節系統」,對後世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都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1875年生於瑞士凱斯韋爾(Kesswil),在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學醫,並旁聽法律和哲學課程,1900至1909年於蘇黎世大學(Universität Zürich)附設醫院繼續其學業和研究工作。1905至1913年,擔任蘇黎世大學的講師,1933至1943年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與巴塞爾大學授課。1948年,榮格於蘇黎世邦的庫斯納赫特(Küsnacht)創立榮格學院(C. G. Jung-Institut Zürich),作為分析心理學的人才培育與研究中心,1961年逝於當地。
 
譯者簡介
 
徐碧貞【校閱者、譯者】
 
  臺灣諮商心理師、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師(PSY29148)、榮格分析師。曾任高中輔導教師,獲取美國加州整合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巿Fordham University諮商心理學碩士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譯有《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我的榮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師的生命敘說》(皆由心靈工坊出版)。
 
王一梁(1962-2021)【譯者】
 
  生於上海,美籍華裔作家、散文家、詩人、文學評論家、前《自由寫作》編輯、首屆傾向文學獎獲得者(1996年)。著作有《朋友的智慧》、《薩波卡秋的道路》、《我們到這個世界上是來玩的》、《不自由筆記》、《斯德哥爾摩裸奔記》等。2015年開始在泰國旅居,2021年1月6日,因晚期食道癌於泰北美賽醫院去世。與李毓(白夜)合譯的《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皆由心靈工坊出版)。另有譯本《別了,城堡:哈威爾總統回憶錄》待出版。

图书目录

總序 走向心理分析的源頭.王浩威 
校閱序 走進榮格的釋夢課堂.徐碧貞 
推薦序 夢境抱持兒童原型與內在小孩.李孟潮
英文版註記.索努.山達薩尼(Sonu Shamdasani)
前言. 洛倫茲.榮格(Lorenz Jung)與瑪麗亞.邁耶-格拉斯(Maria Meyer-Grass)
英文版編輯引言
│第一章│ 釋夢的方法 • 榮格教授
│第二章│ 孩子們的夢研討會〔1936/37 冬季課程〕 
│第三章│ 孩子夢的心理學解讀〔1938/39 年冬季課程〕
│第四章│ 從心理學的觀點解讀孩子們的夢〔1939/40 年冬季課程〕
│第五章│ 關於孩子夢的研討會〔1940/1941 冬季課程〕
附錄一 一個男孩的系列夢 
附錄二 參考文獻 
附錄三 索引 
附錄四 榮格作品列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3074
  • 叢書系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608頁 / 14.8 x 21 x 3.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校閱序
 
走進榮格的釋夢課堂
徐碧貞(榮格分析師、諮商心理師)
 
  榮格講授《孩子的夢》系列研討會是在1936年到1940年這段期間。此時他已經從聚焦於內在的「直面無意識」經驗中走出,回到外在世界闡述他的無意識理論。讓榮格從十六年的無意識經驗中走出的關鍵因素,是他與煉金術的交會。從東方與西方的煉金術文本中,榮格的個人經驗得以落實在集體共享的意涵,也讓榮格更加確信個人經驗體現了人類全體及整體歷史沿革。而在接續的十年中,他的著作聚焦在集體無意識及原型的討論,這段期間所完成的論文大多收錄在《榮格全集》第九卷(第一部)中:《原型及集體無意識》(The Archetype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書中各章節詳細討論了母親、重生、孩童及少女等原型,這些原型也呼應了《孩子的夢》系列研討會中所深入探討的夢中原型象徵意象。
 
  從第二年的研討會開始,榮格都會先對學員導論釋夢的方法(收錄在本書的第一章、第四章首篇及第五章首篇),這些導論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摘要榮格對無意識語言、夢及釋夢的觀點。不同於先前已發表的兩篇論文,分別是〈夢心理學的基本面向〉(General Aspects of Dream Psychology,收錄於卷八,發表於1916年)及〈夢境分析的實務運用〉(The practice use of Dream-Analysis,收錄於卷十六,發表於1934年),本書的釋夢概論主要聚焦在擴大法(amplification)的運用。而在研討會的同年(1936年當年),榮格也發表了〈個人夢象徵與煉金術的關係〉(Individual Dream Symbolism in Relation to Alchemy,收錄於卷十二)這篇論文,論文的副標是「針對夢境中作用的無意識歷程的研究」(A Study of the Unconscious Process at Work in Dreams)。榮格在卷首的前言中提到,早年在:
 
  與來自歐洲及美國的被分析者工作中,發現他們的夢境及幻想內容與古代奧祕宗教有著相似及相同的象徵,而這些象徵也出現在神話、民間故事、童話及煉金異教信仰中。(頁v)
 
  這個發現讓榮格構築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以及人類心靈深處的象徵形成動力來源,而透過擴大法分析「某位當代歐洲年輕科學家的系列夢境」(選錄了物理學家鮑利〔Wolfgang Pauli〕的四百個夢境及靈視〔vision〕進行文本平行比對分析),榮格得以有個相對完整的個案研究來佐證他的客觀心靈概念,以及心靈自發朝向整全的自我調節機制。《孩子的夢》系列研討會也是另一個嘗試,聚焦於兒童夢境文本,以探究客觀心靈的作用。之所以選用兒童夢境是因為兒童的心靈更靠近無意識,兒童夢境內容也更加單純。
 
  在〈夢心理學的基本面向〉這篇論文中,榮格從目的論的觀點提出夢的補償功能(compensatory function)及前瞻功能(prospective function)。所謂的補償功能是指:
 
  無意識,被認為是相應於意識的,為意識情境加入先前處在下意識的各式元素,而這些元素因為壓抑或是僅僅只是因為過於微弱而無法達到意識層。(《榮格全集》卷八,段492)
 
  而所謂的前瞻功能則是:
 
  無意識中對於未來意識成就的預期,有時候就像是初步的行動或草圖,又或是預先勾畫的計畫,其象徵內含有時得以勾勒出衝突情境的解方。(《榮格全集》卷八,段493)
 
  就這兩項功能而言,我們可以看見每個夢境或想像所衍生的象徵意象都自帶價值,而非為了滿足某些隱藏的或過往底層的需求。這樣的前瞻功能是必須與個人脈絡維持些許距離才能達成的。我們的習慣是朝向過去溯源的觀點,從歷史脈絡中找尋符合因果律的解釋,但是因果的解釋常會讓我們落入無力感及接受既成事實的被動困境。在《孩子的夢》「系列研討會中所節錄的夢境,有別於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常見的釋夢模式,榮格釋夢的基本假設是『每個夢境或夢境片段在開始時都是未知的,而只有在仔細檢視文本後才能試圖釋夢』」(《榮格全集》卷十二,段48)。從實際面而言,這些夢都不是孩子們本人提供的,而是成年人的童年記憶,我們自然無法再去追問孩子本人當時發生了什麼以及當時的內外在背景脈絡。榮格在研討會中不刻意去探討做夢者的歷史與成長背景,僅有的背景訊息通常只有年紀及性別。
 
  這也讓我想起自己在舊金山榮格學院的臨床實務研討會所經歷的震撼教育。督導分析師通常都會刻意要求提案者先擱置個案的背景資料,讓督導團體的成員們直接進入個案的夢境內容,以各自心中自發流出的聯想回應夢境中的各個象徵意象。這些聯想回應可能是浮上心頭的文字、想法、圖像、感受、身體感覺、記憶等直接聯想,也可以是對於神話、童話、民間傳說、宗教故事、文學、電影、音樂、動畫、藝術、俗/俚/成語等文化連結,透過不斷繞行(circumambulation)的集體共鳴及集體鏡映歷程,象徵意象得以活化,原型意象與場景也得以被看見。例如,在我們的某次個案研討會,所提出的夢境出現了「少女被土匪頭子綁架進入地底」的畫面,透過擴大聯想,我們得以與希臘神話中純真少女(Kore)轉化為地府冥后波瑟芬妮(Persephone)的原型場景相連接,藉由神話文本的分析看見女性心靈的發展歷程,從天真被動的無名少女轉化為擁抱慾望及力量的亡魂導引者。這些擬人化的象徵意象所代表的是心靈內在動力的開展方向,也預示爾後的命運。當波瑟芬妮的原型活化於女性心靈時,揭示出邁向成熟也邁向整合的進程。波瑟芬妮每半年轉換於陽間與陰間的情節,也代表著女性具有能力遊走並中介朝外的自我現實世界及朝內的客觀心靈世界。《孩子的夢》書中有許多案例,讓讀者得以看見心靈的力量是如何在年幼孩童身上起作用,促進各生命階段的開展,而書中以擴大法所帶出的釋夢,意在體現前瞻功能的建構、準備及整合作用。
 
  然而,所有的原型意象都帶有正反對立的意涵,夢中出現的波瑟芬妮也可能從補償的角度揭示做夢者所欠缺及有待發展的方向。榮格認為心靈是自我調節的系統,當出現過分單邊偏頗時就會出現補償或補充的機制,帶出被壓抑的、被分裂的、被忽視的及未知的事物。此時透過詢問「這個夢境意象補償了做夢者的什麼意識態度?」、「這跟做夢者的當下生命及此時此刻有什麼關聯?」我們就能將夢境帶回現實的層面。我們必須明白每個詮釋分析都只是個假設,是我們對於未知文本的試圖理解,在沒有背景脈絡之下所做的詮釋分析都是待驗證的。雖然象徵有集體普世的意涵,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每個夢都有只屬於做夢者的特殊個人意涵,而這樣的個人色彩只能從個人聯想中得到。真正的理解,必須是在分析師與被分析者雙方共同反思及對話的過程中所達到的共識,所以釋夢從來就不是單方面的分析師聯想或是分析師的詮釋。我們很容易會受奧祕的誘惑而過度追尋神話的連結,因而忘了「做夢者」及「為什麼做夢者在此刻會做這個夢」,因此在擴大聯想後,仍須回到個人的此時此刻生命經驗,詢問「這個夢告訴我內在發生了什麼?」「這個意象在我生活中的那個部分作用?讓我想起什麼?感覺像誰?有什麼情緒色彩?反映了我的哪個價值與態度?」「這個意象想告訴我的是什麼?」透過不斷的繞行,從客觀擴大到主觀溯源,然後再透過客觀心靈(無意識)與主觀心靈(意識)的不斷直面對話,夢境的意象就能維持是個活的象徵,這個過程就是榮格所說的使意象「成孕」(bretrachten)。謹以榮格在《靈視:1930-1934研討會筆記》(Visions: Notes of the seminar given in 1930-1934)中針對「成孕」所做的說明作為我們在與夢境意象工作時,期許自身體現的象徵態度:
 
  英文的動詞「檢視」並無法傳達其意涵,而應該使用德文的betrachten一詞,會是更貼切的,意指使之懷孕……假如它懷孕了,那麼可預期的某樣東西就要從中生出;它是活的、它會生產、它會加倍。任何的幻想意象都是如此,我們專注於它,接著我們就發現很難讓那事物安靜下來,它會變得不安、它會轉移、某些事物會被添加在上面或是它自己會加倍;我們讓它填滿鮮活的力量,而它就成孕了。(Jung, 1997, p.661 )

推薦序
 
夢境抱持兒童原型與內在小孩
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榮格此人,與阿德勒、佛洛伊德並稱「精神分析三鼻祖」,因三人開創了精神分析。他又常與拉岡、佛洛伊德並列,被稱「精神分析三巨頭」,因此三人影響廣泛,叱吒風雲,猶如文化界的丘吉爾、羅斯福與史達林。
 
  無論作為「三鼻祖」還是「三巨頭」,榮格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死而不亡,每隔幾年便有新書出版,結果他生前出版了20卷文集,死後至今,也差不多又出了20卷新書。
 
  這些新書大多整理自是其舉辦的研討會紀錄,很多都是以夢為主題。(見附錄1)以前我給人講課,在評價佛洛伊德與榮格時,還說過榮格作品,雖然數量不輸於佛洛伊德,但畢竟沒寫出《夢的解析》那樣偉大的作品,雖然其傳記《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文筆優美遠勝佛洛伊德。但是後來我就後悔了,因為逐漸閱讀到他這些有關夢境研討會的書。這些研討會,向我們展示了榮格對於夢境天才般的理解力,而且往往有一些20卷文集中沒有展現出來的小理論(minor theory)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這一卷《孩子的夢》,也具有這些研討會的共有優點,總結起來,主要有兩點:
 
  其一,語言平易近人。研討會中,榮格有很多口語化的表述,比起20卷文集中那些榮格一個人悶在古堡塔樓中閉關寫出的巨著,沒有那麼晦澀,沒有那麼深奧,不會遇到一個章節中出現四種語言的閱讀障礙。
 
  其二,自由平等。研討會的參與者,大多都是經過榮格本人精選過的,尤其是在瑞士舉行的研討會。這些人和榮格學術水準、臨床經驗大致接近,有些甚至超過榮格。在本書中,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前輩人令人驚歎的分析夢境的能力,特別是書中有畫圖來表示夢境的地方,都值得反覆研讀。
 
  除此之外,這本《孩子的夢》研討會,還有它特別的價值,表現為兩個「小理論」和一個「大理論」。
 
  第一個小理論是夢境的戲劇結構論。榮格在此書中,提出了夢境具有類似「起-承-轉-合」的戲劇結構,而不少與會者都根據這個理論進行了詳細的報告。從今天的觀點來看,出現「起-承-轉-合」的結構的夢者,應該是人格結構不錯,自性化歷程已經開展的個案。(Cunningham & Bradway, 2008)
 
  第二個小理論,是使用了脈輪瑜伽系統來解釋夢境。用脈輪瑜伽作為身心整合的基礎理論,非常遺憾,畢竟沒有發展為榮格學派的「大理論」。只是在身心靈的新靈性領域,它仍然有所發展。我也曾經驚喜地發現,有不少嚴重創傷的個案,當年是瑜伽幫助她們度過那最黑暗的歲月,瑜伽起到了創傷治療穩定化的作用。考慮到華人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既有來自印度的脈輪瑜伽系統,又有來自藏傳佛教的拙火瑜伽和幻輪瑜伽,以榮格的瑜伽心理學為基礎,可能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本書對榮格的「大理論」也有重要貢獻。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它是榮格探索夢理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從本文附錄一的「榮格有關夢研究著作」列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在1934到1941年(59-66歲)期間,是榮格夢理論工作豐碩產出期。榮格的夢理論和他個人的心理發展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可以建立的一個假設是,步入老年的榮格,正在進一步地開展其自性化過程,一方面他正朝向未來走向自性化的「自性圓滿」一面,另一方面,他也通過這些夢境研討會,修復其童年創傷,回頭重走童年被創傷阻攔的「自成一體」之路。(李孟潮,2022;Feldman, 1992)
 
  第二個方面,就是此書為榮格的大理論「兒童原型」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可以說是他1940年發表的優秀作品〈兒童原型的心理〉(The Psychology of Child Archetype)的前奏。如果說心理治療師都是「受傷療癒者」,兒童原型就是治療師們傷口中最深的那一條疤痕,有些治療師完全被兒童原型佔據,徒勞地呼喚人過中年的紅男綠女們認同偉大父親和偉大母親這樣的原型意象,為個案的父母們沒有發展出足夠好的人格面具捶胸頓足。有些治療師異常恐懼兒童原型的啟動,複雜性創傷的爆發,硬生生地把創傷的夢境拉扯到遙遠的異國他鄉,巴不得永遠生活在別處,這個探討會,也有這些的色彩,卡特(Linda Carter)的書評中及時指出了其不足。(Carter, 2008)
 
  作為一種心理基因,兒童原型的表達,引發了「內在小孩」意象,它出現在我們夢中和回憶中。這個研討會,準確地說,是在對夢中的「內在小孩」進行工作。它可以說「內在小孩」工作法這個技術取向的早期文獻。
 
  雖然後榮格學派中的倫敦學派(發展學派),一直在呼籲佛洛伊德、克萊恩和榮格要「無縫結合」(Astor, 2023, Feldman, 1992)。但是一直到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在前蘇聯-東歐解體之時,在前捷克作家昆德拉在一片家國解體的鬱悶中走紅時,才恰好在歐洲和美國,湧現了整合內在小孩和兒童原型的務實工作者:歐洲的代表人物是榮格分析師雅斯培(Kathrin Asper),她研究了夢中的內在小孩以及棄兒情結(Asper, 1992/1993);美國的代表人物則是布萊蕭(John Bradshaw),在他的書裡,第一位感謝的是上帝造物者,第二位感謝的是艾瑞克森、皮亞傑等主流心理學家後,排在第三位就是榮格等人。他也的確既整合了榮格心理學、又整合了精神分析、溝通分析、完型療法,最後還通過引入上帝這個自性原型意象,難怪可以紅極一時。(Bradshaw, 1990)
 
  時至今日,內在小孩工作法已經在創傷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也開始得到學院心理學的關注,比如人類在老年期會喚起內在小孩意象這一現象,也得到了發展心理學的證實(Margareta, S., Kerstin, Ö., Maria P., Catrine K., 2016)。治療師們開始理解,只有識別了兒童原型,收回偉大父親和偉大母親原型投射,才可能做到「放棄幻想愛自己,病分三路愛別人,親情友情和愛情,外在內在到原型」。在自性原型的籠罩下,時間和空間如同蛛網緩慢編織,它賦予每一株益母草那不可缺失的輪迴記憶,兒童原型降臨於窒塞未通的後父權核心家庭,它讓嬰兒學會恐懼兢慎而不敢自安,每一聲嬰兒的哭泣都飽含令人心悸的美,正在教育母親原型,從物情違忤到物情相協所需之事,無非是偉大的母性之美,懸在時間的虛處。被母性佔據的那頭雌性哺乳動物,開始理解家族主義陰影下青年男女的苦難——胸懷不暢則疾生,意氣不舒則訟起,內外間隔則弊成,上下雍阻則亂作。
 
  她開始召喚父親原型的發作,這隻黑猩猩的後代,會在中年期開始探索精神分析,領悟到有些創傷比一壺曲酒更懂放下,欲濟涉險難,需渝變其心,平息其氣安,複即就於命,祛其剛忿欲訟之心。
 
  一直到孤寂把老照片擦亮,這一家子準備接受渙然水解的宿命,在渙散的藝術之中,父母子都熟練於分離-自性化的生命進程,渙以處己即心平,渙以待人則情洽,在通向夢出口的坤方,反覆求解生與死的謎題。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对于学术性质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而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它没有过度美化或现代化的处理,保留了手写记录的那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质感,这反而增强了其作为“笔记”的真实性和即时性。每一页的布局都显得紧凑而充实,显示出记录者在信息捕捉上的专注与效率。我注意到,某些段落似乎有不同笔迹的介入或修改的痕迹,这让我不禁猜测,这些研讨会的内容是否经过了多方人士的整理和转录,每一次修改,是否都代表着对原有观点的某种修正或深化?这种“多重声音”的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声音在讲述历史,而是多个视角共同构筑的复杂图景,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辨析和梳理其中的脉络。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装帧侧重于稳重和内敛,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视觉元素来试图“吸引”读者,这种“反营销”的态度本身就表明了它对自身内容深度的自信。这种低调的处理,反而营造了一种庄严的氛围,仿佛在提醒阅读者:你不是来寻找娱乐的,你是来探寻真理的。而且,从侧边的书脊和纸张的厚度来看,这应该是一本篇幅相当可观的记录汇编,这预示着其内容必然是详尽且深入的,绝非蜻蜓点水式的概述。我更倾向于相信,这种厚重感是对那个时代思想探索者们付出艰辛努力的致敬。它散发出的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价值,适合那些愿意沉下心来,进行深度对话的读者群体。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极其刁钻,选择“研讨会笔记”作为切入点,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研讨会,意味着思想的交锋,是理论走向实践的预备站,也是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生态的微观展现。我期待看到那些在正式出版物中会被精修和美化的观点,在这里以最原始、最未经修饰的状态呈现出来。例如,某个学者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犹豫、自我辩护,甚至是不经意的口误,都可能比最终的定论更有价值,因为它揭示了思想形成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这种对“过程性”历史的捕捉,远比教科书式的总结来得震撼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后门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精英思想的“实验室”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抱有浓厚的兴趣。从这本书的标题——“1936-1940年研讨会笔记”——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我预感,这些笔记中记录的讨论,绝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理论构建,而更可能是身处时代洪流中的知识分子们,如何挣扎着去理解和定义他们所面对的剧变。我特别好奇,在那种高压和不确定性面前,不同学派的观点是如何碰撞、交融乃至激烈的对立的。是关于文化本质的辩论,还是关于国家命运的沉思?那些在会议室里被记录下来的只言片语,究竟折射出当时知识界最核心的焦虑和希望?这种对特定年代“思想现场”的追寻,是我决定阅读这本书的主要驱动力,我期待能从中捕捉到一些被主流史学叙事所忽略的、更为鲜活和真实的思考切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那种复古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闻到旧书店里特有的尘香和墨香。封面上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露着一种严肃而又略带神秘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历史重量。我特地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个安静的位置,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那手写的编号和标注,虽然有些模糊,却仿佛是历史的低语,直接将我拉回了那些研讨会的现场。这种触感上的体验,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记录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思想火花与时代的脉动。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展现了极高的诚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深信这绝非泛泛之作,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