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之美:古籍裡的藏書印記

古籍之美:古籍裡的藏書印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圍東
图书标签:
  • 古籍
  • 藏书印
  • 中国古籍
  • 文化遗产
  • 历史
  • 艺术
  • 书籍
  • 传统文化
  • 印章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藏書印不止在於美觀,可供觀賞而已;亦是讀書人的人生一樂。而這些小小的藏書印中蘊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書藉由藏書印來說明藏書家對書籍的保護,以及其愛書的心境,希望藉助本書能找回讀書、愛書、藏書的原意,進而建立溢滿書香的社會。    

本書特色

  歷代藏書印充分體現了中國文人的典雅情懷,
  鈐蓋于心愛的藏書上,留下千古的印記。
  它為書籍的收藏和流傳鑄造了鮮明的里程碑,
  它是篆刻園裡的一朵奇葩。
沧海遗珠:宋代文人书法中的情感流变与审美趣味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文人书法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质、风格演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世界与审美追求。我们不谈及古籍的装帧形制,不涉猎藏书印鉴的考据流变,而是将全部精力聚焦于那一时期士大夫们如何在笔墨之间,构建起一座座精神的居所,流淌出个体生命最真挚的波澜。 宋代,一个文化上承前启后,思想上活跃激昂的时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士人群体的壮大,书法不再仅仅是书写工具或文辞的载体,它升华为一种直观表达学识、情操与个性的独特媒介。本书将宋代书风的脉络梳理,视为一部流动的“心灵史”。 第一部分:风骨初成——早期宋人的法帖观照与“尚意”的萌芽 本章回溯北宋初年,在“尚法”的唐代余韵尚未完全消退之际,一批具有开创精神的书法家如何开始寻求变革。我们重点分析了“三大家”——苏循、周越、刘有方等人在特定地域性影响下的书写实践。他们的作品中,既保留了对晋唐楷书笔法的敬畏,又开始显露出一种冲破既有规范的冲动。 核心议题集中在“尚意”思想的初步构建。这种“意”,并非指空洞的抒情,而是指书写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它要求书法从外在的形似(法度严谨)转向内在的神似(性情流露)。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早期刻帖与传世墨迹,揭示这种“意”是如何从对法度的轻微“逾矩”中诞生的。例如,对欧阳询、颜真卿笔意吸收的取舍,体现了宋人自我意识的筛选机制。 第二部分:盛世之音——“宋四家”的结构主义与个体书写范式 北宋中期,书法史迎来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巨擘,他们共同奠定了宋代书法的核心面貌。本部分将以近乎“结构主义”的视角,解构这四位大师的书法体系。 苏轼:平淡中的浑厚。苏轼的书法,常被形容为“石压蛤蟆”,这看似粗粝的评价背后,实则蕴含着对拙朴与中和之美的推崇。我们将深入探讨苏轼如何运用“涨墨法”,打破线条的单一性,营造出一种气韵生动、不事雕琢的“文人书卷气”。他的结构,重在均衡而非对等,追求一种内敛的张力。其作品中的笔画处理,往往在提按顿挫之间,流露出对人生际遇的达观与豁达。 黄庭坚:连绵与“机心”的对抗。黄庭坚的书法是结构中最具“动态”的一支。他的长枪大戟、龙蛇飞舞,是对传统结体逻辑的颠覆。本书将侧重分析黄庭坚如何将草书的连带感引入行书、楷书之中,强调“笔断意连”的哲学基础。这种看似“机巧”的连带,实则是其在儒释道思想浸润下,对生命“精微一线”的捕捉与表达。我们细察其点画之间的空间处理,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在墨迹的迷宫中穿梭。 米芾:率真与“风展残云”的瞬间美学。米芾的书法,是宋人“即兴性”的极致体现。他的“刷字”,是对笔墨在宣纸上洇化瞬间的忠实记录。本章侧重于米芾的“审美洁癖”,他如何摒弃旧有的“美”的标准,转而追求“自然天成”的“天真烂漫”。我们将分析米芾对“侧锋”的运用,这种技法如何使他的笔画具有了强烈的方向感和速度感,仿佛是瞬间爆发的情感投影。 蔡襄:典雅的过渡与规范的重塑。蔡襄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楷书和行书的端庄、工整,为后世提供了可循的规范。我们分析他如何在继承唐楷精髓的同时,注入了宋人的开阔气息,使得其作品在严谨中不失温润,是“尚意”思潮在规范领域的早期实践。 第三部分:墨迹中的“愁”与“乐”——情感主题的笔法映射 宋代文人阶层面临着“外儒内道/佛”的精神困境。这种内在的张力,在他们的书写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忧患意识与笔势的沉郁。分析在政治失意、贬谪流放等背景下,书家如何通过加重笔触的力度、拉伸字间的距离(如黄庭坚部分作品),来表达深沉的忧虑和不平之鸣。这里的“沉郁”并非情绪的简单宣泄,而是通过结构上的压抑感来实现的。 闲适与怡然的笔意流淌。对于退休或生活相对安逸的书家,他们的墨迹则呈现出另一种状态。我们探讨如何通过笔画的“松动”、墨色的“润泽”,来展现宋人对田园生活和心灵自由的向往。这种“乐”体现在笔锋的收敛与圆润之中,体现了士人追求的“安顿性”。 第四部分:后宋影响——“院体”的形成与南宋的书风转向 北宋的创新并非没有阻力,南宋时期,书风在宫廷要求(院体)与文人自得(民间)之间产生了分野。 院体书法的规范化。我们研究南宋宫廷对书法风格的“重整旗鼓”,强调技法上的精到与规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北宋“狂放”的一种修正。 南宋文人的坚守与变异。在偏安一隅的背景下,南宋文人,如陆游、辛弃疾等,其书法更具家国情怀的厚重感。他们的笔墨往往带着一种急切的、苍劲的力量,既有对前辈的继承,也融入了对山河破碎的痛惜。 结语:宋代书法——从“写物”到“写我”的艺术革命 全书最终将论证,宋代书法之所以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于它彻底完成了从追求外在“法度”到挖掘内在“性情”的范式转移。宋人的每一笔、每一个结体,都是其学识、修养、甚至当日心境的忠实记录,是文人精神在纸上永恒的留痕。本书力求通过对细微笔法的观察,还原这些“墨迹”背后的完整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圍東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學士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經歷]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助理編輯、編輯
  國家圖書館編輯、編審

  [教職]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專著
  《山中樵傳》
  《宋代類書之研究》
  《走進日治臺灣時代-- 總督府圖書館》
  《宋代「四大書」編纂出版與流傳》
  《古籍之美--  古籍的演變與發展》
  《古籍之美--  古籍文獻典藏與管理》
  《古籍之美--  古籍的版刻》
  《古籍之美--  古籍的插圖版畫》
  期刊論文
  〈日據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日據時代臺灣報紙小史〉、〈日據時期南方資料館之研究〉等六十餘篇論文。     

图书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藏書印的源流與發展

第一節 藏書印的概念
第二節 藏書印的濫觴與產生
第三節 藏書印的發展

第三章 藏書印的類型
第一節 名章印
第二節 閒章印

第四章 官府藏書印記
第一節 皇家及內府藏書印
第二節 藩王藏書印
第三節 地方官府藏書印

第五章 私家藏書印
第一節 唐五代以前私家藏書印
第二節 宋代私家藏書印
第三節 元代私家藏書印
第四節 明清私家藏書印
第五節 藏書家對古籍的珍惜態度

第六章 藏書印的價值

第七章 結語


參考資料
一、圖書
二、期刊論文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14278
  • 叢書系列:悅讀文史
  • 規格:平裝 / 182頁 / 17 x 23 x 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籍是社會進步的階梯。喜歡讀書的古代文人大都愛好藏書,每當購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圖書,為了表達對於書籍的熱愛和珍視之情,會在書冊扉頁簽上自己的名字或鈐上一枚古雅別緻的藏書印,以寄託自己的心緒情趣,亦給後世留下一點溯宗考源的痕跡和書趣,作為書香情趣標誌的藝術品。

  藏書印是公私藏書機構或私人本著不同的動機鈐蓋在藏書上的一種收藏印記,它是在書籍流傳中附著其上而延傳至今的一種圖書閱讀與收藏見證的標識物。某種程度上藏書印是對成型後的古籍的再加工,是獨立於書籍之外的附屬品,是鈐加在書籍上的外來戶,是藏主帶有儀式感的對書籍的認定方式。

  藏書印隨著時代的發展,超越了名號印單一的形式,一躍成為印文意蘊深刻、形制豐富多彩的藝術品。藏主對藏書印的使用已不滿足於留存姓氏,而是熱衷於通過藏書印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追求,渴盼將更多的個人生命印記留痕紙頁。讀印識人。眾多個性化凝聚著藏主卓見與厚望的藏書印,是先賢留給後世的寶貴遺產。

  我國古代圖籍在卷端、目錄、序言頁上常常鈐蓋著一枚或數枚藏書印,這些鐫刻精緻的藏書印朱墨燦然、古色古香,具有重要的藝術鑒賞價值,在古籍文獻學上也是重要的參考憑證。在版本學方面,藏書印是鑒定版本的重要依據,在藏書史方面,藉助藏書印我們可以瞭解一部書的遞藏源流,可以說藏書印是我們獲知一部古籍收藏、校讀、鑒賞的印記。

  藏書印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圖書的主人用以表示圖書所有權或表達自己個性愛好而鈐於書上的一種印簽標記,一般鈐在書前或書後。在自己收藏的書籍上蓋上一枚古雅別致的印章,其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的藏書印是北京圖書館所藏的南北朝寫本《雜阿毗曇心論》卷中所鈐「永興郡印」朱文方形官印,距今已有1500 多年。至唐太宗李世民使用自己寫的「貞觀」兩字的連珠印藏書印章,到宋太宗時,「秘閣圖書」成為當時的專門收藏印鑑,藏書印的刻制和使用已蔚然成風。明清時期,私人藏書大盛,藏書印的使用亦更為普遍。藏書印成為中國藏書文化的獨特風景,具有極其深蘊的文化內涵。

  我國古代的許多藏書家,都懷有了不起的理想及抱負。他們對於經文閱讀或收藏的善本典籍,有留下印記引以為證的習慣,這也構成中國古代典籍常見有藏書印記的一大特色。他們不但延續了歷史的生命,也對知識文化的推展,作了偉大的貢獻。藏書印的種類、形制與風格包羅萬象,並無一定的準則,完全依藏書家個人的喜惡與品味而定。隨著紙本與雕版印刷的興起,藏書印記由唐代偶有所見,至明清之際蔚為風氣,廣受藏書家的喜愛。這些藏書章不止在於美觀,可供觀賞而已;而是這些小小的藏書章裡蘊藏著感人的故事。本書以善本古籍裡的藏書印記為主要探討的對象,並藉由藏書印記來說明藏書家對書籍的保護,以及藏書家愛書的心境,希望藉助本書能找回讀書、愛書、藏書的原意,進而建立溢滿書香的社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简直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私人导览。我通常对这种“考据型”的读物会比较敬而远之,总觉得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他似乎深谙如何将严谨的学术观察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比如,书中介绍几方清代藏书印时,不是干巴巴地罗列印文,而是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猜测这位收藏家为何会选择特定的题材入印,这背后反映的是他怎样的精神追求,与他收藏的那些孤本珍籍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我尤其喜欢他/她对“鉴藏家”心理的捕捉。那种对书籍的占有欲、对知识的敬畏感,以及通过印章来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微妙心理活动,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想象着那位前人,在烛火摇曳中,郑重地将自己的印章钤盖在心爱的书页上,那一刻,他与书、与知识建立了一种永恒的连接。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亚于你亲自去故宫或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部走一遭,因为它将那些高高在上的“珍贵”变得可亲、可感、有血有肉。

评分

这本《古籍之美:古籍裡的藏書印記》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于旧书气息的“老派”阅读者量身定做的!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闻着那种特有的、混合着纸张陈旧感和墨香的复合气味,就已经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堆满了线装书的古旧书房里。封面设计得极其雅致,那种低调的素雅和细微的纹理处理,让人感觉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文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上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入微。他/她似乎对每一枚印章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某某藏书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位藏书人的人生轨迹、当时的文化风尚,甚至是印章本身的艺术价值。比如,书中对某位明代士人藏书印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这是他的标记”,而是结合了当时文人圈的审美情趣和官场沉浮来解读,让人读来拍案叫绝。那些关于印泥色彩的微妙差异、钤印位置的讲究,甚至是如何通过印泥的干湿来判断书籍的流转历史,都被描绘得活灵活现。这种细腻到令人心折的笔触,让我深刻体会到,古籍上的每一个痕迹,都是时间留下的温柔耳语,而不是简单的“污损”。对于任何想从书本的“皮相”里窥探历史的深度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本身就值得单独拿出来夸赞一番。现如今的出版物,很多都追求快餐式的视觉冲击,但《古籍之美》选择了沉静、内敛的风格,这与它的主题完美契合。内页用纸的选择,那种微微泛黄却质地坚韧的纸张,让人联想到旧时的手抄本。更绝的是,书中对那些印章图像的复刻,清晰度极高,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即便是印章边缘的轻微残缺、朱砂印泥渗透到纸纤维中的细微纹路,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提供了极佳的视觉参考。我常常把书翻到某个介绍特定藏书楼印章的章节,然后闭上眼睛,试着去感受那种印记带来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在描述中,总会巧妙地穿插一些关于篆刻艺术本身的知识点,比如“朱文与白文的象征意义”、“九叠篆的复杂性”,既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又不会让人感觉突兀。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咄咄逼人,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温和地分享他毕生所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符号和文人情趣产生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拥有”的意义。我们现在谈论收藏,往往聚焦于市场价值或者稀有程度,但这本书聚焦的“藏书印”,却是关于“传承”和“情感依附”的载体。那些印章,很多都蕴含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或是对某种哲学思想的终身信奉。作者挖掘的那些印章背后的故事,往往比书籍本身的故事还要曲折动人。我记得有一章讲到一方流落至民间的印章,其主人身份几经更迭,印章本身也经历了磨损、重刻,但每一次钤印,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这让我反思,我们今天在电子设备上留下的“数字足迹”,是否也能如同这些实体印章一样,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个人情感?这本书的力量就在于,它让我们从冰冷的文献符号中走出来,看到了古人与书本之间那种近乎于“灵魂契合”的亲密关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珍贵,不在于书的年代有多久,而在于它被怎样用心对待过,被谁温柔地守护过。

评分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沉浸”。我不是一个对古籍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具备亲和力,作者仿佛在和你面对面聊天,语气亲切却又不失学者的严谨。他/她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藏书印进行巧妙的串联对比,让你在比较中体会到审美的流变。比如,对比南方士绅的含蓄内敛与北方藏书家的豪迈奔放,仅仅通过印章的字体、布局和印泥的使用习惯就能窥见一斑。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文化现象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读完后,我立马去翻检了我家里那些旧书,虽然大多是现代出版物,但也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看似随意的批注或夹页,试图从中解读出前任读者的心绪。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古籍印章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深阅读”的“心法”。它教会我,阅读,不只是信息的接收,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确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