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精神科普書
身為精神科醫師,每天在診間不外乎是傾聽及盡可能的給予專業意見,但不得不承認,在緊湊的門診時段內,有時眞的不容易做到好好的「聽個案說」,再慢慢的「對個案說」。當然,好好聽個案說是必須也是無法省略的環節,而慢慢的「對個案說」又分為,同理回應個案的部分,以及基本的疾病概念說明加上治療相關的解釋。衛教性質的內容想來枯燥,也往往不是個案心中最想聽醫師說明的部分,但如何將個案實際上面臨且在意的情境,結合相關的衛教知識,用個案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淸楚,絕對是個案是否能順利接受治療的關鍵。
但說實在的,來就診的個案往往是帶著焦慮不安、憂鬱低落的心情,抑或是長時間的睡眠困擾而來。這種情況下,大腦其實不容易一次接收和處理太多的訊息,即使醫師想要努力的把重要訊息慢慢的說給個案聽,個案也未必能完全接收理解,更遑論如果醫師是以2倍速的方式在說明訊息量龐大的衛教內容,個案可能會感到更多的挫折或困惑。
為了避免一次說太多嚇跑個案,阿柏醫師的系列書籍,包含《失眠關鍵50問》、《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及《睡覺也需要練習》一直是我時常推薦個案可以入手的書籍。每一本都是易讀、好懂,又知識量滿滿的好書。
或許你不曾想過自己需要到身心科就醫,但你一定有過生命中大大小小令你焦慮不安的場景。這次阿柏醫師和謝季玲醫師強強聯手,推出了最新的《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跳脫乏味無趣的衛教知識說明,利用生活中各種熟悉的場景引導讀者練習察覺自己的情緒脈絡。透過各種突破盲點的提問,詼諧又一針見血,讀來眞的有一種「對耶,我怎麼沒有這麼想過」的醍醐灌頂之感。
各種常見的焦慮情境,從自身到工作情境及親密關係,又從關係議題回歸到自身的情緒脈絡。讓身處不同生命階段的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兩位醫師藉由簡單又淸晰的分析路徑,手把手的引導讀者釐淸自己的情緒脈絡,讓一個個混亂又心煩的場景,逐漸變得淸晰,並且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及各種練習技巧。每一個章節段落都會有「阿柏醫師溫馨提醒」,讓讀者能更快速的抓到文中的精華。
生命中的焦慮或許不會完全消失,但我們可以學習與自身情緒共處的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緒脈絡,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不被焦慮的情緒給淹沒。讓我們學習安放自己情緒的方式,並且找到屬於自己最自在的狀態。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醫師
蔡佩蓁
推薦序二
從錯誤的認知中重新跟自己相處
這是兩位我認為很棒的醫師為了幫助個案與民眾而寫下的一本書,我相信讀者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能對各種身心科常見的問題有更深的認識與理解。這本書的作者彙整非常完整的身心科常見疑問與迷思,提供非常淸楚好懂的說明。書中透過插畫的方式,簡明扼要的解釋每個主題,讓讀者即便尙未能細讀,光看圖解也能理解主要重點。
作者在書中運用簡單好懂的譬喻來解釋,情緒投射對想法與生活的影響,並提出許多包含例證的具體解說,相信能讓讀者對於情緒的覺察有更多的認識。書中的觀點,相信是很多身心科醫師的臨床體悟,也是不斷絮絮叨叨對個案說的,那就是,不論是焦慮還是憂鬱,都只是情緒「感冒」了。而這「感冒病」的背後,是由於我們擁有錯誤的自我認知、錯誤的行為習慣、錯誤的自我相處模式。而解藥,就是重新建立起正確的系統,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認可自己。這本書應能幫助讀者從錯誤的認知中重新跟自己相處,溫柔的對待自己。
另外作者也在書中介紹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焦慮,如:對身體的焦慮、關係中的焦慮、家庭的焦慮,並且提出了許多非常實用和淸晰的方法來處理這些焦慮。讀者可試著在書中找到許多緩解焦慮的有效建議,正如書中所陳述的,焦慮或許並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找到與之共存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說,改變焦慮最好的方法是調整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正在想的內容。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焦慮能夠一天比一天少一點,那麼或許從今天開始,你可以調整自己面對焦慮的行為,慢慢地,找到情緒的平衡點。
書中關於陪伴者的部分也非常適合身心個案的家屬閱讀,希望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在面對身邊親友經歷各種情緒與生命困頓時,更願意擔任起陪伴者的角色,試著理解地、溫柔地照顧著其他人,也更多點同理。
希望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管你經歷多少生命的苦痛與哀傷,都能從作者的文字裡找回對生命的美好品味,讓本書共鳴你的焦慮憂傷,用文字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本書,能給覺得獨自對抗世界的你,多走一天的力量,並用更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我們雖然總是無法避開生命中的沉重與無奈,但卻可以選擇如何對待自己與生命的態度。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新竹醫院身心科醫師
鄭映芝
林佩芸序
當精神科遇到法律
本身為法律系畢業背景,目前從事法律實務工作,日常的工作不外乎是聆聽及參與民眾大大小小的糾紛,並盡可能協助在法律的框架下給予一個判斷。但每件事不一定眞的都有標準答案,也並非總是非黑即白,各自立場不同,解讀事情的角度就不盡相同,就算得到法律面的判決結果,心中的煩憂也不一定能煙消雲散。來到這裡的人,似乎都是因為紛爭無法解決,希望能藉由公正的第三方給予一個仲裁或判斷,但法律的效果有其邊界,眞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了解自己眞正在乎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工作、學校、家庭、愛情、親子關係,身處在複雜的社會結構中,面對各種紛擾的情緒及各式各樣的資訊,焦慮的情緒似乎非常容易在心頭縈繞不去,但情緒其實就是大腦對於事物的反應,焦慮或開心都是一種基於過去生活經驗所以產生的反應。
本書借重兩位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的專業,介紹了焦慮等情緒的常見成因,並佐以諮商時所遇到的個案分享,以輕鬆好讀的文字匯集成本書。我雖非精神醫學專業,但工作上卻經常面對濃烈的負面情緒,身為本書作者中唯一不具備專業精神醫學背景的門外漢(笑),想利用書裡面的幾個篇幅與各位讀者分享自己對於情緒的淺見,並希望可以跟各位讀者站在同一角度,試著了解各種情緒的成因並面對它們。
期許我們都能在紛亂的生活裡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夠從容的與自己相處,包含情緒及每一個部分的自己。
林佩芸
謝季玲醫師序
自我洞察、關係處理,才能跳脫情緒惡性循環
很榮幸受到劉醫師的邀請,讓我在本書分享自己的一些淺見。
在診間遇見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們,除了探索造成他們困擾的主訴症狀,前置的背景脈絡也需要被好好地看見。看見情緒與想法的關聯,摸索出想法與行為模式如何互相影響,提升了對自我的洞察,我們才有機會嘗試跳脫反覆帶來困擾的惡性循環。
焦慮症狀確實令人不適,但我們也不妨把焦慮感受看作大腦給我們的一種「提醒」─提示我們需要改變、需要喘息,需要從習以為常、日復一日的生活裡做出調整。我小小獻醜的五篇文章,談的不外是「關係」,卻也是透過處遇人際關係探討我們如何聚焦在自己能夠採取的具體行動。
從尋找伴侶,我們看見如何檢視自己的需求、滿足需求,也學習親密關係的生命週期,並認知自己在關係中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照顧對方的責任;然後借用小故事做引子,闡述健康的溝通技巧,也希望讀者牢記於心,處處受用;再探討親密關係出現裂痕時,以臨床的觀察歸納出可能的心理狀態變化,並重申照顧自己是恆常不變的首要任務;也分享從社會習俗與傳統文化的觀點,理解家庭角色扮演和關照個人需求皆有其必要。
以上所觸及的是診間日常所見,也希望拙作可以為讀者帶來開始觀照自我、正視焦慮,並且賦予自己改變契機的可能。
祝福大家,看見焦慮的同時也對自己溫柔以待。
柏樂診所主任醫師
謝季玲
劉貞柏醫師序
改善失眠第四部曲──大腦睡了沒?
我的第一本書《睡眠關鍵50問》解答失眠焦慮民眾的問題,第三本書《睡覺也需要練習》裡面,我列出步驟與方法,從五大層面鍛鍊大腦潛意識來強化正念,讓心靈變健康!
第二本書《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透過解析,幫助徬徨無措的父母,父母能量足了,孩子自然有機會改善行為問題。
本書是我的第四本書,《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從腦科學角度剖析大腦與情緒的關係,另從心理層面剖析焦慮來源,包括生活、工作、人際、家庭等。也許我們無法透過分析讓這些焦慮跟壓力完全消失,但卻可以因此增加心靈潛意識對這些失眠焦慮的抵抗力!
為了讓親子有機會一起翻閱這本書,書中配有我手繪創作的「歡樂森林」動物角色。部分圖案摘錄自第三本書《睡覺也需要練習》的黑白稿插圖。繪製插圖的過程也讓我在繁忙之餘舒壓療癒,推薦給大家。
《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的共同作者謝季玲醫師,是長期合作的夥伴,也是柏樂診所的主任醫師。她將看診經驗跟心理治療的深厚功力融合在文章中,帶給我很大啟發。另一位共同作者林佩芸,成大法律系畢業,是我家族的優秀成
員,在本職之外偶爾協助我撰寫心理衛教的相關文章,內容豐富有趣。從她們年輕一代的視野剖析,常帶給我不同的角度思考。
我常在夜深人靜的片刻整理書稿,平和的氣溫,沉澱的氣氛;又或是寧靜的午後,和煦舒適。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可愛淡定的老貓「喵喵」陪伴著我,待在同一空間內平靜地彼此相處,牠待在窗邊小桌上好奇地睜大眼睛看著外頭,安靜無聲,慢慢瞇上眼睛就呼嚕打瞌睡。我整理桌上資料,時而轉頭看看牠,摸貓吸貓,光如此便能給我許多溫暖能量跟微笑回憶。
承接這一大段過往美好,希望透過本書,也能傳達這樣的能量跟氣氛給大家。
柏樂診所/雅歌身心診所院長
劉貞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