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子健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王安石
  • 新政
  • 政治改革
  • 经济史
  • 社会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宋朝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外宋史名家劉子健成名力作,繁體中文版首度推出
士大夫政治研究典範之作,集王安石變法研究之大成
以卓越洞察力,勾勒出「宋代中國的改革」簡明全景
 
  本書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闡釋了王安石變法的重點及其失敗的原因。全書以王安石變法為主線,將北宋中後期的歷史分為變法、反變法和後變法三個階段,完整地敘述了北宋後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變。
 
推廣重點
 
  1. 劉子健成名作
  虞雲國長篇導讀,鄧小南趙冬梅力薦
 
  2. 士大夫政治研究
  批判性融匯既有海內外研究成果
 
  3. 政治體制改革
  發掘王安石新政之新面相
 
編輯推薦
 
  1. 海外宋史領軍人物劉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雲國長篇導讀,鄧小南、趙冬梅傾情推薦;
 
  2. 首開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風氣,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學術典範之作,重審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問傳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底層邏輯;
 
  3. 批判性地融匯現代中國與日本學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變法研究之大成,從政治思想、官僚行為、政府運作發掘尚未凸顯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名人推薦
 
  本書是宋史學界的典範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僅是理解宋代歷史的關鍵,也是影響近世中國的重要紐結。作者以白描筆法提綱挈領地勾勒出「宋代中國的改革」之簡明全景,舉重若輕地提煉出特定時代具有根本性質的議題,體現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視政治性、結構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闡釋收放自如,其深廣的觀察視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簡捷的表述方式,無不予人以深刻啟發。——鄧小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譯介一本發表於半個世紀以前、用英文寫就、面向英文學術世界的王安石變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嗎?有!劉子健先生是迄今為止我所認識的最具學術企圖心的中國古代史研究者,他試圖以宋代歷史為個案,向社會科學提供可以啟發思考的「理論概括」,比如在這本書裡,你會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論,他對集權與專制主義關係、國家利益與社會各階層關係的思考,而所有這些都建立在對歷史事實的梳理之上。從劉先生的論述出發,研究可以繼續深入,讀者可以共同思考。——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所有對中國改革運動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甚或專家都應將其作為他們首要的導遊。——柯睿格(E.A.Kracke,芝加哥大學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避开了“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这一主题,内容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古蜀文明的迷踪: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时代之谜》 作者: 李鸿飞 出版社: 华夏考古文库 装帧: 精装 字数: 约 65 万字 出版时间: 2022 年 10 月 --- 导言: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巴蜀的辉煌 本书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古蜀文明。不同于中原王朝的线性发展叙事,古蜀文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神秘的宗教信仰和高度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划出了一个极其亮眼却又充满谜团的区域。本书旨在通过系统梳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结合对出土器物的精细化分析,尝试构建一个更为清晰、更具说服力的古蜀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及其最终消亡或融合的复杂历史图景。 我们试图超越以往将古蜀视为“孤立”或“蛮荒”的刻板印象,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史前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它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与张力。 第一部分:三星堆的惊世启示——青铜神权世界的构建 本书的基石部分,是对三星堆遗址的深度解读。我们详细回顾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历次重大发掘的成果,特别是祭祀坑中出土的那些令人震撼的文物。 一、象牙、金器与权力的象征 重点分析了三星堆出土的巨大象牙和黄金面具的制作工艺、材料来源及其在社会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对金杖上图纹的符号学解读,我们探讨了古蜀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统治模式。金杖并非简单的权杖,它可能是连接人界与神界的媒介,其复杂的纹饰可能蕴含着早期对宇宙观和自然力的认知。同时,对这些原材料——黄金、象牙的跨区域贸易链条进行了推演,初步勾勒出三星堆时期活跃的西南丝绸之路雏形。 二、青铜群像的哲学意涵 三星堆最具标志性的莫过于那些造型奇特的青铜人像、神树和神兽。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这些青铜雕塑的造型逻辑。例如,那些高耸的、比例夸张的青铜神人像,其“伸出双手”的姿态,是否代表着对天神的沟通或祈求?青铜神树的层层结构,又是否模拟了古蜀人心中“天地交合”的宇宙图景?我们引入了对古蜀宗教仪式的想象性重构,力求还原这些祭祀场景的庄严与神秘。 三、失落的技术与器物比较 详细比对了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商代青铜器的技术差异和文化影响。三星堆的铸造技术,尤其是在大型立人像和面具的整体范铸方面,展现出高超的群体协作能力。书中对比了“饕餮纹”在中原与三星堆的变异,指出古蜀在吸收外来元素时,如何将其彻底本土化,形成其特有的“怪诞美学”。 第二部分:金沙的辉煌过渡——从神庙到都城的演变 在三星堆文明似乎在一夜之间式微之后,金沙遗址的发现标志着古蜀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成熟的都城阶段。本书将金沙视为三星堆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和转型者。 一、“太阳神鸟”的文化解码 本书深入分析了金沙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太阳神鸟”金饰。与三星堆的威严神权相比,金沙的风格更为精致和内敛。太阳神鸟的四只神鸟围绕太阳的结构,体现了对时间、季节更精确的掌控和对“日”的崇拜。我们认为,金沙的王权似乎正试图从神授走向世俗化管理,并开始构建更稳定的国家形态。 二、玉石器的复兴与精细化管理 在金沙,玉器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书中系统梳理了出土的各种玉琮、玉璧和玉璋,这些礼器与中原的“六器”有所区别,但同样强调了等级和秩序。我们重点分析了金沙的丧葬习俗变化,通过对贵族墓葬中陪葬品的数量和种类对比,推测了社会阶层固化的程度。 三、城市布局与环境适应 金沙遗址揭示了早期城市规划的痕迹,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和建筑基础方面的成就。通过对遗址堆积层的分析,探讨了古蜀人在多雨冲积平原上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工程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岷江水患的挑战。 第三部分:未解之谜与文化消亡的假说 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梳理并探讨围绕古蜀文明的几大核心未解之谜。 一、“失踪”的文字与青铜铭文的困境 尽管出土了大量的器物,但古蜀文明至今未发现成熟的文字系统。我们梳理了所有可能被视为文字符号的刻画符号,并将其与巴蜀印章、符号进行比较,分析了当前几种关于古蜀文字起源和形态的主流学说,指出文字失载对历史重构带来的巨大挑战。 二、灾变论与“让位”的推测 对于三星堆突然衰落的原因,学界争议颇多。本书详细对比了“洪水/地震灾变论”和“内部冲突/外部征服论”的证据链。我们倾向于认为,古蜀文明并非简单地被消灭,而是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结构调整下,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文化转型,最终以金沙为代表的新中心取代了旧的祭祀中心。 三、与周朝的互动关系 我们通过对金沙出土器物上可能受周文化影响的痕迹的考证,试图界定古蜀文明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保持独立地位,还是逐步被纳入中原的“天下”秩序之中。书籍结尾处,探讨了古蜀文明的基因如何通过后来的蜀国、秦汉时期的融合,继续流淌在四川人民的文化血脉之中。 --- 本书特色: 全景式梳理: 整合了近十年内所有重要的田野考古报告和新的实验室分析数据。 跨学科视野: 结合了考古学、人类学、材料科学和符号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 高清图版: 附录收录了大量珍贵文物的高清细节图,便于读者直观理解器物之美与工艺之精妙。 《古蜀文明的迷踪》不仅是一部考古报告的汇编,更是一部尝试触摸早期中国西南腹地磅礴而神秘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之作。它邀请读者一同站在历史的河流边,共同面对那些沉默了数千年的巨大青铜面具,去探寻一个光辉灿烂却又戛然而止的古代王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子健(1919—1993)
 
  曾就讀於清華大學、燕京大學,1948年赴美。20世紀50年代,研究重心轉向宋史。1960年,入斯坦福大學任教。1965年,入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美國宋史研究的頂級學者,促進國際宋史交流的領袖人物,對突破國家與民族界限的國際性學術合作卓有貢獻。
 
  主要專著有《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兩宋史研究彙編》等。
 
譯者簡介
 
張鈺翰
 
  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參與整理《王安石全集》等,在《新宋學》《新經學》《周易研究》《文匯學人》等報刊發表文章若干。
 

图书目录

序(楊聯陞) / i
自序 / iii
第一章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簡述 / 001
第二章闡釋的問題 / 015
對先行闡釋的評價 / 017
當前的再評價及其參考框架 / 025
第三章王安石與北宋的政治思想 / 031
早期新儒學的多元化 / 033
變法派與保守主義者的分歧 / 041
王安石的政治與經濟理論 / 054
實踐中的王安石的理論 / 068
第四章新政與官僚的行為 / 77
低於儒家標準的官僚行為 / 079
王安石與官僚的各種類型 / 093
第五章新政與政府運作 / 105
吏役次官僚制 / 107
中央集權與同一性 / 112
專制主義 / 118
第六章為地方政府服役:個案研究 / 127
新政前的役法 / 130
關於募役法的爭論 / 133
從募役法看新政的重要特點 / 140
結論 / 145
參考文獻 / 148
索引 / 158
導讀劉子健及其《宋代中國的改革》(虞雲國) / 163
譯後記 / 22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812325
  • 叢書系列:文史中國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7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行文的古朴典雅所吸引,那是一种沉静、内敛却蕴含强大力量的文字风格。它不像有些史学著作那样追求宏大叙事或戏剧性冲突,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于工笔画的精细描摹,尤其是在对官僚机构运行机制的梳理上,展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近乎偏执的严谨。每一次提到某个具体的法令条文或财政数字,都能感觉到作者是经过了无数次文书比对和数据验证的。这种踏实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我而言,阅读它更像是一场严谨的学术训练,而不是轻松的消遣。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尤其值得称道,它超越了简单的“谁对谁错”的评判,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时势造英雄”抑或是“英雄造时势”的永恒命题上。如果你追求的是教科书式的清晰脉络和明确结论,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但若你钟情于探究历史决策的“为什么”和“如何是”,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极其丰富的资料宝库。它不喧哗,但力量深沉。

评分

这部著作给我的最深印象,在于它对“失败”的重新定义和审视。在很多通俗的历史读物中,对这类重大改革往往简单归结于“失势下台”或“政策夭折”,但在本书的笔下,改革的遗产和影响被赋予了更长远、更隐性的意义。作者似乎在暗示,即使是眼见为实的“失败”,其对后续政治生态和制度文化的塑造,也可能比短期内的“成功”更为深远和持久。这种对历史成果的“后见之明”的处理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书中对于改革政策在执行层面所遭遇的社会惯性、技术瓶颈以及地方精英的抵制,描绘得极其写实,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它迫使我们承认,历史的进步往往是螺旋上升的,充满了反复和回溯。读罢全书,我没有感到一种尘埃落定的释然,反而被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敬畏所笼罩,深知每一个重大的历史选择,背后都承载着难以估量的沉重代价和无形的馈赠。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宋代的官制和儒家思想流派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否则在某些关于“义理”与“利害”的辩论中,可能会感到吃力。然而,一旦你跨过了初期的适应期,其带来的思想回馈是爆炸性的。作者在论述改革思想的演变时,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他并没有将改革者视为单一的、铁板一块的群体,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了阵营内部的谱系和派系间的微妙互动。书中对“旧党”和“新进”之间的意识形态分野,阐述得尤为透彻,这种对思想流变的捕捉,远比记录事件本身来得重要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在讲“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人们为什么会那样想”。这种对思想史的深耕,让这部作品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普适性,我们从中看到的,其实是关于效率与公平、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的博弈,这对于任何身处变革时代的思考者来说,都极具启发意义。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视角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没有把自己仅仅定位成历史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位深入历史现场的观察家。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年代堆砌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那些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背后的复杂人性。尤其对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心态描写,入木三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在“变”与“不变”之间的挣扎,那种既渴望革新又害怕失序的矛盾心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对社会结构的剖析也相当精妙,它不仅仅关注到朝廷上的风云变幻,更着眼于这些自上而下的政策是如何在地方基层产生涟漪效应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深入,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好”或“坏”的论断,而是将决策的背景、实施的阻力、以及最终的意外后果,层层剥开,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种处理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那场关乎国运的辩论之中。对于想了解宋代政治哲学如何影响实际操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多维度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打破常规的结构安排。作者似乎刻意避开了传统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选择了一条以“主题”串联起“时间线”的路径。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历史的某些侧面被放大和凸显,而另一些则被暂时置于幕后,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张力。例如,对某一特定财政工具的反复深入分析,让读者得以窥见宋代政府在资源调配上的精巧与困境,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研读一部古代的金融案例分析报告。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官方文献的解读上,还穿插了大量私人信札和地方志的引述,这使得冰冷的制度叙事瞬间有了温度,那些鲜活的个体声音,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切肤之痛或微小希望。这种多层次的文本交织,使得对该时期的理解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不再是扁平化的“改革成功”或“改革失败”的标签,而是充满张力的历史进程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