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失靈?業績下滑、顧客變心、廣告成效不彰……,代表你從源頭就做錯!5D框架教你考量整體,成功變現

大數據失靈?業績下滑、顧客變心、廣告成效不彰……,代表你從源頭就做錯!5D框架教你考量整體,成功變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木田浩理
图书标签:
  • 大数据
  • 营销
  • 商业策略
  • 数据分析
  • 业绩增长
  • 客户关系
  • 广告
  • 决策框架
  • 5D框架
  • 数字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Fortune》500大企業、
∖日本知名跨國金融集團的實戰指南∕
 
企業趨之若鶩的大數據分析,
真的解決了你的需求嗎?
或者,反而讓你陷入盲點?
 
  ★為什麼越分析越失焦?
  數據科學是為了解決問題,
  但錯誤的決策通常都源於一連串的分析、解讀,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其實,大數據分析沒那麼神奇,說穿了不過是一種精神,
  方向對了,可應用的面向相當廣闊。
  本書教你用5D框架建立正確思維,打造獲利方程式。
 
  1.Demand(需求)
  開始分析作業前,請先「定義」需要解開的難題為何。舉例來說,喝慣A牌啤酒的消費者,忽然轉投向B牌的懷抱,業者想知道的是,如何提高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率,但你卻一味研究起轉換率……。當心!像這樣在起點就跑錯了方向,又如何能成功抵達終點。
 
  2.Design(設計)
  也就是描繪輪廓:計算→視覺化報告→假說驗證→預測建模。以手搖飲料店為例,從消費金額、年齡層與性別,可推敲出商業現場的實際狀況;而驗證不同的假說(例如A:男性的消費單價較高/B:女性的消費頻率較高),也會發展出不同的決策模式。
 
  3.Data(資料)
  資料量大,不代表具備絕對優勢,與其聚焦在屬性資料,不如也蒐集「行為資料」。假設分析超商洋芋片的購買狀況,得出40~49歲女性是消費主力,是否可做出她們是目標客群的判斷,因而以輕熟女喜愛的口味為強銷目標?那如果真正的客群其實是兒童(媽媽買給孩子)呢?策略無疑大翻轉。這並不代表數據無用,而是此份消費紀錄不適合做為分析素材(不夠完善)。
 
  4.Develop(開發)
  商品叫好卻不叫座,矛頭該指向哪裡?廣告投放在符合目標客群的媒體上,但卻回應率低迷,甚至給人CP值不高的印象?明明使用了AI自動分析工具,得出精準度極高的預測結果,卻還是搞不清楚什麼因素才有助提高營業額?這表示你的考量尚缺全面性,突破開發困境就要利用「三力」,眉角都在本書裡。
 
  5.Deploy(部署)
  資料分析的結果要能「活用於現場」,讓人完整消化後「展開行動」,才有價值可言。分析人員要能以第一線銷售人員的觀點看待事物,並且共享資源。當團隊成員將框架化為共通語言時,才能確認內容是否具有說服力,並提供建議,為團隊打造好的循環。
 
  商業世界瞬息萬變,數位化浪潮勢不可擋,
  重點不在分析技術,而是「解決需求」!
  因此,你不需要成為資料科學家,但務必懂一點資料分析。
  本書從源頭為你建立正確思維,讓資料成為溝通橋梁,助你成功變現。 
 
專業推薦
 
  彭其捷|資料視覺化專家  
跨界破局:數據驅動的營運再造與未來策略藍圖 深度解析當代企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提供一套從根本上重塑思維、優化流程、實現持續增長的實戰指南。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僅僅依賴歷史數據或既有模式已不足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市場波動。本書聚焦於當前企業在市場趨勢、顧客洞察、內部效能以及價值轉化方面遭遇的深層次瓶頸,提出一套超越單點優化的系統性解決方案。這不是一本關於特定技術工具的指南,而是一部關於如何建構一套具備前瞻性、適應性和強大變現能力的企業營運體系的理論與實踐寶典。 第一部分:洞察迷霧——當前商業環境的結構性誤區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當代企業普遍存在的幾種認知偏差與戰略短視,這些偏差往往是導致績效停滯甚至倒退的根源。 一、線性思維的陷阱與邊際效益遞減: 許多企業習慣於將過去的成功經驗等同於未來的必然路徑。當市場進入非線性增長階段,過度依賴對既有客戶的「加碼投入」,而非「拓展邊界」,將導致投入產出比急劇下降。我們探討如何識別「舊有飛輪」的磨損跡象,並強調當「邊際成本」開始超越「邊際收益」時,必須果斷啟動戰略轉向。 二、單維度指標的誤導性: 企業過分關注單一的「北極星指標」(如營收增長率或點擊率),卻忽略了構成這些指標背後的複雜交互關係。本書詳細闡述了「虛榮指標」與「驅動指標」的區別,並警示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數據背後可能隱藏著客戶滿意度的急劇下滑或隱性成本的激增。我們將剖析供應鏈中游的效率黑洞,以及研發階段的「功能堆砌症」,這些都屬於單一指標下被忽視的關鍵環節。 三、產品與市場的「共振失調」: 現代產品開發往往陷入「內部邏輯優先」的怪圈,設計師與工程師沉浸於技術的完美性,卻未能真正捕捉到市場情緒的微妙轉變。本書將探討如何建立「市場脈動監測機制」,區分「功能性需求」與「情感性需求」的演變軌跡,確保產品迭代的方向始終與消費者價值主張保持一致。重點分析了技術演進速度與用戶心智成熟度之間的差距。 第二部分:重構核心——從流程到價值的系統轉化 本部分著重於建立一套更具彈性、更貼近現實的決策與執行框架,以應對複雜性而非試圖簡化它。 一、超越單點優化的「系統整合觀」: 真正的效率提升不在於某個環節的微調,而在於消除不同部門間的「信息孤島」與「目標分歧」。我們引入「端到端價值流映射」,追蹤一個核心價值從最初的構想到最終交付給客戶的全過程,找出那些在部門交接處產生的「摩擦損耗」。這包括跨職能團隊的溝通協定、數據標準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設計能鼓勵跨部門協作的激勵機制。 二、建立「未來驅動」的風險評估模型: 傳統的風險評估多基於歷史數據的概率計算,無法有效應對「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本書提出一套基於「情景模擬」與「韌性指標」的評估體系。企業需要模擬極端壓力(如核心供應商突然退出、關鍵技術被顛覆),並評估自身在不同衝擊下的恢復速度(時間與成本),從而將預防性投入導向提升系統「抗脆性」的關鍵節點。 三、從「交易導向」到「關係資本累積」的轉變: 廣告投放的效益低落,很多時候是因為企業仍在進行一次性交易的推廣,而非長期關係的培養。本書強調「顧客生命週期價值(CLV)」的動態管理,關注於如何通過優質的服務體驗、及時的回饋機制,將一次性購買者轉化為品牌倡導者。分析了如何衡量「口碑傳播係數」以及「客戶推薦意願」的真實價值,並將其納入季度考核體系。 第三部分:變現的智慧——將洞察轉化為持久盈利能力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將前兩部分建立的優化體系,有效地轉化為可持續的市場盈利成果,強調價值發現與捕捉的能力。 一、精準定價與價值區隔策略: 很多企業的定價策略過於僵化,未能充分反映產品或服務的邊際價值遞增。本書探討了如何運用「動態定價模型」,根據即時的市場供需、客戶的支付意願(Willingness To Pay, WTP)以及競爭者的價格行為,靈活調整價格點。重點介紹了如何通過服務組合(Bundling/Unbundling)來滿足不同細分市場的消費能力與期望。 二、組織文化的內化與執行力: 最優秀的戰略若無強大的執行文化作為支撐,終將淪為紙上談兵。我們探討了如何自上而下地傳播「數據驅動、持續學習」的文化核心。這包括建立「小規模快速實驗」(MVP in Operations)的機制,鼓勵員工在安全範圍內試錯,並將失敗視為獲取新知識的必要成本。強調領導層在傳遞戰略願景時,必須展現出對流程優化決策的堅定支持與耐心。 三、建立自我修正的戰略迴圈: 成功的企業並非因為它們永不犯錯,而是因為它們能極快地發現錯誤並進行修正。本書最後闡述了如何設計一個持續的「學習與適應迴圈」。這個迴圈要求企業定期對外在環境變化(政策、技術、競爭者行為)進行「戰略壓力測試」,並據此調整資源分配的優先級,確保企業的營運模式始終保持在市場需求的「甜蜜點」上,避免因固守過時的成功模型而最終被淘汰。本書旨在為企業領導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可操作的思維工具集,引領他們跳脫短期數據的迷惑,建立面向未來的、具備強大自我優化能力的組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木田浩理Hiromasa Kida
 
  (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 數位戰略部‧首席資料科學家)
 
  一九七九年出生。慶應義塾大學總和政策學部/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政策、媒體研究科畢業。曾任職於NTT東日本、SPSS/日本IBM、亞馬遜日本、百貨公司、通信販售企業等,自二○一八年五月於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任職至今。在各式各樣不同的業界累積業務和資料分析的經驗。根據顧客的觀點進行CRM和市場行銷分析,專攻運用資料開發新市場。
 
伊藤豪Takeshi Ito
 
  (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 數位戰略部‧首席資料科學家)
 
  一九八一年出生。早稻田大學商學部畢業。任職於SPSS/日本IBM約十年左右,擁有軟體業務和資料分析相關顧問經驗。之後轉職至通信販售企業負責資料分析,跨足顧客、市場和廣告等各項領域的資料分析,同時也負責CRM和商品改善。自二○一九年任職至現在。
 
高階勇人Yuto Takakai
 
  (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 數位戰略部‧資深資料科學家)
 
  一九八一年出生。二○○七年自早稻田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心理學科畢業後,進入構造計畫研究所。擁有資料分析相關顧問經驗。以顧客的角度,歷經製造業、通信業、自治團體和大學等,各種不同業界的資料分析。此外,也曾參加行動經濟學等領域的學會發表。自二○一八年任職至今。
 
山田紘史Hirofumi Yamada
 
  (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 數位戰略部‧資深資料科學家)
 
  一九八五年出生。二○一○年自中央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畢業後,進入Dentsu e-marketing One Inc.(現為 Dentsu Digital Inc.)。負責活用市場行銷領域的資料驗證策略成效。之後也曾任職於市場行銷顧問公司,以及自由接案分析師。自二○一九年任職至今。

譯者簡介
 
金鐘範
 
  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於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留學一年。因遇見乙一《夏天、煙火、我的屍體》而愛上閱讀,愛上日本小說。現為兼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 言  不需要成為「資料科學家」也沒關係
 
第1章提升經驗值——失敗案例和成功作法
企業碰到什麼問題?
是哪裡出問題?預期內的失敗與失敗的原因
沒那麼難?成功的做法與成功的理由
讓「分析」的技術,活用於「現場」的辦法
 
第2章實踐5D框架
Demand(需求)
Design(設計)
Data(資料)
Develop(開發)
Deploy(部署)
 
第3章5D框架資料分析人才育成術
企業在煩什麼?
能讓管理階層、領導階層理解的5D
什麼樣類型的人適合資料分析的相關工作?
商業數據翻譯師——將資料變現的關鍵人物
 
後 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16569
  • 叢書系列:Pecunia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不需要成為「資料科學家」也沒關係
 
  三十歲、文組科系,非IT背景出身、業務。這是十年前我(木田)身上所貼的標籤。當時的我是一名「統計軟體」的業務。我本身並不是統計學的專家,只是湊巧負責的商品是「統計軟體」。在「大數據」一詞尚未普及的時代,我在因緣際會下對「資料分析」產生興趣,於是開始自學統計方法及資料分析。現在的我是一名資料科學家,任職於損害保險公司──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
 
  雖說我是恰巧踏入「資料分析」的世界,然而以十年前的環境與技術,根本無法想像「資料的重要性」會成為一個重要觀念。
 
  ■不論是誰,都有機會成為「資料分析」的專家
  如今的社會被各式各樣的數據、資料所圍繞,整個環境面臨了巨大的變化,不僅「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這幾個關鍵字充斥於日常的商業對話,眾多書籍及雜誌更是將資料分析視為「改變商業的魔法」。
 
  我也聽聞許多商務人士開始學習程式設計(傑出資料分析的必備能力),或是重新學習數學(資料分析的基礎)。擁有卓越AI技能的理組背景者更是求職市場上的大熱門,掌握資料分析能力的人才在轉職時能談到更高的薪酬。就業市場遭遇到空前的理科人才荒,甚至連知名大企業也難以搶到掌握並能善用高端技術的「超級菁英」。
 
  即使處於這種情況,經營高層依然不會輕言放棄。「把資料科學家給我找來!」或是「給我組個資料分析小組!」或許現在手握本書的各位,也是被下達這種指令的其中一人。
 
  ■「資料分析」的關鍵與技術無關?
  或許有一天,閱讀本書的讀者們,會突然成為率領資料分析團隊的負責人,或是成為資料分析團隊的一員,在這個時代,這並非不可能的事。
 
  當事情發生時,我想以自身經驗鼓勵大家,即便並非相關領域或事業出身,也請千萬不要放棄。倘若各位讀者曾在商場打滾,這些累積的經驗在資料分析領域將成為一大助力。本書正是以「有一天我突然成為資料分析團隊的率領者,或是成為資料分析團隊的一員」為主旨所撰寫的養成指南。
 
  一般而言,AI或是資料分析被認定為「理科背景者」的範疇。而實際上對數學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人,確實在資料分析領域會有較傑出的表現。然而「資料分析」的重點是「應用在商業實務上」,但「擅於分析」和「將分析結果運用在商業上」這兩件事並不一定能夠同時成立。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身為文組背景資料科學家的我,深深領悟到:「作為一名資料分析家,商業能力絕對是必須的」。 
 
  接下來介紹一項非常有趣的調查。這項調查是由一般社團法人資料科學家協會(地點:東京都港區,代表理事:草野隆史,以下簡稱資料科學家協會)在二○二○年四月公布的《國內企業資料科學家僱用現況調查》。
 
  ● 調查結果摘要
  1.僱用資料科學家的企業佔二九%。
  2.計畫僱用資料科學家的企業中,有五八%的企業未達成目標僱用人數。
  3.計畫增加僱用資料科學家的企業中,有四一%的企業需要擅於解決商業課題的人才。
  4.在未來想招聘的資料科學家類型方面,有四○%的企業需要行銷人才、三六%需要工程師人才、二四%需要分析師人才。
 
  根據第3點和第4點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相較於資料科學家,其實企業更需要的是具備商業能力的人才。而這份能力就是「透過資料分析所推演出的觀點(全新的見解和發現),提高企業營業額和利益的力量」。若想達成上述目標,「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行銷戰略」、「經營戰略」,以及「溝通能力」和「提案能力」是更加不可或缺的技能。
 
  站在公司人資部門立場,應該會抱怨「光是僱用理科人才就已經很困難,還想找到同時具備資料分析和商業能力的人才根本是不可能」。的確,兼具資料分析及商業能力的人才真的是鳳毛麟角。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越是積極採用資料分析人才的企業,越容易發生人才錯置的問題。「雖然聘雇了資料科學家,但卻不知道如何運用而傷透腦筋」,或是「僱用的資料科學家沒多久就辭職了」,這類情況時有耳聞。簡言之,即便找來了會程式設計、擅長統計學,或是數學專家的人才,也並非就此一帆風順。
 
  ■「能將資料運用於獲利上的資料分析人才」才是正解
  「理組背景是首要僱用條件」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企業需要的是:適合自家公司商業目標的「資料分析人才」,最佳人選正是公司的在職員工。若以這個角度看,文組或理組出身差異不大,只要擁有業務或行銷的相關經驗,曾經思考過顧客對於自家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就已站上起跑線。除此之外,只需要掌握若干資料分析能力,就能對應大多數企業的內部需求。
 
  話雖如此,抱持著「資料分析應該也不是那麼容易學會吧」的想法也是無可厚非。然而,資料分析工具進步速度飛快,以往資料分析必備技能之一的程式設計能力,現在也能透過使用GUI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達成。「資料分析民主化」的推進勢不可擋。現在正是跨越文組及理組限制,任何人都能成為資料分析人才的時代。坦白說,企業所需要的並不是「資料分析能力超群的資料科學家」,我們沒有必要成為資料科學家,只要成為「能將資料運用於商業上的資料分析人才」即可。 
 
  目前正以勢如破竹的氣勢,搶攻市佔的日本話題平價時尚品牌WORKMAN正是最好的例子。該企業全力投入培育資料分析人才,讓具備商業頭腦、業務出身的資料分析師在職場上大放異彩。
 
  ■打破技術困境的方法
  若是某天各位讀者突然成為資料分析團隊的領導者,或是成為資料分析團隊的一員,我相信大家肯定會非常困惑該從何處開始著手。進到書店,我們能看見滿坑滿谷「Python入門」、「資料分析入門」這類專為初學者打造的資料分析教學書,但卻找不到任何關於製作實際商務資料分析組織的方法,或是介紹面臨困境時解決方案的書籍,也幾乎看不到任何闡述資料分析師應具備何種商務能力的書。然而,若要運用於商業上,我們就必須知道這些訣竅。
 
  本書並未針對詳細的資料分析技術進行介紹,所以即便閱讀本書也無法立刻成為一名資料分析師。本書的重點在於「當各位被任命為資料分析負責人,或是率領資料分析團隊時該如何思考」的方法。具體而言,則是精進資料分析技能時應具備的「思考法的框架」,以及我運用該框架所導出的「資料人才培育理論」。上述重點是身為作者的我們(木田、伊藤、高階、山田)根據自身經歷和失敗經驗所孕育出的產物。
 
  我以成為一名資料科學家為目標,並自學資料分析技能,至今管理了無數資料分析團隊。當時的我面臨許多不同的困境,一路不停的摸索推敲再各個擊破。如今回想起來,其中也經歷過許多失敗。相信各位讀者在未來也會遇見困難,但只要閱讀本書,就會知道往後將有哪些障礙等在前方,也能知道突破難關的方法。
 
  ■「5D框架」是什麼?
  我們四位作者至今在許多不同的企業負責資料分析專案,其中有失敗也有成功的經驗。我們從這些經驗中彙整出「不會失敗」的方法論,並建立出一套名為「5D框架」的體系。
 
  接下來想先介紹幾個例子,讓各位讀者能稍微體會到5D框架的概念。至於詳細內容則將會於本書的第2章進行介紹。「料理」時常被用來比喻資料分析,從圖0-1可以發現,資訊分析流程和料理十分雷同,即是烹煮」「資料」這份食材,向顧客提供餐點(資料),並請對方享用。
 
  料理並不單純只是烹飪食材,將餐點送上餐桌即可。若餐點不能讓對方感受到喜悅,就無法被稱為「美味的料理」。除了要在食材選擇及調理方法下足工夫外,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對方想要什麼。若想提供完美的料理,必備的要素和步驟是不可或缺的。若是在任一步驟敷衍了事,或是弄錯步驟順序,就會變成「難吃的料理」。
 
  資料分析也是如此。為了避免製作出「無法吸收的資料」,必須按部就班完成,共有五個既定的步驟。這每個步驟的名稱都是英文字母「D」開頭,因此稱為「5D框架」:
 
  1.Demand(需求)
  2.Design(設計)
  3.Data(資料)
  4.Develop(開發)
  5.Deploy(部署)
 
  接著依序介紹五個步驟的內容。
 
  1.Demand(需求):詢問需求
  料理是為了讓人享用而製作。既然要讓對方品嚐,理所當然要詢問對方想要吃什麼樣的料理,或是確認對方當下的心情(狀況)。有些人會明確指定一種料理,也有人會講出曖昧不明的需求。即使對方回答「吃什麼都可以喔」,事實上並不是什麼都可以,必須確認對方可以接受的料理類型。
 
  資料分析和製作料理相同,工作的起點是從詢問對方的需求開始,先找出對方所面臨的「問題」,或是成為路障的「課題」。同時也必須在這個時間點事先確認我們所提供的幫助是否確實適當無疑。
 
  2.Design(設計):描繪整體輪廓
  以料理為例,當聽完對方的需求後,接著會開始思索「要製作什麼樣的料理呢?」首先,所有食材並非都唾手可得,也會有時間上的限制。再者,自己也不是每道料理都能信手捻來。因此,我們必須估算「依照現在的狀況,能在時間內做出哪些料理」,同時也需要思考什麼時候將餐點端上桌,該安排對方在哪裡享用等等。而上述的內容,都必須在取得對方的同意後,才能開始製作。
 
  資料分析也一樣,必須思考「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使用取得的資料分析出什麼樣的結果」以及「運用這份分析結果,可以解決什麼樣的課題」。將這問題考量完畢後,就可描繪出整體的輪廓。將輪廓圖展示給對方確認,獲得對方的同意後,便能開始著手進行分析作業。
 
  3.Data(資料):蒐集資料
  當然,製作料理時不可或缺的就是食材。除了食材本身之外,也必須留意它的分量以及品質。只需要一項食材的料理極為稀少,大部分料理都是運用許多不同的食材組合製作而成。食材的品質是製作美味料理的必要關鍵之一,烹調方法也是至關重要。同時還需要注意保鮮,光是保持食材的鮮度就得耗費心力及金錢成本。
 
  資料分析也是如此。蒐集有用的資料並不簡單,讓資料隨時保持在最新狀態更是需要耗費成本。資料和食材一樣,都不是免費的東西。
 
  4.Develop(開發):分析資料
  料理是門深奧的學問,依照食材不同會有最適合該食材的調理方法(食譜),也會有相對應的技術和器具(工具)。只要順序、作法或是器具的使用方法有所閃失,就有可能糟蹋了得來不易的食材。「燒烤」或是「燉煮」等烹調方法,還需要耗費時間進行事前準備。
 
  著手資料分析前,需要將資料加工,做好事前準備,再選擇適合資料和目的的解析手法進行分析。若事前準備做得不夠充分,或是方法錯誤,將無法得到預期的結果。為此,資料分析師的知識和經驗顯得格外重要。此外,也有許多工具能從旁輔助。善用工具不僅能縮短分析時間,分析出的結果也大部分比人工作業準確。
 
  5.Deploy(部署):展示資料
  料理完成後,接著要端上餐桌請對方享用。除了需要依照事先決定的時間點和分量提供外,還得將當下的氣氛、氛圍等一併納入考量。這時或許情況已經和一開始的狀況有所不同。既然料理都製作完成了,當然會希望對方全部吃光,滿足顧客的味蕾。以餐廳為例,必然會希望將顧客變為常客,還希望他能將餐廳介紹給其他人,吸引更多顧客來店光臨。
 
  資料分析也是一樣。報告完分析結果後,必須讓對方理解結果內容,並使其採取必要的行動。有時候也會以「儀表板」或「預測系統」的方式,讓分析結果一目瞭然。若無法讓對方展開行動就無法解決「課題」。唯有在對方完整「消化」我們所提供的分析結果,並展開「行動」,資料分析專案才算大功告成。
 
  5D框架的五個階段環環相扣,若欠缺其中任一項都有可能導致分析專案以失敗收場。反之,只要依照順序確實執行,不論文組背景或理組背景,任何人都能以極高的成功率正確執行分析專案。
 
  ■閱讀本書的方法
  第1章將以故事的形式,分享作者們的成功和失敗經驗,也會提及未來各位讀者將會遇見的關卡。閱讀完本章節,即可提升經驗值;第2章會詳細說明何謂5D框架;而第3章則會總結組織導入5D框架的方式。
 
  基本上本書的閱讀方式是從第1章開始依序閱讀,但也推薦各位讀者讀完整本後再重新閱讀第1章。也就是先了解5D框架後,再重讀第1章的失敗經驗,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哪些地方容易碰到困境?」「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遇到瓶頸?」找出屬於自己的解方。
 
  想要盡早掌握5D框架概略的讀者,可以從第2章開始,最後再閱讀第1章。而身分為資料分析團隊領導者的讀者們,若是想知道「培育分析團隊的方法」,則建議從第3章開始,接著再閱讀第1章和第2章。我相信透過上述的閱讀順序,可以對培育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書讀者群不限理科或文科背景,無論你是一心一意踏入資料科學家行列,或是臨危受命,非不得已的踏入資料科學家行列,都很適合閱讀這本書。在這混亂的世界中,倘若本書能成為各位站在職涯分叉路口上,替各位點亮「資料分析」這條道路的明燈,便是我至高的榮耀。
 
作者代表 木田
二○二○年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视角极为广阔,他似乎站在了一个几乎俯瞰整个商业生态的制高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据科学家的实验室里。书中对于传统“以数据为中心”思维的批判,显得尤为犀利和到位。我过去一直认为,只要数据维度足够多,模型复杂度足够高,就一定能找到最优解,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算法至上”的执念。它并没有提供任何新的Python库或深度学习模型,这反而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它聚焦于“源头”的错误,那种在你采集数据、定义问题之初就埋下的逻辑偏差。特别是关于如何界定“成功”的指标体系,书中阐述的理念让我茅塞顿开,我们过去追逐的KPI,很多其实是“容易衡量”而非“真正重要”的指标,这就像是南辕北辙。我喜欢它那种强调商业常识和用户直觉与数据反馈必须相互校验的严谨态度,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彻底的商业思维的“清零”与重构。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书会过于理论化,充满晦涩的学术名词,但实际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逻辑推进非常有层次感,仿佛是搭积木一样,一步步构建起他的“5D框架”。这个框架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性和可操作性。它不是提供一堆空泛的口号,而是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可被拆解执行的路线图。比如,它对于“广告成效不彰”的诊断,不再仅仅停留在ROI的计算上,而是追溯到品牌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和“稀释度”上。这促使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过去几个季度投放的每一笔广告预算,发现问题往往出在品牌核心价值的表达不够清晰,导致消费者接收到的信息是碎片化且无效的。这种从战略高度到战术执行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管理学读物,它更像是一本企业诊断手册,告诉你病灶在哪里,以及如何用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去对症下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治本”而非“治标”。在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需要时间消化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并立刻在脑海中将书中的原理与我正在负责的项目进行对照映射。它成功地引导我思考,在每一次业务决策前,我们是否真正完成了“整体性”的评估。以往我们总是孤立地看待业绩、顾客反馈和广告投放,认为它们是三个独立的漏斗,需要各自优化。然而,本书清晰地论证了三者之间的强耦合关系,指出一个环节的系统性缺陷会如何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整体系统的失灵。这种对商业系统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未来制定任何战略都将保持一种更加谨慎和全局的视角。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思维升级训练,让我明白,真正的“变现”能力,来源于对商业生态的全面理解和框架构建,而非单纯的数据堆砌或算法优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带着一丝警示意味的提问——“大数据失灵?”——恰恰说出了很多深陷数据泥潭的企业管理者心中的隐忧。我最近在工作中确实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和指标追踪,但最终落地的业务决策却总是差强人意,甚至有几次因为过度依赖看似完美的模型预测,反而错失了市场上的关键机遇。这本书的副标题,直指“业绩下滑、顾客变心、广告成效不彰”,这不就是我们团队过去一年反复复盘却找不到核心病灶的三个维度吗?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超越纯技术层面的视角,不再仅仅纠结于“数据准不准”、“模型好不好”,而是能教我们如何将冰冷的数字转化为真正能够驱动业务增长的智慧。如果它能真正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们诊断出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结构性错误,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对它能够提供的“整体考量”充满好奇,希望能看到一些颠覆性的思维转变,让我能跳出日常报表和仪表盘的限制,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整个商业逻辑链条。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虽然讨论的是宏大的战略问题,但行文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顾问在与你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对话。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对“顾客变心”这一部分的剖析。我们总以为用户行为是稳定的、可预测的,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短期的行为数据往往是噪音,真正反映用户“心意”的是那些难以量化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书中提出的某些诊断工具,虽然名字听起来很专业,但操作起来却异常直观,迫使我们必须走出办公室,去和一线销售、客服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去理解那些没有被记录在CRM系统里的真实痛点。这种强调“人本”而非“机器本”的回归,对于一个已经深陷技术泥淖的团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不是教你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而是教你何时应该停止依赖数据,转而倾听更本质的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