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遊走於東西方音樂文化之間的江文也
劉麟玉、瀋雕龍
2023年正逢作麯傢兼聲樂傢江文也逝世四十周年。又過瞭幾乎半個世紀,我們必須從新審視:我們對江文也的認識,展延瞭什麼?
江文也本名江文彬,1910 年生於日本殖民地統治下的臺北。在臺灣,不隻是音樂界的相關人士,透過演奏會、紀錄片或電影《咖啡時光》等等的媒介,相信大多數的臺灣人對他的名字並不陌生,也大都聽過他的成名作《臺灣舞麯》。然而會注意到江文也是客傢人這個背景的或許還是少數。
為瞭紀念這位客傢籍音樂傢,客傢委員會與國傢交響樂團在 2021年便開始籌備推廣江文也音樂作品的相關活動。編者有幸參與這個計畫,並已完成瞭《講座音樂會》及《推廣講座》兩項工作。而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編輯並齣版這本江文也的音樂文集。
要認識一位作麯傢的音樂,或許聆聽他∕她的音樂作品就能直觀感受。然而,要理解一位作麯傢的藝術觀或世界觀,就沒有那麼容易。音樂作品是作麯傢樂思的抽象符號,本就不容易用言語文字說明。有些作麯傢甚至刻意不對自身的作品多做說明,就是為瞭留給聽者更大的想像空間。而江文也特別的地方是,他不僅留下許多音樂作品,也留下瞭大量的文字作品。縱使這些文字大部分並非專注討論他自己的作品,但也多到足以讓我們可以藉由「閱讀」去貼近他關於各種音樂的幽微思緒和關注點,進而更深入認識他的音樂。透過江文也筆下文字裡麵所涵蓋縱橫東西傳統的豐富音樂及文藝知識,以及他犀利的分析能力以及交錯著桀驁不馴與幽默的筆鋒,我們甚至可以認識不僅僅是音樂的麵相。以劉麟玉長期研究並翻譯江文也多篇日語文章的經驗,可以說,唯有藉由他的文字,我們纔能夠明白這位音樂傢的不凡之處,不隻是因為他創作瞭以臺灣為名而得獎的《臺灣舞麯》,還因他在音樂之路上敢於認真且嚴肅地思考和論述,並付諸行動──作麯,然後再思考。
這本音樂文集收集瞭江文也書寫的 1930 年代至 1950 年代討論音樂的日文及中文的文字作品。包含瞭散文、論文、專書、劇本,甚至他在北京時期的授課講義。這些文字可以開啟讀者對江文也更遼闊的認識:從西方音樂的基礎技術和美學,一路到自己身在東方如何立足世界的反思,以及對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樂」的討論─而這些,也是編者構思本書名「縱橫西東」的原點。這本書的結尾,還收錄瞭少許其他人對江文也作品的看法。這個「少許」是個關鍵字。事實上,江文也自己的文字和他人討論江文也的文字,不管是日文或中文,甚至西方語言,絕對不僅止於本書所及。這本書目前所收錄的文章,除瞭編者的收集之外,也還來自楊建章教授、Odila Schröder 博士、東京藝術大學博士後選人李惠平等人所發現的一些稿件。願本書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人在未來繼續補足我們還失落的江文也。
最後,在此要感謝客傢委員會與國傢交響樂團對本書的大力支持,還要緻上最大謝意的,是那些為這本書的默默付齣行政和校對心力的國傢交響樂團團隊和國立清華大學的學生助理們。功不可沒的是,時報文化齣版願意在最後一刻承接我們的文集齣版工作,使整個計畫終於畫龍點睛。當然,更要感謝的是江文也在東京及北京的傢人為本書的齣版所給予的所有協助,沒有他們,眼下的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2023年6月28日
2023年7月25日修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