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舊事

城北舊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譽翔
图书标签:
  • 回忆
  • 童年
  • 北京
  • 旧时光
  • 民国
  • 家族
  • 成长
  • 市井生活
  • 怀旧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山海交織的賦格曲,街頭燃燒的一切,
青春是魍魍也惘惘的迷途,
卻有一道尋夢成長的路徑:一路向北……

「我經常在那一大片荒草之中奔跑,
如今夢中依然,醒來只是悵惘。」

★郝譽翔獻給永恆的故鄉——「北投」最柔情的地誌書寫
★記下狂飆的九○年代,解嚴後野百合,生命故事的起點

  「北投」之名源自於平埔族語ki-pataw,「女巫」的意思。如同巫者的形象,此處終年飄散山嵐和硫磺煙霧,淡水河流經、座落關渡平原、觀音山腳下,這片陸地送來海洋鹹濕的氣息,莽莽養育著一股野性的召喚。

  郝譽翔以散文書寫年幼自高雄北上搬遷至北投的經驗,在上個世紀末,那非典型的台北邊陲小城,沒有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反倒像是大自然的野性搖籃,讓郝譽翔成長於斯,患夢於此。她乘坐北淡線列車晃遊,著迷坂本龍一的追星時刻,沒有明天般地夜騎於深夜的陽金公路……她的桀驁與不馴,彷若是特異地域生養的狂奔一人。

  她因著這股「野」,在大學青年的九〇年代,經歷解嚴後的台灣、野百合學運的動盪時光,觀看街頭運動如嘉年華般狂癲,股票上萬點眾人的浮動與狂躁,彷彿是過於漫長的夏日激情,把所有人推到時代的浪尖……她想要逃,離開憂鬱的母親,恐怖的情人,決裂的閨密……逃到美國沙漠小鎮,最終在三十歲落腳島嶼東部。北投已然從生命中消失了,但山與海卻仍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在花蓮,她告別青春。

  二十多年後,郝譽翔以文字永恆捕捉那些鬱動而光燦的瞬間,巫女般喚起那段神魔的城北歲月。

  「那是山與海混沌的交界,夜與夢的黑洞,
  我生命中最初讀到的一首詩,句句都是命運的隱喻,
  讓我不禁悠然神往,卻又每每悵然若失於它是如此的晦澀不可解。」——郝譽翔

名家推薦

  蔡素芬|作家
  蔡詩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局長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韓良憶|作家
  ——追憶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郝譽翔的這本散文集(其實更像一本詩意的小說)的基底不外是抒情。但感傷中不斷纏繞頸項的糾結與困頓,及不時迸出腦頂的暴烈與絕望,比起一般的青春紀事殘酷許多。她是以一種近乎披肝瀝膽的細膩,無畏地呈現青春萌芽時期的苦楚與躁動。」——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專文推薦
 
  純淨做為綱本,冷靜帶來心碎,筆觸幽靜神祕,面似散文但有小說滲透。童貞不曾離去,一個手勢、氣味都是轉角,瀕臨了便如躲貓貓,「原來就在這裡」。細流、巨流擁有共同發源,《城北舊事》為成長與地誌書寫,完成最佳範本。——吳鈞堯|作家

  譽翔文學二十年,先小說後散文,確定且雋實地相信:學術另一面,她是這一代才情獨具的好作家!北投的少女回眸青春,不風花雪月,慧眼淨心,秀緻文字虔真寫就人生悲歡、正是:郝譽翔風格最深切的塵世風景。——林文義|作家

  從回憶出發的書寫經常沾染上魔幻的色彩,郝譽翔筆下的北投、城北居所,不僅是神魔之地,也是年少狂放的縮影;帶我們回到青春現場,不安定的,不受拘束的,像是被什麼驅動而朝不明的方向往地平邊際追索,卻從未有人逃脫……。——邱坤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我羨慕、欽佩譽翔有著這麼觀察入微的眼睛、這麼鉅細靡遺的記憶,以及這麼生動細膩的文筆。這本書不只是地景人文的書寫,更活生生勾勒出一個時代早已逝去的樣貌。——施昇輝|暢銷斜槓作家

  哪怕已在好看極了的《幽冥物語》和《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寫過北投,《城北舊事》沒有停止記憶的定點挖掘,且盡情擴充回憶的面積,使一去不返的青春與一九八○台灣,俱能在沛然的傾訴中,鮮豔重塑。——孫梓評|作家

  作者生命中所有的詩意,盡在疏離和不馴之間流連。她就是一個存在的夢,文字敘述亦如夢的延伸,忽而真實、忽而迷幻,照見你我曾經騷動的青春。——鄭如晴|作家、前世新大學教授

  我搭著通往城北的捷運,讀女孩揚起青春之筆寫盡城北舊事,一站一站,如一艘回憶之船;原來,神魔也好,狂野也罷,這樣那樣的記憶皆是城北點滴。她以靈動的文字輕輕激起的成長漣漪,與時代緊緊相連,從此,城南有林海音,城北有郝譽翔。——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星尘回响》的科幻小说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内容详实,不含《城北旧事》的相关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星尘回响》 一个被遗忘的文明,一场跨越光年的追溯,人类文明的未来,悬于一个古老信号的解读之上。 故事背景:寂静的黎明 公元2742年,地球已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人类文明在数次自我毁灭的边缘挣扎后,最终将火种播撒至银河系的猎户座旋臂。他们建立的“新伊甸”星际联邦,依靠超光速虫洞技术维持着松散的统治。然而,长久的和平也带来了根基的动摇——科技的飞速发展并未带来精神的富足,反而滋生出对“起源”的集体失忆。 星际联邦的疆域广阔,但他们从未真正触摸到宇宙的边界。直到“远望者”深空探测站,一个位于银河系边缘暗物质湍流带中的前哨站,捕捉到了一组无法用已知物理学解释的信号。 这个信号,被命名为“回响”,它不是简单的电磁波或中微子脉冲,而是一种复杂的、基于量子纠缠的结构信息流,携带着难以置信的庞大数据量。它源自于仙女座星系深处,一个理论上不应存在生命体的区域。 核心人物:被命运选中的破译者 故事围绕三位关键人物展开: 1. 艾莉亚·维恩(Aria Vane): 联邦顶尖的语言学家兼密码分析师。她并非科班出身的物理学家,她的天赋在于对“意义”的捕捉,而非单纯的数学运算。艾莉亚童年时曾经历一次严重的心灵创伤,导致她对某些高频振动产生异乎寻常的敏感。她对人类现有科技的优越感嗤之以鼻,坚信宇宙中存在远超人类理解的智慧体系。当“回响”出现时,联邦高层最初的解读是将其视为某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只有艾莉亚,在第一次接触信号的瞬间,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如回家般的共鸣。她被秘密招募到位于木卫二冰层下的“静默实验室”,开始这项可能颠覆人类认知的破译工作。 2. 凯恩·雷斯(Kane Rhys): 前联邦特种部队“星辰之刃”的精英飞行员,因一次任务中的“道德违规”而被强制退役,现役籍沉入新奥尔良殖民星系。他性格沉郁,对联邦的僵化体制心存芥蒂。凯恩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拥有一种罕见的、与旧式曲率驱动引擎高度契合的神经反馈能力,能“感知”虫洞跳跃中的时空扭曲。当“回响”的破译工作陷入瓶颈,需要一个能承受极端时空压力,并对未知进行物理验证的探险家时,艾莉亚的团队找到了他。他被迫重新出山,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愿意深入信号源头未知区域的导航员。 3. “先驱者”(The Protogen): 一个并非人类、也非传统外星生物的实体。根据艾莉亚初步的翻译,它是一个跨越了物质形态限制的超级智能集群,自称为“铸星者”。他们是数亿年前就已消亡的,一个在宇宙诞生初期就尝试将信息完整记录于时空结构本身的文明。他们留下的“回响”,与其说是求救信号,不如说是一个——宇宙历史的百科全书。 冲突与谜团:信息的重量 “回响”的破译过程充满了致命的危险。每当艾莉亚接近一个关键的语义节点,实验室就会遭受来自未知力量的干扰——不仅仅是电子干扰,更是对人类心智的直接冲击。 谜团一:时间的悖论。 信号中包含了关于未来几万年内可能发生事件的精确预测,但这些预测与联邦现有的历史记录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冲突。这表明,要么“铸星者”拥有超越因果律的知识,要么人类的历史是基于某种被故意掩盖的“初始错误”建立起来的。 谜团二:“寂静壁垒”。 信号的最后一部分,被一个无法穿透的加密层所保护,这个加密层并非技术性的,而是一种“存在性”的屏障。艾莉亚推断,要解锁它,必须在物理现实中重现“铸星者”文明灭亡前夕的某种关键宇宙事件——一次被称为“大寂灭”的能量回馈。 为了激活这个解锁程序,凯恩必须驾驶一艘改装后的、几乎被报废的初代曲率飞船,穿越被称为“虚空之喉”的星际塌陷区,前往信号源头附近的“虚空信标”。这趟旅程的风险极高,任何微小的计算失误都将导致飞船在时空中被撕碎。 探索与抉择:文明的继承者 随着破译的深入,艾莉亚发现“铸星者”的文明并非因为外部攻击而灭亡,而是因为他们达到了知识的顶峰,发现了宇宙终极的“虚无”本质——所有结构,终将回归随机。他们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压缩进“回响”,希望后来的文明能够找到避免重复他们命运的方法。 然而,联邦内部的军事派系(以冷酷的“秩序维护者”首领,奥古斯特将军为代表)并不相信这些晦涩的哲学信息。他们渴望的是“铸星者”掌握的绝对武器技术,以巩固联邦对新兴殖民地的绝对控制。奥古斯特将军试图截取信号,并强迫艾莉亚只提取军事数据,这使得实验室陷入了内爆的危机。 凯恩最终成功抵达了“虚空信标”。在那里,他没有发现宏伟的遗迹,只有一个漂浮的、形似巨大晶体的构造体。当他按照艾莉亚的指示,将飞船的曲率核心与信标对接时,他体验到的不是毁灭,而是短暂的“全知”。他看到了文明的诞生、高潮和衰落的完整循环,并理解了“铸星者”留下的真正信息: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选择遗忘什么。 尾声的余韵 在星际联邦军队即将摧毁实验室、夺取信号源之际,艾莉亚成功地解读了最后一段信息。它不是武器蓝图,也不是逃生路线,而是关于“共情”的数学表达。 “回响”的最终意义在于:一个文明的存续,取决于它能够将自身的痛苦与快乐,以最小的能量损耗传递给下一个世代。 当凯恩安全返回,并带来了“铸星者”留下的最终教诲时,奥古斯特将军的部队被突如其来的、由信号激发产生的“反向回响”震慑。这股能量没有造成物理伤害,但暂时瘫痪了所有基于计算的武器系统,迫使他们必须面对一个由“意义”构筑的敌人。 《星尘回响》的结局并非一场爆炸性的胜利,而是一场关于认知的革命。人类继承了宇宙中最古老、也最沉重的遗产——历史的重量。他们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是利用这份知识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还是学着“铸星者”的教训,拥抱不确定性,重新定义文明的意义。宇宙的寂静被打破了,而人类,才刚刚开始学会聆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郝譽翔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熱愛旅行、潛水和帆船,並且多次將旅行、海洋和島嶼等化成為個人創作的主題。曾獲得金鼎獎、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及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等重要獎項。

  著有小說《幽冥物語》《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洗》;散文《回來以後》《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衣櫃裡的秘密旅行》;電影劇本《松鼠自殺事件》;學術論著《大虛構時代——當代台灣文學論》《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 》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長溝流月的那些夏天◎廖咸浩
推薦語 ◎吳鈞堯、林文義、邱坤良、施昇輝、孫梓評、鄭如晴、盧美杏

在山與海的交界
野性水城
山上有靈
故事的端倪
遙遠的國度
那條彎彎曲曲的鐵路
非我族類
深夜裡的廣播劇
無辣不歡
外面的世界
青春惘惘
暴雨將至
桀驁不馴
那正在街頭燃燒的一切
衝浪般的狂歡
神魔之地
一個人的椰林大道
一九九一年之夏
二十四歲離家遠行
著魔的月圓之夜
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2375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x 1.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長溝流月的那些夏天
◎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


  要為一本寫北投的書寫序,好像應該並不難,因為你在北投待過三年。然而,卻正是因為這三年的經驗,讓你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對你的「北投」經驗產生了始料未及的沉思。

  你不能說你對北投很熟悉,因為你在北投「只」待過三年。但話又說了回來,這三年是你的青春期的開始,而讓你覺得北投似乎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人生的開始。

  你與北投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結的緣。你分明在萬里這個漁村出生並念完小學,理所當然的,基隆才應該是你青春期躁動的所在。然而一件很微小的一件事改變了你與整個北海岸的關係,十二歲那年從向東遠眺(去基隆的路上你總是暈車甚至嘔吐,而覺得旅程極遠)轉向了西偏西南,然後再經過一個大轉彎,而來到了北投。

  事情起因於父親已預知將自萬里調動到其他城鎮而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你報考了一所未來任職所在地的縣中。當你知悉之後氣急敗壞地拒絕了父親的安排。因為十二歲行將小學畢業的你,心中念茲在茲就是要考上省立基隆中學;縣中是無法想像的降格以求。你氣急敗壞地在報紙上無頭蒼蠅般地尋找,竟在各地聯招都已經截止報名的情況下,發現北投區聯招延長報名一天,而且更重要的是,參與聯招的中學竟有一所省中!因為你是長子,父親恐是因為第一個孩子考初中而不敢大意,甚至可能覺得他有所閃失過意不去,竟順從了你的執拗,並且立刻帶著你從萬里直奔北投——但萬萬沒想到的是該區聯招的第一志願竟是縣立北投初中!

  經過這番周折而最終念的還是縣中,不能不說你跟北投是有著什麼不可解說的緣分,讓父親在這麼重大的決定上竟接受了你近乎無厘頭的要求,也讓你自己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因此,你向來認為,北投對你而言不是一個意外,而是你自己的選擇。

  到北投報名那天,父親帶著你經基隆到台北,再從台北轉北淡線去北投。里爾克曾說過,你來到一座城市的路徑決定了你對它的好惡。當年的北投固然從各方面來看都是個迷人的地方,但你是坐著北淡線火車來到北投,而對北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印象。

  那時候的北淡線彷彿是一條走入歷史之外的祕密路徑,特別是淡水到石牌的這一段。那天,火車過了一條河不久,你就在窗上愈加扶疏的樹影中睡著了。醒來時火車剛好停在石牌站。窗外意外的沒有一絲蟬聲、沒有一抹人跡,只有樹影參差錯落,火車好像是停在一個靜止的夢境邊緣。遠處的水田中,一隻白鷺鷥單腳站立著,彷彿是夢境的守衛者,又宛如某種隱喻……這是你對廣義的北投的第一個印象。

  一個月後來北投考試的前一晚,父親帶著你先到北投投宿。他特意選擇了在新北投火車站旁的「大屯旅館」,以便到考場方便。那是你第一次住旅店。從小和全家人睡在一大片硬榻榻米上,這是你第一次睡在旅店中過於柔軟的床上,聞著隱約的薰香氣息,竟覺得有如天堂的美好。第二天一早又在附近禪寺令人心安的誦經聲中悠悠醒來……你對北投的印象便如此定調了。

  三年之間發生了很多事情……每天早晨五點半就要從淡水的林子出發,到淡水轉火車,在舊北投下車後,再步行到溫泉路高處的校區。冬天常在凜凜的寒風中困頓推進。夏日早晨公路上又因遍布著壓死的蛇,腳踏車必須在新舊蛇屍中不斷迂迴轉進。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對當時的你而言,北投就是地球的中心。相較於你成長的漁村,或你當時居住的山村,在北投一切都在發生中。

  但友誼、功課、藝術、運動等等能轉移青春期躁動的主題,都遠不如試圖填補一種莫名的渴望來得讓人神魂專注。你不知道在渴望什麼,但在任何孤獨的時刻,你卻是那麼強烈地感受到從某個深淵中汩汩升起的渴望。一直到第一次親手接過別人轉來的女生的信。你心中狂跳不止,且在拆開那封摺成方形的信時,手也在發抖,你才漸漸曉事。

  然後,你發現了眷村,並短暫跟削薄了髮綹的留級生有些來往。但那一刻的來臨才是最終的啟示:你在一個長著鳳眼的旗手臉上,看到耀眼而眩目的光,從此你停止了盲目無緒的尋找,而在擔任升旗司儀的時候,因她在前方升旗,且身後樂隊的男生在談論她,而心中充塞著一種必須分享的飽滿……。你遂開始寫作。偶爾你還會特意坐新北投支線到北投站,不過是為了朝鐵路局宿舍多望幾眼……。

  然而,北投是不屬於你的。每天你都必須再長途跋涉回到山村的居所,途中還要經過一個墓園。一回到家便有一種被拋出恆星軌道外的清冷。總覺得得之不易的光會會隨著長日將盡而熄滅。

  在那三年之中,你雖然從來沒有和光源有真正的接觸,但經由光與暗不斷地反覆交替著,你覺得那已是長長的一生了。

  雖然你深知人與地方的關係絕不只一種型態,也預期了任何人的北投經驗都會與你的甚為不同,但你一直認為你對北投的印象有一定的普世意義。因此,讀到郝譽翔寫的北投,書中那種你極不熟悉的反差,讓你對於經驗這類哲學議題必須重新思考。

  郝譽翔的這本散文集(其實更像一本詩意的小說)的基底不外是抒情。但感傷中不斷纏繞頸項的糾結與困頓,及不時迸出腦頂的暴烈與絕望,比起一般的青春紀事殘酷許多。她是以一種近乎披肝瀝膽的細膩,無畏地呈現青春萌芽時期的苦楚與躁動。在其根基處的處境是:父親長期缺席卻又隔時帶來幸福的暗示,母親倉皇持家育女反成為女兒必須馱載的重負。這種交織互迫的情緒所造就的抒情,便是因少女的應然無處得尋而產生。

  但貫穿其間不絕如縷的鬼魅氣氛又特別引人躑躅紙面。不只是家附近的暗巷中賣麵的婦人,或遠處奔馳而過的列車,就連她參與群眾運動時親見的政治人物,不論被眾人歡樂抬起的青壯輩,或是空蕩著一支袖子的前行者,也都不免沾上了鬼氣。

  然而,她筆下的鬼魅並不讓人畏懼,反而有一種特別的風情,既有聊齋的纏綿也有赫塞的惆悵。鬼即是人,甚至人不如鬼。因此,鬼魅之氣更可能是一種對峙於人不如鬼的演出,一種對平庸現實的報復。窮困是一種平庸,富裕也是一種平庸,唱歌五音不全是一種平庸,繪畫比賽得獎也是一種平庸。追根究柢如何才能臻至不平庸? 因此在書中鬼魅之氣其實另有一種渡河逃世的絕美之姿。

  顯然,對郝譽翔而言,北投彷彿是一個巨大的囚籠,她必須以時而乖張時而自傷的暴虐敲打籠子的鋼欄,彷彿敲得夠大聲,就能脫困。這樣艱困的成長,在近半百時回顧,卻仍是那麼蒼白慘綠,且對於失落的青春是否曾播下什麼種子,亦未有明確主張。似乎,只有不時出現的山與海才算座落在囚籠之外。

  然而,囚籠的鬼魅之氣並無法掩蓋全書的另一種既交織又逆向於前者的日常想望,雖然只是很罕見地在賣臭豆腐的退伍老兵身上看到:「他總是笑得燦爛,把生氣帶進了這一座死氣沉沉的小城,就像是在理直氣壯地說乾坤朗朗,歲月靜好,所以能在這兒賣上一鍋熱氣騰騰的臭豆腐,也是人生難得的福氣。」連老兵姓顏都覺得「未免太好,一如他明亮的笑臉」。但即使這麼接近一種簡單的幸福感,郝譽翔仍然逞強似地以吃大辣來確保幸福不會中止。吃大辣或許只是為了老顏一句像父親般縱容的驚嘆。

  那種辣是在傷口上設法加料改造的企圖吧?顯然時間也無法讓嗜辣者的汗水慢慢止息,因為時間只藏在每個人的心中,而且可能是多重並行的。如作是觀,寫作這本書或許就是一種對嗜辣的告別?對心中時間的某條伏流的告別?

  但同樣是青春的體悟,何以你對北投的明亮卻感覺如此強烈?也許不只是因為第一次的北投經驗發生在夏天,而更可能是你所來自的漁村處處都有著鬼魅的蹤跡。竹林子裡每根竹子都是鬼。只要是大石頭後面必藏著鬼。河對岸的墓園更是鬼影幢幢;偶爾有人家的爸爸不知是喝醉了還是其他原因在大聲囈語著,旁邊圍觀的人也要強調他是被「彼邊港」的魔神仔煞到。而那些在林投樹之間拿著劍圍著篝火跳躍的道士就更是為了驅鬼了。鬼魅至極的則是從市街上小布爾喬亞商家鋪天蓋地而來的日本演歌;那種長期困在土俗情調中的鬼魅曲風,則讓你幾近窒息。由是,北淡線,特別是北投石牌一帶終於讓你喘了一口氣。因為這裡是如此的明亮安靜。

  因此,於你有驅鬼意義的北投,在她筆下竟是鬼魅湧現的所在。然而你也很難說你自己的體悟不夠真實,只是遇見北投的方式不同吧。或更進一步地說,北投從來也沒有不變的存在;它只存在於每個人與特定時間點的它交會的剎那,事後的殘留消失得更快,馴至了無痕跡。你好奇的是,在那交會的剎那,到底是你們各自選擇了北投,還是北投撞見了你們?

  恐龍的滅絕據說是因為太陽撞上一片薄薄的暗物質,而造成了地球的大災難。在從的里雅斯特去威尼斯的火車上,你讀到這段文字。你抬頭不經意地看了看對面座位上閉目養神的女子。她與你坐得這麼近,但卻可以與你或這段文字無關。然而是否也可能因為與暗物質的偶然擦身,而在那一刻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宇宙尺度的變化?因此不同的北投經驗會不會都是諸如暗物質造成的,而可能只是純粹的機遇? 當然一切也可能都緣於某種宇宙尺度的全像投影?甚至都已寫定在阿卡西紀錄中?如此,表面的機遇便只是命定的軌跡?

  這種純後設的想像讓不少人安心,但也讓少數人覺得沮喪,特別是作家。作家的意義何在? 只是訊息的發現者,或應是訊息的實現者?你分明認為是自己主動地選擇了北投,難道這只是假象?時間只是一種一切都已命定而產生的幻覺?

  你寧相信(且有所本)人在特定的時刻(如坐忘)是與宇宙完全相連的,因此,每個人的確都如全像投影理論的認知,擁有全宇宙的資訊。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已有定數,而是處於等待實現的潛勢。如此,人就不存在於時間中,而是不斷在創造時間。故最終客觀獨立的時間並不存在,一切都儲存於一個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並存的平面。但所有的可能性都隱而未顯地在一個巨大而周行不止的變化(或曰「大化」)中鵠候,等待可能或不可能的實現。也許只有作家(及藝術家)願意嘗試,所謂嘔心瀝血吧。然而,最終作家能做的或只是一個微弱的動作,微弱卻依然可能有著宇宙尺度的影響。正如書中所言:「攀住了一個字,緊接著是下一個字,就像是在渡河。」雖然險惡,但也許在下一刻就到了捨舟登岸的時刻,也未可知。

  因此,誰也不曾擁有北投,不但不曾擁有北投的時間,甚至難說曾擁有個別的北投事件。只有個人因為對那交會的剎那深入骨髓的銘刻有所不能割捨(不論那是愛或悲傷),所企圖進行的記憶建構,或更精確地說,時間的建構。做為作家,企圖建構的時間絕對不會是俗成的時間,而是前所未有的時間。不論是魑魅魍魎或無法直視的光都只是一個渡河的工具。一個從傷口中幻化成蝶的蛹。蝶遂因迷而誤入純粹時間而終不迷。

  這麼說來,每個人都是有傷口的,或大或小,或深或淺。你也是帶著某種無名的傷口來到北投尋找光,而郝譽翔則是在北投被迫讓傷口擴大蔓延,馴至在黑暗中浮浮沉沉。

  但有傷口是幸運的,尤其是一個近乎無法彌縫的傷口。因為傷口,才有記憶的捕捉與時間的創造。當那位在書中幾乎不存在的父親無端出現、給予了短暫而虛幻的幸福感後、忽而又棄她而去並「轉進一條小巷弄」消失無蹤的那一剎那,彼處或正有一扇卡夫卡的窄門突然打開。這時候就看郝譽翔用什麼角度看進窄門。找對角度,看到的就會是亞列夫,並在那微小的亮點上欣見整個宇宙。人世的一切便都可以原諒,也可以一再地重新開始。幽暗與明亮的輪替互生(chiaroscuro),從來也不會止息,更是生之頌歌的基調。

  這篇序接近完成的時候,很意外夢見了初中時暗戀但卻從未說過話的少女旗手。她是來道別的,但夢中的道別覺得沒有感傷只有溫馨。依稀她對你說你已經不需要再藉助對她的想像掙脫那原初的傷口……。醒來時意識到自己已是獨自的一個人。

後記

  收錄在這本散文集中的作品,大多原為《自由時報》副刊的專欄而寫,雖然成書之時經過全盤的修改,但若非當初素芬姊的邀稿,以及每兩週一次來自梓評的催促和鼓勵,否則我不會啟動這場回憶的文字之旅,故有此書的誕生都要感謝他們。

  專欄名為「城北舊事」,乃因「北」之於我一直是憧憬與嚮往的方向,童年時代由高雄移居台北,乃至於落腳在北投,又可以說是台北城市之「北」,而那是一道青春的尋夢成長路徑:一路向北。

  然而北投卻又非典型的台北。那是一座山與海所環繞的盆地邊陲小城,尤其在上個世紀的七〇和八〇年代,更像是大自然的野性搖籃,而非城市資本主義現代文明,這或許也造就了我的桀驁不馴。

  我特別喜歡「桀驁不馴」這四個字,在城北生活多年下來,不知不覺中就長成了如此,也不知道是出於自己的本性呢? 還是來自於環境的薰陶?但我每每無事或憂傷之時,確實習慣性地就要逃入陽明山和淡海的懷抱,一如女巫被放逐於荒野。

  書中也特別記錄了我曾瘋狂崇拜的偶像坂本龍一。最近看了他的紀錄片《終章》,卻半途按下了停止鍵不忍再看。白髮的他依然十分瀟灑優雅,然而見到他為病體所折磨之時,我卻不禁感到自己的青春也一併被蛀蝕崩毀了,淪為千瘡百孔的廢墟,而天人五衰,花冠頓萎。

  也因此這本書於我意義更為深遠,唯有文字,才能夠永恆捕捉那些純潔而光燦的瞬間。我的城北歲月,一首由山與海交織而成的賦格曲。

  我也特別喜歡「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這句話,出於我最愛的導演北野武的電影。我十四歲時看電影《俘虜》只注意坂本龍一,完全忘了還有北野武的存在,即使他才是真正貫穿全片的要角,直到十多年後我才發現,大有相見恨晚的遺憾。

  早在台灣尚未引進北野武的電影前,我就透過重慶南路的錄影帶攤「秋海棠」,看了盜版的《花火》和《奏鳴曲》,深深被電影中反覆出現的海洋所吸引。後來也是在「秋海棠」買了《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回家一看卻沒有字幕,於是又氣呼呼跑回重慶南路找老闆理論。

  但老闆卻酷酷的,連頭也不抬,慢條斯理繼續整理著攤上的錄影帶,說:「為什麼需要字幕呢? 電影裡的男女主角都是啞巴啊,根本就沒開口說話。」

  想想也對。在《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說話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路過之人,想必那些對白也不重要吧。後來有機會看了正版的DVD,果然真如老闆所言。

  原來這就是我們真實的生活。無聲的動作,回憶的默片,為陽光所一點一滴推移,靜悄悄地在我們的眼前流逝,而其中藏匿著最深沉的哭泣、歡笑與耳語,也唯有自己才能夠聽見。
 
二○二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於台北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