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與普賢行願

菩提心與普賢行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濟群法師
图书标签:
  • 菩提心
  • 普贤行愿
  • 佛教
  • 修行
  • 净土宗
  • 菩萨道
  • 大乘佛教
  • 佛教哲学
  • 心灵成长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菩提心的無上觀修

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

 

在漢地,《普賢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之一,被信眾廣泛傳誦;在早晚課的大懺悔文中,也將出自本品的七支供,作為修習懺悔的重要內容。而在印度、西藏的各種修行中,更是對七支供推崇備至。

 

依普賢菩薩的廣大見地觀修,就能將每個行為從有限變為無限。以此集資,可速速圓滿成佛資糧;以此淨障,可速速消除一切障礙。

 

本書將有關菩提心教法和《普賢行願品》的內容編在一起,因為二者在修行上密切關聯。《普賢行願品》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如果沒有這種見地,就無法像佛菩薩那樣,以虛空般的廣大胸懷,接納並利益眾生。反過來說,如果不立足於菩提心教法,我們也難以理解《普賢行願品》開顯的甚深境界。

 

發菩提心,行十大願。是身為大乘佛子的最好選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禅宗公案中的生命智慧》的图书简介: --- 《禅宗公案中的生命智慧》图书简介 探寻古今交汇的觉醒之路 本书并非对传统佛学理论的简单梳理,也不是艰涩难懂的禅宗史料汇编。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险,带领读者走进禅宗公案那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含无尽深意的世界。我们试图剥开历史的尘埃与文字的表象,去触摸那些被历代祖师刻意留下的“机锋”,探寻隐藏在“麻三斤”、“狗子有无佛性”等著名公案背后的,是关于生命本质、当下实相以及个体觉醒的深刻洞见。 一、 公案的本质:超越逻辑的指月之手 禅宗公案,常被误解为需要费力思辨的谜题。然而,本书开篇即明确指出,公案是祖师为破除弟子心中既有之“知见”与“概念”而设的“敲门砖”。它们是语言的尽头,是理性思维的断崖。 我们将细致剖析公案的构造:为何祖师不直接传授佛法,反而要用看似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来“点破”弟子?核心在于,真正的智慧无法通过三段论或逻辑推理获得。它需要一种“当下”的、整体性的经验。本书将深入探讨“一指见如来”、“风吹草动”等关键场景,揭示它们是如何一步步瓦解我们对“我”、“法”、“真”、“假”的执着,引导心性回归到尚未被污染的本初状态。 二、 生命的日常与觉醒的瞬间 《禅宗公案中的生命智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哲学命题,落实到最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禅宗的精髓,恰恰在于“平常心是道”。 我们不会空泛地讨论“空性”,而是会结合“吃茶”、“担水”、“挑柴”等公案,展示如何在最平凡的劳作中,体悟到无处不在的觉性。例如,当赵州禅师问“狗子有无佛性”时,他挑战的不是“有”或“无”的答案,而是提问者心中对“佛性”的预设与期待。本书将引导读者反思:我们是否在生活中,也错过了那些本该抓住的“当下”? 书中重点分析了“青州有个麻三斤”的公案。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回答,实际上是禅师对弟子“执着于文字意义”的强力驳斥。通过对这类公案的细致解读,我们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禅宗的历史,更是一种在嘈杂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与清晰的生存智慧。 三、 关系的构建:师徒间的“代代相传” 公案的语境,无法脱离师徒间的直接互动。本书将着重描绘禅宗历史上那些精彩的“机锋往来”,揭示这种人际关系为何如此关键。 祖师并非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精准的“心病对症下药者”。他们深知弟子的“病根”所在,并以最尖锐、最直接的方式进行“截断”。我们将梳理几组著名的师徒对谈,如临济与黄檗、洞山与云岩之间的互动。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智慧的传递不是灌输,而是一种“应机而发”的促动。这种互动模式,对于现代人理解人际沟通、领导力乃至自我教育,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模型。 四、 现代困境与古老解药 在信息爆炸、焦虑弥漫的当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的碎片化和意义的失落。本书的终极目标,便是将古老的公案重新激活,使之成为应对现代困境的实用工具。 我们将探讨: 1. 对“成功学”的勘破: 公案如何帮助我们辨识那些虚妄的、外在的成功标准? 2. 情绪的自处: 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如何通过公案中的“无心”状态,实现情绪的即刻转化? 3. 创造力的激发: 当逻辑思维陷入僵局时,公案所展示的非线性思维模式,如何成为创新的源泉? 结语:开启你的个人“悟境” 《禅宗公案中的生命智慧》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把万能的钥匙——让你亲手去开启自己的心门。阅读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与祖师对话的修行。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完每一个公案的解析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将那份“不解”与“疑惑”带回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去碰撞。 当那些看似无解的对话,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你的生活经验发生共鸣,你便已踏上了那条属于自己的、清晰而无畏的觉醒之路。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尋找心的本來》《走近佛陀》《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

图书目录

 自序

認識菩提心

  一、普通人的發心

   1.凡夫心的形成

   2.良好心行的培養

  二、學佛人在發心中的誤區

   1.基於某種貪著而發心

   2.發心過程中誤入凡夫心

  三、如何正確發心

   1.出離心

   2.菩提心

  四、菩提心的殊勝

   1.菩提心的殊勝

   2.菩提心是入大乘門

  五、菩提心的種類

   1.願菩提心

   2.行菩提心

   3.勝義菩提心

  六、菩提心的發起因緣

   1.七因果

   2.自他相換

   3.十種因緣

  七、菩提心的特徵

   1.覺悟

   2.無我利他

   3.無限

   4.平等

   5.無相、無所得

  八、菩提心的實踐典範

  九、結語

  十、問答

菩提心的修行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1.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2.大乘人的標幟

   3.成佛的不共因

  二、菩提心與皈依

   1.大乘皈依的殊勝

   2.由發心完成皈依修行

  三、菩提心與七支供

   1.禮敬支

   2.供養支

   3.懺悔支

   4.隨喜支

   5.請轉法輪支

   6.請佛住世支

   7.迴向支

  四、菩提心與出離心

   1.解脫為本,出離心為先

   2.菩提心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

  五、發起願菩提心

   1.七因果

   2.自他相換

  六、受持願菩提心

   1.傳統依據

   2.正授儀軌

   3.守護菩提心

  七、受菩薩戒

   1.受者條件

   2.戒師選擇

   3.正授儀軌

   4.三聚淨戒

  八、行菩薩行

   1.菩薩行的內容

   2.菩薩行的特徵

   3.菩薩行的修習

  九、菩薩行與空性見

   1.無我

   2.無自性

  十、結語

受持菩提心戒的意義

  一、請師

  二、唱爐香讚

  三、戒師開示

  四、請聖

  五、大乘皈依

  六、修七支供

  七、正授願菩提心

  八、發願

  九、唱觀音讚

  十、迴向

行願無盡,我們也可以

《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

  導論

   1.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2.念死和觀苦

   3.放棄我執

   4.發心

   5.關於《行願品》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

  第九大願:恆順眾生

  第十大願:普皆迴向

  結說:修學利益

   1.總說

   2.校量功德

   3.消除惡業

   4.遠離邪魔

   5.諸佛護念,人天禮敬

   6.獲得圓滿身分

   7.往生佛剎,速成佛道

   8.結說

從有限到無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8341
  • 叢書系列:Open mind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3 x 17 x 1.6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纸张的质感温润如玉,触摸起来让人心情平静,封面上那几笔写意的山水,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禅意的深远,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进入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每句话都有足够的空间呼吸和沉淀。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那句引语,选得恰到好处,为整本书定下了哲思的基调。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对物理实体的尊重和精雕细琢,这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为了追求效率和低成本,往往忽视了这种感官上的享受,而这本书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它邀请读者进行一场身心合一的阅读朝圣。每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仪式感的开启,让我对即将接触到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种对“物”的重视,本身就是对“道”的一种隐晦的阐释,即美与秩序的和谐统一。

评分

作者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兼具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锐利的特质。它不像某些佛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生僻的梵文音译和僵硬的教条术语;相反,它行文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偶尔爆发出几句如同醍醐灌顶般的金句,掷地有声,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的**节制**——该华美处不吝笔墨,描摹境界之壮阔;该简朴处则寥寥数语,直击本质,不拖泥带水。我发现自己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文字的组合构造出了一种美感,需要细细品味其音韵和节奏。特别是当作者深入探讨“空性”或“缘起”这类核心议题时,他的语言仿佛被提纯过一般,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修饰,只留下思想最核心的能量,展现出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内在的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作者似乎洞悉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与迷茫,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挖掘自身的经验和困惑。在我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奇特的体验:前一刻还在为自己的某个执念而烦恼,下一页作者的文字就精准地触及了那个痛点,并从一个全新的维度提供了一种审视的视角,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啊哈!”的瞬间。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心胸开阔的导师,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陪伴你走过幽暗的通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这种互动性,让这本书具备了超越一般理论著作的生命力,它真正地参与到了读者的生命实践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成为知识的陈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行动”与“觉知”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许多关于精神成长的书籍,要么侧重于宏大的理论构建,要么沉溺于空泛的情感描摹,但往往缺乏将理论落地、转化为日常实践的有效路径。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务实和细致的笔触,探讨了如何将那些崇高的理想,融入到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之中。它不避讳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反而将这些视为修行的道场。这种“入世的智慧”——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慈悲——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精进不在于逃离世界,而在于以全然的觉知去面对世界的每一个面向,这让整部作品的落脚点稳健有力,充满了温暖而坚韧的人间烟火气。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为精妙,它并没有采用线性的、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而是如同高明的园林设计师,将不同的思想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迷宫。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跳跃,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思想的构建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接受喂食。作者擅长使用类比和寓言,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通过生动具体的日常场景展现出来,比如他用“织布”来比喻心性的修持,用“渡河”来象征智慧的获取,这种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却丝毫未减损其思想的深度。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信手拈来,却绝不堆砌,每一则典故都如同精准的铆钉,将前后文的论述牢牢地固定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的逻辑链条坚固而富有弹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复杂素材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