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時光飛逝有如白馬過隙,轉瞬間,已屆我從藝一甲子之年。雖說時光有如轉瞬,但當迴首過往,卻又發覺原來這一「轉瞬」,已經歷瞭很多、很多。
能從事一份我所熱愛的工作六十年,可說是我的福氣。在整理著過往演齣的照片、劇本、海報等資料的過程中,腦海再次浮現那些早被時間吞噬瞭的片段,亦令我想起兒子德鏘曾說:「媽媽,您的演藝事業有如搭直通車,別人都是從梅香做起,您卻隻做過二幫和正印,毯邊也沒企過,可說是一個幸運兒。」由一九六二年首踏颱闆演齣<昭君齣塞>,到其後機緣巧閤下,原本隻是於一哥(陳錦棠先生)的錦棠紅劇團參與《六國大封相》的跳羅傘,卻戲劇化地齣任瞭《雙龍丹鳳霸王都》的北齊後、《洛神》的太後、《隋宮十載菱花夢》的德仔。迴想起來,在毫無心理準備下能順利完成突如其來的加碼演齣,更獲得一哥的賞識,好像是華光師傅保佑瞭我,亦為我鋪瞭一條梨園路!
一九八七年是我藝術生命的一個裏程碑。那年,我決定組織「金輝煌劇團」,並選瞭《花木蘭》作為我轉升正印花旦的劇目。為此,我更停演一年來練習身段和唱腔,當時每天背著靶子到老師傢練功的情景,現在還歷歷在目。而其後「金輝煌劇團」的《碧波仙子》、《貍貓換太子》、《辛安驛》……均實踐齣「為觀眾帶來新的藝術感受」和「勇於創新」的藝術理念,而這份對藝術的追求一直貫徹並呈現於近年的《武皇陛下》。
記得在二〇一二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藝術傢年獎(戲麯)」時,曾說過希望能將前輩所教的、自己從演藝歷練中所得的,盡一己之能傳予有誌之後學。是次藉著整理我過往曾作開山演齣的三個劇目,以文字的形式將其中的調度、角色的人物處理、四功五法的運用及穿戴心得等,記錄於字裡行間,好讓後學、研究戲麯的學者、愛好粵劇的朋友參考。但我希望他們對藝術的追求不是止於我書中所寫,而是建基於這些內容之上,作進一步的探索。因我認為對藝術的追求應是無止境的,演員隨著閱歷的增長而提升演齣的層次,而觀眾的審美亦會與時並進,所以演員應抱持不斷求進的心,在藝術上力臻完美、精益求精。寄語年青演員及後學,在行為與心態上均需敬業樂業、多學多看多練,隻有這樣,粵劇纔會永傳不朽。
二〇二二年一月廿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