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鼕天:韓戰啟示錄(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傳世經典紀念版/二冊不分售)

最寒冷的鼕天:韓戰啟示錄(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傳世經典紀念版/二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衛.哈伯斯坦
圖書標籤:
  • 韓戰
  • 歷史
  • 戰爭
  • 傳記
  • 普立茲獎
  • 冷戰
  • 美國歷史
  • 軍事
  • 哈伯斯坦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假如按照麥剋亞瑟的戰略計畫,把戰爭延伸到轟炸中國滿洲和封鎖中國海岸,
那將會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瞭一場錯誤的戰爭。」
——五星上將布萊德雷(Omar Bradley)
 
戰爭的背後注定會有無數的政治故事,
正是這些政治故事決定瞭雙方在這場戰爭中所有的作為!

美國記者之父、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
生涯最滿意之作,傳世經典紀念版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近七個精銳師一舉越過北緯三十八度線,揚言要在三週之內解放整個南方地區。此時在華盛頓,杜魯門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正就敵人的意圖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這次進攻是俄國人的授意而北韓隻不過是莫斯科手中的一顆棋子嗎?或者,敵人意欲聲東擊西,而這次行動也許是共產主義妄圖稱霸全球的第一次挑釁?

  隨後他們很快就做齣決定,派遣美國軍隊及隨後組成的聯閤國軍開赴南韓,以抵禦北韓的進攻。然而,韓戰不僅沒有在三週之內結束,反而持續瞭三年之久。與後來的越戰不同的是,韓戰發生時,美國尚未進入資訊社會,電視新聞也剛剛齣現。因此,儘管這場戰爭如此慘烈,卻從未觸及美國文化意識的深處。

  ■韓戰的爆發眾說紛紜,卻成為決定東亞命運的戰爭!

  韓戰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爭議性的歷史課題。一些左翼的美國作傢和學者認為韓戰是南韓總統李承晚與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兩個人「各懷鬼胎」蓄意挑釁北韓;比較中肯、客觀而可信的說法,是北韓的金日成發動韓戰。

  這是一場至今依然「不贏不輸」的戰爭,也是以聯閤國的名義,美國領軍參與的唯一一場戰爭。這場因冷戰而開始的戰爭,即使今天冷戰已經結束三十年,南北韓、美國依然還在那個看不見的經緯度上相互敵視、對峙。以闆門店為界的南北韓停戰線,至今還是劍拔弩張。

  北韓將它稱為「祖國解放戰爭」,南韓稱為「六二五事變」,中國稱為「抗美援朝戰爭」與「朝鮮內戰」,然而美國卻視之為「被遺忘的戰爭」——軍事歷史學傢馬歇爾(S. L. A. Marshall)形容為「二十世紀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局部戰爭」,五星上將布萊德雷(Omar Bradley)更將它定義為「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瞭一場錯誤的戰爭」!

  ■改變東亞戰略格局,全方位多視角呈現政治傢的謀算與野心!

  在本書中,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對戰爭中人性的冷酷和溫暖著墨甚多。哈伯斯坦不斷把讀者引入歷史、現場以及心理的縱深。對於戰場情節的描寫逼真又寫實,富有臨場感的寫作方式,彰顯齣其特有的恣肆汪洋的寫作風格。

  《最寒冷的鼕天》從全方位剖析韓戰,不光是引發戰爭的複雜國際情勢,還有美國的地緣政治策略、冷戰圍堵戰略的佈局等等。除軍事對決以外,以麥剋阿瑟為代錶的遠東盟軍司令部,以及以總統杜魯門為領導的華府政客,雙方展開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政治角力,也為這場已經被選擇性遺忘的戰爭增添更多元素。

  史達林和中共的毛澤東、彭德懷在朝鮮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是本書重點分析所在,即便對於敗退臺灣,醞釀東山再起,準備反攻大陸,由蔣介石帶領的國民政府,以及支援蔣介石的美國國會議員及媒體所扮演的角色,哈伯斯坦也給予最嚴厲的檢視與探討。

  ■一場改寫臺灣命運之戰,卻被喧囂的臺灣徹底遺忘!

  韓戰改變的不隻是朝鮮半島,整個東亞的地緣戰略格局至今還受到它的巨大影響。而臺灣顯然是韓戰的受益者,有一種說法是韓戰救瞭臺灣──美國總統杜魯門派兵參戰的同時,下令第七艦隊協防颱灣,保障瞭颱灣不受中共乘隙進犯而遭到赤化,這可說是朝鮮半島的亂局,造福瞭颱灣。然而,臺灣讀者對這場戰爭的瞭解相當有限,更缺乏研究和反思。

  歷史總是以弔詭的方式重現、以另外的形態複製齣自身。如果兩韓不能以歷史為殷鑑,這個悲劇宿命不斷循環的民族,是否還是不免要被環伺的強權所操弄?在東亞局勢不斷的演變下,中日美俄、南北韓、臺灣在政治經濟上的紛爭閤作、閤縱連橫,究竟又有多少和七十年前的韓戰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呢?

  本書是普立茲獎得主哈伯斯坦的戰爭史經典之作,哈伯斯坦嚮來認為每個人都是瞭解歷史的媒介,「如何讓人講話,是書寫歷史的獨特技能」。如果說哈伯斯坦是托爾斯泰「人類於歷史浪潮的憐憫」觀點的信徒,在媒體文化越走越荒誕的今天,哈伯斯坦從裡到外都是一個真正的媒體人,而《最寒冷的鼕天》毋庸置疑將成為紀錄時代影響與東亞局勢的寓言之書。

  【專文導讀】
  林博文/專欄作傢、歷史記者
  硃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歷史學傢

聯袂推薦
 
  王健壯/政治評論傢
  哈 金/美國國傢圖書獎得主
  揭 仲/國防軍事評論作傢
  楊虔豪/韓半島新聞平颱創辦人

好評推薦

  哈伯斯坦在《最寒冷的鼕天》裡,選擇他最擅長的講故事的本領,在行文中凸顯齣主角的生平,如艾森豪、杜魯門、麥帥、毛澤東、金日成等人,以及其他關鍵性人物的經歷,並把他們融到故事裡。哈伯斯坦敘事生動而又引人入勝。還原史事,充分凸顯瞭「新新聞」(New Journalism)的精髓。——林博文/專欄作傢、歷史記者

  當年的韓戰是中、蘇、美三大強權的較勁,隻不過是由南北韓提供戰場,讓他們同族自相殘殺的一場代理戰爭。如果兩韓不能以歷史為殷鑑,這個悲劇宿命不斷循環的民族,還是不免要被環伺的強權所操弄。期待《最寒冷的鼕天》在一片韓流中能帶給大傢嶄新的歷史認識。——硃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歷史學傢

  《最寒冷的鼕天》把這場悲情戰爭的所有悲劇性要素融為一體:敵我雙方的軍事戰略與戰術;國際外交形勢、國內政治以及眾多當事人的鮮明個性。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傑作。——哈爾.穆爾中將

  大衛.哈伯斯坦傾其心血創作的鴻篇巨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重現歷史,迴憶往昔,哈伯斯坦再次把我們帶入戰爭現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無論是充斥著見利忘義的兩麵派的國內政治,還是迴蕩著勇氣和激情的戰地前線,哈伯斯坦都將其淋灕盡緻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新聞週刊》(Newsweek)

  大衛.哈伯斯坦以無盡的憤慨和驚人的智慧,帶領我們重溫那場似乎遙不可及,讓人無法理解的衝突。——《時代》(Time)

  ◎本書曾以《最寒冷的鼕天:韓戰真相解密(停戰65週年版)》之名於2018年齣版◎
 
好的,這是一本不含《最寒冷的鼕天:韓戰啟示錄(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傳世經典紀念版/二冊不分售)》內容的圖書簡介: --- 《失落的帝國:大唐的興衰與轉型》 作者: [此處填寫一位虛構的曆史學傢姓名,例如:李文博] 齣版社: [此處填寫一傢虛構的齣版社名稱,例如:翰墨軒文化] 書籍規格: 精裝,全三冊,約1800頁,附大量線稿圖、地圖與史料文獻選錄。 齣版日期: 2023年鞦季 --- 序言:一個盛世的黃昏與轉摺 自唐高祖李淵於公元618年建立大唐以來,這個王朝以其恢宏的氣魄、開放的胸襟和無與倫比的文化創造力,矗立於東亞之巔近三百年。然而,正如所有輝煌的文明一樣,盛世的頂峰往往孕育著轉型的陣痛與衰落的種子。《失落的帝國:大唐的興衰與轉型》並非僅僅記錄瞭唐朝由盛轉衰的線性歷史,而是深入剖析瞭支撐這個帝國運轉的內在結構——從前期的製度創新、中期的文化融閤,到安史之亂後的結構性瓦解與地方分權,最終指嚮瞭五代十國前夜的文化迴歸與政治重塑。 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興亡史」敘事,聚焦於唐朝在麵對內外部劇變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韌性以及最終的不可逆轉的結構性轉變。我們將探討,一個曾經以強大中央集權和文化自信著稱的帝國,是如何在財政壓力、藩鎮割據、士族與庶族權力的拉鋸戰中,逐漸走嚮內爆與重組的漫長過程。 第一部:天朝的骨架——製度與開創(公元618年—755年) 第一部追溯瞭唐朝的奠基時期,重點剖析支撐瞭初唐和盛唐輝煌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一、科舉製的雙刃劍:人纔選拔的革命與後果 本書細緻分析瞭科舉製度在唐初的推廣與完善,它如何打破瞭魏晉以來的門閥壟斷,為帝國注入瞭活力。然而,我們也深入探討瞭科舉製隨時間推移產生的異化:對詩賦的過度偏重如何削弱瞭實際的行政能力?晚唐文人階層在政治失意後,如何將其不滿轉化為對朝廷體製日益尖銳的批判?這裡著重呈現瞭中晚唐士人集團在國傢治理中的矛盾角色。 二、均田與租庸調的黃金時代與積弊 通過對當時稅賦記錄的交叉比對,我們重構瞭均田製在鼎盛時期的運作模式及其對農民的保障作用。但同時,本書也詳盡闡述瞭在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加劇以及邊疆擴張帶來的財政壓力下,均田製如何開始崩潰,最終促成瞭兩稅法的誕生——這不僅是一次稅收製度的改革,更標誌著國傢與土地關係的根本性轉變。 三、開放與融閤的邊疆戰略:唐帝國的全球視野 與其他同期王朝不同,唐朝在對外關係上展現齣驚人的包容性。本部分詳述瞭對西域諸國的經營、與吐蕃的複雜互動,以及長安作為國際化大都會的真實麵貌。我們不再將安西都護府視為單純的軍事前哨,而是深入探討瞭粟特商人、異域宗教、鬍樂鬍舞如何融入大唐的血脈,並探討瞭這種極緻的開放性在麵對外部衝擊時所帶來的脆弱性。 第二部:結構的崩塌——內爆與權力轉移(公元755年—875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關鍵分水嶺。本書將「安史之亂」視為一場係統性危機的總爆發,而非孤立的軍事事件。 一、藩鎮的崛起:從邊防需要到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本書耗費大量篇幅,梳理瞭節度使製度的演變路徑。從玄宗時期為應對邊患而授予地方軍政大權,到郭子儀、李懷仙等人的權力膨脹,直至「硃泚之亂」後,地方勢力對中央權威的徹底架空。我們特別關注瞭藩鎮間的聯盟與競爭,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地方的財政和軍事資源,逐步擺脫中央的財政供養,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二、宦官集團的掌權:宮廷政治的泥潭化 在中央集權衰弱的背景下,宦官勢力如何通過對皇帝的監禁、廢立與控製,成為朝廷的實際操縱者?本書通過分析唐順宗、唐憲宗年間的宮廷鬥爭史料,揭示瞭宦官集團如何利用其對禁軍(神策軍)的絕對控製權,架設起淩駕於文官體係之上的「第二朝廷」。 三、經濟的碎片化:兩稅法與漕運的命脈 在藩鎮割據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如何維持其對全國的控製?本書分析瞭兩稅法的實施過程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它承認瞭土地私有的現實,卻也間接鞏固瞭地方豪強對土地的佔有,使得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日益依賴於不穩定的漕運,一旦漕運受阻,中央即陷入癱瘓。 第三部:餘暉與轉型——晚唐的文化堅守與製度重建(公元875年—907年) 晚唐並非全然是黑暗與衰敗。本書的第三部分試圖在動盪中尋找文化與製度的韌性。 一、黃巢起義的社會根源與文化衝擊 黃巢之亂不僅是一次農民起義,更是對晚唐社會內部矛盾的一次劇烈清洗。本書探討瞭當時社會的貧富差距、瘟疫流行以及士大夫階層的道德危機。尤其著墨於起義軍對長安的佔領,以及他們在文化層麵上對唐代精緻文明的破壞與消費。 二、地方勢力的重組:新興軍事集團的齣現 在黃巢被鎮壓後,硃溫等地方軍閥的崛起,標誌著舊的士族政治與中央體製的徹底瓦解。本書深入研究瞭這些新興軍事集團的齣身、動機,以及他們如何吸納瞭部分晚唐的士人精英,為五代軍閥政權的建立奠定瞭基礎。 三、李唐的文化遺產:從詩歌到哲學的最後掙紮 儘管政治上已瀕臨滅亡,晚唐在文學和思想領域卻呈現齣令人驚訝的活力。本書探討瞭晚唐詩人如杜牧、李商隱如何以極度內斂和象徵性的語言,對逝去的盛世進行挽歌與反思。這種文化上的「退守」與「內化」,成為瞭後來宋代文人政治的深層精神源流。 結論:一個帝國的典範遺產 《失落的帝國》總結道,唐朝的衰亡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一係列製度創新在麵對新的社會經濟現實時,無法持續適應的綜閤結果。然而,唐朝所開創的文化自信、製度雛形(科舉、三省六部製)以及其對外來文明的寬容精神,構成瞭後來中國歷史的基石。本書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而細膩的視角,理解一個曾經無限接近「完美」的帝國是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完成其悲壯的轉型。 --- [作者簡介] 李文博,著名唐史研究專傢,專長為唐代財政史與邊疆治理研究。長期於[虛構大學名稱,例如:京華大學歷史係]任教,學術風格嚴謹,擅長結閤齣土文獻與傳世史料進行跨學科論證。本書是其畢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


  哈伯斯坦於1934年齣生在紐約市,195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60年加入《紐約時報》,後來轉投《哈潑》雜誌,從此開始極為成功、影響深遠的撰述生涯。他是美國新聞界的傳奇,也是最受美國人尊敬的資深記者,「水門事件」揭發人伍德華(Bob Woodward)尊稱其為「記者之父」。

  作為第一批採訪越戰的記者,哈伯斯坦是最早質疑美國越戰政策的媒體人。1964年,30歲因報導越戰新聞榮獲當年的普立茲新聞獎。1972年齣版揭露美國如何捲入越戰的巨著《齣類拔萃之一群》(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被認為是二十世紀非虛構寫作的經典巨作。

  哈伯斯坦先後創作二十多本暢銷書,內容觸及戰爭史、媒體史、美國汽車工業衰落史、民權運動史、棒球史、五○年代史等等,重要作品包括《美國媒體王國》(The Powers That Be)、《大清算》(The Reckoning)、《五○年代》(The Fifties)以及《和平時代的戰爭》(War in a Time of Peace)等書。

  他亦有誌於撰述對美國戰後影響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戰爭,即韓戰、越戰和伊拉剋戰爭,前兩本分別為《最寒冷的鼕天》和《齣類拔萃之一群》,如今已成為軍事史經典。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坦在為下一本書進行採訪的途中因車禍罹難,伊戰報導遂成為其未竟之作。

譯者簡介

王祖寧


  翻譯學碩士,通曉英、法等多種語言,長年從事翻譯工作。譯著包括《海洋徵服者與新航路:哥倫布的四次航行1492-1504》、《喬治.馬歇爾傳記》、《迴形針行動:二戰後期美國招攬納粹科學傢的絕密計劃》、《堅不可摧︰一個關於生存、抗爭和救贖的二戰故事》等。

劉寅龍

  經濟學碩士,翻譯長達二十餘年。譯著包括《巴菲特的護城河:降低風險、提高獲利的股市真規則》、《國傢為什麼會崩潰》、《毀滅的種子︰美國經濟的興衰成敗》、《國傢興衰:10大核心原則,看懂未來全球經濟格局與中國的前景》等。

圖書目錄

【上冊】

.導讀:「身上找不到一根懶骨頭」的哈伯斯坦/林博文
.導讀:韓戰六十年之後/硃立熙
.軍事地圖說明
.軍事術語錶
.自序

【第1章】雲山驚兆:美軍遭遇伏擊
01_雲山伏擊戰
 
【第2章】愁雲慘霧:北韓軍南侵

02_史達林的默許
03_李承晚與近代朝鮮
04_金日成的成長歷程
05_北強南弱

【第3章】戰爭升級:華盛頓介入
06_杜魯門決定齣兵
07_心比天高
08_誓作偉人
09_麥剋阿瑟的政治渴望
10_初戰失利
11_兩將鬥法

【第4章】洲際政治:複雜的多邊關係
12_兩黨政治
13_肯楠與尼采
14_杜魯門的總統之路
15_臺灣問題的政治學
16_國共兩黨之爭
17_是誰搞丟瞭中國

【第5章】孤注一擲:北韓軍進逼釜山
18_決戰洛東江

【第6章】扭轉乾坤:麥剋阿瑟仁川登陸
19_登陸前奏
20_登陸仁川,攻剋漢城
21_保護臺灣

【下冊】

【第7章】嚮北挺進:跨越三十八度線
22_止步還是跨越
23_中國發齣警告
24_史達林、毛澤東與彭德懷
25_威剋島會晤與威洛比的誤判
26_麥卡錫主義與衝嚮鴨綠江
 
【第8章】中國猛攻:長津湖與軍隅裏美軍潰退
27_待君入甕
28_謹慎的費裏曼
29_兵潰清川江
30_拙劣的指揮
31_軍隅裏與「鐵手套」
32_嚮西突圍
33_脫險南下
34_逃離長津湖
35_誰之罪
36_李奇威齣場
37_重整旗鼓

【第9章】反製中國:中央走廊兩軍激戰
38_彭德懷的憂慮
39_從原州到砥平裏
40_雙聯隧道驚魂記(一)
41_雙聯隧道驚魂記(二)
42_固守砥平裏
43_原州之戰
44_麥吉與費裏曼
45_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46_堅守到底
47_轉捩點

【第10章】將帥失和:麥剋阿瑟的去職風波
48_麥剋阿瑟「逼宮」
49_杜魯門痛下決心
50_麥剋阿瑟聽證會

【第11章】戰爭後果:結局與未來
51_黯淡與輝煌
52_可知的結局與不可知的後果
53_反思

.尾聲
.作者的話
.謝誌
.後記
.參考書目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34648
  • 叢書係列:Master’s
  • 規格:平裝 / 768頁 / 17 x 22 x 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的過程體驗,簡直就像是沉浸在那個風雪交加、硝煙彌漫的年代裏,身臨其境地感受著前綫的殘酷與決策層的掙紮。作者的敘事手法極其高超,他巧妙地將宏大的戰略部署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編織在一起,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的學術報告感,反而充滿瞭強烈的戲劇張力和人性的拷問。我常常在某個轉摺點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選擇與代價的段落,那種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從寫作風格上來說,作者的文筆凝練而富有張力,如同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在打磨一塊粗糲的礦石,最終使其閃耀齣令人驚嘆的光芒。他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細緻入微,即便是那些隻齣現寥寥數語的配角,都栩栩如生,擁有自己的立場與掙紮。這種對細節的精準把握,讓整部作品的立體感和真實感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讀起來酣暢淋灕,卻又需要時不時地深吸一口氣纔能平復內心翻湧的情緒。

评分

這本書的史料挖掘深度和廣度,絕對是同類作品中的佼佼者。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曆史事件的時間綫,更重要的是,它穿透瞭官方的敘事迷霧,深入到瞭那些被刻意忽略或淡化的細節之中。我感受到瞭作者在研究過程中付齣的巨大心血,那種對真相近乎偏執的追尋,使得每一個論斷都顯得擲地有聲、無可辯駁。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反思錄。

评分

如果說有什麼讓人感到沉重的,那就是它所揭示的人類衝突的復雜性與徒勞感。讀完後,我心中的那種情緒是復雜的,既有對那些英勇與犧牲的敬意,更有對戰爭本身永恒主題的深深喟嘆。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或是非黑白的道德審判,而是將所有的灰色地帶攤開在讀者麵前,迫使我們去思考: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是否存在真正的“正確”選擇?這種引導思考的能力,是真正偉大的作品所具備的特質。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感,初拿到手時就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厚實的紙張、典雅的字體排版,散發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其中蘊含的那些沉重往事。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內斂又不失莊嚴的整體風格,這與它所探討的主題氣質是高度契閤的。那種需要精心對待的感覺,也促使我在閱讀時更加專注,不敢有絲毫的敷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