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濱消失:陳克華攝影詩文集

南濱消失:陳克華攝影詩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克華
图书标签:
  • 攝影
  • 詩歌
  • 文學
  • 臺灣攝影
  • 人文攝影
  • 紀實攝影
  • 陳克華
  • 南濱
  • 消失
  • 臺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學時代曾被視為(或多或少也有些自視為)醫學院當中的秀異份子。然後進入醫院實習,服兵役,退伍後進教學醫院當住院醫師,考專科醫師。一切安然順遂,歲月靜好。然後,從醫學的象牙塔裡伸出頭來四處張望,才發現身邊的一切早已非舊時樣。自己是什麼都不懂。

  童年的消逝,父母的老化,一句「時代的變遷」,都是在人的粗糙表淺意識不能覺察的狀態下,悄無聲息地發生。時間如何作用?剎那間青春的退場與心境的轉移,變得真實,我站在「童年」的消失現場,如迷於娑婆的佛門弟子著老和尚當頭一記棒喝,脊椎震動,頭皮發麻。心中閃過一念:我的確是老了,同時也經過了許多事—而身邊的花蓮,臺灣,中國,甚至整個地球呢?

  我彷彿與這所有變化有關,又無關。
 
尘封的记忆,光影中的絮语:一部关于城市变迁与人文精神的影像志 《光影的渡口:都市的呼吸与沉寂》 作者:[此处留空,用以代指非陈克华先生的其他摄影师/作家] 出版信息:[此处留空,例如:XX出版社,首次出版年份] --- 导言:时间之河上的驻足 本书并非对既有地理坐标的简单描摹,而是一次深刻的、近乎冥想式的城市生命体检。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些在日常喧嚣中被忽略的、转瞬即逝的“在场感”——那些关于光线如何切割空间、材质如何承载历史、以及形形色色生命如何在钢铁与水泥的丛林中寻找栖居之所的无声记录。 第一章:钢铁丛林中的脉动——现代性的解构与重塑 本章聚焦于现代都市核心地带的建筑景观及其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我们摒弃了宏大叙事的视角,转而深入那些被高速发展遗忘的角落:尚未完全被玻璃幕墙吞噬的旧式工厂,那些布满锈迹和涂鸦的通风口,以及被摩天大楼阴影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街巷。 光影的辩证法: 摄影师采用高对比度的黑白影像,探讨光线如何成为界定空间和时间的主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密集的楼群,在湿漉漉的地面投下锐利的光束,仿佛是历史对现世的一次突然审视。我们审视了“窗”的意象——它既是囚禁,也是眺望的工具。窗户内部微弱的室内灯光,与外部冰冷的蓝色夜景形成对比,暗示着个体在巨大城市结构中的孤独与坚韧。 材质的对话: 混凝土的粗粝、钢材的冷峻、剥落的油漆下显露出的木质纹理,构成了一部无声的材质史。通过极端的微距镜头,我们将观众拉近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水泥墙面上的苔藓生长轨迹,如同大地上蜿蜒的河流;防盗网的几何重复,构成了令人不安的秩序感。这部分旨在探讨,在追求效率与均质化的现代进程中,物质的“肌理”如何成为抵抗遗忘的最后堡垒。 第二章:人迹可寻——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叙事 如果说第一章是关于结构的剖析,那么第二章则是关于“使用”和“居住”的哲学探讨。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城市规划的蓝图,而是个体在其中留下的痕迹,那些不经意的、充满偶然性的生活瞬间。 通勤的肖像: 我们追踪着清晨地铁站台上的通勤人流。不再是面孔的特写,而是对身体姿态的捕捉——紧握的公文包、微微前倾的身体、疲惫但坚定的眼神。这些“移动的雕塑”揭示了一种集体性的隐忍和向前的驱动力。画面中,不同身份的人们被框入统一的交通工具中,他们的差异性在空间压缩下显得尤为突出,形成一种“同在异地”的悖论。 遗弃与重塑: 深入城市的边缘地带,记录被遗弃的物件:一辆生锈的自行车孤零零地靠在废弃的围墙边,一个被风吹得褪色的布偶,或是被丢弃在垃圾桶旁的、尚有余温的餐食包装。这些“他者之物”是关于消费主义的无言控诉,它们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述说着主人匆忙离去或彻底断裂的故事。摄影师的镜头赋予了这些死物以一种近乎“受难”的尊严。 街角的哲学: 捕捉那些非正式的社交空间:路边摊贩与顾客的短暂交谈,老人们在公园长椅上的凝视,或是孩子们在狭窄弄堂里的追逐嬉戏。这些瞬间捕捉了城市“弹性”的一面,是那些自发生成的、不受官方规划约束的生命力的证明。光线在这些场景中往往是温暖而散射的,带有旧式胶片特有的颗粒感,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温度。 第三章:时间的沉积——废墟美学与记忆的重量 本章深入探讨那些被城市发展浪潮推至边缘或彻底淘汰的旧建筑群,寻找“废墟”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时间重量。 记忆的肌理: 重点考察老旧社区和即将拆迁的里弄。斑驳的墙皮下,依稀可见多年前贴上的旧海报残迹,或是被无数次粉刷覆盖的祖辈签名。我们采用长曝光技术拍摄雨夜中的街景,让霓虹灯的光晕在湿滑的路面上化为流动的色彩,而周围的旧房轮廓则显得模糊而永恒,如同记忆的底色。 空间的断裂: 拍摄被拆除建筑的空地——那些被推土机犁平的土地,只留下零星的砖块和裸露的地下管线。这些“空洞”是比实体建筑更具冲击力的影像,它们迫使观者直面“不存在”本身,思考一个社区的文化根基是如何在一夜之间被抽离的。画面的构图往往是极简的,利用水平线和垂直线强调空间的巨大空白和虚无感。 人与空间的告别: 捕捉拆迁前的最后时刻,一些居民仍在试图整理或保留家中物品的场景。也许是一张挂在空旷墙壁上的老照片,也许是精心擦拭过的门把手。这些小小的仪式感,构成了对逝去生活方式的温柔致敬,也预示着城市肌理必然的、不可逆转的更迭。 结语:在瞬间中把握永恒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记录“消逝”,而是通过影像的凝固,让那些处于边缘、脆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经验得以“在场”。它邀请观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空间,体会光影的微妙变化,倾听那些隐藏在钢筋水泥之下的、关于人的、关于时间的、永不停止的絮语。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渡口,载着我们驶向对城市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克華


  男,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眼科交換學者。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任。

  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曾任現代詩復刊主編。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大獎,出版五十餘册文學創作,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韓、西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及「日出」(2017)。(巨禮,詩歌吟唱)。歌詞創作一百多首,演唱歌手從蘇芮、蔡琴、齊豫,到張韶涵及趙薇。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材。
 

图书目录

【序詩】關於我在花蓮的童年
永遠的溝仔尾(代序)/陳克華
南濱消失
道路以目
南濱地形雨
誰要回花蓮

阿思瑪組曲(七首)
無聲
天心月圓
南濱
北迴線上—悼408次太魯閣號罹難者
U
408號招魂:某電視台
我曾在你的白紙黑字裡徘徊—悼楊牧
石頭原鄉
太魯閣交響詩(四首)
太平洋濱的刺蝟
南京街最後一間茶室
颱風後的鄉間小路
悼楊牧
國旗
冬冬
無所不在
父親的蘭花
血月—記父親往生後的第一個中秋夜
父親的白內障
身壞
408號招魂:哀我黎民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楚辭,招魂)
松園物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83205
  • 規格:精裝 / 184頁 / 15 x 21 x 2.5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

關於我在花蓮的童年


  鳳林,瑞穗,壽豐,玉里,志學
  這些自小耳熟的地名
  被我任意安置在花東鐵路的窄軌上
  生產著我記憶中的同學和玩伴
  短暫出現又消失的人物
  還有蝴蝶群聚的山谷
  淡紫色鵝卵的海灘
  遠遠立著一塊碑:北回歸線。
  而我曾生活在花蓮
  而且那麼孤獨
  記得一次搭窄軌火車前往台東
  慢車,每一站都停的那種慢
  我漸漸覺察
  每一站前都有一條相似的街
  短短的,彷彿經營著刻意的榮景
  相似的店家和招牌
  賣著相似的小吃和土產
  它們實在太相似了
  以致於我坐著坐著
  不知何時離開了花蓮。

  2023,9,6

導讀

永遠的溝仔尾(代序)陳克華


  二○一五年夏季的某一天,當我站在花蓮市區溝仔尾發現南京街橫跨「水溝」的那條橋不見了時,突然意識到某種生命「階段」的清楚切痕在我身上顯靈。如今我面對兒時的家已是空盪盪的臨時停車場。而我花蓮兒時記憶當中,很重要依憑的一張照片,便是外婆抱著三歲的我立於這橋頭的家門口。

  數年前市政府拆掉了「水溝」上的老房子,包括我家:「明義街2號」。如今,家早已拆除,連橋也不翼而飛。童年的消逝,父母的老化,一句「時代的變遷」,都是在人的粗糙表淺意識不能覺察的狀態下,悄無聲息地發生。時間如何作用?剎那間青春的退場與心境的轉移,變得真實,我站在「童年」的消失現場,如迷於娑婆的佛門弟子著老和尚當頭一記棒喝,脊椎震動,頭皮發麻。心中閃過一念:我的確是老了,同時也經過了許多事—而身邊的花蓮,臺灣,中國,甚至整個地球呢?

  最起碼,地球熱了,「中國」富了,而「後山」的交通便利了,市容風貌變了。變到溝仔尾完全消失。彷彿正式宣告著一個連我「這時代」的花蓮人也不甚能理解的時代,的結束。一個保守,封閉,步調遲緩的花蓮,不免要全面擁抱高地價,高房價,觀光業深化,全臺退休老人移居潮,旅遊餐飲業主導一切的生活型態了。

  我彷彿與這所有變化有關,又無關。

  其實花蓮的變化一直都是進行著,溝仔尾的消失不過是觸到了我鄉愁神經的「底線」—更早消失的,還有位於大港口和八仙洞之間的「靜浦醫務所」。

  而我和花蓮是怎樣一種緣份,民國七十五年服預官役時,分發抽籤又抽回花蓮。在美崙山受訓時居然地點距就讀的花蓮中學僅咫尺之遙,只不過看得到出不去。第二年調派東海岸靜浦當醫官,為當地阿兵哥和民眾看病。人口結構三分之一原住民,三分之一大陸來臺老兵,三分之一先住漢人,包括閔南和客家。一個「臺灣濃縮版」村落。三者之間和樂融融,沒聽過什麼叫「族群」。民國七十七年退伍時我還出版了一本散文《無醫村手記》(圓神),紀念那整整一年極特殊的靜浦經驗。廿年後重訪靜浦,鋼筋水泥的醫務所居然也「不見了」,繞了幾圈,才知道連續幾年颱風從秀姑巒溪出海口侵臺,溪水因此改道,整段海岸公路消失重建,「靜浦醫務所」早已不在原來公路邊,也早已廢棄多年,成了垃圾回收場。記憶中的站牌不見,「柑仔店」不見,美麗的長虹橋被更寬闊的新橋取代。翻著手中那本手記,恍如隔世。自己竟然只能用文學和幾張泛黃的當兵照片,見證民國七十七年群聚靜浦的那一群曾在我生命留駐的老榮民,年輕阿兵哥,原住民……

  是的,文學見證著我生命中消逝的一切—現在還有人讀王禎和嗎?

  如果有,那我描述我成長時期的花蓮就省事多了。我只需告訴你,王禎和那篇「玫瑰玫瑰我愛你」,寫的就是我童年的場景,我出生長大的那條街(但其實我還有另一個童年,出自我的想像,但同等真實,那便是《儒林外史》第二回—現在還有人在讀《儒林外史》嗎?如果有,那請你翻開其中第二回第一句,有個騎牛背上畫荷花的王冕,住山東省汶上縣人,古稱「中都」,對了,就是孔子當過魯國「中都宰」的那個中都。我想像中的童年,就是一條蜿蜒清麗的汶河,夏天開滿了荷花,而我如王冕為花痴迷……)。

  而「事實」的我於民國五十年誕生在花蓮市明義街與南京街交口的一處水溝上搭建的木頭房子裡。山東籍爸爸卅八年從上海隨國防醫學院遷校來台,畢業後分發到花蓮防癆局,和世居花蓮南濱的農家之女,也就是我媽媽近水樓臺,自由戀愛結了婚。花蓮好山好水,颱風地震也多,從小也都習慣了,但媽媽談及民國四十年的大地震仍心有餘悸:「那時花蓮市區房子幾乎全倒,餘震不斷,又謠傳會有海嘯,所有人夜裡都不敢睡屋裡,直往山裡跑……」幼小的我豎起耳朵想像那好萊塢災難電影級的場景,只能說比較起來,颱風好多了。

  因為颱風一來水溝漲水,從家裡地板的縫隙中就可以看見底下滔滔驚波,近在咫尺,水面不斷漂過不知哪裡沖來的各種物件,從桌椅到玩具,好不有趣。颱風天大人忙著釘窗堵水,小孩只盼著雨停出去玩水。

  略懂事之後才知道我居住的地區叫做「溝仔尾」。大人口中是風化區的意思。記憶中若以南京街明義街十字路口為中心,沿南京街南向行去似乎走的是西洋路線,各類西式酒吧和賣弄「東方情調」茶室麕集,而明義自由兩條小街夾住水溝,向南濱方向延伸則本土化多了,除了水溝上櫛次鱗比的吊腳樓式的海產小吃店,還有賣大力丸的國術館,典型中國南方造型的城隍廟,及隱身其間的妓戶等。而這些竟然都在張愛玲〈重訪邊城〉一文裡寫過。

  再大一點才知道南京街上的西式酒吧,原來是因打越戰的美國大兵休閒渡假而興起,那時花蓮港有這個用途也沒有人提過。民國六十四年越戰結束,我才國中二年級,這些酒吧逐年凋零消失。之後街坊附近留下一些形跡可疑的黑小孩,會說流利閩南語,罵髒話,往後幾年也不復可見。我還因此寫下一首「南京街誌異」。

  這如今看來孟母絕對要三遷的溝仔尾,在小孩眼中可是完全不一樣的風光,這區有家叫「祇園」的全花蓮最高檔的日本料理店,「又一村」最道地的中國北方菜和小米粥,茶室「酒巴兒」裡穿梭的鶯燕是最善良甜美的姊姊阿姨,兼營喜慶婚宴的酒家竟然叫做「大觀園」,裡頭住滿了風光的林黛玉薜寶釵,苦情的紅樓二尤。那時父親就在這裡開設私人診所「壽軒眼科」,家裡人來人往,就都是這等可愛人物。

  可惜天下無不散宴席,上了國中先是海岸「紅燈塔」不見了,花崗山頂拔光了草蓋了棒球場又拆掉,說是壞了風水,花蓮市區連年大火就是惡果。上了高中連北濱外海築在堤上,天天騎車上學皆要看過一遍的「白燈塔」也被炸燬。民國六十二年於我是告別童稚的轉捩點。我上花崗國中升學班中的升學班,突然明白天下有所謂「同儕壓力」這回事。我成了填鴨教育的清教徒,直到六十五年國中畢業,父母英明,反對我太早離家北上考建中。於是我入了位於太平洋濱的花中,有「被海浪打到」會在地板上撿到魚的「海岸教室」。高中三年一年比一年靠近海,就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我在暑期輔導課的下課(或翹課)時光,前往美崙田徑場邊的相思樹林「小躺」一下,太平洋海風徐徐拂過,樹梢紛紛掉落淡黃色小花,我陡然心生一念:我是個詩人!我要寫詩!

  之後的兩年,果真就認真大寫特寫起來,大學之後投稿屢獲大獎,因而結識瘂弦和高上秦兩位大報編輯。而太平洋濱相思樹林裡的靈光一現,謬思附身,多少年來令我百思不解,卅年後偶然閱讀「人本心理學」大師馬斯洛的著作,才恍然那原來叫做「高峰經驗」(Peak Expirience)。一點靈明,從此人生行路和沿途風景改變。也才充分體會到馬奎玆對寫作的形容和深意:妓院樓上是最適合作家寫作的地方,白天很安靜,而一到晚上,全城最有趣的人物就都自動聚集到樓下來。溝仔尾彷然也就是這樣一個福地,孕育了我寫作原初的靈魂。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作者只要喚醒靈魂就行了。」馬奎玆說。詩神在我十六歲那年在太平洋濱的花蓮中學喚醒了我的靈魂,使我照見自己的生命,也讓我重新審視溝仔尾所散發的光。

永遠,永遠的溝仔尾。
2015.11.26聯合報副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时间感”处理得非常高明。影像里捕捉到的瞬间,有的像是刚刚发生,有的却像是被封存在琥珀里几十年。这种跨越式的时空感,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线性的,而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回忆。我个人对那些关于“痕迹”的描绘特别有共鸣,无论是墙壁上的涂鸦,还是光线穿过窗棂投下的阴影,都在诉说着某种过去。文字部分同样充满了对“流逝”的敏感捕捉,那些词语的选择,带着一种近乎古籍的沉淀感,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对着过去的对话,那些被遗忘的场景和情绪,在作者的镜头和笔下被重新激活。特别是某些意象的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连接,让你在翻到后续页面时,会产生一种“我好像早就见过这个感觉”的熟悉感,这种情感上的回响,是衡量一本好作品的重要标准。对我而言,它成功地将“观看”这个动作,转化成了一种“记忆”的过程。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作品的“疏离感”拿捏得恰到好处,它让你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冷眼旁观着世界的运转,但同时,你又清晰地意识到,你也是这个巨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我欣赏作者在构图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平衡感,即使是捕捉混乱的街景,也能从中提炼出一种几何学的秩序。这种秩序感,与散文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形成了强烈的内在张力。我常常在想,如果把这些照片放在另一个语境下,它们的含义会不会完全改变?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那些文字像是对无声影像的即时注解,但注解本身又充满了歧义,迫使我们跳出文本的束缚,回到图像本身去寻找答案。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悟性。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咖啡馆快速翻完的书籍,而是需要在一个安静、光线柔和的空间里,一杯茶、一次深呼吸后才能慢慢进入的状态,非常适合那些喜欢深度思考和自我对话的读者群体。

评分

初次捧读,立刻被这种独特的叙事节奏吸引住了。它不像传统影集那样强行将视觉和文字捆绑在一起,而是让它们像两条平行的河流,时而交汇,时而各自奔流,却又在更宏大的主题下保持着微妙的张力。那些诗歌的句式结构和意象选择,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与影像中现代都市的粗粝感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我尝试着去解析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作者似乎更注重的是“氛围”而非“情节”。这种开放性的留白,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很多场景,明明是很熟悉的都市景观,但在他的镜头下却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谕般的重量感。说实话,我对着其中几张黑白照片坐了很久,那种颗粒感和对比度,仿佛把时间都凝固了,让人联想到一些老电影的质感。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纸张的选择和开本的比例,都体现出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即便抛开内容本身,光是作为一件工艺品也很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内敛而沉静的,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不动声色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人”与“空间”关系上的视角,人物往往是环境中的一个符号,他们的存在感被弱化,反而突显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塑造。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联想到一些重要的哲学思辨,比如“环境决定论”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摄影师似乎更关注的是“留白”和“未被言说”的部分,这使得读者的参与度变得极高。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填补画面中缺失的情绪和叙事。诗文的穿插,与其说是对画面的解释,不如说是一种情绪的侧写,它为那些冰冷的图像注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或者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温柔质疑。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耐性去“感受”而非“阅读”的作品,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棱镜,让你重新审视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快速忽略掉的美学细节和精神线索。

评分

这本影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误闯进了一个时间缝隙,里面的光影、人物的表情,都带着一种疏离又熟悉的陌生感。摄影师的镜头语言非常老练,他似乎总能在日常的场景中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诗意时刻”。尤其是那些关于城市边缘、被遗忘角落的影像,处理得极为细腻,既有纪实摄影的冷峻,又透着一股淡淡的忧郁。我尤其欣赏他对光线的掌控,那种低饱和度的色调,仿佛空气里都弥漫着潮湿的锈味。读者的我,在翻阅时,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些散落的片段,那些片段或许与书中的具体内容无关,却是被那些画面强烈触动后产生的共鸣。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我更偏爱影像带来的直接冲击,但那些诗句如同潜藏在照片底下的暗语,需要静下心来才能解码。整体来看,它不是那种让人一眼就惊艳的炫技之作,而是需要时间去品味、去沉淀的影像散文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让人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那种抽离感和融入感交织在一起的体验,非常独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