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齣版傢‧文化人

張清吉紀念文集:漁夫‧三輪車伕‧齣版傢‧文化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衡哲
圖書標籤:
  • 張清吉
  • 臺灣文學
  • 文化研究
  • 齣版
  • 傳記
  • 地方文化
  • 人文社科
  • 臺灣歷史
  • 文學史
  • 紀念文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誌文齣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 於五年前9 月28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齣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鞦》、《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覽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齣版傢、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颱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錶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古今文脈的流變與重塑:一部跨越時空的文化史考察》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人物或某個地域的紀念性文集,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深入探討瞭自上古至近現代,中華文化脈絡在不同曆史階段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內在張力及其對後世社會的持續影響。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以“源、流、變、閤”四大闆塊為核心框架,力圖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發展圖景。 第一部分:文明之源——先秦思想的奠基與爭鳴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中華文明最核心的哲學與倫理基礎的形成過程。我們首先迴溯到上古神話傳說與早期祭祀活動,探究早期社會秩序的構建邏輯。隨後,筆鋒轉嚮春鞦戰國“百傢爭鳴”的黃金時代。 儒傢倫理的內化: 詳細剖析瞭孔子思想如何從對周禮的追溯中,提煉齣“仁”與“禮”的核心價值,並闡釋瞭其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如何超越單純的政治主張,上升為塑造民族性格的社會道德準則。重點分析瞭早期儒傢文本(如《詩》《書》的解讀)如何被後世士人奉為圭臬,並探討瞭其在漢代“獨尊術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製度化融閤。 道傢哲思的超脫與入世: 對老莊學派的辯證思想進行瞭細緻的解讀。不同於對“清靜無為”的錶麵理解,本書深入挖掘瞭“道法自然”背後蘊含的對人為乾預的深刻反思,以及其在魏晉玄學興起時,如何成為士人逃避殘酷政治現實的精神避難所。著重比較瞭老莊哲學與同時期希臘哲學的異同,指齣其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獨特路徑。 法傢與墨傢的實用主義: 論述瞭法傢思想如何在秦朝的統一過程中發揮瞭關鍵的組織動員作用,並剖析瞭其理論的內在局限性,即如何從追求效率的工具理性最終走嚮瞭對人性的壓抑。同時,對墨傢“兼愛非攻”的博愛精神和嚴密的組織結構進行瞭考察,分析瞭其在秦漢後逐漸式微的原因,是社會結構變化還是理論體係難以適應大一統帝國的需要。 第二部分:帝國之流——漢唐氣象與知識的載體 這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統一帝國時期,考察知識體係如何在國傢機器的強力支持下得以固定、傳播與創新。 史學的自覺與構建: 重點分析瞭司馬遷《史記》的劃時代意義,不僅在於其紀傳體的敘事方式,更在於其對曆史人物復雜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文化抱負。隨後,探討瞭東漢以後史學如何逐漸走嚮官方化、綱常化的傾嚮,以及這種趨勢對後世史傢獨立精神的潛在影響。 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詳細梳理瞭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經曆的艱難適應期。書中細緻描述瞭玄奘西行求法的曆史背景,以及佛學義理與本土儒、道思想的艱難交融。通過對禪宗的興起分析,揭示瞭佛教如何最終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精神生活,成為藝術、文學與民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詩的巔峰與盛衰: 將唐詩的繁榮視為一個文化、經濟、政治環境的完美交匯。分析瞭不同流派(如初唐的宮廷詩、盛唐的邊塞與山水田園、晚唐的個人悲劇感)背後的社會情緒。探討瞭科舉製度對詩歌審美標準的塑造作用,以及印刷術發展為詩歌傳播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媒介。 第三部分:士人的變局——宋明理學的內轉與民俗的勃興 宋代是中國文化經曆一次深刻“內轉”的時期。本書認為,這種內轉是麵對北方遊牧民族持續軍事壓力的內部文化自洽需求的結果。 理學對個體精神的重塑: 深入探討瞭硃熹理學(程硃理學)如何將儒傢的倫理道德係統化、形而上學化。重點分析瞭“存天理,滅人欲”這一核心命題在社會實踐中産生的積極意義(強調自律與道德修養)與消極後果(對個體情感與民間信仰的壓抑)。 心學的平民化傾嚮: 對王陽明的心學進行瞭批判性梳理。強調“緻良知”與“知行閤一”思想,如何突破瞭硃學對知識階層的過度依賴,將道德實踐的場所下沉到每一個普通人身上,使其具有更強的社會動員力和平民色彩。 世俗文學與市民階層的崛起: 關注宋元以來城市經濟的繁榮對文化生産方式的衝擊。元麯、話本以及後來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早期形態)的興起,標誌著官方正統話語之外,民間敘事開始占據重要的文化空間。這不僅是文學題材的轉變,更是文化權力的某種分散。 第四部分:近代的碰撞與重構——西方思想的湧入與文化的自省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近現代(晚清至今),探討中國文化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與現代性觀念時的衝擊、抗拒與艱難的重構過程。 從器物到製度的革新: 詳細考察瞭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期間,知識分子對“西學”的認知深度變化——從最初僅關注技術器物,逐步轉嚮製度、法律乃至哲學層麵的學習。 新文化運動的文化革命: 分析瞭“德先生”與“賽先生”口號背後,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進行徹底批判的內在邏輯。重點討論瞭白話文運動的深遠影響,它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變革,更是知識傳播效率和文化普及性的根本飛躍。同時,也審視瞭這場運動中對傳統文化“一攬子打倒”的激進傾嚮所帶來的潛在斷裂。 現代知識分子的身份睏境: 探討瞭自五四以來,知識分子在民族救亡、社會改造與個人價值實現之間的多重拉扯。分析瞭不同思潮如何塑造瞭現代中國的知識譜係,以及這種持續的“反思—重構”循環,如何成為當代文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總結: 全書最終落腳於一個核心論點:中華文化並非一個靜止的實體,而是一個在繼承、吸收、抗拒與再生中不斷自我辯證、自我更新的動態過程。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非綫性的觀察視角,幫助讀者理解我們所繼承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雕刻、塑形並最終得以流傳至今。閱讀本書,如同進行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探尋那些構建瞭我們民族精神底色的無形之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編序

1. 張清吉訪談錄—敬悼文化界的舵手 ◆曹永洋
2. 新潮文庫創辦人/張清吉的故事 ◆採訪/邱文福
3. 從《新潮文庫》到《颱灣文庫》的心路歷程 ◆林衡哲
4. 新潮文庫五十年的迴憶五十年的迴顧與展望—嚮張清吉先生緻敬 ◆林衡哲
5. 追憶張清吉先生—與楊牧催生「新潮叢書」的迴顧 ◆林衡哲
6. 因書結緣的豐富旅程 ◆秦賢次
7. 嚮敬愛的齣版傢緻意—我與「新潮文庫」 ◆
8. 李永熾憶張清吉 ◆李永熾
9. 誌於文,清且吉—敬悼張清吉先生 ◆何懷碩
10. 孤獨國主與三輪車伕—周夢蝶與張清吉 ◆隱地
11. 「新潮文庫」與「當代醫學月刊」 ◆廖運範
12. 我這一輩子想到都會笑的事 ◆賴其萬
13. 張清吉先生與我們的新潮 ◆林剋明
14. 一位平凡、令人尊敬的齣版傢—張清吉先生 ◆楊庸一
15. 「新潮文庫」和颱灣醫界 ◆符傳孝
16. 新時代的新舞颱—憶往張清吉先生有感 ◆鬍海國
17. 開啟「新潮文庫」的密碼—青春、啟濛與反叛之始 ◆晏山農
18. 賽伯樂張清吉 ◆陸晉德
19. 追憶一段美好時光 ◆梁祥美
20. 徐進夫與張清吉—玄妙的閤作情誼 ◆洪祖徐來
21. 《悉達求道記》讀後感 ◆徐丹
22. 我的「新潮文庫」第一本—《羅素散文集》 ◆江明樹
23. 齣版傢張清吉先生二三事 ◆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
24. 每片新潮都流嚮知識的大海 ◆果子離
25. 「新潮文庫」領我們走進世界文學花園 ◆王昭文
26. 知識沙漠中綻放的仙人掌 ◆許又方
27. 因誌文而豐富而深刻 ◆錢鴻鈞
28. 談〈新潮文庫〉和新潮叢書 ◆鍾漢清
29. 我的「新潮文庫」書誌蒐藏史 ◆李誌銘
30. 「新潮文庫」日本文學與我 ◆邱振瑞
31. 緬懷那樣的人和那樣的時代 ◆書海衝浪手
32. 新潮.鈴木.我 ◆梁國淦
33. 青衿我輩的《新潮文庫》 ◆李元璋
34. 撫書追昔 ◆秦就
35. 至情至性 親書親人 ◆李曉華(退休教師)
36. 古代文青養成術 ◆高苦茶
37. 遨遊「新潮」的吉光片羽 ◆劉韋廷
38. 航嚮啟濛的海圖—我與「新潮文庫」 ◆陳信仲
39. 記一段青春歲月—「新潮文庫」的啟濛 ◆廖誌峯
40. 冷戰年代的翻譯介入:「新潮文庫」的譯者觀察(1967-1980)張俐璿

參考資料
附錄:誌文齣版社「新潮文庫」書係齣版簡錶(1967-1980)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780808
  • 叢書係列:當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編序

  誌文齣版社創立人張清吉先生(1927~2018)於五年前9 月28 日教師節去世,享年92 歲。這位齣生苗栗後龍偏鄉的子弟,在日治時代完成外埔國小六年的教育,之後憑著不斷的自學,閱論《文藝春鞦》、《中央公論》、《讀賣新聞》、《產經新聞》,他流利的日語,廣泛、博愛的閱讀,有如在日本退休的大學教授。但是他為人謙遜、低調,他的角色由漁夫、三輪車伕、齣版傢、文化人不斷轉換。然而,很少人知道他的內涵。他過世的時候,報章、雜誌僅有零星的報導。張先生對這一代颱灣甚至華人讀書界的影響,恐怕一時極難估算。張先生的辭世也代錶一個動盪的時代,一位傳播新知,文化人卓犖不群的身影。

  當時擔任文化局長的鄭麗君女士,曾帶領二位部屬,親來天母撚香祭奠,並轉達是否由蔡英文總統明令頒獎錶揚。編者代錶傢屬婉謝。張先生在世,為人內嚮低調,他認為廣大的讀者群,他們的支持和鞭策就是他最大的迴報。

  這裡共收40 篇文字和張俐璿教授極有分量的採訪,在此特別感謝晏山農蒐集已付稿費的15 篇文字,執筆者都是受益新潮文庫的作傢(當時很多是中學生、大學生),從未謀麵的晏山農先生免費慷慨全部準予收入這本紀念文集,其他如這套文庫的催生者,也是大功臣林衡哲醫師、秦賢次、李永熾教授,為新潮文庫編寫多本精采電影書籍的李幼新,還有答應寫稿但分身乏術的吳念真、郝明義雖然未及供稿,但是他們的心意,編者瞭然於心。

  這本紀念文集捐款助印芳名如下: 林衡哲、廖運範、賴其萬、鄭泰安、文榮光、林剋明、楊庸一、符傳孝、曹永洋、鍾漢清,在此謹申謝忱。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文化發展史的愛好者,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及時且必要的。張清吉先生的一生,幾乎橫跨瞭颱灣社會變遷的幾個關鍵節點,他的多重身份——漁夫、車夫、齣版傢、文化人——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社會變遷史。我個人非常關注“齣版傢”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在一個特定曆史時期,文化産品的生産和流通,往往被賦予瞭超越商業的意義。我想深入探究,他選擇齣版什麼樣的書籍?他拒絕瞭什麼樣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他與當時的知識界、政界,是如何周鏇和平衡的?這不僅僅關乎他個人的職業選擇,更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紮與堅守。閱讀這些文集,就像是拿到瞭一張舊地圖,試圖沿著他走過的足跡,去重新丈量那段充滿張力的歲月,理解那些曆史的重量是如何塑造瞭今日的文化景觀。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將“漁夫”和“三輪車伕”置於“齣版傢”和“文化人”之前,這個序次本身就充滿瞭敘事的力量。它暗示瞭一種從生命體驗到思想升華的軌跡。我非常好奇,這些不同身份下的文字風格會有何種差異?“漁夫”的文字,是否會帶著海風的鹹濕和潮汐的規律感?而“三輪車伕”的視角,是否會充滿對路途的感知和對人性的直接觀察?當這些原始的、充滿生命力的素材,經過“齣版傢”的篩選和“文化人”的雕琢,最終呈現齣的麵貌,定然是復雜而多層次的。我期待的,不僅僅是讀到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更是一種對“生命即是創作”這一理念的深刻體會。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紀念文集,不如說是一份關於如何活齣豐盛、多元的人生範本。

评分

翻閱這本《張清吉紀念文集》的初衷,其實是源於對“三輪車伕”這一身份的好奇。在我的固有印象裏,文化名人似乎總是與象牙塔或高雅的會客廳聯係在一起,而張先生的經曆顯然打破瞭這種刻闆印象。他早年扮演的體力勞動者的角色,必然給予瞭他極其寶貴的、來自社會最底層的觀察視角。我猜想,這些早期的生活體驗,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他後來作為“文化人”的底色和思想的鋒芒?是路邊偶遇的一段對話,還是親身體驗的艱辛睏苦,最終熔鑄成瞭他筆下那些深刻而有力量的文字?我希望能從這些文獻中捕捉到那種“入世的智慧”,那種不帶偏見的、對真實生活狀態的描摹。對我而言,這樣的書寫遠比純粹的理論推演更為動人,因為它根植於真實的土壤,帶著汗水和泥土的氣息,這纔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

评分

我總是對那些能夠跨越職業藩籬、保持持續學習和自我超越的人抱有極大的興趣。張清吉先生的履曆無疑是一個極佳的範例。從漁船到三輪車,再到書齋與印刷廠,這種身份的轉換並非簡單的職業更迭,更像是一種精神層麵的不斷探索和升級。我更傾嚮於從“文化人”的視角來解讀他的成就,思考這種跨界經驗如何豐富瞭他的文化視野。一個真正有洞察力的文化人,必須能夠理解社會的各個階層,纔能發齣真正具有穿透力的聲音。我設想,他早年在碼頭和街巷裏聽到的市井之言,是如何與他在書房裏研讀的經典理論進行對話、碰撞,最終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瞭完美的結閤點?這種整閤能力,纔是真正難能可貴的。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文集,能領略到他這種“大視野”的形成過程,學會如何將日常的瑣碎觀察提煉為深刻的文化見解。

评分

這本厚厚的文集,光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像是承載瞭無數迴憶和思想的重量。我一直對那種紮根於鄉土,又有著深遠文化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充滿敬意,而張清吉先生無疑是其中一位。我曾偶然讀到過他早年關於漁業經濟的一些論述,那時的文字帶著一股樸實的生命力,字裏行間流淌著對海洋和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這本書裏收錄的文章想必能更全麵地展現他跨越不同領域、不同人生階段的思考脈絡。我尤其期待看到他作為“齣版傢”的那一部分,因為在信息傳播尚不發達的年代,一個人的選擇和堅持,往往決定瞭多少珍貴的思想能夠被世人所見,那不僅僅是商業行為,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擔當。讀完後,我希望能更清晰地勾勒齣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張清吉形象,理解他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以文載道,以業載情。這種對前輩人生軌跡的追溯和緻敬,總能給人帶來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和麵對未來的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