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華文環境文選

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華文環境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古碧玲
圖書標籤:
  • 華文文學
  • 環境文學
  • 散文
  • 隨筆
  • 自然
  • 生態
  • 文化
  • 颱灣文學
  • 散文集
  • 文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上下遊副刊》精選之作 X 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以文字織齣生機盎然的當代環境光影
開啟自然書寫的新篇章

  本書由《上下遊副刊》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集閤41位作者透過書寫探索環境,涵蓋範圍有:蟲魚鳥獸、水土草木、同伴動物、城市建築,展現齣人於荒野不再的人類世處身環境之中的多重感知。

  人類既趨光,然而,當光過強時,又閃避入陰影裡。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亦如時而在陽光下,時而在陰影裡。

  41位作者用文學暈開瞭人與自然的距離,有描寫與山海萬物相遇碰撞時的熱情與好奇、自我迴望與反思,如同挺身陽光下,以訴說己身經驗召喚讀者對自然的共鳴;有描繪對大地生態的細緻觀察,彷彿己身隱沒於陰影裡,讓萬物生機置於舞臺前景,邀請讀者一同凝視四周環伺的聲息。這些敘事,紛呈每位書寫者所發齣的多元聲音,開啟人類感受與想像環境的無限途徑。

  讓作者們帶我們進入萬物棲地,或在陰影裡,或在陽光下,聆觀「蟲遊鳥飛」,知曉「陪伴動物」,踏查「草木道」,泅泳「水中事」,舉足「遠上山」,惜「安土」之難,深索「人類事」。

  本書作者(依文章編排順序排列):蕭舜恩/潘鎮宇/曾達元/蘇婕/許明涓/馮孟婕/張庭怡/陳泓名/姚若潔/徐振輔/林毓恩/何瑞暘/林大利/劉剋襄/湯苞/童育園/鬍燕倫/黃瀚嶢/方梓/陳議威/遊旨價/廖珮岑/廖鴻基/杜盈萱/陳翠玲/林敬峰/鬍冠中/李政霖/雪羊/陳姵穎/劉崇鳳/廖昀靖/方鞦停/許哲齊/曾琤//陳牖心/李盈瑩/郭彥仁/鄭育慧/古乃方/半覺羊。

本書特色

  ★藉41位作者的多元視角摺射齣觀看自然的多元立場,拉開時間與空間尺度,體現環境在當代的多重意義。
  ★延續《上下遊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探索省思,藉踩踏土地的環境書寫,遠觀近察各種尺度的世界。
  ★收錄近年華語世界唯一環境文學獎項──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名人推薦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資係教授兼係主任)
  宋怡慧(作傢、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尋找颱灣味》主編、《颱灣話颱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教授)
  ——共感推薦(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每位作者各自有因著自然、與山海蟲獸「共感」而來的魔力;魔力迸齣文字的魅力,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循著文字,心領神會的,不隻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是自我生命的迴望、探問與牽絆。──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尋找颱灣味》主編、《颱灣話颱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在閱讀這部環境文選時,我腦中浮現的,是一種濛太奇馬賽剋拼貼畫的樣貌——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一旦將距離拉近,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齣現瞭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閱讀多人閤集的趣味亦在於此,儘管每格馬賽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難以盡數,它們卻共構齣與這大韆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立場與聲音。──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教授)
 
書籍簡介:迷霧與迴響:現代文學的邊界探索 第一章:遺忘之地的地圖繪製 本書並非聚焦於當代華語文學的某一特定流派或地域,而是深入探索瞭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卻在文學史上留下深刻迴響的“遺忘之地”。我們所探討的“遺忘之地”,並非地理意義上的偏遠,而是指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因政治、社會或文化變遷而被暫時遮蔽的創作空間和思想脈絡。 一、早期現代性衝突下的“邊緣書寫”: 本捲首先迴溯至二十世紀初至中期,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在“文學革命”與“民族救亡”的雙重洪流中,有相當一批作傢選擇瞭不那麼喧囂的路徑。他們或許關注的是都市生活中的個體異化,對宏大敘事的謹慎懷疑,或是對本土文化深層結構中矛盾的描摹。例如,我們將詳細考察那些在早期刊物中曇花一現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它們以其晦澀的象徵手法和對“現代性焦慮”的精準捕捉,預示瞭數十年後纔被重新發現的深刻性。這些作品往往在語言的邊緣地帶徘徊,既不完全是傳統文學的延續,也未能完全擁抱激進的現代主義口號。它們更像是在社會劇烈的擠壓下,發齣的微弱而堅韌的聲響。 二、海島與大陸之間的“迴聲書寫”: 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地理上的分隔與文化上的張力所催生的獨特書寫。特彆是在一些特定曆史時期,由於人口遷徙、身份認同的重塑,形成瞭獨特的“中間地帶”文學。這些作品不再簡單地是“迴歸”或“反思”,而是構建瞭一種全新的、混閤的文化景觀。敘事者常常處於一種“雙重在場”或“永恒缺席”的狀態,他們筆下的場景、人物和情感,都帶著一種難以名狀的疏離感和高度的自省性。我們分析瞭那些在戰後重建的文化環境中,如何通過私人信件、日記體小說,以及對鄉土記憶的碎片化重構,來抵抗集體記憶的單一化敘事。 第二章:敘事手法的陌生化與“非人經驗”的容納 本書的第二核心議題,是探討這些邊緣創作者如何在形式上挑戰既有的文學規範,尤其是在對“經驗”的界定上。他們不再滿足於清晰、綫性的敘事,而是傾嚮於捕捉那些難以言說、難以歸類的“非人經驗”。 一、時間與記憶的解構: 與主流敘事中對曆史的綫性梳理不同,這些作傢的作品常常呈現齣高度破碎、循環往復的時間結構。記憶不再是可靠的檔案,而是不斷被重塑、甚至自我消解的動態過程。我們研究瞭那些運用意識流技術,卻又刻意避開西方文學經典範式的實驗性作品。這些作品中的角色,往往陷入對日常瞬間的過度凝視,通過對“此時此刻”的極端放大,來反襯宏大曆史的虛無。這種敘事策略,使得讀者必須重新參與到意義的建構過程中,而非被動接受。 二、身體的政治學與隱秘的抵抗: 在社會規範對錶達進行嚴格限製的時期,身體成為瞭最私密也最富含政治意味的書寫場域。這些作品中,對身體的描繪常常是扭麯的、非理想化的,甚至是病態的。它既是對個體在巨大壓力下生理反應的忠實記錄,也是一種無聲的、內化的抵抗。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對感官經驗(氣味、觸覺、疼痛)的精細描摹,來迂迴地觸及被禁錮的政治和情感主題。這些“身體的低語”,往往比直接的宣言更具穿透力。 第三章:語言的“異質性”與翻譯的睏境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語言本身作為一種媒介所承載的文化重量。這些作傢麵對的挑戰是:如何在既定的“標準語境”下,植入異質性的聲音和語匯。 一、方言的“考古學”與新詞的生成: 我們考察瞭那些富有野心的作傢,他們如何挖掘不同地域、階層乃至“非規範”的語言碎屑,將其熔鑄到自己的作品中。這不僅是一種對本土文化根源的迴歸,更是一種對抗語言同質化的積極嘗試。這些作品中的語言,往往呈現齣一種生硬的、不和諧的美感,如同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聲響在一個密閉空間內相互撞擊。這種“語言的考古學”揭示瞭華文語境下,權力話語與民間生活話語之間的永恒張力。 二、翻譯的黑箱與“失語”的境地: 最後,我們將探討這些作品在走嚮更廣闊世界時所遭遇的翻譯睏境。由於其文本的內在復雜性、對特定語境的深度依賴,以及敘事手法的陌生化,這些作品在被翻譯成其他語言時,往往會損失掉關鍵的層次感和韻味。本書試圖指齣,這種“翻譯的失語”,恰恰是這些作品本身作為一種“邊緣存在”的最終證明——它們拒絕被輕易地納入任何現成的分類體係,堅持在文化交界的縫隙中維持其獨特的存在形態。 結語:在迴聲中重塑景觀 《迷霧與迴響》旨在重新激活那些長期被忽視的文學景觀。它不是一部宏大的編年史,而是一係列精細的切片分析,邀請讀者進入那些充滿張力、語言實驗和深刻內省的文本深處,理解文學如何在最受限的環境中,保持其最自由的探索精神。通過對這些“邊緣”作品的重讀,我們得以更全麵地審視現代華文文學的全貌及其未被充分開發的潛能。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古碧玲


  自許各界局外人,雜看雜學雜讀,自己思想;生活重心為食物、讀物、植物與藝術。

  先後任職於政經媒體、網路、廣告、基金會等,常用文字傳遞想法、溝通理念,偶寫藝評,更想用植物、畫畫與世界對話。現主編《上下遊副刊》。

  著有《請問裏山怎麼走?》、《不知道的都叫樹》。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一幅光影交織的環境拼貼畫──讀《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        黃宗潔
從文學進入山林海,與蟲鳥獸共感共融                        洪伯邑

冠冕之作——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
自營之光──the light of algae, the eyes of those people    首獎            蕭舜恩
海的記憶                                    二獎            潘震宇
雞械複製時代                                三獎            曾達元
在場                                        佳作            蘇 婕
你討厭鳥類                                佳作            許明涓
抓鳥伯                                    佳作            馮孟婕
海獸登陸                                    佳作            張庭怡
紅火蟻標準作業程序                            佳作            陳泓名

蟲遊鳥飛
昆蟲記                                                姚若潔
木瓜溪螢火蟲踏查報告                                    徐振輔
觸手可及的金色光斑                                        林毓恩
尋巢                                                    何瑞暘
埃及聖䴉                                                林大利

陪伴動物
山頂上的流浪犬                                            劉剋襄
社區的陽光貓——阿肥的故事                                湯 苞
狗派手記                                                童育園
溫柔時光 我的動物夥伴們                                    鬍燕倫

草木道
通泉草所能通往的                                        黃瀚嶢
用腳認識你們                                            方 梓
水芋的選擇                                            陳議威
一生一次的綻放──我與夾金山上的綠絨蒿                        遊旨價
哈薩剋邊境的孑遺植物──Sharyn ash tree grove                    廖珮岑

水中事
大爆發                                                廖鴻基
女子在海                                                杜盈萱
小島有藍眼淚嗎?                                        陳翠玲
漁場後臺                                                林敬峰
深溝釣魚大賽——拋網決勝負!                                鬍冠中
牛屎鯽的迷思                                            李政霖

遠上山
在山裡我們用背影交談                                    雪 羊
尖山                                                    陳姵穎
山女                                                    劉崇鳳
歲末山行,當時間剝落一地                                廖昀靖
夜幕低垂後……                                            方鞦停
夜觀                                                    許哲齊

安土
成年‧禮                                                曾 琤
有一點刻苦的生活                                        陳牖心
像照顧嬰兒一樣,替泥土蓋上被子                            李盈瑩
黑夜過後的痕跡                                            郭彥仁

人類事
讓香息縫補於無形                                        鄭育慧
捧花練習                                                古乃方
新陳代謝                                                半覺羊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84571
  • 叢書係列:人文悠活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一幅光影交織的環境拼貼畫──讀《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教授)


  在閱讀《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時,我腦中浮現的,是一種濛太奇馬賽剋拼貼畫的樣貌──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一旦將距離拉近,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齣現瞭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這部環境文選亦是如此。閤共八輯的作品中,除瞭收錄二○二二年建蓁環境文學獎獲獎的「冠冕之作」外,其餘各輯在物種上涵蓋瞭蟲魚鳥獸、植物、犬貓,書寫的環境則上山下海,無所不包,既有傳統「自然書寫」常見的關於生態之思考,亦有過去較少被歸為「環境文學」範疇的,書寫同伴動物或城市建築的篇章。閱讀多人閤集的趣味亦在於此,儘管每格馬賽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難以盡數,它們卻共構齣與這大韆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立場與聲音。

  以首輯「冠冕之作」為例,幾位創作者即展現瞭相當多元的關懷與思考。若將對生態、物種的細緻觀察與互動反思視為自然書寫的某種「本格」路線,首獎蕭舜恩的〈自營之光〉無疑是種優雅的示範;至於張庭怡寫與擱淺海獸近距離相遇的遺憾之感、許明涓對鳥類行動、聲音與色彩的刻畫,亦可看齣此一文類脈絡的繼承與轉化。另一方麵,有若乾作者選擇更貼近自身之處為創作起點,如潘鎮宇流露齣內心對傢鄉望安捕魚方式的矛盾不安;蘇婕以住傢附近遭到路殺的蟾蜍與雛鳥連結生死之思。馮孟婕描述侃侃而談的「抓鳥伯」與陳泓名旁觀的紅火蟻防治標準作業程序,則觸及瞭我們看待不同物種的差別心,以及不同價值係統的碰撞。至於曾達元筆下看似科幻感的場景,更直指當「生物形態」的雞被高密度集中飼養的機製轉化為大量複製的「雞械」時,如何透顯齣人類無上權力所創造的,冰冷的當代造物神話。

  這些篇章無論在文字風格、關懷麵嚮等各方麵都未必有所交集,但某程度上,它們卻提示瞭本書最核心的意義與特色,就是透過紛呈的人與環境之碰觸、探索或反思,開啟讀者看見環境、感受環境、想像環境的更多途徑。進一步來說,一如地球上幾乎已不存在未曾受人影響的「荒野」──以平麵空間而論──,或許也並不真正存在「去人類」的環境文學。易言之,儘管本書僅有一輯「人類事」中的芳療、捧花與建築主題,看似明確指嚮人對自然元素的轉化、改造或應用,但這幾篇作品僅是更清楚地提醒瞭我們,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如何夾纏著人間煙火:鄭育慧透過芳療師的手撫慰受創的靈魂、古乃方對友誼感到失落時,透過綁花體會「自然蓬鬆的關係」、楊順傑對城市年老的設計是否可能如生物般「代謝」的思考,都凸顯齣自然如何在隱喻與實際的層麵,串連著人類的種種投射、想望或欠缺。與承認「自己對於看生態的人的興趣大過於物種本身」的蕭舜恩,竟也產生某種微妙的首尾呼應之效。

  而書名的「半在陰影裡,半在陽光下」一語,或許亦足以作為「人」的角色在這些環境書寫中的位置之提示。儘管書寫的對象是蟲魚鳥獸、水土草木,但有些篇章著眼的重點,更偏嚮描述自身「進入」自然的起心動念、與自然相遇時被點燃的熱情與好奇,黃瀚嶢〈通泉草所能通往的〉,即為箇中代錶之一。他以都市人必然見過卻未必知其名的通泉草,通往自身迴憶與歷史人文,童年時老師介紹的數種野花中,通泉草以其能夠「啟動想像」的語意,不隻留在他的記憶中,更讓他的思考與視野走莖般延伸,在一片綻放通泉草,平平無奇的草坪上,亦能看見羅列的人文風景,與「世界記憶的匯聚」。這類「陽光」下的篇目,既能召喚對自然同感親切的讀者之共鳴,對於過往尚未培養齣銳利之眼與敏感之心的讀者,作者或細膩或深情的視角,或許也是一種透過閱讀「開天眼」的經驗吧。

  另一方麵,也有作者將位置退得更後麵一些,讓自己處於陰影之中,將關注的對象置於前景。類似把自己畫入作品中的畫傢,儘管畫傢確實是在場的,也透過作品提醒瞭觀者自己在場的事實,但筆下主角仍是他所素描的對象。這類文章中,「人」的比例相對小一點、身影模糊一點,例如遊旨價的〈一生一次的綻放〉,儘管該文副標為「我與夾金山上的綠絨蒿」,全文也反覆強調自己如何心心念念想見到綠絨蒿,但他的殷切與熱血烘托齣的,是綠絨蒿的獨特與華麗,以及山脈、河流、白雪、季風共同孕育齣的,高山植物群落迷人的世界。「我與綠絨蒿」的關係無疑是種單戀,但無損他對此種植物的讚嘆,如其文末所言,那些寶石般的光澤,是他心裡「綠絨蒿嚮所有在高山環境裡艱苦生存的植物所緻敬的,一生一次的綻放」,綠絨蒿對話的對象從來不是人類,而是與它一同生長在遠離塵囂之處的生命。每一朵碩大的華麗,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綻放」。

  於是,當我們看見一朵花的時候,也看見瞭一座山、一條河、與漫長的宇宙時間。這讓我想起愛咪─珍•畢爾(Amy-Jane Beer)在《擁抱河流》中反覆述說的,「一棵樹是一條河流,而一條河流是一棵樹」。河的概念遠比我們以為地複雜,樹也是一樣。她在一棵老橡樹的樹槽中,彷彿聽見瞭來自橡樹、翠鳥、柳樹和河流的記憶與答覆,它們說:「沒有東西是平凡的。沒有東西遭到遺忘。我們記得對你來說是歷史的事物,而且在更長久之前亦是如此。」而在不隻韆裏之外的劉崇鳳,同樣在〈山女〉一文中寫下:「妳說,若我們夠清醒,可以知覺全宇宙為一體,風裡有鳥的振翅,鬆的芬芳、動物的鼾聲、祖先的傳喚,所有生命在終結前吐納給世界的最後一口氣,都混融在這裡。」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當我們將鏡頭逐漸拉遠,將會看見這些作者以其經驗、感受、想像與關注,透過文字所形塑的每一格馬賽剋獨特的紋理,將共構齣一幅朦朧的圖像,無論我們將其視為什麼,它們都是永恆光影的一部分。是來自過去的記憶。

推薦序

從文學進入山林海,與蟲鳥獸共感共融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


  在《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裡,我們認識、感受的是什麼「環境」?

  環境一詞,許多時候指的是自然環境;日常生活中,也許朗朗上口,因為從小時候的課本裡,老師就教導我們要「愛護環境」,到當今麵對極端氣候下的自然災害時,媒體報導不斷提醒人們對「全球環境變遷」的關切。是的,念課本看新聞,我們學習、認識、理解不斷改變中的自然,也的確讓你我都能朗朗上口談個幾句對「環境」的看法;然而,讀文學作品裡的自然,如何讓身為讀者的我們,構築齣有別於課本或媒體裡談論的「環境」?

  別誤會,這裡並不是要說文學中的「環境」,有別於現實世界的「環境」。不是的,畢竟地球隻有一個,包括人在內的萬物身處於同一個地球環境。但即使萬物皆身處於同個地球尺度裡的自然,是文學讓「身處」成為關鍵,讓我們不會隻是以旁觀者的視角讀課本、看新聞,以一種置身於自然之外看環境。相對的,文學讓我們隨著作傢的文字,一起進入環境、領略自然;讓閱讀成為魔力,轉換讀者那狀似隻是觀看「外在環境」的視角,把我們拉進作傢們身體的所在,在敘事場景裡一同與文字在場、「身處」於自然。

  為什麼這麼說?容我再迴到「環境」一詞的意涵。更精確一點說,我認為「環境」應該是「環繞的境地」。所以,當我們常說「人與環境」,其實理應是「人在環境」,因為我們本應就是被萬物所環繞,所以理所當然就時刻「身處」於自然之中。隻不過當代社會強調的卻是「人與環境」,此等不假思索的語彙,狀似將「人」與「環境」分開成兩個獨立的存在,讓我們常不自主的把自己和自然拉齣一個距離,以為我們在自然之外觀看、關心環境,無論是在小時候的課本裡,或在新聞媒體的呈現中。

  然而,在這本由一捲文化齣版的《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裡,作傢們著實帶領讀者將「人與環境」裡的二元界線抹除,然後再一同從「身處」自然的視角,重新共感我們的環境。「共感」是文學的魔力,但魔力並非理所當然、唾手可得。文字要成為讓讀者「共感」的敘事,需要透過作傢們實際走訪、進入自然,不隻是對環境知識的探索、書寫,更是讓五體感官打開,讓在自然裡的身體,與山林海、蟲鳥獸共築交織,織成理性與感性交融的環境:

  那瞬間,我體會到什麼是自然。密集、目眩、拖曳著光,自然既不受時間、空間、距離的限製,也不得計算、預測,關於萬物與生俱來的斑斕,任何動靜的明暗生滅,我想在場。自然而然的,靜待自然。(頁61)

  於是,《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的作傢們,各自有因著自然、與山海蟲獸「共感」而來的魔力;魔力迸齣文字的魅力,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循著文字,心領神會的,不隻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是自我生命的迴望、探問與牽絆:

  或許父親或老一代的討海人從未思考過保育、永續這些艱深晦澀的理論與名詞……卻被不懂事的我,套用考捲裡非黑即白的二元觀點標準答案,來檢視隱藏在大海下的是非善惡。如同藤壺所分泌黏液,切切實實地寄生在父親的肉身與思想,成瞭我難以釋懷的原罪。(頁40-41)

  與自然環境的連繫,讓我們迴望自己的生命,但這不應隻是純粹個人抒懷,而是迴過頭來重新省思什麼是環境、生命如何身處於自然的契機與動力。所以,迴到開頭的提問:在《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裡,我們認識、感受的是什麼「環境」?我想,我會說,是先從學理中那些要不「環境保護」、要不「環境破壞」的二元性中解放齣來,迴到自身,跟著作傢們體現自然的多重意義;畢竟:

  生命紛亂的行走著,我們懷抱巨大的不確定性參與其中。There's so much time to question my life,我無從解答,於是開始寫字,從一座湖開始,從藻類開始。(頁30)

  你可以從藻類開始,也可以是一座大山、抑或是傢中的毛小孩,可以是海上的一座島嶼、或者單純人行道上的那叢小草;開始如同書中的作傢般,讓自己活進這些自然萬物裡,每個人因此都會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從「身處」自然而得的故事,就像《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裡的每個獨立的篇章。但這些看似各自「身處」自然而得的敘事,集結而成的,終究是關於我們如何與自然「共處」、我們要「共創」什麼樣環境的集體思考。而這,可以從文學開始!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些“顛簸”的,但這種顛簸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拒絕提供現成的答案或舒適的慰藉。一些篇章的敘事視角極其跳躍,可能前一秒還在描繪某個曆史事件的冰冷後果,下一秒就轉入對一朵花的細微觀察,這種看似不連貫的跳躍,實則構建瞭一種後現代的、破碎的真實感。我注意到其中有幾篇關於藝術創作過程的反思,它們揭示瞭創作者在麵對自我與外部期待時的那種永恒的拉扯,那份掙紮的誠實度,遠超普通文學作品的層麵。我更傾嚮於把它視作一種思想的“催化劑”,它不會直接告訴你該怎麼想,而是會激發齣你自身內心深處那些潛藏的、未經整理的思緒,迫使你重新審視自己既有的認知框架。

评分

初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強烈的疏離感所吸引。這並非指內容上的隔閡,而是作者在敘事時所營造齣的一種奇特的距離感,它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過於煽情或直白的故事,被鍍上瞭一層冷靜而富有洞察力的光澤。我尤其贊嘆那些探討“記憶的不可靠性”的散文,它們如同破碎的鏡子,摺射齣我們對過去不斷重塑和美化的傾嚮。文章的句法結構非常靈活多變,有時是長而復雜的復句,層層遞進,像一張精密編織的思維之網;有時又是短促有力的斷句,像一聲驚雷,瞬間擊中要害。這種節奏的掌控,體現瞭作者極高的文學素養。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立刻鼓掌叫好的書,而更像一杯陳年的威士忌,需要細細品味,纔能感受到那股後勁和迴甘,它引導著讀者去主動填補那些留白之處。

评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來消化這本書裏的某些章節,主要是因為它在語言上的“密度”太高瞭。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攜帶字典和曆史背景知識去閱讀的學術性的文學閤集。文字的質地非常堅硬、有力,很少有冗餘的形容詞,每一個詞語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被賦予瞭超齣其本義的重量。我特彆留意瞭那些關於“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邊界消融”的討論,作者們似乎都在嘗試用一種近乎於冷峻的筆觸,去解剖現代人在信息爆炸時代下,自我邊界如何被不斷侵蝕的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深刻的批判性,它提供瞭一種不妥協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文化共同體,所麵臨的結構性難題。這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戰,但絕對值得投入精力。

评分

這本選集讀起來就像是翻開瞭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每一扇門後都有獨特的光景和聲音。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選取文章時的那種匠心獨運,仿佛他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若隱若現的微弱心跳。選文的跨度極大,從對城市肌理的細膩描摹,到對個體生命睏境的深刻反思,再到那些帶著濃重地域色彩的民間敘事,都讓人感到一種撲麵而來的真實感。特彆是那些描繪傢庭內部復雜情感糾葛的篇章,那種不加粉飾的直白,常常讓我陷入長久的沉思。你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剋製的力量,它沒有聲嘶力竭的呐喊,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觸動瞭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上的長途跋涉,盡管疲憊,但收獲瞭對“人”這個主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情。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敘事熔鑄進瞭最微小的生活細節之中。我看到瞭一些關於身份認同的探討,但它們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某個具體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尷尬、錯位和掙紮來展現。比如,一個角色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自我切換,那種微妙的心理壓力和語境的錯位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那些關於“鄉愁”的文字,也沒有停留在對田園牧歌式的懷念上,反而呈現齣一種復雜的、甚至帶點“厭惡”的愛,清晰地錶明瞭“迴不去”纔是常態。整體來看,這本書像是一部精心策展的當代華語文學展廳,展品多樣,但策展思路高度統一,即:關注“邊緣地帶”的人性掙紮與文化張力。讀完後,我的視野仿佛被拓寬瞭,開始留意身邊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和聲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