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摘錄)
一個活躍的青年藝術傢—我讀石光生的散文集
馬森
散文是一個易寫難工的文類。中西方早期的散文多依附於歷史與哲學,成為與韻文對立的一種書寫體。在西方,法國的濛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於十六世紀首以essais之名大事抒發個人的思懷;英國的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在書寫歷史與哲學之餘,也有部分作品以essays之名溢齣歷史與哲學的範圍之外而被視為文學作品,此兩傢奠定瞭歐美「文學散文」的傳統。降至夏多布裏昂(Francois Xhateaubiant, 1768-1848)及藍姆(Charles Lamb, 1775-1834),則儼然以「散文」名傢瞭。但西方與韻文對稱的的prose,多用來寫小說,凸顯瞭通過假想的敘述者的虛構故事,不同於「散文」的作者以素麵見人。用essays之名的「散文」,又不乏議論,例如現代作傢艾略特(T.S. Eliot)等的文論,以緻散文做為一種抒情的文類,在西方是未曾得到充分發展的。
我國則不然,古代的哲學與歷史散文極為發達,甚至淩駕於韻文之上。漢代賈誼的〈過秦論〉和魏代曹丕的〈典論論文〉為散文中的政論與文論樹立瞭典範。到瞭唐宋八大傢的手下,舉凡議論、感懷、抒情、記事、遊記、書劄、序、跋等體裁無所不包,文筆又各有傢數,成為比韻文的詩、賦、詞、麯更為自由,也更能馳騁文思與纔華的文體。降至晚明三袁,把散文帶入「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境界,世稱「小品文」,已經有意識地擺脫實用,浸浸然以純文學而自居瞭。凡此歷代的成就,均為五四以降的新散文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而使今日的散文不論是偏嚮抒情的美文,還是重視評騭實用的論文、雜文,都足以與小說及詩鼎足而三,其在讀者中受歡迎的程度且尤過之。因此散文這一文類吸引瞭當代大批作傢,即使已成名的小說傢、詩人與劇作傢,也多另有一隻書寫散文的手。
我素所認識的石光生,本以戲劇名傢,既是戲劇博士,又是年輕的戲劇教授,在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獨挑戲劇課程的大樑。學術研究以外,且從事舞颱劇創作,一九九四至一九九六年一連寫齣瞭《X山豬的故事》、《小兵之死》和《颱灣人間〈兼〉神》三部劇作,以諷刺的筆觸,體現瞭批判現實的目的,令人颳目相看。一九九七年甫齣版,就獲得高雄市文藝獎中的戲劇類首獎,再加上前年獲得《颱灣新聞報》年度最佳評論獎,成為南部文壇少見的雙獎作傢。殊未料石教授並未受到專業的侷限,在文學創作上具有強熾的企圖心,戲劇之外,小說、散文都曾嘗試,特別在散文的寫作上歷經歲月,並非新手,也已經獲得豐碩的成果。如今《石光生散文集》被列入「南臺灣文學—颱南市作傢作品集」係列,即將由颱南市文化中心齣版,足為南颱灣的文壇添光增華。
新序(摘錄)
石光生
一九九九年颱南市立文化中心齣版瞭我的散文集,事隔二十四年,斑馬線文庫欲齣版這本散文集,且加上「邁嚮戲劇」做為書名主標,我覺得很醒目,即欣然允諾,並提供新序。
這本散文集共搜集瞭二十九篇,若按照完稿的時間來看,是從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七年這十五年間的創作,被高雄市《臺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主編魏端前輩的採納並鼓勵。然而就我的生命歷程,則是從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九七這三十五年的跨越。誠如學界長輩成功大學中文係馬森教授所言,我的散文集內容包含瞭四大類:「童年往事」、「留學生活」、「大陸行腳」與「戲劇經驗」。
「童年往事」共有七篇,是一九八五年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就讀戲劇碩士班之前的創作。其中有對外祖母蔡備女士(晚年皈依佛門,法號釋言定,觀音禪寺開山祖)與母親林秀玉女士的懷想。一九七九年我在衛武營入伍,在士林的國防管理學校,被訓練成少尉參一人事官。指揮官要我執導一齣舞颱劇,我振筆疾書,完成瞭《刺秦王》,挑選連上同仁進行排演,然後與全營官兵見麵。一九八○年部隊移防金門,我的第一篇散文就是迴想金門前線保傢衛國的生活觀察。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我在道明中學教英文,申請教職時校長馮觀濤神父立刻要我教高中部英文。道明中學管教極嚴厲,不及格、未達高標都得挨打。不是用籐條打屁股就是打手心。但我卻採取愛的教育,未達標者隻是蜻蜓點水般輕觸手心。上課時,我經常講笑話給學生提神,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或者教他們唱英文流行歌,如貓王、Lobo、The Beatles等。一九八四年馮神父要我編寫一齣舞颱劇讓學生於聖誕夜前演齣。因為多年來都是教官執導《聖經》的馬槽誕生的故事,結果颱下觀眾反而打酣聲四起,夢周公去也。我就到高雄女中對麵的天主教玫瑰堂,嚮神父請教創堂的郭德剛神父的陳年往事,迅即完成劇本《郭神父傳》。然後找到最調皮的男生班演齣此劇,劇中穿插颱語,開創高中生演戲之先趨。演畢馮神父很高興,來辦公室找我,遞給我一封信,還說聲謝謝。我打開鼓鼓的信封,原來是新臺幣六韆元,感謝馮神父啊,當時我的月薪纔兩萬齣頭。
教學期間,我也於一九八二年開始指導高雄師範學院話劇社。一九八三年我帶領話劇社進入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善廳公演恩師姚一葦教授的《一口箱子》。同年我翻譯瞭愛爾蘭荒謬劇場大師貝剋特(Samuel Beckett)的《無言劇》(Act without Word),並在校內公演。翌年我編導瞭《後羿與嫦娥》,也是在至善廳公演。一九八五年我編導瞭《鵲橋仙》。七月我就赴美留學瞭。
「留學生活」搜集瞭十一篇,主要是自己在愛荷華大學與UCLA學習戲劇的心路歷程與生活點滴。幫助我最多的是我的大哥石力生(Peter Stone),他是東吳大學經濟係學士,畢業就進入高雄的美國總統海運公司(APL)工作,到瞭一九八四年他和幾位同事一道申請赴洛杉磯工作,我剛到洛杉磯就與他們同住,然後跟大哥去擺地攤。一年後我在愛荷華取得碩士學位時,他專程飛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然後我們就開著我的二手車,一路往東經過芝加哥華埠,第三天纔抵達紐澤西親戚傢。我就開車進紐約,參觀紐約這座夢幻之都。後來在UCLA六年半都是大哥一路嗬護直到我畢業。